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高中语文课时练习与详解]

我与地坛(节选)

字词梳理

1. 正音

荒芜( ) 宿命( ) ..

剥( )蚀( ) ..

亘古不变( ) .

古柏( ) .

熨帖( ) .

窸窸窣窣( )( ) ..

倔强( ) .坍( )圮( ) ..捋胡须( ) .撅一杈树枝( ) .猝然( ) .渗透( ) .隽永( ) .嘈杂( ) 譬如( ) ..余暇( ) 祈求( ) ..

恪守( ) 教诲( ) ..

玉砌雕栏( ) 窥看( ) ..

答案:芜wú,宿sù,剥bō,蚀shí,坍tān,圮pǐ,亘ɡân,捋lǚ,嘈cáo,

譬pì,柏bǎi,撅juē,熨yù,猝cù,暇xiá,祈qí,窸xī,窣sū,渗shân,

强jiànɡ,隽juàn,恪kâ,诲huì,砌qì, 窥kuī。

2. 辨音

剥削( ) 剥花生( ) ..

宿命( ) 星宿( ) 一宿( ) ...

捋胡须( ) 捋袖子( ) 捋虎须( ) ...

熨帖( ) 熨斗( ) ..

强大( ) 倔强( ) 强人所难( ) ...

隽永( ) 隽秀( ) ..

熨帖( ) 请帖( ) 碑帖( ) ...

狼藉( ) 慰藉( ) ..

答案:bō, bāo; sù, xiù, xiǔ; lǚ, luō, luō; yù, yùn; qiánɡ, jiànɡ, qiǎ

nɡ; juàn, jùn; tiē, tiě, tiâ;jí,jiâ。

3. 辨形

( )古不变(ɡân) 颓( )(yuán) ( )心(hãnɡ)

( )嘴(juē) 一( )不振(juã)

猖( )(juã) ( )头(juã)

吉( )(xiánɡ) 安( )(xiánɡ)

( )透(shân) ( )假(chān) ( )淡(cǎn)

( )然(cù) ( )火(cuì)

放( )(sì) ( )业(yì)

答案:亘, 垣, 恒; 撅, 蹶, 獗, 镢; 祥, 详; 渗, 掺, 惨; 猝, 淬; 肆, 肄。

词语积累

1. 词语释义

剥蚀:物质表面因风化而损坏。

坍圮:倒塌,毁坏。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亘古不变:这里指从古到今都没有变化。亘,(空间或时间上)延续不断。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急于求成:想要马上取得成功。

纷纭:(言论、事情等)多而杂乱。

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狼藉,形容杂乱不堪的样子。

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恪守:指谨慎而恭敬地遵守。恪,谨慎而恭敬。

2. 词义辨析

失魂落魄 心神不宁

两者都有“精神状态不安”的意思,但“失魂落魄”惊慌的程度更重。失魂落魄:形容心神

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心神不定:心绪神思不安定。

身临其境 设身处地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获得某种切身感受,它重在“境”,强调的是一种感受,如

“你只有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其中的奥妙”。

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替别人着想、考虑,重在使自己处在别人的位置上去

想,如“你也该设身处地地为她想想了”。

思绪 思路

二者都指“思想的头绪”时可以通用,如“别打扰他的思路(思绪)”;但指情绪时,只

用“思绪”,如“思绪万千”,不说“思路万千”。“思绪”可搭配成“思绪纷乱”“思绪不宁”;

“思路”可搭配成“文章的思路”“思路清晰”。

坚韧 坚忍

“坚韧”除了指精神意志坚强外,还指物体坚固有韧性。“坚忍”指(在艰苦困境情况

下)坚持而不动摇,只适用于精神意志方面。如:自然界中有很多质地坚韧、生命力强的植

物,它们和社会中有坚忍的意志、不屈命运安排的人一样,坚强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资料园地

1. 走近作者

用轮椅丈量生命的作家——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

再没有站起来。1983年因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而一举成名。1986年后为北京作协“合

同制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

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和《奶奶的星星》曾分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务虚笔记》《我与地坛》

曾入选“90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创作是真正的对心灵的搜索与诘问,不掺杂任何世俗的功利目的,比较突出地表现

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他的散文,诗意和哲理融合在一起,能使人体会到智者精神的魅力。

2. 作家背景

史铁生有一种在中国作家中极为罕见的高贵气质,该气质的形成不宜被条件反射地联想

到生理层次,至少,我被他打动与那把轮椅无关。语言素养很高,有一种特殊的“笔墨博学”,

这使他的展开方式永远显得从容不迫,驾轻就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的情感构造,既纯

粹又老练,既世故又无邪,既锐利又开通。

有人说,史铁生注定要成为这浮躁世界中的最后一丝慰藉,他的存在几乎成为中国文坛的精

神象征。

(2001年4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史铁生)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

(陈村)

