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 IS-LM-BP模型;内外平衡;资本完全流动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固定汇率与货币主义的方法。政策环境与政策目

标;资本可流动情形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

【教学难点】 固定汇率制下,影响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因素。浮动汇率制下,制定宏

观经济政策的特点。

案例分析:中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经济波动存在明显溢出效应。从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为了减轻这种影响,必须更好地将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起来。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高速增长的贸易和资本“双顺差”,我们可以通过政策间的双向协调、利率市场化、国债买卖和一揽子汇率制度等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进而达到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般分为内部和外部均衡目标,前者要

求达到一国资源的充分利用(特别是充分就业)和国内物价水平的稳定,而后者则要求一国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20世纪50年的米德(Meade,1951)最早提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搭配思想,丁伯根原则则确立了为了达到一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需要运用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推而广之,要实现N个经济目标,则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N种有效的政策工具。这一结论对开放经济而言,具有鲜明的政策含义。但该原则在实践中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为此,蒙代尔提出了“有效市场分类原则”。蒙代尔主张在内外失衡同时存在的条件下,将实现内部均衡的目标指派给货币政策,而将实现外部均衡的目标任务指派给货币政策,即蒙代尔指派法则。这一原则也成为后续理论研究和政策运用的基本准则。

蒙代尔(1960)和弗莱明(1962)提出了在国际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将标准

的IS-LM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系统分析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他们的研究为不同汇率制度下的政策效果评价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框架。M-F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对于开放经济体而言,在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况下,如果采取固定汇率制度,那么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如果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则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在M-F模型的基础上,Krugman(1999)进一步提出了所谓的“三元悖论”,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各国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2个目标。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流动程度日益加深,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结果。

Krugman的“三元悖论”指出为了维持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就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而实行浮动汇率制;或者为了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性就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再者为了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和汇率的稳定性,就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尽管2005年7月1日,我国结束了单一盯住美元的制度安排,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本质上还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因此,在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开放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选择及其执行效果。

从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来看,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直接信贷控制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开放经济的需要,资本流动性增强、货币供给渠道增多、外汇占款的增加使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时常力不从心。长期以来,我国将汇率稳定与货币政策独立作为目标,并对国际资本流动实施较为严格的控制,以此作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组合。但是如果中国继续维持这种制度安排,不仅面临着运行成本和风险递增约束,而且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会不断降低,宏观均衡遭到破坏,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同时实行资本账户自由化或者资本自由流动成为大势所趋。

从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上看,政策工具的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与发行国债以及央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相结合;从时间的协调性上看,货币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防止经济某段时间内过热、通货膨胀率过高方面具有长期效果,而财政政策的作用体现于短期内开展投资活动进而达到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以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为例,次贷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全球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如2008年主要发达国家地区的GDP平均增速只有-0.2%,2009年更是降低到了-4.0%。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均有所下降,2008年的平均增速为4.7%,2009年骤降到0.3%。但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我国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始终将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以上,对世界经济的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危机过后,积极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一起,共同对经济产生正面的推动作用。此次经济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很多出口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国家在进一步增加出口退税率、努力稳定出口的同时,出台了一揽子刺激经济措施。包括从2008-2010年安排4万亿资金强力启动内需。这次和上一次金融危机相比,政府加大了对民生项目的投资,同

时投资范围更宽,力度更大,以解决收入不平衡问题,更多向弱势群体如农民和农民工倾斜。希望通过扩大内需,以确保解决保持一定的增长率。货币政策上,国家努力提高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以保持货币信用以比较合理的增速增长,同时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从一系列的刺激经济的举措中,我们可以看到财政的资本性支出带动作用本身就非常大,政府资金对其他资本具有非常强的引导效应,如果能够与货币政策配合,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可以产生巨大的投资效应和规模,其拉动效应也是非常显著的。

但是在我国资本项目有限管制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弱有效。特别是我们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当国内需求过度扩张时,可使我国进口大幅增加,贸易出现逆差,此时会对人民币产生贬值压力,若支持汇率稳定,外汇市场干预所导致的外汇储备数量减少,货币投放量的收缩将对内需的扩张起到抵消作用。因此,扩张内需与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相互冲突的,扩张内需虽然可以抵消外部需求的降低,但是以牺牲汇率稳定为代价的。另外,扩大内需还会带来我国经济结构上的变化,它使内需所拉动的部门生产上升,出口部门则因稳定的汇率政策而受到负面影响。因为在汇率稳定的条件下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不能充分运用汇率手段调整扩大内需可能导致的国际收支逆差,并且通过动用外汇储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会使本币投入量减少,从而对经济产生紧缩效应。

总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府始终在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方式上,方法上不断摸索前行。为了进一步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还有以下需要注意的地方:

1、 应对财政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有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以合理分工为前提力争实现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作。

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是一个经济体协调发展所必须考虑的两个关键因素。货币政策的优势在于对总量进行调节而财政政策更适用于对结构进行调整,无论哪方面缺少或弱化,都会导致经济失衡并造成严重后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总量失衡问题尤为突出。如果使用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和需求进行调节,虽然可以达到控制经济总量的目的,但随之带来的贷款迅速增加,有些年份甚至超过了当期财政收入的总和,这种失衡状态会带来财政弱化,使国家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降低,进而逐步丧失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力。

2、 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工具的手段及应用范围作适当调整。

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调整应尽量降低行政干预,并采取多样化的市场手段和工具,例如利率、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并遵循商业银行市场经营原则,减少政策调节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政策性风险,促使其发挥稳定的调节作用。财政政策的作用范围应以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性项目为主,明确政府在公共投资领域的主导作用。财政政策不宜参与竞争性投资项目,该领域的投资应以货币政策为主,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功能以防止盲目投资达到节省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财政政策的多层次调节,以预算、税率等宏观调控手段对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节进而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以财政的投资性支出等手段对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结构进行调节;财政补贴和转移性支付手段可以对微观的居民及企业形成影响,进而实现财政政策的微观调节功能。

(案例来源:张鹤,姚远,工业技术经济,2012第2期)

前面几章我们已分别介绍了汇率和国际收支及其调整问题,这一章我们介绍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应不同的汇率制度的宏观经济政策。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虽然有其优点,但也存在着严重得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市场会失灵,因此,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要求,采取适当的调整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在开放经济中,一国采取的经济政策会受其贸易伙伴行为的影响,也会影响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此时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再是单纯的国内政策,它会产生“溢出效应”,因此,国家间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互动的。经济越开放,溢出效应和互动性就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间的经济政策协调成为国际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经常性的行为。

第一节内外平衡与政策工具

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政策环境和政策目标也更加复杂。概括而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其中,经济增长的目标是长期的,从短期来看,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就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三大目标从内外经济的角度看就是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一国宏观经济政策手段的运用就是为了实现内外

经济的同时平衡。

一、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含义

英国经济学家,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士·米德(James Meade)在其重要著作《国际经济政策理论,第一卷:国际收支》(1951年)中提出了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概念,专门探讨了一国同时实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政策选择和配合问题。此后,不少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但经济学家对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概念有不同的解释。

最初,内部平衡概念被说成是实现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米德指出:“内部平衡的目标仅仅是保持足够高的对各国国内产品的总需求水平,以维持充分就业,但总需求水平又不致高到使货币价格和成本出现持续的膨胀。”以后,出现了表达通货膨胀与失业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人们又把内部平衡概念解释为菲利普斯曲线上的一个最优点,在这一点上,进一步降低失业的边际收益将被随之引起的通货膨胀上升的边际成本所超过。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自然失业率假说后,内部平衡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与自然失业率意义相同的概念。总之,内部平衡可以一般地定义为一国内部经济保持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状态。

外部平衡是指一国的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既无国际收支逆差,也无国际收支顺差。但是对于国际收支平衡,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解释。米德的分析主要限于经常项目,因此,外部平衡主要指经常项目不发生盈余,也不发生赤字的状态。以后的经济学家注意到了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性,因此国际收支平衡或外部平衡是指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一起的总平衡。我们这里讲的外部平衡就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现代政策制订者充分注意到了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外部平衡的实现。若国际收支逆差太多,该国则难以支付国外债务;若顺差太多,又使外国难以支付该国债务。尽管一般情况下多数国家都优先考虑内部平衡,其次才是外部平衡,但当一国政府面临持续的、严重的外部不平衡时,也不得不改变轻重缓急的顺序,优先考虑外部平衡问题。

