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2文化与经济政治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二.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知识重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学新知: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经济、政治和________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_______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__________,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_____________。一 定的________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__________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__________.

2.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________与__________ 、 ________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_________的影响不同,对_________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________的、__________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_______的、_______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_______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____________和相对的___________。

4.一定的________决定一定社会文化的形成,而文化又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_________。社会生产方式,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_________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_________、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_________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__________产业迅速崛起,_________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_________。

2.文化与________相互交融。随着_______和_______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__________。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___________的国家,借助________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__________。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___________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___________。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___________竞争日趋激烈。_______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________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__________。

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__________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

须把__________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________,牢牢把握__________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__________,优先发展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________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________________。

核心解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3.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

5.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辨析】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只要经济上去啦,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就发展了,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

【课堂巩固】

( )1、我们要讲的“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自然科学 ③技术

④语言、文字 ⑤选举人大代表 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 ) 2、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②参加学校运动会 ③参加演讲会、辩论赛

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 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⑦参加合唱团、舞蹈队

A、①③⑤⑦ B、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⑦ D、①②④⑥⑦

( ) 3、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 ) 4、思想文化是同政治、经济是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 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这主要说明

A、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B、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

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

( ) 5、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以上材料说明

A、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B、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 ) 6、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句话主要提示了

A、科技在增强经济实力中的地位 B、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C、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D、国际竞争的实质

( ) 7、“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 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C、 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D、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据此回答8-9题。

( ) 8、东晋画家顾恺之物《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C、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 )9、在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讲的“文化”是

A、 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B、 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 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 ) 10、庐山兼具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宗教圣地,该地正倾力打造“宗教名山”品牌,积极将宗教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辟极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圣地游。这表明

A、在宗教文化圣地人人都应该参加宗教活动 B、文化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

C、与文化相结合的宗教活动都属于正常的宗教活动 D、宗教思想是先进的文化 ( ) 11、下列有关文化的力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B、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是对人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C、 一个民族,只要物质上富有了,精神上就一定能富有

D、文化的力量就是专指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 ) 12、近年来,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年产值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每年的出口额达80亿英镑,很大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这段话说明

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B、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心环节

C、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D、文化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 ) 13、下列有关文化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 凡是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B、 凡是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都有阻碍作用

C、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不对个人的成长起作用

D、只有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 ) 14、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A、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C、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不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D、文化离不开政治和经济

( )15、世界五百强公司都非常注重员工的文化素养以及公司文化的建设,营造一种诚 信、尽职、合作的文化氛围,这说明

A、员工的素质决定了公司的收益 B、文化对经济的重要影响

16、主观题

材料一:近年来,江苏省的一些城市开展城市精神的讨论与提炼,如南京市将“厚德载物、同进文明”等四种提法纳入城市精神的表决;常州市将市民精神提炼为“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这些城市精神既富有时代特色,又展示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某市委书记在参加讨论时指出“城市的发展最终还是以文化论输赢”,并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做大做强城市的强大推动力。只有繁荣的经济而没有昌盛的文化,只有物质的丰富而没有文化的全面发展,就称不上“全面小康”。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2)结合材料二,联系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

二、 简答题

人们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如何培养文化素养?

三、辨析题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只要经济上去啦,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就发展了,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

四、论述题

材料一:近年来,江苏省的一些城市开展城市精神的讨论与提炼,如南京市将“厚德载物、同进文明”等四种提法纳入城市精神的表决;常州市将市民精神提炼为“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这些城市精神既富有时代特色,又展示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某市委书记在参加讨论时指出“城市的发展最终还是以文化论输赢”,并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做大做强城市的强大推动力。只有繁荣的经济而没有昌盛的文化,只有物质的丰富而没有文化的全面发展,就称不上“全面小康”。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2)结合材料二,联系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

高二政治第一课练习答案

一、1-5 CBADA 6-10 BAADB 11-15 ACDAB

二、(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7分)

(2)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作为公民个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汲取文化营养以发展自己。(8分)

三、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况。(6分)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5分)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书画的发展,并非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从古到今,文化的发展都有超越经济制约而相对独立发展的事例。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9分)

