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在儿童心理学里,儿童的年龄段很长,从初生至十七八岁都属于儿童,而根据心理发展特点,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初生至1岁)、婴儿期(1~3岁)、学前期或幼儿期(3~6岁)、学龄初期(6~12岁),学龄中期或者少年期(12~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15~18岁)。本文所指的学龄前儿童是3~6岁之间的年龄段。
一、儿童色彩
1. 他们倾向于大胆地使用对比色,用纯度较高的原色取得画面响亮的效果,形成粗犷、明快的色彩风格。儿童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例如,在儿童绘画中,他们可以用简洁的图形代表头,三角形代表鼻子。
——儿童思维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
2. 在被调研的12至 15 岁的儿童观众中,喜欢自然、明快、轻松色调的占比约46%。结果表明,0至6岁左右的儿童喜欢色彩鲜艳亮丽的动漫,而6至15岁左右的儿童则喜欢色调清新、和谐的动漫。
——浅析动漫视觉设计中色彩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美术教育研究》
3. 儿童在接触到一些感到好奇的新鲜事物的时候,会试图走近它并进行一系列的尝试,如果能够成功的掌握它的功能并利用它娱乐,便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如果尝试无果就会选择放弃。在色彩方面,学龄前的儿童就已经开始有了明显的偏好,偏好黄、红等色彩比较明艳的色彩,不喜欢黑、灰等比较暗淡的颜色。
——浅析儿童APP 界面视觉设计《 大众文艺》
4. 学龄前儿童的颜色视觉已经能够区分近似的混合色,如黄色和棕色。但5岁以内的幼儿还不能正确地把颜色和颜色的名称联系起来。所以图标设计的主色调尽量选用基本颜色,比如红、绿、黄、蓝。
——面向学龄前儿童的app 界面视觉设计原则《设计》被引用九次下载255次
5.3~6岁学前期儿童,知识经验贫乏、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很欠缺,但此时的他们对色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做出一些心理反应。鲜艳、刺激、不寻常的色彩会吸引他们,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表现出喜怒哀乐等情绪。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3~4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大多数可以说出红色、黄色、绿色、黑色这四个基本颜色;4~5岁儿童能正确掌握8种颜色的名称和使用,占到了总数的70%;而5~6岁后的儿童,能正确掌握12种颜色的名称和使用,占到了总人数的55%以上。这个研究表明5~6岁的学前期儿童,基本都具有一定的色彩感知及良好的视觉基础。
——面向学龄前儿童的app 界面视觉设计原则《设计》被引用九次下载255次
6. 色彩设计原则:
(l)但是图标中的色彩如果过于鲜艳、对比过于强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甚至损伤视力。而且色彩过于丰富也容易使较低年龄的儿童过多注意色彩的丰富或局部画面,而导致忽略重点内容。
(2)色彩运用的合理性、恰当性。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色彩与其他视觉元素的整体性。因此,儿童图标的色彩运用并不仅仅考虑选择较为鲜艳、丰富的色彩就可以了,也要注意色彩的搭配、整体的协调统一(包括图形色彩的搭配、图标与文字的色彩搭配、图标和文字与整体色调的协调统一等) ,否则,孩子也不会喜欢。
——面向学龄前儿童的app 界面视觉设计原则《设计》被引用九次下载255次
二、儿童图形
速直观地获得信息。为了增加趣味性,在需要抓取儿童注意力的地方可以适当加入具象元素,以此来达到吸引儿童注意力的目的。同时儿童的认知尚未成熟,对客观的感知不如成年人精
确。他们区分不开形状相近但性质不同的图形,因此在设计导视图形时,要尽量避免出现需要寻找空间维度位置的图标或形状近似但指示不同的图标。
——儿童思维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
2.6 至 7 岁的儿童一般都能辨认具体的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菱形、三角形等。当儿童接触到陌生的图形时,常把不熟悉的抽象图形与具体实物联系在一起认知。如果是熟知或熟悉的图形 , 他们马上会花上一段时间去观察和想象其情景内容。调查发现儿童对于轮廓明确、形象简单的图形认知度高。
——浅谈儿童视觉心理
3.
三、儿童思维(结构认知)
1.