二、政府实现宏观经济内外平衡的政策手段

同时实现对内经济平衡和对外经济平衡,将使一国经济处于最适宜的发展状态。但这种状态在现实中是很难达到的,一国经济往往是在失衡-调整-平衡-再失衡的循环往复中,以及国内外经济的相互矛盾和制约中发展的。为达到内部

和外部平衡的目标,政策制订者会采取相应的政策,一国政府可采用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从结构上看,分为支出——改变政策、支出——转换政策、直接控制。

支出——改变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社会支出对总需求加以调节的一种需求管理手段。它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指的是调整政府支出或税收,或者两者同时改变。当政府扩大支出和减少税收时,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这些行为通过乘数效应导致国内产出和收入的增加并且导致进口的增加(增加量取决于该国的边际进口倾向)。紧缩的财政政策是指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这两者都会减少国内产值和收入并导致进口减少。货币政策涉及到国家货币供给的变化,这将影响国内的利率。如果国家增加货币供给,利率会下降,则货币政策是宽松的。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投资增加并通过乘数效应使收入水平上升,并进而使进口增加。与此同时,利率的降低还会导致短期资本外流或短期资本流入减少。反之,如果政府减少货币供给,利率将上升,货币政策是紧缩的。这将阻碍投资收入和进口增长,并且将引起短期资本流入或流出减少。

支出——转换政策是一种通过改变汇率(货币贬值或升值)来调整国内需求结构,以实现经济均衡的政策。因而支出——转换政策是与对外经济目标直接联系的政策。货币贬值可使国外产品对国内产品的相对价格提高,从而使需求转向国内产品,并刺激国内出口行业的发展,使国际收支逆差得以改善。但这也会使国内产值增长并由此引起进口增加,这将抵消掉一部分贸易收支的改善效果;货币升值则会引起相反的效果。货币升值使国内产品相对于国外产品的相对价格提高,从而会使需求转向国外产品,并使国内出口行业减缩生产,这可用于调整国际收支的盈余。同时,这也将减少国内产值,相应地减少进口,因此会抵消掉一部分货币增殖对国际收支盈余的影响。

直接控制是指政府对市场进行约束。在国内经济方面,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行政条例、物价管制、法律限制等等。当其它政策失效时,直接控制中的价格和工资控制可用以缓解国内的通货膨胀。在国际经济方面,则包括关税、非关税措施、外汇管制以及其它限制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作法。直接控制的目的也是要改变国内的需求结构,以实现对内对外经济的平衡。但直接控制一般会导致低效率,因为它们经常干扰市场机制的运行。比如外汇管制,即是一个比较严厉的政策措施,尽管它能起到维持汇率稳定的作用,但是它所带来的损失也是比较大的,正常的国际经济交易可能受到干扰。因此,除非在十分困难的时期,该国一般不会采用该方法。此外,为了使直接控制有效,必须要有很好的国际合作关

系。否则会招致报复,使政策失效。

面对着多重目标和多种政策工具,政府必须选择合适的政策来完成它的每一个目标。根据丁伯根(Tinbergen,196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理论,政府需要的有效政策工具的数目通常与它独立目标的数目大体相同。即如果政府有两个目标,它就需要两个政策工具;如果它有三个目标,就需要三个政策工具,依此类推。有时一个政策工具应用于一个特别的目标时可能会帮助政府接近另一个目标,当然,它也可能更远地偏离第二个目标。例如,为削减国内失业率而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的盈余,但它将增加赤字。

三、支出——改变和支出——转换政策下的内外部平衡:斯旺曲线

一国要达到内外经济全面均衡的状态是比较困难的,各国往往处在未达到全面平衡的某种状态上。面对多重经济目标和多种政策手段,政府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运用哪一种或哪几种手段,才能实现主要经济目标,而又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副作用呢?这里首先要搞清一国处在那种不均衡状态上,才好决定具体采取那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手段。下面我们用斯旺曲线分析采用不同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内外部平衡的机制。斯旺曲线因由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特雷佛·斯旺(Trevor Swan)首创而得名。

图10.1中,横轴D表示国内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等。纵轴R表示汇率,汇率提高意味着本国货币贬值,反之则意味着本币升值。

13 024 图10.1斯旺曲线

EE线上的如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汇率和国内支出相配合所取得的外部平衡状态。它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这是因为,汇率的提高(本币贬值)

会刺激出口增加,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为了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必须同时增加国内支出,即推动国内经济扩张,以便吸引较多的进口,不致使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如图,当汇率为R1时,国内支出应为D1,它们的交点M位于EE线之上,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若汇率从R1上升到R2,国内支出保持不变,仍为D1,二者的交点为H,国际收支失衡,有若干顺差出现;这时只有将国内支出从D1增加到D2,双方相交于N点,国际收支方可达到新的平衡。EE线左上方的任意一点,都意味着国际收支存在顺差,EE线右下方的任意一点都意味着对外收支存在逆差。

YY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一定的汇率水平和国内支出相结合所决定的国内均衡状态。YY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呈负斜率。这是因为,汇率和国内支出必须呈反方向运动才能保持国内均衡状态,由于降低汇率(本币升值)将导致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必然伴随着一个更大的国内消费,才不致使国内出现失业。例如,汇率从R2降低到R1,为使国家内部保持平衡,国内支出必须由D3增加到D4(当汇率为R2时,国内支出应为D3,国内才能保持平衡状态),如果国内支出不变或增长过小将导致失业,而增长过大超过D4,将使需求过大,出现超额需求,并导致通货膨胀。YY线右上方任意一点,都意味着国内出现了超额需求,有通货膨胀存在;在YY线左下方的任意一点,都意味着需求不足,有失业存在。

只有在EE线和YY线的交点F,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才能同时实现。而在这两条线之间,则形成四个处于不同内外均衡状态的区域,它们是:

区域Ⅰ外部顺差与内部通货膨胀

区域Ⅱ外部逆差与内部通货膨胀

区域Ⅲ外部逆差与内部失业

区域Ⅳ外部顺差与内部失业

从图形中我们现在可以确定,为了同时实现对内对外经济均衡,即达到F点,必须合理地配合使用支出—改变和支出—转换政策,但为了使这些政策更有针对性,必须首先弄清一国经济是处于哪种不均衡状态。例如,在d点,经济处于对外逆差与对内失业并存的失衡状态,为实现全面均衡,必须同时采取货币贬值和扩大支出的政策。如果仅采取货币贬值的政策,而未采取扩大支出的政策,虽可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到达a点),但国内失业仍存在;若R进一步增长则可达到d’点,但外部又出现了顺差,仍不能同时达到内外部平衡;相反,若只采取扩大

支出的政策而未采取货币贬值的政策,那么国内充分就业虽可实现,但国际收支逆差仍然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点d和点h都在区域Ⅲ,点d需要国内支出增加,而点h则需减少国内支出以达到F点。另外,如果政府已经处于内部平衡状态,例如C点,仅仅通过货币贬值就可以达到EE线上的J点,但这样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为达到两个目标,通常需要两个政策。只有当政府恰巧处在F点的垂直方向上,就可以只通过单一的政策工具就能达到F点。例如从b点,政府可以仅仅通过增加D,就可以达到F点。但这是比较特殊的情况。

一般来说,必须配合使用支出—改变和支出—转换政策,才能使全面均衡最后得以实现,至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配合使用这两方面的政策,怎样才能使政策运用更为有效和合理,这是我们下面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不同的汇率制度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因而在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不得不考虑汇率的影响。

第二节 固定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尽管当今很多国家,尤其是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往往采用浮动汇率制度,但他们往往还是将其汇率钉住某一主要货币的汇率,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实行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因而在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不得不考虑固定汇率的影响。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只能通过使用支出-改变政策来实现内外部平衡。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提出了一个模型,指出使用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平衡,使用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平衡。因此,政府只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出-改变政策)也可以同时实现内外部平衡。

一、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的平衡:蒙代尔模型

蒙代尔模型放松了前面没有资本流动的假设,资本的国际流动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为了便于分析,假设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前,价格水平不变,并假设利率不变。蒙代尔模型的分析工具是三条曲线:IS、LM、BP曲线。该模型实际上是IS-LM模型在开放经济中的状况。IS曲线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即I+G+X=S+T+M,I为国内私人投资,G为政府支出,S为储蓄,T为税收,M和X分别为进口和出口。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即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在利率-收入坐标中,IS、LM的交叉点表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

