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鲍明晓

中国体育报 2003年06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未来20年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体育事业发展标定了什么样的历史坐标?赋予了哪些新的内涵?体育事业发展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新问题?应该有怎样的新举措?是当前体育界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中必须认真思索的重大问题。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体育发展的新起点

  新中国体育大体走过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中国体育以丢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为历史责任,在旧中国萧然凋零的境况下,重建中国体育的物质、技术、制度和人才基础。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其间虽遭受“十年浩劫”,但总体上为中国体育随后的腾飞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为中国人民丢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二是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体育以重返奥运会为契机,推进奥运争光计划,实施局部赶超型发展战略,迅速提高了我国奥运项目的竞技运动水平,在以奥运会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展示改革开放的新形象、新成果,扩大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中国体育正在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国体育将以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历史责任,在发展模式上要实现由局部赶超型向全面发展型转变;在发展战略上,宏观上要推进体育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微观上要实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在发展任务上要把有效增加全社会的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让人民群众切实分享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第一要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历时性上讲,就是要遵循体育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从现时性讲,就是要实现体育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定了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现在是新阶段的新起点,我们将再用20年的时间,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体育发展的新内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三步走”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迈向第三步战略的重要阶段。这一历史阶段必然会给处于这一时期的体育发展赋予新的内涵。

  一是在基本生存资料得到满足和初步达到小康以后,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的方向是扩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体育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用什么样的制度安排、运作方式和手段途径来确保作用的发挥,是新时期体育发展必须回应并要做出实绩的新内容、新任务。

  二是在中国整体跨入小康社会的门槛后,体育事业除了要继续承担社会发展责任、文化建设责任,还要担当起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体育发展在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尤其是在扩大社会就业,化解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中越来越严重的资本对劳动的排斥问题,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发挥这样的作用,也将成为新时期体育发展的新内涵。

  三是现在进入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体育在新时期的改革与发展任务将不可避免的是多层次、多目标的。中国的体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一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多元特征,如何在未来的20年中,在科学把握体育发展的多层次、多目标中促进区域体育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新时期体育发展的又一新内涵。

  四是重视老年人体育和社会弱势群体的体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新时期体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截止2002年底,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总量已达到9377万人,占总人口的7.3%,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6%左右。同时,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和一定数量的残疾人,据世界银行的报告,目前我国每天生活在不足1美元(国际贫困线低线)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8.5%。如何保障老年人和社会弱势群体享有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是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又一项艰巨任务。

  五是农村体育将成为新时期体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同样新时期体育发展的重点、难点也是农村,没有农村体育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小康。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想方设法帮助已经进入城镇的大量农民工,如何融入城镇的社区体育。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育发展面临着新问题

  其一,体育的供给能力难以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水平不仅在总量上会显著提高,而且在结构上会出现多样化、分层化,人们将不再仅仅满足于观赏性体育的需求,或者是只要求代表国家的体育精英们在奥运会等大型国际体育比赛中多拿几枚金牌,而是要参与运动,自主地享受运动的快乐。这时,体育事业的供给,一方面将出现绝对的短缺,即总体上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会出现相对的短缺,即供给总量虽然在不断增长,但需求增长的更快,相对于社会需求的增长和变化,体育事业的供给,尤其是满足全社会普通大众个性化运动需求的有效供给相对滞后。因此,在全面小康让会的进程中,体育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卓有成效地扩大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提高体育事业的供给能力,特别是有效供给的能力。

  其二,体育事业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一般来说,结构性矛盾会随着总量的不断扩张而愈显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随着体育事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体育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也会更加突出。这种矛盾主要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矛盾。尽管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体育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但实践中群众体育在整体发展水平上滞后于竞技体育也是不争的事实,只是在体育资源匮乏、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意识以及自身对体育的需求水平不高的情形下,这种矛盾存在,但不会激化。然而,在未来20年里,随着大众体育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自身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果群众体育仍然不能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那么这种矛盾就有可能显化,甚至激化。二是公益性体育与经营性体育协调发展的矛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体育以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经营性体育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到目前为止,经营性体育在整个体育事业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经营性体育与公益性体育在实际运作中尽管已经发生了一些磨擦、产生了一些矛盾,但对整个体育事业发展的影响不大。可是,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必将加速,经营性体育肯定将成为体育事业的半壁江山。如何科学驾驭经营性体育的发展,使之与公益性体育良性互动、协调互补,将成为新时期体育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又一个新问题。

  其三,后奥运时期的制度安排问题将凸显出来。新世纪的前8年中国体育面临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即力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实现运动成绩的新突破。这是政府的意志,也是人民的愿望,符合改革开放的大局。为此,我们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全力强化和推进举国体制。但是,举国体制作为类似于“二弹一星”的组织管理模式,是在特殊时期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是不能固化为长期的、永久的制度安排。2008年之后,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竞技体育的组织和管理方式,都必须回到基于社会化和产业化基础之上的制度安排之中,即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体育运动规律的、更加科学、更加民主、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体育发展要有新举措

