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准题眼,审清题意——浅谈话题作文如何避免审题失误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眼,即事物的关键所在。抓住诗眼,有助于我们准确全面地鉴赏诗歌,抓住文眼,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正确评价文章的思想情感,同样,抓住题眼,也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审清题意,明了题目重点。对于一则话题作文而言,所谓的“题眼”,就是题目中那些昭示、启示或暗示写作关键的重要信息,它规定着这个话题的内涵和外延,而这正是作文审题时要特别关注的。审题时如果能够抓准题眼,借助题目中的某些关键字句来准确理解题意,写作时就能够扣紧话题,突出重点,升华主旨,切中肯綮,自然也就能够避免诸如离题或扣题不紧、选材不当等常见的失误了。
那么,如何才能抓准题眼,全面、准确地理解话题作文的题意,避免审题出现偏差呢?下面笔者以我校04届高三一次模拟考试的作文题为例,结合此次作文存在的某些不足,从文章解读的角度和题眼的把握来简要谈谈这个问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有无数远行,然而最惬意抑或最沉重的是心灵的远行。它可以让我们回到动人的故事中,让我们的心灵切入一段难忘的经历;它可以将我们带入将来的某个时刻,令我们憧憬着一首首精神的歌;它甚至可以将我们带入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殿堂,令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文化的光耀之下……的确,它可以诠释我们在某一时刻的内心世界。
请以“心灵的远行”为话题,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自拟题目,文体自选,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乍一看,“心灵的远行”很像是02年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的翻版。事实上,不少同学在审题时正是这样认为的,将二者等同起来,大谈特谈心灵的选择,这样的审题未免也太草率了些吧。其实只要对话题的短语结构稍作分析就可知道,“心灵的远行”和“心灵的选择”虽然都属于定中结构的短语,定语都是“心灵”,但两者的侧重点显然是不同的,一个侧重“远行”,一个侧重“选择”。当然,仅仅这样理解“心灵的远行”还是不够的,我们对这个话题内涵的把握还是相当抽象和模糊的,就此写下去必然会因为话题太过笼统而难以操作,出现或这或那的失误。注意到题目是由两个段落组成的: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在了解了话题和写作要求后,我们就应该把审题的重点放在研究提示语的内容上,积极寻找题目中的重要信息,以便明了写作范围,确定写作角度。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段落都是由“起始句+展开句+收尾句”的形式构成的。提示语段的起始句引入话题“心灵的远行”,其关键字眼是“最惬意”和“最沉重”。以这两个短语来陈述“心灵的远行”,实际上已经点出了话题的内涵——“心灵的远行”指的是一种强烈的丰富的内心活动、精神活动,同时也规定了写作的感情基调——“最惬意抑或最沉重”。那什么是“最惬意抑或最沉重的心灵的远行”呢?接下来的展开句便从三个角度来进行具体阐述,使题意进一步形象化、明朗化。联系起始句和展开句的内容,已经可以找到几种切合话题的写作角度了:可以是对崇高、纯洁的心灵的追寻,可以是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所蕴涵的情感和精神的体味、顿悟,可以是对成长经历中的人与事的心灵感悟,可以是对现世人生或未来世界的心灵体察……但这边有一点是必须要明确的,即提示语收尾句所强调的“的确,它可以诠释我们在某一时刻的内心世界”。收尾句与起始句照应,强调了“心灵的远行”的核心内容——远行的心灵或沉重或惬意,诠释出的应是精神漫游者彼时的心境,彼时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体验。也就是说,不管是“回到”、“切入”,还是“带入”、“沐浴”,重点都不是在行为或事件本身,而是由此而引发出的内心深层感受。
审题时如果能够抓住题眼,借助题目中的某些关键字句来准确理解题意,作文中的很多非智力因素的失误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那么高考作文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了。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的总体趋势是在开放的前提下加大了试题的限制性,跟往年相比,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限制性就大为增强。虽然这道作文题的审题难度有所增加,但加大了审题的思维容量只是为了防止话题作文的宿构,让广大考生能有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不是要故意和广大考生为难。但很多考生包括写作水平较高的考生由于审题出现偏差,作文偏题、离题现象严重,实在令人痛惜。实际上,考生如果在审题时能注意紧扣住“题眼”,即题目提示语中的这个关键句子,“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考生也许就不会简单地把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理解为“感情和认知”、“感情和理智”,在写作时只是单纯谈论感情与认知、理智的表面关系,或者只是从一个方面来谈“感情”、谈“认知”。因为题眼已经很明确地告诉大家,感情上的亲疏远近是会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产生影响的。这实际上规定了话题的具体范围:既要紧扣住感情的“亲”和“疏”这两个方面,又要紧扣住认知(理智)的“深”和“浅”(或“正”和“误”)这两个方面。这些关键字眼暗示考生写作时一定要扣住感情的两个方面,也要扣住认知的两个方面,仅是体现出了感情的某个方面或认知的某个方面,那还是不够的。也就是说,审题时必须从辨证思维的角度来理解“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的含义,即“亲”者之言未必足信,“疏”者之言未必不可信,以“亲疏”之情来判断认知事物,必定是错误的。
