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模式

1.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走向现实?

答: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分为五个阶段:

(1)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这段时期资产阶级开始疯狂、血腥的进行财富掠夺,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人民的财产被剥夺,被赶进工厂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成为资本家剥削的对象,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一些知识分子基于对现实社会的极端不满开始从理论上尝试探索一种更合理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中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是比较著名的作品。他们在书中描绘了一些理想社会的组织形式及先进理念,如一切财产归全民所有,按需分配,高度重视教育等等。这些观点有社会主义的影子。

(2)18世纪法国的直接共产主义。从17世纪开始,法国掀起了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兴起为传播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同时英法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同时,无产阶级也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与这一运动相应,出现了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以法国的梅叶、摩莱里和马布利为代表。

(3)19世纪的批判空想社会主义。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到来,资产阶级成为整个社会大生产的主导并按自己的意愿影响世界、改造世界,无产阶级的苦难进一步加深了。在这个背景下,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提出了自己的学说。三个人的学说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已有所暴露而又很不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他们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弊病和不合理性,对人们深感失望的现实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企图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有着明显的缺陷。他们只是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但没有能够进一步洞察资本主义的本质,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寄希望于社会上层和富人,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因而没有找到实现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

(4)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正是由于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就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走出乌托邦的荒原而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内容深刻丰富、逻辑严密和在实践中不断地与时俱进的科学真理。只要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只要他们提出的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科学社会主义就具有不容抹煞的现实性和重大指导意义。

(5)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在一个国家率先建立。之后他领导十月革命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进行余粮征集制以配给城市需要,这打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加重了农民负担,农产品和原料紧缺,工厂多数停产,工人失业。为缓解危机,苏俄政府于1921年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之后,斯大林领导了俄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虽使苏联跻身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但从长远看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条件论

答:(1)时代条件。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世界大战暂不会发生,可战争的根源依然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发展经济,尤其对于中国,在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波折后急需进行改革,对外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为自己的崛起提供良好的空间,对内要通过发展解决中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2)历史条件。建国以后,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功的完成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和平改造,提出了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等。但其间也有挫折,大

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扩大化、文化大革命等对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巨大冲击。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国际社会主义阵营造成了巨大冲击,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要进行变革来应对新环境新形势的挑战。在总结了中国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和教训后,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

(3)现实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发展进入改革开放的快车道。三十余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巨大进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及影响力极大提高。这些实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现实条件。

(4)思想条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是我们党在九十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最珍贵的经验。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会有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没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没有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品格。无论过去、现在、将来,它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须臾不可离开的法宝。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这三大理论成果是在改革开放的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而每一个阶段必然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会有所不同,因而在各个阶段所形成理论成果的具体内容肯定会有所侧重。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着力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4.中国模式

泛指的“中国模式”可以细化为中国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甚至这一模式背后的文明价值观。中国模式的特殊性除了形成寻求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模式外,政治模式和文化模式也渗透其中,几者相互影响。总的来说,“中国模式”特点明显、挑战严峻。

对外开放和学习其他模式的成功特质

政府主导的同时,中国模式之所以取得巨大成绩,在于对外开放大量吸收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和其他模式的经验。对外开放很大程度包含了学习和融入其他模式的成功特质。在实际操作上,中国经济采取了对外国以及国际贸易和外资开放的模式。在开放中获取先进技术、

现代管理方法、先进知识以及外国资本。中国经济的内外部资本积累同时进行,内部的资本积累依赖于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信贷支持和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而外部资本积累依赖于外国直接投资和出口导向型增长。通过渐进式对外开放,中国逐步加入国际经济体系,成为世界主要进出口国和对外被投资国,并正在变成主要的对外投资国。

