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运用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为了深化“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品味,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开展“和书交朋友,与好书共成长”系列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品德。本着吸收中华文明之精华,同时起到发展学生智力、陶治情操的目的。在积极参与学校层面的书香系列活动的同时,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我们学校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此计划作为学校阅读活动的延伸与补充,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阅读实践活动,提高阅读能力与水平。
二、教学总体目标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本学期开展“走进名篇”、“欣赏名篇”的阅读活动。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指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为目标,在阅读欣赏课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喜欢读书,和书成为好朋友,让书成为学生的终身伴侣。
2.通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积累优秀范文,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积累之后,形成良好的语感。
3.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4.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三、活动目标:
1、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喜欢读书,和书成为好朋友,让书成为学生的终身伴侣。
2、通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积累优秀范文,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积累之后,形成良好的语感。
3、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4、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四、读书内容:
1、指导学生阅读《小学语文阅读与运用》这本书。
2、教师根据教学及学生实际情况推介一些文章或书籍。
五、指导措施:
1、采用阅读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研讨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等多种课型进行阅读指导,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经常范读,教师以深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延续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从而激发学生自愿地去阅读。
3、保证学生有时间读书,利用好每周的阅读课以及每天中午的阅读时间,确保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
4、传授有效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给学生简单的读书方法,列出自读提纲,如:1)看见了题目你想到些什么?2)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3)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另外,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1)圈点勾画2)做批注3)写读书笔记。
5、与学生一起读书,及时交流读书心得。
6、开展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在读书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优秀读后感评选、精彩片段朗诵比赛等,以激发兴趣,巩固成果。
7、有计划地安排作好读书笔记。
关于《夏夜多美》阅读教学个案分析
丹灶镇 金沙小学 李惠娴
一、 个案背景
阅读是语文课程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的,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多媒体阅读教学模式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交替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运用多媒体资源能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信息索取能力,思维能力,完善语言 文字训练和运用迁移能力,不断优化阅读教学。
二、个案分析
《夏夜多美》是一个童话故事,这篇文章文辞优美感人,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浓浓的温情,是人文内涵极其丰富的佳作。它讲述的是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摔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呢?《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执教老师采用个性化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大幅背景展示夏夜公园池塘美丽景色,让学生欣赏美丽画面,演示睡莲姑姑救蚂蚁,小蜻蜓、萤火虫送小蚂蚁回家的过程,通过动态的情境,诱发学生对现实情境的再造,帮助理解课文,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以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课文教学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
(一)、创设情境,调动情感,通过导语的激趣引入,形象地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伊始,就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调动了学生的兴致,让学生在美丽的夜空用摘星星的办法,复习生字,让画面来诠释语言文字,让文中插图动起来,极富情趣,也增强了学生对生字词的识记效果,让学生带着对夏夜的美好感觉,进入课文《夏夜多美》所构筑的情感世界。
