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音乐《飞来的花瓣》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蓓蕾之歌》、《飞来的花瓣》。
2、复习音乐知识、进行竖笛和唱歌练习。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欣赏歌曲《蓓蕾之歌》,培养学生热爱老师、热爱校园学习生活的情感。
2、通过欣赏合唱歌曲《飞来的花瓣》,进一步体会、学习用歌声表达对老师、校园的思念、感激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欣赏《蓓蕾之歌》、《飞来的花瓣》,触发并深化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2、通过复习音乐知识及进行竖笛、唱歌练习,体会、学习歌唱情感的抒发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1、复习、掌握基本的简谱音乐知识。
2、了解音乐要素——力度并练习通过力度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情绪。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在欣赏歌曲过程中建立感恩教师、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2、在运用力度要素进行歌唱练习的过程中将感恩教师、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进行升华。
教学难点:
通过歌唱练习一步步深化学生对音乐要素——力度的感受、理解与分析甚至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电视都喜欢看吧?
学生:喜欢。
教师:广告呢?
学生:不喜欢。
教师:为什么不喜欢?
学生:不好看。
教师:那么下面这则广告,你觉得怎么样?
【欣赏公益广告《师生情》。】
学生:(赞叹、鼓掌。)
教师:感人吧?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进行导入。】
二、新课教学
教师:这是一则公益广告,讲的是老师和学生互相帮助的感人故事。从蓓蕾长成为鲜花,从幼苗成长为大树,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劳动,都离不开老师的含辛茹苦。1999年,时任我国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为我们全国师生写作了一首《蓓蕾之歌》,来歌颂这种动人的师生情谊,现在,请大家欣赏。
【完整欣赏《蓓蕾之歌》。】
教师:问题——在歌曲中,园丁是谁?蓓蕾是谁?鲜花是谁? 学生:园丁——老师,蓓蕾——现在的我们,鲜花——将来的我们。
教师:小学五年,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老师。那么,如果要你用音乐来表达对自己喜欢的老师的感情,你会怎样去表现呢?
【学生个人展示,自评、他评、师评结合。】
教师: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喜欢的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歌唱表现方法,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混声合唱《飞来的花瓣》,请你来说说,这首歌曲在演唱形式、声音处理两方面,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完整欣赏《飞来的花瓣》。】
【设计意图:将学生一步步引入到歌曲的情感体验中。】
教师:问题——对于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合唱。
教师:对,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合唱。歌曲在演唱时演唱者被分成了四个基本部分,女高音声部(S )、女低音声部(A )、男高音声部(T )、男低音声部(B ),所以,严格来说,《飞来的花瓣》这首歌应该属于合唱中的混声合唱。
教师:那么,演唱形式除了合唱外,你还知道其他哪几种?
学生:独唱(一个人唱)、齐唱(多人同时唱同样的旋律)、对唱(二人以上问答式演唱)、轮唱(多声部错时轮流演唱同一旋律)、合唱(多声部配合演唱)。
教师:我再问,这首歌为什么要采用多人、多声部合唱的形式? 学生:表达的深厚感情是我们所有人的心声。
教师:是的,可以说,这首歌曲采用混声合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展现出对老师这种思念的感情是我们所有人都有的,包括学生、包括成年人、包括你,也包括我。
【设计意图:将学生进一步引入到对歌曲表现的更深层次理解,进而进行更改分析。】
教师:那么,这首歌在声音处理方面,给你印象最深的还有什么呢?
学生:强弱。
教师:我们谈到了最关键的地方了。《飞来的花瓣》是一首歌颂美好师生感情的歌曲,为了很好的抒发出演唱者的深情,歌曲演唱时的力度变化很丰富。大家注意歌谱上的力度标记,你能说出来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出示《飞来的花瓣》谱例。】
学生:很弱、中弱、强、渐强、渐弱。
教师:对。力度属于音乐的要素之一,那么,谁能告诉我音乐要
素还有哪几种?
学生:节奏、旋律、力度、速度、音色等。
教师:完全正确。现在我再问,你能自学并演唱出《飞来的花瓣》这首歌的力度变化来吗?
学生:不能。
教师:拿过一首陌生的歌曲,很多人都会说,唉呀,这个没人教我,我不会唱。其实,你真的不会唱、不能唱吗?
【出示《飞来的花瓣》谱例。】
教师:告诉我,这首歌曲,歌名是什么?
学生:《飞来的花瓣》。
教师:演唱形式是什么?
学生:混声合唱。
教师:调式是什么?
学生:降E 大调。
教师:节拍呢?
学生:4/4拍。
教师:词曲作者分别是谁?
学生:望安、瞿希贤。
教师:速度呢?
学生:中速。
教师:演唱表情呢?
