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诚如梁启超所言:“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其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的人物。他是忠臣、儒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在晚清宦海中沉浮近半个世纪里,在中国与世界始有关系的时代里,始终处于“千古变局”的各种矛盾旋涡中。正因为如此,在他死后百年间,对他的研究和评价从未停止,但“盖棺”而“论者犹未定也”。长期以来国内外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不一而足,见仁见智。 誉者赞其为“中兴明臣”、“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代表人物”,毁者则贬之为“卖国贼”、“误国能臣”。笔者将根据马克思辨证唯物观,客观地对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进行阐述。

事物具有普遍联系的特点,凡是一个国家的当前社会现象,一定与这个国家此前的历史有联系;要评价历史风云人物李鸿章,自然要联系中国几千年来政权变化更迭的大趋势及历史发展规律,观察当时中国及世界风云变幻的局势。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三点:第一,中国近代史始于何时。史学家在近代化的研究中,有认为始于鸦片战争,也有认为是由戊戌变法开始,也有认为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开始时算起。笔者认为始于鸦片战争比较近乎事实。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入侵略、压迫中国人民,同时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民族意识觉醒。第二,李鸿章所处的国家及所生的时代。李鸿章所处的国家是一个数千年的皇权专制国家,又恰好赶上这种政体的专制程度达到极点的时代;是满洲人统治的汉族国家,而且又赶上满汉杂居多年,汉人的权力开始逐渐恢复的时代。李鸿章作为清王朝的汉臣,权倾一时,位极人臣,却兢兢业业,没有野心,这正是与他所处的国家及所生时代有关。第三,当时中国的形势。在李鸿章初生之时,欧洲大陆局势已经平稳,欧洲各国不在相互对抗侵略,而是专门养精蓄锐,把战略投放到东方;同时,清政府腐败成风,官吏骄纵横行,外国给予的耻辱纷纷到来,百姓苦不堪言,中国内乱时常发生。这“内忧外患”形势,引发太平军、捻军猖獗,李鸿章建立淮军、兴办洋务、处理外交,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在此历史大背景下,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李鸿章建立淮军,镇压太平军、捻军。

李鸿章创立的淮军与受西洋教练训练和指挥的“常胜军”,镇压了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太平天国运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冲击了封建思想,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失败;另一面,曾国藩、李鸿章等忠臣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也必须作战。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部分太平军和捻军合成一股,又掀起了内乱,李鸿章再次成功剿灭。

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军、捻军的过程中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他所建立的淮军是日后北洋海军的基础。虽然淮军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由于李鸿章指挥不当、亲信旧臣,军队内部腐败懦弱无能等等因素,但它及北洋海军对巩固国防、延缓列强侵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中国军队走向近代化。

二、李鸿章举办洋务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在其开展的洋务运动中充分表现他的见识和才能,获得明显的业绩,这些至少反映在以下这样几个方面:

1、 引进西方军事工业,建设近代化国防。

1862年,淮军首先接受近代军事装备与训练,这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肇始。此后,李鸿章开办江南制造总局,接管天津机器局,还派遣数批军官、工匠出国学习制造、驾驶,又购船、练兵、筹办海防、创办天津水师学堂。至1891年,李鸿章创建的北洋海军初具规模,为中国国防近代化打下基础。

2、 创办民用企业,建设中国近代化工业体系。

随着军事工业的开办和经营,原料、经营等困难日益严重,李鸿章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军事工业需要完整的近代工交体系,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从而加强了推广机器生产的要求,产生了大力发展工商业的思想。在“官督商办”的方法下,李鸿章创办了20多家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商营近代采矿企业。“官督商办”企业在早期还是起到了促进民族资本发展的积极作用。此外,李鸿章还涉及开矿、航运、电讯、交通、纺织等五大工业部门,建立了中国近代工业体系的雏形,增强了中国经济自主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入侵。

