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省文明办
2014年12期
今年以来,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了“我们的家训——浙江百姓重家风”活动,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家训文化,赋予家训新的内涵和教育使命,通过寻找、征集、传播、传承“我们的家训”,激发人们心底的道德情感,建设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引导人们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
一、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寻找“我们的家训”,使核心价值观见物见人见事
一是调查遗存、群众自荐,见家训族谱之“物”。组织全省主要媒体,利用微博、微信、手机报、浙江格言短信征集平台等新媒体,集中推出“寻找‘我们的家训’”活动,发动各地调查遗存,挖掘家训,让优秀家训从家谱中走出来,并加以整理,使之重新回归我们的家庭。同时,开设网络、微信专题窗口,发动群众自荐、推荐身边优秀家训、家风,挖掘家训背后的感人故事。
二是媒体采风,进村入户,见家训传承之“人”。以典型家训为主线,以普通群众为对象,进村入户、寻访家训传承之“人”。如寻访了临安市钱鏐“钱氏家训”、绍兴市教育家陶成章“陶氏家训”、浦江县郑义门《郑氏规范》、文成县刘基“刘氏家训”等一大批名人和普通人家训的传人,让他们讲述优秀家训、良好家风对自己和家庭成员成长的作用,以及对本地群众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热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三是专家解读,传人示范,讲述家训教益之“事”。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举办家训讲座、网络访谈、专题沙龙等形式,邀请省内外专家和优秀家训传人,对什么是家训、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家训传承的现状和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家训对家庭、个人的影响,以及家训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解读、示范和探讨,让人们了解家训、了解家训蕴含的道德含义,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家训家风对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二)征集“我们的家训”,把核心价值观用好用新用活
一是用好新媒体,彰显微力量。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网络等新型媒介传播速度快、群众参与便利的优势,以图文形式,发布家风家训“征集令”,广泛征集身边的家规、家训故事及线索,推出优秀家训向群众广泛宣传。
二是增加新内涵,突显大众化。不仅挖掘整理了历代名人家训,还挖掘整理了近代的周恩来、蔡元培、陶成章、秋瑾、金庸、陆游等知名公众人物家训家规,以及造访知名企业方太电器、星光集团寻找企业家训。同时,还将视角更多地关注普通家庭的家训家规,展示民间家训,突现大众化的道德力量。
三是用活好形式,增强互动性。在社会层面,通过各种媒体鼓励广大市民、网友、微博微信用户,以文字、照片或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将“好家风、好家训”的内容上传,并不定期晒出所征集的家训家规,引导大家参与留言、讨论、学习和分享,使人们在互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三)传播“我们的家训”,令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耳入心
一是做好宣传,“入百姓眼”。将征集到的优秀家训和家训故事,在新媒体上进行持续而广泛的宣传和传播。充分利用宣传册、流动展板、公益广告牌、文化墙、LED显示屏等社会媒介,在主要道路、人群密集区进行大力宣传。
二是讲好故事,“入百姓耳”。挖掘整理出如“钱氏夜访授经”“周恩来的家规故事”“浙江民间希望工程——叔苹奖学金”“许老爷的铺盖”等优秀家训家风故事在新媒体上广为传播。
三是办好活动,“入百姓心”。围绕“我们的家训”主题,全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如:采访“好家风”,交流“好家训”,举办“好家风”褒奖礼,开展“家家有家训,户户好家风”活动等。
(四)传承“我们的家训”,让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一是融入日常百姓生活。一是各个家庭将传承和新立的家训写入“传家宝”,作为家庭全体成员立身处事、持家治业的行为规范,个人修身的方法和家庭传世的精神财富。二是将家训制作成匾额、条幅,挂在门楣、厅堂之上,使家庭成员低头不见抬头见,天天对照,日日反省。
二是融入诚信、友善、勤俭、孝敬、“最美”等主题实践活动。家训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含着诚信、友善、勤俭、孝敬等主要内容。同时,把好家训、好家风融入“最美家庭”“最美乡村”“最美人物”等“最美”系列评选活动。
三是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依托文化礼堂开展农民家训楹联书写、书法展示、方言说唱、故事巡讲、家风评比等活动,把文化礼堂作为家训家风的传承场所,经常举办祭祖、敬老、祈福等家训家风传承的民俗活动。
四是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在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以家训家风宣传实践活动为着力点,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五是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学校、乡村少年宫,各种家训家风为主题的班会、征文比赛、演讲歌咏、故事会等活动层出不穷。在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学生和老师围绕家训、家风展开充分讨论和评议,动员家长为了孩子、为自己的家庭,立家训,树家风,以“家风”带“校风”,切实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格局。
六是融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海宁市,依托历史悠久的廉政家训、清官谏官典型,将家训引入廉政教育,这些清廉自律、操守第一的廉政家训,深刻触动当地广大党员干部的内心,极大地提高了党员干部洁身自好,廉洁奉公的自觉性。在临安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立家训,树家风作为党员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走村入户征求“四风”意见中,带头写家训立家规,带头树家风改作风。
