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派词人李清照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词风转换

摘要:个人认为《声声慢》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词风转换的转折点,《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正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李清照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关键词:转变 哀婉凄戚

一、《声声慢》解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

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

二、词风变化

李清照的生活年代恰好是北宋皇朝处于内外交困,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乃至朝廷内部的党派之争十分激烈。

李清照的人生之路是坎坷的,因此她的词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比较优裕,那时正值北宋后期,虽然社会潜伏着危机,处于风雨飘扬之中,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女词人常常流连于山川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秀美的大自然陶冶了这位女词人的情操,赋予了她灵气。因此,李清照在这期间的词轻快活泼、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感受,且看下面的一首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如梦令》。 词人当时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一幅无忧无虑的生活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李清照是热爱大自然的,这首词便是最好不过的证明。当“不知归路”时,词人竟发起“争渡”的雅兴。 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在历城,大明湖的美丽秋景,不禁使李清照感受到“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情感单纯明快,年轻女词人的心灵敏感与大自然“心有灵犀”,词活泼向上,又如“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表现了少女的天真、活泼,极有情趣。

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负笈远游,旋又出任。此时她的词充满离愁别绪,反映了女词人孤寂的生活。有词为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读罢此词,淡淡的凄凉袭上心头。红花残时,秋凉席也凉;独坐小船,凭舷眺望,看鸿雁是否带来家信,由此我们可感受到词人对远在异地的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思夫之情挥之不去。这首词不像《如梦令》那样欢快,显得凝重,流露着淡淡的哀愁。

宋徽宗大观元年,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政治失意,郁郁而死,蔡京党徒旋即下令兴狱,拘捕赵挺之亲属,赵明诚在京师任鸿胪少卿仅二年,自然在劫难逃,祸从天降,对李清照的心灵自然是重大打击,“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是她此时最好的内心独白。后来,赵明诚病死,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下,李清照在浙东亲历变乱,从此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度过晚年。此时的词流露着对社会的不满,含有悲凉之意。有《声声慢》为证。

由此可见李清照所形成不同文学样式的不同风格,主要是她对不同文学样式应该表现不同内容的观念而产生的,也就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而她的身世经历找到了词这种最佳表现形式,起初她的生活优裕,所以她的早期作品明朗轻快,不过仅限于闺情相思,晚年家破夫亡,也确实达到了一个高峰。因此她的晚期作品大多抒发深沉的相思之苦,凄凉身世之感,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而在她的诗里仍然继承了传统的“诗言志”的诗教,表现了女诗人对国事的关怀,对无能的南宋小朝廷的谴责。到这里我们可以认为李清照的两种不同风格的形成,主要是她对诗、词两种形式,应该表现不同内容的理论观念的实践。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词风转换

摘要:个人认为《声声慢》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词风转换的转折点,《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正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李清照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关键词:转变 哀婉凄戚

一、《声声慢》解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

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

二、词风变化

李清照的生活年代恰好是北宋皇朝处于内外交困,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乃至朝廷内部的党派之争十分激烈。

李清照的人生之路是坎坷的,因此她的词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比较优裕,那时正值北宋后期,虽然社会潜伏着危机,处于风雨飘扬之中,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女词人常常流连于山川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秀美的大自然陶冶了这位女词人的情操,赋予了她灵气。因此,李清照在这期间的词轻快活泼、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感受,且看下面的一首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如梦令》。 词人当时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一幅无忧无虑的生活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李清照是热爱大自然的,这首词便是最好不过的证明。当“不知归路”时,词人竟发起“争渡”的雅兴。 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在历城,大明湖的美丽秋景,不禁使李清照感受到“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情感单纯明快,年轻女词人的心灵敏感与大自然“心有灵犀”,词活泼向上,又如“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表现了少女的天真、活泼,极有情趣。

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负笈远游,旋又出任。此时她的词充满离愁别绪,反映了女词人孤寂的生活。有词为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读罢此词,淡淡的凄凉袭上心头。红花残时,秋凉席也凉;独坐小船,凭舷眺望,看鸿雁是否带来家信,由此我们可感受到词人对远在异地的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思夫之情挥之不去。这首词不像《如梦令》那样欢快,显得凝重,流露着淡淡的哀愁。

