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十章 预期理论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预期理论的演进
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中,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使预期与不确定性问题逐步进入经济研究的视野,而理性预期学派则使预期成为经济理论中重要的研究范畴。预期是指经济行为人对于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作出的一种事前估计或主观判断。它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不科学向科学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推进的。在预期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先后出现了静态预期、外推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等预期形成假设。
1.静态预期
静态预期是在蛛网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静态预期借用蛛网模型建立了静态预期模型: 如果在t -1期预期t 期的价格,则:
P t e =P t -1
其中,P t -1为t -1期的实际价格;P t e 为t -1期预期的t 期的价格。这种预期称为静态预期。生产者认为,本期的实际成交价格就是下一期的预期价格,并据此进行生产决策。
静态预期最为简单,假预期经济变量水平等于经济变量前期水平,在预期中没有随机变量的扰动。
2.外推预期
外推预期是指对未来的预期不仅依据经济变量的过去水平,而且还应建立在经济变量未来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这种预期不仅要依赖于经济变量过去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还依赖于该经济变量所显示出来的变化方向或变动趋势。以价格预期为例,如果预期t 期的价格水平为:
e P t =P t -1+α(P t -1-P t -2)
其中,α为预期系数,这种预期就是外推预期。它表明生产者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不仅应
以价格的过去水平P t -1为基础,而且还要考虑已经显示出来的价格变化的方向或趋势,即t -1期与t -2期的价格的变动(P t -1-P t -2)。如果α>0,则预期t 时期的价格将大于t -1时期的实际成交价格,以往的这种价格变化的趋势会继续下去;如果α
取决于人们的情绪,乐观的人预期价格上涨的趋势将继续下去,从而α>0;悲观的人则认为价格上涨只是暂时的,从而α
3.适应性预期
(1)适应性预期的内涵
适应性预期是说经济主体会根据自己过去在作出预期决策时所犯错误的程度来修正其在以后每一时期的预期。同样地,如果预期t 期的价格水平为:
e e e
0≤β≤1 P t =P t -1+β(P t -1-P t -1),
其中,P t e 、P t e t -1为t -1期产品的-1,分别为生产者对t 期、t -1期的产品价格的预期;P 实际成交价格;而β往往被称为适应系数或修正因子。
如果t -1期的实际价格水平高于预期,则对本期的预期价格将基于对t -1期的预期价格向上调整;否则,将向下修正。适应系数β反映了预期的修正速度,当β=1时,P t e =P t -1,静态预期是适应性预期的一个特例。相对于前两种预期的形成机制而言,适应性预期更加复
杂,更为接近现实。
(2)适应性预期的优缺点
适应性预期的优点在于理论上的简洁且易于运用,预期系数β的统计估计值也很容易得到。然而,这种预期机制完全忽略了当前存在的对未来预期可能产生影响的各种可得信息,因而当前可得的新信息无法在预期形成过程中发挥任何作用。这一点,在理论逻辑上违背了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前提,即经济主体的行为是理性的。而且,预期形成机制中的权数是通过引进适应系数β,呈现几何递减的滞后分布,不足以证实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有效地反映了客观实际。
不管是静态预期、外推预期还是适应性预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人们只是凭借过去的经验对未来作出判断,没有充分利用与预期相关的其他变量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因此又被统称为非理性预期。
二、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 1.理性预期
(1)理性预期的定义
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为避免风险或获得最大收益而运用过去和现在一切可获得的信息,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预测。
仍以价格预期为例,根据理性预期,在t -1期预期的t 期的价格水平为:
e P t =E (P t |I t -1)=E (P t )
其中,P t e 为在t -1期预期的t 期的价格水平;I t -1为在t -1期所获得的所有信息集合;E (P 理性预期下的预期价格水t |I t -1)为t 期的价格水平在t 期的信息集合条件下的数学期望。
平取决于t -1期所得到的信息集合I t -1。
e e
定义预期误差为:εt =P t -P t =P t -E (P t |I t -1),则理性预期价格水平又可写为:
P t e =P t +εt
根据理性预期的假设,E (εt )=0,即理性预期P t e 是实际价格P t 的无偏误估计;同时,预期P t e 已充分利用了信息集I t -1所提供的信息,过去的预期误差对预期P t e 将不能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