3、 派遣使节,开展近代化外交活动。

自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经常参与外交事务,他逐步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以及中国进入国际外交的必要性。他奏请清政府将具有一定外交才能的三四品京堂大员,分别派驻日本、美洲、欧洲各国。即便守旧派掀起狂风恶狼攻击李鸿章,他依旧保荐具有近代外交知识和外交才能的诸多大臣出使世界各国。这些近代中国第一批外交使节,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利益方面,都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4、 推进科举改革,开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培养近代人才,发展近代教育事业。

李鸿章等维新志士和某些洋务官僚,形成科举改革思潮,冲击了传统的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促进了学堂的涌现和西学的渗入科举,从而成为戊戌维新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和兴办

大中小学堂的前奏曲。另外,派遣留学生为中国训练了一批实业人才,如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他们回国后,充实了本国技术力量,增强了中国本身的能力。

李鸿章的洋务教育思想发展了近代教育事业,冲击了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宣传封建思想的教育体制,为资产阶级科学民主的传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 李鸿章与近代外交

“李鸿章之负重于外国也以外交,李鸿章之负重谤于中国也亦以外交。要之李鸿章之生涯,半属外交之生涯也。欲断定其功罪,不可不以外交为最大之公案。”梁启超如此评价李鸿章的外交。的确,李鸿章的外交活动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 李鸿章办理外交的主导思想和策略是“外须和戎”“以夷制夷”,其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阶级的利益,使腐朽的王朝苟延残喘。史学家认为李鸿章的外交是失败的,但首先是由中国内政不修和复杂的国际环境造成的,而后才是他个人的失误,毕竟他只是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海外学者对李鸿章则多持基本肯定态度:“撇开李鸿章的一些小缺点不说,他确是中国近代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世界上的人,只知道有李鸿章,不知道还有北京的朝廷”等。

李鸿章的外交活动主要有:1、办理天津教案,这使得李鸿章在处理外交方面的才能受到重视。2、、签订《天津条约》,这条约成为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引线。在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勇于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到日本议和,与日本谈判代表进行艰苦的讨价还价,但最后代表清朝签署了《马关条约》。李鸿章享誉整个时代的名声就在甲午战争中毁于一旦,中国开始了屈辱的历史。3、李鸿章历次出访欧洲。 4、俄国早有打算入侵中国,假意要助中国抗日,李鸿章最后签订了《中俄密约》。这条约是李鸿章误国的最大过失,这直接导致胶州之役,而后引发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役,各国列强肆意瓜分中国国土。到光绪皇帝亲政,他痛恨李鸿章联俄误国的行为,于是解除李鸿章总理衙门的职务,终结了他的外交生涯。

这是历史的作业。记得自己在五一放假期间,为了写李鸿章,一个人提着本本到四楼的空教室,累了趴着睡觉,或者发发呆。基本上我是参照梁启超的《李鸿章传》,还有一些学术论文。

由衷佩服梁启超的见识和文采。

有人说搞懂李鸿章和慈禧,就差不多清楚晚清的历史。通过这次作业,确实受益匪浅。

诚如梁启超所言:“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其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的人物。他是忠臣、儒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在晚清宦海中沉浮近半个世纪里,在中国与世界始有关系的时代里,始终处于“千古变局”的各种矛盾旋涡中。正因为如此,在他死后百年间,对他的研究和评价从未停止,但“盖棺”而“论者犹未定也”。长期以来国内外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不一而足,见仁见智。 誉者赞其为“中兴明臣”、“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代表人物”,毁者则贬之为“卖国贼”、“误国能臣”。笔者将根据马克思辨证唯物观,客观地对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进行阐述。

