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投入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陈国英

情报杂志 1996年08期

  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主要指标是看研究与发展经费的科技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据有关资料统计,整个70—80年代,世界研究与发展经费的科技支出占GNP比重为1.39%,发达国家平均高达2.28%。从不同国家来看,1986年美、日、德、英、法研究与发展经费的科技支出占GNP的比重在2.38%—2.8%之间,韩国比重为1.8%,新加坡为0.9%,印度为0.9%,均高于我国90年代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我国的科技投入水平太低,与经济增长水平不相适应。这种情况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财政投入能力不断下降

  目前我国科技领域的资金主要是靠国家拨款,在1989—1992年科技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投资占64.3%。但是80年代以来,国家财政收入在GNP的比重逐年下降,已由1981年的22.8%下降16%,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由1987年57.6%下降到1993年33%,国家财力的困难,直接导致了国家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能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运用自己有限的财政收入时,追求短期效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短平快”的加工工业上,使本应其承担的科技投入资金得不到保证。

  2 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太小

  在1989—1992年科技投资中,国内贷款仅占5.1%,这主要是由于银行开办科技开发贷款的时间短(自1985年开始),并且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使信贷资金不能满足社会各层的需要,具体表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技信贷的比重太小。科技信贷在全部贷款中比例偏低,1993年来我国科技贷款余额为441亿万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0.49%。二是科技信贷计划与科技项目不衔接,科技信贷难以落实,科技项目往往落空。虽然银行年年为适应国家科技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科技贷款计划,但在整个社会资金需要量大,信贷规模十分紧缺,而科技贷款风险大的情况下,银行只能将主要精力用于其“主业”,支持工商企业的生产周转资金,难以更多地顾及科技进步中的多层次、多领域的资金需要,腾不出更多资金用于科技投入,贷款计划难以实施。三是科技信贷管理人员不适应。由于科技贷款有着明显的开拓性、风险性、综合性的特点,因而不仅要求有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而且还要求管理人员有较宽的知识面,特别是对科技工作要有相当的了解,而目前我国不仅专门管理人员缺乏,而且业务素质也与科技信贷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3 科技资金未形成良性循环

  我国目前的技术市场尚未完全形成,阻碍了技术与资本的结合,技术成果的转让比较滞后,据统计,每年我国省部级科研成果有2—3万项,但真正转化为商品的仅占10%—15%,大部分科研资金是单向运动。另一方面许多科技企业经营者,有较大的短期行为心态,积累观念不强,有盈利马上分掉吃光,导致了科技企业的资金大量流失。

  4 企业自身科技投入能力太小

  目前企业效益普遍低下,资金紧缺,对日常生产经营资金需求都难以应付,无力顾及对科技的投入。另一方面国家所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偏低,企业每年能提取折旧太少,直接影响了自身积累能力。

  5 缺乏风险补偿制度

  科研开发具有高效益、高风险的特点。科技开发投入在客观上具有人力难以克服的风险,成功与失败的可能并存,但是我们目前缺乏风险补偿制度,对高风险行业的投入得不到高的收益,风险损失得不到补偿,不利于调动各方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从信贷角度看,因为科研开发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自然这类贷款的系数就较高,按收益与风险配比原则,理应科技贷款的利率应高于其他种类贷款的利率。但我国贷款利率由人行统一制订,各类贷款利率一刀切,并且没有相应的风险补偿及处理政策,使得银行不敢大胆向科技投放资金。因而要解决目前我国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投入不足这一问题,就必须多管齐下,各方面相互协调,配合,从而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a.改革现行财税体制,增强财政投入的能力。在现行的财税体制下,中央财政聚集资金比重小,中央与地方财政同各自承担的事权不相协调,是影响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原因。因而,应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逐渐增加中央政府的财力,从而增加中央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实力。进一步明确地方财政的支出范围,使政府从竞争性的投资领域退出来,多方面地将资金用于基础性、长期性的科技投资。