较强的务实性与较快的适应能力

政府主导模式让中国在面对意外情况时拥有较强的务实性和较快的适应能力。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中国模式”一方面,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却从未停止过发挥主导作用。政府既通过市场间接发挥作用,又在必要时直接进行干预。而其他模式显然更重视“看不见”的那只手。“看不见的手”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但“看得见的手”是相对可把控的。面对危机,两手并用的“中国模式”显得更有克服危机的能力。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成为最早推出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国家。同时因为强势政府积聚了强大的外汇储备,能使得中国经济在短期内有快速复苏的趋势。这些与集中高效的政府主导经济体制不无关系。

把握全球化浪潮的机遇

中国模式的成功,中国经济的发展,除了稳定的国内环境以及政府主导对经济的强力推进之外,还赶上了至关重要的历史的契机——幸运地在对外开放之时恰好迎来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浪潮。全球化浪潮对“中国模式”的影响是怎么说都不过分的。当世界进入波音空客时代,当电脑、通讯、手机开始普及,当地球变平之际,中国正好处在主动开放的大浪潮中。而中国在21世纪的第一年加入WTO,更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带来强大的推动力。中国把握住了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机遇,成功地将3亿农民转型为农民工,全世界迎来了中国制造时代。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中、低端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资本,和本国的资源进行产业升级。也就是说,中国在全球化的国际分工机遇中要取得发展,最关键的是在这段时间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更好的“比较优势”。

在这种模式下,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粮食问题;

到全国各地,在哪里都可以感受到城市在扩张,大到省会中心城市,小到县级城市,甚至乡村小镇,都在建新区、盖高楼。大片大片的良田耕地被圈被占,可以说很多新区所占土地都是平坦的可用大型机械化作业的耕地或能够水浇的河边谷地,都是最好的良田,真叫人心疼。但是,据有关部门统计我们的耕地并未减少。我真不知他们是咋统计的。据我所了解的几个城市都在扩展新区,有的新区规划的面积比现有城区面积还大,加上其所辖县区也都在扩大城区,而它们辖区内并未新开垦或增加什么新的耕地。所以,可以说我国的耕地面积或明或暗在急剧减少,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水资源污染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淡水资源就很低,但是我们当前的发展却以破坏水资源为代价,人均淡水资源更少,对相当一部分国人来说,根本就享受不到清洁水源了。许多化工企业,如冶炼、电镀、造纸、洗矿等行业,污水处理不达标,有些根本就未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我各地政府对生活污水问题处理不当,造成江河湖水急剧污染,很多城市都是把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江河水质。如昆明滇池、无锡太湖均已成三级水质,每年夏季,蓝藻频发。当前,各地政府为了维持土地财政,在未解决生活污水处理的情况下,就急剧推行农村城镇化建设,这将进一步加剧江河的污染问题。

粮食和水是国民最基本的生命需要。而我们以破坏粮食安全和水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以牺牲环境牺牲将来为代价而取得的一时的繁荣。而且,我们目前以超低价出卖矿产资源,而美国、日本等国则购买后储存起来,这些都应警示后来人的做法。

1.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走向现实?

答: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分为五个阶段:

(1)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这段时期资产阶级开始疯狂、血腥的进行财富掠夺,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人民的财产被剥夺,被赶进工厂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成为资本家剥削的对象,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一些知识分子基于对现实社会的极端不满开始从理论上尝试探索一种更合理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中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是比较著名的作品。他们在书中描绘了一些理想社会的组织形式及先进理念,如一切财产归全民所有,按需分配,高度重视教育等等。这些观点有社会主义的影子。

(2)18世纪法国的直接共产主义。从17世纪开始,法国掀起了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兴起为传播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同时英法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同时,无产阶级也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与这一运动相应,出现了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以法国的梅叶、摩莱里和马布利为代表。

(3)19世纪的批判空想社会主义。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到来,资产阶级成为整个社会大生产的主导并按自己的意愿影响世界、改造世界,无产阶级的苦难进一步加深了。在这个背景下,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提出了自己的学说。三个人的学说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已有所暴露而又很不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他们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弊病和不合理性,对人们深感失望的现实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企图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有着明显的缺陷。他们只是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但没有能够进一步洞察资本主义的本质,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寄希望于社会上层和富人,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因而没有找到实现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

