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教育规划纲要

济南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目 录

一、发展环境: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科学发展

二、发展战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市,进入全国人力资源强市行列,形成具有时代特色、齐鲁韵致、泉城风格的教育新格局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三)总体目标

三、发展任务: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化发展

(五)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

(六)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

(七)推进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

(八)推进继续教育社会化发展

(九)推进特殊教育、民族教育优质化发展

(十)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十一)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十二)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十三)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四、改革创新:增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活力和动力

(十四)创新教育公共服务机制

(十五)创新教育管理体制

(十六)创新办学体制

(十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十八) 创新现代学校制度

(十九)创新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五、重点工程:营造济南教育现代化的特色和风格

(二十)立德树人工程

(二十一) 学前教育惠民工程

(二十二) 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

(二十三)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强化工程

(二十四)学习型城市推进工程

(二十五) 济南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

(二十六) 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工程

六、保障措施:形成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强大支持力

(二十七)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十八)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二十九)强化教育法治与监督

七、组织实施:确保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任务落到实处

济南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济南教育科学发展,率先

实现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结合济南教育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环境: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科学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要实现现代化,教育必须率先实现现代化。

济南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历届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教育率先普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社会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关注和保障。教育布局结构不断调整,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活力不断增强。教育在提高市民素质和促进城市发展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未来十年,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时期,

也是推进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关键阶段。“十二五”期间,全市人均GDP将突破10000美元,城镇化率将达到70%以上,内需消费拉动、创新驱动和现代服务业带动将成为保持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人口城市化素养亟需提升,广大群众对改善公共服务特别是优质教育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

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济南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不能完全满足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教育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寻找更为有效的破解路径;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还不足。

面对机遇和挑战,济南教育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树立省会意识,转变理念、深化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宜业宜居的现代化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战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市,

进入全国人力资源强市行列,形成具有时代特色、齐鲁韵致、泉城风格的教育新格局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创新发展、优质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

(二)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健康成长的教育。

——均衡发展,促进公平。强化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

责,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合理配臵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发展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创新发展,注重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

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招生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等方面改革,不断提升教育发展的品质与内涵。

——优质发展,服务社会。注重内涵提升,扩大优质教育资

源供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

量和办学效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增强教育服务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城

市,进入全国人力资源强市行列,形成具有时代特色、齐鲁韵致、泉城风格的教育新格局。主要目标是:

——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教育发展与人口总量、结构变化相适应,与经济结构调整相衔接,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教育资源配臵和校际之间差距明显缩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更加健全。入学机会公平得到切实保障,人才选拔机制进一步完善。

——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形成有利于每个受教育者全面

发展的教育机制。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和素质适应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需要,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形成终身学习的教育新体系。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理念

在学校和全社会得到广泛确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互沟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建成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年参与率达到70%,人人享有终身教育机会。

——教育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教育公共服务机制、人才培养

体制、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标准、完备的监测体系和有效的保障机制。形成健全的具有济南特色的教育政策制度体系及其实施监督机制。教育督导制度更加完善。

济南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指 标 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 学前一年儿童入园率(%) 小学在校生巩固率(%) 初中在校生巩固率(%) 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 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 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子女入学率(%)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年参与率(%) 2009年 87.6 99.67 100 99.06 100 100 100 95.5 50 11 25 13 30 50 2015年 90 100 100 99.5 100 100 100 97.5 55 13 30 14 35 60 2020年 95 100 100 99.8 100 100 100 98.5 60 15 35 15 40 70

三、发展任务: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化发展。

强化政府职责,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学前教育发展体系。各级

政府对本区域学前教育负主要责任,负责幼儿园规划布局、公办

幼儿园建设、办园经费筹措等。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采取新建、扩建、调整资源等方式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举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发展学前教育的途径,逐步实现就近入园。

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逐步加大政府投入,

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切实改善办园条件。2020年,全市公办和公办性质的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均占幼儿园总数、在园幼儿总数的80%以上。

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建立“市级统筹,以县为主,县乡(街

道)村共管”的学前教育领导体制,教育部门主管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遵循幼儿成长和教育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提高各类幼儿园办园质量。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实行动态监管。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负责、多部门参与的检查制度,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合理制定幼儿园收费标准,形成适时调整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

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

工编制,逐步配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其工资、职称评聘和社会保障等权益。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立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到2015年,在职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专业合格率达到85%以上。到2020年,99%以上的教师学历合格,

90%的教师专业合格。

(五)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 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

布局,动态调整学区,方便学生相对就近入学。坚持以输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少年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建设,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臵教育资源,

加快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行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择校问题。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统一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和教师收入标准,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备和待遇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到2015年,率先在县(市)区内实现均衡发展,逐步推进全市范围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20年,全市区域内校际之间生均教育资源、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大体相当、各有特色。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测体系,增

强学校主动发展的意识和持续提高的能力。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支持、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学校课程。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行小班化教学。

(六)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

严格控制普通高中学校规模和班额,努力做到高中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到2015年,全市所有普通高中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到2020年,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班额控制在40人以内。

全面落实高中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学习。2011年开始,新入学的高中学生不再进行文理分科。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推行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和学分认定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学生选择发展方向的权利。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

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支持鼓励普通高中建设特色课程,形成一批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支持普通高中与高校合作,实施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鼓励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发展综合高中,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学习的机会。

