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争论及其实质

作者:吴茜

社会主义研究 2010年05期

  【中图分类号】D0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10)03-0121-05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显著的特征,国际垄断资本借助经济全球化之势日愈控制世界经济,金融垄断资本加紧全球性金融投机和金融掠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剥削和统治形式愈加完备和隐蔽化。与此相反,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崩溃瓦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世界阶级力量对比朝着不利于无产阶级的方向发展。人们对此产生了种种质疑:当代资本主义究竟发生了什么新变化?为什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没有被社会主义所替代,反而在生产力、科学技术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所导致的长期稳定是否预示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消失?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寄生性”、“腐朽性”、“垂死性”的论断是否已经过时?二战结束以来的几十年中,西方学术界围绕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历史定位、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20世纪下半叶,涌现了一大批研究资本主义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著作,仅以资本主义为书名的、影响广泛的著作就有:莱思特·梭罗的《未来资本主义》、阿里夫·德里克的《全球资本主义的危机》、苏珊·斯特兰奇的《赌场资本主义》、保罗·霍肯等的《自然资本主义》、海尔布隆纳的《21世纪的资本主义》、丹·希勒的《数字资本主义》、瑞坎特伯雷的《华尔街资本主义》、阿兰·科塔的《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约翰·邓宁的《全球资本主义正走向末路》、阿尔特法特的《资本主义的未来》,等等。①一些学者从纯科学技术发展的层面,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新发展概括成“新工业国”、“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第三次浪潮”、“科学社会”。另一些学者利用当代资本主义某些新变化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先后提出过“有组织的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论”、“股东资本主义”、“技术资本主义”、“新资本主义论”、“社会资本主义论”、“趋同论”,等等。这些理论敏锐地观察到当代资本主义由于新科技革命而引发的重大变化,并进行理论分析,却回避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剥削的问题,有意掩盖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拨开这些纷繁复杂、五光十色的理论的外衣,我们看到,尽管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生了许多变化,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对立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种种自我调节的措施在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同时,不断积累和酝酿着更大的矛盾和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终究不能摆脱其自身固有矛盾越来越尖锐化而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一、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新变化的争论及其实质

  在如何看待二战后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发展问题上,学者们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国家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制的形式已经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是越来越多地带有了社会所有制的色彩,是生产资料社会化的过渡形式,甚至可以说是向社会主义公有制接近的一种中间性环节。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的“国有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重要经济形式,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围内,通过国家的作用调节社会生产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维护所有资本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事实上,当代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迫使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些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性增强的同时,西方国家的垄断资本集团以及跨国公司仍然掌握着世界上的绝大部分资本,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性质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其次,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中,股份制的发展是最引发学者们争议的现象之一。美国律师L·凯尔索和经济学家M·阿德勒为代表的“人民资本主义论”者根据股权分散化的现象宣称,战后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克服“旧”资本主义弊端的“新”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将发展为一个“全民资本家的无阶级社会”,因此应当取消无产阶级争取全人类解放的阶级斗争。他们鼓吹股权分散化是轻松愉快的资本主义革命,是一种比无产阶级革命更为优越、比社会主义更为稳妥的走向美好社会的道路,要用《资本家宣言》取代《共产党宣言》。②

  “股权分散化”的现象,是垄断资本为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企业组织形式,它只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形式变化,并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的变化。“人民资本主义论”把股票等同于资本所有权,认为工人持有股票就变成资本家了,有意抹煞阶级差别。实际上工人持有少量股票的性质,仅相当于工人在银行里存款取得的利息,而这些收入是不足于作为增殖的资本投入再生产的。因此,工人持有少量股票并不能变成资本家,也不能改变被资本家雇佣和剥削的社会地位。其次,“人民资本主义论”者把小额股票大量分散化的现象,美化为“人人都是资本家”,实际上是把法律所有权等同于实际的经济所有权。工人持有企业股票并没有使他们在企业中赢得任何实质性的经济权力。雇员只能参与股息分享,但不能参与对公司重大事务的掌控。第三,股权分散化不仅没有削弱垄断资本的统治权,相反加强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手段与统治力量,使工人对资本的依附性更强了。资本家以发行小额股票的方式把社会各阶层居民手中的闲散资金集聚起来增强企业的资本,从而凭借少量的资本去控制和推动巨额的社会资本,为自己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资本家又把企业投资风险分摊给每一个股票持有者。当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倒闭时,该企业分散在社会上的众多小股东持有的股票以及本企业职工持有的股票,都变成毫无意义的废纸。