  首先要切实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探索国办体育的多种实现形式,重塑体育发展的微观基础。新时期体育制度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自觉调整现行体育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的不适应部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体育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创新的目标是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围绕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坚持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基本方针,积极探索国办体育的多种形式,重塑基于社会化和产业化基础之上的体育发展的微观基础。同时,要坚持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建立既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又符合体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阶段发展特征的运行机制;坚持改革开放,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建立兼收并蓄、内外互动的体育对外开放机制;坚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辅之以宏观调控的原则,建立起责权利相统一,上下反映灵敏、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的体育事业宏观管理体制。

  其次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创非公有制体育发展的新局面。一是要突破思想制约,要从不合时宜的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正确认识非公有制体育的作用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理清制约非公有制体育发展的思想根源和制度限制。在发展非公有制体育的问题上,要有一次思想的大解放,为理论和制度创新奠定思想基础。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体育,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体育;尊重私有、民营体育投资者的自主经营权,做到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发展领域、不限经营方式和不限经营规模,最终使非公有制体育实现在经济上有实惠、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二是要突破体制制约,要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非公有制体育创造充分发展的制度基础。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让形式上的产权变为实实在在的产权,使体育投资者的所有、经营、处置和收益权在实践中得到统一,在法律上受到保护。三是要突破政策制约,从已经过时的体育政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赋予非公有制体育发展以宽松的政策环境,降低投资风险,降低商业资本进入体育的门槛;要规范政府行为,统一税费政策、资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为各种体育经营主体平等竞争创造条件。四是要强化法制保障,保护体育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使投资者有安全感,促进私有、民营体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鲍明晓

中国体育报 2003年06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未来20年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体育事业发展标定了什么样的历史坐标?赋予了哪些新的内涵?体育事业发展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新问题?应该有怎样的新举措?是当前体育界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中必须认真思索的重大问题。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体育发展的新起点

  新中国体育大体走过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中国体育以丢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为历史责任,在旧中国萧然凋零的境况下,重建中国体育的物质、技术、制度和人才基础。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其间虽遭受“十年浩劫”,但总体上为中国体育随后的腾飞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为中国人民丢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二是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体育以重返奥运会为契机,推进奥运争光计划,实施局部赶超型发展战略,迅速提高了我国奥运项目的竞技运动水平,在以奥运会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展示改革开放的新形象、新成果,扩大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中国体育正在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国体育将以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历史责任,在发展模式上要实现由局部赶超型向全面发展型转变;在发展战略上,宏观上要推进体育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微观上要实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在发展任务上要把有效增加全社会的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让人民群众切实分享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第一要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历时性上讲,就是要遵循体育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从现时性讲,就是要实现体育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定了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现在是新阶段的新起点,我们将再用20年的时间,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体育发展的新内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三步走”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迈向第三步战略的重要阶段。这一历史阶段必然会给处于这一时期的体育发展赋予新的内涵。

  一是在基本生存资料得到满足和初步达到小康以后,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的方向是扩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体育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用什么样的制度安排、运作方式和手段途径来确保作用的发挥,是新时期体育发展必须回应并要做出实绩的新内容、新任务。

  二是在中国整体跨入小康社会的门槛后,体育事业除了要继续承担社会发展责任、文化建设责任,还要担当起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体育发展在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尤其是在扩大社会就业,化解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中越来越严重的资本对劳动的排斥问题,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发挥这样的作用,也将成为新时期体育发展的新内涵。

  三是现在进入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体育在新时期的改革与发展任务将不可避免的是多层次、多目标的。中国的体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一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多元特征,如何在未来的20年中,在科学把握体育发展的多层次、多目标中促进区域体育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新时期体育发展的又一新内涵。

  四是重视老年人体育和社会弱势群体的体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新时期体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截止2002年底,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总量已达到9377万人,占总人口的7.3%,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6%左右。同时,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和一定数量的残疾人,据世界银行的报告,目前我国每天生活在不足1美元(国际贫困线低线)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8.5%。如何保障老年人和社会弱势群体享有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是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又一项艰巨任务。

  五是农村体育将成为新时期体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同样新时期体育发展的重点、难点也是农村,没有农村体育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小康。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想方设法帮助已经进入城镇的大量农民工,如何融入城镇的社区体育。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育发展面临着新问题

  其一,体育的供给能力难以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水平不仅在总量上会显著提高,而且在结构上会出现多样化、分层化,人们将不再仅仅满足于观赏性体育的需求,或者是只要求代表国家的体育精英们在奥运会等大型国际体育比赛中多拿几枚金牌,而是要参与运动,自主地享受运动的快乐。这时,体育事业的供给,一方面将出现绝对的短缺,即总体上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会出现相对的短缺,即供给总量虽然在不断增长,但需求增长的更快,相对于社会需求的增长和变化,体育事业的供给,尤其是满足全社会普通大众个性化运动需求的有效供给相对滞后。因此,在全面小康让会的进程中,体育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卓有成效地扩大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提高体育事业的供给能力,特别是有效供给的能力。

