谈纪录片的选题

  摘  要:近些年,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纪录片为了更好地吸引受众,故事片的手法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创作中,不乏在市场和口碑方面比较成功的纪录片作品,范立欣导演的《归途列车》就是一部代表作,它的故事化创作是比较成功的。如何运用故事化关系到纪录片成功与否。对纪录片故事性的把握,是从选题开始的,把握与选题有关的因素,增加其可看性,可带动观众观看的兴趣和欲望。

  关键词:纪录片;《归途列车》;选题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01

  近些年,电视节目创作出现相互融合借鉴的趋势,一些电视节目学习借鉴纪录片的纪实手法。同样,纪录片创作也越来越多地运用故事片的手法,虽然学界对此抱有争议,笔者认为,纪录片应利用其真实的优势,不要过分的拘泥于形式,应当借鉴故事片的创作手法,进行更多的拓展,不断地探索更具有大众口味的作品,从而赢得更多的观众。

  纪录片《归途列车》的导演范立欣,曾经说过:“无论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都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讲好一个故事。”①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归途列车》的故事化创作,还是比较成功的。它记录了一对四川农民工夫妇在广东打工的经历,借“春运”这个中国观众比较关心的话题,讲述了这个家庭的真实生活,真实反映了在中国经济腾飞的今天,底层打工者的真实生存状态。

  对纪录片故事性的把握,是从选题开始的。纪录片创作进行题材选择时,选取的题材,往往具有新闻时事性因素或历史和社会的集体记忆因素。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带动观众观看的兴趣和欲望。 春运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对外国人来说,知之甚少。导演范立欣选择“春运” 这个现实背景,是值得记录的。然而,一个好的题材,是需要好的故事来支撑的。

  1、故事是否有意义

  “纪录片应该聚焦在那些为社会所关注或者存在争议的概念和议题,纪录片的 ‘声音’所传达的应是种社会关照,是影像制作者在道德上和政治上的责任意识。”②《归途列车》记录下的在外打工者张春华,农民工这一社会身份,是中国众多农民工的代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选择的事件,春运、冰冻天气等,具有时代性。张春华家庭发生的种种,以小见大的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农民工家庭的种种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意义。

  2、人物是否有代表性和鲜明性

  一个好的故事离不开人物的选择,不仅要记录人物的行为,更试图透过人物言行探究其内心,通过人物的情感、命运、精神等方面挖掘人物的情感世界,与观众的内心形成共鸣。

  据范立欣导演介绍,该纪录片的主角张春华,是他在中央电视台《纪事》栏目拍摄春运故事时,其中的一个拍摄对象。张春华老家在四川,一个经济落后的农村,夫妻二人都在广州打工,将一双儿女留在老家让老人照顾。张春华能吸引范立欣导演作为记录对象,与张春华自身的特点分不开的。张春华作为农民工代表,拥有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具有农民工家庭的鲜明特点,隐含有矛盾冲突点,具有故事可挖掘。导演历时三年,将视角聚焦于社会中的小人物,所记录下的张春华打工、回家的曲折经历,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所折射出的农民工生存问题、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传统家庭模式的破裂、城市和农村矛盾等中国现有的尖锐问题,彰显了纪录片的现实魅力。

  3、环境是否具有典型性

  《归途列车》张春华一家的生存境遇以及张春华与女儿的矛盾刻画,离不开对社会、自然和生活环境的选择。

  该片采用平行剪辑的方式,着重刻画的社会环境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城市和经济落后的农村,采用平行剪辑的方式,一边是现代文明笼罩下的城市,一边是寂静偏僻的农村。平行剪辑的故事叙述方式,不仅表现了城乡发展的差异,而且表现了亲人间无可割舍的联系,加重了家庭成员间的矛盾,更容易让观众投入更多的感情来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影片开头拥挤且糟乱的广州火车站与天蒙蒙亮时寂静的城市全景形成对比,广州这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并不是表面的宁静,而是充满着复杂的关系。打工者及其孩子在广州的街景,张家夫妇工厂内做衣服的情景以及他们居住的简陋环境,这些真实环境的再现,营造了农民工真实的、艰辛的生存环境氛围,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故事冲突的呈现奠定环境基础,同时为观众提供了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主客观环境,吸引观众。

  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影片对环境恶化造成的自然灾害,并没有着重的正面展现,而是在春节返乡的过程中因冰冻天气旅客滞留这一事件,进行了间接表达。人与环境的冲突,加深了在外打工者在现实面前的压力与抗争。打工者每天面对工作环境的嘈杂拥挤,超负荷的工作,自然灾害加剧了这种压力与抗争。