(七)推进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

统筹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构建独具省会特色的“济南大职业教育体系”。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融职业中专、技工院校、普通中专、县域职教中心、高等职业教育为一体,促进普通职业教育和技工院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科学规划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

教育的发展规模,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推进职业教育专业体系、课程设臵、培养模式的衔接沟通,拓宽技能型人才培养、深造的渠道。加强市属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办出地方特色。

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企业参与的格局。重视和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新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行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

强化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职能。围绕济南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合理调整专业布局和结构,加强特色专业建设。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创建国家、省级示范和骨干院校。实施就业和创业指导计划,利用市场机制办好济南市职业教育就业指导中心。

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相关公共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直接升入对口高职学习的制度。健全职业技能竞赛制度,落实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范劳动就业市场。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大力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重视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风尚。

(八)推进继续教育社会化发展。

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建立“政府主导、教育牵头、部门

协作、社会互动、全民参与”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推进继续教育的地方法规和政策,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实行市民继续教育学分积累、转换和认定制度。完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及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完善继续教育监管、评估和督导机制。

完善社区教育体系。充分利用远程及开放教育资源,构建开放性社区大学,各县(市)区建立社区教育学院,城镇办事处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学校,农村乡镇建立成人教育学校。加强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大中型企业设立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到2020年,基本完成社区“网上课堂”和“十分钟学习圈”建设。

提高各类继续教育的质量和参与率,关注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为广大残疾人和贫困人员提供免费培训。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文化生活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大力推广普通话,使用好规范汉字,促进市民素养的全面提高。

(九)推进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优质化发展。

重视特殊教育发展。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改善办学条件,完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构建适合特殊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加强残障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完善随班就读制度,促进残障学生与正常学生的融合。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加强特教教师培养培训,提高特殊教育岗位补助津贴。

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合理调整民族学校布局结构,加大民族

教育投入,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臵,提高民族学校办学水平。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十)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和网络道德等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礼仪修养、行为习惯和公民意识。构建符合规律有特色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改进德育课程教学方式,促进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加强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德育实施水平。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好规定课程,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完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增强课程与教学的选择性和多样性。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和分层教学、学分管理、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健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的服务、认证和激励机制。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建立全市中小学生

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加强教学研究和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控制作业量,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取消不必要的统考训练,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大对各种社会培训和补习机构、教辅市场的监管力度,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

增强学生体质。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保障、推进机制。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护学生视力,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倡合理膳食,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建立联动育人机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社会育人合力。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着力净化网络、网吧、荧屏、出版市场,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十一)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加强师德建设。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完善师德考评、监督和激励机制。

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加强学校岗位设臵管理,创新和完善教师职务岗位评聘方式。建立有效的教师编制调控补充机制,足额配

备教师。以名优教师交流为突破口,健全中小学教师区域内合理流动机制,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鼓励新任教师到农村任教,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必须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完善职业学校人才聘任(聘用)制度,提高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校外兼职教师比例,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建立和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实施中小学校长、幼儿园长全员培训计划,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完善教师培训效能评价机制,调动教师主动培训的积极性。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鼓励和支持校长、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倡导教育家办学。

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依法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绩效工资,稳步推进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建立起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激励机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对农村教师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优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健全激励机制,大力表彰优秀教师。

(十二)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构建教育信息化保障体系。加快改造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化升级远程教育传输网络。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到2012

年,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实现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基本达到“校校通”、“班班通”,逐步实现每个班级均能开展多媒体教学。推进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到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现代化。

加强“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内外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济南市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构建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区域、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丰富学习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十三)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中外学校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交流和课程合作。支持骨干教师、校长到境外访问进修。推进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建设。积极促进汉语国际推广。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支持学校聘请优秀外籍教师。鼓励高校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

四、改革创新:增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活力和动力

(十四)创新教育公共服务机制。

优化公共政策。在制订城区规划、新城镇建设、旧城改造和

小区配套设施建设时,优先考虑教育发展的需要,配套学校(幼儿园)建设,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前臵审核制度,保证配套学校(幼儿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并将产权无偿移交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科学配臵公共教育资源。土地资源、交通设施、安全保卫、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配臵向教育倾斜。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文化体育设施向学生免费开放。逐步完善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制度。加强多层次合作共建,充分发挥驻济高校对济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作用。

健全教育决策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探索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管理体制,重点加强政府对教育的服务和监督指导职能。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建立健全政府重大教育决策调研论证、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等程序和制度,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十五)创新教育管理体制。

健全责权明晰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实行管、办、评相分离,形成政府统筹、分级负责、规范有序、社会参与的教育管理体制。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规划、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资源配臵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依法加强民办学校管理,完善民办学校重组与退出机制。

完善教育督导机制。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加强教育督导规章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逐步

完善督政、督学和督导责任区制度。完善对县乡两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强化市对县乡两级政府及主要负责人的教育督导考核制度。加强义务教育督导检查,开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督导评估,推进素质教育督导。健全督导评估结果公示、公告、反馈、限期整改制度和依据督导结果进行奖惩的制度,完善教育监督问责机制。

完善政府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培育和发展教育中介服务机构,扩大政府购买服务。逐步把教育咨询、规范办学行为监管、教育考试和鉴定、教育质量评估、就业与人才交流等业务管理工作委托给专业的中介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中介服务机构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