  b.转变信贷机制,增加信贷资金对科技的渗透力。在目前财政困难,企业自身投入能力低下的情况下,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是改变我国目前科技投入不足的主要途径。首先,银行应在咨询业务的基础上,积极与科研单位、高校等科技部门联合,开展开发工程技术咨询,科技贸易中介等业务,支持企业运用科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其次,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提高科技贷款在整个贷款计划中的比重。在平衡和下达信贷计划时,明确科技开发贷款的指标,单列计划单独考核,设立与之相适应的科技开发种类。确立科技开发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重要地位。再次,银行应对重点的科技开发项目,实行以科技贷款为先导,技术改造贷款为开拓和流动资金贷款为补充的“一条龙”服务与管理,充分发挥银行整体功能,以保证科技开发项目成功后的连续投资和长期投资,促进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使科技成果真正地完全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后银行应在逐步提高科技信贷人员素质的基础上,增设专门机构,建立一整套从申报立项、项目回访全过程,全方位的科技信贷管理程序,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程序与规范,以便有限的资源发挥无限的作用。

  c.广辟资金来源渠道,扩大科技投入点。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特别是重大科技项目要投入相当大的资金。因而增加科技投入,仅靠银行的信贷资金还远远不够,出路在于多渠道,多层次地筹集资金。首先,银行除了挖掘现有的内部资金潜力外,还应在发行债券,引进外资方面积极为科技事业筹集资金。其次建立和发展多种形式的为科技进步融通资金的金融机构(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科技信用社等),为企业和科技实体提供证券发行,资金委托等融资服务。

  d.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增加企业自身投入的积极性。企业效益低下,一方面是因企业技术落后,质量低下,缺乏竞争力造成的,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影响了企业对外筹资的能力,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因而只有加快企业制度的改革,实现政企分开,自主经营,减少短期行为,才能使企业将科技投入变为主动行为,提高技术及试制新产品的积极性。

  e.建立健全技术市场体系,促进科技资金的良性循环。目前加快科技资金循环,是弥补我国科技投入不足的另一个主要途径。因而,应通过实行鼓励技术贸易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的政策),发展各类技术贸易中介机构,完善有关技术市场的法规来促进相关的技术鉴定,价值评估,合约公证等服务体系,保护科技人员与投资者双方的利益,促进技术与资本的合股经营。同时,应在保证一定的基础性研究前提下,把资金更多地用于应用、开发研究,开发出更多市场可以接受的高科技产品,增强科技资金的积累能力。

  f.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为适应科技成果尤其是高新技术成果研制、推广、应用过程中较大风险的特点,应采取高风险、高收益的措施,允许投资者获取高额利益,以经济利益吸引更多的科技投入,同时逐步建立风险基金制度,“以丰补歉”增加科技贷款的保险系数。建立科技开发基金,可采取国家财政资助,银行提取呆帐准备金,提高贷款利率等方法,将高出同一贷款利率部分与呆帐准备金,财政资助资金形成科技开发风险基金,分别弥补各方损失,以维护金融稳定及各方投资利益,也可由国家政府对银行科技开发贷款给予补贴,对银行科技开发贷款的利息收入不征或减免所得税。保险公司应大胆涉足科技领域,适时开办科技保险业务,增加险种,本着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可确定较高的保险费率,既为企业或科研单位办理科研设备、仪器等固定资产保险,也对新技术成果和专利技术在转让前提供保证,使转让方增加安全感,受让方在实施中出现风险损失时能得到补偿,同时也可减少投资的损失。

作者介绍:陈国英 中国投资银行西安分行 西安 710004

作者:陈国英

情报杂志 1996年08期

  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主要指标是看研究与发展经费的科技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据有关资料统计,整个70—80年代,世界研究与发展经费的科技支出占GNP比重为1.39%,发达国家平均高达2.28%。从不同国家来看,1986年美、日、德、英、法研究与发展经费的科技支出占GNP的比重在2.38%—2.8%之间,韩国比重为1.8%,新加坡为0.9%,印度为0.9%,均高于我国90年代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我国的科技投入水平太低,与经济增长水平不相适应。这种情况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财政投入能力不断下降

  目前我国科技领域的资金主要是靠国家拨款,在1989—1992年科技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投资占64.3%。但是80年代以来,国家财政收入在GNP的比重逐年下降,已由1981年的22.8%下降16%,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由1987年57.6%下降到1993年33%,国家财力的困难,直接导致了国家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能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运用自己有限的财政收入时,追求短期效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短平快”的加工工业上,使本应其承担的科技投入资金得不到保证。

