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中事例的引用与分析

导引

材料作文沉寂一段时间之后重返考场,并且短期内不会“烟消云散”,虽说文体自选,但还是偏重于写议论性的文章。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除了要有深刻的主题、清晰的结构、飞扬的文采外,还需要对事例进行引用以及分析的艺术。只要我们这些“巧妇”巧运用、妙分析事例,就一定能烹制出诱人的佳肴,谱写成优秀的华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和阅卷感受谈一点对事例巧引妙析的技巧,以使我们的文章从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熠熠闪光。

一、引用事例

引用事例以证明、阐析道理,这固然很重要。如果我们在陈述事例时改变一下常规的叙述思路,就能够迎来一片新天地。古人讲“文质彬彬”,那么我们就从“文”和“质”的角度谈一点巧妙引用事例的技巧。

(一)文采引例

有的作者在陈述事例时语言枯燥乏味,让文章因之减色,实在令人惋惜。如果我们在叙述事例时,巧妙地扮靓所用事例,就能使文章的语言闪烁出熠熠光彩,给人清风拂面之感,何乐而不为呢?

1、参差句式

我们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有变化地、丰富地使用不同句式,以变换节奏,可以使语言抑扬有致。变化而不呆板,丰富而不单一,能综合使用各种句式引例,文章既摇曳多姿,又琅琅上口。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适合,才是最好的”这一主题时,例举了唐山十三兄弟。他这样写道:

苍鹰自在地翱翔,因为它有适合自己飞翔的双翅去搏击天空;骏马奋力奔驰,因为它有适合腾奔的双腿来驰骋草原。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唐山十三兄弟,千里奔波,不是归途;雪中送炭,不是亲戚;出手救援,不是邻居;迅速行动,不是命令。在他们心中只有适合灾区才是最好的。

2、设问句式

运用设问句式自问自答,既能有力地凸显文章的观点,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拼搏方能成功”时,举了铁人王进喜的例子,他这样写道:

是谁?让自己的画像和雷锋、焦裕禄等名人并列在一起;是谁?让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外国友人面前多次提起自己的名字;是谁?连续打破钻井的纪录;是他,号称铁人的王进喜。这一切成功都是他靠拼搏取得的。

3、排比例举

我们别出心裁地用排比句的形式列举一组素材,让这些事实“胜于雄辩”,不但会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而且会更有力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适合自身才是王道”这一主题时,他这样写道:

一部《时间简史》诠释了史蒂芬·霍金这位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整个生命历程,一部《人间喜剧》演绎了巴尔扎克这位孤独而热烈的老人的全部心声,一部《史记》升华了司马迁这位受宫刑的老人的尊严,他们都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而成功。

4、名句串联

名句串联,就是将一些名言名句、诗词歌赋按照需要镶嵌在文句中,串联成文,造成一种前呼后应、排山倒海的气势,给人一种惊艳华丽之感。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适合,才是最好的”这一主题时,列举了陶渊明,他这样写道:

你知道自己不擅耍权术,不擅行走于仕途,终于有一天,你背上属于你的包裹,喝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酒,走在“实迷途而觉返,觉今是而昨非”的路上,来到属于自己的那

片菊花园中,过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陶公,你找到了适合你自己的道路,你成功了。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四种引用事例的技巧,在一篇文章中最好不要重复使用,以避免叙述事例的单调性。

(二)个性引例

一个高中生掌握一定的素材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对素材要有独特的感悟与加工能力,写出个性化的材料。如果运用时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感悟,就会成为阅卷老师唯恐避之而不及的“陈词滥调”,味同嚼蜡的“鸡肋”,文章因之减色。

1、多维审视

多维审视就是多角度挖掘材料的内涵、寓意,寻找材料之间的交叉点,对材料进行边缘化处理,写出个性化的材料。例如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我们对此多维审视如下:

例1: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司马迁受累于李陵,就算死,也不枉一个铮铮之臣,但他选择生,让朋友亲人都感到难堪的生。也许只有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才能证明这一行为的价值:虽斗转星移,仍不失为与日月争光的鸿著巨篇。有一个“退麝临岩”的故事,当麝鹿被猎人追赶至岩边时,它会将麝香取出,还与大地。司马迁隐忍痛苦,开后世史书先河,无异于将自身宝贵的“麝香”交还于中华文化。

例2:李陵被俘降敌的消息传来,朝堂上下瞬间凝固了。“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唯唯诺诺;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敢在万众一声的局面下说公道话,讲出真话。刘彻震怒了,结果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你依然是一个敢说真话的男子汉,一个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同是写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的素材,不同的是例1写出了司马迁“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例2写出了司马迁“敢说真话”。这样,我们多维审视素材,使其拥有了鲜明的特色。

2、合理复活

很多素材所写的人物往往是粗线条的,只是对人物的轮廓做一个概述性的介绍。对这些素材,我们可以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运用想象,合理地去复活人物。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决不能为复活素材,而违背事实,牵强附会主题。例如庄子,他的故事就有“鼓盆而歌”“庄周梦蝶”“濠梁之辩”“钓于濮水”等。我们可依据文章的主旨,灵活变通素材并进行叙述、描写、议论,达到应有的目的。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全面诚可贵,适合价更高”这一主题时,复活了“钓于濮水”这则素材,他这样写道:

庄子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而坦然生活。茫茫大雾中,依稀看见一叶扁舟,一位老人正持竿垂钓,他就是放弃楚相于不顾的庄子。河水汤汤,庄子静坐,脸上挂着微笑,他清楚自己不是当官的人选,要不然,今天所看到的庄子将是一位官场中的庄子。非宁静无以致远„„他走适合自己的路,过着淡泊宁静的幸福生活。

我们在不改变原作主要内容的前提下添枝加叶,合理复活材料充实文章的内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会写出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佳作。

二、分析事例

文章巧妙地引用事例后,并不能说明作文已经写成功了,我们还需要对事例进行分析,不分析素材的文章就好像搭建的积木,轻轻一碰就会土崩瓦解;而例理结合的文章却是坚固的房屋,风雨不动安如山,并且每一砖每一瓦都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一)逻辑分析

在我们叙述完材料后,对材料做出严谨的推理、分析,这里,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假设分析

法、因果分析法、条件分析法、类比归纳法等。通过分析,从事例升华到理论的高度旨在揭示一般的规律,完成对中心论点的回应。

1、因果分析法

在叙述事例之后,说明事例的原因或结果与论点的关系。当事例带有结论性时,就分析其根源,即由果溯因;当事例带有缘由性时,就分析其结果,即由因求果。标志性词语有“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例如一位考生在“不断探索,方能成功”一文中这样写道:

一位名叫洛伦兹的奥地利小伙子,他偶然发现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鹅总跟随自己,就开始研究、不断探索这种现象,最后他成功地总结出“铭记现象”,并提出动物行为模式理论。如今,我们生活中正着力推广的“母婴同室”“早期教育”等都源于这一理论。为什么他能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呢?正因为他不断探索,他的理论才被人们认同并采纳;正因为他不断探索,他才成为现代动物行动学的创始人并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作者在叙述事例之后,先用一个“为什么”把问题引向深处,接着用“正因为”透彻地揭示了洛伦兹取得成绩的原因。这样的分析使论证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显示出了论证的力度。

2、条件分析法

在叙述事例之后,分析论据存在的条件,从而揭示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例如,在论证“有志者事竟成”这一论点时,有位同学写道:

明代徐霞客年轻时立下走遍三山五岳的志向,后来虽历经磨难,但一直旅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终于完成了巨著《徐霞客游记》。一个人只有立了志,才能坚持从事自己的事业,至死不渝。徐霞客正是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可以看出这是对材料的条件进行的分析,用的是条件关系复句。其关联词是:“只要„„就„„”。我们还可以用“只有„„才„„”“无论„„都„„”等句式来分析条件。