  第三,对于资本主义企业中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象,美国新制度经济学代表加尔布雷思提出,由于科学技术知识成了主要的生产要素,资本主义垄断企业的权力已经从资本家手里转移到由高级经理人员和科学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专家组合”手里,企业权力的转移使原来掌权的资本家成了“正在消失的形象”;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当前美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有知识的人和没有知识的人之间的矛盾;大公司不再以获取最大限度利润为首要目标,而是谋求企业的稳定和增长;现代大公司能有计划地进行经营,市场的调节作用已让位于“计划原则”。③加尔布雷思由此得出结论,美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道路表现为向“新工业国”(所谓“新工业国”就是指由现代大垄断公司组成的“工业系统”)转化的演进过程。

  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国理论”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统治权已经由垄断资本家转移到“技术专家组合”手中,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质变,完全抹煞了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残酷阶级剥削和阶级对立的事实。在资本主义股份制企业中,许多家族资本家已不在现代大企业中占有实际的管理职位,多数成为靠吃股息为生的“食利者”,但仍利用他们控制的股票权对管理部门进行控制,或通过他们雇佣的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控制。经理阶层只是资本家的代理人,资本家始终掌握着对他们的任免权力,经理阶层的经营战略、经营方案等最终要体现资本家的意志。

  第四,从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新变化来看,一些学者认为,“社会福利国家”政策的推行和“大众高消费”时代的到来,表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正向共产主义社会关系转变。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社会福利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国内阶级矛盾而进行阶级妥协、让步的结果,也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的一部分的转化形式,以及国际垄断资本通过不平等交换从发展中国家劳动人民那里掠夺来的超额垄断利润的一部分。

  第五,一些学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经济计划化”使资本主义内部出现了“社会主义新因素”,表明资本主义正在演变为社会主义。另一些学者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的计划调节,是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和过度金融投机所导致的全球金融风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必然受到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限制,不可能根本消除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况和资本家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只要经济形势一好转,资产阶级就减少国家干预,主张不受约束的新自由主义模式。因此,“经济计划化”不可能真正消除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也就不能避免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命运。

  二、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争论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的争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全球资本主义论”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论”。“全球资本主义论”认为,随着苏东社会主义政权的崩溃和社会主义中国实行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最终成为一种全球普遍现象。因此,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拓展是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最深刻的变化。西方左翼学者也认为,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指出,全球化即“实行市场世界统治的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它仅仅从经济上考虑问题,把所有其他范畴——生态的、文化的、政治的、文明社会的全球化——都置于世界市场体系的支配之下。”

  爱德华·勒特韦克在《涡轮资本主义—全球经济中的赢家与输家》一书中,对于“全球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的后果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与全球化相结合,产生了今天的“涡轮资本主义”。它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使资本主义的逻辑压倒政治的逻辑和民主的逻辑,在扩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私先于公、经济先于公民利益绝对化,使“受控制的资本主义”失控,破坏社会的团结、互助和一体化,造成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裂。勒特韦克强调,经济自由主义全球化是同脱政治化、政治私有化、反民主结合在一起的,它使资本主义成为一部绞杀公众利益和民主的绞肉机,其结果可能是走向民主法西斯主义。④

  在经济全球化和私有化浪潮中,大量私营企业的融资活动以及股权分散化推动了金融垄断资本在全球攫取剩余价值最大化。以法国学者让—克罗特·德罗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金融领域,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已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新阶段——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及其衍生产品的发展使金融资本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本使用价值的生产实现了全面的、不间断的、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了资本利润的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垄断资本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最高统治,它把生产的社会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⑤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金融资本的发展为促进新技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另一方面,金融全球化又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全球层面上放大和加深了。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金融期货和现货工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过度金融投机和金融掠夺,无止境地通过货币来追逐货币,即“以概念化的资本流动”来赚钱,导致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据统计,以金融衍生品为形式的各种技术性金融工具演变到2007年底已达到597万亿美元,其基础性价值却仅有14万亿美元。⑥一旦金融泡沫破灭或资本流动方向的突然变化和灾难性的汇率浮动,就会引起破坏性极大的连锁反应——货币汇率大起大落、股市剧烈动荡、大银行破产接踵而来——以金融体系崩溃为特征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世界金融体系的失调和危机已在美国股票狂跌(1987)、日本“泡沫经济”破灭(1994)、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东南亚金融风暴(1998)、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2001年以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7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爆发引发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⑦