(二)、以读为载体感悟文本,初读时是为了读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对内涵有大致的了解;再读时是为了读懂,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读,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初步感悟夏夜不仅景美,而且人物的心灵更美;细读时,是为了读透,选择重点句子,重点片段,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处,指导学生用不同语气来读,体会文中人物不同境遇及不同的情感,老师导的激情饱满,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读得趣味盎然,正像有位同学说的那样“这篇文章很美丽,我要美美的读一读”。学生自发地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通过朗读、理解、想象,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情绪,感受夏夜的内在美。这样也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而且朗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自读、有齐读、有引读、有范读、配乐读、边读边演、分角色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多样化的朗读,像一种调味剂,给课堂气氛带来了积极效果,更能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和开拓学生思维能力,课文编排上,以对话贯穿始终,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也是学生培养语言、语感的良好载体。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理解了内容,而且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巩固了汉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主要用语感联结学生的感觉、感受和情感,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三)、借助课件,真切感悟。对小蜻蜓、萤火虫送小蚂蚁回家过程的教学,播放课件。以音乐烘托,以画面渲染,配以表演,使学生沉醉在夏夜美的意境中,在引导学生感悟上,抓住重点段和重点词句来领会童话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从“喜欢谁?”入手,重点指导送小蚂蚁回家的过程,为什么要小蜻蜓、萤火虫帮助,正是因为睡莲帮助小蚂蚁上了岸却不能行走,小蜻蜓主动协助是有会飞的本领,漆黑的夜晚,小蜻蜓光会飞不行,却看不见路,于是萤火虫挺身而出,利用自己能发光的特长帮助小蜻蜓带路导航,三个人物分工完成了救蚂蚁,送蚂蚁这一善举的全过程,体现了这个团体团结协作,各尽所能,共同完成了一项救人、帮人的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课教材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本篇童话的难点就是让学生感悟睡莲姑姑、小青蛙、萤火虫帮助小蚂蚁回家的协作精神和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钟老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
挖掘了其中的人文底蕴,在与文本交流中,激其思、动其情、明其理。在与人物的对话中触摸到了人文关怀,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念,同时,在读中,学生沐浴着真、善、美。
(四)、评价及时到位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助推器。教师的评价语言似暖暖春风,涓涓细流融入学生心田。当学生受到鼓舞时,他们学得更好,当学生读得好,说得好时,老师总是说:你真棒,你说得真好,把掌声给他。当有一个学生回答不准确受阻时,老师说没关系,“让我们耐心等他一会儿吧”,“再给他次机会”。学生备受鼓励,教师十分具有亲和力,构造了一个和谐快乐的课堂情境,学生也情满于怀,始终处于兴奋状态,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目的。
(五)、开放实践、合作交流。《语文课标》倡导语文课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如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让学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对学生解决自己已有的经验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发明、创造的科学意识。再者,语文本身是个综合学科,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本身正是体现了新课程综合性的特点。
自主合作学习生字,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部分汉字的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自主识字,互相介绍识记方法,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个案反思
课文学完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用“啊,夏夜多美!”结束与“夏夜多美啊!”开头语呼应。学生对夏夜之美的认识得以升华,不仅感受到夏夜荷塘的美丽景色,而且体验到睡莲姑姑、小蜻蜓、萤火虫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也谈两点不足:
(一)、老师有意设计了补充资料,用动画片介绍萤火虫发光的秘密这一生物学涉及的科普知识很有必要,但没有借机教给学生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发明、研究、探索的习惯。正好失去了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大好时机。
挖掘了其中的人文底蕴,在与文本交流中,激其思、动其情、明其理。在与人物的对话中触摸到了人文关怀,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念,同时,在读中,学生沐浴着真、善、美。
(四)、评价及时到位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助推器。教师的评价语言似暖暖春风,涓涓细流融入学生心田。当学生受到鼓舞时,他们学得更好,当学生读得好,说得好时,老师总是说:你真棒,你说得真好,把掌声给他。当有一个学生回答不准确受阻时,老师说没关系,“让我们耐心等他一会儿吧”,“再给他次机会”。学生备受鼓励,教师十分具有亲和力,构造了一个和谐快乐的课堂情境,学生也情满于怀,始终处于兴奋状态,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目的。
(五)、开放实践、合作交流。《语文课标》倡导语文课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如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让学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对学生解决自己已有的经验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发明、创造的科学意识。再者,语文本身是个综合学科,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本身正是体现了新课程综合性的特点。
自主合作学习生字,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部分汉字的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自主识字,互相介绍识记方法,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个案反思
课文学完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用“啊,夏夜多美!”结束与“夏夜多美啊!”开头语呼应。学生对夏夜之美的认识得以升华,不仅感受到夏夜荷塘的美丽景色,而且体验到睡莲姑姑、小蜻蜓、萤火虫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也谈两点不足:
(一)、老师有意设计了补充资料,用动画片介绍萤火虫发光的秘密这一生物学涉及的科普知识很有必要,但没有借机教给学生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发明、研究、探索的习惯。正好失去了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大好时机。
(二)、课完后,没有安排布置任何课内外作业,显得欠缺不完整,如果安排把这个优美的童话故事讲给他人听,去观察身边夏夜的景色,或做一件帮助他人的好事,或写一个助人为乐的简单日记都可使学生意犹未尽,他们一定会在家里重温课文,再现情景,这样就做到课内外的自然结合。