3、假设分析法

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必须较完整地引述论据,然后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与结果的比较中,其形成条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论证。标志性词语有“如果„„那么„„”“假如„„怎能„„”等。例如,在论证“任人唯贤,不可感情用事”这一论点时,有位同学举了“失街亭”的例子:

街亭是蜀军粮道,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诸葛亮却派了“徒有虚名”的庸才马谡去把守,就因为马谡善于谈论兵法,曾有用攻心战征服孟获的建设,很受诸葛亮器重。再加上两人“义同兄弟”,所以诸葛亮没有察看出马谡浮夸的品性。

在作了正面分析之后,又从反面分析:如果诸葛亮不顾有与马谡的个人感情,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的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经过这样一番论证,在用人上感情用事的危害就更显豁,论点就更明晰。

4、类比归纳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出属性相同或相关的几个事例之后,对其进行归纳升华,点明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深化论点。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因擅长而成功”这一主题时,他这样写道:

司马迁擅写,因书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而名垂千古;关羽擅武,沙场征战,乱阵军中取敌人首级,无人可敌;李白擅诗,三分醉酒中啸出豪气,奇异瑰丽成一代诗仙。他们都因选择自己擅长的而成功。

这一段列举三个事例后,点明了其中共同的道理,使中心论点“因擅长而成功”得到了有力的论证。

(二)拓展思路

如果说我们上述方法只是把事例析准、析透,文章还不够精彩的话,那么可以拓展思路,运用以下技法对事例做更准确、更深入的推理,以使自己的文章与众不同。

1、现实切入

现实切入,就是用现代人的理念、眼光去切入已有的素材,对素材进行具有现实意义的分析,来完成文章观点的阐发,写出个性化的材料。例如一位学生就从现代人的“团队”理念切入,写出刘邦成就千秋大业的原因。他这样写道:

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在激烈险恶的斗争中,好的团队凝聚的力量无可抵挡。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猛,刘邦的缜密,组成了一股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力量。然而项羽的团队人心涣散,项伯夜会刘邦,项羽优柔寡断,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结局已露端倪。团队的力量可以决定个人命运,甚至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

2、辩证思维

辩证分析就是要从事物的多方面进行辩证思维,或一分为二认识事物,或比较异同,或从侧面与全面、个别与整体的关系思考,都有助于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事物特征,提出准确全面的观点或理由。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一主题时,他这样写道:

一代帝王国破家亡之后,独上高楼,回望曾经的繁华富贵,而今已如昨夜的清梦远去。倚栏西望,手捻花枝缓缓吟出一曲曲优美而凄凉的诗句,声音低沉却震响了史册,给后代无数的文人骚客开辟了一片新的词派天地。对李煜来说,他的帝王之路坎坷不平,并不曾给后世子孙留下一片安定的疆土,但他聚焦在文坛,谁又说他不是一代奇才?方式不同地对待人才,发掘他们的特有才能,才是历史对人才、对真理最合理的评价。

这位考生对帝王李煜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使我们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一主题有了清晰的认识,使文章的观点得到了有力的论证。

导引

材料作文沉寂一段时间之后重返考场,并且短期内不会“烟消云散”,虽说文体自选,但还是偏重于写议论性的文章。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除了要有深刻的主题、清晰的结构、飞扬的文采外,还需要对事例进行引用以及分析的艺术。只要我们这些“巧妇”巧运用、妙分析事例,就一定能烹制出诱人的佳肴,谱写成优秀的华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和阅卷感受谈一点对事例巧引妙析的技巧,以使我们的文章从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熠熠闪光。

一、引用事例

引用事例以证明、阐析道理,这固然很重要。如果我们在陈述事例时改变一下常规的叙述思路,就能够迎来一片新天地。古人讲“文质彬彬”,那么我们就从“文”和“质”的角度谈一点巧妙引用事例的技巧。

(一)文采引例

有的作者在陈述事例时语言枯燥乏味,让文章因之减色,实在令人惋惜。如果我们在叙述事例时,巧妙地扮靓所用事例,就能使文章的语言闪烁出熠熠光彩,给人清风拂面之感,何乐而不为呢?