  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未来发展趋势的争论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以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提出后,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命运感到惴惴不安。他们提出各种理论来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宣扬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永恒的、理想的制度,借以否定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的预言。

  “后工业社会论”者认为,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向工业社会主义提出挑战,要求深刻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包括:(1)使一切都服从于生产、财富增长的论点,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以质量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考虑以及对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的广泛应用,而不再以数量的增长作为生产存在的必要形式。(2)随着知识成为基本生产力以后,必然会消灭传统工业生产方式,自动化、机器人化和电脑化将排挤工业劳动,使劳动者转向高智力的创造劳动,传统工人阶级的数量将缩减,新的生产只需要人数不多的高级熟练技术工人,并在高智力创造劳动中克服异化。总之,在后工业社会中占据中心位置的不再是物质生产,而是人的全面发展。在那里人的异化将被完全消除,人和自然的和谐将成为事实,劳动成为人的自然需要,社会普遍实行自治,国家也将消亡。因此,未来资本主义社会不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而是向后工业社会过渡。

  与“后工业社会论”相反,西方马克思主义左派及共产党人士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自我调节和改良并不能使资本主义青春永驻,凯恩斯学派、供应学派、货币学派等资产阶级经济学派的学说都不能医治资本主义的痼疾。弗朗索瓦·沙奈、保尔·库格曼等新马克思主义者指出,资本主义企图采取私有化、放松管制和国际调节等种种办法来克服经济危机,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并未消除,反而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而愈加严重了。

  美国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提出一种资本主义“失败的制度论”。他认为,“失败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指全球经济和社会秩序在现实和理论之间呈现越来越多的致命性矛盾,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个关键矛盾构成了当代世界性危机:(1)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使世界正面临着通货紧缩和经济萧条的危险;(2)资本主义的消费生产模式使地球生态濒临崩溃,生态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可持续发展;(3)美国试图通过所谓恐怖主义战争从军事上恢复其单极全球霸权和对石油战略资源的争夺,正在把帝国主义带入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时期。⑧

  四、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争论和看法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国内外学者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仍然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竞争的存在,迫使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在生产领域,新科技革命促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增长。国家干预职能的发挥,使资本主义生产不是完全“无计划”、“无政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基本矛盾。在分配领域,福利国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在政治领域,通过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使社会不满情绪在平时有所发泄,起到了政治“减压阀”的作用。总之,当代资本主义通过种种自我调节来克服危机,实现模式转型,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具有生命力。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社会主义新因素”,是资本主义具有向更高级的新社会转变的历史过渡性质的印证,或者说是表明资本主义已经处于“社会主义的入口处”了,正在朝着社会主义方向演进。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社会主义因素的增多,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激烈变革会相应减少,而其转变的平稳性则会相应增加。经过较长时期的自然发展过程后,资本主义就能由部分质变的不断积累而逐渐转变到社会主义。

  第三种观点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措施,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对抗性矛盾、追逐利润最大化和周期性经济波动、在全球范围扩展两极分化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积累和加深,越来越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促使其走向灭亡。

  笔者认为,尽管战后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采取了种种自我调节和改良,却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实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反而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全球层面放大和加深了。一方面,资本主义通过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驱使过剩资本在全球追逐利润最大化,导致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生产过剩,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离,而所产生的资产泡沫终有要破灭的一天;另一方面,为了缓解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信贷消费,鼓励居民负债消费、超前消费,并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多方面分散和转移贷款风险,供其国内无节制地扩大消费。这种建立的虚假购买力基础上的畸形经济体系,必然把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成倍放大,从而导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在动荡中走向衰落和灭亡。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当代资本主义为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做的种种自我调节,已经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和线索,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准备着物质基础和条件。马克思认为,全球化是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前阶”。作为人类科技进步和世界交往扩大与深化的必然产物,经济全球化促进人们的世界性活动与交往,为最终形成人类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创造条件,为一个更高级的、以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准备着现实基础。总之,由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限度已近极限,资本主义国家终究不能扭转资本主义走向腐朽和没落的历史大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准备着物质基础条件和阶级条件,资本主义最终将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注释:

  ①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西方左翼学者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若干理论的评析》,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1期。

  ②赵汇:《股权分散化丝毫不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人民资本主义论辨析》,载于《高校理论战线》1998年第1期。

  ③张建华:《关于制度经济研究两种倾向的思考——评加尔布雷思与科斯的制度分析》,载于《经济评论》1994年第4期。

  ④[美]爱德华·勒特韦克:《涡轮资本主义》,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⑤李其庆:《西方左翼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

  ⑥[英]希勒尔·蒂克廷:《关于资本主义不稳定性和当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分析》,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3期。

  ⑦Jack Rasmus,"The Emerging Epic Recession",ZMagazine,June 2008,pp,33-48.

  ⑧[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失败的制度: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世界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3期。

作者介绍:吴茜(1975-),女,云南昆明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

作者:吴茜

社会主义研究 2010年05期

  【中图分类号】D0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10)03-0121-05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显著的特征,国际垄断资本借助经济全球化之势日愈控制世界经济,金融垄断资本加紧全球性金融投机和金融掠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剥削和统治形式愈加完备和隐蔽化。与此相反,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崩溃瓦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世界阶级力量对比朝着不利于无产阶级的方向发展。人们对此产生了种种质疑:当代资本主义究竟发生了什么新变化?为什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没有被社会主义所替代,反而在生产力、科学技术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所导致的长期稳定是否预示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消失?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寄生性”、“腐朽性”、“垂死性”的论断是否已经过时?二战结束以来的几十年中,西方学术界围绕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历史定位、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20世纪下半叶,涌现了一大批研究资本主义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著作,仅以资本主义为书名的、影响广泛的著作就有:莱思特·梭罗的《未来资本主义》、阿里夫·德里克的《全球资本主义的危机》、苏珊·斯特兰奇的《赌场资本主义》、保罗·霍肯等的《自然资本主义》、海尔布隆纳的《21世纪的资本主义》、丹·希勒的《数字资本主义》、瑞坎特伯雷的《华尔街资本主义》、阿兰·科塔的《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约翰·邓宁的《全球资本主义正走向末路》、阿尔特法特的《资本主义的未来》,等等。①一些学者从纯科学技术发展的层面,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新发展概括成“新工业国”、“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第三次浪潮”、“科学社会”。另一些学者利用当代资本主义某些新变化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先后提出过“有组织的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论”、“股东资本主义”、“技术资本主义”、“新资本主义论”、“社会资本主义论”、“趋同论”,等等。这些理论敏锐地观察到当代资本主义由于新科技革命而引发的重大变化,并进行理论分析,却回避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剥削的问题,有意掩盖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拨开这些纷繁复杂、五光十色的理论的外衣,我们看到,尽管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生了许多变化,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对立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种种自我调节的措施在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同时,不断积累和酝酿着更大的矛盾和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终究不能摆脱其自身固有矛盾越来越尖锐化而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一、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新变化的争论及其实质

  在如何看待二战后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发展问题上,学者们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国家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制的形式已经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是越来越多地带有了社会所有制的色彩,是生产资料社会化的过渡形式,甚至可以说是向社会主义公有制接近的一种中间性环节。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的“国有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重要经济形式,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围内,通过国家的作用调节社会生产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维护所有资本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事实上,当代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迫使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些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性增强的同时,西方国家的垄断资本集团以及跨国公司仍然掌握着世界上的绝大部分资本,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性质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其次,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中,股份制的发展是最引发学者们争议的现象之一。美国律师L·凯尔索和经济学家M·阿德勒为代表的“人民资本主义论”者根据股权分散化的现象宣称,战后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克服“旧”资本主义弊端的“新”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将发展为一个“全民资本家的无阶级社会”,因此应当取消无产阶级争取全人类解放的阶级斗争。他们鼓吹股权分散化是轻松愉快的资本主义革命,是一种比无产阶级革命更为优越、比社会主义更为稳妥的走向美好社会的道路,要用《资本家宣言》取代《共产党宣言》。②

