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的救赎
——解析短篇小说《好人难寻》的艺术特色
口陈希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文章探讨了弗兰纳里・奥康纳的杰出短篇小说《好人难寻》的作品主题和主要艺术写作手法。作品洋溢着浓郁的南方乡土气息,读者可目睹她勾勒出的社会上典型的“畸形人物”,捕提到她带有点宿命的宗教观。而幽默、讽刺和象征等手法的充分运用成功塑造了以上主题。
关键词南方暴力救赎宗教荒诞象征
中图分类号: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7)12—169—01
奥康纳(0’corIIler)1955年出版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被公可是,我们又发现喜剧性的描述在《好人难寻》中占了二分之认为其代表作。首先它像诸多南方小说家的作品一样,散发出浓厚一的篇幅。奥康纳巧妙地运用冷面幽默描述了祖母一家一路上的所的南方乡土气息。这与她生在南方并受南方地域与文化熏陶有很大作所为,对老祖母的言行举止及其外貌特征描绘得尤为细致,表而关系。其次,她善于用一种强烈的悲喜剧手法呈现南方社会的暴力上没有用明显滑稽的方式,所讲的故事往往显得更为滑稽可笑。这行为,将无情、粗鲁、暴力的事实呈现出来,以便让人们认清自我。此种描述也许是有意为了引起读者在后来对老祖母的同情,也许是为外,作为一个美国南方虔诚的基督教作家,奥康纳一生十分关注人了对现代人缺乏目标、肤浅的普遍现象的讽刺和调侃。故事读着读们的宗教信仰,她的天惠与救赎的宗教思想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着,一开始也许是感到幽默滑稽,转丽就会体会到一种透心的悲凉,分的体现。他相信作品中人物的畸形能使读者深刻地洞悉人性,了由“喜”转悲,悲从“喜”中来。
解人生,而作家的责任正是去发掘并展现现实生活中令人厌恶的怪二、死亡的救赎和宗教信仰的回归
异、荒诞现象。作者安排老祖母一家人的遇害也同时是为了展现她作品中的
一、一部透着浓郁南方气息的小说宗教特色和她一向的宗教宿命观。因而人注定走向肉体或精神上的南北战争后的美国南方,经济衰退,依旧存在的种族歧视等诸毁灭,只有经历苦难才能获得救赎。奥康纳对人性尤其是对人性黑多因素,为南方作家在一片废墟之上将文学发展到空前的高度提供暗面的探索充满宿命气息。
了丰饶的养料。作品中最明显具有南方乡土特色的代表是作品中不如果我们把老祖母一家六口的出游形容为死亡之旅,不如说成同人物所用的活生生的语言。作为受过正规教育代表的祖母一家是一次基督徒的天路历程和灵魂的洗礼。尽管如此,祖母说教换来的人,他们所用的是纯正的英语;而从Mis6t口中,我们则昕到的是对“不合时宜”的关爱以及她饮弹后“haIfsalandhalflayjnapuddIe0f“YesmarIl”,“Idon’twamnoh8p”,“Don。tseenosunbutdon‘tseenob100dwithher189莘cmssedunderherlikeachild‘sandheff&esIniling“pc10udneilher.”等南方未受过什么正统教育的黑入所使用的非标准a【thecloudlesssky”的姿态都象征了祖母最后人性的恢复,表明她接英语。受了上帝的恩宠,获得了灵魂的顿悟。而“不合时宜”作为失去了精
(一)悲从“喜”中来的暴力与死亡神家园而痛苦的社会“畸人”,也受到天惠的感染,意识到“I【_snoreal奥康纳的暴力观可以说是基于她的宗教观的一种极端的“哲plea“reinlife.”这表明他并菲无药可救,尽管这种人性的复苏和宗理”。她认为,要唤起人们的宗教意识,采用教会信仰复兴的那种讲教信仰的回归是以老祖母一家六口的死亡为代价的。
道、说教的方式已无法救赎那些胸无大志、狂妄自大、丧失信仰的美三、结语
国南方人。因此,只有通过暴力去触及人的灵魂,通过死亡来接受上通过对《好人难寻》一文写作艺术特色的分析,不难发现奥康帝的恩宠,灵魂的救赎才有可能。《好入难寻》是她这一思想的集中纳的文笔既有哥特式的神秘、畸形人的扭曲和暴力,又有漫画性的体现。书中描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杀人事件,故事描写了一个星期滑稽,还不失宗教色彩。她触及了人性最深层、最敏感的部分,让人天,老祖母一家六口出游,路上出了车祸,随后又遇上自称“不合时沉思良久。上帝对老祖母一家人的严厉审判其实是整个人类命运的宜”的三个人,后者不动声色把一家人一一杀害。它所要表现的是缩影。从奥康纳对宗教的思考,我们更好地了解了美国的现代社会人一旦背离了宗教信仰。就会出现反常的行为和变态心理。西方基以及整个西方社会的精神荒原。
督教伦理标准是爱与慈悲,要有爱他人的同情心。然而故事中处处
体现出“爱的缺乏”,无论是祖母一家人还是暴力之徒“不合时宜”
三人。当她劝儿子时,“B拙y参考文献:
didnltlookupfmmhisr∞ding”;当她向【l】奥康纳一十迹与表现:随笔集(MysleriousandMannem:0cc∞ionaJPmse).