场同时实现了均衡。

关于IS-LM模型我们己经已经在宏观经济学中学过,这里不再重复其推导

过程,下面我们介绍一下BP曲线的推导过程。图10.2中表示的是BP曲线的推导过程。

在图10.2中,图(a)显示了本国利率与短期资本净流出呈反比,r下降资本流出增加,r上升资本流出减少;图(b)显示,若有资本净流出(使国际收支逆差)一定要有一等额的 贸易差额的增加和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需要更低的利率和更大的资本流出(或更小的资本流入)。另一方面,货币升值会使BP曲线向左移动。在这里,我们假设汇率不变,BP曲线就不会移动。现在我们将IS、LM、BP曲线放在同一座标里进行分析,即描述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同时处于平衡时情况,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如图10.3所示。

r E 图10.3蒙代尔模型

当IS曲线、LM曲线和BP曲线恰好交于E点的时候,便会有惟一的一组利率rE和实际国民收入YE,使得商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均衡及国际收支均衡这三种均衡同时实现。三条曲线的共同交点E是此r-Y平面上的唯一一个三重均衡点。而r-Y平面的其它任何点都是非三重均衡点。例如,如果BP曲线位于IS与LM的交点E的左方,如BP’所示,由于表示rE与YE的组合点E位于BP’线的右边,因此在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共同达到均衡时存在着国际收支逆差;如果BP曲线低于点E,如BP’’所示,则意味着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存在着国际收支顺差。

下面我们将用蒙代尔模型分析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及效果。

二、固定汇率制度下实现内外部平衡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面临内外平衡两个目标,根据丁伯根法则,政府至少需要两个政策工具。但在现实中,战后政府当局仅仅使用总需求政策(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需求管理)一种方式来干预经济,结果形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困境,即仅仅使用总需求政策不可能即改善国内需求水平,又改善国际收支。罗伯特·蒙代尔和其它几位经济学家在对需求政策两难困境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时发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有相对不同的影响,它们实际上是两个政策工具而不是一种。财政政策通常对内部平衡的影响程度比较大,且方向明确;而货币政策对外部平衡的影响比较大,且方向明确。因此可以将这两种经济政策作为两个政策工具搭配使用,将平衡内部经济的任务交给财政政策,将外部平衡的任务交给货币政策,以便同时实现内部和外部平衡。这样就解决了总需求政策解决不了的问题。

’ Y

图10.4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就拿高失业与国际收支赤字同时存在的情况来说,如果政府配合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如图10.4所示,当政策强度适当时,经济会刚好处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YF),同时也达到了国际收支平衡。图中E点是国内均衡点,因该点在BP曲线的右边,因此,存在国际收支逆差。E点只是国内均衡并非内部平衡点,因为此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即YE<YF。此时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到IS’,同时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LM曲线左移到LM’。这样IS’和LM’在E’处与BP曲线相交,从而实现了内外部同时平衡。这时利率提高到r2,国民收入增加到YF。蒙代尔模型(IS-LM-/BP模型)还可用于分析一国经济处于各种内外不平衡情况时的调整过程。在此不再一一叙述。

三、资本完全流动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以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为假设前提的开放经济模型,它是一类特殊的IS-LM-BP模型,其特殊性表现在BP曲线由于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而成为一条水平线,这时资本流动对于利率的变动具有完全的弹性。此模型是在20世纪60年代浮动汇率盛行前,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蒙代尔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员弗莱明所创立的。尽管其分析后来被不断地修正,但最初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有关解释资本具有高度流动性情况下政策如何发挥作用的部分均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在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的情况下,利率的微小变化都会引发资本的无限量流动。即任何高于国外利率水平的国内利率都会导致巨额资本流入,使国际收支处于顺差。同样,任何低于国外利率水平的国内利率都会导致巨额资本流出,使得国际收支处于逆差。因此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利率均与世界均衡利率水平保持一致,任何国家的中央银行均不可能独立地操纵货币政策。假设一国货币当局希望提高利率,因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很快世界各国的投资者为了享有这一更高的利率而将其资金转入该国。结果由于巨额资本流入,该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从而使该国货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由于是固定汇率,该国中央银行有责任干预外汇市场以保持

汇率的稳定,因此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本币、买进外国货币。结果该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加,抵消了最初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最终国内利率退回到最初水平。

r=r 图10.5完全弹性资本劳动下的货币政策

上述过程可用图10.5来说明。图中假设经济的初始状态处于E点。这时国

内利率水平r与国际均衡利率水平rE一致,国际收支达到平衡,即BP=0。由于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所以BP曲线为一条水平线。现在假设中央银行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LM曲线右移到LM’,经济处于E’点。但在E’点由于资本大量外流存在国际收支逆差,对国内货币产生贬值压力,中央银行必须干预市场,抛售外汇,收回本币,使汇率保持稳定。与此同时,国内货币供应减少,LM’曲线又向左移,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重新回到均衡点E为止。实际上,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国民收入水平不会达到E’点对应的水平。因为资本流动数量巨大且非常迅速,在经济达到E’点之前中央银行就已经被迫取消扩张货币的措施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资本完全流动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如图所示。我们仍然假定经济最初处于均衡点E。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执行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右移至IS’,经济达到E’,利率r与国民收入Y都有所增加。这时利率高于国际均衡水平rE,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本国,造成巨额国际收支逆差,本国货币面临升值的压力。为保持固定汇率,中央银行必须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卖出本币。结果本国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发生右移。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经济达到新的均衡点E’’,使利率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国际收支恢复平衡为止。但这时收入进一步增加了,由Y’上升到Y’’。这说明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财政政策是有效的,一国只通过财政政策而不需任何货币政策就可

以实现内外部平衡。

r=rBP=0 图10.6 完全弹性资本流动下的财政政策

综上所述,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立地执行货币政策,不可能偏离世界市场通行的利率水平。如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企图都将引起资本的大量流入或流出,并迫使货币当局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从而迫使利率回到世界市场上通行的水平,经济重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财政政策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上述相同原因而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但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却进一步扩大了。

第三节浮动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自1973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许多国家相继采取了自由浮动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于浮动汇率可通过汇率变动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使一国经济达到对外平衡,因此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宏观经济政策只需着眼于实现内部平衡就可以了,外部平衡的实现,可以留给外汇市场。所以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的政策目标将只有一个,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下面我们仍使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来探讨浮动汇率与资本完全流动情形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如何起作用的。

一、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

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在刺激国内经济作用方面,与固定汇率下的效果截然不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不管各国间是否存在完全的资本流动,货币政策对内部平衡都具有很强的影响。

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即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时,利率会下降,国内需求水平上升,进而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同时由于需求增加,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也会增加,结果贸易收支恶化。另一方面,利率降低将导致资本外流,因而引起资本项目恶化。所以当一个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后,在刺激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短期内会使国际收支恶化。然而,如果该国实行的是浮动汇率,这种外部的失衡可以留给外汇市场来调节。因为当一国国际收支恶化时,外汇的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不能持久,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会贬值,进而刺激本国的出口,抑制进口,贸易收支因而会改善。同时国际收支恶化及因此引起的本国货币贬值导致本国的货币供给量减少,从而会使利率上升,利率上升资

本将回流,该国的国际收支逐步恢复平衡。外部平衡的恢复完全是汇率的自由浮动带来的。下面我们用图10.7来说明浮动汇率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作用。

r rE 图10.7浮动汇率下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假设最初的均衡点为E,当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给量时,LM曲线右移至LM’。

因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这会刺激国内需求,从而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所以国内均衡点移至E’点,但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会使进口增加,因此贸易收支会恶化。在E’点,由于国内利率低于国际均衡利率水平,导致大量资本流出,从而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于是本国货币贬值。本国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于是IS曲线向右移动,直至国际收支恢复平衡为止。最终,均衡点移至E’’点,在这一点上,国内收入水平提高了,利率也提高了,重新与国际均衡利率相等。结果,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了产量、就业的提高和汇率的上升。这一分析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命题:扩张性货币政策将有助于通过本币贬值改善经常项目的收支状况。

如果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则结果正相反。短期内,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提高利率,降低国民收入水平,并导致资本大量流入,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于是本币升值,净进口增加,IS曲线左移,直至国际收支恢复平衡,达到更低收入水平的均衡点。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必须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货币当局实际上不能控制货币存量。因为当它扩张货币存量时,外汇储备的损失将会抵消国内货币存量的增长。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必干预外汇市场,所以货币存量的增加就不会构成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的抵消作用。在浮动汇率下,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存量是上述分析的一个重要结论。这一政策也被看作是在国内减少失业的同时向国外转移国内的失业,或将国内失业向国外出口的一种政策。