  2 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太小

  在1989—1992年科技投资中,国内贷款仅占5.1%,这主要是由于银行开办科技开发贷款的时间短(自1985年开始),并且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使信贷资金不能满足社会各层的需要,具体表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技信贷的比重太小。科技信贷在全部贷款中比例偏低,1993年来我国科技贷款余额为441亿万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0.49%。二是科技信贷计划与科技项目不衔接,科技信贷难以落实,科技项目往往落空。虽然银行年年为适应国家科技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科技贷款计划,但在整个社会资金需要量大,信贷规模十分紧缺,而科技贷款风险大的情况下,银行只能将主要精力用于其“主业”,支持工商企业的生产周转资金,难以更多地顾及科技进步中的多层次、多领域的资金需要,腾不出更多资金用于科技投入,贷款计划难以实施。三是科技信贷管理人员不适应。由于科技贷款有着明显的开拓性、风险性、综合性的特点,因而不仅要求有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而且还要求管理人员有较宽的知识面,特别是对科技工作要有相当的了解,而目前我国不仅专门管理人员缺乏,而且业务素质也与科技信贷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3 科技资金未形成良性循环

  我国目前的技术市场尚未完全形成,阻碍了技术与资本的结合,技术成果的转让比较滞后,据统计,每年我国省部级科研成果有2—3万项,但真正转化为商品的仅占10%—15%,大部分科研资金是单向运动。另一方面许多科技企业经营者,有较大的短期行为心态,积累观念不强,有盈利马上分掉吃光,导致了科技企业的资金大量流失。

  4 企业自身科技投入能力太小

  目前企业效益普遍低下,资金紧缺,对日常生产经营资金需求都难以应付,无力顾及对科技的投入。另一方面国家所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偏低,企业每年能提取折旧太少,直接影响了自身积累能力。

  5 缺乏风险补偿制度

  科研开发具有高效益、高风险的特点。科技开发投入在客观上具有人力难以克服的风险,成功与失败的可能并存,但是我们目前缺乏风险补偿制度,对高风险行业的投入得不到高的收益,风险损失得不到补偿,不利于调动各方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从信贷角度看,因为科研开发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自然这类贷款的系数就较高,按收益与风险配比原则,理应科技贷款的利率应高于其他种类贷款的利率。但我国贷款利率由人行统一制订,各类贷款利率一刀切,并且没有相应的风险补偿及处理政策,使得银行不敢大胆向科技投放资金。因而要解决目前我国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投入不足这一问题,就必须多管齐下,各方面相互协调,配合,从而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a.改革现行财税体制,增强财政投入的能力。在现行的财税体制下,中央财政聚集资金比重小,中央与地方财政同各自承担的事权不相协调,是影响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原因。因而,应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逐渐增加中央政府的财力,从而增加中央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实力。进一步明确地方财政的支出范围,使政府从竞争性的投资领域退出来,多方面地将资金用于基础性、长期性的科技投资。

  b.转变信贷机制,增加信贷资金对科技的渗透力。在目前财政困难,企业自身投入能力低下的情况下,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是改变我国目前科技投入不足的主要途径。首先,银行应在咨询业务的基础上,积极与科研单位、高校等科技部门联合,开展开发工程技术咨询,科技贸易中介等业务,支持企业运用科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其次,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提高科技贷款在整个贷款计划中的比重。在平衡和下达信贷计划时,明确科技开发贷款的指标,单列计划单独考核,设立与之相适应的科技开发种类。确立科技开发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重要地位。再次,银行应对重点的科技开发项目,实行以科技贷款为先导,技术改造贷款为开拓和流动资金贷款为补充的“一条龙”服务与管理,充分发挥银行整体功能,以保证科技开发项目成功后的连续投资和长期投资,促进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使科技成果真正地完全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后银行应在逐步提高科技信贷人员素质的基础上,增设专门机构,建立一整套从申报立项、项目回访全过程,全方位的科技信贷管理程序,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程序与规范,以便有限的资源发挥无限的作用。

  c.广辟资金来源渠道,扩大科技投入点。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特别是重大科技项目要投入相当大的资金。因而增加科技投入,仅靠银行的信贷资金还远远不够,出路在于多渠道,多层次地筹集资金。首先,银行除了挖掘现有的内部资金潜力外,还应在发行债券,引进外资方面积极为科技事业筹集资金。其次建立和发展多种形式的为科技进步融通资金的金融机构(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科技信用社等),为企业和科技实体提供证券发行,资金委托等融资服务。