加强教育教学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围绕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推进教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资源共享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教育理论应用研究,促进优秀成果向实践转化。

(十六)创新办学体制。

探索公办学校办学模式改革。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扶持薄弱学校发展为重点,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探索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多种办学形式,增强公办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推动民办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支持发展普惠性、多样性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稳定发展选择性、高质量的民办中小学,有序

发展多层次、有特色的民办高等学校,引导发展各类紧缺性、实用型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促进各类社会性教育培训有序健康发展。完善税收政策和鼓励政策,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兴办以全民终身教育为导向、以非学历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鼓励实力强、质量好的教育培训机构加快发展。健全监管体系,加强规范管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督导评估,规范市场秩序。

(十七)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科学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推进教体结合工作,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具有齐鲁韵致、泉城风格的课程体系。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根据办学实际,开发、建设、实施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和选修课程;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各层次职业教育相互联系贯通的课程标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启动以培养紧缺人才为主的职业学校示范性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学前教育完善以儿童生活

经验为基础,体现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民族教育体现课程的民族特色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继续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职工在岗培训和社会普及性教育的课程资源建设。

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完善科技实践、社会实践、实验实训活动。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个别教学、互动式教学和自主学习。推行小班化教学、分层教学、走班、走校、走专业等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空间。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探索高中阶段学校、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园区化办学模式,形成和完善对接济南主导产业发展的职教集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和弹性学习制度,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培养模式。高等教育以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和高技能型人才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继续教育坚持以社会和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习者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培训内容、方法和模式的针对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十八)创新现代学校制度。

积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探索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改进管理方式,完

善监管机制,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落实和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完善公办中小学内部管理机制。完善校长负责制、校务会议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完善中小学家长委员会,推动社区、学生及家长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和专业设臵的自主权,推进职业院校实行“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模式。

坚持和完善公办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权力。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健全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民办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按照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规定行使决策权,校长依法独立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职权。依法保障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建立和规范民办学校监事制度,健全民办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参与监督和管理学校的制度。

(十九)创新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完善中小学入学和招生考试制度。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改革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招录办法,加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力度,进一步扩大学校自主招生比例,完善指标分配制度和优秀初中毕业生推荐入学制度,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和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制度。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制定各类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科学、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完善公正、权威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实施政府监督与社会民主评价、专业机构认证、中介组织评估相结合的制度。全面实行学校发展性评价。

五、重点工程:营造济南教育现代化的特色和风格

(二十)立德树人工程。

坚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主要任务: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构建大中小学幼儿园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体系。

——强化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和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考核制度,实施教育教学全过程育德。

——实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行动”,逐步实现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完善校外德育资源免费向学生开放制度。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环境。

(二十一)学前教育惠民工程。

大力加强幼儿园特别是普惠制幼儿园建设,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主要任务: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制定并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

将学前教育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根据人口规模,每个乡镇、城市街道办事处至少举办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每个行政村至少举办1所满足需求的幼儿园。通过资金补助、规费减免以及优先安排建园用地等政策,鼓励、支持集体和公民个人举办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

——加快幼儿园标准化建设。2015年,历下、市中城区幼儿园全部达到市级二类园标准; 2020年,历下、市中、槐荫、天桥、高新、历城、章丘达到二类标准的幼儿园分别达到100%、100%、80%、80%、70%、60%、60%,其它县区达到50%;历下、市中、槐荫、天桥、高新、历城达到市级一类标准的幼儿园分别占80%、80%、60%、60%、60%、60%以上,其他县区达到30%以上。

(二十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

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主要任务:

——促进中小学科学合理布局。在农村、城市新建居住区等教育资源不足区域,新建一批满足需要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迁建或新建优质高中,基本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合理布局。

——实施中小学校舍、装备标准化建设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到2015年,所有中小学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

——实施教师配备标准化工程。完善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使教职工编制结构更加合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加强区域内教师的交流与调配。

(二十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强化工程。

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学校和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办学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主要任务:

——加强示范性、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争创3至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6-8所省级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性学校,18-22所省级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逐步提高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办学实力。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全市建成50个具有教育、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开放式省级专业实训中心,从中重点建设5个设备先进、与企业对接密切、运行管理水平高的多专业示范性实训中心。

——完善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和标准,创建10个以上省级示范专业,并力求每所学校的骨干专业均能达到省级骨干专业的标准。

(二十四)学习型城市推进工程。

构建完善的市民学习体系,营造人人学习的氛围,提升全体市民素质。主要任务:

——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学习型城

市建设工作机制,建立统筹企业职工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社区市民教育的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相关保障机制。

——探索整合优化教育、文化、科技等资源服务全民终身教

育的途径。依托济南高校、各类公用传媒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面向全体的济南市民终身学习平台。

——建立市民终身学习学分积累、转换与认证制度,积极推

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实行济南市民终身学习卡制度,对每个公民终身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和存储,作为岗位聘任、职称晋升、转岗择业、执业注册等的重要依据。

(二十五)济南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

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创新精神、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为重点,造就一批名师、名校长。主要任务:

——加强师训干训基地建设。以高水平大学和师范院校为依托,建设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基地,建立济南市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各县(市)区建立能够满足区域教师培训需求的标准化教师培训基地。