阅读与运用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为了深化“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品味,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开展“和书交朋友,与好书共成长”系列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品德。本着吸收中华文明之精华,同时起到发展学生智力、陶治情操的目的。在积极参与学校层面的书香系列活动的同时,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我们学校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此计划作为学校阅读活动的延伸与补充,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阅读实践活动,提高阅读能力与水平。
二、教学总体目标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本学期开展“走进名篇”、“欣赏名篇”的阅读活动。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指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为目标,在阅读欣赏课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喜欢读书,和书成为好朋友,让书成为学生的终身伴侣。
2.通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积累优秀范文,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积累之后,形成良好的语感。
3.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4.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三、活动目标:
1、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喜欢读书,和书成为好朋友,让书成为学生的终身伴侣。
2、通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积累优秀范文,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积累之后,形成良好的语感。
3、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4、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四、读书内容:
1、指导学生阅读《小学语文阅读与运用》这本书。
2、教师根据教学及学生实际情况推介一些文章或书籍。
五、指导措施:
1、采用阅读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研讨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等多种课型进行阅读指导,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经常范读,教师以深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延续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从而激发学生自愿地去阅读。
3、保证学生有时间读书,利用好每周的阅读课以及每天中午的阅读时间,确保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
4、传授有效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给学生简单的读书方法,列出自读提纲,如:1)看见了题目你想到些什么?2)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3)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另外,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1)圈点勾画2)做批注3)写读书笔记。
5、与学生一起读书,及时交流读书心得。
6、开展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在读书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优秀读后感评选、精彩片段朗诵比赛等,以激发兴趣,巩固成果。
7、有计划地安排作好读书笔记。
关于《夏夜多美》阅读教学个案分析
丹灶镇 金沙小学 李惠娴
一、 个案背景
阅读是语文课程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的,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多媒体阅读教学模式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交替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运用多媒体资源能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信息索取能力,思维能力,完善语言 文字训练和运用迁移能力,不断优化阅读教学。
二、个案分析
《夏夜多美》是一个童话故事,这篇文章文辞优美感人,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浓浓的温情,是人文内涵极其丰富的佳作。它讲述的是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摔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呢?《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执教老师采用个性化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大幅背景展示夏夜公园池塘美丽景色,让学生欣赏美丽画面,演示睡莲姑姑救蚂蚁,小蜻蜓、萤火虫送小蚂蚁回家的过程,通过动态的情境,诱发学生对现实情境的再造,帮助理解课文,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以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课文教学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
(一)、创设情境,调动情感,通过导语的激趣引入,形象地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伊始,就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调动了学生的兴致,让学生在美丽的夜空用摘星星的办法,复习生字,让画面来诠释语言文字,让文中插图动起来,极富情趣,也增强了学生对生字词的识记效果,让学生带着对夏夜的美好感觉,进入课文《夏夜多美》所构筑的情感世界。