这位用轮椅承载着生命之躯的作家,在精神“上帝”——地坛的引领下,战胜了死神,

超越了自我,因此,他虽然注定了不能像余秋雨那样进行“文化苦旅”,不能像周涛那样“旅

牧长城”,更不能像马丽华那般“西行阿里”,但他可以“躺在轮椅上望着窗外的屋角,少一

些流浪而多一些静思,少一些宣谕而多一些自语”。〖JY 〗(韩少功《灵魂的声音》)

3. 艺术技巧

《我与地坛》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是一篇很优秀的“生命体验”散文。文章虽然写

了地坛的一些景物,但不是写景散文,不是游记;虽然也写了一些人和事,比如母亲,但不

是一般的写人记事的散文。本文构思的关键是在“我”与对象的关系上,重点在“我”从对

象那儿所获取的生存感悟上,作者写地坛突出的便是物我交融的精神默契。

(1)语言别致新奇,富有创新精神。

在文章中,作者突破习惯的句式,巧妙地移用词语,给人以新奇别致的感觉。比如说“淡

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而不是说“门壁上朱红的油漆淡褪了”,将自动词“淡褪”用作他

动词,已很鲜活;而且,“朱红”前面又用拟人手法,着“炫耀”二字,更觉生动。再如,

“斜切下一溜阴凉”中的“溜”字既准确地表现了狭长的空间,又有一种切下的动态;“蜂

儿如一朵小雾”中的“朵”,将运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移来运用于乙事物,让人既能感受

到蜜蜂停在空中翅翼振动形成的如雾的形态,又有袖珍的花朵般的美。

(2)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毅中,透出睿智与机敏。

比如写历尽沧桑的地坛古园:“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

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

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一组整散结合的句子极具概括性。同样是写这座古园,说

到十五年中“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那些内容时却又洋洋洒洒数百字不厌其详。在述说母亲

的担忧害怕、关爱备至时,不惜笔墨,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过早去世的、无私而又崇高的母亲

的形象。抒写自己的悔恨之情时,作者说:“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

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

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

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些都是多么深沉而又凝重的话语

啊!作者在抒发自己对于生死问题的感悟时则写道:“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

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

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谢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

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

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这样的叙述,这样的比喻,无不

显示出作者运用语言的机智与诙谐。

合作探究

1. 地坛以什么样的特点给了作者什么启示?

探究:地坛看似沉寂、荒凉、古旧,但并不衰败,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作者在地坛中受

到强烈的心灵震动,作者觉得:“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

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

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意思是说,生不该由自己决

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应顺从自然。“我”虽然残废了,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

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生活下去的信心。

2. 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写母亲和地坛景物的作用?

探究:作者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

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

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

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的。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

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

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

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

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

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3. 本文两部分各自的小标题可以定为什么?这两部分又是如何统一在“我与地坛”这个

题目下面的?

探究:从内容上看,文章两部分的标题可以分别拟为“我与地坛”和“我与母亲”,看

似不相关,但作者却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两部分联系在一起。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写“我”在地坛中的思考,写地坛给“我”的启示。而第二部

分是回忆母亲,是母亲的爱让“我”坚强,这两者都给了作者力量,因而对于作者来说,它

们同等重要。另外,作者在双腿残疾之后,经常到地坛里面去,而此时的母亲也默默地送儿

子去地坛,或到地坛去寻找,文章的最后提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

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园子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我,

母亲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我,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活的问题,母亲

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二者至此合而为一,统一在“我与地坛”这

个题目之下。

4. 史铁生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

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不是简单的

“车辙”和“脚印”?为什么?

探究: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有着象征意义的。作者通过在地坛的长期静思,参

悟了人生的意义,因此,“车辙”可看作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然而作者精神跋涉的每一

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每一次挣扎都带给母亲忧虑和哀伤,是母亲目送他走过这条长长的路,

因此,“脚印”又可抽象为母亲在那个阶段所起的作用。

文苑小憩

【美文欣赏】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

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那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

候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

地过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

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们娘

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

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她

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好吧,就明天。”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了。她一会儿坐

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

笑了,坐在我身旁,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

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出去

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

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

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

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

块儿,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挚爱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撼人心魄之作。“我”双腿瘫痪后脾

气变得暴躁,却不知母亲肝疼已近终年。“咱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质

朴的人物对话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渗透着浓浓的深情。母亲艰难的生活、不屈的

精神和最后的遗言终让儿女懂得了生活的真谛,也给了“我”要“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

文中对秋天的描写烘托了人物的形象,也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文章巧用伏笔和衬托

手法,逐步把情感推向高峰,更显现了作者的匠心。

【大家文坊】

我的轮椅

史铁生

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三十三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这实在让人没想到。

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设计的。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

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

人在其两侧装上了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了。

我在一篇题为《看电影》的散文中,也说到过这辆轮椅:“一夜大雪未停,事先已探知

手摇车不准入场(电影院),母亲便推着那辆自制的轮椅送我去,母亲心里快乐,母亲知道

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件大事。怎样的大事呢?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

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

那一辆自制的轮椅,寄托了二老多少心愿!

