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关系史

中外关系史复习资料

一、填空选择

1

2、封贡体系发端于先秦\秦汉,儒家“天下观”形成了一整套对外关系的理论和体系,其核心是以中国为中心,帝王临御天下,居内以制夷狄,清朝封贡体系达到了鼎盛。

3觐,1877年,中国首次向外国派驻使节。

4、中国同属国的藩属关系首先遭到破坏的是琉球国。

5瓦解。

6

7

8、1840国的国门,1899年,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使法国获得了传教特权。

9了扶植汉奸、建立傀儡政权等方法。

10、1943年1月11日,中美签订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时中英签订了《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条约》,标志着不平等条约体系基本瓦解。

11、中文,题为《万国公法》,《万国公法》是我国第一部国际法著作。

12、19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人以国际法为依据,认为中外条约应予以修改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关税自主权,其次是领事裁判权,最后是租界问题。

13、1918年1月18纲领。

1926年11月6日,中国政府单方面宣布1865

14、1882年、趁朝鲜内乱,清政府通过推荐顾问,指导监督朝鲜一切政务,如马建忠、吴长庆、袁世凯、穆麟德等。

15、新中国成立后,并没有完全解决不平等条约体系的产物,问题、中俄边界问题等。

16、194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宣布:“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订、或重订”。

17、1864年《万国公法》的出版,是国际法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

18、1878年,在 设立。

19、在修改不平等条约的时候,大多数的修约要求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正面回应,只有收回上海公审公廨、将海关总税务司安联格撤职等屈指可数的修约成果。

20

21、二战后,西洋体系、苏联主宰的苏联——东欧体系以及依美苏两国和当地力量合成作用运行的东亚体系。

22洋公约》的缔结一系列重大事态而形成。

23、1864

24、

25

27、1954年7月,中国政府发起“解放台湾”宣传攻势,12月1防御条约》正式签订。

28

29、后冷战时期,国际体系走向积极发挥国际体系中的作用。

30

31更多的国际关系行为体。

32、跨国公司以世界市场作为其运作的范围,以经济要素自然的最佳配置为追求目标,它们竭力要超越国界限制,脱离政治控制。

33、跨国公司的影响:过经济手段涉入政治领域。

34、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

二、名词解释

1、东亚封贡体系:东亚封贡体系是指古代中国与东亚(包括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体系,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贸易等方面交流的制度和秩序。具有双边和双向内涵,即“册封——朝贡”的关系。始于公元前3世纪,直到19世纪末才瓦解。

2、畿服制:畿服制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合体制。即都城畿辅之地及战略要地由周天子直接统治,其余则分给各位诸侯,并根据与诸侯距离的远近及亲疏关系,对诸侯予以册封,形成一种爵位不同、地位不等的尊卑秩序。诸侯共侍周天子,按规定朝贡,不得私相交通、征伐,并以周礼的形成予以确定,形成礼治社会,各依其地位行事,不得越位。

3、册封的特点:首先,作为藩属国的政权首领虽然接受中央王朝的册封,但一般有自己不属于中央王朝直接管辖的统治体系,这种册封更多的是中央王朝对藩属政权存在的一种承认。其次,接受册封的政权一般游离于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区域之外,中央王朝对其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有时不仅不是维护皇权的依靠力量,相反则是中央王朝防御的对象。最后,接受册封的藩属诸王是中原地区或中央王朝直接管辖区域的“藩屏”,捍卫的是中原地区的安全。

4、不平等条约:主要泛指鸦片战争后中外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章程、合同类文件等。这些条约渗透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司法、文化等各方面,从而形成一种庞大的体系,即不平等条约体系。

5、主权原则:主权原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最初的含义是指“不收法律约束,对公民和臣民进行统治的最高权力”,是绝对的、不可让与和不可分割的。随后又发展为人类为摆脱自然自然状态而进入社会状态的人民主权。主权原则分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对内主权表现为最高统治权和最高管辖权。对外主权则意味着独立自主权、平等权和自卫权。