宋徽宗大观元年,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政治失意,郁郁而死,蔡京党徒旋即下令兴狱,拘捕赵挺之亲属,赵明诚在京师任鸿胪少卿仅二年,自然在劫难逃,祸从天降,对李清照的心灵自然是重大打击,“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是她此时最好的内心独白。后来,赵明诚病死,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下,李清照在浙东亲历变乱,从此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度过晚年。此时的词流露着对社会的不满,含有悲凉之意。有《声声慢》为证。

由此可见李清照所形成不同文学样式的不同风格,主要是她对不同文学样式应该表现不同内容的观念而产生的,也就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而她的身世经历找到了词这种最佳表现形式,起初她的生活优裕,所以她的早期作品明朗轻快,不过仅限于闺情相思,晚年家破夫亡,也确实达到了一个高峰。因此她的晚期作品大多抒发深沉的相思之苦,凄凉身世之感,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而在她的诗里仍然继承了传统的“诗言志”的诗教,表现了女诗人对国事的关怀,对无能的南宋小朝廷的谴责。到这里我们可以认为李清照的两种不同风格的形成,主要是她对诗、词两种形式,应该表现不同内容的理论观念的实践。


相关内容

  • 浅析李清照词的婉约之美
  • 2009年第9期考试周刊 浅析李清照词的婉约之美 赵 辉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人事处.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 要:李清照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 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她以女性特有的笔触,抒写离情别绪,感时伤怀.寂寞与思念 二. ...

  •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
  • <李清照词两首> 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2.过程与方法:(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 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1) ...

  • 简论对词的婉约派与豪放派评价的历史变迁
  • 简论对词的婉约派与豪放派评价的历史变迁 简论对词的婉约派与豪放派评价的历史变迁 内容提要:词中的婉约.豪放问题,是一个关乎到如何认识词的整体成就.发展规律及词人在诗词史上地位的问题.词的分类有种种的标准,婉约与豪放是宋词的两种基本风格.本文通过词风的演变,及两种词的比较,简论一下对词的婉约与豪放评价 ...

  • [转贴]宋词中的婉约派与豪放派/作者不详
  • [转贴]宋词中的婉约派与豪放派/作者不详 明张綖:"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当以婉约为主."清王士禎加以补充道:"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见<花草蒙拾>)这些从宏观角度概括宋词中两川主要艺术风格,而以秦观.李清照和苏轼.辛弃疾分别为 ...

  • 醉花阴讲课教学设计
  • <醉花阴>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以及个人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2.疏通词意,理清思路,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 3.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委婉含蓄的艺术特色. 4.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 ...

  • 浅谈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别
  • 词大略可分婉约与豪放.然而这两大派别如何形成,各自有什么特点?讨论一下也很有必要.我很孤陋,不知当代学界对此有没有专题的研究,我只根据我的理解"自定方圆",讲错了请大家包涵并批评. 一.词的形成及豪放与婉约的分流 中国的诗,最初都是歌.<尚书.尧典>说:"诗 ...

  • 李煜与李清照词之比较
  • 李煜与李清照,一为亡国之君,一为旷代才女,却同为婉约派,同是词史上的一流大家,两人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古人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二李并称,极受推崇. 在我看来,李煜与李清照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他们人生的经历和词的创作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在经历了 ...

  •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赏析及注释
  •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 舞"赏析及注释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 云涛:云 ...

  • 从生命意识的角度探析李清照婉约词风的形成
  • 第11卷第1期2007年3月 岱宗学刊 JOURNALOFDAIZONG Vol.11 NO.1Mar1 2007 从生命意识的角度探析李清照婉约词风的形成 赵兴燕,李玉珍 1 2 (1.山东科技大学文法系,山东泰安 271000:2.泰山学院音乐系,山东泰安 271021) [摘 要] 在宋代词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