下一辆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

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

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

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又跟着郑义兄走了一回五台

山,在“佛母洞”前汽车失控,就要撞下山崖时被一块巨石挡住。大家都说“这车上必有福

将”,我心说我呀,没见轮椅上那个“福”字?

如今我已年近花甲,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放到我眼前,临时寄存在王府

井的医疗用品商店。妻子逛街时看见了,标价3.5万。她找到代理商,砍价,不知跑了多少

趟。2.6万,不能再低啦。好吧好吧。希米小姐偷着笑:“你就是一分不降我也是要买的!”

这东西有趣,狗见了转着圈地冲它喊,孩子见了总要问身边的大人:它怎么自己会走呢?这

东西给了我真正的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给条坡道就能上山。

坐在山上,看山下的路,看那浩瀚并喧嚣着的城市,想起凡·高给提奥的信中有这样的

话:“实际上我们穿越大地,我们只是经历生活。“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

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

坐在山上,看远处天边的风起云涌,心里有了一句诗:嗨,希米,希米/我怕我是走错

了地方呢/谁想却碰见了你——若把凡·高的那些话加在后面,差不多就是一首完整的诗了。

坐在山上,眺望地坛的方向,想我曾经的那些想:“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

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尼采说“要爱命运”。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而凡·高所说的“经历生活”,分明是在

暗示: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

无限之问。

(摘自《课外阅读》2009年第11期)

【赏析】 本文的两条线索非常清晰,从情感的角度来说,三辆轮椅分别代表了亲情、

友情、爱情;从作家角度说,又分别代表作家的追求、成长、省察。同时,字里行间也流露

出作家的乐观和对生命的感悟。

课堂训练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坍圮(tānpǐ) 熨帖(yùn) ...

蝉蜕(tuì) 济贫扶弱(jǐ) ..

B . 猝然(cù) 隽永(jùn) ..

恍惚(huǎnɡhū) 强人所难(qiǎnɡ) ...

C . 恪守(kâ) 灼热(zhuó) ..

譬如(pì) 捋胡须(lǚ) ..

D. 祈求(qí) 教诲(huì) ..

怒号(háo) 亘古不变(ɡânɡ) ..

答案:C

解析:A “熨”应读yù,“济”应读jì;B “隽”应读juàn;D “亘”应读ɡân。

2. 选出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必竟太真实了,以至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

改变了一点形象。

B. 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致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

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的。

C. 我放下书,这么大一坐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D.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

母亲的脚印。

答案:D

解析:A 必竟——毕竟,以至——以致;B 致少——至少;C 坐——座。

3. 根据课文内容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四百多年里,它(古园) 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A. 剥蚀 淡褪 坍圮 B. 侵蚀 淡褪 坍褪

C. 腐蚀 淡褪 坍陷 D. 剥蚀 淡褪 坍塌

答案:A

4.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

B.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

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C. 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

D.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答案:D

解析:应为“急于求成”,想要马上成功的意思。而“心想事成”多用于祝福。

5. 下列句中横线处应填哪组词最恰当( )

(1)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间想透了什么。

(2)死是一个 会降临的节日。

(3)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 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4)只是在她 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

(5)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 坠地,摔开万道金

光。

(6)落叶或飘摇歌舞或 安卧。

A. 忽然 猝然 猛然 坦然 必然 轰然

B. 猛然 必然 忽然 猝然 轰然 坦然

C. 猝然 坦然 猛然 必然 忽然 轰然

D. 轰然 忽然 坦然 猛然 坦然 必然

答案:B

6.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B.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

是恳求与嘱咐。

C.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

百多年。

D. 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答案:C

解析:A 项不是问句,句末问号应为句号;B 项分号应为逗号;D 项“回答”后的逗号应为

冒号。

7.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使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

B. 只是到了这时候,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C. 谁曾会想到,刚出生三个月的他,突然一场灾难性的厄运降临到他身上。

D. 园子衰败但他并不荒芜。

答案:B

解析:A 缺少主语,可去掉“使”;C 语序不当,“突然”放到“厄运”之后;D 语序不当,

应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8. 在下面一段话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它(古园地坛)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祭坛四周的老

柏树愈见苍幽,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①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

②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③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也散落了

④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⑤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⑥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到处都是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D

解析:注意句式的一致性。

课后强化作业

课内挖潜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

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

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

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

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

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

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

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 在半空;蚂蚁摇头

晃脑 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

累了,祈祷一会儿便 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

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 开

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

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1. 文中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停 捋 支 摔 B. 飞 摸 张 炸

C. 呆 理 抖 坠 D. 搁 升 撑 轰

答案:A

2.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为什么“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用文中的

话回答)

答:

答案: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或为着那儿

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3. 作者说:“那儿(园子)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阐释“一个世界”和“另一

个世界”的含义。

答:

答案:一个世界:让“我”苦闷、彷徨、失望乃至绝望的现实世界。另一个世界:“我”在

人口密聚的城市里的一个宁静的去处,一个能让“我”一天到晚消磨时光的地方。

4. 文中写自己摇着轮椅到园子里来时,为什么写“别人去上班”?