二、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的财政政策对外部平衡的影响比较复杂,它的作用方向是不明确的。如图10.8所示。假设最初的均衡点为E,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如减税或增加政府开支,会导致IS曲线右移至IS’,国内经济均衡点也由E点移至E’点(短期均衡点)。此时需求扩张,产量提高,对货币的需求也因此增加,导致利率上升。国内利率上升会造成资本大量流入国内,从而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反映在外汇市场上,对本币的需求超过了本币的供给,由于是浮动汇率,于是本币升值。本币升值后,本国出口受到抑制而进口则会增加。这时IS曲线将往回移动直到净进口的增加抵消国际收支顺差为止。图中IS曲线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这意味着合理的自由浮动机制对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了一个完全的挤出效应,致使扩张性财政政策达不到降低失业、提高收入水平的目的。

r rE 图10.8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

上述分析表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具有完全的流动性,通过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不会实现影响均衡收入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对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作用的分析只是一个概要的和粗略的分析,其具体的调整过程因众多变量之间相互交错的关系比我们的分析要复杂得多。

三、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

经济学家们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汇率制度的优劣的争议;二是关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之利弊的争议。后者我们将在下一节介绍,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关于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孰优孰劣之争的一些主要观点。

早期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影响看。赞成固定汇率制的人认为,浮动汇率易导致汇率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会阻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例如,如果国际贸易合同规定用他国货币作为结算单位,那么出口商就要承担本国货币未来汇率不会所带来的风险。虽然出口商可以采取套期保值的方式来降低风险,但这又会增加国际贸易成本。对进口商来说,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这种观点实际上强调的是短期因素。购买力平价理论告诉我们,从长期看,浮动汇率将可降低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风险。例如,假设一名美国出口商在英国市场上销售其产品,价格为100英镑,美元和英镑之间的汇率为1英镑兑换2美元。现在假设美国物价水平相对英国上涨了50%。如果是固定汇率制,美国的出口商出口1单位产品收入是200美元。但若换成浮动汇率制,由于通货膨胀的差异,长期内美元汇率将变为1英镑兑换3美元,于是美国出口商出口单位产品的收入将增加到300美元,即其出口收益与美国物价水平保持同步变化,从而减少了出口收益的风险。汇率变化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究竟有何影响的问题在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然而,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浮动汇率增加了汇率的不确定性,对国际贸易规模和增长速度多少有些不利影响。

其次,从对外汇市场投机的影响看。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浮动汇率制容易引发投机活动,导致汇率的不稳定。对此,最早提出批评意见的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投机只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不会长久持续。但现在越来越多

的学者认为,投机活动是一种长期性活动,它完全有可能使得汇率长期偏离其均衡水平。

最后,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来看,有很多理由支持浮动汇率制。例如,从政策目标来看,在固定汇率下,政府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国内目标的同时,还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这必然加大政府制定政策的代价,突出表现在政策的配套和干预程度很难正确确定上。而在浮动汇率下,政府无须干预外汇市场,只需关注国内经济目标即可;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看,在浮动汇率下,政府可实行独立地货币政策;从国际传递机制看,固定汇率易在国际间传递通货膨胀。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争论的焦点转移到:当一国经济受到冲击时,是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更能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于冲击的类型。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内收入的作用效果取决于汇率制度和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同样,内外冲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也取决于货币制度和资本的国际流动性。

如果冲击来自内部例如,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国内投资突然自主减少(或增加),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r,Y)坐标平面中IS曲线将向左(右)移动,但后续的变化过程将取决于汇率制度和资本的流动性。在资本完全不能流动的情况下,收入水平减少(增加)后,进口也随之减少(增加),国际收支出现盈余(逆差)。但汇率的变化可自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不影响国内收入水平,因此冲击之后浮动汇率会导致国内收入水平的降低(提高)。但固定汇率不会引起收入水平的变化,这是因为国际收支出现盈余(逆差)后,货币当局为维持汇率的稳定就不得不增加(降低)货币供给量,于是抵消了收入水平的变动,维持原来的均衡水平。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结果则正相反,即浮动汇率将保持收入稳定,而固定汇率则引起收入水平的变化。

如果冲击来自外部,例如,当一国面临出口需求的冲击时,国际收支会出现逆差(盈余),那么该国所采取的汇率制度,决定了该国经济可能受冲击的程度。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本国的货币供给将不可避免的减少(增加),于是国内收入水平将成倍的减少(增加)。可见,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出口需求冲击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相反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自由调整可消除这一影响,使国内收入水平保持不变,浮动汇率有助于缓解出口需求的冲击。在现实中,许多国家经常受到国际市场对其出口需求的冲击,特别是一些原材料的生产和出口国。1997年发生在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些国家出口连续出

现收支逆差,而又不愿意放弃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带来的。当然这次危机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出口需求的减少所引起的贸易收支恶化,进而是国民收入水平的下降,使投资者损失了信心。危机发生后,经济的被迫紧缩带来了经济的全面衰退。假设如果这些国家当时采取的是浮动汇率制度,也许出口需求减少不会形成累计,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冲击力也不会这样大。由此可以推论,对于那些对国际市场依赖比较强的国家,采取浮动汇率可能是比较好的。

总的来说,如果冲击来自外部,浮动汇率比固定汇率更能稳定经济;如果冲击来自内部,固定汇率比浮动汇率更能稳定经济。随着一国经济对外依赖性所增强,来自外部的冲击可能会逐步增大,该国经济受外部影响的机率加大,所以一国的汇率制度的选择似乎应该逐步由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过渡到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或者应逐步加强其汇率制度的灵活性。

本章小结:

本章阐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理论,在开放经济中,一国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兼顾内外平衡两个目标。内外均衡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开放性,包括经济条件的变化、国际间经济波动的传递、与基本经济因素无关的国际资金投机性冲击等。政策搭配原理是建立在关于政策协调的丁伯根法则与关于政策指派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基础上的。在运用政策搭配以实现内外均衡的方案中,蒙代尔提出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和斯旺提出的支出政策与汇率政策的搭配最有影响。

同时,本章还探讨了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IS-LM-BP模型),讨论了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提高国民收入的作用效果非常明显。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资本完全流动状态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提高国民收入的效果非常明显。

本章习题

1、比较在资本完全不流动、资本不完全流动和资本完全流动三种情况下的货币政策的效果。

2、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同时,配合以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那么货币政策的效果将如何?

3、浮动汇率制下的政策环境和目标与固定汇率之下有何区别?

4、分析在资本完全部流动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5、国家A实行浮动汇率,资本高度流动。该国开始有通胀的压力,当局者认为应实行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现有三个政策组合,要求对收入的总体影响要最小:

政策组合1:紧缩的财政政策,中立的货币政策;

政策组合2:紧缩的货币政策,中立的财政政策;

政策组合3:紧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汇率保持不变。

a.假设你拥有一家住宅建筑公司。请解释在三种政策组合中你偏好哪种。 b.假设你拥有一个产大豆的农场,收获的产品主要出口。请解释在三种政策组合中你偏好哪种。

c.假设你拥有一家小型零售商店,出售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手工艺品。请解释在三种政策组合中你偏好哪种。

第十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 IS-LM-BP模型;内外平衡;资本完全流动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固定汇率与货币主义的方法。政策环境与政策目

标;资本可流动情形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

【教学难点】 固定汇率制下,影响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因素。浮动汇率制下,制定宏

观经济政策的特点。

案例分析:中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经济波动存在明显溢出效应。从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为了减轻这种影响,必须更好地将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起来。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高速增长的贸易和资本“双顺差”,我们可以通过政策间的双向协调、利率市场化、国债买卖和一揽子汇率制度等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进而达到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般分为内部和外部均衡目标,前者要

求达到一国资源的充分利用(特别是充分就业)和国内物价水平的稳定,而后者则要求一国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20世纪50年的米德(Meade,1951)最早提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搭配思想,丁伯根原则则确立了为了达到一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需要运用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推而广之,要实现N个经济目标,则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N种有效的政策工具。这一结论对开放经济而言,具有鲜明的政策含义。但该原则在实践中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为此,蒙代尔提出了“有效市场分类原则”。蒙代尔主张在内外失衡同时存在的条件下,将实现内部均衡的目标指派给货币政策,而将实现外部均衡的目标任务指派给货币政策,即蒙代尔指派法则。这一原则也成为后续理论研究和政策运用的基本准则。