四、(1)首先,文化生活无处不在;其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

化环境,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活。材料一中,各城市的城市精神既有共同点又有自己的特色就说明这一点。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材料二强调文化建设的作用说明这一点。(10分)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全面的小康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文化发展三者的统一,城市建设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城市精神,增强城市凝聚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10分)

6.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A (解析:注意看清题目“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A (解析:B、D是错误的,C不符合题意)

3.B (解析: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文化都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故③④说法片面)

4.C (解析:A、B、D与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

5.C(解析: 本题所考查的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属于识记和理解能力的考查。A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表述错误,C项正确揭示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6.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况。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1.晋东南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东北地区的民歌,音调高亢,有雄浑之感;晋南地区的民歌,时代气息浓郁,感情热烈;晋中地区的民歌,灵活自由、富于变化。山西民歌的这些特点表明( )

A.不同区域文化具有各自特色

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解析:选A。材料中山西各地民歌特点不同,说明了不同区域文化具有各自特色,故答案选A项。B、C、D三项干肢不符,应舍去。

2.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②张家界、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 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 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解析:选C。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首先,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界具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所以①②是错误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所以③④⑤是正确的。文化既包括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所以⑥⑦是正确的。文化现象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⑧⑨是经济现象,⑩是政治现象,都不是文化现象,排除。应选C项。

3.《果洛蕃女礼佛图》是张大千先生于1945年创作的一幅作品。画面中,果洛藏女身着藏袍,表情肃穆虔诚,披璎珞,戴项饰、腕钏。作品反映了张大千对藏族文化的热爱和对藏传佛教艺术的迷恋。这体现出( )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艺术作品可以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C.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D.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解析:选B。“作品反映了张大千对藏族文化的热爱和对藏传佛教艺术的迷恋”,体现出艺术作品可以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故答案选B项。A、C、D三项不合题意,应排除。

4.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等。这说明( )

①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文化 ②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③没有文化人们就无法生存 ④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文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说明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文化,①正确。吃饭、穿衣、住房、出行都有自己的文化,说明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也说明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②④正确。③夸大了文化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应排除。

5.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这说明( )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者 ③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④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①正确。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说明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③正确。②干肢不符。④观点错误,文化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二、非选择题

6.社会实践是文学的唯一源泉,作家从事文学创作,首先必须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从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出发。他们的生活积累越深厚,就越能培育出丰硕的果实。作品也才能更加鼓舞人心,支撑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结合材料,简要说明文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的社会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然后据此审读材料找出其对应的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材料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和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两个层面,论述文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答案:(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必须投身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优秀文学作品是人们团结奋斗的精神食粮,能够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促使一个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校内校外,我们要参加各种课余文化活动。回到家,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所在社区的文化活动。这表明( )

A.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C.不同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D.当代社会人们都能享受到多彩的文化生活

解析:选B。“在校内校外”、“在社区”都属于空间概念,每个地方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活动,说明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故答案选B。A、C项不合题意,D项说法绝对,均应排除。

2.2012年春节之时,各地庆祝春节的活动多姿多彩。广西: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山东:春节期间村村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热闹非凡。东北: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谓之“守岁”。下列选项中,对文化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

A.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

B.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

C.城乡文化各有特色

D.文化就是音乐、舞蹈、相声、小品等艺术

解析:选D。文化现象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不同区域、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特色,A、B、C三项正确。D项是错误的,音乐、舞蹈、相声、小品等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但不等于文化,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3.泰山是文化的名山。下列景观属于文化景观的是( )

①旭日东升 ②黄河金带 ③泰山石敢当 ④泰山碑刻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①②属于自然景观;③④景观都打上了人们的文化印记,属于文化景观。故答案为B项。

4.2011年12月7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新闻工作者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继续深入推进“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是因为(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只有文艺工作者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解析:选C。“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际就是投身实践,创造出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作品,这说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故答案选C。A、B干肢不符,D观点错误,均应排除。

5.杨柳青年画采取木板刻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既有遒劲功力的木刻韵味,又有民族绘画风貌的独特格调,年画采用寓意、写实等各种手法,取材于现实生活、民间风俗和历史故事,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以上事实说明(