答:

答案:别人去上班是为了工作;“我”只是为了找一个去处消磨时光、逃避现实。可见写“别

人去上班”是为了对比或衬托。

5. 第2段文字的最后两处引文把园子描写得形象生动,作者笔下的园子可以说充满生机。作

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

答案:和前面的有关描写有机结合,突显“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同时为下文的生命感悟

作铺垫。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

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

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

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

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

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

“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

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

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

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

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

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

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末,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

到明天。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像

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

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

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

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

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

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

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

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①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

计。

注: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

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

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

6. 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

(1)

答案:(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

(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生活变故)

(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心理感受)

7. 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1)孩子:

(2)老人:

(3)热恋中的情人:

答案:(1)孩子:对生活感到新奇,对未来充满渴望。

(2)老人:对死亡从容坦然,对人生无怨无悔。

(3)热恋中的情人:对生活满怀激情,对世界充满眷念。

8.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答:

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②

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③运用前后对

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9. 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永恒的。

10. 下面两例在词语搭配上似乎都不合逻辑,但却极富表现力。请选另一内容,写一个有相

同表达效果的句子。(形式、字数不限)

(1)兰圃的门锁了,却锁不住香味。

(2)司机流着泪跑回驾驶室,把车门狠狠地一摔,闸住了悲哀。

答:

答案:(1)宿舍的门关了,却关不住自由的思想。

(2)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拧开水龙头,畅快地洗净生活的烦恼。

11. 根据提供的句子,再仿写两个句子。(不能再用乐器来写)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志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母亲是 。 母亲是 。 答案:黑暗中的一颗明珠,当你不辨方向时,一束柔光会指引你迈开坚定的脚步

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助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12. 把下面的句子,改为不带“被”字的句子。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答: 答案:十五年中,不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这古园的形体,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13. 人生如书,值得每个人用心去品读。请你根据示例写一句品味生命的话。

示例:莎士比亚说:人生如戏,生命是舞台。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史铁生说: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我说: 答案: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你所做的和能做的就是如何让这个过程更精彩。

14. 《我与地坛》一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其语言优美生动令人难以忘怀,如下面这几句描写动物的句子:“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学习作者的写法,使用比喻或者拟人的手法描写一种动物,渲染一种热闹、欢快的气氛。字数不限。

答: 答案:(示例:)①这时野地里最热闹的,莫过于那些伶俐矫健的小麻雀了。叽叽喳喳,在稀稀密密的枝头商量心事。②喜鹊热情好动,歇落人家墙头屋角,“喀喀喀,喀喀喀”,摇头摆尾地叫着,此时,也不忘梳理一下花衣裳,急匆匆地又赶路去了。看样子挺忙碌的。③这花公鸡摆动它那出色的尾巴毛,用最大方的步子踱来踱去。它的鸡冠像一顶庄严的王 冕。这样看来,就算它不像一个国王,起码也像一个满身披甲的大将军。它猛然抖擞精神,高声啼叫,这声音又清脆,又响亮,满园子里都震荡着美妙的声音,使得母鸡们禁不住斜着眼,欢欢喜喜地看着它,还“咯咯咯”地用温柔的叫声来招呼它。

15. (2010·新课标卷-17)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雏鹰如果害怕折翅,那它永远不能高飞;

钻石如果害怕琢磨,那它永远不能生辉。

答: 答案:溪流如果屈服于沙石, 那它永远不能汇聚于江海;小鸟如果屈服于风雨,那它永远不能翱翔于蓝天;航船如果屈服于波涛,那它永远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运用关联词“如果„„那„„”,另选话题,内容贴切。

我与地坛(节选)

字词梳理

1. 正音

荒芜( ) 宿命( ) ..

剥( )蚀( ) ..

亘古不变( ) .

古柏( ) .

熨帖( ) .

窸窸窣窣( )( ) ..

倔强( ) .坍( )圮( ) ..捋胡须( ) .撅一杈树枝( ) .猝然( ) .渗透( ) .隽永( ) .嘈杂( ) 譬如( ) ..余暇( ) 祈求( ) ..

恪守( ) 教诲( ) ..

玉砌雕栏( ) 窥看( ) ..

答案:芜wú,宿sù,剥bō,蚀shí,坍tān,圮pǐ,亘ɡân,捋lǚ,嘈cáo,

譬pì,柏bǎi,撅juē,熨yù,猝cù,暇xiá,祈qí,窸xī,窣sū,渗shân,

强jiànɡ,隽juàn,恪kâ,诲huì,砌qì, 窥kuī。

2. 辨音

剥削( ) 剥花生( ) ..

宿命( ) 星宿( ) 一宿( ) ...

捋胡须( ) 捋袖子( ) 捋虎须( ) ...

熨帖( ) 熨斗( ) ..