6、主权国家:就是在一定界限内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的、具有统一的国家利益、国民观念以及同志的国民文化的,由本国的统治阶级治理并在法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行为体。

三、简答

1、中华帝国的特征:

① 非对称的统治秩序

② 不固定的边界

③ 多民族的统一

④ 防御型帝国

2、半殖民地中国的主要特点:

① 独立形式的政权。

② 独裁政治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动荡。

③ 中国本土势力的独自性。

3、中华帝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

在中华帝国数千年中原王朝发展史上,对外关系主要围绕两条主线进行:南北对抗与宗藩封贡。

① 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

② 中华帝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册封”与“朝贡”。

4、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国际背景

① 西方据优势地位的世界。

② 西强中弱的中外态势。

5、简述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历史演变:

不平等条约体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这20年是中国对外关系新秩序的初创时期。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30年是日益扩大的时期。第三阶段,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这30年主要是传统中国解体和改组的时期。第四阶段20世纪20年呆至50年代,这30年主要新的革命秩序取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时期。

① 形成阶段。奠基,1842年《南京条约》。初具规模,1860年“四国公约”,《北京条约》中允许中国人搭乘英国船只移民海外,开放天津为商埠,将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人控制的香港,不平等条约正式见效。

② 扩大阶段。继《南京条约》之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呈不断扩大态势,如1865年,中比《通商条约》,1866年,中意《通商条约》,1869年,中奥《通商条约》,1887年,中葡《和好通商条约》等。而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则是中国完全进入不平等条约体系。

③ 面临的冲突。第一、中国逐步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第二、国际社会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冲击。

④ 解体阶段。五四运动的爆发之这一阶段的标志。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则标志着不平等条约体系彻底瓦解。

6、简述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的特权主要有:

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与租界特权、协定关税全、片面最惠国待遇、内河航行权、内地传教权、驻军和使馆区特权、饮水权。

7、简述主权国家的特点:

① 有明确的的领土范围

② 国家主权意识

③ 国民观念

④ 控制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的国家机构和制度,不在仅仅是帝王或君主的权力

⑤ 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建立

8、简述国家主权发展浪潮的四个阶段:

① 第一阶段是从13世纪后半叶到16世纪末,特征是:第一,反抗外来压力。第二,消除封建诸侯割据。

② 第二阶段是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70年代,主要表现为羽翼逐渐丰满的资产阶级对专制王权的革命。

③ 第三阶段是英、法、美、荷等主权国家的诞生,这一批主权国家诞生于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以德国、意大利和南美一些国家为代表。

④ 是二战后,全球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大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脱离宗主国,宣布国家独立和民族独立。

9、简述新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方针:

整体是从对抗到合作。二战后,中国外交主导方针是斗争,合作则是非主要方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要基本路线。决定把全国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实现四个现代化方面来。 外交政策也由过去的“结盟”改为“独立自主”和“不结”,进而在十三大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方针。 十四大报告对“国际新秩序”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要求把新秩序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基础上。并表示我国将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中国愿“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

10、简述主权原则面临的挑战:

① 强权政治对主权原则构成挑战

② 全球治理要求让渡主权

③ 国家边界的虚无性挑战着主权原则

11、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方针: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到“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局势处于机具动荡的历史巨变下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这一战略的弊端逐渐显露。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中国便渐渐开始有所作为。开始承担大国责任,推进多边、多层外交。

四、论述

1、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方针(指不平等条约体系下):

西方在其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的国际地位,中国对这一地位及其不满,进行了具有阶段性的历史抗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作为“羁縻”手段的守订条约。其二是修改不平等条约。其三是废除不平等条约。