蒙代尔(1960)和弗莱明(1962)提出了在国际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将标准

的IS-LM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系统分析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他们的研究为不同汇率制度下的政策效果评价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框架。M-F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对于开放经济体而言,在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况下,如果采取固定汇率制度,那么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如果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则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在M-F模型的基础上,Krugman(1999)进一步提出了所谓的“三元悖论”,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各国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2个目标。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流动程度日益加深,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结果。

Krugman的“三元悖论”指出为了维持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就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而实行浮动汇率制;或者为了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性就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再者为了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和汇率的稳定性,就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尽管2005年7月1日,我国结束了单一盯住美元的制度安排,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本质上还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因此,在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开放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选择及其执行效果。

从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来看,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直接信贷控制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开放经济的需要,资本流动性增强、货币供给渠道增多、外汇占款的增加使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时常力不从心。长期以来,我国将汇率稳定与货币政策独立作为目标,并对国际资本流动实施较为严格的控制,以此作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组合。但是如果中国继续维持这种制度安排,不仅面临着运行成本和风险递增约束,而且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会不断降低,宏观均衡遭到破坏,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同时实行资本账户自由化或者资本自由流动成为大势所趋。

从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上看,政策工具的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与发行国债以及央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相结合;从时间的协调性上看,货币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防止经济某段时间内过热、通货膨胀率过高方面具有长期效果,而财政政策的作用体现于短期内开展投资活动进而达到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以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为例,次贷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全球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如2008年主要发达国家地区的GDP平均增速只有-0.2%,2009年更是降低到了-4.0%。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均有所下降,2008年的平均增速为4.7%,2009年骤降到0.3%。但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我国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始终将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以上,对世界经济的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危机过后,积极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一起,共同对经济产生正面的推动作用。此次经济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很多出口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国家在进一步增加出口退税率、努力稳定出口的同时,出台了一揽子刺激经济措施。包括从2008-2010年安排4万亿资金强力启动内需。这次和上一次金融危机相比,政府加大了对民生项目的投资,同

时投资范围更宽,力度更大,以解决收入不平衡问题,更多向弱势群体如农民和农民工倾斜。希望通过扩大内需,以确保解决保持一定的增长率。货币政策上,国家努力提高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以保持货币信用以比较合理的增速增长,同时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从一系列的刺激经济的举措中,我们可以看到财政的资本性支出带动作用本身就非常大,政府资金对其他资本具有非常强的引导效应,如果能够与货币政策配合,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可以产生巨大的投资效应和规模,其拉动效应也是非常显著的。

但是在我国资本项目有限管制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弱有效。特别是我们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当国内需求过度扩张时,可使我国进口大幅增加,贸易出现逆差,此时会对人民币产生贬值压力,若支持汇率稳定,外汇市场干预所导致的外汇储备数量减少,货币投放量的收缩将对内需的扩张起到抵消作用。因此,扩张内需与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相互冲突的,扩张内需虽然可以抵消外部需求的降低,但是以牺牲汇率稳定为代价的。另外,扩大内需还会带来我国经济结构上的变化,它使内需所拉动的部门生产上升,出口部门则因稳定的汇率政策而受到负面影响。因为在汇率稳定的条件下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不能充分运用汇率手段调整扩大内需可能导致的国际收支逆差,并且通过动用外汇储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会使本币投入量减少,从而对经济产生紧缩效应。

总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府始终在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方式上,方法上不断摸索前行。为了进一步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还有以下需要注意的地方:

1、 应对财政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有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以合理分工为前提力争实现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作。

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是一个经济体协调发展所必须考虑的两个关键因素。货币政策的优势在于对总量进行调节而财政政策更适用于对结构进行调整,无论哪方面缺少或弱化,都会导致经济失衡并造成严重后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总量失衡问题尤为突出。如果使用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和需求进行调节,虽然可以达到控制经济总量的目的,但随之带来的贷款迅速增加,有些年份甚至超过了当期财政收入的总和,这种失衡状态会带来财政弱化,使国家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降低,进而逐步丧失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力。

2、 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工具的手段及应用范围作适当调整。

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调整应尽量降低行政干预,并采取多样化的市场手段和工具,例如利率、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并遵循商业银行市场经营原则,减少政策调节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政策性风险,促使其发挥稳定的调节作用。财政政策的作用范围应以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性项目为主,明确政府在公共投资领域的主导作用。财政政策不宜参与竞争性投资项目,该领域的投资应以货币政策为主,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功能以防止盲目投资达到节省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财政政策的多层次调节,以预算、税率等宏观调控手段对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节进而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以财政的投资性支出等手段对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结构进行调节;财政补贴和转移性支付手段可以对微观的居民及企业形成影响,进而实现财政政策的微观调节功能。

(案例来源:张鹤,姚远,工业技术经济,2012第2期)

前面几章我们已分别介绍了汇率和国际收支及其调整问题,这一章我们介绍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应不同的汇率制度的宏观经济政策。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虽然有其优点,但也存在着严重得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市场会失灵,因此,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要求,采取适当的调整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在开放经济中,一国采取的经济政策会受其贸易伙伴行为的影响,也会影响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此时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再是单纯的国内政策,它会产生“溢出效应”,因此,国家间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互动的。经济越开放,溢出效应和互动性就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间的经济政策协调成为国际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经常性的行为。

第一节内外平衡与政策工具

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政策环境和政策目标也更加复杂。概括而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其中,经济增长的目标是长期的,从短期来看,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就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三大目标从内外经济的角度看就是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一国宏观经济政策手段的运用就是为了实现内外

经济的同时平衡。

一、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含义

英国经济学家,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士·米德(James Meade)在其重要著作《国际经济政策理论,第一卷:国际收支》(1951年)中提出了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概念,专门探讨了一国同时实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政策选择和配合问题。此后,不少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但经济学家对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概念有不同的解释。

最初,内部平衡概念被说成是实现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米德指出:“内部平衡的目标仅仅是保持足够高的对各国国内产品的总需求水平,以维持充分就业,但总需求水平又不致高到使货币价格和成本出现持续的膨胀。”以后,出现了表达通货膨胀与失业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人们又把内部平衡概念解释为菲利普斯曲线上的一个最优点,在这一点上,进一步降低失业的边际收益将被随之引起的通货膨胀上升的边际成本所超过。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自然失业率假说后,内部平衡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与自然失业率意义相同的概念。总之,内部平衡可以一般地定义为一国内部经济保持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状态。

外部平衡是指一国的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既无国际收支逆差,也无国际收支顺差。但是对于国际收支平衡,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解释。米德的分析主要限于经常项目,因此,外部平衡主要指经常项目不发生盈余,也不发生赤字的状态。以后的经济学家注意到了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性,因此国际收支平衡或外部平衡是指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一起的总平衡。我们这里讲的外部平衡就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现代政策制订者充分注意到了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外部平衡的实现。若国际收支逆差太多,该国则难以支付国外债务;若顺差太多,又使外国难以支付该国债务。尽管一般情况下多数国家都优先考虑内部平衡,其次才是外部平衡,但当一国政府面临持续的、严重的外部不平衡时,也不得不改变轻重缓急的顺序,优先考虑外部平衡问题。

二、政府实现宏观经济内外平衡的政策手段

同时实现对内经济平衡和对外经济平衡,将使一国经济处于最适宜的发展状态。但这种状态在现实中是很难达到的,一国经济往往是在失衡-调整-平衡-再失衡的循环往复中,以及国内外经济的相互矛盾和制约中发展的。为达到内部

和外部平衡的目标,政策制订者会采取相应的政策,一国政府可采用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从结构上看,分为支出——改变政策、支出——转换政策、直接控制。

支出——改变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社会支出对总需求加以调节的一种需求管理手段。它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指的是调整政府支出或税收,或者两者同时改变。当政府扩大支出和减少税收时,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这些行为通过乘数效应导致国内产出和收入的增加并且导致进口的增加(增加量取决于该国的边际进口倾向)。紧缩的财政政策是指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这两者都会减少国内产值和收入并导致进口减少。货币政策涉及到国家货币供给的变化,这将影响国内的利率。如果国家增加货币供给,利率会下降,则货币政策是宽松的。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投资增加并通过乘数效应使收入水平上升,并进而使进口增加。与此同时,利率的降低还会导致短期资本外流或短期资本流入减少。反之,如果政府减少货币供给,利率将上升,货币政策是紧缩的。这将阻碍投资收入和进口增长,并且将引起短期资本流入或流出减少。