有人说,高考作文是“掌上芭蕾”,是考生“带着镣铐跳舞”,也就是说,高考作文鼓励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与才华,但有一个前提,就是才华和个性的展现必须在考题所规定的这个特定的范围内。03年的评卷结果再次警示考生,审题失误,全盘皆输。因此,强化审题意识,学会抓准题眼,充分挖掘题目中那些昭示、启示或暗示写作关键的重要信息,明确中心话题的内涵和外延,审清题意,是高考作文备考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抓准题眼,审清题意——浅谈话题作文如何避免审题失误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眼,即事物的关键所在。抓住诗眼,有助于我们准确全面地鉴赏诗歌,抓住文眼,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正确评价文章的思想情感,同样,抓住题眼,也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审清题意,明了题目重点。对于一则话题作文而言,所谓的“题眼”,就是题目中那些昭示、启示或暗示写作关键的重要信息,它规定着这个话题的内涵和外延,而这正是作文审题时要特别关注的。审题时如果能够抓准题眼,借助题目中的某些关键字句来准确理解题意,写作时就能够扣紧话题,突出重点,升华主旨,切中肯綮,自然也就能够避免诸如离题或扣题不紧、选材不当等常见的失误了。
那么,如何才能抓准题眼,全面、准确地理解话题作文的题意,避免审题出现偏差呢?下面笔者以我校04届高三一次模拟考试的作文题为例,结合此次作文存在的某些不足,从文章解读的角度和题眼的把握来简要谈谈这个问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有无数远行,然而最惬意抑或最沉重的是心灵的远行。它可以让我们回到动人的故事中,让我们的心灵切入一段难忘的经历;它可以将我们带入将来的某个时刻,令我们憧憬着一首首精神的歌;它甚至可以将我们带入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殿堂,令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文化的光耀之下……的确,它可以诠释我们在某一时刻的内心世界。
请以“心灵的远行”为话题,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自拟题目,文体自选,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乍一看,“心灵的远行”很像是02年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的翻版。事实上,不少同学在审题时正是这样认为的,将二者等同起来,大谈特谈心灵的选择,这样的审题未免也太草率了些吧。其实只要对话题的短语结构稍作分析就可知道,“心灵的远行”和“心灵的选择”虽然都属于定中结构的短语,定语都是“心灵”,但两者的侧重点显然是不同的,一个侧重“远行”,一个侧重“选择”。当然,仅仅这样理解“心灵的远行”还是不够的,我们对这个话题内涵的把握还是相当抽象和模糊的,就此写下去必然会因为话题太过笼统而难以操作,出现或这或那的失误。注意到题目是由两个段落组成的: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在了解了话题和写作要求后,我们就应该把审题的重点放在研究提示语的内容上,积极寻找题目中的重要信息,以便明了写作范围,确定写作角度。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段落都是由“起始句+展开句+收尾句”的形式构成的。提示语段的起始句引入话题“心灵的远行”,其关键字眼是“最惬意”和“最沉重”。以这两个短语来陈述“心灵的远行”,实际上已经点出了话题的内涵——“心灵的远行”指的是一种强烈的丰富的内心活动、精神活动,同时也规定了写作的感情基调——“最惬意抑或最沉重”。那什么是“最惬意抑或最沉重的心灵的远行”呢?接下来的展开句便从三个角度来进行具体阐述,使题意进一步形象化、明朗化。联系起始句和展开句的内容,已经可以找到几种切合话题的写作角度了:可以是对崇高、纯洁的心灵的追寻,可以是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所蕴涵的情感和精神的体味、顿悟,可以是对成长经历中的人与事的心灵感悟,可以是对现世人生或未来世界的心灵体察……但这边有一点是必须要明确的,即提示语收尾句所强调的“的确,它可以诠释我们在某一时刻的内心世界”。收尾句与起始句照应,强调了“心灵的远行”的核心内容——远行的心灵或沉重或惬意,诠释出的应是精神漫游者彼时的心境,彼时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体验。也就是说,不管是“回到”、“切入”,还是“带入”、“沐浴”,重点都不是在行为或事件本身,而是由此而引发出的内心深层感受。
审题时如果能够抓住题眼,借助题目中的某些关键字句来准确理解题意,作文中的很多非智力因素的失误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那么高考作文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了。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的总体趋势是在开放的前提下加大了试题的限制性,跟往年相比,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限制性就大为增强。虽然这道作文题的审题难度有所增加,但加大了审题的思维容量只是为了防止话题作文的宿构,让广大考生能有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不是要故意和广大考生为难。但很多考生包括写作水平较高的考生由于审题出现偏差,作文偏题、离题现象严重,实在令人痛惜。实际上,考生如果在审题时能注意紧扣住“题眼”,即题目提示语中的这个关键句子,“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考生也许就不会简单地把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理解为“感情和认知”、“感情和理智”,在写作时只是单纯谈论感情与认知、理智的表面关系,或者只是从一个方面来谈“感情”、谈“认知”。因为题眼已经很明确地告诉大家,感情上的亲疏远近是会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产生影响的。这实际上规定了话题的具体范围:既要紧扣住感情的“亲”和“疏”这两个方面,又要紧扣住认知(理智)的“深”和“浅”(或“正”和“误”)这两个方面。这些关键字眼暗示考生写作时一定要扣住感情的两个方面,也要扣住认知的两个方面,仅是体现出了感情的某个方面或认知的某个方面,那还是不够的。也就是说,审题时必须从辨证思维的角度来理解“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的含义,即“亲”者之言未必足信,“疏”者之言未必不可信,以“亲疏”之情来判断认知事物,必定是错误的。
有人说,高考作文是“掌上芭蕾”,是考生“带着镣铐跳舞”,也就是说,高考作文鼓励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与才华,但有一个前提,就是才华和个性的展现必须在考题所规定的这个特定的范围内。03年的评卷结果再次警示考生,审题失误,全盘皆输。因此,强化审题意识,学会抓准题眼,充分挖掘题目中那些昭示、启示或暗示写作关键的重要信息,明确中心话题的内涵和外延,审清题意,是高考作文备考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