① 作为“羁縻”手段的守订条约。清政府利用贸易来安抚列强,以为这样

就可以控制住列强,之以政策包括第一,在商业和私人交往方面让步,利用贸易特权和友谊去收买外国的好战分子。第二是乞灵与文明的等级制礼貌行为以及中国的整个文化优越感来设定各种限制。

② 修改不平等条约。伴随着封贡体系的瓦解,在中国国内对不平等条约的认识逐渐加深,加之国际环境的影响,自辛亥革命后,中国逐渐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但大多数的修约要求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正面回应,只有收回上海公审公廨、将海关总税务司安联格撤职等屈指可数的修约成果。

③ 废除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的失败和华盛顿会议的结局,在中国掀起了空前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废约成了各界人士的普遍要求,甚至引发了以革命手段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激进要求,民间力量不在遵守旧政府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条约、以民间力量为主,运用非常手段,废除不平等条约,达成了正常外交难以达成的目标。

二、新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

① 立国外交:建国前夕宣布的《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国外交的总目标:“一边倒”与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反帝反殖等一起,构成了新中国外交的整体框架。立国初期新中国面临的是如何维护国家利益的问题,国家利益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第一、安全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基础。第二经济利益是最经常性的利益,当国家生存有了一定保障时,经济利益就成了国家对外政策所追求的最主要利益。因此中国选择了一边倒政策。一边倒政策为中国赢得了主动地位和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② 革命外交:中国外交具有革命外交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拘役的外交政策中,始终有一个反对的目标,反对美帝国主义(1950年代),反帝反修(1960年代),反对苏联霸权主义(1970年代)。二是执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外交政策,第三世界国家反殖、反帝的支持和援助。

③ 务实外交:中国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中国的国内外工作关系就实现了由“经济为外交服务”到“外交为经济服务”的转变。中国的务实外交主要表现在第一,超越了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划线,将凸显国家利益作为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第二,中国外交程度的加深。

三、中国外交关系的主要内容: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时态的缓和和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在国际社会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如1997年金融危机,向东南亚国家贷款等) 1999年,中国首次完整、明确地表述“负责任大国”的概念,标志着中国大国责任外交正式出现。

① 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道义建设:自1989年以来,中国参与维和行动的次数和维和人员的人数,在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名列前茅:截至2008年以来、中国已向11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了2000多个援助项目等。

② 保持中国自身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人口达13亿之多,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成功地解决了国内自身的发展问题,并不断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这是对国际社会负责之举。

③ 积极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中国一贯遵守《联合国宪章》,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组

织的各种活动,在亚洲,中国倡导组织了上海合作组织,朝核六方会谈等机制。2008年奥运会的巨大成功,2009年金融危机中中国的表现等等,无不表示中国正在尽着世界大国的责任。

中外关系史复习资料

一、填空选择

1

2、封贡体系发端于先秦\秦汉,儒家“天下观”形成了一整套对外关系的理论和体系,其核心是以中国为中心,帝王临御天下,居内以制夷狄,清朝封贡体系达到了鼎盛。

3觐,1877年,中国首次向外国派驻使节。

4、中国同属国的藩属关系首先遭到破坏的是琉球国。

5瓦解。

6

7

8、1840国的国门,1899年,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使法国获得了传教特权。

9了扶植汉奸、建立傀儡政权等方法。

10、1943年1月11日,中美签订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时中英签订了《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条约》,标志着不平等条约体系基本瓦解。

11、中文,题为《万国公法》,《万国公法》是我国第一部国际法著作。

12、19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人以国际法为依据,认为中外条约应予以修改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关税自主权,其次是领事裁判权,最后是租界问题。

13、1918年1月18纲领。

1926年11月6日,中国政府单方面宣布1865

14、1882年、趁朝鲜内乱,清政府通过推荐顾问,指导监督朝鲜一切政务,如马建忠、吴长庆、袁世凯、穆麟德等。

15、新中国成立后,并没有完全解决不平等条约体系的产物,问题、中俄边界问题等。

16、194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宣布:“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订、或重订”。