)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活动 ④从艺术品中能透视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了杨柳青年画,体现了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获得和享用文化,①②应选。年画取材于民间风俗和历史故事,④说法正确,应选。文化不仅仅包含人类的精神活动,③错误。

6.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各地各部门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理解,坚定了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心。这表明( )

A.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B.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是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C.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是人们获取文化知识的唯一途径

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选B。各地各部门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教育培养的过程;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观念的变化说明他们文化素养得到提高。故答案选B。A项不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人们获取文化知识的根本途径,C项说法错误。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项说法错误。

7.2011年12月11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表示他们在陕西岐山发现4000多年前的“两室一厅”,内设“迷你”火锅。这对于研究探讨当时社会及其家庭结构,有着重要意义。这说明( )

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不可分开

B.先民们对家庭的热爱胜于今人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解析:选C。“古迹、遗物”属物质载体,“透过古迹、遗物来分析认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社会生活”,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透过物质载体人们可以解读其中的文化信息,故答案选C。A、D两项观点错误明显,B项材料体现不出,均应舍去。

8.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因

为( )

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审读材料可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这段引文强调的是文化的社会作用,③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项。①②干肢不符,应舍去。

二、非选择题

9.从2011年10月14日起,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首都10所重点高校举办“全国道德模范首都高校巡讲”活动。11位全国道德模范同青年学子面对面交流践行道德规范的心得体会。短短十几天,十场讲座,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引发了大学生的共鸣。学生们说,这次巡讲让大家感受到青春沐浴在道德的阳光下。

运用文化的力量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举办“全国道德模范首都高校巡讲”活动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社会作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指出文化的社会作用,然后结合材料具体说明“全国道德模范首都高校巡讲”活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影响即可。

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举办“全国道德模范首都高校巡讲”活动,有利于用榜样的力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好地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修身立德的促进作用。

二、落实基础——自我诊断

1、穿梭在都市的大街小巷,打量着身边来往的人和物,享受着都市的文明生活,这身边的一切,都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这说明( )

A.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B.文化与世界相伴而行,是自然形成的

C.文化与文明是同一的 D.文化是一种潜在的精神生活

2、广东老人爱“饮早茶”,东北老人爱“扭秧歌”,北京老人爱“侃 大山”。这说明( )

A.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 B.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C.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D.老年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3、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

①全球正面临粮食和能源双重危机 ②科学发展观 ③电视剧《亮剑》

④温家宝出席联合国大会 ⑤千年古树 ⑥到广州观看亚运会开幕式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⑥ C.②③④ D.②③⑥

4、钱钟书先生曾言,“你不问我文化是什么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文化”一词具有多义性,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

( )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纯粹“自然”的东西

C.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D.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享用

5、文化在实践应用中具有多样性,我们所说的文化( )

A.是广义的“文化” B.是狭义的“文化”

C.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 D.是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

6、文化不是神的恩赐,也不是动物的活动,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这表明 (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C.文化不需要物质载体 D.文化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7、抗战初期,毛泽东所著的《论持久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国人民最终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说明( )

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

三、合作探究,思维拓展

(一)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情景探究]2010年浙江高考作文《角色转换之间》: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隐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辨正误,说道理:

【探究1】有人认为,文化就是科学知识,不应包括材料中提到的各个方面,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

【探究2】文化是动物和人共有的,所以说文化素养是天生的。

[易错点探究] 文化活动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

(二) 文化现象、文化的作用

[情景探究]

材料一:近年来,一些城市开展城市精神的讨论与提炼,如重庆市经过多次研究提炼后将“登高涉远、负重自强”这八个字确定为城市精神的表述语;青岛将市民精神提炼为:“诚信、博大、和谐、卓越 ”;北京市城市精神为:“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些城市精神既富有时代特色,又展示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某市市委书记在参加讨论时指出“城市的发展最终还是以文化论输赢”,并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做大做强城市的强大推动力。只有繁荣的经济而没有昌盛的文化,只有物质的丰富而没有文化的全面发展,就称不上“全面小康”。

【探究3】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探究4】结合材料二,评析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是因为文化作用很大,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易错点探究] 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四、当堂检测,能力提升

1、蒙古族黑车白帐,逐水草而居;献哈达是藏族最庄重的待客礼仪;回族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苗族服饰反映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壮族刚劲豪放的舞蹈体现了其民族性格。这表现出文化( )