  “股权分散化”的现象,是垄断资本为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企业组织形式,它只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形式变化,并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的变化。“人民资本主义论”把股票等同于资本所有权,认为工人持有股票就变成资本家了,有意抹煞阶级差别。实际上工人持有少量股票的性质,仅相当于工人在银行里存款取得的利息,而这些收入是不足于作为增殖的资本投入再生产的。因此,工人持有少量股票并不能变成资本家,也不能改变被资本家雇佣和剥削的社会地位。其次,“人民资本主义论”者把小额股票大量分散化的现象,美化为“人人都是资本家”,实际上是把法律所有权等同于实际的经济所有权。工人持有企业股票并没有使他们在企业中赢得任何实质性的经济权力。雇员只能参与股息分享,但不能参与对公司重大事务的掌控。第三,股权分散化不仅没有削弱垄断资本的统治权,相反加强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手段与统治力量,使工人对资本的依附性更强了。资本家以发行小额股票的方式把社会各阶层居民手中的闲散资金集聚起来增强企业的资本,从而凭借少量的资本去控制和推动巨额的社会资本,为自己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资本家又把企业投资风险分摊给每一个股票持有者。当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倒闭时,该企业分散在社会上的众多小股东持有的股票以及本企业职工持有的股票,都变成毫无意义的废纸。

  第三,对于资本主义企业中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象,美国新制度经济学代表加尔布雷思提出,由于科学技术知识成了主要的生产要素,资本主义垄断企业的权力已经从资本家手里转移到由高级经理人员和科学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专家组合”手里,企业权力的转移使原来掌权的资本家成了“正在消失的形象”;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当前美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有知识的人和没有知识的人之间的矛盾;大公司不再以获取最大限度利润为首要目标,而是谋求企业的稳定和增长;现代大公司能有计划地进行经营,市场的调节作用已让位于“计划原则”。③加尔布雷思由此得出结论,美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道路表现为向“新工业国”(所谓“新工业国”就是指由现代大垄断公司组成的“工业系统”)转化的演进过程。

  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国理论”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统治权已经由垄断资本家转移到“技术专家组合”手中,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质变,完全抹煞了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残酷阶级剥削和阶级对立的事实。在资本主义股份制企业中,许多家族资本家已不在现代大企业中占有实际的管理职位,多数成为靠吃股息为生的“食利者”,但仍利用他们控制的股票权对管理部门进行控制,或通过他们雇佣的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控制。经理阶层只是资本家的代理人,资本家始终掌握着对他们的任免权力,经理阶层的经营战略、经营方案等最终要体现资本家的意志。

  第四,从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新变化来看,一些学者认为,“社会福利国家”政策的推行和“大众高消费”时代的到来,表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正向共产主义社会关系转变。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社会福利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国内阶级矛盾而进行阶级妥协、让步的结果,也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的一部分的转化形式,以及国际垄断资本通过不平等交换从发展中国家劳动人民那里掠夺来的超额垄断利润的一部分。

  第五,一些学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经济计划化”使资本主义内部出现了“社会主义新因素”,表明资本主义正在演变为社会主义。另一些学者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的计划调节,是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和过度金融投机所导致的全球金融风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必然受到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限制,不可能根本消除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况和资本家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只要经济形势一好转,资产阶级就减少国家干预,主张不受约束的新自由主义模式。因此,“经济计划化”不可能真正消除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也就不能避免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命运。

  二、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争论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的争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全球资本主义论”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论”。“全球资本主义论”认为,随着苏东社会主义政权的崩溃和社会主义中国实行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最终成为一种全球普遍现象。因此,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拓展是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最深刻的变化。西方左翼学者也认为,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指出,全球化即“实行市场世界统治的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它仅仅从经济上考虑问题,把所有其他范畴——生态的、文化的、政治的、文明社会的全球化——都置于世界市场体系的支配之下。”

  爱德华·勒特韦克在《涡轮资本主义—全球经济中的赢家与输家》一书中,对于“全球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的后果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与全球化相结合,产生了今天的“涡轮资本主义”。它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使资本主义的逻辑压倒政治的逻辑和民主的逻辑,在扩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私先于公、经济先于公民利益绝对化,使“受控制的资本主义”失控,破坏社会的团结、互助和一体化,造成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裂。勒特韦克强调,经济自由主义全球化是同脱政治化、政治私有化、反民主结合在一起的,它使资本主义成为一部绞杀公众利益和民主的绞肉机,其结果可能是走向民主法西斯主义。④