这表明,理性预期假说认为,经济主体会充分有效地利用所有可得的信息来形成一个无系统性偏误的预期。当然,理性预期并不意味着经济主体的主观预测必定与客观实际完全一致。经济主体根据一定时期获得的所有相关信息取得的数学期望值将是最好的预测。
(2)理性预期学派的三大假说 ①理性预期假说。理性预期假说认为经济主体都是理性人,而理性人在经济活动中必然会尽力去获得最充分的信息并有效地加以利用。他们在进行理性预期时总是主动的,所作出的决策也是明智的;他们总是寻求最优化目标,即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下,总是力求获得最大收益。
理性预期假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假定消费者花钱的行为准则是从消费中换得的物品的效用最大化,而生产者以利润最大化为其行为准则。二是“完全预期”假设,即假定任何人在进行当前决策时对未来的预测,总是完全符合于即将发生的实际情况。
理性预期假说有强、弱两种形式。依据穆斯的强假说,人们对经济变量的主观预期将同这些变量的真正或客观数学条件期望相一致。人们实际上了解现实世界的模型结构,并利用这一结构形成他们的预期。理性预期的弱假说的主要含义是,在形成关于某一变量未来值的预期时,理性的人们在心目中会找到该变量的一些决定因素,会最有效地利用关于这些决定因素的所有可公开获得的信息。
②货币中性假说。货币中性是指在货币市场上通过实际货币余额效应的作用,随着货币供给量的一定增加,相对应的均衡货币价格也将有同等比例地增加。在理性预期学派看来,只要存在理性预期,货币就是中性的。货币中性假说表明,总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与其自然率水平间差别的时间类型,同包含对经济周期发展的系统反应的货币行动无关。如果货币数量的变化是规则的、可预期的,那么它就只会影响名义产出和名义就业量,而对实际量不起作用。这就否定了规则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
③自然率假说。卢卡斯认为,自然率范畴是与自然水平相对应的概念。根据“自然率”假说,理性预期学派指出,即使在短期内,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无法改变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始终是一条垂直线,无论在长期内或短期内该曲线上的替换关系都不存在,任何旨在使产量、就业和物价水平超出自然率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2.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 (1)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 ①图形推导
假定经济最初处于自然率的均衡状态A ,该点是垂直线Y N 、卢卡斯总供给曲线ES 1和总需求曲线AD 1的交点,此时理性预期下的价格水平P e 等于实际价格水平P 1,即价格水平被完全预期到。
在图10-1中,假定由于某种意料中因素导致总需求曲线发生移动,由AD 1增加到AD 2,与ES 1相交于B 点,对应的价格水平为P ',国民收入水平为Y '。然而根据理性预期,B 点是不存在的。因为理性经济主体的预期是理性的,经济主体在形成预期时会考虑到这个信息,并完全预期到货币供给量的提高对一般价格水平以及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他们对价格的预期会相应地调整到P e =P 2,会预期到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同时,货币工资在一个向上的价
格预期下提高,使总供给曲线从ES 1移动到ES 2,AD 2与ES 2的交点C 才是新的均衡点。此时,总产量仍为Y N ,价格水平为P 2,均衡点由A 点沿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到C 点。也就是说,意料中的因素造成的总需求的移动只能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并不能导致整个经济的产出和就业量的变化。
图10-1 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
如果这种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是未预期到的变动,会使总需求曲线从AD 1移动到AD 2。经济主体并没有意识到总需求曲线已经移动到AD 2,仍然以总需求曲线为AD 1这一基础来作出预期,即预期价格水平仍为P 1,这样,总供给曲线仍然是ES 1,产量为Y ',价格水平为P '。此时的产量水平偏离了自然率水平Y N 。这种产量和就业偏离自然率水平的变化都只是暂时的,一旦经济主体意识到相对价格并没有变化,产量和就业就又会回到自然率水平上去。即一旦经济主体充分调整了他们的预期,总供给曲线就从ES 1移动到ES 2,与AD 2相交于C 点。 总之,能预期到的因素引起的总需求的移动只能改变价格水平,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只有未预期到的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总需求的移动才影响实际产量,也影响价格水平。
②数学推导
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可表示如下:
Y t d =α-γP t
e
Y t s =Y N +β(P t -P t )
Y t d =Y t s
Y t d =α-γP t 是t 期社会的总需求函数。它表明,t 期的社会总需求量Y t d 是价格水平P t 的
函数,价格水平越高,需求量越小。α与γ都是既定的外生变量。
e
。β是供给Y t s =Y N +β(P t -P t )被称为理性预期学派的总供给函数(卢卡斯总供给方程)
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P t 与P t e 的差距越大,产量就增加越多;反之,产量就增加越小。当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一致时,产量就是充分就业水平的产量。而