儿媳妇求援时,“Ihechildrenlsmolherdidn’tseemtohe“her”;甚至萨利・罗伯特・菲茨杰拉德选编纽约:法拉——斯特劳斯——吉鲁m版社公连孙子和孙女也无视她的请求,竟然还说:“Ⅱyoudon’twaIltto90t0司,1969:85.
Fl谢d8,whydontchastayathome?”一家人冷漠如是,真是让人哭笑【2搏;继德.美国文学研究:第~辑【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不得。此外,以老祖母为代表的中产阶级,沉醉在阶级和种族的优越鳓井卫华荚美妇女作家作品选读及讲义旧哈尔滨.黑龙江人民m版社舢感重,只关心自己的物质利益,毫无信抑可言。祖母具备一个典型的[4】劳里・兰曾・哈里斯等.,J、说评论筛一卷).底特律:盖尔研究公司书楼,1988.中产阶级的形象特征。她在出门前精心打扮自己一番,目的却是为【5僧艳钰.人的异化与拯救——弗兰纳里・奥康纳作品探析【J】湘潭师范了“Incaseofanaccidenf”,着实让读者忍俊不禁。学院学报.t998(2):95-98.169
万 方数据
荒诞的救赎——解析短篇小说《好人难寻》的艺术特色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陈希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科教文汇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2007(34)
参考文献(5条)
1.奥康纳;萨利·罗伯特·菲茨杰拉德 神迹与表现:随笔集 1969
2.郭继德 美国文学研究 2002
3.井卫华 英美妇女作家作品选读及讲义 2000
4.劳里·兰曾·哈里斯 小说评论 1988
5.曾艳钰 人的异化与拯救--弗兰纳里@奥康纳作品探析 1998(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王彩彩 翻译中的"文化"节点——以《好人难寻》为例[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2007(12)
2. 罗飞燕.LUO Fei-yan 奥康纳创造的好人难寻的世界[期刊论文]-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20(3)
3. 汪迎春 暴力,死亡和救赎——论《好人难寻》的主题意义[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7(21)
4. 刘胜 重拾信仰——浅析奥康纳的小说《好人难寻》[期刊论文]-滁州学院学报2007,9(4)
5. 李怡.LI Yi 《好人难寻》和奥康纳的宗教叙事风格[期刊论文]-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5)
6. 徐勇.余芳 梦想与现实--对《好人难寻》中主人公的解读[期刊论文]-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
7. 涂沙丽 善与恶的悖谬——评奥康纳《好人难寻》中的反讽[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3)
8. 章二文.Zhang Er-wen 探索《好人难寻》的宗教主题[期刊论文]-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9(6)
9. 丛伟丽 探析奥康纳《好人难寻》的意象叙事手法[期刊论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4)
10. 李光华 论《好人难寻》的写作技巧[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2)
引用本文格式:陈希 荒诞的救赎——解析短篇小说《好人难寻》的艺术特色[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07(34)
荒诞的救赎
——解析短篇小说《好人难寻》的艺术特色
口陈希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文章探讨了弗兰纳里・奥康纳的杰出短篇小说《好人难寻》的作品主题和主要艺术写作手法。作品洋溢着浓郁的南方乡土气息,读者可目睹她勾勒出的社会上典型的“畸形人物”,捕提到她带有点宿命的宗教观。而幽默、讽刺和象征等手法的充分运用成功塑造了以上主题。