联想性—在描绘地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天马行空,能把天上的云彩想象成各种动物的形状,能把山石河川等自然景物做拟人化的想象。
概括性—儿童时期绘画基本没有空间、结构或透视等概念。在绘画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感兴趣的形象上,然后把他们夸张,其形象简单、概括。如果添上两个羊角,他们便认 为是绵羊,若带着黑眼圈,则是大熊猫。
率真性:正如其所描绘的画面,天真稚拙是最显著的特征,天真无邪,歪歪扭扭,尽情地挥洒,喜欢把不可知的东西变成现实。
总结:表现的形象通常与现实对象有很大的差距,造型上从不讲究物体的透视比例关系,对色彩的运用夸张直接,他们倾向于大胆地使用对比色,用纯度较高的原色取得画面响亮的效果,形成粗犷、明快的色彩风格。
——儿童思维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
2. 儿童群体一般是指3—12岁的孩子,年龄较小的儿童辨识能力弱,用图片比用文字更容易理解, 稍大的儿童可以识别简单的文字。
——浅析儿童APP 界面视觉设计《 大众文艺》
四、其他
距离问题:
1. 视觉器官方面,儿童的视敏度即视力还在发育的过程中,学龄前初期儿童的视觉比学龄前晚期儿童要低一些,比如看清视力测试表上的图像,4~5儿童的距离是2.1米,5~6岁需2.7米、6~7岁可达3米。由此可见,儿童的视觉是随着年龄不断发展的,所以幼儿可辨识的物体,应该是年龄越小,辨识对象越大。儿童和移动设备的接触距离在0.6米以内,图标文字的大小影响不是很大,但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学龄前儿童的视觉负担,图标尽可能简洁突出一些。
——面向学龄前儿童的app 界面视觉设计原则《设计》被引用九次下载255次
2. 调查表明,6—12 岁的儿童身高区间大致为 110厘米至 150 厘米,所以我们标志的摆放
选择离地高度为 120 厘米至 150 厘米较为合适,位置摆放也要注意考虑成人的安全性,在指示标志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导视的连续性,在拐角处或任何有可能导致指示出现偏差的地方,都要进行导视的连续性补充,在最大程度上给予帮助。
——商场儿童导视设计探析《传媒论道》
布局问题
1. 儿童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力较弱,界面布局的设计要注意视觉平衡原则,为避免儿童视觉疲劳,视觉元素之间不要过于拥挤。界面视觉设计要突出主体,操作步骤要清晰明确,去掉多余的文字和图形,避免引起儿童操作上的复杂感和视觉上的杂乱感。设计画面应生动美观,吸引儿童注意力从而调动儿童的兴趣。
——浅析儿童APP 界面视觉设计《 大众文艺》
注意:在儿童心理学里,儿童的年龄段很长,从初生至十七八岁都属于儿童,而根据心理发展特点,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初生至1岁)、婴儿期(1~3岁)、学前期或幼儿期(3~6岁)、学龄初期(6~12岁),学龄中期或者少年期(12~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15~18岁)。本文所指的学龄前儿童是3~6岁之间的年龄段。
一、儿童色彩
1. 他们倾向于大胆地使用对比色,用纯度较高的原色取得画面响亮的效果,形成粗犷、明快的色彩风格。儿童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例如,在儿童绘画中,他们可以用简洁的图形代表头,三角形代表鼻子。
——儿童思维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
2. 在被调研的12至 15 岁的儿童观众中,喜欢自然、明快、轻松色调的占比约46%。结果表明,0至6岁左右的儿童喜欢色彩鲜艳亮丽的动漫,而6至15岁左右的儿童则喜欢色调清新、和谐的动漫。
——浅析动漫视觉设计中色彩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美术教育研究》
3. 儿童在接触到一些感到好奇的新鲜事物的时候,会试图走近它并进行一系列的尝试,如果能够成功的掌握它的功能并利用它娱乐,便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如果尝试无果就会选择放弃。在色彩方面,学龄前的儿童就已经开始有了明显的偏好,偏好黄、红等色彩比较明艳的色彩,不喜欢黑、灰等比较暗淡的颜色。
——浅析儿童APP 界面视觉设计《 大众文艺》
4. 学龄前儿童的颜色视觉已经能够区分近似的混合色,如黄色和棕色。但5岁以内的幼儿还不能正确地把颜色和颜色的名称联系起来。所以图标设计的主色调尽量选用基本颜色,比如红、绿、黄、蓝。
——面向学龄前儿童的app 界面视觉设计原则《设计》被引用九次下载255次