当实际价格小于预期价格时,产量就小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
Y t d =Y t s 是均衡条件,在均衡时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
当总需求曲线位于AD 1时,定义此时的α=α0;当总需求曲线变动到AD 2时,设此时的
α=α1,则在初始状态A 点(时期1,t =1):
Y 1d =α0-γP 1
e
Y 1s =Y N +β(P 1-P 1)
Y 1d =Y 1s
e
P 1=P 1,因此,此时的价格水平P 1=(α-Y N )/γ,产量为Y N 。
如果由于某种意料之中的冲击使总需求曲线从AD 1移动到AD 2(时期2,t =2),在理性预期条件下,经济主体正确地预期到P 2e =P 2,所以:
e
Y 2s =Y N +β(P 2-P 2)=Y N
根据均衡条件式,有Y 2d =α0-βP 2=Y N 。因此:P 2=(α1-Y N ),而产量仍为Y N 。这表明,当γ与Y N 既定时,α的变动只影响P 。如果这种变动是由于意料之外的冲击造成的而经济主体并没有预期到,则此时的预期价格仍然为P 2e =P 1=宏观经济模型为:
Y 2d =α1-γP 2
e
Y 2s =Y N +β(P 2-P 2)
α0-Y N
,则此时的理性预期的γ
Y 2d =Y 2s
从而得出均衡价格P '为:
P '‘=
α1-Y N β(α0-Y N )
+ γ+βγγ+β均衡产量Y '为:
α1-α0
γ+β
显然,价格和产量的波动都是由于没有预期到的外生变量的变动(α1-α0)所导致的。
'=Y N +βY ‘
(2)理性预期的政策主张 基于以上分析,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如果经济主体的预期是理性预期,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将失去作用,所以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用的,这种政策干预的结果并不是改变了就业量和产量,而是引起了通货膨胀。
在此基础上,政府能做的应该是制定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则,为公众确立稳定的行为规则,而不是采取某种相机抉择的政策。在简单、稳定的规则下,市场能够自行地解决它所遇到的问题,自动调节经济活动使其达到均衡,而这也是最有效率的,即成本最低的。
当然,必须指出,理性预期学派关于政策的无效性命题,是以市场出清、货币中性等假设为前提的。此外,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变量仅限于货币政策,并不包括财政政策。因此,
当在模型中引入刚性价格、资本市场以及税收这些复杂情况后,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3.卢卡斯曲线
(1)卢卡斯曲线的推导
如果把影响厂商的实际价格水平和影响劳动者的预期价格水平的差别考虑在内,就可以推导出卢卡斯曲线或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其推导过程如下:
图10-2 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
在图10-2(a )中,假设劳动市场的初始均衡状态在E 0点,就业量为N 0,代入总量生产函数后,相应的国民收入为Y N 。如果实际价格由P 0上升到P 1,而预期价格不变,则劳动
e
N 1d 与N 0s 的供给曲线仍然为N 0s ,劳动的需求增加,劳动的需求曲线上移到N 1d ,这时P 1>P ,
相交于E 1,决定了就业量为N 1,相应地决定了国民收入(总产出)为Y 1。以此类推,决定了不同的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总产出),将这些不同价格水平国民收入的组合点连接起来,
就得到了预期价格为P 0时的卢卡斯总供给曲线ES 0。
当预期的价格与实际价格相等时,所决定的产量为Y N ,这时的产量就是充分就业的产量,即自然产量。通过E 0点的垂线ES 就为合乎理性的预期,从而得到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一致时的总供给曲线,这时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可以看出,如果有不同的价格预期,则可以有不同的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无论有多少预期价格,只要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相等,总供给曲线就是垂直的ES 。
(2)卢卡斯曲线方程 卢卡斯曲线的方程为:
e
Y t s =Y N +β(P t -P t )
其中,Y t s 为当期的产量;P t 为实际价格水平;P t e 为劳动者在t -1期对t 期的价格预期;而Y N 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β为供给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
以上内容为跨考网整理的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的一部分,限于篇幅原因,如果
同学还想获得更多经济学课后习题资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索要经济学考研资料, 你想要的资料都在这儿→jjxkyzs 。 想了解经济学考研高分的秘密吗?请点击>>>:经济学考研解题技巧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跨考经济学考研辅导提醒您: 成功的原因千千万, 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加入我们的经济学考研交流群,考研经验交流,规避风险,锁定名校一次进!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十章 预期理论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预期理论的演进