(4)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正是由于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就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走出乌托邦的荒原而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内容深刻丰富、逻辑严密和在实践中不断地与时俱进的科学真理。只要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只要他们提出的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科学社会主义就具有不容抹煞的现实性和重大指导意义。

(5)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在一个国家率先建立。之后他领导十月革命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进行余粮征集制以配给城市需要,这打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加重了农民负担,农产品和原料紧缺,工厂多数停产,工人失业。为缓解危机,苏俄政府于1921年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之后,斯大林领导了俄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虽使苏联跻身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但从长远看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条件论

答:(1)时代条件。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世界大战暂不会发生,可战争的根源依然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发展经济,尤其对于中国,在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波折后急需进行改革,对外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为自己的崛起提供良好的空间,对内要通过发展解决中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2)历史条件。建国以后,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功的完成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和平改造,提出了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等。但其间也有挫折,大

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扩大化、文化大革命等对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巨大冲击。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国际社会主义阵营造成了巨大冲击,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要进行变革来应对新环境新形势的挑战。在总结了中国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和教训后,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

(3)现实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发展进入改革开放的快车道。三十余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巨大进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及影响力极大提高。这些实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现实条件。

(4)思想条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是我们党在九十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最珍贵的经验。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会有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没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没有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品格。无论过去、现在、将来,它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须臾不可离开的法宝。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这三大理论成果是在改革开放的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而每一个阶段必然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会有所不同,因而在各个阶段所形成理论成果的具体内容肯定会有所侧重。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着力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4.中国模式

泛指的“中国模式”可以细化为中国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甚至这一模式背后的文明价值观。中国模式的特殊性除了形成寻求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模式外,政治模式和文化模式也渗透其中,几者相互影响。总的来说,“中国模式”特点明显、挑战严峻。

对外开放和学习其他模式的成功特质

政府主导的同时,中国模式之所以取得巨大成绩,在于对外开放大量吸收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和其他模式的经验。对外开放很大程度包含了学习和融入其他模式的成功特质。在实际操作上,中国经济采取了对外国以及国际贸易和外资开放的模式。在开放中获取先进技术、

现代管理方法、先进知识以及外国资本。中国经济的内外部资本积累同时进行,内部的资本积累依赖于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信贷支持和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而外部资本积累依赖于外国直接投资和出口导向型增长。通过渐进式对外开放,中国逐步加入国际经济体系,成为世界主要进出口国和对外被投资国,并正在变成主要的对外投资国。

较强的务实性与较快的适应能力

政府主导模式让中国在面对意外情况时拥有较强的务实性和较快的适应能力。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中国模式”一方面,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却从未停止过发挥主导作用。政府既通过市场间接发挥作用,又在必要时直接进行干预。而其他模式显然更重视“看不见”的那只手。“看不见的手”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但“看得见的手”是相对可把控的。面对危机,两手并用的“中国模式”显得更有克服危机的能力。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成为最早推出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国家。同时因为强势政府积聚了强大的外汇储备,能使得中国经济在短期内有快速复苏的趋势。这些与集中高效的政府主导经济体制不无关系。

把握全球化浪潮的机遇

中国模式的成功,中国经济的发展,除了稳定的国内环境以及政府主导对经济的强力推进之外,还赶上了至关重要的历史的契机——幸运地在对外开放之时恰好迎来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浪潮。全球化浪潮对“中国模式”的影响是怎么说都不过分的。当世界进入波音空客时代,当电脑、通讯、手机开始普及,当地球变平之际,中国正好处在主动开放的大浪潮中。而中国在21世纪的第一年加入WTO,更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带来强大的推动力。中国把握住了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机遇,成功地将3亿农民转型为农民工,全世界迎来了中国制造时代。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中、低端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资本,和本国的资源进行产业升级。也就是说,中国在全球化的国际分工机遇中要取得发展,最关键的是在这段时间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更好的“比较优势”。