——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建设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平台,逐步建立多样化、菜单式教师培训课程体系,组织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到2020年全市90%以上的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别具有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以上相关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健全济南名师、名校长选拔、培养和考核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名优教师培养管理办法和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探索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辐射带动作用的有效途径。

(二十六)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工程。

全面贯彻“健康第一”思想,促进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主要任务:

——在寄宿制学校或600名学生以上的学校建设具有医疗资质的卫生室,其他学校健全保健室或卫生室,配备具有医师资格的卫生教师,逐步实现“一校一医”。

——落实学校体育、艺术设施建设标准,重点建设一批学校与区(县)、社会共建共享的体育、艺术场馆,保证每个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1项艺术技能。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平台,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考核体系。

——保护学生视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降低学生视力不良率。

——完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转介机制,成立济南市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加快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和网络建设。到2012年,所有学校均建立完备的心理辅导机构,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

六、保障措施:形成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强大支持力

(二十七)加强和改进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

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提高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积极承担国家和省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任务,坚持全市整体推进与部分县(市)区、学校先行先试相结合,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提高学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师生树立廉洁意识和观念。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和问责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大力加强行风建设。采取有力措施,治理教育乱收费,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建设高素质的教育管理干部队伍。把加强教育领导能力建设纳入干部教育规划,健全培训制度,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育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

探索实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逐步推行学校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招聘制度。加强干部培养选拔和交流任职力度。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推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校园安全稳定及周边综合治理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规范教学、讲座、媒体和网络等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完善应急管理和处臵机制,及时化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矛盾,积极解决好事关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健全安全工作长效机制,落实学校安全机构和人员编制,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落实校园安全管理责任制,严格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专项排查整治活动,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全方位提高校园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各部门以及工、青、妇等社会团体,要加强协调,齐心协力支持教育发展,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要欢迎、支持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十八)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使教育投入总量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教育投入结构与教育布局结构变化相适应,教育投入方式与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相适应。

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2012年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确保2012年达到省核定比例,并保持稳定增长。逐步建立教育投入公告和考核制度,将教育投入落实情况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并接受社会监督。

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依法加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土地出让收入和地方分成的彩票公益金中均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新建居住区教育设施建设经费纳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统一征收。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企业、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按规定免收涉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免收或减免经营服务性收费。

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建立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制度和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强化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配臵、使用、处臵管理制度。

高度重视化解学校债务。加大政府拨款力度,解决高中阶段学校债务。采取安排专项资金、大幅度提高生均定额拨款、增加化债奖励资金、返还土地臵换收益等措施,逐步化解学校债务。学校闲臵的旧校址土地,按有关规定处臵,所得收益专项用于偿还贷款和改善办学条件。严格规范学校借贷行为,严禁随意增加新的债务。

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完善普通高校、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机制,推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进一步开展。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逐步建立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二十九)强化教育法治与监督,推进依法治教。

完善教育法律制度保障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改革进程,开展素质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终身教育等方面的地方立法立规工作,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审查、报备工作机制。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国家、省教育法律法规相配套的比较完善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

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建立专门的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及时查处各类教育违规办学行为,依法建立规范教育秩序的长效常态管理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教育行政审批和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开展行政许可、政府信息公开等专项执法检查。完善教育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制度。

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以完善学校章程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学校制度建设,建立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完善教师和学生的申诉制度,健全学校内部救济制度。依法管理国有资产和学校法人财产。

七、组织实施:确保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任务落到实处

明确目标任务,分工负责。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实施《规划纲要》的指导协调,各县(市)区和各部门要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各县(市)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区域、本部门和本单位实施《规划纲要》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

广泛宣传动员。广泛宣传规划纲要,不断提高公众规划意识,让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和依规划办事的良好环境。引导和组织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加强监督检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改革发展指标纳入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政府各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组织实施中期评估,评估报告提交市政府审议,并向市人大报告。各级人大、政协要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对《规划纲要》落实情况通过教育督导报告等形式定期公布的制度。建立表彰奖励、劝诫问

责和经验推广制度。

济南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目 录

一、发展环境: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科学发展

二、发展战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市,进入全国人力资源强市行列,形成具有时代特色、齐鲁韵致、泉城风格的教育新格局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三)总体目标

三、发展任务: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化发展

(五)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

(六)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

(七)推进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

(八)推进继续教育社会化发展

(九)推进特殊教育、民族教育优质化发展

(十)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十一)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十二)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十三)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四、改革创新:增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活力和动力

(十四)创新教育公共服务机制

(十五)创新教育管理体制

(十六)创新办学体制

(十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十八) 创新现代学校制度

(十九)创新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五、重点工程:营造济南教育现代化的特色和风格

(二十)立德树人工程

(二十一) 学前教育惠民工程

(二十二) 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

(二十三)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强化工程

(二十四)学习型城市推进工程

(二十五) 济南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

(二十六) 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工程

六、保障措施:形成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强大支持力

(二十七)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十八)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二十九)强化教育法治与监督

七、组织实施:确保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任务落到实处

济南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济南教育科学发展,率先

实现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结合济南教育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环境: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科学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要实现现代化,教育必须率先实现现代化。

济南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历届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教育率先普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社会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关注和保障。教育布局结构不断调整,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活力不断增强。教育在提高市民素质和促进城市发展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未来十年,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时期,