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中,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使预期与不确定性问题逐步进入经济研究的视野,而理性预期学派则使预期成为经济理论中重要的研究范畴。预期是指经济行为人对于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作出的一种事前估计或主观判断。它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不科学向科学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推进的。在预期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先后出现了静态预期、外推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等预期形成假设。
1.静态预期
静态预期是在蛛网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静态预期借用蛛网模型建立了静态预期模型: 如果在t -1期预期t 期的价格,则:
P t e =P t -1
其中,P t -1为t -1期的实际价格;P t e 为t -1期预期的t 期的价格。这种预期称为静态预期。生产者认为,本期的实际成交价格就是下一期的预期价格,并据此进行生产决策。
静态预期最为简单,假预期经济变量水平等于经济变量前期水平,在预期中没有随机变量的扰动。
2.外推预期
外推预期是指对未来的预期不仅依据经济变量的过去水平,而且还应建立在经济变量未来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这种预期不仅要依赖于经济变量过去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还依赖于该经济变量所显示出来的变化方向或变动趋势。以价格预期为例,如果预期t 期的价格水平为:
e P t =P t -1+α(P t -1-P t -2)
其中,α为预期系数,这种预期就是外推预期。它表明生产者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不仅应
以价格的过去水平P t -1为基础,而且还要考虑已经显示出来的价格变化的方向或趋势,即t -1期与t -2期的价格的变动(P t -1-P t -2)。如果α>0,则预期t 时期的价格将大于t -1时期的实际成交价格,以往的这种价格变化的趋势会继续下去;如果α
取决于人们的情绪,乐观的人预期价格上涨的趋势将继续下去,从而α>0;悲观的人则认为价格上涨只是暂时的,从而α
3.适应性预期
(1)适应性预期的内涵
适应性预期是说经济主体会根据自己过去在作出预期决策时所犯错误的程度来修正其在以后每一时期的预期。同样地,如果预期t 期的价格水平为:
e e e
0≤β≤1 P t =P t -1+β(P t -1-P t -1),
其中,P t e 、P t e t -1为t -1期产品的-1,分别为生产者对t 期、t -1期的产品价格的预期;P 实际成交价格;而β往往被称为适应系数或修正因子。
如果t -1期的实际价格水平高于预期,则对本期的预期价格将基于对t -1期的预期价格向上调整;否则,将向下修正。适应系数β反映了预期的修正速度,当β=1时,P t e =P t -1,静态预期是适应性预期的一个特例。相对于前两种预期的形成机制而言,适应性预期更加复
杂,更为接近现实。
(2)适应性预期的优缺点
适应性预期的优点在于理论上的简洁且易于运用,预期系数β的统计估计值也很容易得到。然而,这种预期机制完全忽略了当前存在的对未来预期可能产生影响的各种可得信息,因而当前可得的新信息无法在预期形成过程中发挥任何作用。这一点,在理论逻辑上违背了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前提,即经济主体的行为是理性的。而且,预期形成机制中的权数是通过引进适应系数β,呈现几何递减的滞后分布,不足以证实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有效地反映了客观实际。
不管是静态预期、外推预期还是适应性预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人们只是凭借过去的经验对未来作出判断,没有充分利用与预期相关的其他变量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因此又被统称为非理性预期。
二、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 1.理性预期
(1)理性预期的定义
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为避免风险或获得最大收益而运用过去和现在一切可获得的信息,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预测。
仍以价格预期为例,根据理性预期,在t -1期预期的t 期的价格水平为:
e P t =E (P t |I t -1)=E (P t )
其中,P t e 为在t -1期预期的t 期的价格水平;I t -1为在t -1期所获得的所有信息集合;E (P 理性预期下的预期价格水t |I t -1)为t 期的价格水平在t 期的信息集合条件下的数学期望。
平取决于t -1期所得到的信息集合I t -1。
e e
定义预期误差为:εt =P t -P t =P t -E (P t |I t -1),则理性预期价格水平又可写为:
P t e =P t +εt
根据理性预期的假设,E (εt )=0,即理性预期P t e 是实际价格P t 的无偏误估计;同时,预期P t e 已充分利用了信息集I t -1所提供的信息,过去的预期误差对预期P t e 将不能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
