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文化因素对中国人心理疾病的影响

论社会文化因素对中国人心理疾病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社会取向。在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中国人的早期社会化多经历依赖、求同、自抑等方面的训练和塑造。具体说,依赖训练是出现于中国人际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在家庭中子代对亲代的依附。而且代际间在人格和自我上缺乏显著界限,父母往往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不希望代际间出现断裂,这造成了独立性差、社会适应能力低。神经症中的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的形成都与此有关。

中国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对冲动的控制和对成就的追求,自我控制情绪与对挫折的适应是传统文化中要求的东西。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是孩子面临的压力和焦虑之源。家庭取向、孝、长者为尊是中国学生不得不做出适合家长需要的努力。且中国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及其重要性也使不少人对此充满恐惧。中国人所患的社交恐怖症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传统文化中关系取向对个体的社交能力的过高要求。

传统文化下形成的认知因素控制点对心理疾病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以情景为中心的,其中个体的行为取决于情境中的人际关系。有研究表明,中国人大多是外控倾向,这是造成心理挫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外控,我们总是以他人的标准和看法生活。大众舆论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控制点理论也与归因理论有关。有人指出,中国人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人际间活动人物间的关系和体现在传统的缘的观点。缘的概念起源于佛教,它被用来对人际关系的结果加以解释,它暗示着命运、先决条件和外在的控制。研究者发现人们用此概念来当作一种决定人际关系状况的力量,同时它又是对和谐的人际关系本身的一种描述。缘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外在因素,它可以使人们将人际关系中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外界的控制,而这样一种归因又可以使人们对已有的结果不负责任,于是缘的概念就有着一种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它通过使人们不丢脸面而保护个体,同时也不使别人丢失身份,并通过减少个体的自责和他人的责难而有助于个体理智地面对失败。研究者认为缘的概念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是有助于精神健康的,但过度依赖它就会阻止个体主动的应付行为。在现代,缘的概念已成为一种不稳定的因素,会因个体和社会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逐渐学会内在的控制。

但是缘仍是我们对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解释,尤其是异性的关系。缘一个给人诸多浪漫想法的字,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是人们为相识、相交、分离找到了一个无论何时什么情况下都合理的开脱理由。一切都是命运仍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话语。也许这种现象较之以前已有了改变,但人类的进化是缓慢的,至少在现在它仍是人们生活中防御的底线。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心理疾病的表现

(1)躯体化

躯体化指一个人的某种情绪问题或心理障碍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患者本身并不知道有此机制,坚持认为自己身体不适,且否认自己有任何的心理或情绪症状。也就是中国人倾向于以躯体不适的方式去申述自己的情绪问题。

(2)神经衰弱

美国精神病学会1980年已取消了神经衰弱这一称谓,认为其属于抑郁症。但中国医学界仍保留使用是因为中国人更敏感于躯体症状而不是心理症状,并作为脑力劳动过度的代名词。高中生有很多人自视为神经衰弱,且都认为是用脑过度的原因。如果中国实行美国精神病学会的标准,相信不会再有如此多的中国人自视为神经衰弱。也许是这个原因,中国门诊多为神经衰弱,而抑郁症、强迫症较少。

(3)对多动症的难以忍受

中国文化对于人们的社会行为特别强调适度和克制性,反映在儿童身上,就是成人对儿童的好动与不安的难以接受。现代的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少与孩子一起玩耍,因此孩子

见到父母就表现得特别的活跃,这就使得一些父母总是担心孩子是不是多动症。 传统文化影响下心理疾病的原因及求助方式

传统文化影响下心理疾病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往由于生存条件差,形成了重体轻心的思想,至今仍应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2)在我国的传统世俗观念中,人们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偏见,导致中国人对心里困挠也有很深的偏见,认为心理咨询是很不光彩的。(3)我国文化强调群体取向,忽视个人价值。与此相关的,个人的隐私也往往不被尊重。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往往有更强的防御心理,不愿轻易向别人吐露自己的秘密。于是,也就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4)人际关系按亲疏程度可分为: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及生人关系。中国人特别强调内外有别,亲疏分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与自己人的关系大不同于与外人的关系。在这种文化环境里,人们不习惯向外人或陌生人坦露心扉,而是信任关系较近的。此外,对心理咨询的有用性的质疑也阻碍了人们求助心理咨询的行动。