A.一种精神力量 B.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C.人类特有的现象 D.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之所以需要文化生活,是因为(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④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3、孔雀开屏,不是为了让其他的鸟儿欣赏它美丽的羽毛;蝴蝶翩翩起舞,不是为了战士器舞姿供他人欣赏;密封筑造蜂房,也不是为了展现建筑艺术的精巧。只有人才会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精神愉悦,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这说明(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是人的唯一素养

C.文化是一种社会力量 D.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4、《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遇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这说明( )

A.文化是对神的描绘 B.文化是神的恩赐

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是动物的反映

5、“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一诞生,就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这一口号是全世界人民对和平与繁荣的期盼,也必将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这表明 ( )

A.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C.世界文化将取代各国和民族文化 D.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6、(2008年高考广东卷)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 )

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7、(2009年高考天津卷)某校开展了以“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这是因为 ( )

①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 ④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2文化与经济政治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二.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知识重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学新知: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经济、政治和________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_______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__________,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_____________。一 定的________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__________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__________.

2.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________与__________ 、 ________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_________的影响不同,对_________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________的、__________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_______的、_______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_______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____________和相对的___________。

4.一定的________决定一定社会文化的形成,而文化又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_________。社会生产方式,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_________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_________、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_________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__________产业迅速崛起,_________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_________。

2.文化与________相互交融。随着_______和_______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__________。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___________的国家,借助________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__________。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___________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___________。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___________竞争日趋激烈。_______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________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__________。

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__________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

须把__________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________,牢牢把握__________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__________,优先发展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________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________________。

核心解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3.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

5.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辨析】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只要经济上去啦,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就发展了,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

【课堂巩固】

( )1、我们要讲的“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自然科学 ③技术

④语言、文字 ⑤选举人大代表 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 ) 2、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②参加学校运动会 ③参加演讲会、辩论赛

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 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⑦参加合唱团、舞蹈队

A、①③⑤⑦ B、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⑦ D、①②④⑥⑦

( ) 3、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 ) 4、思想文化是同政治、经济是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 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这主要说明

A、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B、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

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

( ) 5、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以上材料说明

A、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B、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 ) 6、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句话主要提示了

A、科技在增强经济实力中的地位 B、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C、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D、国际竞争的实质

( ) 7、“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 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C、 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D、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据此回答8-9题。

( ) 8、东晋画家顾恺之物《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C、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 )9、在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讲的“文化”是

A、 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B、 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 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 ) 10、庐山兼具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宗教圣地,该地正倾力打造“宗教名山”品牌,积极将宗教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辟极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圣地游。这表明

A、在宗教文化圣地人人都应该参加宗教活动 B、文化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

C、与文化相结合的宗教活动都属于正常的宗教活动 D、宗教思想是先进的文化 ( ) 11、下列有关文化的力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B、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是对人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C、 一个民族,只要物质上富有了,精神上就一定能富有

D、文化的力量就是专指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 ) 12、近年来,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年产值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每年的出口额达80亿英镑,很大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这段话说明

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B、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心环节

C、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D、文化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 ) 13、下列有关文化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 凡是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B、 凡是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都有阻碍作用

C、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不对个人的成长起作用

D、只有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 ) 14、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A、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C、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不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D、文化离不开政治和经济

( )15、世界五百强公司都非常注重员工的文化素养以及公司文化的建设,营造一种诚 信、尽职、合作的文化氛围,这说明

A、员工的素质决定了公司的收益 B、文化对经济的重要影响

16、主观题

材料一:近年来,江苏省的一些城市开展城市精神的讨论与提炼,如南京市将“厚德载物、同进文明”等四种提法纳入城市精神的表决;常州市将市民精神提炼为“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这些城市精神既富有时代特色,又展示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某市委书记在参加讨论时指出“城市的发展最终还是以文化论输赢”,并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做大做强城市的强大推动力。只有繁荣的经济而没有昌盛的文化,只有物质的丰富而没有文化的全面发展,就称不上“全面小康”。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2)结合材料二,联系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

二、 简答题

人们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如何培养文化素养?