也是推进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关键阶段。“十二五”期间,全市人均GDP将突破10000美元,城镇化率将达到70%以上,内需消费拉动、创新驱动和现代服务业带动将成为保持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人口城市化素养亟需提升,广大群众对改善公共服务特别是优质教育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

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济南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不能完全满足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教育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寻找更为有效的破解路径;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还不足。

面对机遇和挑战,济南教育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树立省会意识,转变理念、深化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宜业宜居的现代化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战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市,

进入全国人力资源强市行列,形成具有时代特色、齐鲁韵致、泉城风格的教育新格局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创新发展、优质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

(二)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健康成长的教育。

——均衡发展,促进公平。强化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

责,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合理配臵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发展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创新发展,注重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

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招生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等方面改革,不断提升教育发展的品质与内涵。

——优质发展,服务社会。注重内涵提升,扩大优质教育资

源供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

量和办学效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增强教育服务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城

市,进入全国人力资源强市行列,形成具有时代特色、齐鲁韵致、泉城风格的教育新格局。主要目标是:

——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教育发展与人口总量、结构变化相适应,与经济结构调整相衔接,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教育资源配臵和校际之间差距明显缩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更加健全。入学机会公平得到切实保障,人才选拔机制进一步完善。

——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形成有利于每个受教育者全面

发展的教育机制。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和素质适应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需要,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形成终身学习的教育新体系。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理念

在学校和全社会得到广泛确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互沟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建成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年参与率达到70%,人人享有终身教育机会。

——教育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教育公共服务机制、人才培养

体制、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标准、完备的监测体系和有效的保障机制。形成健全的具有济南特色的教育政策制度体系及其实施监督机制。教育督导制度更加完善。

济南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指 标 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 学前一年儿童入园率(%) 小学在校生巩固率(%) 初中在校生巩固率(%) 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 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 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子女入学率(%)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年参与率(%) 2009年 87.6 99.67 100 99.06 100 100 100 95.5 50 11 25 13 30 50 2015年 90 100 100 99.5 100 100 100 97.5 55 13 30 14 35 60 2020年 95 100 100 99.8 100 100 100 98.5 60 15 35 15 40 70

三、发展任务: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化发展。

强化政府职责,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学前教育发展体系。各级

政府对本区域学前教育负主要责任,负责幼儿园规划布局、公办

幼儿园建设、办园经费筹措等。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采取新建、扩建、调整资源等方式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举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发展学前教育的途径,逐步实现就近入园。

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逐步加大政府投入,

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切实改善办园条件。2020年,全市公办和公办性质的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均占幼儿园总数、在园幼儿总数的80%以上。

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建立“市级统筹,以县为主,县乡(街

道)村共管”的学前教育领导体制,教育部门主管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遵循幼儿成长和教育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提高各类幼儿园办园质量。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实行动态监管。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负责、多部门参与的检查制度,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合理制定幼儿园收费标准,形成适时调整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

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

工编制,逐步配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其工资、职称评聘和社会保障等权益。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立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到2015年,在职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专业合格率达到85%以上。到2020年,99%以上的教师学历合格,

90%的教师专业合格。

(五)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 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

布局,动态调整学区,方便学生相对就近入学。坚持以输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少年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建设,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臵教育资源,

加快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行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择校问题。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统一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和教师收入标准,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备和待遇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到2015年,率先在县(市)区内实现均衡发展,逐步推进全市范围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20年,全市区域内校际之间生均教育资源、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大体相当、各有特色。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测体系,增

强学校主动发展的意识和持续提高的能力。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支持、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学校课程。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行小班化教学。

(六)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

严格控制普通高中学校规模和班额,努力做到高中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到2015年,全市所有普通高中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到2020年,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班额控制在40人以内。

全面落实高中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学习。2011年开始,新入学的高中学生不再进行文理分科。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推行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和学分认定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学生选择发展方向的权利。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

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支持鼓励普通高中建设特色课程,形成一批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支持普通高中与高校合作,实施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鼓励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发展综合高中,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学习的机会。

(七)推进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

统筹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构建独具省会特色的“济南大职业教育体系”。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融职业中专、技工院校、普通中专、县域职教中心、高等职业教育为一体,促进普通职业教育和技工院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科学规划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

教育的发展规模,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推进职业教育专业体系、课程设臵、培养模式的衔接沟通,拓宽技能型人才培养、深造的渠道。加强市属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办出地方特色。

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企业参与的格局。重视和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新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行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

强化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职能。围绕济南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合理调整专业布局和结构,加强特色专业建设。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创建国家、省级示范和骨干院校。实施就业和创业指导计划,利用市场机制办好济南市职业教育就业指导中心。

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相关公共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直接升入对口高职学习的制度。健全职业技能竞赛制度,落实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范劳动就业市场。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大力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重视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风尚。

(八)推进继续教育社会化发展。

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建立“政府主导、教育牵头、部门

协作、社会互动、全民参与”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推进继续教育的地方法规和政策,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实行市民继续教育学分积累、转换和认定制度。完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及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完善继续教育监管、评估和督导机制。

完善社区教育体系。充分利用远程及开放教育资源,构建开放性社区大学,各县(市)区建立社区教育学院,城镇办事处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学校,农村乡镇建立成人教育学校。加强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大中型企业设立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到2020年,基本完成社区“网上课堂”和“十分钟学习圈”建设。