关键词南方暴力救赎宗教荒诞象征
中图分类号: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7)12—169—01
奥康纳(0’corIIler)1955年出版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被公可是,我们又发现喜剧性的描述在《好人难寻》中占了二分之认为其代表作。首先它像诸多南方小说家的作品一样,散发出浓厚一的篇幅。奥康纳巧妙地运用冷面幽默描述了祖母一家一路上的所的南方乡土气息。这与她生在南方并受南方地域与文化熏陶有很大作所为,对老祖母的言行举止及其外貌特征描绘得尤为细致,表而关系。其次,她善于用一种强烈的悲喜剧手法呈现南方社会的暴力上没有用明显滑稽的方式,所讲的故事往往显得更为滑稽可笑。这行为,将无情、粗鲁、暴力的事实呈现出来,以便让人们认清自我。此种描述也许是有意为了引起读者在后来对老祖母的同情,也许是为外,作为一个美国南方虔诚的基督教作家,奥康纳一生十分关注人了对现代人缺乏目标、肤浅的普遍现象的讽刺和调侃。故事读着读们的宗教信仰,她的天惠与救赎的宗教思想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着,一开始也许是感到幽默滑稽,转丽就会体会到一种透心的悲凉,分的体现。他相信作品中人物的畸形能使读者深刻地洞悉人性,了由“喜”转悲,悲从“喜”中来。
解人生,而作家的责任正是去发掘并展现现实生活中令人厌恶的怪二、死亡的救赎和宗教信仰的回归
异、荒诞现象。作者安排老祖母一家人的遇害也同时是为了展现她作品中的
一、一部透着浓郁南方气息的小说宗教特色和她一向的宗教宿命观。因而人注定走向肉体或精神上的南北战争后的美国南方,经济衰退,依旧存在的种族歧视等诸毁灭,只有经历苦难才能获得救赎。奥康纳对人性尤其是对人性黑多因素,为南方作家在一片废墟之上将文学发展到空前的高度提供暗面的探索充满宿命气息。
了丰饶的养料。作品中最明显具有南方乡土特色的代表是作品中不如果我们把老祖母一家六口的出游形容为死亡之旅,不如说成同人物所用的活生生的语言。作为受过正规教育代表的祖母一家是一次基督徒的天路历程和灵魂的洗礼。尽管如此,祖母说教换来的人,他们所用的是纯正的英语;而从Mis6t口中,我们则昕到的是对“不合时宜”的关爱以及她饮弹后“haIfsalandhalflayjnapuddIe0f“YesmarIl”,“Idon’twamnoh8p”,“Don。tseenosunbutdon‘tseenob100dwithher189莘cmssedunderherlikeachild‘sandheff&esIniling“pc10udneilher.”等南方未受过什么正统教育的黑入所使用的非标准a【thecloudlesssky”的姿态都象征了祖母最后人性的恢复,表明她接英语。受了上帝的恩宠,获得了灵魂的顿悟。而“不合时宜”作为失去了精
(一)悲从“喜”中来的暴力与死亡神家园而痛苦的社会“畸人”,也受到天惠的感染,意识到“I【_snoreal奥康纳的暴力观可以说是基于她的宗教观的一种极端的“哲plea“reinlife.”这表明他并菲无药可救,尽管这种人性的复苏和宗理”。她认为,要唤起人们的宗教意识,采用教会信仰复兴的那种讲教信仰的回归是以老祖母一家六口的死亡为代价的。
道、说教的方式已无法救赎那些胸无大志、狂妄自大、丧失信仰的美三、结语
国南方人。因此,只有通过暴力去触及人的灵魂,通过死亡来接受上通过对《好人难寻》一文写作艺术特色的分析,不难发现奥康帝的恩宠,灵魂的救赎才有可能。《好入难寻》是她这一思想的集中纳的文笔既有哥特式的神秘、畸形人的扭曲和暴力,又有漫画性的体现。书中描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杀人事件,故事描写了一个星期滑稽,还不失宗教色彩。她触及了人性最深层、最敏感的部分,让人天,老祖母一家六口出游,路上出了车祸,随后又遇上自称“不合时沉思良久。上帝对老祖母一家人的严厉审判其实是整个人类命运的宜”的三个人,后者不动声色把一家人一一杀害。它所要表现的是缩影。从奥康纳对宗教的思考,我们更好地了解了美国的现代社会人一旦背离了宗教信仰。就会出现反常的行为和变态心理。西方基以及整个西方社会的精神荒原。
督教伦理标准是爱与慈悲,要有爱他人的同情心。然而故事中处处
体现出“爱的缺乏”,无论是祖母一家人还是暴力之徒“不合时宜”
三人。当她劝儿子时,“B拙y参考文献:
didnltlookupfmmhisr∞ding”;当她向【l】奥康纳一十迹与表现:随笔集(MysleriousandMannem:0cc∞ionaJPmse).