(二)、以读为载体感悟文本,初读时是为了读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对内涵有大致的了解;再读时是为了读懂,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读,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初步感悟夏夜不仅景美,而且人物的心灵更美;细读时,是为了读透,选择重点句子,重点片段,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处,指导学生用不同语气来读,体会文中人物不同境遇及不同的情感,老师导的激情饱满,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读得趣味盎然,正像有位同学说的那样“这篇文章很美丽,我要美美的读一读”。学生自发地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通过朗读、理解、想象,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情绪,感受夏夜的内在美。这样也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而且朗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自读、有齐读、有引读、有范读、配乐读、边读边演、分角色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多样化的朗读,像一种调味剂,给课堂气氛带来了积极效果,更能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和开拓学生思维能力,课文编排上,以对话贯穿始终,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也是学生培养语言、语感的良好载体。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理解了内容,而且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巩固了汉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主要用语感联结学生的感觉、感受和情感,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三)、借助课件,真切感悟。对小蜻蜓、萤火虫送小蚂蚁回家过程的教学,播放课件。以音乐烘托,以画面渲染,配以表演,使学生沉醉在夏夜美的意境中,在引导学生感悟上,抓住重点段和重点词句来领会童话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从“喜欢谁?”入手,重点指导送小蚂蚁回家的过程,为什么要小蜻蜓、萤火虫帮助,正是因为睡莲帮助小蚂蚁上了岸却不能行走,小蜻蜓主动协助是有会飞的本领,漆黑的夜晚,小蜻蜓光会飞不行,却看不见路,于是萤火虫挺身而出,利用自己能发光的特长帮助小蜻蜓带路导航,三个人物分工完成了救蚂蚁,送蚂蚁这一善举的全过程,体现了这个团体团结协作,各尽所能,共同完成了一项救人、帮人的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课教材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本篇童话的难点就是让学生感悟睡莲姑姑、小青蛙、萤火虫帮助小蚂蚁回家的协作精神和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钟老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
挖掘了其中的人文底蕴,在与文本交流中,激其思、动其情、明其理。在与人物的对话中触摸到了人文关怀,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念,同时,在读中,学生沐浴着真、善、美。
(四)、评价及时到位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助推器。教师的评价语言似暖暖春风,涓涓细流融入学生心田。当学生受到鼓舞时,他们学得更好,当学生读得好,说得好时,老师总是说:你真棒,你说得真好,把掌声给他。当有一个学生回答不准确受阻时,老师说没关系,“让我们耐心等他一会儿吧”,“再给他次机会”。学生备受鼓励,教师十分具有亲和力,构造了一个和谐快乐的课堂情境,学生也情满于怀,始终处于兴奋状态,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目的。
(五)、开放实践、合作交流。《语文课标》倡导语文课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如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让学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对学生解决自己已有的经验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发明、创造的科学意识。再者,语文本身是个综合学科,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本身正是体现了新课程综合性的特点。
自主合作学习生字,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部分汉字的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自主识字,互相介绍识记方法,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个案反思
课文学完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用“啊,夏夜多美!”结束与“夏夜多美啊!”开头语呼应。学生对夏夜之美的认识得以升华,不仅感受到夏夜荷塘的美丽景色,而且体验到睡莲姑姑、小蜻蜓、萤火虫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也谈两点不足:
(一)、老师有意设计了补充资料,用动画片介绍萤火虫发光的秘密这一生物学涉及的科普知识很有必要,但没有借机教给学生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发明、研究、探索的习惯。正好失去了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大好时机。
挖掘了其中的人文底蕴,在与文本交流中,激其思、动其情、明其理。在与人物的对话中触摸到了人文关怀,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念,同时,在读中,学生沐浴着真、善、美。
(四)、评价及时到位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助推器。教师的评价语言似暖暖春风,涓涓细流融入学生心田。当学生受到鼓舞时,他们学得更好,当学生读得好,说得好时,老师总是说:你真棒,你说得真好,把掌声给他。当有一个学生回答不准确受阻时,老师说没关系,“让我们耐心等他一会儿吧”,“再给他次机会”。学生备受鼓励,教师十分具有亲和力,构造了一个和谐快乐的课堂情境,学生也情满于怀,始终处于兴奋状态,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目的。
(五)、开放实践、合作交流。《语文课标》倡导语文课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如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让学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对学生解决自己已有的经验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发明、创造的科学意识。再者,语文本身是个综合学科,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本身正是体现了新课程综合性的特点。
自主合作学习生字,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部分汉字的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自主识字,互相介绍识记方法,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个案反思
课文学完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用“啊,夏夜多美!”结束与“夏夜多美啊!”开头语呼应。学生对夏夜之美的认识得以升华,不仅感受到夏夜荷塘的美丽景色,而且体验到睡莲姑姑、小蜻蜓、萤火虫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也谈两点不足:
(一)、老师有意设计了补充资料,用动画片介绍萤火虫发光的秘密这一生物学涉及的科普知识很有必要,但没有借机教给学生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发明、研究、探索的习惯。正好失去了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大好时机。
(二)、课完后,没有安排布置任何课内外作业,显得欠缺不完整,如果安排把这个优美的童话故事讲给他人听,去观察身边夏夜的景色,或做一件帮助他人的好事,或写一个助人为乐的简单日记都可使学生意犹未尽,他们一定会在家里重温课文,再现情景,这样就做到课内外的自然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