这表明,理性预期假说认为,经济主体会充分有效地利用所有可得的信息来形成一个无系统性偏误的预期。当然,理性预期并不意味着经济主体的主观预测必定与客观实际完全一致。经济主体根据一定时期获得的所有相关信息取得的数学期望值将是最好的预测。
(2)理性预期学派的三大假说 ①理性预期假说。理性预期假说认为经济主体都是理性人,而理性人在经济活动中必然会尽力去获得最充分的信息并有效地加以利用。他们在进行理性预期时总是主动的,所作出的决策也是明智的;他们总是寻求最优化目标,即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下,总是力求获得最大收益。
理性预期假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假定消费者花钱的行为准则是从消费中换得的物品的效用最大化,而生产者以利润最大化为其行为准则。二是“完全预期”假设,即假定任何人在进行当前决策时对未来的预测,总是完全符合于即将发生的实际情况。
理性预期假说有强、弱两种形式。依据穆斯的强假说,人们对经济变量的主观预期将同这些变量的真正或客观数学条件期望相一致。人们实际上了解现实世界的模型结构,并利用这一结构形成他们的预期。理性预期的弱假说的主要含义是,在形成关于某一变量未来值的预期时,理性的人们在心目中会找到该变量的一些决定因素,会最有效地利用关于这些决定因素的所有可公开获得的信息。
②货币中性假说。货币中性是指在货币市场上通过实际货币余额效应的作用,随着货币供给量的一定增加,相对应的均衡货币价格也将有同等比例地增加。在理性预期学派看来,只要存在理性预期,货币就是中性的。货币中性假说表明,总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与其自然率水平间差别的时间类型,同包含对经济周期发展的系统反应的货币行动无关。如果货币数量的变化是规则的、可预期的,那么它就只会影响名义产出和名义就业量,而对实际量不起作用。这就否定了规则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
③自然率假说。卢卡斯认为,自然率范畴是与自然水平相对应的概念。根据“自然率”假说,理性预期学派指出,即使在短期内,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无法改变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始终是一条垂直线,无论在长期内或短期内该曲线上的替换关系都不存在,任何旨在使产量、就业和物价水平超出自然率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2.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 (1)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 ①图形推导
假定经济最初处于自然率的均衡状态A ,该点是垂直线Y N 、卢卡斯总供给曲线ES 1和总需求曲线AD 1的交点,此时理性预期下的价格水平P e 等于实际价格水平P 1,即价格水平被完全预期到。
在图10-1中,假定由于某种意料中因素导致总需求曲线发生移动,由AD 1增加到AD 2,与ES 1相交于B 点,对应的价格水平为P ',国民收入水平为Y '。然而根据理性预期,B 点是不存在的。因为理性经济主体的预期是理性的,经济主体在形成预期时会考虑到这个信息,并完全预期到货币供给量的提高对一般价格水平以及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他们对价格的预期会相应地调整到P e =P 2,会预期到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同时,货币工资在一个向上的价
格预期下提高,使总供给曲线从ES 1移动到ES 2,AD 2与ES 2的交点C 才是新的均衡点。此时,总产量仍为Y N ,价格水平为P 2,均衡点由A 点沿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到C 点。也就是说,意料中的因素造成的总需求的移动只能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并不能导致整个经济的产出和就业量的变化。
图10-1 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
如果这种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是未预期到的变动,会使总需求曲线从AD 1移动到AD 2。经济主体并没有意识到总需求曲线已经移动到AD 2,仍然以总需求曲线为AD 1这一基础来作出预期,即预期价格水平仍为P 1,这样,总供给曲线仍然是ES 1,产量为Y ',价格水平为P '。此时的产量水平偏离了自然率水平Y N 。这种产量和就业偏离自然率水平的变化都只是暂时的,一旦经济主体意识到相对价格并没有变化,产量和就业就又会回到自然率水平上去。即一旦经济主体充分调整了他们的预期,总供给曲线就从ES 1移动到ES 2,与AD 2相交于C 点。 总之,能预期到的因素引起的总需求的移动只能改变价格水平,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只有未预期到的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总需求的移动才影响实际产量,也影响价格水平。
②数学推导
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可表示如下:
Y t d =α-γP t
e
Y t s =Y N +β(P t -P t )
Y t d =Y t s
Y t d =α-γP t 是t 期社会的总需求函数。它表明,t 期的社会总需求量Y t d 是价格水平P t 的
函数,价格水平越高,需求量越小。α与γ都是既定的外生变量。
e
。β是供给Y t s =Y N +β(P t -P t )被称为理性预期学派的总供给函数(卢卡斯总供给方程)
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P t 与P t e 的差距越大,产量就增加越多;反之,产量就增加越小。当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一致时,产量就是充分就业水平的产量。而