儿媳妇求援时,“Ihechildrenlsmolherdidn’tseemtohe“her”;甚至萨利・罗伯特・菲茨杰拉德选编纽约:法拉——斯特劳斯——吉鲁m版社公连孙子和孙女也无视她的请求,竟然还说:“Ⅱyoudon’twaIltto90t0司,1969:85.
Fl谢d8,whydontchastayathome?”一家人冷漠如是,真是让人哭笑【2搏;继德.美国文学研究:第~辑【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不得。此外,以老祖母为代表的中产阶级,沉醉在阶级和种族的优越鳓井卫华荚美妇女作家作品选读及讲义旧哈尔滨.黑龙江人民m版社舢感重,只关心自己的物质利益,毫无信抑可言。祖母具备一个典型的[4】劳里・兰曾・哈里斯等.,J、说评论筛一卷).底特律:盖尔研究公司书楼,1988.中产阶级的形象特征。她在出门前精心打扮自己一番,目的却是为【5僧艳钰.人的异化与拯救——弗兰纳里・奥康纳作品探析【J】湘潭师范了“Incaseofanaccidenf”,着实让读者忍俊不禁。学院学报.t998(2):95-98.169
万 方数据
荒诞的救赎——解析短篇小说《好人难寻》的艺术特色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陈希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科教文汇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2007(34)
参考文献(5条)
1.奥康纳;萨利·罗伯特·菲茨杰拉德 神迹与表现:随笔集 1969
2.郭继德 美国文学研究 2002
3.井卫华 英美妇女作家作品选读及讲义 2000
4.劳里·兰曾·哈里斯 小说评论 1988
5.曾艳钰 人的异化与拯救--弗兰纳里@奥康纳作品探析 1998(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王彩彩 翻译中的"文化"节点——以《好人难寻》为例[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2007(12)
2. 罗飞燕.LUO Fei-yan 奥康纳创造的好人难寻的世界[期刊论文]-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20(3)
3. 汪迎春 暴力,死亡和救赎——论《好人难寻》的主题意义[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7(21)
4. 刘胜 重拾信仰——浅析奥康纳的小说《好人难寻》[期刊论文]-滁州学院学报2007,9(4)
5. 李怡.LI Yi 《好人难寻》和奥康纳的宗教叙事风格[期刊论文]-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5)
6. 徐勇.余芳 梦想与现实--对《好人难寻》中主人公的解读[期刊论文]-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
7. 涂沙丽 善与恶的悖谬——评奥康纳《好人难寻》中的反讽[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3)
8. 章二文.Zhang Er-wen 探索《好人难寻》的宗教主题[期刊论文]-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9(6)
9. 丛伟丽 探析奥康纳《好人难寻》的意象叙事手法[期刊论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4)
10. 李光华 论《好人难寻》的写作技巧[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2)
引用本文格式:陈希 荒诞的救赎——解析短篇小说《好人难寻》的艺术特色[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