提高各类继续教育的质量和参与率,关注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为广大残疾人和贫困人员提供免费培训。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文化生活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大力推广普通话,使用好规范汉字,促进市民素养的全面提高。

(九)推进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优质化发展。

重视特殊教育发展。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改善办学条件,完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构建适合特殊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加强残障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完善随班就读制度,促进残障学生与正常学生的融合。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加强特教教师培养培训,提高特殊教育岗位补助津贴。

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合理调整民族学校布局结构,加大民族

教育投入,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臵,提高民族学校办学水平。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十)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和网络道德等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礼仪修养、行为习惯和公民意识。构建符合规律有特色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改进德育课程教学方式,促进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加强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德育实施水平。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好规定课程,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完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增强课程与教学的选择性和多样性。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和分层教学、学分管理、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健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的服务、认证和激励机制。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建立全市中小学生

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加强教学研究和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控制作业量,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取消不必要的统考训练,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大对各种社会培训和补习机构、教辅市场的监管力度,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

增强学生体质。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保障、推进机制。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护学生视力,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倡合理膳食,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建立联动育人机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社会育人合力。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着力净化网络、网吧、荧屏、出版市场,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十一)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加强师德建设。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完善师德考评、监督和激励机制。

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加强学校岗位设臵管理,创新和完善教师职务岗位评聘方式。建立有效的教师编制调控补充机制,足额配

备教师。以名优教师交流为突破口,健全中小学教师区域内合理流动机制,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鼓励新任教师到农村任教,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必须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完善职业学校人才聘任(聘用)制度,提高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校外兼职教师比例,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建立和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实施中小学校长、幼儿园长全员培训计划,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完善教师培训效能评价机制,调动教师主动培训的积极性。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鼓励和支持校长、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倡导教育家办学。

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依法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绩效工资,稳步推进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建立起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激励机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对农村教师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优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健全激励机制,大力表彰优秀教师。

(十二)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构建教育信息化保障体系。加快改造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化升级远程教育传输网络。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到2012

年,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实现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基本达到“校校通”、“班班通”,逐步实现每个班级均能开展多媒体教学。推进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到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现代化。

加强“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内外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济南市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构建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区域、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丰富学习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十三)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中外学校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交流和课程合作。支持骨干教师、校长到境外访问进修。推进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建设。积极促进汉语国际推广。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支持学校聘请优秀外籍教师。鼓励高校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

四、改革创新:增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活力和动力

(十四)创新教育公共服务机制。

优化公共政策。在制订城区规划、新城镇建设、旧城改造和

小区配套设施建设时,优先考虑教育发展的需要,配套学校(幼儿园)建设,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前臵审核制度,保证配套学校(幼儿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并将产权无偿移交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科学配臵公共教育资源。土地资源、交通设施、安全保卫、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配臵向教育倾斜。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文化体育设施向学生免费开放。逐步完善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制度。加强多层次合作共建,充分发挥驻济高校对济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作用。

健全教育决策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探索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管理体制,重点加强政府对教育的服务和监督指导职能。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建立健全政府重大教育决策调研论证、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等程序和制度,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十五)创新教育管理体制。

健全责权明晰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实行管、办、评相分离,形成政府统筹、分级负责、规范有序、社会参与的教育管理体制。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规划、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资源配臵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依法加强民办学校管理,完善民办学校重组与退出机制。

完善教育督导机制。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加强教育督导规章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逐步

完善督政、督学和督导责任区制度。完善对县乡两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强化市对县乡两级政府及主要负责人的教育督导考核制度。加强义务教育督导检查,开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督导评估,推进素质教育督导。健全督导评估结果公示、公告、反馈、限期整改制度和依据督导结果进行奖惩的制度,完善教育监督问责机制。

完善政府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培育和发展教育中介服务机构,扩大政府购买服务。逐步把教育咨询、规范办学行为监管、教育考试和鉴定、教育质量评估、就业与人才交流等业务管理工作委托给专业的中介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中介服务机构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

加强教育教学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围绕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推进教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资源共享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教育理论应用研究,促进优秀成果向实践转化。

(十六)创新办学体制。

探索公办学校办学模式改革。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扶持薄弱学校发展为重点,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探索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多种办学形式,增强公办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推动民办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支持发展普惠性、多样性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稳定发展选择性、高质量的民办中小学,有序

发展多层次、有特色的民办高等学校,引导发展各类紧缺性、实用型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促进各类社会性教育培训有序健康发展。完善税收政策和鼓励政策,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兴办以全民终身教育为导向、以非学历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鼓励实力强、质量好的教育培训机构加快发展。健全监管体系,加强规范管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督导评估,规范市场秩序。

(十七)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科学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推进教体结合工作,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具有齐鲁韵致、泉城风格的课程体系。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根据办学实际,开发、建设、实施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和选修课程;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各层次职业教育相互联系贯通的课程标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启动以培养紧缺人才为主的职业学校示范性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学前教育完善以儿童生活

经验为基础,体现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民族教育体现课程的民族特色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继续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职工在岗培训和社会普及性教育的课程资源建设。