当实际价格小于预期价格时,产量就小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
Y t d =Y t s 是均衡条件,在均衡时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
当总需求曲线位于AD 1时,定义此时的α=α0;当总需求曲线变动到AD 2时,设此时的
α=α1,则在初始状态A 点(时期1,t =1):
Y 1d =α0-γP 1
e
Y 1s =Y N +β(P 1-P 1)
Y 1d =Y 1s
e
P 1=P 1,因此,此时的价格水平P 1=(α-Y N )/γ,产量为Y N 。
如果由于某种意料之中的冲击使总需求曲线从AD 1移动到AD 2(时期2,t =2),在理性预期条件下,经济主体正确地预期到P 2e =P 2,所以:
e
Y 2s =Y N +β(P 2-P 2)=Y N
根据均衡条件式,有Y 2d =α0-βP 2=Y N 。因此:P 2=(α1-Y N ),而产量仍为Y N 。这表明,当γ与Y N 既定时,α的变动只影响P 。如果这种变动是由于意料之外的冲击造成的而经济主体并没有预期到,则此时的预期价格仍然为P 2e =P 1=宏观经济模型为:
Y 2d =α1-γP 2
e
Y 2s =Y N +β(P 2-P 2)
α0-Y N
,则此时的理性预期的γ
Y 2d =Y 2s
从而得出均衡价格P '为:
P '‘=
α1-Y N β(α0-Y N )
+ γ+βγγ+β均衡产量Y '为:
α1-α0
γ+β
显然,价格和产量的波动都是由于没有预期到的外生变量的变动(α1-α0)所导致的。
'=Y N +βY ‘
(2)理性预期的政策主张 基于以上分析,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如果经济主体的预期是理性预期,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将失去作用,所以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用的,这种政策干预的结果并不是改变了就业量和产量,而是引起了通货膨胀。
在此基础上,政府能做的应该是制定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则,为公众确立稳定的行为规则,而不是采取某种相机抉择的政策。在简单、稳定的规则下,市场能够自行地解决它所遇到的问题,自动调节经济活动使其达到均衡,而这也是最有效率的,即成本最低的。
当然,必须指出,理性预期学派关于政策的无效性命题,是以市场出清、货币中性等假设为前提的。此外,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变量仅限于货币政策,并不包括财政政策。因此,
当在模型中引入刚性价格、资本市场以及税收这些复杂情况后,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3.卢卡斯曲线
(1)卢卡斯曲线的推导
如果把影响厂商的实际价格水平和影响劳动者的预期价格水平的差别考虑在内,就可以推导出卢卡斯曲线或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其推导过程如下:
图10-2 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
在图10-2(a )中,假设劳动市场的初始均衡状态在E 0点,就业量为N 0,代入总量生产函数后,相应的国民收入为Y N 。如果实际价格由P 0上升到P 1,而预期价格不变,则劳动
e
N 1d 与N 0s 的供给曲线仍然为N 0s ,劳动的需求增加,劳动的需求曲线上移到N 1d ,这时P 1>P ,
相交于E 1,决定了就业量为N 1,相应地决定了国民收入(总产出)为Y 1。以此类推,决定了不同的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总产出),将这些不同价格水平国民收入的组合点连接起来,
就得到了预期价格为P 0时的卢卡斯总供给曲线ES 0。
当预期的价格与实际价格相等时,所决定的产量为Y N ,这时的产量就是充分就业的产量,即自然产量。通过E 0点的垂线ES 就为合乎理性的预期,从而得到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一致时的总供给曲线,这时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可以看出,如果有不同的价格预期,则可以有不同的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无论有多少预期价格,只要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相等,总供给曲线就是垂直的ES 。
(2)卢卡斯曲线方程 卢卡斯曲线的方程为:
e
Y t s =Y N +β(P t -P t )
其中,Y t s 为当期的产量;P t 为实际价格水平;P t e 为劳动者在t -1期对t 期的价格预期;而Y N 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β为供给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
以上内容为跨考网整理的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的一部分,限于篇幅原因,如果
同学还想获得更多经济学课后习题资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索要经济学考研资料, 你想要的资料都在这儿→jjxkyzs 。 想了解经济学考研高分的秘密吗?请点击>>>:经济学考研解题技巧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跨考经济学考研辅导提醒您: 成功的原因千千万, 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加入我们的经济学考研交流群,考研经验交流,规避风险,锁定名校一次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