  结语:

  范立欣导演在一个好的题材故事的基础上,以平视和关怀的视角,对中国社会进行的独特的挖掘和再现,给观众一定的感情冲击。故事化创作作为一种讲述方式,不仅是形式的需要,也是故事本身的需要。在坚持纪录片真实原则的前提下,故事化叙述不仅不会偏离其本质,而且能让观众有兴趣地走进纪录片。

  注释:

  ①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209/10/1371680_76360472.shtml。

  ②【美】比尔・尼可尔斯著《纪录片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摘  要:近些年,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纪录片为了更好地吸引受众,故事片的手法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创作中,不乏在市场和口碑方面比较成功的纪录片作品,范立欣导演的《归途列车》就是一部代表作,它的故事化创作是比较成功的。如何运用故事化关系到纪录片成功与否。对纪录片故事性的把握,是从选题开始的,把握与选题有关的因素,增加其可看性,可带动观众观看的兴趣和欲望。

  关键词:纪录片;《归途列车》;选题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01

  近些年,电视节目创作出现相互融合借鉴的趋势,一些电视节目学习借鉴纪录片的纪实手法。同样,纪录片创作也越来越多地运用故事片的手法,虽然学界对此抱有争议,笔者认为,纪录片应利用其真实的优势,不要过分的拘泥于形式,应当借鉴故事片的创作手法,进行更多的拓展,不断地探索更具有大众口味的作品,从而赢得更多的观众。

  纪录片《归途列车》的导演范立欣,曾经说过:“无论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都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讲好一个故事。”①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归途列车》的故事化创作,还是比较成功的。它记录了一对四川农民工夫妇在广东打工的经历,借“春运”这个中国观众比较关心的话题,讲述了这个家庭的真实生活,真实反映了在中国经济腾飞的今天,底层打工者的真实生存状态。

  对纪录片故事性的把握,是从选题开始的。纪录片创作进行题材选择时,选取的题材,往往具有新闻时事性因素或历史和社会的集体记忆因素。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带动观众观看的兴趣和欲望。 春运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对外国人来说,知之甚少。导演范立欣选择“春运” 这个现实背景,是值得记录的。然而,一个好的题材,是需要好的故事来支撑的。

  1、故事是否有意义

  “纪录片应该聚焦在那些为社会所关注或者存在争议的概念和议题,纪录片的 ‘声音’所传达的应是种社会关照,是影像制作者在道德上和政治上的责任意识。”②《归途列车》记录下的在外打工者张春华,农民工这一社会身份,是中国众多农民工的代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选择的事件,春运、冰冻天气等,具有时代性。张春华家庭发生的种种,以小见大的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农民工家庭的种种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意义。

  2、人物是否有代表性和鲜明性

  一个好的故事离不开人物的选择,不仅要记录人物的行为,更试图透过人物言行探究其内心,通过人物的情感、命运、精神等方面挖掘人物的情感世界,与观众的内心形成共鸣。

  据范立欣导演介绍,该纪录片的主角张春华,是他在中央电视台《纪事》栏目拍摄春运故事时,其中的一个拍摄对象。张春华老家在四川,一个经济落后的农村,夫妻二人都在广州打工,将一双儿女留在老家让老人照顾。张春华能吸引范立欣导演作为记录对象,与张春华自身的特点分不开的。张春华作为农民工代表,拥有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具有农民工家庭的鲜明特点,隐含有矛盾冲突点,具有故事可挖掘。导演历时三年,将视角聚焦于社会中的小人物,所记录下的张春华打工、回家的曲折经历,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所折射出的农民工生存问题、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传统家庭模式的破裂、城市和农村矛盾等中国现有的尖锐问题,彰显了纪录片的现实魅力。

  3、环境是否具有典型性

  《归途列车》张春华一家的生存境遇以及张春华与女儿的矛盾刻画,离不开对社会、自然和生活环境的选择。

  该片采用平行剪辑的方式,着重刻画的社会环境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城市和经济落后的农村,采用平行剪辑的方式,一边是现代文明笼罩下的城市,一边是寂静偏僻的农村。平行剪辑的故事叙述方式,不仅表现了城乡发展的差异,而且表现了亲人间无可割舍的联系,加重了家庭成员间的矛盾,更容易让观众投入更多的感情来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影片开头拥挤且糟乱的广州火车站与天蒙蒙亮时寂静的城市全景形成对比,广州这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并不是表面的宁静,而是充满着复杂的关系。打工者及其孩子在广州的街景,张家夫妇工厂内做衣服的情景以及他们居住的简陋环境,这些真实环境的再现,营造了农民工真实的、艰辛的生存环境氛围,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故事冲突的呈现奠定环境基础,同时为观众提供了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主客观环境,吸引观众。