1、参差句式

我们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有变化地、丰富地使用不同句式,以变换节奏,可以使语言抑扬有致。变化而不呆板,丰富而不单一,能综合使用各种句式引例,文章既摇曳多姿,又琅琅上口。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适合,才是最好的”这一主题时,例举了唐山十三兄弟。他这样写道:

苍鹰自在地翱翔,因为它有适合自己飞翔的双翅去搏击天空;骏马奋力奔驰,因为它有适合腾奔的双腿来驰骋草原。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唐山十三兄弟,千里奔波,不是归途;雪中送炭,不是亲戚;出手救援,不是邻居;迅速行动,不是命令。在他们心中只有适合灾区才是最好的。

2、设问句式

运用设问句式自问自答,既能有力地凸显文章的观点,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拼搏方能成功”时,举了铁人王进喜的例子,他这样写道:

是谁?让自己的画像和雷锋、焦裕禄等名人并列在一起;是谁?让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外国友人面前多次提起自己的名字;是谁?连续打破钻井的纪录;是他,号称铁人的王进喜。这一切成功都是他靠拼搏取得的。

3、排比例举

我们别出心裁地用排比句的形式列举一组素材,让这些事实“胜于雄辩”,不但会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而且会更有力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适合自身才是王道”这一主题时,他这样写道:

一部《时间简史》诠释了史蒂芬·霍金这位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整个生命历程,一部《人间喜剧》演绎了巴尔扎克这位孤独而热烈的老人的全部心声,一部《史记》升华了司马迁这位受宫刑的老人的尊严,他们都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而成功。

4、名句串联

名句串联,就是将一些名言名句、诗词歌赋按照需要镶嵌在文句中,串联成文,造成一种前呼后应、排山倒海的气势,给人一种惊艳华丽之感。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适合,才是最好的”这一主题时,列举了陶渊明,他这样写道:

你知道自己不擅耍权术,不擅行走于仕途,终于有一天,你背上属于你的包裹,喝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酒,走在“实迷途而觉返,觉今是而昨非”的路上,来到属于自己的那

片菊花园中,过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陶公,你找到了适合你自己的道路,你成功了。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四种引用事例的技巧,在一篇文章中最好不要重复使用,以避免叙述事例的单调性。

(二)个性引例

一个高中生掌握一定的素材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对素材要有独特的感悟与加工能力,写出个性化的材料。如果运用时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感悟,就会成为阅卷老师唯恐避之而不及的“陈词滥调”,味同嚼蜡的“鸡肋”,文章因之减色。

1、多维审视

多维审视就是多角度挖掘材料的内涵、寓意,寻找材料之间的交叉点,对材料进行边缘化处理,写出个性化的材料。例如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我们对此多维审视如下:

例1: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司马迁受累于李陵,就算死,也不枉一个铮铮之臣,但他选择生,让朋友亲人都感到难堪的生。也许只有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才能证明这一行为的价值:虽斗转星移,仍不失为与日月争光的鸿著巨篇。有一个“退麝临岩”的故事,当麝鹿被猎人追赶至岩边时,它会将麝香取出,还与大地。司马迁隐忍痛苦,开后世史书先河,无异于将自身宝贵的“麝香”交还于中华文化。

例2:李陵被俘降敌的消息传来,朝堂上下瞬间凝固了。“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唯唯诺诺;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敢在万众一声的局面下说公道话,讲出真话。刘彻震怒了,结果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你依然是一个敢说真话的男子汉,一个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同是写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的素材,不同的是例1写出了司马迁“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例2写出了司马迁“敢说真话”。这样,我们多维审视素材,使其拥有了鲜明的特色。

