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切问而近思

14、切问而近思 课堂互动

1.师:在教学中,孔子主张师生平等交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然而给颜回讲一天的课,却不见他提出疑问或不同意见,像个愚笨的人。但考察颜回的私下言论,却发现他所讲的都有自己的理解,并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实际并不愚笨。从孔子对颜回两次不同的印象,表明孔子提倡学生学习要独立思考,欢迎提出意见,大胆发挥,既管教,又管学,重视教学的信息反馈。

生:《为政》讲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

我们怎样才能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呢?

师:《为政》就向我们讲述了考察人的方法。全面地考察,是了解一个人的正确方法。 生:看一个人做事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什么,再看他采用什么方法或手段,最后看他做事之后是否安心。这样,就不易产生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错误判断了。孔子去世约80年后,魏文侯的谋臣李克阐发了这种全面考察的具体内容,即著名的“察人以五事”——“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即平日看他和谁亲近,富有时看他能不能帮助别人,有权势时看他举荐重用什么人,地位卑微时看他面对权位与钱财是否有所不取。孔子之言,李克之论,对后世影响颇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生:在《论语》中记载了很多隐者,那我们应如何看待?

师:《论语》里记载了很多隐者,他们的主张和观点与孔子不一样,但孔子并不鄙视他们,而是告诉学生,这些人也是有道理的人,要学生尊重他们,表现出难得的宽容精神。中国数千年没有炽热的宗教迷狂或教义偏执,而唯理是从,“谁有道理就听谁的”,包括近代中国较快地接受西方科技、文化、政法以至哲理,迅速改变千百年来的思想观念、服饰习惯等,都与这种宽容性多少有关。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宽容精神,才使儒学本身和中国文化能不断吸取和同化外来事物、思想而继续存在和发展。不吸取西方自然科学,就不会有康有为、谭嗣同的近代儒学。

生:儒家的宽容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其价值。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多元利益如何协调,除了靠法律、道德规范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宽容精神。

2.师:在求学之路上,除了勤奋好学,那就是好问善问,这样才有利于学问的长进,学习《八佾》各章,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与问的。

生:孔子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恭敬诚实,是知礼的表现。孔子入太庙,每件事都要向有司询问有关祭祖的事,可能是他做官以后在太庙祭祀当助祭时的事。孔子博学多才,尤精于礼,可是孔子对太庙中的礼器和礼仪活动,不懂或有疑问的,却放下架子,像小学生一样向有司请教。这种“每事问”,正表现孔子学而不厌、谦虚诚实的态度。在生活中,不懂装懂,怕丢面子,正是常人的通病。

生: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表现出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3.生:孔子在《述而》各章中论述了教与学、先知与后知的关系,请老师为我们详细分析。 师:孔子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领会知识,运用知识,而不在于炫耀自己博学多识,所以他主张默默地牢记所学的知识,这是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要当好先生,先要当好学生,孔子深知学习对已经为人师的自己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所以博闻强记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教学,他深刻地理解“教”与“学”的关系,他对教和学的态度是:自己努力学习永不满足,认真教诲永不疲倦。永不满足以谦虚勤奋为前提,

永不疲倦以不怕劳苦为动力。孔子从不敢以“圣人”自居,然而他认为做到好学勤教并不困难。“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反映了这位“万世师表”的精神风貌。

生:孔子“诲人不倦”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敬业爱生,坚信“后生可畏”,对学生以诚相待,不嫌学生短处。二是教书育人更重育人。平日,与学生平等相处,与学生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做仁人、君子。三是教学相长。孔子从不讲师道尊严,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承认自己说的做的并不总是对的。四是以身作则。孔子强调“身正”是“正人”的前提和导向,重视“身教”的作用。

师:《述而》第二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生:“生而知之”是唯心的,孔子从没赞许哪个是“生而知之”的人,也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的人,他说自己只是爱好古代文化,并且勤奋追求这些知识的人,也就是属于“学而知之”的。

生:人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一是书本即前人经验知识的总结,二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经历体会。没有“好古”精神,就无法继承前人;没有“敏以求之”的态度,就难以立足社会。孔子不仅“好古”,而且对古代文化进行了卓有成就的整理,他“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文心雕龙·原道》),历史的功绩永远不会磨灭。

师: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生:孔子针对当时有人不了解实际情况,不详细掌握材料而凭空创作,因此说自己没有这种能耐,也绝没有这种习气。要多闻多见,择取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加以利用;多方了解,多加思索,并作好记录。这样得来的知识,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虽然这比“生而知之”差一档次。

师:在《述而》(二十八)中,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4.生:孔子为何说自己有时对事物的看法也是“空空如也”呢?

师:一个人不可能周知一切。对于许多问题,往往是茫茫然,空空如也。但是,如果从正反、前后、左右、来去、始末等两端加以考察,就能有所了解。这个方法,是从无知变有知的一个好方法。

生:有人认为,事物的存在不仅是两端对立,在两端之间,还有一个中。所以任何事物可以一分为三,即两端加一中。然而,中,相对于左是右;相对于右是左。所以千变万化的对立,都可归结为两端对立。从两端考察,也就考察了事物的全部。

5.生:老师,我们应怎样理解《卫灵公》中的“一以贯之”以及“工欲善其事„„”呢? 师:子贡他们所重视的,是孔子的博学多才,而孔子所重视的,正是子贡他们所不知道的“一以贯之”。即以一个基本观念贯穿在所学知识中,方才不致于泛滥无归。至于这个“一”是什么呢?曾子说是“忠恕”。《中庸》却说:“忠恕违道不远。”认为“忠恕”并不就是“道”。贯穿“道”的那个“一”是“仁”。第三章“予一以贯之”的那个“一”,是“道”,其内涵是“仁”。