强大( ) 倔强( ) 强人所难( ) ...

隽永( ) 隽秀( ) ..

熨帖( ) 请帖( ) 碑帖( ) ...

狼藉( ) 慰藉( ) ..

答案:bō, bāo; sù, xiù, xiǔ; lǚ, luō, luō; yù, yùn; qiánɡ, jiànɡ, qiǎ

nɡ; juàn, jùn; tiē, tiě, tiâ;jí,jiâ。

3. 辨形

( )古不变(ɡân) 颓( )(yuán) ( )心(hãnɡ)

( )嘴(juē) 一( )不振(juã)

猖( )(juã) ( )头(juã)

吉( )(xiánɡ) 安( )(xiánɡ)

( )透(shân) ( )假(chān) ( )淡(cǎn)

( )然(cù) ( )火(cuì)

放( )(sì) ( )业(yì)

答案:亘, 垣, 恒; 撅, 蹶, 獗, 镢; 祥, 详; 渗, 掺, 惨; 猝, 淬; 肆, 肄。

词语积累

1. 词语释义

剥蚀:物质表面因风化而损坏。

坍圮:倒塌,毁坏。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亘古不变:这里指从古到今都没有变化。亘,(空间或时间上)延续不断。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急于求成:想要马上取得成功。

纷纭:(言论、事情等)多而杂乱。

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狼藉,形容杂乱不堪的样子。

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恪守:指谨慎而恭敬地遵守。恪,谨慎而恭敬。

2. 词义辨析

失魂落魄 心神不宁

两者都有“精神状态不安”的意思,但“失魂落魄”惊慌的程度更重。失魂落魄:形容心神

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心神不定:心绪神思不安定。

身临其境 设身处地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获得某种切身感受,它重在“境”,强调的是一种感受,如

“你只有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其中的奥妙”。

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替别人着想、考虑,重在使自己处在别人的位置上去

想,如“你也该设身处地地为她想想了”。

思绪 思路

二者都指“思想的头绪”时可以通用,如“别打扰他的思路(思绪)”;但指情绪时,只

用“思绪”,如“思绪万千”,不说“思路万千”。“思绪”可搭配成“思绪纷乱”“思绪不宁”;

“思路”可搭配成“文章的思路”“思路清晰”。

坚韧 坚忍

“坚韧”除了指精神意志坚强外,还指物体坚固有韧性。“坚忍”指(在艰苦困境情况

下)坚持而不动摇,只适用于精神意志方面。如:自然界中有很多质地坚韧、生命力强的植

物,它们和社会中有坚忍的意志、不屈命运安排的人一样,坚强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资料园地

1. 走近作者

用轮椅丈量生命的作家——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

再没有站起来。1983年因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而一举成名。1986年后为北京作协“合

同制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

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和《奶奶的星星》曾分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务虚笔记》《我与地坛》

曾入选“90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创作是真正的对心灵的搜索与诘问,不掺杂任何世俗的功利目的,比较突出地表现

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他的散文,诗意和哲理融合在一起,能使人体会到智者精神的魅力。

2. 作家背景

史铁生有一种在中国作家中极为罕见的高贵气质,该气质的形成不宜被条件反射地联想

到生理层次,至少,我被他打动与那把轮椅无关。语言素养很高,有一种特殊的“笔墨博学”,

这使他的展开方式永远显得从容不迫,驾轻就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的情感构造,既纯

粹又老练,既世故又无邪,既锐利又开通。

有人说,史铁生注定要成为这浮躁世界中的最后一丝慰藉,他的存在几乎成为中国文坛的精

神象征。

(2001年4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史铁生)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

(陈村)

这位用轮椅承载着生命之躯的作家,在精神“上帝”——地坛的引领下,战胜了死神,

超越了自我,因此,他虽然注定了不能像余秋雨那样进行“文化苦旅”,不能像周涛那样“旅

牧长城”,更不能像马丽华那般“西行阿里”,但他可以“躺在轮椅上望着窗外的屋角,少一

些流浪而多一些静思,少一些宣谕而多一些自语”。〖JY 〗(韩少功《灵魂的声音》)

3. 艺术技巧

《我与地坛》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是一篇很优秀的“生命体验”散文。文章虽然写

了地坛的一些景物,但不是写景散文,不是游记;虽然也写了一些人和事,比如母亲,但不

是一般的写人记事的散文。本文构思的关键是在“我”与对象的关系上,重点在“我”从对

象那儿所获取的生存感悟上,作者写地坛突出的便是物我交融的精神默契。

(1)语言别致新奇,富有创新精神。

在文章中,作者突破习惯的句式,巧妙地移用词语,给人以新奇别致的感觉。比如说“淡

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而不是说“门壁上朱红的油漆淡褪了”,将自动词“淡褪”用作他

动词,已很鲜活;而且,“朱红”前面又用拟人手法,着“炫耀”二字,更觉生动。再如,

“斜切下一溜阴凉”中的“溜”字既准确地表现了狭长的空间,又有一种切下的动态;“蜂

儿如一朵小雾”中的“朵”,将运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移来运用于乙事物,让人既能感受