17、1864年《万国公法》的出版,是国际法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

18、1878年,在 设立。

19、在修改不平等条约的时候,大多数的修约要求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正面回应,只有收回上海公审公廨、将海关总税务司安联格撤职等屈指可数的修约成果。

20

21、二战后,西洋体系、苏联主宰的苏联——东欧体系以及依美苏两国和当地力量合成作用运行的东亚体系。

22洋公约》的缔结一系列重大事态而形成。

23、1864

24、

25

27、1954年7月,中国政府发起“解放台湾”宣传攻势,12月1防御条约》正式签订。

28

29、后冷战时期,国际体系走向积极发挥国际体系中的作用。

30

31更多的国际关系行为体。

32、跨国公司以世界市场作为其运作的范围,以经济要素自然的最佳配置为追求目标,它们竭力要超越国界限制,脱离政治控制。

33、跨国公司的影响:过经济手段涉入政治领域。

34、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

二、名词解释

1、东亚封贡体系:东亚封贡体系是指古代中国与东亚(包括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体系,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贸易等方面交流的制度和秩序。具有双边和双向内涵,即“册封——朝贡”的关系。始于公元前3世纪,直到19世纪末才瓦解。

2、畿服制:畿服制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合体制。即都城畿辅之地及战略要地由周天子直接统治,其余则分给各位诸侯,并根据与诸侯距离的远近及亲疏关系,对诸侯予以册封,形成一种爵位不同、地位不等的尊卑秩序。诸侯共侍周天子,按规定朝贡,不得私相交通、征伐,并以周礼的形成予以确定,形成礼治社会,各依其地位行事,不得越位。

3、册封的特点:首先,作为藩属国的政权首领虽然接受中央王朝的册封,但一般有自己不属于中央王朝直接管辖的统治体系,这种册封更多的是中央王朝对藩属政权存在的一种承认。其次,接受册封的政权一般游离于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区域之外,中央王朝对其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有时不仅不是维护皇权的依靠力量,相反则是中央王朝防御的对象。最后,接受册封的藩属诸王是中原地区或中央王朝直接管辖区域的“藩屏”,捍卫的是中原地区的安全。

4、不平等条约:主要泛指鸦片战争后中外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章程、合同类文件等。这些条约渗透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司法、文化等各方面,从而形成一种庞大的体系,即不平等条约体系。

5、主权原则:主权原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最初的含义是指“不收法律约束,对公民和臣民进行统治的最高权力”,是绝对的、不可让与和不可分割的。随后又发展为人类为摆脱自然自然状态而进入社会状态的人民主权。主权原则分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对内主权表现为最高统治权和最高管辖权。对外主权则意味着独立自主权、平等权和自卫权。

6、主权国家:就是在一定界限内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的、具有统一的国家利益、国民观念以及同志的国民文化的,由本国的统治阶级治理并在法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行为体。

三、简答

1、中华帝国的特征:

① 非对称的统治秩序

② 不固定的边界

③ 多民族的统一

④ 防御型帝国

2、半殖民地中国的主要特点:

① 独立形式的政权。

② 独裁政治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动荡。

③ 中国本土势力的独自性。

3、中华帝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

在中华帝国数千年中原王朝发展史上,对外关系主要围绕两条主线进行:南北对抗与宗藩封贡。

① 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

② 中华帝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册封”与“朝贡”。

4、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国际背景

① 西方据优势地位的世界。

② 西强中弱的中外态势。

5、简述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历史演变:

不平等条约体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这20年是中国对外关系新秩序的初创时期。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30年是日益扩大的时期。第三阶段,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这30年主要是传统中国解体和改组的时期。第四阶段20世纪20年呆至50年代,这30年主要新的革命秩序取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时期。

① 形成阶段。奠基,1842年《南京条约》。初具规模,1860年“四国公约”,《北京条约》中允许中国人搭乘英国船只移民海外,开放天津为商埠,将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人控制的香港,不平等条约正式见效。

