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摘要 针对课堂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4个方面问题,提出了课堂教学目标规范表述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需要;理清教育目的或方针、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明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掌握规范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技术路径等应对策略,并展示了一个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目标课例与分析。   关键词 课堂教学目标表述 行为主体 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 行为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完整的课堂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大支柱,其中教学目标占据着首要位置,它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成败的基本标尺。明晰课堂教学目标(也叫课时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本不是什么新话题,而现实却不容乐观。   1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错误地把教育目的或方针、课程目标等当作课时目标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内涵理解存在误区,有的直接将教学参考书中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当作教学目标,有的把教育目的或方针、课程目标当作课时目标,有的甚至把教学内容与进度作为教学目标。   1.2行为主体错位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教师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作用,学生才是学习行为的主体。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例如“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明确活动中的有些变量是需要控制的”,“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现象做出合理推导”,“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等教学目标的表述体现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些表述中其隐含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表示的是对教师行为的描述,而未表述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结果,显然是不合适的。   1.3行为动词不当   行为动词用以表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但很多教师表述课堂教学目标时使用的行为动词却是虚化的,例如“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种群和群落的关系”,“知道酶的发现、酶的概念、酶的特性”,“掌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等常见的目标表述中,“了解、理解、知道、掌握”等动词表明都是一种内在意识和心理状态,是一种比较笼统模糊的抽象的内在感觉,往往难以测量和观察。   1.4行为条件缺失   很多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往往缺失行为条件。例如“说出种群的概念并举出2个实例”,“描述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结构、种群密度、分布型、存活曲线之间的关系”,“解释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生物学理论依据”等课堂教学目标表述中,虽然“说出、描述、解释”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但没有说清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因素,若能加上行为条件就完美了。例如把它们改成“学生在3 min内,说出种群的概念并举出2个实例”,“学生在不使用教科书的前提下,描述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结构、种群密度、分布型、存活曲线之间的关系”,“学生能通过小组讨论后解释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生物学理论依据”。   1.5行为标准模糊   行为标准也称表现程度,即合格标准。它是指学生对目标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测评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许多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往往从主观的愿望出发,忽视学生的实际,导致无法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有效的评价。例如“说出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行为标准就比较模糊,若能加上“准确无误地”这几个字就便于评价。   2应对策略   2.1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目标规范表述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课程理念的落实,离不开教师制定出明晰、可观察、可测量的课堂教学目标。尤其是在落实新课改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今天,课堂教学目标表述得清晰、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对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评价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联到教学有效性的达成。   2.2理清教育目的或方针、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至少要回答以下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只有这四个问题具有逻辑上和行动上的一致性,才能说该教育教学活动是完整的、专业的。“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涉及目的问题,而“教什么”、“怎么教”涉及手段问题。如果只有“教什么”、“怎么教”,而没有“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那么,“教什么”、“怎么教”是没有方向的,就像一个旅人行走在没有目的地的路上。教师只有明白了“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才能明白“教什么”、“怎么教”,尽管目的与手段是共生共长的,但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永远是因前者而存在,是为前者服务的。   要想回答这四个核心问题,教师就必须理清教育目的或方针、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国家的教育目的或方针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描述的是一个国家培养什么样的年轻人或什么样的公民的大问题,它是从“应然或理想”的角度对教育目标进行超越学科的、抽象的、总括性的表述。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总目标、学段内容标准)是从“实然”的角度,用稍为抽象、笼统的语言描述一门学科的育人价值、学科素养或关键能力。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学期或模块目标、单元或课时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派生物,也是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因此更接近于可观察或测量、可评价。将目的或目标系列分成国家制定的目的、专家制定的目标、教师制定的目标三个层次,能让人们认识到教学的确是一种专业,能让教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教学活动从何而来、将去何方。   2.3明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   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其中课程目标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曾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首先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因此,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必须来源于课程标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树立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理念。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物学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和要求、教材安排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做了全面具体的规定。教师只有通过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课程理念,才能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课程标准还非常明确地规定了课程具体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为了更好地表述动态性的目标,课程标准中提供了具体内容标准表述使用的行为动词,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要科学、合理和准确地运用这些行为动词。   此外,在确定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班级的实际,深入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求知欲等个体因素。   2.4掌握规范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技术路径   2.4.1行为目标表述方法   行为目标是以对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进行规定的形式加以陈述的教学目标,指明经历教学过程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及其程度。它具有精确性、明晰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基本特征。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目标表述的含糊性,马杰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了行为目标的理论与技术,主张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行为变化来表述教学目标,它包含4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标准。例如,“学生在学习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后,能从已知DNA双链中腺嘌呤的比例推算出鸟嘌呤所占比例”。在这里。“学生”是行为主体,“学生在学习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后”是行为条件,“推算”是行为动词,“正确的鸟嘌呤所占比例”是行为标准。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为了表述方便可省去行为条件和行为主体,前提是不会引起误解或多重理解为标准。事实表明,这种清晰、可观察、可测量的表述能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目前已在现代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表述中占据主导地位。   (1)行为主体。   学生是行为主体,它是目标表述中的主语。在表述时都应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表述,而用“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表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   它用以描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学习行为。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不能是模糊、笼统、抽象、不可测的。比如“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行为动词都是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测量,无法检验。而“认出”、“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词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在生物课程标准中列出了分别指向知识性目标动词、技能性目标动词及情感性目标动词的具体内容标准表述所使用的行为动词,可作为生物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参考。   (3)行为条件。   这是指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条件一般包括环境、设备、时间、信息以及学生或教师等有关人的因素。对条件的表述有4种类型:①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或技术手段,如“可以(或不可以)使用生物实验指导手册”;②提供信息或提示,如“根据基因工程原理说出……”;③时间限制,如“在10min内能做完……”;④完成行为的情境,如“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   (4)行为标准。   它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是指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能列举出二种以上的解决方案”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2.4.2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法   在课程目标的取向上,长期以来都以行为目标占据了主导地位。行为目标表述既指明内容,又用精确的行为动词来规定,虽然有利于教师的实际操作,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整体感受、情感体验、态度、审美意向等丰富的内心活动,因无法全部用行为表现出来,不能转化为行为内容而在课程中丢失了。因此,对于注重审美、情感态度等隐性学习过程的课程来说,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为此,艾思纳提出了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化。表现性目标是开放性的,它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和主题,而不是预先规定学生在完成活动后必须获得某种行为;它不是要求学生做出统一的、一致的行为反应,而是关注学生表现行为的个人性、多元性,鼓励活动的个人性特点。由此可见,与强调统一性的行为目标不同,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教学目标的独特性和首创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表现性目标的特点决定了在表述教学目标的时候,不应表述学生完成某项活动后的行为结果,而要表述学生所经历的情境。例如“学生通过阅读酶的发现过程,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就是比较典型的表现性目标表述。3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目标课例展示与分析   3.1课例展示   在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基因突变”教学中,笔者根据生物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设计了如下课堂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解释基因突变的原因,他们根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寻求并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   ②根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学生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并能够总结出基因突变的概念。   ③学生在教师的举例引导下推断出基因突变的特征,并且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独立举例深化。   ④教师提供适当材料,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扩展基因突变的意义,至少说出两点。   3.2课堂教学目标表述分析   上面这个基于课程标准的课例中,课堂教学目标表述做到:①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表述学生的行为。②行为动词选用了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而明确的行为词语,如“说出、举例、总结、解释”等,而不是“了解、理解、掌握、领会”这样的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模糊、笼统、抽象和不可预测性词语。③表述了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包括允许使用的辅助手段、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④说明了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这样设计的课时目标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进行自我评价,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9.   [2]石燕,赵海龙.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分解和叙写[J].生物学教学,2011,(5):36-37.   [3]汪忠.高中生物教师专业能力必修[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7-78.   [4]贾军.让教学目标可观察测量[N].中国教育报,2009.03.13.   [5]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J].基础教育课程,2011,(12):40-42.