支出——转换政策是一种通过改变汇率(货币贬值或升值)来调整国内需求结构,以实现经济均衡的政策。因而支出——转换政策是与对外经济目标直接联系的政策。货币贬值可使国外产品对国内产品的相对价格提高,从而使需求转向国内产品,并刺激国内出口行业的发展,使国际收支逆差得以改善。但这也会使国内产值增长并由此引起进口增加,这将抵消掉一部分贸易收支的改善效果;货币升值则会引起相反的效果。货币升值使国内产品相对于国外产品的相对价格提高,从而会使需求转向国外产品,并使国内出口行业减缩生产,这可用于调整国际收支的盈余。同时,这也将减少国内产值,相应地减少进口,因此会抵消掉一部分货币增殖对国际收支盈余的影响。

直接控制是指政府对市场进行约束。在国内经济方面,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行政条例、物价管制、法律限制等等。当其它政策失效时,直接控制中的价格和工资控制可用以缓解国内的通货膨胀。在国际经济方面,则包括关税、非关税措施、外汇管制以及其它限制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作法。直接控制的目的也是要改变国内的需求结构,以实现对内对外经济的平衡。但直接控制一般会导致低效率,因为它们经常干扰市场机制的运行。比如外汇管制,即是一个比较严厉的政策措施,尽管它能起到维持汇率稳定的作用,但是它所带来的损失也是比较大的,正常的国际经济交易可能受到干扰。因此,除非在十分困难的时期,该国一般不会采用该方法。此外,为了使直接控制有效,必须要有很好的国际合作关

系。否则会招致报复,使政策失效。

面对着多重目标和多种政策工具,政府必须选择合适的政策来完成它的每一个目标。根据丁伯根(Tinbergen,196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理论,政府需要的有效政策工具的数目通常与它独立目标的数目大体相同。即如果政府有两个目标,它就需要两个政策工具;如果它有三个目标,就需要三个政策工具,依此类推。有时一个政策工具应用于一个特别的目标时可能会帮助政府接近另一个目标,当然,它也可能更远地偏离第二个目标。例如,为削减国内失业率而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的盈余,但它将增加赤字。

三、支出——改变和支出——转换政策下的内外部平衡:斯旺曲线

一国要达到内外经济全面均衡的状态是比较困难的,各国往往处在未达到全面平衡的某种状态上。面对多重经济目标和多种政策手段,政府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运用哪一种或哪几种手段,才能实现主要经济目标,而又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副作用呢?这里首先要搞清一国处在那种不均衡状态上,才好决定具体采取那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手段。下面我们用斯旺曲线分析采用不同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内外部平衡的机制。斯旺曲线因由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特雷佛·斯旺(Trevor Swan)首创而得名。

图10.1中,横轴D表示国内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等。纵轴R表示汇率,汇率提高意味着本国货币贬值,反之则意味着本币升值。

13 024 图10.1斯旺曲线

EE线上的如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汇率和国内支出相配合所取得的外部平衡状态。它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这是因为,汇率的提高(本币贬值)

会刺激出口增加,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为了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必须同时增加国内支出,即推动国内经济扩张,以便吸引较多的进口,不致使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如图,当汇率为R1时,国内支出应为D1,它们的交点M位于EE线之上,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若汇率从R1上升到R2,国内支出保持不变,仍为D1,二者的交点为H,国际收支失衡,有若干顺差出现;这时只有将国内支出从D1增加到D2,双方相交于N点,国际收支方可达到新的平衡。EE线左上方的任意一点,都意味着国际收支存在顺差,EE线右下方的任意一点都意味着对外收支存在逆差。

YY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一定的汇率水平和国内支出相结合所决定的国内均衡状态。YY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呈负斜率。这是因为,汇率和国内支出必须呈反方向运动才能保持国内均衡状态,由于降低汇率(本币升值)将导致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必然伴随着一个更大的国内消费,才不致使国内出现失业。例如,汇率从R2降低到R1,为使国家内部保持平衡,国内支出必须由D3增加到D4(当汇率为R2时,国内支出应为D3,国内才能保持平衡状态),如果国内支出不变或增长过小将导致失业,而增长过大超过D4,将使需求过大,出现超额需求,并导致通货膨胀。YY线右上方任意一点,都意味着国内出现了超额需求,有通货膨胀存在;在YY线左下方的任意一点,都意味着需求不足,有失业存在。

只有在EE线和YY线的交点F,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才能同时实现。而在这两条线之间,则形成四个处于不同内外均衡状态的区域,它们是:

区域Ⅰ外部顺差与内部通货膨胀

区域Ⅱ外部逆差与内部通货膨胀

区域Ⅲ外部逆差与内部失业

区域Ⅳ外部顺差与内部失业

从图形中我们现在可以确定,为了同时实现对内对外经济均衡,即达到F点,必须合理地配合使用支出—改变和支出—转换政策,但为了使这些政策更有针对性,必须首先弄清一国经济是处于哪种不均衡状态。例如,在d点,经济处于对外逆差与对内失业并存的失衡状态,为实现全面均衡,必须同时采取货币贬值和扩大支出的政策。如果仅采取货币贬值的政策,而未采取扩大支出的政策,虽可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到达a点),但国内失业仍存在;若R进一步增长则可达到d’点,但外部又出现了顺差,仍不能同时达到内外部平衡;相反,若只采取扩大

支出的政策而未采取货币贬值的政策,那么国内充分就业虽可实现,但国际收支逆差仍然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点d和点h都在区域Ⅲ,点d需要国内支出增加,而点h则需减少国内支出以达到F点。另外,如果政府已经处于内部平衡状态,例如C点,仅仅通过货币贬值就可以达到EE线上的J点,但这样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为达到两个目标,通常需要两个政策。只有当政府恰巧处在F点的垂直方向上,就可以只通过单一的政策工具就能达到F点。例如从b点,政府可以仅仅通过增加D,就可以达到F点。但这是比较特殊的情况。

一般来说,必须配合使用支出—改变和支出—转换政策,才能使全面均衡最后得以实现,至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配合使用这两方面的政策,怎样才能使政策运用更为有效和合理,这是我们下面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不同的汇率制度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因而在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不得不考虑汇率的影响。

第二节 固定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尽管当今很多国家,尤其是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往往采用浮动汇率制度,但他们往往还是将其汇率钉住某一主要货币的汇率,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实行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因而在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不得不考虑固定汇率的影响。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只能通过使用支出-改变政策来实现内外部平衡。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提出了一个模型,指出使用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平衡,使用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平衡。因此,政府只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出-改变政策)也可以同时实现内外部平衡。

一、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的平衡:蒙代尔模型

蒙代尔模型放松了前面没有资本流动的假设,资本的国际流动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为了便于分析,假设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前,价格水平不变,并假设利率不变。蒙代尔模型的分析工具是三条曲线:IS、LM、BP曲线。该模型实际上是IS-LM模型在开放经济中的状况。IS曲线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即I+G+X=S+T+M,I为国内私人投资,G为政府支出,S为储蓄,T为税收,M和X分别为进口和出口。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即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在利率-收入坐标中,IS、LM的交叉点表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

场同时实现了均衡。

关于IS-LM模型我们己经已经在宏观经济学中学过,这里不再重复其推导

过程,下面我们介绍一下BP曲线的推导过程。图10.2中表示的是BP曲线的推导过程。

在图10.2中,图(a)显示了本国利率与短期资本净流出呈反比,r下降资本流出增加,r上升资本流出减少;图(b)显示,若有资本净流出(使国际收支逆差)一定要有一等额的 贸易差额的增加和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需要更低的利率和更大的资本流出(或更小的资本流入)。另一方面,货币升值会使BP曲线向左移动。在这里,我们假设汇率不变,BP曲线就不会移动。现在我们将IS、LM、BP曲线放在同一座标里进行分析,即描述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同时处于平衡时情况,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如图10.3所示。

r E 图10.3蒙代尔模型

当IS曲线、LM曲线和BP曲线恰好交于E点的时候,便会有惟一的一组利率rE和实际国民收入YE,使得商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均衡及国际收支均衡这三种均衡同时实现。三条曲线的共同交点E是此r-Y平面上的唯一一个三重均衡点。而r-Y平面的其它任何点都是非三重均衡点。例如,如果BP曲线位于IS与LM的交点E的左方,如BP’所示,由于表示rE与YE的组合点E位于BP’线的右边,因此在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共同达到均衡时存在着国际收支逆差;如果BP曲线低于点E,如BP’’所示,则意味着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存在着国际收支顺差。