② 扩大阶段。继《南京条约》之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呈不断扩大态势,如1865年,中比《通商条约》,1866年,中意《通商条约》,1869年,中奥《通商条约》,1887年,中葡《和好通商条约》等。而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则是中国完全进入不平等条约体系。

③ 面临的冲突。第一、中国逐步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第二、国际社会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冲击。

④ 解体阶段。五四运动的爆发之这一阶段的标志。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则标志着不平等条约体系彻底瓦解。

6、简述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的特权主要有:

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与租界特权、协定关税全、片面最惠国待遇、内河航行权、内地传教权、驻军和使馆区特权、饮水权。

7、简述主权国家的特点:

① 有明确的的领土范围

② 国家主权意识

③ 国民观念

④ 控制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的国家机构和制度,不在仅仅是帝王或君主的权力

⑤ 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建立

8、简述国家主权发展浪潮的四个阶段:

① 第一阶段是从13世纪后半叶到16世纪末,特征是:第一,反抗外来压力。第二,消除封建诸侯割据。

② 第二阶段是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70年代,主要表现为羽翼逐渐丰满的资产阶级对专制王权的革命。

③ 第三阶段是英、法、美、荷等主权国家的诞生,这一批主权国家诞生于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以德国、意大利和南美一些国家为代表。

④ 是二战后,全球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大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脱离宗主国,宣布国家独立和民族独立。

9、简述新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方针:

整体是从对抗到合作。二战后,中国外交主导方针是斗争,合作则是非主要方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要基本路线。决定把全国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实现四个现代化方面来。 外交政策也由过去的“结盟”改为“独立自主”和“不结”,进而在十三大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方针。 十四大报告对“国际新秩序”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要求把新秩序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基础上。并表示我国将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中国愿“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

10、简述主权原则面临的挑战:

① 强权政治对主权原则构成挑战

② 全球治理要求让渡主权

③ 国家边界的虚无性挑战着主权原则

11、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方针: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到“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局势处于机具动荡的历史巨变下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这一战略的弊端逐渐显露。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中国便渐渐开始有所作为。开始承担大国责任,推进多边、多层外交。

四、论述

1、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方针(指不平等条约体系下):

西方在其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的国际地位,中国对这一地位及其不满,进行了具有阶段性的历史抗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作为“羁縻”手段的守订条约。其二是修改不平等条约。其三是废除不平等条约。

① 作为“羁縻”手段的守订条约。清政府利用贸易来安抚列强,以为这样

就可以控制住列强,之以政策包括第一,在商业和私人交往方面让步,利用贸易特权和友谊去收买外国的好战分子。第二是乞灵与文明的等级制礼貌行为以及中国的整个文化优越感来设定各种限制。

② 修改不平等条约。伴随着封贡体系的瓦解,在中国国内对不平等条约的认识逐渐加深,加之国际环境的影响,自辛亥革命后,中国逐渐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但大多数的修约要求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正面回应,只有收回上海公审公廨、将海关总税务司安联格撤职等屈指可数的修约成果。

③ 废除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的失败和华盛顿会议的结局,在中国掀起了空前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废约成了各界人士的普遍要求,甚至引发了以革命手段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激进要求,民间力量不在遵守旧政府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条约、以民间力量为主,运用非常手段,废除不平等条约,达成了正常外交难以达成的目标。

二、新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

① 立国外交:建国前夕宣布的《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国外交的总目标:“一边倒”与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反帝反殖等一起,构成了新中国外交的整体框架。立国初期新中国面临的是如何维护国家利益的问题,国家利益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第一、安全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基础。第二经济利益是最经常性的利益,当国家生存有了一定保障时,经济利益就成了国家对外政策所追求的最主要利益。因此中国选择了一边倒政策。一边倒政策为中国赢得了主动地位和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② 革命外交:中国外交具有革命外交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拘役的外交政策中,始终有一个反对的目标,反对美帝国主义(1950年代),反帝反修(1960年代),反对苏联霸权主义(1970年代)。二是执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外交政策,第三世界国家反殖、反帝的支持和援助。