到蜜蜂停在空中翅翼振动形成的如雾的形态,又有袖珍的花朵般的美。

(2)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毅中,透出睿智与机敏。

比如写历尽沧桑的地坛古园:“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

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

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一组整散结合的句子极具概括性。同样是写这座古园,说

到十五年中“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那些内容时却又洋洋洒洒数百字不厌其详。在述说母亲

的担忧害怕、关爱备至时,不惜笔墨,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过早去世的、无私而又崇高的母亲

的形象。抒写自己的悔恨之情时,作者说:“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

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

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

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些都是多么深沉而又凝重的话语

啊!作者在抒发自己对于生死问题的感悟时则写道:“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

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

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谢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

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

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这样的叙述,这样的比喻,无不

显示出作者运用语言的机智与诙谐。

合作探究

1. 地坛以什么样的特点给了作者什么启示?

探究:地坛看似沉寂、荒凉、古旧,但并不衰败,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作者在地坛中受

到强烈的心灵震动,作者觉得:“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

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

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意思是说,生不该由自己决

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应顺从自然。“我”虽然残废了,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

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生活下去的信心。

2. 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写母亲和地坛景物的作用?

探究:作者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

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

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

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的。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

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

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

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

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

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3. 本文两部分各自的小标题可以定为什么?这两部分又是如何统一在“我与地坛”这个

题目下面的?

探究:从内容上看,文章两部分的标题可以分别拟为“我与地坛”和“我与母亲”,看

似不相关,但作者却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两部分联系在一起。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写“我”在地坛中的思考,写地坛给“我”的启示。而第二部

分是回忆母亲,是母亲的爱让“我”坚强,这两者都给了作者力量,因而对于作者来说,它

们同等重要。另外,作者在双腿残疾之后,经常到地坛里面去,而此时的母亲也默默地送儿

子去地坛,或到地坛去寻找,文章的最后提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

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园子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我,

母亲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我,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活的问题,母亲

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二者至此合而为一,统一在“我与地坛”这

个题目之下。

4. 史铁生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

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不是简单的

“车辙”和“脚印”?为什么?

探究: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有着象征意义的。作者通过在地坛的长期静思,参

悟了人生的意义,因此,“车辙”可看作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然而作者精神跋涉的每一

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每一次挣扎都带给母亲忧虑和哀伤,是母亲目送他走过这条长长的路,

因此,“脚印”又可抽象为母亲在那个阶段所起的作用。

文苑小憩

【美文欣赏】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

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那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

候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

地过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

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们娘

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

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她

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好吧,就明天。”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了。她一会儿坐

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

笑了,坐在我身旁,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

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出去

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

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

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

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

块儿,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挚爱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撼人心魄之作。“我”双腿瘫痪后脾

气变得暴躁,却不知母亲肝疼已近终年。“咱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质

朴的人物对话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渗透着浓浓的深情。母亲艰难的生活、不屈的

精神和最后的遗言终让儿女懂得了生活的真谛,也给了“我”要“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

文中对秋天的描写烘托了人物的形象,也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文章巧用伏笔和衬托

手法,逐步把情感推向高峰,更显现了作者的匠心。

【大家文坊】

我的轮椅

史铁生

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三十三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这实在让人没想到。

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设计的。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

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

人在其两侧装上了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了。

我在一篇题为《看电影》的散文中,也说到过这辆轮椅:“一夜大雪未停,事先已探知

手摇车不准入场(电影院),母亲便推着那辆自制的轮椅送我去,母亲心里快乐,母亲知道

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件大事。怎样的大事呢?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

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

那一辆自制的轮椅,寄托了二老多少心愿!

下一辆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

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

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

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又跟着郑义兄走了一回五台

山,在“佛母洞”前汽车失控,就要撞下山崖时被一块巨石挡住。大家都说“这车上必有福

将”,我心说我呀,没见轮椅上那个“福”字?

如今我已年近花甲,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放到我眼前,临时寄存在王府

井的医疗用品商店。妻子逛街时看见了,标价3.5万。她找到代理商,砍价,不知跑了多少

趟。2.6万,不能再低啦。好吧好吧。希米小姐偷着笑:“你就是一分不降我也是要买的!”

这东西有趣,狗见了转着圈地冲它喊,孩子见了总要问身边的大人:它怎么自己会走呢?这

东西给了我真正的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给条坡道就能上山。

坐在山上,看山下的路,看那浩瀚并喧嚣着的城市,想起凡·高给提奥的信中有这样的

话:“实际上我们穿越大地,我们只是经历生活。“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

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

坐在山上,看远处天边的风起云涌,心里有了一句诗:嗨,希米,希米/我怕我是走错

了地方呢/谁想却碰见了你——若把凡·高的那些话加在后面,差不多就是一首完整的诗了。

坐在山上,眺望地坛的方向,想我曾经的那些想:“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

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尼采说“要爱命运”。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而凡·高所说的“经历生活”,分明是在

暗示: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

无限之问。

(摘自《课外阅读》2009年第11期)

【赏析】 本文的两条线索非常清晰,从情感的角度来说,三辆轮椅分别代表了亲情、

友情、爱情;从作家角度说,又分别代表作家的追求、成长、省察。同时,字里行间也流露

出作家的乐观和对生命的感悟。

课堂训练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坍圮(tānpǐ) 熨帖(yùn) ...