下面我们将用蒙代尔模型分析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及效果。

二、固定汇率制度下实现内外部平衡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面临内外平衡两个目标,根据丁伯根法则,政府至少需要两个政策工具。但在现实中,战后政府当局仅仅使用总需求政策(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需求管理)一种方式来干预经济,结果形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困境,即仅仅使用总需求政策不可能即改善国内需求水平,又改善国际收支。罗伯特·蒙代尔和其它几位经济学家在对需求政策两难困境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时发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有相对不同的影响,它们实际上是两个政策工具而不是一种。财政政策通常对内部平衡的影响程度比较大,且方向明确;而货币政策对外部平衡的影响比较大,且方向明确。因此可以将这两种经济政策作为两个政策工具搭配使用,将平衡内部经济的任务交给财政政策,将外部平衡的任务交给货币政策,以便同时实现内部和外部平衡。这样就解决了总需求政策解决不了的问题。

’ Y

图10.4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就拿高失业与国际收支赤字同时存在的情况来说,如果政府配合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如图10.4所示,当政策强度适当时,经济会刚好处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YF),同时也达到了国际收支平衡。图中E点是国内均衡点,因该点在BP曲线的右边,因此,存在国际收支逆差。E点只是国内均衡并非内部平衡点,因为此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即YE<YF。此时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到IS’,同时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LM曲线左移到LM’。这样IS’和LM’在E’处与BP曲线相交,从而实现了内外部同时平衡。这时利率提高到r2,国民收入增加到YF。蒙代尔模型(IS-LM-/BP模型)还可用于分析一国经济处于各种内外不平衡情况时的调整过程。在此不再一一叙述。

三、资本完全流动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以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为假设前提的开放经济模型,它是一类特殊的IS-LM-BP模型,其特殊性表现在BP曲线由于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而成为一条水平线,这时资本流动对于利率的变动具有完全的弹性。此模型是在20世纪60年代浮动汇率盛行前,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蒙代尔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员弗莱明所创立的。尽管其分析后来被不断地修正,但最初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有关解释资本具有高度流动性情况下政策如何发挥作用的部分均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在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的情况下,利率的微小变化都会引发资本的无限量流动。即任何高于国外利率水平的国内利率都会导致巨额资本流入,使国际收支处于顺差。同样,任何低于国外利率水平的国内利率都会导致巨额资本流出,使得国际收支处于逆差。因此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利率均与世界均衡利率水平保持一致,任何国家的中央银行均不可能独立地操纵货币政策。假设一国货币当局希望提高利率,因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很快世界各国的投资者为了享有这一更高的利率而将其资金转入该国。结果由于巨额资本流入,该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从而使该国货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由于是固定汇率,该国中央银行有责任干预外汇市场以保持

汇率的稳定,因此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本币、买进外国货币。结果该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加,抵消了最初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最终国内利率退回到最初水平。

r=r 图10.5完全弹性资本劳动下的货币政策

上述过程可用图10.5来说明。图中假设经济的初始状态处于E点。这时国

内利率水平r与国际均衡利率水平rE一致,国际收支达到平衡,即BP=0。由于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所以BP曲线为一条水平线。现在假设中央银行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LM曲线右移到LM’,经济处于E’点。但在E’点由于资本大量外流存在国际收支逆差,对国内货币产生贬值压力,中央银行必须干预市场,抛售外汇,收回本币,使汇率保持稳定。与此同时,国内货币供应减少,LM’曲线又向左移,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重新回到均衡点E为止。实际上,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国民收入水平不会达到E’点对应的水平。因为资本流动数量巨大且非常迅速,在经济达到E’点之前中央银行就已经被迫取消扩张货币的措施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资本完全流动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如图所示。我们仍然假定经济最初处于均衡点E。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执行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右移至IS’,经济达到E’,利率r与国民收入Y都有所增加。这时利率高于国际均衡水平rE,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本国,造成巨额国际收支逆差,本国货币面临升值的压力。为保持固定汇率,中央银行必须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卖出本币。结果本国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发生右移。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经济达到新的均衡点E’’,使利率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国际收支恢复平衡为止。但这时收入进一步增加了,由Y’上升到Y’’。这说明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财政政策是有效的,一国只通过财政政策而不需任何货币政策就可

以实现内外部平衡。

r=rBP=0 图10.6 完全弹性资本流动下的财政政策

综上所述,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立地执行货币政策,不可能偏离世界市场通行的利率水平。如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企图都将引起资本的大量流入或流出,并迫使货币当局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从而迫使利率回到世界市场上通行的水平,经济重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财政政策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上述相同原因而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但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却进一步扩大了。

第三节浮动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自1973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许多国家相继采取了自由浮动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于浮动汇率可通过汇率变动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使一国经济达到对外平衡,因此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宏观经济政策只需着眼于实现内部平衡就可以了,外部平衡的实现,可以留给外汇市场。所以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的政策目标将只有一个,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下面我们仍使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来探讨浮动汇率与资本完全流动情形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如何起作用的。

一、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

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在刺激国内经济作用方面,与固定汇率下的效果截然不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不管各国间是否存在完全的资本流动,货币政策对内部平衡都具有很强的影响。

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即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时,利率会下降,国内需求水平上升,进而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同时由于需求增加,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也会增加,结果贸易收支恶化。另一方面,利率降低将导致资本外流,因而引起资本项目恶化。所以当一个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后,在刺激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短期内会使国际收支恶化。然而,如果该国实行的是浮动汇率,这种外部的失衡可以留给外汇市场来调节。因为当一国国际收支恶化时,外汇的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不能持久,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会贬值,进而刺激本国的出口,抑制进口,贸易收支因而会改善。同时国际收支恶化及因此引起的本国货币贬值导致本国的货币供给量减少,从而会使利率上升,利率上升资

本将回流,该国的国际收支逐步恢复平衡。外部平衡的恢复完全是汇率的自由浮动带来的。下面我们用图10.7来说明浮动汇率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作用。

r rE 图10.7浮动汇率下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假设最初的均衡点为E,当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给量时,LM曲线右移至LM’。

因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这会刺激国内需求,从而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所以国内均衡点移至E’点,但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会使进口增加,因此贸易收支会恶化。在E’点,由于国内利率低于国际均衡利率水平,导致大量资本流出,从而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于是本国货币贬值。本国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于是IS曲线向右移动,直至国际收支恢复平衡为止。最终,均衡点移至E’’点,在这一点上,国内收入水平提高了,利率也提高了,重新与国际均衡利率相等。结果,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了产量、就业的提高和汇率的上升。这一分析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命题:扩张性货币政策将有助于通过本币贬值改善经常项目的收支状况。

如果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则结果正相反。短期内,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提高利率,降低国民收入水平,并导致资本大量流入,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于是本币升值,净进口增加,IS曲线左移,直至国际收支恢复平衡,达到更低收入水平的均衡点。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必须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货币当局实际上不能控制货币存量。因为当它扩张货币存量时,外汇储备的损失将会抵消国内货币存量的增长。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必干预外汇市场,所以货币存量的增加就不会构成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的抵消作用。在浮动汇率下,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存量是上述分析的一个重要结论。这一政策也被看作是在国内减少失业的同时向国外转移国内的失业,或将国内失业向国外出口的一种政策。

二、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的财政政策对外部平衡的影响比较复杂,它的作用方向是不明确的。如图10.8所示。假设最初的均衡点为E,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如减税或增加政府开支,会导致IS曲线右移至IS’,国内经济均衡点也由E点移至E’点(短期均衡点)。此时需求扩张,产量提高,对货币的需求也因此增加,导致利率上升。国内利率上升会造成资本大量流入国内,从而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反映在外汇市场上,对本币的需求超过了本币的供给,由于是浮动汇率,于是本币升值。本币升值后,本国出口受到抑制而进口则会增加。这时IS曲线将往回移动直到净进口的增加抵消国际收支顺差为止。图中IS曲线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这意味着合理的自由浮动机制对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了一个完全的挤出效应,致使扩张性财政政策达不到降低失业、提高收入水平的目的。

r rE 图10.8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

上述分析表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具有完全的流动性,通过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不会实现影响均衡收入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对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作用的分析只是一个概要的和粗略的分析,其具体的调整过程因众多变量之间相互交错的关系比我们的分析要复杂得多。