二、活动的几点启示
一要抵“心”触“魂”。精神文明建设做的是人心工作、灵魂事业,如果不抵人心,不触灵魂,就很难有好的效果。这次家训家风活动中,群众表现出来的参与愿望,积极程度,对活动的高度认同,远远超出预期。活动一经推出反响热烈,参与踊跃,一些学校、社区和个人都主动找我们联系,要参与这项活动。这足以说明,这一古老的教育方式,抵人心,触灵魂,一旦唤醒,即会彰显它教人、育人、立人的力量,很快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二要守“根”铸“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紧紧抓住优秀传统文化这条“根”,把住核心价值观这个“魂”,汲取先人教育子孙后代的有效方式,古为今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实践,立家训,铸家“魂”,以家“魂”树家风,以家风带民风,最终达到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同时,把准中央的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准社会的呼声——群众期待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回归,期待社会风气的好转;把准群众的内心—修身齐家,建设好家风;把准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的道德素养亟待提高,使活动更加深入人心,达到铸就中华民族之魂——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三要刻“痕”留“魂”。这次活动收获的是人们内心道德情感的激发、家训家风的回归、群众对家训家风的认同,探索了一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路径,更是给老百姓心底刻下了家训家风的印记,留下了家训这一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传家宝。如果本次活动中立下的家训、家规、家范等,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后,有百姓在用、在传承,这便是给老百姓留下的最大精神财富。
四要植“微”入“魂”。中华民族几千年教育子孙的实践证明,家训中的人生哲理,处世德行无不落到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的细节里,使家庭成员在“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下,学会做人、处世。这种植“微”入“魂”的做法,正是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良策。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这就是家训家风经久不衰,流传至今的原因所在。随着好家训好家风的传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成为人民群众长久的自觉行动。
(中国文明网,http://www.zjwmw.com/07zjwm/system/2014/09/22/020268601.shtml)
作者:浙江省文明办
2014年12期
今年以来,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了“我们的家训——浙江百姓重家风”活动,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家训文化,赋予家训新的内涵和教育使命,通过寻找、征集、传播、传承“我们的家训”,激发人们心底的道德情感,建设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引导人们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
一、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寻找“我们的家训”,使核心价值观见物见人见事
一是调查遗存、群众自荐,见家训族谱之“物”。组织全省主要媒体,利用微博、微信、手机报、浙江格言短信征集平台等新媒体,集中推出“寻找‘我们的家训’”活动,发动各地调查遗存,挖掘家训,让优秀家训从家谱中走出来,并加以整理,使之重新回归我们的家庭。同时,开设网络、微信专题窗口,发动群众自荐、推荐身边优秀家训、家风,挖掘家训背后的感人故事。
二是媒体采风,进村入户,见家训传承之“人”。以典型家训为主线,以普通群众为对象,进村入户、寻访家训传承之“人”。如寻访了临安市钱鏐“钱氏家训”、绍兴市教育家陶成章“陶氏家训”、浦江县郑义门《郑氏规范》、文成县刘基“刘氏家训”等一大批名人和普通人家训的传人,让他们讲述优秀家训、良好家风对自己和家庭成员成长的作用,以及对本地群众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热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三是专家解读,传人示范,讲述家训教益之“事”。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举办家训讲座、网络访谈、专题沙龙等形式,邀请省内外专家和优秀家训传人,对什么是家训、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家训传承的现状和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家训对家庭、个人的影响,以及家训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解读、示范和探讨,让人们了解家训、了解家训蕴含的道德含义,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家训家风对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二)征集“我们的家训”,把核心价值观用好用新用活
一是用好新媒体,彰显微力量。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网络等新型媒介传播速度快、群众参与便利的优势,以图文形式,发布家风家训“征集令”,广泛征集身边的家规、家训故事及线索,推出优秀家训向群众广泛宣传。
二是增加新内涵,突显大众化。不仅挖掘整理了历代名人家训,还挖掘整理了近代的周恩来、蔡元培、陶成章、秋瑾、金庸、陆游等知名公众人物家训家规,以及造访知名企业方太电器、星光集团寻找企业家训。同时,还将视角更多地关注普通家庭的家训家规,展示民间家训,突现大众化的道德力量。