  其二,体育事业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一般来说,结构性矛盾会随着总量的不断扩张而愈显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随着体育事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体育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也会更加突出。这种矛盾主要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矛盾。尽管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体育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但实践中群众体育在整体发展水平上滞后于竞技体育也是不争的事实,只是在体育资源匮乏、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意识以及自身对体育的需求水平不高的情形下,这种矛盾存在,但不会激化。然而,在未来20年里,随着大众体育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自身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果群众体育仍然不能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那么这种矛盾就有可能显化,甚至激化。二是公益性体育与经营性体育协调发展的矛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体育以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经营性体育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到目前为止,经营性体育在整个体育事业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经营性体育与公益性体育在实际运作中尽管已经发生了一些磨擦、产生了一些矛盾,但对整个体育事业发展的影响不大。可是,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必将加速,经营性体育肯定将成为体育事业的半壁江山。如何科学驾驭经营性体育的发展,使之与公益性体育良性互动、协调互补,将成为新时期体育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又一个新问题。

  其三,后奥运时期的制度安排问题将凸显出来。新世纪的前8年中国体育面临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即力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实现运动成绩的新突破。这是政府的意志,也是人民的愿望,符合改革开放的大局。为此,我们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全力强化和推进举国体制。但是,举国体制作为类似于“二弹一星”的组织管理模式,是在特殊时期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是不能固化为长期的、永久的制度安排。2008年之后,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竞技体育的组织和管理方式,都必须回到基于社会化和产业化基础之上的制度安排之中,即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体育运动规律的、更加科学、更加民主、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体育发展要有新举措

  首先要切实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探索国办体育的多种实现形式,重塑体育发展的微观基础。新时期体育制度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自觉调整现行体育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的不适应部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体育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创新的目标是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围绕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坚持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基本方针,积极探索国办体育的多种形式,重塑基于社会化和产业化基础之上的体育发展的微观基础。同时,要坚持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建立既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又符合体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阶段发展特征的运行机制;坚持改革开放,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建立兼收并蓄、内外互动的体育对外开放机制;坚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辅之以宏观调控的原则,建立起责权利相统一,上下反映灵敏、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的体育事业宏观管理体制。

  其次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创非公有制体育发展的新局面。一是要突破思想制约,要从不合时宜的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正确认识非公有制体育的作用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理清制约非公有制体育发展的思想根源和制度限制。在发展非公有制体育的问题上,要有一次思想的大解放,为理论和制度创新奠定思想基础。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体育,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体育;尊重私有、民营体育投资者的自主经营权,做到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发展领域、不限经营方式和不限经营规模,最终使非公有制体育实现在经济上有实惠、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二是要突破体制制约,要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非公有制体育创造充分发展的制度基础。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让形式上的产权变为实实在在的产权,使体育投资者的所有、经营、处置和收益权在实践中得到统一,在法律上受到保护。三是要突破政策制约,从已经过时的体育政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赋予非公有制体育发展以宽松的政策环境,降低投资风险,降低商业资本进入体育的门槛;要规范政府行为,统一税费政策、资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为各种体育经营主体平等竞争创造条件。四是要强化法制保障,保护体育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使投资者有安全感,促进私有、民营体育的健康发展。


相关内容

  • 健身计划纲要
  • <全民建设计划纲要解读>练习题一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全民健身计划法律的特征. 答: 1.体育法律救济是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的结果 2.体育法律救济是法律正义实现的重要形式 3.体育法律救济是以健身争议的存在为前提的 4.体育法律救济是以权力救济为主要内容的 2.简述全民健身计划法律的 ...

  • 体育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 ...

  • 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
  • 关于加快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 近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全市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 ...

  • 我国体育法制建设发展的现状_问题与对策
  • 文章编号:1000-677X(2009) 08-0026 -06体育科学 2009年(第29卷) 第8期CH INA S PORT SCIENCE Vol. 29, No. 8, 26-31, 2009. 我国体育法制建设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The Current S ituation, Pro ...

  • 体育中心建设项目投资立项建议书
  •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 1 1.1项目概况..................................................... 1 1.1.1项目名称 .................. ...

  • 体育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 体育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田雨普 来源: 政法司理论处 发布时间:2006-11-17 字体:[大] [中] [小] 人类社会发展已经进入21世纪.新千年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对抗的冷战时代已经结束,尽管世界还很不安宁,但和平和发展已成为 ...

  • 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 摘 要: 采用综合方法,就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进行系统研究.从时空两个 视角了解和掌握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形成与发展规律及其在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从社会层面 总结和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变化和特点.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提炼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预测社区体 ...

  • 辽宁省残疾人事业
  • 辽宁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2011-2015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辽委发„2009‟4号),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残疾人 ...

  • 县长在全县文化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文化体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全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县文化体育工作,安排部署文化体育工作,进一步推动全县文化体育事业实现新的发展.前面,罗局长全面总结了的工作,安排部署了全县文化体育工作,并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县直文化单位负责同志签订了重点工作目标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