事物具有普遍联系的特点,凡是一个国家的当前社会现象,一定与这个国家此前的历史有联系;要评价历史风云人物李鸿章,自然要联系中国几千年来政权变化更迭的大趋势及历史发展规律,观察当时中国及世界风云变幻的局势。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三点:第一,中国近代史始于何时。史学家在近代化的研究中,有认为始于鸦片战争,也有认为是由戊戌变法开始,也有认为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开始时算起。笔者认为始于鸦片战争比较近乎事实。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入侵略、压迫中国人民,同时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民族意识觉醒。第二,李鸿章所处的国家及所生的时代。李鸿章所处的国家是一个数千年的皇权专制国家,又恰好赶上这种政体的专制程度达到极点的时代;是满洲人统治的汉族国家,而且又赶上满汉杂居多年,汉人的权力开始逐渐恢复的时代。李鸿章作为清王朝的汉臣,权倾一时,位极人臣,却兢兢业业,没有野心,这正是与他所处的国家及所生时代有关。第三,当时中国的形势。在李鸿章初生之时,欧洲大陆局势已经平稳,欧洲各国不在相互对抗侵略,而是专门养精蓄锐,把战略投放到东方;同时,清政府腐败成风,官吏骄纵横行,外国给予的耻辱纷纷到来,百姓苦不堪言,中国内乱时常发生。这“内忧外患”形势,引发太平军、捻军猖獗,李鸿章建立淮军、兴办洋务、处理外交,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在此历史大背景下,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李鸿章建立淮军,镇压太平军、捻军。

李鸿章创立的淮军与受西洋教练训练和指挥的“常胜军”,镇压了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太平天国运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冲击了封建思想,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失败;另一面,曾国藩、李鸿章等忠臣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也必须作战。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部分太平军和捻军合成一股,又掀起了内乱,李鸿章再次成功剿灭。

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军、捻军的过程中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他所建立的淮军是日后北洋海军的基础。虽然淮军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由于李鸿章指挥不当、亲信旧臣,军队内部腐败懦弱无能等等因素,但它及北洋海军对巩固国防、延缓列强侵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中国军队走向近代化。

二、李鸿章举办洋务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在其开展的洋务运动中充分表现他的见识和才能,获得明显的业绩,这些至少反映在以下这样几个方面:

1、 引进西方军事工业,建设近代化国防。

1862年,淮军首先接受近代军事装备与训练,这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肇始。此后,李鸿章开办江南制造总局,接管天津机器局,还派遣数批军官、工匠出国学习制造、驾驶,又购船、练兵、筹办海防、创办天津水师学堂。至1891年,李鸿章创建的北洋海军初具规模,为中国国防近代化打下基础。

2、 创办民用企业,建设中国近代化工业体系。

随着军事工业的开办和经营,原料、经营等困难日益严重,李鸿章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军事工业需要完整的近代工交体系,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从而加强了推广机器生产的要求,产生了大力发展工商业的思想。在“官督商办”的方法下,李鸿章创办了20多家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商营近代采矿企业。“官督商办”企业在早期还是起到了促进民族资本发展的积极作用。此外,李鸿章还涉及开矿、航运、电讯、交通、纺织等五大工业部门,建立了中国近代工业体系的雏形,增强了中国经济自主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入侵。

3、 派遣使节,开展近代化外交活动。

自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经常参与外交事务,他逐步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以及中国进入国际外交的必要性。他奏请清政府将具有一定外交才能的三四品京堂大员,分别派驻日本、美洲、欧洲各国。即便守旧派掀起狂风恶狼攻击李鸿章,他依旧保荐具有近代外交知识和外交才能的诸多大臣出使世界各国。这些近代中国第一批外交使节,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利益方面,都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4、 推进科举改革,开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培养近代人才,发展近代教育事业。

李鸿章等维新志士和某些洋务官僚,形成科举改革思潮,冲击了传统的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促进了学堂的涌现和西学的渗入科举,从而成为戊戌维新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和兴办

大中小学堂的前奏曲。另外,派遣留学生为中国训练了一批实业人才,如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他们回国后,充实了本国技术力量,增强了中国本身的能力。

李鸿章的洋务教育思想发展了近代教育事业,冲击了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宣传封建思想的教育体制,为资产阶级科学民主的传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 李鸿章与近代外交