  在经济全球化和私有化浪潮中,大量私营企业的融资活动以及股权分散化推动了金融垄断资本在全球攫取剩余价值最大化。以法国学者让—克罗特·德罗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金融领域,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已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新阶段——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及其衍生产品的发展使金融资本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本使用价值的生产实现了全面的、不间断的、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了资本利润的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垄断资本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最高统治,它把生产的社会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⑤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金融资本的发展为促进新技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另一方面,金融全球化又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全球层面上放大和加深了。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金融期货和现货工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过度金融投机和金融掠夺,无止境地通过货币来追逐货币,即“以概念化的资本流动”来赚钱,导致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据统计,以金融衍生品为形式的各种技术性金融工具演变到2007年底已达到597万亿美元,其基础性价值却仅有14万亿美元。⑥一旦金融泡沫破灭或资本流动方向的突然变化和灾难性的汇率浮动,就会引起破坏性极大的连锁反应——货币汇率大起大落、股市剧烈动荡、大银行破产接踵而来——以金融体系崩溃为特征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世界金融体系的失调和危机已在美国股票狂跌(1987)、日本“泡沫经济”破灭(1994)、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东南亚金融风暴(1998)、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2001年以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7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爆发引发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⑦

  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未来发展趋势的争论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以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提出后,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命运感到惴惴不安。他们提出各种理论来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宣扬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永恒的、理想的制度,借以否定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的预言。

  “后工业社会论”者认为,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向工业社会主义提出挑战,要求深刻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包括:(1)使一切都服从于生产、财富增长的论点,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以质量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考虑以及对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的广泛应用,而不再以数量的增长作为生产存在的必要形式。(2)随着知识成为基本生产力以后,必然会消灭传统工业生产方式,自动化、机器人化和电脑化将排挤工业劳动,使劳动者转向高智力的创造劳动,传统工人阶级的数量将缩减,新的生产只需要人数不多的高级熟练技术工人,并在高智力创造劳动中克服异化。总之,在后工业社会中占据中心位置的不再是物质生产,而是人的全面发展。在那里人的异化将被完全消除,人和自然的和谐将成为事实,劳动成为人的自然需要,社会普遍实行自治,国家也将消亡。因此,未来资本主义社会不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而是向后工业社会过渡。

  与“后工业社会论”相反,西方马克思主义左派及共产党人士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自我调节和改良并不能使资本主义青春永驻,凯恩斯学派、供应学派、货币学派等资产阶级经济学派的学说都不能医治资本主义的痼疾。弗朗索瓦·沙奈、保尔·库格曼等新马克思主义者指出,资本主义企图采取私有化、放松管制和国际调节等种种办法来克服经济危机,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并未消除,反而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而愈加严重了。

  美国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提出一种资本主义“失败的制度论”。他认为,“失败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指全球经济和社会秩序在现实和理论之间呈现越来越多的致命性矛盾,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个关键矛盾构成了当代世界性危机:(1)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使世界正面临着通货紧缩和经济萧条的危险;(2)资本主义的消费生产模式使地球生态濒临崩溃,生态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可持续发展;(3)美国试图通过所谓恐怖主义战争从军事上恢复其单极全球霸权和对石油战略资源的争夺,正在把帝国主义带入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时期。⑧

  四、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争论和看法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国内外学者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仍然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竞争的存在,迫使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在生产领域,新科技革命促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增长。国家干预职能的发挥,使资本主义生产不是完全“无计划”、“无政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基本矛盾。在分配领域,福利国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在政治领域,通过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使社会不满情绪在平时有所发泄,起到了政治“减压阀”的作用。总之,当代资本主义通过种种自我调节来克服危机,实现模式转型,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具有生命力。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社会主义新因素”,是资本主义具有向更高级的新社会转变的历史过渡性质的印证,或者说是表明资本主义已经处于“社会主义的入口处”了,正在朝着社会主义方向演进。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社会主义因素的增多,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激烈变革会相应减少,而其转变的平稳性则会相应增加。经过较长时期的自然发展过程后,资本主义就能由部分质变的不断积累而逐渐转变到社会主义。

  第三种观点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措施,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对抗性矛盾、追逐利润最大化和周期性经济波动、在全球范围扩展两极分化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积累和加深,越来越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促使其走向灭亡。