三是用活好形式,增强互动性。在社会层面,通过各种媒体鼓励广大市民、网友、微博微信用户,以文字、照片或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将“好家风、好家训”的内容上传,并不定期晒出所征集的家训家规,引导大家参与留言、讨论、学习和分享,使人们在互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三)传播“我们的家训”,令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耳入心
一是做好宣传,“入百姓眼”。将征集到的优秀家训和家训故事,在新媒体上进行持续而广泛的宣传和传播。充分利用宣传册、流动展板、公益广告牌、文化墙、LED显示屏等社会媒介,在主要道路、人群密集区进行大力宣传。
二是讲好故事,“入百姓耳”。挖掘整理出如“钱氏夜访授经”“周恩来的家规故事”“浙江民间希望工程——叔苹奖学金”“许老爷的铺盖”等优秀家训家风故事在新媒体上广为传播。
三是办好活动,“入百姓心”。围绕“我们的家训”主题,全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如:采访“好家风”,交流“好家训”,举办“好家风”褒奖礼,开展“家家有家训,户户好家风”活动等。
(四)传承“我们的家训”,让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一是融入日常百姓生活。一是各个家庭将传承和新立的家训写入“传家宝”,作为家庭全体成员立身处事、持家治业的行为规范,个人修身的方法和家庭传世的精神财富。二是将家训制作成匾额、条幅,挂在门楣、厅堂之上,使家庭成员低头不见抬头见,天天对照,日日反省。
二是融入诚信、友善、勤俭、孝敬、“最美”等主题实践活动。家训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含着诚信、友善、勤俭、孝敬等主要内容。同时,把好家训、好家风融入“最美家庭”“最美乡村”“最美人物”等“最美”系列评选活动。
三是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依托文化礼堂开展农民家训楹联书写、书法展示、方言说唱、故事巡讲、家风评比等活动,把文化礼堂作为家训家风的传承场所,经常举办祭祖、敬老、祈福等家训家风传承的民俗活动。
四是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在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以家训家风宣传实践活动为着力点,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五是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学校、乡村少年宫,各种家训家风为主题的班会、征文比赛、演讲歌咏、故事会等活动层出不穷。在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学生和老师围绕家训、家风展开充分讨论和评议,动员家长为了孩子、为自己的家庭,立家训,树家风,以“家风”带“校风”,切实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格局。
六是融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海宁市,依托历史悠久的廉政家训、清官谏官典型,将家训引入廉政教育,这些清廉自律、操守第一的廉政家训,深刻触动当地广大党员干部的内心,极大地提高了党员干部洁身自好,廉洁奉公的自觉性。在临安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立家训,树家风作为党员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走村入户征求“四风”意见中,带头写家训立家规,带头树家风改作风。
二、活动的几点启示
一要抵“心”触“魂”。精神文明建设做的是人心工作、灵魂事业,如果不抵人心,不触灵魂,就很难有好的效果。这次家训家风活动中,群众表现出来的参与愿望,积极程度,对活动的高度认同,远远超出预期。活动一经推出反响热烈,参与踊跃,一些学校、社区和个人都主动找我们联系,要参与这项活动。这足以说明,这一古老的教育方式,抵人心,触灵魂,一旦唤醒,即会彰显它教人、育人、立人的力量,很快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二要守“根”铸“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紧紧抓住优秀传统文化这条“根”,把住核心价值观这个“魂”,汲取先人教育子孙后代的有效方式,古为今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实践,立家训,铸家“魂”,以家“魂”树家风,以家风带民风,最终达到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同时,把准中央的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准社会的呼声——群众期待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回归,期待社会风气的好转;把准群众的内心—修身齐家,建设好家风;把准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的道德素养亟待提高,使活动更加深入人心,达到铸就中华民族之魂——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三要刻“痕”留“魂”。这次活动收获的是人们内心道德情感的激发、家训家风的回归、群众对家训家风的认同,探索了一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路径,更是给老百姓心底刻下了家训家风的印记,留下了家训这一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传家宝。如果本次活动中立下的家训、家规、家范等,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后,有百姓在用、在传承,这便是给老百姓留下的最大精神财富。
四要植“微”入“魂”。中华民族几千年教育子孙的实践证明,家训中的人生哲理,处世德行无不落到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的细节里,使家庭成员在“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下,学会做人、处世。这种植“微”入“魂”的做法,正是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良策。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这就是家训家风经久不衰,流传至今的原因所在。随着好家训好家风的传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成为人民群众长久的自觉行动。
(中国文明网,http://www.zjwmw.com/07zjwm/system/2014/09/22/0202686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