2、合理复活

很多素材所写的人物往往是粗线条的,只是对人物的轮廓做一个概述性的介绍。对这些素材,我们可以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运用想象,合理地去复活人物。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决不能为复活素材,而违背事实,牵强附会主题。例如庄子,他的故事就有“鼓盆而歌”“庄周梦蝶”“濠梁之辩”“钓于濮水”等。我们可依据文章的主旨,灵活变通素材并进行叙述、描写、议论,达到应有的目的。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全面诚可贵,适合价更高”这一主题时,复活了“钓于濮水”这则素材,他这样写道:

庄子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而坦然生活。茫茫大雾中,依稀看见一叶扁舟,一位老人正持竿垂钓,他就是放弃楚相于不顾的庄子。河水汤汤,庄子静坐,脸上挂着微笑,他清楚自己不是当官的人选,要不然,今天所看到的庄子将是一位官场中的庄子。非宁静无以致远„„他走适合自己的路,过着淡泊宁静的幸福生活。

我们在不改变原作主要内容的前提下添枝加叶,合理复活材料充实文章的内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会写出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佳作。

二、分析事例

文章巧妙地引用事例后,并不能说明作文已经写成功了,我们还需要对事例进行分析,不分析素材的文章就好像搭建的积木,轻轻一碰就会土崩瓦解;而例理结合的文章却是坚固的房屋,风雨不动安如山,并且每一砖每一瓦都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一)逻辑分析

在我们叙述完材料后,对材料做出严谨的推理、分析,这里,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假设分析

法、因果分析法、条件分析法、类比归纳法等。通过分析,从事例升华到理论的高度旨在揭示一般的规律,完成对中心论点的回应。

1、因果分析法

在叙述事例之后,说明事例的原因或结果与论点的关系。当事例带有结论性时,就分析其根源,即由果溯因;当事例带有缘由性时,就分析其结果,即由因求果。标志性词语有“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例如一位考生在“不断探索,方能成功”一文中这样写道:

一位名叫洛伦兹的奥地利小伙子,他偶然发现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鹅总跟随自己,就开始研究、不断探索这种现象,最后他成功地总结出“铭记现象”,并提出动物行为模式理论。如今,我们生活中正着力推广的“母婴同室”“早期教育”等都源于这一理论。为什么他能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呢?正因为他不断探索,他的理论才被人们认同并采纳;正因为他不断探索,他才成为现代动物行动学的创始人并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作者在叙述事例之后,先用一个“为什么”把问题引向深处,接着用“正因为”透彻地揭示了洛伦兹取得成绩的原因。这样的分析使论证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显示出了论证的力度。

2、条件分析法

在叙述事例之后,分析论据存在的条件,从而揭示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例如,在论证“有志者事竟成”这一论点时,有位同学写道:

明代徐霞客年轻时立下走遍三山五岳的志向,后来虽历经磨难,但一直旅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终于完成了巨著《徐霞客游记》。一个人只有立了志,才能坚持从事自己的事业,至死不渝。徐霞客正是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可以看出这是对材料的条件进行的分析,用的是条件关系复句。其关联词是:“只要„„就„„”。我们还可以用“只有„„才„„”“无论„„都„„”等句式来分析条件。

3、假设分析法

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必须较完整地引述论据,然后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与结果的比较中,其形成条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论证。标志性词语有“如果„„那么„„”“假如„„怎能„„”等。例如,在论证“任人唯贤,不可感情用事”这一论点时,有位同学举了“失街亭”的例子:

街亭是蜀军粮道,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诸葛亮却派了“徒有虚名”的庸才马谡去把守,就因为马谡善于谈论兵法,曾有用攻心战征服孟获的建设,很受诸葛亮器重。再加上两人“义同兄弟”,所以诸葛亮没有察看出马谡浮夸的品性。