  摘要 针对课堂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4个方面问题,提出了课堂教学目标规范表述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需要;理清教育目的或方针、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明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掌握规范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技术路径等应对策略,并展示了一个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目标课例与分析。   关键词 课堂教学目标表述 行为主体 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 行为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完整的课堂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大支柱,其中教学目标占据着首要位置,它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成败的基本标尺。明晰课堂教学目标(也叫课时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本不是什么新话题,而现实却不容乐观。   1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错误地把教育目的或方针、课程目标等当作课时目标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内涵理解存在误区,有的直接将教学参考书中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当作教学目标,有的把教育目的或方针、课程目标当作课时目标,有的甚至把教学内容与进度作为教学目标。   1.2行为主体错位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教师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作用,学生才是学习行为的主体。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例如“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明确活动中的有些变量是需要控制的”,“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现象做出合理推导”,“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等教学目标的表述体现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些表述中其隐含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表示的是对教师行为的描述,而未表述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结果,显然是不合适的。   1.3行为动词不当   行为动词用以表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但很多教师表述课堂教学目标时使用的行为动词却是虚化的,例如“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种群和群落的关系”,“知道酶的发现、酶的概念、酶的特性”,“掌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等常见的目标表述中,“了解、理解、知道、掌握”等动词表明都是一种内在意识和心理状态,是一种比较笼统模糊的抽象的内在感觉,往往难以测量和观察。   1.4行为条件缺失   很多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往往缺失行为条件。例如“说出种群的概念并举出2个实例”,“描述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结构、种群密度、分布型、存活曲线之间的关系”,“解释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生物学理论依据”等课堂教学目标表述中,虽然“说出、描述、解释”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但没有说清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因素,若能加上行为条件就完美了。例如把它们改成“学生在3 min内,说出种群的概念并举出2个实例”,“学生在不使用教科书的前提下,描述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结构、种群密度、分布型、存活曲线之间的关系”,“学生能通过小组讨论后解释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生物学理论依据”。   1.5行为标准模糊   行为标准也称表现程度,即合格标准。它是指学生对目标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测评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许多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往往从主观的愿望出发,忽视学生的实际,导致无法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有效的评价。例如“说出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行为标准就比较模糊,若能加上“准确无误地”这几个字就便于评价。   2应对策略   2.1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目标规范表述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课程理念的落实,离不开教师制定出明晰、可观察、可测量的课堂教学目标。尤其是在落实新课改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今天,课堂教学目标表述得清晰、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对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评价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联到教学有效性的达成。   2.2理清教育目的或方针、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至少要回答以下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只有这四个问题具有逻辑上和行动上的一致性,才能说该教育教学活动是完整的、专业的。“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涉及目的问题,而“教什么”、“怎么教”涉及手段问题。如果只有“教什么”、“怎么教”,而没有“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那么,“教什么”、“怎么教”是没有方向的,就像一个旅人行走在没有目的地的路上。教师只有明白了“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才能明白“教什么”、“怎么教”,尽管目的与手段是共生共长的,但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永远是因前者而存在,是为前者服务的。   要想回答这四个核心问题,教师就必须理清教育目的或方针、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国家的教育目的或方针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描述的是一个国家培养什么样的年轻人或什么样的公民的大问题,它是从“应然或理想”的角度对教育目标进行超越学科的、抽象的、总括性的表述。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总目标、学段内容标准)是从“实然”的角度,用稍为抽象、笼统的语言描述一门学科的育人价值、学科素养或关键能力。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学期或模块目标、单元或课时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派生物,也是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因此更接近于可观察或测量、可评价。将目的或目标系列分成国家制定的目的、专家制定的目标、教师制定的目标三个层次,能让人们认识到教学的确是一种专业,能让教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教学活动从何而来、将去何方。   2.3明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   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其中课程目标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曾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首先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因此,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必须来源于课程标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树立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理念。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物学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和要求、教材安排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做了全面具体的规定。