5.3~6岁学前期儿童,知识经验贫乏、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很欠缺,但此时的他们对色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做出一些心理反应。鲜艳、刺激、不寻常的色彩会吸引他们,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表现出喜怒哀乐等情绪。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3~4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大多数可以说出红色、黄色、绿色、黑色这四个基本颜色;4~5岁儿童能正确掌握8种颜色的名称和使用,占到了总数的70%;而5~6岁后的儿童,能正确掌握12种颜色的名称和使用,占到了总人数的55%以上。这个研究表明5~6岁的学前期儿童,基本都具有一定的色彩感知及良好的视觉基础。
——面向学龄前儿童的app 界面视觉设计原则《设计》被引用九次下载255次
6. 色彩设计原则:
(l)但是图标中的色彩如果过于鲜艳、对比过于强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甚至损伤视力。而且色彩过于丰富也容易使较低年龄的儿童过多注意色彩的丰富或局部画面,而导致忽略重点内容。
(2)色彩运用的合理性、恰当性。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色彩与其他视觉元素的整体性。因此,儿童图标的色彩运用并不仅仅考虑选择较为鲜艳、丰富的色彩就可以了,也要注意色彩的搭配、整体的协调统一(包括图形色彩的搭配、图标与文字的色彩搭配、图标和文字与整体色调的协调统一等) ,否则,孩子也不会喜欢。
——面向学龄前儿童的app 界面视觉设计原则《设计》被引用九次下载255次
二、儿童图形
速直观地获得信息。为了增加趣味性,在需要抓取儿童注意力的地方可以适当加入具象元素,以此来达到吸引儿童注意力的目的。同时儿童的认知尚未成熟,对客观的感知不如成年人精
确。他们区分不开形状相近但性质不同的图形,因此在设计导视图形时,要尽量避免出现需要寻找空间维度位置的图标或形状近似但指示不同的图标。
——儿童思维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
2.6 至 7 岁的儿童一般都能辨认具体的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菱形、三角形等。当儿童接触到陌生的图形时,常把不熟悉的抽象图形与具体实物联系在一起认知。如果是熟知或熟悉的图形 , 他们马上会花上一段时间去观察和想象其情景内容。调查发现儿童对于轮廓明确、形象简单的图形认知度高。
——浅谈儿童视觉心理
3.
三、儿童思维(结构认知)
1.
联想性—在描绘地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天马行空,能把天上的云彩想象成各种动物的形状,能把山石河川等自然景物做拟人化的想象。
概括性—儿童时期绘画基本没有空间、结构或透视等概念。在绘画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感兴趣的形象上,然后把他们夸张,其形象简单、概括。如果添上两个羊角,他们便认 为是绵羊,若带着黑眼圈,则是大熊猫。
率真性:正如其所描绘的画面,天真稚拙是最显著的特征,天真无邪,歪歪扭扭,尽情地挥洒,喜欢把不可知的东西变成现实。
总结:表现的形象通常与现实对象有很大的差距,造型上从不讲究物体的透视比例关系,对色彩的运用夸张直接,他们倾向于大胆地使用对比色,用纯度较高的原色取得画面响亮的效果,形成粗犷、明快的色彩风格。
——儿童思维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
2. 儿童群体一般是指3—12岁的孩子,年龄较小的儿童辨识能力弱,用图片比用文字更容易理解, 稍大的儿童可以识别简单的文字。
——浅析儿童APP 界面视觉设计《 大众文艺》
四、其他
距离问题:
1. 视觉器官方面,儿童的视敏度即视力还在发育的过程中,学龄前初期儿童的视觉比学龄前晚期儿童要低一些,比如看清视力测试表上的图像,4~5儿童的距离是2.1米,5~6岁需2.7米、6~7岁可达3米。由此可见,儿童的视觉是随着年龄不断发展的,所以幼儿可辨识的物体,应该是年龄越小,辨识对象越大。儿童和移动设备的接触距离在0.6米以内,图标文字的大小影响不是很大,但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学龄前儿童的视觉负担,图标尽可能简洁突出一些。
——面向学龄前儿童的app 界面视觉设计原则《设计》被引用九次下载255次
2. 调查表明,6—12 岁的儿童身高区间大致为 110厘米至 150 厘米,所以我们标志的摆放
选择离地高度为 120 厘米至 150 厘米较为合适,位置摆放也要注意考虑成人的安全性,在指示标志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导视的连续性,在拐角处或任何有可能导致指示出现偏差的地方,都要进行导视的连续性补充,在最大程度上给予帮助。
——商场儿童导视设计探析《传媒论道》
布局问题
1. 儿童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力较弱,界面布局的设计要注意视觉平衡原则,为避免儿童视觉疲劳,视觉元素之间不要过于拥挤。界面视觉设计要突出主体,操作步骤要清晰明确,去掉多余的文字和图形,避免引起儿童操作上的复杂感和视觉上的杂乱感。设计画面应生动美观,吸引儿童注意力从而调动儿童的兴趣。
——浅析儿童APP 界面视觉设计《 大众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