③ 务实外交:中国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中国的国内外工作关系就实现了由“经济为外交服务”到“外交为经济服务”的转变。中国的务实外交主要表现在第一,超越了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划线,将凸显国家利益作为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第二,中国外交程度的加深。

三、中国外交关系的主要内容: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时态的缓和和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在国际社会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如1997年金融危机,向东南亚国家贷款等) 1999年,中国首次完整、明确地表述“负责任大国”的概念,标志着中国大国责任外交正式出现。

① 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道义建设:自1989年以来,中国参与维和行动的次数和维和人员的人数,在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名列前茅:截至2008年以来、中国已向11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了2000多个援助项目等。

② 保持中国自身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人口达13亿之多,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成功地解决了国内自身的发展问题,并不断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这是对国际社会负责之举。

③ 积极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中国一贯遵守《联合国宪章》,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组

织的各种活动,在亚洲,中国倡导组织了上海合作组织,朝核六方会谈等机制。2008年奥运会的巨大成功,2009年金融危机中中国的表现等等,无不表示中国正在尽着世界大国的责任。


相关内容

  • 中外合资企业
  •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重定向自合资企业)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Chinese-foreign Equity Joint Ventures)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概念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亦称股权式合营企业.它是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举办的企业. ...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科 硕士研究生 <中国对外关系史专题讨论>教学大纲(暂定) 2008年9月~2009年2月 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为国际关系学科(含国际关系专业.国际政治专业和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教学采用课外阅读.课堂讨论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即在课外 ...

  • 论完善外商投资法律制度
  • 作者:卢炯星 中国法学 1996年05期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完善我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作了探讨.第一,要统一外商投资立法,途径有三:统一制订<外商投资经营企业法>:将现行三大涉外投资企业法分离,将其中一部分内容划归重新制订的"外商投资法"调整,一部分内容直接划归国内&l ...

  • 汉朝的中外交流
  • <汉朝的中外交流>教学设计方案 汉中地区 课题名称 科 目 教学时间 学习者分 析 洋县马畅初中 学员姓名:罗玉柱 <汉朝的中外交流> 历史 45 分钟 七年级的学生对丝绸之路以及汉朝张骞通西域的历史不是很熟悉, ,但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 ...

  • 第六章 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 第六章 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本章分四节 重点介绍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3.外资企业法 第一节 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概述 一.外商投资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外商投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由中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共同投资或者仅由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的企业. ...

  • 外商投资企业6
  •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甲公司与英国乙公司签订一份合资经营企业合同,经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并于2007年8月1日领取营业执照.至2008年3月底,甲方已缴清全部出资,乙方未缴付,虽经甲方催缴数月仍无结果,经本案的处理,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由合资企业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吊销营业执照 ...

  • 合资企业解散与清算相关问题研究
  • 2012・04 ◆经济与法 合资企业解散与清算相关问题研究 黄 摘要继中外合资企业的清算和解散,是外资退出中国市场时无法回避的命题.在当前重外资引进而忽视外资退出的大环境下,针对中外合资企业的清算和解散方面的法律规定尚不完善,因此,很多合资企业在实施清算时就会陷入僵局.本文对合资企业清算和解散过程中 ...

  • 中外纪录片的跨文化差异
  • 中外纪录片的跨文化差异 种晖 高宏 由于在语言符号的编码.思维逻辑的方式.宗教文化的传承以及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国内和国外的纪录片在制作理念.表现手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中外纪录片在国际纪录片创作.交流.认同上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碰撞,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和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 ...

  • 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看对外开放政策
  • 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看对外开放政策 摘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对外开放理论,从而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对外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