教师只有通过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课程理念,才能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课程标准还非常明确地规定了课程具体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为了更好地表述动态性的目标,课程标准中提供了具体内容标准表述使用的行为动词,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要科学、合理和准确地运用这些行为动词。   此外,在确定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班级的实际,深入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求知欲等个体因素。   2.4掌握规范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技术路径   2.4.1行为目标表述方法   行为目标是以对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进行规定的形式加以陈述的教学目标,指明经历教学过程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及其程度。它具有精确性、明晰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基本特征。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目标表述的含糊性,马杰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了行为目标的理论与技术,主张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行为变化来表述教学目标,它包含4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标准。例如,“学生在学习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后,能从已知DNA双链中腺嘌呤的比例推算出鸟嘌呤所占比例”。在这里。“学生”是行为主体,“学生在学习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后”是行为条件,“推算”是行为动词,“正确的鸟嘌呤所占比例”是行为标准。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为了表述方便可省去行为条件和行为主体,前提是不会引起误解或多重理解为标准。事实表明,这种清晰、可观察、可测量的表述能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目前已在现代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表述中占据主导地位。   (1)行为主体。   学生是行为主体,它是目标表述中的主语。在表述时都应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表述,而用“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表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   它用以描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学习行为。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不能是模糊、笼统、抽象、不可测的。比如“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行为动词都是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测量,无法检验。而“认出”、“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词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在生物课程标准中列出了分别指向知识性目标动词、技能性目标动词及情感性目标动词的具体内容标准表述所使用的行为动词,可作为生物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参考。   (3)行为条件。   这是指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条件一般包括环境、设备、时间、信息以及学生或教师等有关人的因素。对条件的表述有4种类型:①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或技术手段,如“可以(或不可以)使用生物实验指导手册”;②提供信息或提示,如“根据基因工程原理说出……”;③时间限制,如“在10min内能做完……”;④完成行为的情境,如“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   (4)行为标准。   它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是指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能列举出二种以上的解决方案”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2.4.2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法   在课程目标的取向上,长期以来都以行为目标占据了主导地位。行为目标表述既指明内容,又用精确的行为动词来规定,虽然有利于教师的实际操作,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整体感受、情感体验、态度、审美意向等丰富的内心活动,因无法全部用行为表现出来,不能转化为行为内容而在课程中丢失了。因此,对于注重审美、情感态度等隐性学习过程的课程来说,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为此,艾思纳提出了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化。表现性目标是开放性的,它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和主题,而不是预先规定学生在完成活动后必须获得某种行为;它不是要求学生做出统一的、一致的行为反应,而是关注学生表现行为的个人性、多元性,鼓励活动的个人性特点。由此可见,与强调统一性的行为目标不同,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教学目标的独特性和首创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表现性目标的特点决定了在表述教学目标的时候,不应表述学生完成某项活动后的行为结果,而要表述学生所经历的情境。例如“学生通过阅读酶的发现过程,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就是比较典型的表现性目标表述。3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目标课例展示与分析   3.1课例展示   在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基因突变”教学中,笔者根据生物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设计了如下课堂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解释基因突变的原因,他们根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寻求并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   ②根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学生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并能够总结出基因突变的概念。   ③学生在教师的举例引导下推断出基因突变的特征,并且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独立举例深化。   ④教师提供适当材料,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扩展基因突变的意义,至少说出两点。   3.2课堂教学目标表述分析   上面这个基于课程标准的课例中,课堂教学目标表述做到:①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表述学生的行为。②行为动词选用了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而明确的行为词语,如“说出、举例、总结、解释”等,而不是“了解、理解、掌握、领会”这样的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模糊、笼统、抽象和不可预测性词语。③表述了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包括允许使用的辅助手段、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④说明了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这样设计的课时目标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进行自我评价,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9.   [2]石燕,赵海龙.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分解和叙写[J].生物学教学,2011,(5):36-37.   [3]汪忠.高中生物教师专业能力必修[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7-78.   [4]贾军.让教学目标可观察测量[N].中国教育报,2009.03.13.   [5]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J].基础教育课程,2011,(12):40-42.


