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小猫洞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分论点。
2、理解本文深刻而含蓄的思想。
重点难点
1、理解分论点和论点的含义。
2、理解本文深刻而含蓄的思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金克木(1912—2000),安徽寿县人。文学家,学者。
二、
三、自学提示 1、字词积累
爵士jué 晏婴yàn 仆役pú yì 泮宫pàn 祭祀jì
势必:根据事物发展趋势推测必然会导致(某种结果)。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可以配成对。
下马威:一开始就对人显示实力。
2、讲述两个故事,并拟一个标题。
明确:①牛顿开猫洞。②晏子使楚。
3、故事中的道理
(1)牛顿开猫洞:做事要尊重客观,不能只凭主观意愿,考虑问题要全面。表达的思想:社会管理者不应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应当从每一个社会个体出发,考虑他们的需要,要关心弱势群体。
“猫”实际是指人。“小猫”指弱势群体。
(2)晏子使楚:做事应当以人为本,从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等级观念出发。
(3)体会隐喻手法
①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
明确:
表面上 实际上 楚国:门以人的高矮为准 高矮隐喻等级,以人的等级为准。
齐国:门以国的大小为准 什么国开什么门隐喻做事从实际需要出发。
②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明确:所隐含的命题是“故事里面有道理”。
(2)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举例论证)
分论点一——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
分论点二——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5)体会语言生动的特点
语言幽默,例如“请晏大使从小门进”“城墙不是纸糊的”。幽默的语言与丰富的想象相关,例如“大猫:你看我的洞多么辉煌。我可以让你也利用。小猫:谢谢。我的玲珑小洞也可以供你用。可是你进得去吗?”
句式富于变化,例如,前面说“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点道理”,后边说“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语言的生动还与衔接连贯流畅相关。例如,“无独有偶”就把两个故事紧密地连起来了。
(6)(课后练习一)这篇文章看似拉拉杂杂,由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城门,再谈到文庙
的大门即“状元桥”,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
明确: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第一个故事宣传的是共和的思想,即关注弱势群体与弱势个体的利益,第二个故事宣传的是民主的思想,即关心多数人的利益。
五、总结
本文看似拉拉杂杂,东扯西扯,但是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给人启迪,发人深思,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作者的观点。通过本文,学生应学习作者开阔的思路和质朴的语言以及作者表现的强烈的人文色彩和精神理念。
11、大小猫洞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分论点。
2、理解本文深刻而含蓄的思想。
重点难点
1、理解分论点和论点的含义。
2、理解本文深刻而含蓄的思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金克木(1912—2000),安徽寿县人。文学家,学者。
二、
三、自学提示 1、字词积累
爵士jué 晏婴yàn 仆役pú yì 泮宫pàn 祭祀jì
势必:根据事物发展趋势推测必然会导致(某种结果)。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可以配成对。
下马威:一开始就对人显示实力。
2、讲述两个故事,并拟一个标题。
明确:①牛顿开猫洞。②晏子使楚。
3、故事中的道理
(1)牛顿开猫洞:做事要尊重客观,不能只凭主观意愿,考虑问题要全面。表达的思想:社会管理者不应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应当从每一个社会个体出发,考虑他们的需要,要关心弱势群体。
“猫”实际是指人。“小猫”指弱势群体。
(2)晏子使楚:做事应当以人为本,从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等级观念出发。
(3)体会隐喻手法
①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
明确:
表面上 实际上 楚国:门以人的高矮为准 高矮隐喻等级,以人的等级为准。
齐国:门以国的大小为准 什么国开什么门隐喻做事从实际需要出发。
②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明确:所隐含的命题是“故事里面有道理”。
(2)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举例论证)
分论点一——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
分论点二——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5)体会语言生动的特点
语言幽默,例如“请晏大使从小门进”“城墙不是纸糊的”。幽默的语言与丰富的想象相关,例如“大猫:你看我的洞多么辉煌。我可以让你也利用。小猫:谢谢。我的玲珑小洞也可以供你用。可是你进得去吗?”
句式富于变化,例如,前面说“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点道理”,后边说“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语言的生动还与衔接连贯流畅相关。例如,“无独有偶”就把两个故事紧密地连起来了。
(6)(课后练习一)这篇文章看似拉拉杂杂,由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城门,再谈到文庙
的大门即“状元桥”,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
明确: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第一个故事宣传的是共和的思想,即关注弱势群体与弱势个体的利益,第二个故事宣传的是民主的思想,即关心多数人的利益。
五、总结
本文看似拉拉杂杂,东扯西扯,但是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给人启迪,发人深思,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作者的观点。通过本文,学生应学习作者开阔的思路和质朴的语言以及作者表现的强烈的人文色彩和精神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