  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影片对环境恶化造成的自然灾害,并没有着重的正面展现,而是在春节返乡的过程中因冰冻天气旅客滞留这一事件,进行了间接表达。人与环境的冲突,加深了在外打工者在现实面前的压力与抗争。打工者每天面对工作环境的嘈杂拥挤,超负荷的工作,自然灾害加剧了这种压力与抗争。

  结语:

  范立欣导演在一个好的题材故事的基础上,以平视和关怀的视角,对中国社会进行的独特的挖掘和再现,给观众一定的感情冲击。故事化创作作为一种讲述方式,不仅是形式的需要,也是故事本身的需要。在坚持纪录片真实原则的前提下,故事化叙述不仅不会偏离其本质,而且能让观众有兴趣地走进纪录片。

  注释:

  ①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209/10/1371680_76360472.shtml。

  ②【美】比尔・尼可尔斯著《纪录片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相关内容

  • 论纪录片的选题
  • 论纪录片的选题 讲到纪录片的选题,就会碰到两个概念,题材和素材.根据<辞海>的解释,素材是指作家艺术家从社会生活中摄取出来的,而从未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而题材则是文艺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体现主体思想的一定社会,历史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现象,它来源于社会生活,是作者对 ...

  • 海豚湾评价与赏析
  • 甘肃农业大学 班级:12级地信 姓名:张永伟 学号:2012083053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环境保护概论>论文 记录电影<海豚湾>有感 美国西部时间2010年3月7日,美国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把最佳纪录长片奖颁给了<海豚湾>."湛蓝的海豚湾泛起猩红 ...

  • _舌尖上的中国_的传播学解读
  • 036 [内容摘要]<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7集电视纪录片,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子主题贯穿全篇,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在没有大规模宣传和黄金时间播出的前提下,<舌尖>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视效果.本 ...

  •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本科毕业论文 选题 1.陶瓷壁画在地铁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2.家具展会展示设计浅析 3.SOHO家具人性化设计初探 4.丙烯壁画于传统彩绘壁画材料比较研究 5.浅析室内装修中污染物的控制 6.浅谈现代水彩及水彩历史发展 7.浅谈水彩的独特意韵 8.浅谈现代中国话白描花卉技法特点 9.浅析中国版画的局限 ...

  • 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期末考试答案
  • 安徽师范大学 余会源 读书讲座课程     首页 进度 通知 考试 讨论 答疑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课程评价 下载客户端 返回<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期末考试(20)姓名:余会源 班级:默认 成绩: 98.0 分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实际剪辑时,可 ...

  • 记录片选题
  • 孙琼琳 2010030401 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 <涅槃重生>电视记录片选题报告 节目标题名称.副标题及供选择标题: <涅槃重生--记录重大灾害之后的灾区人们生活重建> 节目占用的频道:关注人文社会问题的有关频道 节目播出时段:21:30 ~ 22:30时段 节目时长: ...

  • 广电毕业论文选题A
  • 新闻传媒学院双学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试论影视批评的文化责任 栏目剧热播的大众文化分析 <传媒视点>校园文化影响力研究 <传媒视点>节目构成形态分析 大学校园DV 的现状与趋势 新世纪以来李安电影创作论 抗日题材长篇电视剧热播的大众文化分析 "独播剧 ...

  • 试论纪录片的创作与纪录片编导的专家型学者素养
  • 摘要:纪录片 是国家名片.国家形象的代言,具有文化引领和价值观传递的重要作用.我国的纪录片编导已经将编导功能与专家型学者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始从单纯的电视人向着专家型学者型编导发展.他们不但谙熟电视编导业务,同时也具备了一个学者应有的素养――也就是集腋成裘培养的独特敏锐的眼光.严谨端正的治学态度和 ...

  • 纪录片影评写作
  • 一.评论角度 1.主题的揭示 利用背景(时代.家庭.社 会) 利用情节以及整体架构(开头 矛盾点 高潮 结局 人物关系 线索) 利用片名 2.人物(角色) 主要角色 次要角色 利用矛盾(人物心理矛盾 人物的关系矛盾) 利用人物性格以及性格差异 主要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分析(根据缺陷 包括性格转变 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