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别是一家答案

词别是一家答案

1、给加点字注音:

雕栏玉砌qì 槛菊 jiàn 彩笺 jiān .....

凝噎yē 凄凄惨惨戚戚qī 乍暖还寒 zhà ....

2. 默写填空:

①.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②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④槛菊愁烟兰泣露,落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⑤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山长水阔知何处?

⑦执手相看泪眼,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⑧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⑨今晓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⑽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⑿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⒁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志 )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的《青玉案》(心甘情愿吃大苦)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百折不挠成大业)

【研读文本】

1. 本句写秋晓庭院中的景物,用“愁”来表达菊在“烟”中所感,用“泣”来解释兰上

何以有露, 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 说的是菊与兰的心情, 实际上是通过菊花与兰花

的人格化, 来表明女主人公内心的哀愁。

2. 上阕描写了菊花、兰花、明月、燕子等景物。词人用拟人的手法,写菊愁兰露,

明月却浑然不知,彻夜照着“不眠人”,又用双飞的燕子反衬主人公的孤单独处。下阕写“不眠人”所思之事:昨夜的秋风吹落了树叶,清早登高望远,欲寄相思,又不知人在何处,辗转反侧,一夜无眠。而这是恼人的月色引起的回忆,上下阙浑然一体。末尾通过主人公强烈的音书寄远的愿望与无处可寄的残忍现实的对比,突出了女主人公的人悲苦心情。

3. 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 ?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杨柳岸边,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的眷恋之情,更

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实战演练】

一.

1. 解析:考查诗歌中主要词句的理解,找出最具典型特征的季节性词语,在结合“花不看开人易老”一句,使人想到青春易逝,好景不常在。

答案: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时节最美好。

2. 解析:分析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要结合关键词句去理解。

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已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二.

1. 解析:本诗写景上的“桃李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且前后形成对比。抒情的手法,主要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本诗歌首联为间接抒情。意思是春天到来,桃李绽开, 生机勃勃,然而,作者 想到荒野中埋在地下的那些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既以“桃李笑”的乐景写哀情,也以野田荒芜的哀景衬哀情。

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2. 解析典故出自《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此典故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这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尾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和对世间不公的无奈与愤懑。人,无论贤愚,虽然人生的意义不仅相同,但最后都变成了一蓬蒿草。这体现了作者的无奈的超脱。

答案:《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词别是一家答案

1、给加点字注音:

雕栏玉砌qì 槛菊 jiàn 彩笺 jiān .....

凝噎yē 凄凄惨惨戚戚qī 乍暖还寒 zhà ....

2. 默写填空:

①.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②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④槛菊愁烟兰泣露,落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⑤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山长水阔知何处?

⑦执手相看泪眼,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⑧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⑨今晓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⑽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⑿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⒁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志 )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的《青玉案》(心甘情愿吃大苦)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百折不挠成大业)

【研读文本】

1. 本句写秋晓庭院中的景物,用“愁”来表达菊在“烟”中所感,用“泣”来解释兰上

何以有露, 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 说的是菊与兰的心情, 实际上是通过菊花与兰花

的人格化, 来表明女主人公内心的哀愁。

2. 上阕描写了菊花、兰花、明月、燕子等景物。词人用拟人的手法,写菊愁兰露,

明月却浑然不知,彻夜照着“不眠人”,又用双飞的燕子反衬主人公的孤单独处。下阕写“不眠人”所思之事:昨夜的秋风吹落了树叶,清早登高望远,欲寄相思,又不知人在何处,辗转反侧,一夜无眠。而这是恼人的月色引起的回忆,上下阙浑然一体。末尾通过主人公强烈的音书寄远的愿望与无处可寄的残忍现实的对比,突出了女主人公的人悲苦心情。

3. 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 ?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杨柳岸边,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的眷恋之情,更

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实战演练】

一.

1. 解析:考查诗歌中主要词句的理解,找出最具典型特征的季节性词语,在结合“花不看开人易老”一句,使人想到青春易逝,好景不常在。

答案: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时节最美好。

2. 解析:分析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要结合关键词句去理解。

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已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二.

1. 解析:本诗写景上的“桃李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且前后形成对比。抒情的手法,主要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本诗歌首联为间接抒情。意思是春天到来,桃李绽开, 生机勃勃,然而,作者 想到荒野中埋在地下的那些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既以“桃李笑”的乐景写哀情,也以野田荒芜的哀景衬哀情。

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2. 解析典故出自《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此典故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这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尾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和对世间不公的无奈与愤懑。人,无论贤愚,虽然人生的意义不仅相同,但最后都变成了一蓬蒿草。这体现了作者的无奈的超脱。

答案:《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相关内容

  • 七年级下策历史教案第5课合同为一家
  • 1.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我国古代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 A秦兵马俑遗址 B大昭寺会盟碑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龙门高窟 2.唐朝时,赢得各民族的拥戴,被少数民族首领称为"天可汗"的是(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高宗 3.唐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 ...

  • 最新2017超星慕课尔雅中华诗词之美课后习题答案亲测百分百正确
  • 最新2017超星慕课尔雅中华诗词之美课后习题答案亲测百 分百正确 词产生的背景 1 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的著作是(). A.<诗经> B.<大学> C.<礼记> D.<春秋> 我的答案:B 2 <诗经>中祭祀歌颂祖先的 ...

  • 比的认识测试题及答案
  • 比的认识测试题 一.填空: 24 1.( ) :30=30÷( )=3= =( )(小数) 5( ) 三.解答: 1.长方形的周长是72厘米,长与宽的比是4 :5,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底角的比是2 :5,它的顶角与底角各是多少度? , 3.红.黄.蓝三种铅笔支数的比是2:3 ...

  • 一个建筑队挖一个长40
  • 1. 一个建筑队挖一个长40.5 宽24米 深2米的地基,完出的土平均每4立方米重7吨, 如用载重4.5吨的10辆汽车,把这些土的3/2运走,需运多少次? 40.5*24*2=1944(立方米)7/4=1.75(吨)1.75*1944=3402(吨)4.5*10=45(吨) 3402*3/2=226 ...

  • 声声慢教案修改
  • <声声慢>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鉴赏诗词的一些基本方法,如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意象分析等. 2. 能调动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体验感悟词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文学素养. 3. 感受词别是一家,引发学生对李清照诗词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继而推动"专题目标3&qu ...

  • 西北大学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汇总及参考答案
  • 西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汇总及参考答案 (2004--2013年) 2004年 1·献诗.采诗.删诗:是古代关于<诗经>编订和成书过程的学说.所谓献诗是指周代公卿列士向周王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是有史籍可考的.采诗是指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种说法 ...

  •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及答案1(4篇)
  • 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 [小试牛刀] 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文,在( )里分别填上合适的序号. ( )小明走在半路上忽然发现一个小朋友在雨中哭. ( )刚要出门,天下起了大雨. ( )小明急忙跑上前去为小朋友打伞. ( )小朋友高兴地笑了. ( )小明妈妈要小明上街去买酱油. ( )妈妈连忙给小明一 ...

  • 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含答案)
  • 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练习 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6,-10,1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点P移动时间为t秒. (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A和点C的距离:PA=______,PC=______. (2)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出发,以每秒 ...

  • 2016届三校生第四次语文模拟试卷及其答案
  • 云南省2016届三校生第四次语文模拟试卷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 每题1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驰骋/聘请 饶恕/夙愿 塞翁失马/敷衍塞责 B .瑕疵/遐想 遏止/摇曳 是否/臧否 C .诽谤/磅礴 洗涤/嫡亲 累积/劳累 D .渗透/掺杂 俯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