“李鸿章之负重于外国也以外交,李鸿章之负重谤于中国也亦以外交。要之李鸿章之生涯,半属外交之生涯也。欲断定其功罪,不可不以外交为最大之公案。”梁启超如此评价李鸿章的外交。的确,李鸿章的外交活动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 李鸿章办理外交的主导思想和策略是“外须和戎”“以夷制夷”,其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阶级的利益,使腐朽的王朝苟延残喘。史学家认为李鸿章的外交是失败的,但首先是由中国内政不修和复杂的国际环境造成的,而后才是他个人的失误,毕竟他只是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海外学者对李鸿章则多持基本肯定态度:“撇开李鸿章的一些小缺点不说,他确是中国近代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世界上的人,只知道有李鸿章,不知道还有北京的朝廷”等。

李鸿章的外交活动主要有:1、办理天津教案,这使得李鸿章在处理外交方面的才能受到重视。2、、签订《天津条约》,这条约成为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引线。在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勇于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到日本议和,与日本谈判代表进行艰苦的讨价还价,但最后代表清朝签署了《马关条约》。李鸿章享誉整个时代的名声就在甲午战争中毁于一旦,中国开始了屈辱的历史。3、李鸿章历次出访欧洲。 4、俄国早有打算入侵中国,假意要助中国抗日,李鸿章最后签订了《中俄密约》。这条约是李鸿章误国的最大过失,这直接导致胶州之役,而后引发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役,各国列强肆意瓜分中国国土。到光绪皇帝亲政,他痛恨李鸿章联俄误国的行为,于是解除李鸿章总理衙门的职务,终结了他的外交生涯。

这是历史的作业。记得自己在五一放假期间,为了写李鸿章,一个人提着本本到四楼的空教室,累了趴着睡觉,或者发发呆。基本上我是参照梁启超的《李鸿章传》,还有一些学术论文。

由衷佩服梁启超的见识和文采。

有人说搞懂李鸿章和慈禧,就差不多清楚晚清的历史。通过这次作业,确实受益匪浅。


相关内容

  • 客观评价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五大实权人物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在虎门硝烟至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乱世中,出现了很多绝代枭雄,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他们各领风骚数十年,影响了中国国运与历史的进程. 在这些人之中,有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实权人物,他们有功有过,有是有非,甚至左右了历史走向. 第五位,李鸿章 ...

  • 晚清洋务运动研究的新视野
  • 作者:萧永宏 学术月刊 1996年08期 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是史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所谓深入,除了理论规范的创新之外,其中较为重要的应是学术思路的转换和学术视野的拓展.新近由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刘学照教授的专题学术论集<洋务思潮与近代中国>比较突出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一 历史研究实际上 ...

  • 洋务运动之我见
  • 民族图强必经之路,国家改革必走之途 --洋务派自救运动浅析 摘要: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一次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在论及中国近代史上那些举足轻重的历史事件时,洋务运动很容易被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其他事件所掩盖,其实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该论文 ...

  • 洋务运动分析评价
  •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的改良运动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其本身的指导思想决定其失败的命运.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 积极作用 洋务派把重点发在了对清朝军队进行 ...

  • 洋务运动内容
  •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 ...

  •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以李鸿章为例
  •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以李鸿章为例 摘要: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一直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李鸿章这个具体人物,来谈论历史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及李鸿章的外交活动这些具体事件来对历史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具体阐述,从而来突出评价人物时应注意具体问题具体 ...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
  • 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程标准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要求学生掌握自然 ...

  • 第三单元自己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 第三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一讲和第二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温馨提示]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哲人查尔斯(英国) [最新考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课标要求]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 ...

  •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文档
  •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中国近代史(1840.6-1949.4.23)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0.6-1919.5.4前) 第一学习主题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鸦片战争(1840.6-1842.8道光帝) (一)历史背景 1.国外:欧美资本主义发展处在上升阶段,尤以英国最为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