当人们出现心理疾病时,通常是求助于家人与朋友,即使非常严重时也多是看普通医生而不是去找精神病院的医生。此外研究台湾人应对心理疾病的情况,发现以下应对策略:(1)依靠自我的策略,包括正视困难,找出解决方法或忍耐坚持等。(2)求助于社会支持,特别是私人关系的支持。(3)祈求超自然的力量。(4)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被动的道家的思想有关,即强调无为,顺其自然。调查发现采取哪一种与个体的认知过程有关,但社会阶层比较高的的和年轻的多采取主动的自我依靠的方法。

论社会文化因素对中国人心理疾病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社会取向。在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中国人的早期社会化多经历依赖、求同、自抑等方面的训练和塑造。具体说,依赖训练是出现于中国人际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在家庭中子代对亲代的依附。而且代际间在人格和自我上缺乏显著界限,父母往往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不希望代际间出现断裂,这造成了独立性差、社会适应能力低。神经症中的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的形成都与此有关。

中国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对冲动的控制和对成就的追求,自我控制情绪与对挫折的适应是传统文化中要求的东西。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是孩子面临的压力和焦虑之源。家庭取向、孝、长者为尊是中国学生不得不做出适合家长需要的努力。且中国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及其重要性也使不少人对此充满恐惧。中国人所患的社交恐怖症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传统文化中关系取向对个体的社交能力的过高要求。

传统文化下形成的认知因素控制点对心理疾病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以情景为中心的,其中个体的行为取决于情境中的人际关系。有研究表明,中国人大多是外控倾向,这是造成心理挫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外控,我们总是以他人的标准和看法生活。大众舆论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控制点理论也与归因理论有关。有人指出,中国人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人际间活动人物间的关系和体现在传统的缘的观点。缘的概念起源于佛教,它被用来对人际关系的结果加以解释,它暗示着命运、先决条件和外在的控制。研究者发现人们用此概念来当作一种决定人际关系状况的力量,同时它又是对和谐的人际关系本身的一种描述。缘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外在因素,它可以使人们将人际关系中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外界的控制,而这样一种归因又可以使人们对已有的结果不负责任,于是缘的概念就有着一种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它通过使人们不丢脸面而保护个体,同时也不使别人丢失身份,并通过减少个体的自责和他人的责难而有助于个体理智地面对失败。研究者认为缘的概念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是有助于精神健康的,但过度依赖它就会阻止个体主动的应付行为。在现代,缘的概念已成为一种不稳定的因素,会因个体和社会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逐渐学会内在的控制。

但是缘仍是我们对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解释,尤其是异性的关系。缘一个给人诸多浪漫想法的字,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是人们为相识、相交、分离找到了一个无论何时什么情况下都合理的开脱理由。一切都是命运仍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话语。也许这种现象较之以前已有了改变,但人类的进化是缓慢的,至少在现在它仍是人们生活中防御的底线。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心理疾病的表现

(1)躯体化

躯体化指一个人的某种情绪问题或心理障碍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患者本身并不知道有此机制,坚持认为自己身体不适,且否认自己有任何的心理或情绪症状。也就是中国人倾向于以躯体不适的方式去申述自己的情绪问题。

(2)神经衰弱

美国精神病学会1980年已取消了神经衰弱这一称谓,认为其属于抑郁症。但中国医学界仍保留使用是因为中国人更敏感于躯体症状而不是心理症状,并作为脑力劳动过度的代名词。高中生有很多人自视为神经衰弱,且都认为是用脑过度的原因。如果中国实行美国精神病学会的标准,相信不会再有如此多的中国人自视为神经衰弱。也许是这个原因,中国门诊多为神经衰弱,而抑郁症、强迫症较少。