蝉蜕(tuì) 济贫扶弱(jǐ) ..

B . 猝然(cù) 隽永(jùn) ..

恍惚(huǎnɡhū) 强人所难(qiǎnɡ) ...

C . 恪守(kâ) 灼热(zhuó) ..

譬如(pì) 捋胡须(lǚ) ..

D. 祈求(qí) 教诲(huì) ..

怒号(háo) 亘古不变(ɡânɡ) ..

答案:C

解析:A “熨”应读yù,“济”应读jì;B “隽”应读juàn;D “亘”应读ɡân。

2. 选出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必竟太真实了,以至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

改变了一点形象。

B. 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致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

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的。

C. 我放下书,这么大一坐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D.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

母亲的脚印。

答案:D

解析:A 必竟——毕竟,以至——以致;B 致少——至少;C 坐——座。

3. 根据课文内容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四百多年里,它(古园) 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A. 剥蚀 淡褪 坍圮 B. 侵蚀 淡褪 坍褪

C. 腐蚀 淡褪 坍陷 D. 剥蚀 淡褪 坍塌

答案:A

4.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

B.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

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C. 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

D.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答案:D

解析:应为“急于求成”,想要马上成功的意思。而“心想事成”多用于祝福。

5. 下列句中横线处应填哪组词最恰当( )

(1)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间想透了什么。

(2)死是一个 会降临的节日。

(3)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 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4)只是在她 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

(5)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 坠地,摔开万道金

光。

(6)落叶或飘摇歌舞或 安卧。

A. 忽然 猝然 猛然 坦然 必然 轰然

B. 猛然 必然 忽然 猝然 轰然 坦然

C. 猝然 坦然 猛然 必然 忽然 轰然

D. 轰然 忽然 坦然 猛然 坦然 必然

答案:B

6.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B.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

是恳求与嘱咐。

C.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

百多年。

D. 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答案:C

解析:A 项不是问句,句末问号应为句号;B 项分号应为逗号;D 项“回答”后的逗号应为

冒号。

7.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使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

B. 只是到了这时候,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C. 谁曾会想到,刚出生三个月的他,突然一场灾难性的厄运降临到他身上。

D. 园子衰败但他并不荒芜。

答案:B

解析:A 缺少主语,可去掉“使”;C 语序不当,“突然”放到“厄运”之后;D 语序不当,

应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8. 在下面一段话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它(古园地坛)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祭坛四周的老

柏树愈见苍幽,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①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

②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③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也散落了

④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⑤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⑥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到处都是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D

解析:注意句式的一致性。

课后强化作业

课内挖潜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

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

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

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

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

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

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

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 在半空;蚂蚁摇头

晃脑 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

累了,祈祷一会儿便 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

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 开

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

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1. 文中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停 捋 支 摔 B. 飞 摸 张 炸

C. 呆 理 抖 坠 D. 搁 升 撑 轰

答案:A

2.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为什么“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用文中的

话回答)

答:

答案: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或为着那儿

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3. 作者说:“那儿(园子)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阐释“一个世界”和“另一

个世界”的含义。

答:

答案:一个世界:让“我”苦闷、彷徨、失望乃至绝望的现实世界。另一个世界:“我”在

人口密聚的城市里的一个宁静的去处,一个能让“我”一天到晚消磨时光的地方。

4. 文中写自己摇着轮椅到园子里来时,为什么写“别人去上班”?

答:

答案:别人去上班是为了工作;“我”只是为了找一个去处消磨时光、逃避现实。可见写“别

人去上班”是为了对比或衬托。

5. 第2段文字的最后两处引文把园子描写得形象生动,作者笔下的园子可以说充满生机。作

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

答案:和前面的有关描写有机结合,突显“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同时为下文的生命感悟

作铺垫。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

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

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

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

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

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

“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

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

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

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

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

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

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末,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

到明天。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像

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

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

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

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

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

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

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

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①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

计。

注: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

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

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

6. 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

(1)

答案:(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

(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生活变故)

(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心理感受)

7. 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1)孩子:

(2)老人:

(3)热恋中的情人:

答案:(1)孩子:对生活感到新奇,对未来充满渴望。

(2)老人:对死亡从容坦然,对人生无怨无悔。

(3)热恋中的情人:对生活满怀激情,对世界充满眷念。

8.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答:

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②

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③运用前后对

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9. 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永恒的。