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完善科技实践、社会实践、实验实训活动。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个别教学、互动式教学和自主学习。推行小班化教学、分层教学、走班、走校、走专业等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空间。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探索高中阶段学校、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园区化办学模式,形成和完善对接济南主导产业发展的职教集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和弹性学习制度,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培养模式。高等教育以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和高技能型人才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继续教育坚持以社会和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习者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培训内容、方法和模式的针对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十八)创新现代学校制度。

积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探索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改进管理方式,完

善监管机制,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落实和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完善公办中小学内部管理机制。完善校长负责制、校务会议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完善中小学家长委员会,推动社区、学生及家长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和专业设臵的自主权,推进职业院校实行“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模式。

坚持和完善公办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权力。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健全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民办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按照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规定行使决策权,校长依法独立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职权。依法保障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建立和规范民办学校监事制度,健全民办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参与监督和管理学校的制度。

(十九)创新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完善中小学入学和招生考试制度。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改革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招录办法,加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力度,进一步扩大学校自主招生比例,完善指标分配制度和优秀初中毕业生推荐入学制度,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和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制度。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制定各类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科学、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完善公正、权威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实施政府监督与社会民主评价、专业机构认证、中介组织评估相结合的制度。全面实行学校发展性评价。

五、重点工程:营造济南教育现代化的特色和风格

(二十)立德树人工程。

坚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主要任务: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构建大中小学幼儿园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体系。

——强化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和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考核制度,实施教育教学全过程育德。

——实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行动”,逐步实现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完善校外德育资源免费向学生开放制度。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环境。

(二十一)学前教育惠民工程。

大力加强幼儿园特别是普惠制幼儿园建设,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主要任务: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制定并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

将学前教育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根据人口规模,每个乡镇、城市街道办事处至少举办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每个行政村至少举办1所满足需求的幼儿园。通过资金补助、规费减免以及优先安排建园用地等政策,鼓励、支持集体和公民个人举办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

——加快幼儿园标准化建设。2015年,历下、市中城区幼儿园全部达到市级二类园标准; 2020年,历下、市中、槐荫、天桥、高新、历城、章丘达到二类标准的幼儿园分别达到100%、100%、80%、80%、70%、60%、60%,其它县区达到50%;历下、市中、槐荫、天桥、高新、历城达到市级一类标准的幼儿园分别占80%、80%、60%、60%、60%、60%以上,其他县区达到30%以上。

(二十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

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主要任务:

——促进中小学科学合理布局。在农村、城市新建居住区等教育资源不足区域,新建一批满足需要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迁建或新建优质高中,基本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合理布局。

——实施中小学校舍、装备标准化建设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到2015年,所有中小学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

——实施教师配备标准化工程。完善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使教职工编制结构更加合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加强区域内教师的交流与调配。

(二十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强化工程。

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学校和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办学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主要任务:

——加强示范性、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争创3至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6-8所省级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性学校,18-22所省级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逐步提高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办学实力。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全市建成50个具有教育、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开放式省级专业实训中心,从中重点建设5个设备先进、与企业对接密切、运行管理水平高的多专业示范性实训中心。

——完善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和标准,创建10个以上省级示范专业,并力求每所学校的骨干专业均能达到省级骨干专业的标准。

(二十四)学习型城市推进工程。

构建完善的市民学习体系,营造人人学习的氛围,提升全体市民素质。主要任务:

——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学习型城

市建设工作机制,建立统筹企业职工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社区市民教育的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相关保障机制。

——探索整合优化教育、文化、科技等资源服务全民终身教

育的途径。依托济南高校、各类公用传媒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面向全体的济南市民终身学习平台。

——建立市民终身学习学分积累、转换与认证制度,积极推

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实行济南市民终身学习卡制度,对每个公民终身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和存储,作为岗位聘任、职称晋升、转岗择业、执业注册等的重要依据。

(二十五)济南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

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创新精神、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为重点,造就一批名师、名校长。主要任务:

——加强师训干训基地建设。以高水平大学和师范院校为依托,建设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基地,建立济南市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各县(市)区建立能够满足区域教师培训需求的标准化教师培训基地。

——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建设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平台,逐步建立多样化、菜单式教师培训课程体系,组织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到2020年全市90%以上的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别具有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以上相关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健全济南名师、名校长选拔、培养和考核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名优教师培养管理办法和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探索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辐射带动作用的有效途径。

(二十六)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工程。

全面贯彻“健康第一”思想,促进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主要任务:

——在寄宿制学校或600名学生以上的学校建设具有医疗资质的卫生室,其他学校健全保健室或卫生室,配备具有医师资格的卫生教师,逐步实现“一校一医”。

——落实学校体育、艺术设施建设标准,重点建设一批学校与区(县)、社会共建共享的体育、艺术场馆,保证每个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1项艺术技能。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平台,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考核体系。

——保护学生视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降低学生视力不良率。

——完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转介机制,成立济南市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加快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和网络建设。到2012年,所有学校均建立完备的心理辅导机构,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

六、保障措施:形成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强大支持力

(二十七)加强和改进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

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提高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积极承担国家和省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任务,坚持全市整体推进与部分县(市)区、学校先行先试相结合,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提高学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师生树立廉洁意识和观念。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和问责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大力加强行风建设。采取有力措施,治理教育乱收费,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建设高素质的教育管理干部队伍。把加强教育领导能力建设纳入干部教育规划,健全培训制度,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育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