三、辨析题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只要经济上去啦,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就发展了,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

四、论述题

材料一:近年来,江苏省的一些城市开展城市精神的讨论与提炼,如南京市将“厚德载物、同进文明”等四种提法纳入城市精神的表决;常州市将市民精神提炼为“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这些城市精神既富有时代特色,又展示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某市委书记在参加讨论时指出“城市的发展最终还是以文化论输赢”,并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做大做强城市的强大推动力。只有繁荣的经济而没有昌盛的文化,只有物质的丰富而没有文化的全面发展,就称不上“全面小康”。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2)结合材料二,联系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

高二政治第一课练习答案

一、1-5 CBADA 6-10 BAADB 11-15 ACDAB

二、(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7分)

(2)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作为公民个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汲取文化营养以发展自己。(8分)

三、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况。(6分)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5分)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书画的发展,并非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从古到今,文化的发展都有超越经济制约而相对独立发展的事例。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9分)

四、(1)首先,文化生活无处不在;其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

化环境,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活。材料一中,各城市的城市精神既有共同点又有自己的特色就说明这一点。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材料二强调文化建设的作用说明这一点。(10分)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全面的小康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文化发展三者的统一,城市建设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城市精神,增强城市凝聚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10分)

6.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A (解析:注意看清题目“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A (解析:B、D是错误的,C不符合题意)

3.B (解析: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文化都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故③④说法片面)

4.C (解析:A、B、D与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

5.C(解析: 本题所考查的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属于识记和理解能力的考查。A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表述错误,C项正确揭示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6.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况。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1.晋东南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东北地区的民歌,音调高亢,有雄浑之感;晋南地区的民歌,时代气息浓郁,感情热烈;晋中地区的民歌,灵活自由、富于变化。山西民歌的这些特点表明( )

A.不同区域文化具有各自特色

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解析:选A。材料中山西各地民歌特点不同,说明了不同区域文化具有各自特色,故答案选A项。B、C、D三项干肢不符,应舍去。

2.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②张家界、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 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 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解析:选C。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首先,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界具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所以①②是错误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所以③④⑤是正确的。文化既包括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所以⑥⑦是正确的。文化现象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⑧⑨是经济现象,⑩是政治现象,都不是文化现象,排除。应选C项。

3.《果洛蕃女礼佛图》是张大千先生于1945年创作的一幅作品。画面中,果洛藏女身着藏袍,表情肃穆虔诚,披璎珞,戴项饰、腕钏。作品反映了张大千对藏族文化的热爱和对藏传佛教艺术的迷恋。这体现出( )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艺术作品可以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C.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D.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解析:选B。“作品反映了张大千对藏族文化的热爱和对藏传佛教艺术的迷恋”,体现出艺术作品可以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故答案选B项。A、C、D三项不合题意,应排除。

4.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等。这说明( )

①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文化 ②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③没有文化人们就无法生存 ④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文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说明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文化,①正确。吃饭、穿衣、住房、出行都有自己的文化,说明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也说明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②④正确。③夸大了文化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应排除。

5.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这说明( )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者 ③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④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①正确。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说明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③正确。②干肢不符。④观点错误,文化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二、非选择题

6.社会实践是文学的唯一源泉,作家从事文学创作,首先必须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从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出发。他们的生活积累越深厚,就越能培育出丰硕的果实。作品也才能更加鼓舞人心,支撑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结合材料,简要说明文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的社会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然后据此审读材料找出其对应的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材料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和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两个层面,论述文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答案:(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必须投身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优秀文学作品是人们团结奋斗的精神食粮,能够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促使一个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校内校外,我们要参加各种课余文化活动。回到家,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所在社区的文化活动。这表明( )

A.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C.不同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D.当代社会人们都能享受到多彩的文化生活

解析:选B。“在校内校外”、“在社区”都属于空间概念,每个地方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活动,说明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故答案选B。A、C项不合题意,D项说法绝对,均应排除。

2.2012年春节之时,各地庆祝春节的活动多姿多彩。广西: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山东:春节期间村村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热闹非凡。东北: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谓之“守岁”。下列选项中,对文化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