在作了正面分析之后,又从反面分析:如果诸葛亮不顾有与马谡的个人感情,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的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经过这样一番论证,在用人上感情用事的危害就更显豁,论点就更明晰。

4、类比归纳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出属性相同或相关的几个事例之后,对其进行归纳升华,点明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深化论点。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因擅长而成功”这一主题时,他这样写道:

司马迁擅写,因书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而名垂千古;关羽擅武,沙场征战,乱阵军中取敌人首级,无人可敌;李白擅诗,三分醉酒中啸出豪气,奇异瑰丽成一代诗仙。他们都因选择自己擅长的而成功。

这一段列举三个事例后,点明了其中共同的道理,使中心论点“因擅长而成功”得到了有力的论证。

(二)拓展思路

如果说我们上述方法只是把事例析准、析透,文章还不够精彩的话,那么可以拓展思路,运用以下技法对事例做更准确、更深入的推理,以使自己的文章与众不同。

1、现实切入

现实切入,就是用现代人的理念、眼光去切入已有的素材,对素材进行具有现实意义的分析,来完成文章观点的阐发,写出个性化的材料。例如一位学生就从现代人的“团队”理念切入,写出刘邦成就千秋大业的原因。他这样写道:

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在激烈险恶的斗争中,好的团队凝聚的力量无可抵挡。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猛,刘邦的缜密,组成了一股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力量。然而项羽的团队人心涣散,项伯夜会刘邦,项羽优柔寡断,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结局已露端倪。团队的力量可以决定个人命运,甚至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

2、辩证思维

辩证分析就是要从事物的多方面进行辩证思维,或一分为二认识事物,或比较异同,或从侧面与全面、个别与整体的关系思考,都有助于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事物特征,提出准确全面的观点或理由。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一主题时,他这样写道:

一代帝王国破家亡之后,独上高楼,回望曾经的繁华富贵,而今已如昨夜的清梦远去。倚栏西望,手捻花枝缓缓吟出一曲曲优美而凄凉的诗句,声音低沉却震响了史册,给后代无数的文人骚客开辟了一片新的词派天地。对李煜来说,他的帝王之路坎坷不平,并不曾给后世子孙留下一片安定的疆土,但他聚焦在文坛,谁又说他不是一代奇才?方式不同地对待人才,发掘他们的特有才能,才是历史对人才、对真理最合理的评价。

这位考生对帝王李煜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使我们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一主题有了清晰的认识,使文章的观点得到了有力的论证。


相关内容

  • 议论文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
  • 议论文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 议论文是学生在各级各类应考或平时练笔中选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文体.从各级各类的考场作文 评阅及平时作文批改情况来看,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是因为不能恰当或综合 运用议论文常见的一些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七种: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归谬法.归 ...

  • 议论文的做题方法
  • 中考议论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方法简介 一. 文体知识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 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和统帅.在文中即用来解决"需要证明 什么"的问题. (1)对论点的要求:①正确②鲜明(2)论点的形式:论点应该是明确的 ...

  • 议论文知识
  • 第一部分:议论文基础知识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四要素,即论点.论题.论据和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1.语言特点: ①准确.严密. ②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

  • 议论文阅读知识点归纳及答题技巧
  • 议论文阅读知识点归纳及答题技巧 引入:1.议论文的特点: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 ...

  • 议论文相关知识点
  • 2012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式 立论:直接阐明自己的观点或主张.驳论:通过反驳错误的观点,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 3.怎样找论点?论点是文中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判断句.提炼论点的方法有:看标题是论点还是论题:看开头,是否能统摄全文:看结尾,找总结性的 ...

  •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 举例论证( ...

  • 议论文阅读知识储备与答题技巧
  • 议论文阅读知识储备与答题技巧 一.知识储备: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3.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论点:作者对事物所持的观点.态度或主张. ...

  • 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知识
  • 初中说明文阅读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对象及特征,其次是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事务性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事理性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 ) 时间 ...

  • 初三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总复习
  •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分界初中初三年级语文组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