探索实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逐步推行学校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招聘制度。加强干部培养选拔和交流任职力度。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推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校园安全稳定及周边综合治理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规范教学、讲座、媒体和网络等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完善应急管理和处臵机制,及时化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矛盾,积极解决好事关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健全安全工作长效机制,落实学校安全机构和人员编制,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落实校园安全管理责任制,严格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专项排查整治活动,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全方位提高校园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各部门以及工、青、妇等社会团体,要加强协调,齐心协力支持教育发展,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要欢迎、支持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十八)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使教育投入总量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教育投入结构与教育布局结构变化相适应,教育投入方式与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相适应。

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2012年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确保2012年达到省核定比例,并保持稳定增长。逐步建立教育投入公告和考核制度,将教育投入落实情况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并接受社会监督。

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依法加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土地出让收入和地方分成的彩票公益金中均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新建居住区教育设施建设经费纳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统一征收。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企业、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按规定免收涉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免收或减免经营服务性收费。

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建立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制度和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强化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配臵、使用、处臵管理制度。

高度重视化解学校债务。加大政府拨款力度,解决高中阶段学校债务。采取安排专项资金、大幅度提高生均定额拨款、增加化债奖励资金、返还土地臵换收益等措施,逐步化解学校债务。学校闲臵的旧校址土地,按有关规定处臵,所得收益专项用于偿还贷款和改善办学条件。严格规范学校借贷行为,严禁随意增加新的债务。

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完善普通高校、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机制,推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进一步开展。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逐步建立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二十九)强化教育法治与监督,推进依法治教。

完善教育法律制度保障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改革进程,开展素质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终身教育等方面的地方立法立规工作,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审查、报备工作机制。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国家、省教育法律法规相配套的比较完善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

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建立专门的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及时查处各类教育违规办学行为,依法建立规范教育秩序的长效常态管理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教育行政审批和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开展行政许可、政府信息公开等专项执法检查。完善教育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制度。

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以完善学校章程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学校制度建设,建立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完善教师和学生的申诉制度,健全学校内部救济制度。依法管理国有资产和学校法人财产。

七、组织实施:确保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任务落到实处

明确目标任务,分工负责。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实施《规划纲要》的指导协调,各县(市)区和各部门要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各县(市)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区域、本部门和本单位实施《规划纲要》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

广泛宣传动员。广泛宣传规划纲要,不断提高公众规划意识,让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和依规划办事的良好环境。引导和组织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加强监督检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改革发展指标纳入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政府各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组织实施中期评估,评估报告提交市政府审议,并向市人大报告。各级人大、政协要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对《规划纲要》落实情况通过教育督导报告等形式定期公布的制度。建立表彰奖励、劝诫问

责和经验推广制度。


相关内容

  • 教师招聘面试技巧:备考盲区解读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知识
  • 教师招聘面试技巧:备考盲区解读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知识 众所周知,教师招聘面试考试主要是考查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基本技能两大部分.事实上,在教师招聘面试环节还会考到一部分内容,即教师对于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之所以经常被考生忽略,主要是对于这部分能力的考查方式多样,灵活,不容易 ...

  • 济南城市规划百年记
  • 一百年前,济南还是济南府,一百年后济南已是济南城:一百年前济南开埠通商初具国际范儿,一百年后济南"乘风追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 1905:老商埠的自我改革 1904年,大清国光绪三十年,新政方兴,风气初开,不断有人上书奏请实行立宪.变更政体,喧嚣的世事搅动风起云涌.5月, ...

  • 济南十三五规划
  •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篇 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四章 工作导向 第二篇 坚持创新聚焦,培育省会经济新优势 第五章 打造经济中心 第六章 打造金融中心 第七章 ...

  • 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
  • 2012年12月14日,教育部在厦门召开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一个具体举措,会议总结交流了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部署了今后一段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前教育部还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 ...

  • 党代会王文涛讲话
  • 篇一:解读王文涛同志在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解读 王文涛同志在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加快发展,关键在 党:实现赶超,核心在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经受 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认识到精神懈怠.能 ...

  • 县妇联主席述职报告
  • 我叫***,是五届政协常委,现任县妇联主席.作为一名妇女界的政协委员,我始终以代表妇女根本利益,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为己任,围绕全县工作大局,找准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结合点,认真履行职能,勇于开拓创新,为推动我县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九九年被授予省级扶贫工作先进个人:二 ...

  • 政协常委妇联主席工作述职述廉报告
  • 我是五届政协常委,现任县妇联主席.作为一名妇女界的政协委员,我始终以代表妇女根本利益,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为己任,围绕全县工作大局,找准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结合点,认真履行职能,勇于开拓创新,为推动我县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九九年被授予省级扶贫工作先进个人:二000年被 ...

  • 文明乡镇典型材料
  • 与时俱进 求实创新 建设一流文明乡镇 xx镇位于章丘市中部,辖xx个行政村,xx万人,xx万亩耕地,总面积xx平方公里,是山东省综合经济实力200强乡镇和济南市小城镇建设重点镇。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为主线,以争创文明乡镇为目标,在专 ...

  • [淮南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药监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 淮南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药监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加强药监文化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药监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药品监督管理系统贯彻"以监督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为了全面加强药监文化建设,进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