A.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

B.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

C.城乡文化各有特色

D.文化就是音乐、舞蹈、相声、小品等艺术

解析:选D。文化现象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不同区域、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特色,A、B、C三项正确。D项是错误的,音乐、舞蹈、相声、小品等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但不等于文化,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3.泰山是文化的名山。下列景观属于文化景观的是( )

①旭日东升 ②黄河金带 ③泰山石敢当 ④泰山碑刻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①②属于自然景观;③④景观都打上了人们的文化印记,属于文化景观。故答案为B项。

4.2011年12月7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新闻工作者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继续深入推进“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是因为(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只有文艺工作者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解析:选C。“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际就是投身实践,创造出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作品,这说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故答案选C。A、B干肢不符,D观点错误,均应排除。

5.杨柳青年画采取木板刻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既有遒劲功力的木刻韵味,又有民族绘画风貌的独特格调,年画采用寓意、写实等各种手法,取材于现实生活、民间风俗和历史故事,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以上事实说明(

)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活动 ④从艺术品中能透视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了杨柳青年画,体现了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获得和享用文化,①②应选。年画取材于民间风俗和历史故事,④说法正确,应选。文化不仅仅包含人类的精神活动,③错误。

6.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各地各部门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理解,坚定了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心。这表明( )

A.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B.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是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C.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是人们获取文化知识的唯一途径

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选B。各地各部门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教育培养的过程;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观念的变化说明他们文化素养得到提高。故答案选B。A项不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人们获取文化知识的根本途径,C项说法错误。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项说法错误。

7.2011年12月11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表示他们在陕西岐山发现4000多年前的“两室一厅”,内设“迷你”火锅。这对于研究探讨当时社会及其家庭结构,有着重要意义。这说明( )

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不可分开

B.先民们对家庭的热爱胜于今人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解析:选C。“古迹、遗物”属物质载体,“透过古迹、遗物来分析认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社会生活”,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透过物质载体人们可以解读其中的文化信息,故答案选C。A、D两项观点错误明显,B项材料体现不出,均应舍去。

8.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因

为( )

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审读材料可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这段引文强调的是文化的社会作用,③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项。①②干肢不符,应舍去。

二、非选择题

9.从2011年10月14日起,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首都10所重点高校举办“全国道德模范首都高校巡讲”活动。11位全国道德模范同青年学子面对面交流践行道德规范的心得体会。短短十几天,十场讲座,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引发了大学生的共鸣。学生们说,这次巡讲让大家感受到青春沐浴在道德的阳光下。

运用文化的力量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举办“全国道德模范首都高校巡讲”活动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社会作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指出文化的社会作用,然后结合材料具体说明“全国道德模范首都高校巡讲”活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影响即可。

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举办“全国道德模范首都高校巡讲”活动,有利于用榜样的力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好地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修身立德的促进作用。

二、落实基础——自我诊断

1、穿梭在都市的大街小巷,打量着身边来往的人和物,享受着都市的文明生活,这身边的一切,都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这说明( )

A.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B.文化与世界相伴而行,是自然形成的

C.文化与文明是同一的 D.文化是一种潜在的精神生活

2、广东老人爱“饮早茶”,东北老人爱“扭秧歌”,北京老人爱“侃 大山”。这说明( )

A.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 B.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C.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D.老年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3、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

①全球正面临粮食和能源双重危机 ②科学发展观 ③电视剧《亮剑》

④温家宝出席联合国大会 ⑤千年古树 ⑥到广州观看亚运会开幕式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⑥ C.②③④ D.②③⑥

4、钱钟书先生曾言,“你不问我文化是什么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文化”一词具有多义性,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

( )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纯粹“自然”的东西

C.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D.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享用

5、文化在实践应用中具有多样性,我们所说的文化( )

A.是广义的“文化” B.是狭义的“文化”

C.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 D.是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

6、文化不是神的恩赐,也不是动物的活动,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这表明 (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C.文化不需要物质载体 D.文化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7、抗战初期,毛泽东所著的《论持久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国人民最终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说明( )

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

三、合作探究,思维拓展

(一)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情景探究]2010年浙江高考作文《角色转换之间》: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隐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辨正误,说道理:

【探究1】有人认为,文化就是科学知识,不应包括材料中提到的各个方面,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