在这种模式下,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粮食问题;

到全国各地,在哪里都可以感受到城市在扩张,大到省会中心城市,小到县级城市,甚至乡村小镇,都在建新区、盖高楼。大片大片的良田耕地被圈被占,可以说很多新区所占土地都是平坦的可用大型机械化作业的耕地或能够水浇的河边谷地,都是最好的良田,真叫人心疼。但是,据有关部门统计我们的耕地并未减少。我真不知他们是咋统计的。据我所了解的几个城市都在扩展新区,有的新区规划的面积比现有城区面积还大,加上其所辖县区也都在扩大城区,而它们辖区内并未新开垦或增加什么新的耕地。所以,可以说我国的耕地面积或明或暗在急剧减少,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水资源污染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淡水资源就很低,但是我们当前的发展却以破坏水资源为代价,人均淡水资源更少,对相当一部分国人来说,根本就享受不到清洁水源了。许多化工企业,如冶炼、电镀、造纸、洗矿等行业,污水处理不达标,有些根本就未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我各地政府对生活污水问题处理不当,造成江河湖水急剧污染,很多城市都是把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江河水质。如昆明滇池、无锡太湖均已成三级水质,每年夏季,蓝藻频发。当前,各地政府为了维持土地财政,在未解决生活污水处理的情况下,就急剧推行农村城镇化建设,这将进一步加剧江河的污染问题。

粮食和水是国民最基本的生命需要。而我们以破坏粮食安全和水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以牺牲环境牺牲将来为代价而取得的一时的繁荣。而且,我们目前以超低价出卖矿产资源,而美国、日本等国则购买后储存起来,这些都应警示后来人的做法。


相关内容

  • 苏联模式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理论探索>2001年第1期 苏联模式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田其治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审视苏联模式的兴衰及中国改革的成功,说明社会主义不仅 必须改革,而且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并指出那种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归结为苏联模式失败 ...

  •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立_孙红艳
  • 理 论 探 讨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立 孙红艳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富有创新性的社会主义新样式,它是中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超越苏联模式的结果.要坚持用历史的眼光,客观全面地看待苏联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难以在中国 ...

  • 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作者:黄宗良 中共党史研究 2011年02期 [中图分类号]D616:F1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0)-07-0036-06 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百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两个最重大的互相衔接的实践,是世界现代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

  • 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关系研究述评
  • 该文原题为<国内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个30年之间关系的挑战性观点研究述评>,后以<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关系研究述评>发表于<北京党史>2013年第4期,发表时有删改.姊妹篇<海外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前后"连续整体论"述评>(原题为& ...

  • 苏联原因和教训
  •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成立的, 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并没有盲目照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 而是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 并在此过程中常常扬弃和矫正自己以前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对列宁的思想有所丰富和发展.他领导 ...

  • 经济史论文
  • 1姓名:韩佳 学号:02100151 教学号:83100455 院系:10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解读"经济模式" :基于经济发展的视角 [摘要]"中国模式"是具有中国形态.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产物.同时,"中国模式 ...

  • 建设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探索
  • 作者:宋才发 学习与探索 1996年02期 内容提要 建设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共性与个性的新生事物,带有极大的开拓性和探索性,不应存在固定的模式.从1917年列宁的探索开始,到毛泽东关于走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及其实践,再到邓小平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历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点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行了整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之后,将进入更高的社会文明形态,实现对以财富为唯一追求目的的资本主义的扬弃.马克思对未来的预测认为资本主义之后人类文明将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这 ...

  • 6.25讲话学习心得-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
  • 锦涛同志重要讲话中提出"四个坚定不移",第一个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首先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面"旗帜"和这条"道路",是思想解放的成果.胡锦涛总书记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