  笔者认为,尽管战后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采取了种种自我调节和改良,却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实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反而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全球层面放大和加深了。一方面,资本主义通过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驱使过剩资本在全球追逐利润最大化,导致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生产过剩,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离,而所产生的资产泡沫终有要破灭的一天;另一方面,为了缓解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信贷消费,鼓励居民负债消费、超前消费,并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多方面分散和转移贷款风险,供其国内无节制地扩大消费。这种建立的虚假购买力基础上的畸形经济体系,必然把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成倍放大,从而导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在动荡中走向衰落和灭亡。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当代资本主义为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做的种种自我调节,已经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和线索,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准备着物质基础和条件。马克思认为,全球化是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前阶”。作为人类科技进步和世界交往扩大与深化的必然产物,经济全球化促进人们的世界性活动与交往,为最终形成人类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创造条件,为一个更高级的、以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准备着现实基础。总之,由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限度已近极限,资本主义国家终究不能扭转资本主义走向腐朽和没落的历史大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准备着物质基础条件和阶级条件,资本主义最终将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注释:

  ①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西方左翼学者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若干理论的评析》,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1期。

  ②赵汇:《股权分散化丝毫不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人民资本主义论辨析》,载于《高校理论战线》1998年第1期。

  ③张建华:《关于制度经济研究两种倾向的思考——评加尔布雷思与科斯的制度分析》,载于《经济评论》1994年第4期。

  ④[美]爱德华·勒特韦克:《涡轮资本主义》,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⑤李其庆:《西方左翼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

  ⑥[英]希勒尔·蒂克廷:《关于资本主义不稳定性和当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分析》,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3期。

  ⑦Jack Rasmus,"The Emerging Epic Recession",ZMagazine,June 2008,pp,33-48.

  ⑧[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失败的制度: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世界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3期。

作者介绍:吴茜(1975-),女,云南昆明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


相关内容

  •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 一.写在前面的话 邓小平,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的另一位历史巨人,于1997年2月19日离开了他所至爱的中国人民. 建党八十周年之前,怀着对他的爱戴和崇敬,我们又次学习了他的著作. 每读小平同志的著作,先不论其它,总有一种日益强烈的感受:文风非常地朴实,然而,内在于朴实之中的,却是目不暇接的深刻思想. ...

  • 列宁_帝国主义论_历史争论与当代评价_姜安
  • :列宁"帝国主义论" 历史争论与当代评价 姜 安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同时期古典帝国主义理论积极借鉴和辩证批判相结合的基础上,列宁帝国主义论通过对资本主义历史逻辑和运动规律进行实证分析,从批判逻辑.解释逻辑和建构逻辑层面,实现了理论与思想的升华,具有独具特色的理论原创性. ...

  • 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立
  • 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倾斜保护/社会法 内容提要:立法宗旨集中地体现了一部法律的基本价值判断准则.从<劳动合 同法>立法过程中的激烈争辩可以看出,立法宗旨问题关乎我们对劳动合同法 的定位以及对其根本性质的认识.在承继劳动法立法宗旨的基础上,倾斜保护 的社会 ...

  • 道德理由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 作者:马庆 学术月刊 2015年07期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5)04-0048-09 道德理由是道德哲学中的核心议题之一.道德理由既关系到道德主体是出于何种动机来行使道德行为,又关系到道德主体是出于何种考虑而遵守道德义务.在道德哲学史上,理性主义与情感主 ...

  • 当今美国实在论的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
  • 作者:江怡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5年02期 中图分类号:B7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4)06-0013-08 美国哲学学会东部分会的前任主席.纽约城市大学的弗吉尼亚·赫尔德(Virginia Held)在2002年的学会致辞中指出,目前美国哲学的一个明显 ...

  • 李建群:女性主义在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中的传播与实践
  • 来源:雅昌艺术网 李建群    时间:2013-03-29 11:03:43 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女性艺术以其前沿.激进以及活跃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的视野,并以其独特的文化含义和美学价值成为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女性艺术从文化的边缘走向文化主体.这样的变化与... 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女性 ...

  • 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实现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 ...

  • 当代世界为何需要马克思主义
  • 编者按:今年3月14日是马克思逝世130周年纪念日.130年过去了,马克思的思想魅力没有因时间久远而消失,它依然像世界最高处的灯塔光芒四射.特别是在当下西方经济持续低迷的状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球发展的一抺亮色,更彰显着马克思的思想光辉.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组织中外专家主题研讨了" ...

  • 资本主义二战后发展情况
  • 资本主义战后发展情况 二战后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发生根本上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自身不断地改革调整,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加强与完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并不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而是仍在不断自我改进和发展的.事物是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