【探究2】文化是动物和人共有的,所以说文化素养是天生的。

[易错点探究] 文化活动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

(二) 文化现象、文化的作用

[情景探究]

材料一:近年来,一些城市开展城市精神的讨论与提炼,如重庆市经过多次研究提炼后将“登高涉远、负重自强”这八个字确定为城市精神的表述语;青岛将市民精神提炼为:“诚信、博大、和谐、卓越 ”;北京市城市精神为:“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些城市精神既富有时代特色,又展示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某市市委书记在参加讨论时指出“城市的发展最终还是以文化论输赢”,并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做大做强城市的强大推动力。只有繁荣的经济而没有昌盛的文化,只有物质的丰富而没有文化的全面发展,就称不上“全面小康”。

【探究3】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探究4】结合材料二,评析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是因为文化作用很大,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易错点探究] 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四、当堂检测,能力提升

1、蒙古族黑车白帐,逐水草而居;献哈达是藏族最庄重的待客礼仪;回族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苗族服饰反映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壮族刚劲豪放的舞蹈体现了其民族性格。这表现出文化( )

A.一种精神力量 B.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C.人类特有的现象 D.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之所以需要文化生活,是因为(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④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3、孔雀开屏,不是为了让其他的鸟儿欣赏它美丽的羽毛;蝴蝶翩翩起舞,不是为了战士器舞姿供他人欣赏;密封筑造蜂房,也不是为了展现建筑艺术的精巧。只有人才会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精神愉悦,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这说明(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是人的唯一素养

C.文化是一种社会力量 D.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4、《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遇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这说明( )

A.文化是对神的描绘 B.文化是神的恩赐

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是动物的反映

5、“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一诞生,就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这一口号是全世界人民对和平与繁荣的期盼,也必将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这表明 ( )

A.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C.世界文化将取代各国和民族文化 D.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6、(2008年高考广东卷)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 )

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7、(2009年高考天津卷)某校开展了以“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这是因为 ( )

①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 ④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相关内容

  • 1-2-1感受文化影响
  • 第 1 单元第二课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一.选择题 1.英国人认为人应该随时保持绅士风度,所以与人讲话时总会 刻意保持一段距离. 阿拉伯人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亲密无间, 所以与朋 友在一起时总会不由自主地靠近朋友.这主要说明了 A.文化影响人们的社会活动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 C.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 ...

  • [感受文化影响]教案1
  • 文化第二课第一框题 <感受文化影响>教案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行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 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2.能力目标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 ...

  • 感受文化影响教案
  • 第二课第二框<感受文化影响>教案 主备人:郝九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理解和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迁移默化.深远持久.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从丰富的文化生活 ...

  • 感受文化的影响
  • 政治:1.2.1<感受文化的影响>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课标要求]:评述文化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识记.理解和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及特点: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感知文化的影响. 2. 能力目 ...

  • 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 第24卷第3期经 济 地 理Vol.24,No.3 2004年5月ECONOMICGEOGRAPHYMay.,2004 文章编号:1000-8462(2004)03-0412-04 ① 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潘秋玲 1,2 ,李文生 3 (1.西安外国语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中国 ...

  • [文化对人的影响]教学设计
  • <文化对人的影响>教学设计 钱晓莉 全章概述 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持久的.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感受文化影响 二.文化塑造人生 新课程学习 2.1 感受文化影响 ★新 ...

  • 2.1感受文化影响
  •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2.1感受文化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2.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二)能力目标 结合中西方文化对人的不同影响,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符合国情 ...

  • 文化塑造人生
  •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二框 文化塑造人生 阅读教材第17-21页,注意标注问题,把握层次,注意关键句,并尝试背诵下列问题. 优秀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生的?★★★ 三. 自主学习 一.丰富精神世界 1.作用:人创造了_________ ,__________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_____ ...

  • 地域文化冲突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 1.引言 1.1 地域文化冲突内涵 文化是指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包括法制.哲学.语言.文字.文艺.史学.科教以及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民族心理素质和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又称区域性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内一定区域的人们在行为.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共同方式,这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加上历史.政治和经济等要素的 ...

  •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考点.框架.易错点)
  •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知识整理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体味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 考点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 及其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 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