10. 下面两例在词语搭配上似乎都不合逻辑,但却极富表现力。请选另一内容,写一个有相

同表达效果的句子。(形式、字数不限)

(1)兰圃的门锁了,却锁不住香味。

(2)司机流着泪跑回驾驶室,把车门狠狠地一摔,闸住了悲哀。

答:

答案:(1)宿舍的门关了,却关不住自由的思想。

(2)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拧开水龙头,畅快地洗净生活的烦恼。

11. 根据提供的句子,再仿写两个句子。(不能再用乐器来写)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志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母亲是 。 母亲是 。 答案:黑暗中的一颗明珠,当你不辨方向时,一束柔光会指引你迈开坚定的脚步

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助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12. 把下面的句子,改为不带“被”字的句子。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答: 答案:十五年中,不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这古园的形体,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13. 人生如书,值得每个人用心去品读。请你根据示例写一句品味生命的话。

示例:莎士比亚说:人生如戏,生命是舞台。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史铁生说: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我说: 答案: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你所做的和能做的就是如何让这个过程更精彩。

14. 《我与地坛》一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其语言优美生动令人难以忘怀,如下面这几句描写动物的句子:“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学习作者的写法,使用比喻或者拟人的手法描写一种动物,渲染一种热闹、欢快的气氛。字数不限。

答: 答案:(示例:)①这时野地里最热闹的,莫过于那些伶俐矫健的小麻雀了。叽叽喳喳,在稀稀密密的枝头商量心事。②喜鹊热情好动,歇落人家墙头屋角,“喀喀喀,喀喀喀”,摇头摆尾地叫着,此时,也不忘梳理一下花衣裳,急匆匆地又赶路去了。看样子挺忙碌的。③这花公鸡摆动它那出色的尾巴毛,用最大方的步子踱来踱去。它的鸡冠像一顶庄严的王 冕。这样看来,就算它不像一个国王,起码也像一个满身披甲的大将军。它猛然抖擞精神,高声啼叫,这声音又清脆,又响亮,满园子里都震荡着美妙的声音,使得母鸡们禁不住斜着眼,欢欢喜喜地看着它,还“咯咯咯”地用温柔的叫声来招呼它。

15. (2010·新课标卷-17)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雏鹰如果害怕折翅,那它永远不能高飞;

钻石如果害怕琢磨,那它永远不能生辉。

答: 答案:溪流如果屈服于沙石, 那它永远不能汇聚于江海;小鸟如果屈服于风雨,那它永远不能翱翔于蓝天;航船如果屈服于波涛,那它永远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运用关联词“如果„„那„„”,另选话题,内容贴切。


相关内容

  • 弹性教案:理念与设计
  • [弹性教案:理念与设计] 弹性教案:理念与设计 设计理念: 弹性教案是对教案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弹性预设,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安排都弹性化设计,体现弹性预设的教案可称之为"弹性教案",弹性教案:理念与设计. 立足于"人"的课 ...

  • [我与地坛]说课稿
  • <我与地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是 人教版高一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自读课文,这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 ...

  • 高一语文教案上
  • <宽容>序言[教学目标] 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 ...

  • 成大事的九种手段
  • 梅花魂>教学反思 迪口中心小学 张荣兰 上完<梅花魂>这一课, 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 洋溢着一种感动, 为自己, 也为学生. 下面, 我从以下两点谈谈自己的收获. 透过窗口看世界, 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 文本只是教学的一个小小的窗口而己, 如何借助 ...

  • 高中语文5兰亭集序优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 第二单元单元规划 在品读了许多中外优秀的诗歌,灵魂受到涤荡之后,本单元我们要走进古代文人的心灵深处,体会他们的情感,分享他们游览自然风物之后的收获.这不单是一次情感的旅程,更是一次体验人生的机会,我们可以从中学会对自然的关注与把握,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生活,丰富自己的眼界和情感,增强自己的观察 ...

  • 语文课前预习常规作业
  • 语文课前预习常规作业: 1. 阅读课文2到4遍. 2. 指出"读一读.写一写"词语在文中位置,结合课文内容与同桌交 流其意思,选择2至3个词语写一段话. 3. 画出文中最有感触的句子(至少3处),立足关键词语从内容.情感. 写法.感受等角度做简要赏析. 4. 思考课后练习题,写出 ...

  • 2012年10月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
  • 教学常规管理细则 (试行) 樊村乡中小学 2012年9月 樊村乡中小学教学常规 管理细则(试行) 为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为樊村乡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樊村乡的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乡的实际情况,常规细则如下 ...

  • 高中新课程改革制度
  • 为了加强我校高中新课程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新课程的教学行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要求,请全体教师参照执行.第一条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在整个教学工作中起着指导和协调的重要作用.制定教学计划是实施教学管理的起始环节,是保证教学正常有序进行的先决条件. ...

  • [我与地坛]教案7
  • 我 与 地 坛 史铁生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学习本文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 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学生回答,<命运>贝多芬 简介贝多芬: 贝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