学生:感情深厚地。
教师:好了,这些你都知道了,而且,音符的音名唱名、音符的节拍规律和唱法、歌曲的小节、连音线、强弱符号这些你也知道,这些都是学习甚至编创一首歌曲最基本的音乐知识。你都明白,那么,现在,你还要告诉我说你不能唱吗?
学生:还是找不到感觉。
教师:好,我们再来完整的欣赏一次吧,通过这次欣赏,请你记住演唱这首歌曲时的旋律走向感觉。
【完整欣赏《飞来的花瓣》。】
三、自学歌曲片断
教师:你现在可以试试用竖笛来表现这个乐句。请注意进行强弱处理。
【出示《飞来的花瓣》“回答老师”乐句谱例。】
【设计意图:在复习相关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进行歌曲自学,为以后的编创打下基础。】
教师:我们来欣赏你的自学成果。
【学生个人展示,自评、他评、师评结合。】
教师:一个人的竖笛感觉力量不足,我们齐吹试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整竖笛的音色与力度。】
【设计意图:学生积极参与表演体验,并检验自学成果,进行竖
笛练习的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歌曲的强弱变化。】
教师:现在,用竖笛你已经可以进行完整表现了,唱歌呢?
【学生自学演唱乐句。】
教师:我们来欣赏你的自学成果。
【学生个人展示,自评、他评、师评结合。】
教师:一个人的演唱还是力量不足,我们齐唱试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整演唱的音色与力度。】
【设计意图:学生积极参与表演体验,并检验自学成果,进行演唱练习的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由歌曲强弱变化所带来的强烈情感。】
四、拓展研究
教师:现在,我要听你说说,在你演唱这个乐句的时候,你心里的感受是怎么样的,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神圣、感动、老师、妈妈……
教师:那么,如果要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不仅仅局限于唱歌,现在,你会怎样做呢?
学生:唱歌、竖笛、跳舞、画画、写信、有意义的小礼物、好好学习……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应该是学生对老师感情的升华、方法的拓展,可以综合多个学科进行体现。】
五、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欣赏了《蓓蕾之歌》、《飞来的花瓣》,除了合唱、音乐要素这些音乐知识外,我最希望大家记住这样一句话:
同学们,现在,你是蓓蕾,在园丁的精心抚育下茁壮成长;将来,你是栋梁,你的老师将深深以你为傲。
他们会非常高兴地收到你寄来的“花瓣”,并在你前进的路程中默默地支持你、祝福你!
现在,我们用另一则广告。来结束这节课吧。
【欣赏公益广告《我的老师》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在歌声中将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
六年级音乐《飞来的花瓣》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蓓蕾之歌》、《飞来的花瓣》。
2、复习音乐知识、进行竖笛和唱歌练习。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欣赏歌曲《蓓蕾之歌》,培养学生热爱老师、热爱校园学习生活的情感。
2、通过欣赏合唱歌曲《飞来的花瓣》,进一步体会、学习用歌声表达对老师、校园的思念、感激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欣赏《蓓蕾之歌》、《飞来的花瓣》,触发并深化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2、通过复习音乐知识及进行竖笛、唱歌练习,体会、学习歌唱情感的抒发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1、复习、掌握基本的简谱音乐知识。
2、了解音乐要素——力度并练习通过力度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情绪。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在欣赏歌曲过程中建立感恩教师、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2、在运用力度要素进行歌唱练习的过程中将感恩教师、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进行升华。
教学难点:
通过歌唱练习一步步深化学生对音乐要素——力度的感受、理解与分析甚至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电视都喜欢看吧?
学生:喜欢。
教师:广告呢?
学生:不喜欢。
教师:为什么不喜欢?
学生:不好看。
教师:那么下面这则广告,你觉得怎么样?
【欣赏公益广告《师生情》。】
学生:(赞叹、鼓掌。)
教师:感人吧?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进行导入。】
二、新课教学
教师:这是一则公益广告,讲的是老师和学生互相帮助的感人故事。从蓓蕾长成为鲜花,从幼苗成长为大树,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劳动,都离不开老师的含辛茹苦。1999年,时任我国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为我们全国师生写作了一首《蓓蕾之歌》,来歌颂这种动人的师生情谊,现在,请大家欣赏。
【完整欣赏《蓓蕾之歌》。】
教师:问题——在歌曲中,园丁是谁?蓓蕾是谁?鲜花是谁? 学生:园丁——老师,蓓蕾——现在的我们,鲜花——将来的我们。
教师:小学五年,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老师。那么,如果要你用音乐来表达对自己喜欢的老师的感情,你会怎样去表现呢?
【学生个人展示,自评、他评、师评结合。】
教师: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喜欢的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歌唱表现方法,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混声合唱《飞来的花瓣》,请你来说说,这首歌曲在演唱形式、声音处理两方面,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完整欣赏《飞来的花瓣》。】
【设计意图:将学生一步步引入到歌曲的情感体验中。】
教师:问题——对于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合唱。
教师:对,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合唱。歌曲在演唱时演唱者被分成了四个基本部分,女高音声部(S )、女低音声部(A )、男高音声部(T )、男低音声部(B ),所以,严格来说,《飞来的花瓣》这首歌应该属于合唱中的混声合唱。
教师:那么,演唱形式除了合唱外,你还知道其他哪几种?