相关内容

  •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改革10年回顾
  • 2012年第47卷第11期生物学通报3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改革10年回顾 刘恩山 摘要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5) 21世纪之初,我国启动了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此次课程改革中最为活跃 的学科之一,生物学课程在课程宗旨.理念.目标.选材原则.课程框架及教学.评价策略等方面 ...

  • 2016高三生物复习备考应对策略
  • 抓基础 重过程 科学备考 --2016高三生物复习备考应对策略 **中学 *** 高三生物的复习不仅是一个回忆和熟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将是我们一直探求的问题.结合近几年的高考理科综合卷分析报告看,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

  • 赵占良 关于生物学教学目标设计的几个问题
  • 关于生物学教学目标设计的几个问题 赵占良 (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09)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是设计教学策略.检测教学效果.调控教学过程所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 有的教师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可有可无, 有时出于教案格式的需要, 参照教学大纲或教学参考 ...

  • 广州市中学生物学科
  • 广州市中学生物学科 教学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 (意见讨论稿)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生物科 广州市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会 根据2006年通过并实施的新修订<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的意见精神,以及<广州市中小学教学领域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 ...

  • 长子县职称论文发表网-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长子县职称论文发表网-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长子县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题目 ...

  • 微型课题选题指南
  • 微型课题选题指南 一.德育研究 1.高中主题教育活动系列建设研究 2.青少年自我表现心理及教育实践研究 3.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研究 4.贴近中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德育方法创新研究 5.运用综合素质评价提高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实践研究 6.中学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 7.青少年法制教育与预防犯罪问题研 ...

  • 高中生物讲评课型研究
  • 讲评课是指在练习或考试后对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点评和讲解的课型.讲评课对落实基础知识,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讲评课教学是落实知识.提升能力的主战场.更能体现师生互动和教师对学生.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的了解,通过讲评要达到知识落实.学会分析等目的.试卷讲评应做到及时,评讲要有的放矢,不能平 ...

  • 课程教材教法
  • 第34卷第12期2014年12 月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AND METHOD Vol.34,No.12 ,2December014 本刊2014年总目录 (括弧内依次为期数.起始页码) *特稿* 教师"行动教育" ---青浦实验新世纪探索 以需 ...

  • 如何进行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教学
  • 如何进行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教学 在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过程中,由于课程的信息量骤然增加,使复习难度加大,很多学生在一轮复习阶段由于复习不得法而导致基础知识还依然有欠缺,能力也没得到相应的提升,学习成绩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使二.三轮复习步履维艰,最终导致高考成绩很不乐观.因而如何根据高考要求,科学有效地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