三、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

经济学家们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汇率制度的优劣的争议;二是关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之利弊的争议。后者我们将在下一节介绍,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关于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孰优孰劣之争的一些主要观点。

早期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影响看。赞成固定汇率制的人认为,浮动汇率易导致汇率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会阻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例如,如果国际贸易合同规定用他国货币作为结算单位,那么出口商就要承担本国货币未来汇率不会所带来的风险。虽然出口商可以采取套期保值的方式来降低风险,但这又会增加国际贸易成本。对进口商来说,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这种观点实际上强调的是短期因素。购买力平价理论告诉我们,从长期看,浮动汇率将可降低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风险。例如,假设一名美国出口商在英国市场上销售其产品,价格为100英镑,美元和英镑之间的汇率为1英镑兑换2美元。现在假设美国物价水平相对英国上涨了50%。如果是固定汇率制,美国的出口商出口1单位产品收入是200美元。但若换成浮动汇率制,由于通货膨胀的差异,长期内美元汇率将变为1英镑兑换3美元,于是美国出口商出口单位产品的收入将增加到300美元,即其出口收益与美国物价水平保持同步变化,从而减少了出口收益的风险。汇率变化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究竟有何影响的问题在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然而,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浮动汇率增加了汇率的不确定性,对国际贸易规模和增长速度多少有些不利影响。

其次,从对外汇市场投机的影响看。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浮动汇率制容易引发投机活动,导致汇率的不稳定。对此,最早提出批评意见的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投机只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不会长久持续。但现在越来越多

的学者认为,投机活动是一种长期性活动,它完全有可能使得汇率长期偏离其均衡水平。

最后,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来看,有很多理由支持浮动汇率制。例如,从政策目标来看,在固定汇率下,政府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国内目标的同时,还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这必然加大政府制定政策的代价,突出表现在政策的配套和干预程度很难正确确定上。而在浮动汇率下,政府无须干预外汇市场,只需关注国内经济目标即可;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看,在浮动汇率下,政府可实行独立地货币政策;从国际传递机制看,固定汇率易在国际间传递通货膨胀。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争论的焦点转移到:当一国经济受到冲击时,是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更能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于冲击的类型。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内收入的作用效果取决于汇率制度和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同样,内外冲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也取决于货币制度和资本的国际流动性。

如果冲击来自内部例如,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国内投资突然自主减少(或增加),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r,Y)坐标平面中IS曲线将向左(右)移动,但后续的变化过程将取决于汇率制度和资本的流动性。在资本完全不能流动的情况下,收入水平减少(增加)后,进口也随之减少(增加),国际收支出现盈余(逆差)。但汇率的变化可自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不影响国内收入水平,因此冲击之后浮动汇率会导致国内收入水平的降低(提高)。但固定汇率不会引起收入水平的变化,这是因为国际收支出现盈余(逆差)后,货币当局为维持汇率的稳定就不得不增加(降低)货币供给量,于是抵消了收入水平的变动,维持原来的均衡水平。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结果则正相反,即浮动汇率将保持收入稳定,而固定汇率则引起收入水平的变化。

如果冲击来自外部,例如,当一国面临出口需求的冲击时,国际收支会出现逆差(盈余),那么该国所采取的汇率制度,决定了该国经济可能受冲击的程度。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本国的货币供给将不可避免的减少(增加),于是国内收入水平将成倍的减少(增加)。可见,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出口需求冲击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相反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自由调整可消除这一影响,使国内收入水平保持不变,浮动汇率有助于缓解出口需求的冲击。在现实中,许多国家经常受到国际市场对其出口需求的冲击,特别是一些原材料的生产和出口国。1997年发生在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些国家出口连续出

现收支逆差,而又不愿意放弃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带来的。当然这次危机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出口需求的减少所引起的贸易收支恶化,进而是国民收入水平的下降,使投资者损失了信心。危机发生后,经济的被迫紧缩带来了经济的全面衰退。假设如果这些国家当时采取的是浮动汇率制度,也许出口需求减少不会形成累计,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冲击力也不会这样大。由此可以推论,对于那些对国际市场依赖比较强的国家,采取浮动汇率可能是比较好的。

总的来说,如果冲击来自外部,浮动汇率比固定汇率更能稳定经济;如果冲击来自内部,固定汇率比浮动汇率更能稳定经济。随着一国经济对外依赖性所增强,来自外部的冲击可能会逐步增大,该国经济受外部影响的机率加大,所以一国的汇率制度的选择似乎应该逐步由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过渡到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或者应逐步加强其汇率制度的灵活性。

本章小结:

本章阐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理论,在开放经济中,一国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兼顾内外平衡两个目标。内外均衡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开放性,包括经济条件的变化、国际间经济波动的传递、与基本经济因素无关的国际资金投机性冲击等。政策搭配原理是建立在关于政策协调的丁伯根法则与关于政策指派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基础上的。在运用政策搭配以实现内外均衡的方案中,蒙代尔提出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和斯旺提出的支出政策与汇率政策的搭配最有影响。

同时,本章还探讨了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IS-LM-BP模型),讨论了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提高国民收入的作用效果非常明显。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资本完全流动状态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提高国民收入的效果非常明显。

本章习题

1、比较在资本完全不流动、资本不完全流动和资本完全流动三种情况下的货币政策的效果。

2、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同时,配合以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那么货币政策的效果将如何?

3、浮动汇率制下的政策环境和目标与固定汇率之下有何区别?

4、分析在资本完全部流动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5、国家A实行浮动汇率,资本高度流动。该国开始有通胀的压力,当局者认为应实行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现有三个政策组合,要求对收入的总体影响要最小:

政策组合1:紧缩的财政政策,中立的货币政策;

政策组合2:紧缩的货币政策,中立的财政政策;

政策组合3:紧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汇率保持不变。

a.假设你拥有一家住宅建筑公司。请解释在三种政策组合中你偏好哪种。 b.假设你拥有一个产大豆的农场,收获的产品主要出口。请解释在三种政策组合中你偏好哪种。

c.假设你拥有一家小型零售商店,出售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手工艺品。请解释在三种政策组合中你偏好哪种。


相关内容

  • 论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FUDANJOURNAL(SocialSciences) 2000年第5期No.5 2000 ・学科建设・ 论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 姜波克 (复旦大学 国际金融系) [关键词] 国际金融 [摘,这两者常常存在相互冲突的现象,因此,,构成了国际金融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国际金融学具有 ...

  •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开放的理论
  • 作者:孙德杰 生产力研究 1995年10期 实行对外开放已使我国经济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也已促使中国经济显露出蓬蓬生机.对外开放的实行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必将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注入巨大的活力和提供强大的动力. 一.对外开放是市场经济发展 ...

  • 中国对外贸易大纲
  • 内蒙古财经大学 <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 China's Foreign Trade Outline 课程号: 920319 制定单位: 商务学院 执笔人: 杨文兰 审核人: 申秀清 制定(修订)时间:2012年7月 <中国对外贸易>课程说明 一.课程概述 ...

  • 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发展脉络及其评述
  • 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 发展脉络及其评述 陆前进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重点考察了三个著名的开创性模型:! 关键词: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9 斯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实现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理论也相应产生.最早提出开放经济下政策搭配思想的经济学家是米德,他在其名著& ...

  •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第四单元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 ...

  • CF40工作论文 | 论资本项目有管理可兑换(2016004)
  • 原创声明: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是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本工作论文是未曾公开发表的论文,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论坛,未经许可,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复制. 论资本项目有管理可兑换 文/丁志杰 成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助理 田 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 河南省委党校考研经济学专业理论缩本
  • 一.市场经济一般原理 (一)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主要方式或基本手段的经济,是在资本主义确立后的产物,按照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理论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称为古典市场经济,主要特点就是主张在国内外实行自由贸易的政策,并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范 ...

  • 区域开放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
  • 作者:王必达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年09期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09(2002)01-0016-04 一.中国区域开放模式的独特性 由于市场化转型的独特性,中国区域开放的进程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发达的社会分工及明晰的 ...

  •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