(3)对多动症的难以忍受

中国文化对于人们的社会行为特别强调适度和克制性,反映在儿童身上,就是成人对儿童的好动与不安的难以接受。现代的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少与孩子一起玩耍,因此孩子

见到父母就表现得特别的活跃,这就使得一些父母总是担心孩子是不是多动症。 传统文化影响下心理疾病的原因及求助方式

传统文化影响下心理疾病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往由于生存条件差,形成了重体轻心的思想,至今仍应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2)在我国的传统世俗观念中,人们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偏见,导致中国人对心里困挠也有很深的偏见,认为心理咨询是很不光彩的。(3)我国文化强调群体取向,忽视个人价值。与此相关的,个人的隐私也往往不被尊重。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往往有更强的防御心理,不愿轻易向别人吐露自己的秘密。于是,也就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4)人际关系按亲疏程度可分为: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及生人关系。中国人特别强调内外有别,亲疏分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与自己人的关系大不同于与外人的关系。在这种文化环境里,人们不习惯向外人或陌生人坦露心扉,而是信任关系较近的。此外,对心理咨询的有用性的质疑也阻碍了人们求助心理咨询的行动。

当人们出现心理疾病时,通常是求助于家人与朋友,即使非常严重时也多是看普通医生而不是去找精神病院的医生。此外研究台湾人应对心理疾病的情况,发现以下应对策略:(1)依靠自我的策略,包括正视困难,找出解决方法或忍耐坚持等。(2)求助于社会支持,特别是私人关系的支持。(3)祈求超自然的力量。(4)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被动的道家的思想有关,即强调无为,顺其自然。调查发现采取哪一种与个体的认知过程有关,但社会阶层比较高的的和年轻的多采取主动的自我依靠的方法。


相关内容

  • 231605北交[实用心理学]在线作业一15秋答案
  • 北交<实用心理学>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19 道试题,共 38 分.) 1. ()就是指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 第一印象 . 印象形成 . 认知 . 回忆 正确答案: 2. 哪个不是团体规范的作用.() . 保持一致 . 互助 ...

  • 心理学论文选题
  • 论文选题方向如下 (一).心理学基本理论 (二).人格心理学 (三).认知与实验心理学 (四).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五).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研究 (六).社会心理学部分 (七).变态心理学 (八).学校心理辅导 (九).健康心理学 (十).心理学史 (十一).生理心理学 (十二).脑与认知 (十三). ...

  • 孕妇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
  • ・调查与实验研究・ 2013年11月第51卷第32期 孕妇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 陈 琚 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住院部产二科,浙江宁波315010 [摘要]目的调查孕妇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孕妇300例为调查对象,对孕妇社会 人口学特征.产前抑郁.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睡眠质量 ...

  • 中国人的人格与心理健康
  •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2):234~24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中国人的人格与心理健康* 崔 红1,3 王登峰2,3 (1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北京100853) (2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3天津师 ...

  • 中国人的人格与心理健康_崔红
  •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2):234~24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中国人的人格与心理健康* 崔 红1,3 王登峰2,3 (1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北京100853) (2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3天津师 ...

  • 我国社区心理学研究述评_于华林
  • 第8卷 第4期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8 No.4 2008年8月 JournalofShandongInstituteofCommerceandTechnology Aug.2008 我国社区心理学研究述评 于华林,杨 毅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摘 要: 我 ...

  • 学生心理压力调查报告
  • 被染成灰色的青春 --当代中学生心理压力调查报告 目录 一 前言 .---------------------. 3 二 结题报告-------------------- 4 三 附件 (1)开题报告--------------------... 12 (2) 活动记录表-------------- ...

  •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范围完整版
  •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2015年6月) 考试形式:笔试.开卷 题型分布: 1.单选题 10道题每题1分 10分 2.多选题 10道题每题2分 20分 3.名词解释 5道题每题6分 30分 4.案例分析题 1道题 20分 5.论述题 1道题 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

  • 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SHANDONG 2007年第52卷第1期(总第210期) andSocial NORMALUNIVEIIb'rrY(I-lmnanitiesSdemes) 2307 V01.52No.1(General No.210) 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及其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