  d.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增加企业自身投入的积极性。企业效益低下,一方面是因企业技术落后,质量低下,缺乏竞争力造成的,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影响了企业对外筹资的能力,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因而只有加快企业制度的改革,实现政企分开,自主经营,减少短期行为,才能使企业将科技投入变为主动行为,提高技术及试制新产品的积极性。

  e.建立健全技术市场体系,促进科技资金的良性循环。目前加快科技资金循环,是弥补我国科技投入不足的另一个主要途径。因而,应通过实行鼓励技术贸易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的政策),发展各类技术贸易中介机构,完善有关技术市场的法规来促进相关的技术鉴定,价值评估,合约公证等服务体系,保护科技人员与投资者双方的利益,促进技术与资本的合股经营。同时,应在保证一定的基础性研究前提下,把资金更多地用于应用、开发研究,开发出更多市场可以接受的高科技产品,增强科技资金的积累能力。

  f.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为适应科技成果尤其是高新技术成果研制、推广、应用过程中较大风险的特点,应采取高风险、高收益的措施,允许投资者获取高额利益,以经济利益吸引更多的科技投入,同时逐步建立风险基金制度,“以丰补歉”增加科技贷款的保险系数。建立科技开发基金,可采取国家财政资助,银行提取呆帐准备金,提高贷款利率等方法,将高出同一贷款利率部分与呆帐准备金,财政资助资金形成科技开发风险基金,分别弥补各方损失,以维护金融稳定及各方投资利益,也可由国家政府对银行科技开发贷款给予补贴,对银行科技开发贷款的利息收入不征或减免所得税。保险公司应大胆涉足科技领域,适时开办科技保险业务,增加险种,本着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可确定较高的保险费率,既为企业或科研单位办理科研设备、仪器等固定资产保险,也对新技术成果和专利技术在转让前提供保证,使转让方增加安全感,受让方在实施中出现风险损失时能得到补偿,同时也可减少投资的损失。

作者介绍:陈国英 中国投资银行西安分行 西安 710004


相关内容

  • 科技中介服务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 2015年版中国科技中介服务行业深度调研 及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50973A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 ...

  • 我国种植业主要农产品生产现状及对策建议
  • 农韭经济2015,/1 嚣国和薏业主要农产品生产坝状及对策建议 ◎卫 荣王秀东 摘要: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始终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笔者对2006-2012年我国粮食.棉花.油料. 糖料等重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单产.产量等生产现状分析,发现我国粮食产量趋于稳定,糖料.油料作物产量增长较快 ...

  • 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与妨碍因素,探讨了实施企业自主创新响应策略,提出了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实现自主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要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塑造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系:加强法规建设,切实保障民营科技企业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 ...

  • 科技创新能力:我国的差距与对策
  • 科技创新能力:我国的差距与对策 胡兴河 1山东科技大学人事处,山东 摘 要 泰安!/#"#%2 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当前缩小 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对策主要有:大幅度提高政府对&'(经费的投入)鼓励企业增加&' ...

  •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现状分析及对策
  • 水利水电技术 第41卷 2010年第10期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现状分析及对策 严祖文,魏迎奇,张国栋 1 1 2 (1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8;2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29)摘 要:从大坝病险认定.除险加固资金的使用.加固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各方面,对已除险加固 ...

  • 浅谈我国企业安全生产之现状及对策
  • 浅谈我国企业安全生产之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必将推动我国企业沿着科学化.安全化.规范化.现代化轨道前进.笔者通过对我国政府和企业在安全生产的过程中本应发挥的作用入手,对现存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进 ...

  •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个问题及对策
  • 我国国有企业已经历了十年的改革,有人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早在农业实行承包之前,就已经开始尝试了.以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途径是缩小国企的规模,以提高经济效益.改革的结果是:国有企业的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比例从1979年的79%下降到1997年的26%,但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却没有太大的变化,199 ...

  • 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 ・40・ 科技论坛 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方常艳 (河北省滦县环境保护局,河北滦县063700) 摘要:土壤污染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并危害人体健康,但污染防治基础相 当薄弱.通过对土壤污染的涵义.种类.污染物种类.特点.土壤现状.土地污染的危害加以 ...

  • 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 N 货币与资本 ORTHERN ECONOMY AND TRADE 我国 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风险投资 徐义夫 (黑龙江省财政厅,哈尔滨 150001) 文摘编号:1005-913X(2008)04-0100-CA 摘要: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起步较晚,当前,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很多,在相当程度上制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