学生:独唱(一个人唱)、齐唱(多人同时唱同样的旋律)、对唱(二人以上问答式演唱)、轮唱(多声部错时轮流演唱同一旋律)、合唱(多声部配合演唱)。
教师:我再问,这首歌为什么要采用多人、多声部合唱的形式? 学生:表达的深厚感情是我们所有人的心声。
教师:是的,可以说,这首歌曲采用混声合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展现出对老师这种思念的感情是我们所有人都有的,包括学生、包括成年人、包括你,也包括我。
【设计意图:将学生进一步引入到对歌曲表现的更深层次理解,进而进行更改分析。】
教师:那么,这首歌在声音处理方面,给你印象最深的还有什么呢?
学生:强弱。
教师:我们谈到了最关键的地方了。《飞来的花瓣》是一首歌颂美好师生感情的歌曲,为了很好的抒发出演唱者的深情,歌曲演唱时的力度变化很丰富。大家注意歌谱上的力度标记,你能说出来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出示《飞来的花瓣》谱例。】
学生:很弱、中弱、强、渐强、渐弱。
教师:对。力度属于音乐的要素之一,那么,谁能告诉我音乐要
素还有哪几种?
学生:节奏、旋律、力度、速度、音色等。
教师:完全正确。现在我再问,你能自学并演唱出《飞来的花瓣》这首歌的力度变化来吗?
学生:不能。
教师:拿过一首陌生的歌曲,很多人都会说,唉呀,这个没人教我,我不会唱。其实,你真的不会唱、不能唱吗?
【出示《飞来的花瓣》谱例。】
教师:告诉我,这首歌曲,歌名是什么?
学生:《飞来的花瓣》。
教师:演唱形式是什么?
学生:混声合唱。
教师:调式是什么?
学生:降E 大调。
教师:节拍呢?
学生:4/4拍。
教师:词曲作者分别是谁?
学生:望安、瞿希贤。
教师:速度呢?
学生:中速。
教师:演唱表情呢?
学生:感情深厚地。
教师:好了,这些你都知道了,而且,音符的音名唱名、音符的节拍规律和唱法、歌曲的小节、连音线、强弱符号这些你也知道,这些都是学习甚至编创一首歌曲最基本的音乐知识。你都明白,那么,现在,你还要告诉我说你不能唱吗?
学生:还是找不到感觉。
教师:好,我们再来完整的欣赏一次吧,通过这次欣赏,请你记住演唱这首歌曲时的旋律走向感觉。
【完整欣赏《飞来的花瓣》。】
三、自学歌曲片断
教师:你现在可以试试用竖笛来表现这个乐句。请注意进行强弱处理。
【出示《飞来的花瓣》“回答老师”乐句谱例。】
【设计意图:在复习相关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进行歌曲自学,为以后的编创打下基础。】
教师:我们来欣赏你的自学成果。
【学生个人展示,自评、他评、师评结合。】
教师:一个人的竖笛感觉力量不足,我们齐吹试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整竖笛的音色与力度。】
【设计意图:学生积极参与表演体验,并检验自学成果,进行竖
笛练习的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歌曲的强弱变化。】
教师:现在,用竖笛你已经可以进行完整表现了,唱歌呢?
【学生自学演唱乐句。】
教师:我们来欣赏你的自学成果。
【学生个人展示,自评、他评、师评结合。】
教师:一个人的演唱还是力量不足,我们齐唱试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整演唱的音色与力度。】
【设计意图:学生积极参与表演体验,并检验自学成果,进行演唱练习的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由歌曲强弱变化所带来的强烈情感。】
四、拓展研究
教师:现在,我要听你说说,在你演唱这个乐句的时候,你心里的感受是怎么样的,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神圣、感动、老师、妈妈……
教师:那么,如果要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不仅仅局限于唱歌,现在,你会怎样做呢?
学生:唱歌、竖笛、跳舞、画画、写信、有意义的小礼物、好好学习……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应该是学生对老师感情的升华、方法的拓展,可以综合多个学科进行体现。】
五、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欣赏了《蓓蕾之歌》、《飞来的花瓣》,除了合唱、音乐要素这些音乐知识外,我最希望大家记住这样一句话:
同学们,现在,你是蓓蕾,在园丁的精心抚育下茁壮成长;将来,你是栋梁,你的老师将深深以你为傲。
他们会非常高兴地收到你寄来的“花瓣”,并在你前进的路程中默默地支持你、祝福你!
现在,我们用另一则广告。来结束这节课吧。
【欣赏公益广告《我的老师》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在歌声中将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