生: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

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师:孔子认为,要做到仁,首先必须与有仁德的人相处。为了说明此意,先用比喻,说工匠虽巧,如果工具不好使用,也干不出好活。一个人有“为仁”的志向,却没有贤人、好友的帮助,孤军作战,也难以成仁。子贡资质好,却有明显的缺点,喜欢结交不及自己的人做朋友,显示自己的才能,而且喜欢说别人的坏话,因此孔子有针对性地回答他如何培养仁德的提问,教育他要培养仁德,一定要结交贤者,得到师友的切磋琢磨之助,切勿自以为是,自视太高。

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在第十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6.师:除此之外,在《卫灵公》(三十一)中孔子还向我们提出了“学与思”的关系,请大家分析?

生: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应该并重。学,是思的原料、基础。原料必须经过加工,但没有原料,也就无从思索。本章开始用“吾尝”二字,说明这句话是孔子自己的经验。孔子的话,大概是对那些思而不学的人说的。思而不学不仅“无益”,而且很容易想入非非,结果一无所获。胡适认为,老老实实地学习,这是孔子做学问的功夫。他说过:“凡是有大成功的人,都是有绝顶聪明而肯作笨工夫的人。”

生: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7.生:那《子张》中的“博学„„切问„„”,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就更有指导意义。

师:本章讲求仁的门路。子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修养的重要方法。博学才能识广,坚守其志才能专心致力,切己之事问于人,才不好高骛远,近思就是联系现实来自我思考。宋代朱熹写过一本《近思录》,即取这句话的意思。

生:苏轼说:“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而远思,则劳而无功。”人们都知道,要进步,就要博学、笃志,而切问、近思往往被忽视。所以有人尽管学了许多东西,却无所成就。切问是问自己切身的问题,如此解疑释惑,才有真正的得益。近思就是循序渐进地把握大道。求道只从内心找寻,不假外求。孔子说过:“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4、切问而近思 课堂互动

1.师:在教学中,孔子主张师生平等交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然而给颜回讲一天的课,却不见他提出疑问或不同意见,像个愚笨的人。但考察颜回的私下言论,却发现他所讲的都有自己的理解,并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实际并不愚笨。从孔子对颜回两次不同的印象,表明孔子提倡学生学习要独立思考,欢迎提出意见,大胆发挥,既管教,又管学,重视教学的信息反馈。

生:《为政》讲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

我们怎样才能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呢?

师:《为政》就向我们讲述了考察人的方法。全面地考察,是了解一个人的正确方法。 生:看一个人做事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什么,再看他采用什么方法或手段,最后看他做事之后是否安心。这样,就不易产生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错误判断了。孔子去世约80年后,魏文侯的谋臣李克阐发了这种全面考察的具体内容,即著名的“察人以五事”——“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即平日看他和谁亲近,富有时看他能不能帮助别人,有权势时看他举荐重用什么人,地位卑微时看他面对权位与钱财是否有所不取。孔子之言,李克之论,对后世影响颇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生:在《论语》中记载了很多隐者,那我们应如何看待?

师:《论语》里记载了很多隐者,他们的主张和观点与孔子不一样,但孔子并不鄙视他们,而是告诉学生,这些人也是有道理的人,要学生尊重他们,表现出难得的宽容精神。中国数千年没有炽热的宗教迷狂或教义偏执,而唯理是从,“谁有道理就听谁的”,包括近代中国较快地接受西方科技、文化、政法以至哲理,迅速改变千百年来的思想观念、服饰习惯等,都与这种宽容性多少有关。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宽容精神,才使儒学本身和中国文化能不断吸取和同化外来事物、思想而继续存在和发展。不吸取西方自然科学,就不会有康有为、谭嗣同的近代儒学。

生:儒家的宽容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其价值。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多元利益如何协调,除了靠法律、道德规范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宽容精神。

2.师:在求学之路上,除了勤奋好学,那就是好问善问,这样才有利于学问的长进,学习《八佾》各章,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与问的。

生:孔子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恭敬诚实,是知礼的表现。孔子入太庙,每件事都要向有司询问有关祭祖的事,可能是他做官以后在太庙祭祀当助祭时的事。孔子博学多才,尤精于礼,可是孔子对太庙中的礼器和礼仪活动,不懂或有疑问的,却放下架子,像小学生一样向有司请教。这种“每事问”,正表现孔子学而不厌、谦虚诚实的态度。在生活中,不懂装懂,怕丢面子,正是常人的通病。

生: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表现出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3.生:孔子在《述而》各章中论述了教与学、先知与后知的关系,请老师为我们详细分析。 师:孔子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领会知识,运用知识,而不在于炫耀自己博学多识,所以他主张默默地牢记所学的知识,这是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要当好先生,先要当好学生,孔子深知学习对已经为人师的自己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所以博闻强记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教学,他深刻地理解“教”与“学”的关系,他对教和学的态度是:自己努力学习永不满足,认真教诲永不疲倦。永不满足以谦虚勤奋为前提,

永不疲倦以不怕劳苦为动力。孔子从不敢以“圣人”自居,然而他认为做到好学勤教并不困难。“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反映了这位“万世师表”的精神风貌。

生:孔子“诲人不倦”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敬业爱生,坚信“后生可畏”,对学生以诚相待,不嫌学生短处。二是教书育人更重育人。平日,与学生平等相处,与学生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做仁人、君子。三是教学相长。孔子从不讲师道尊严,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承认自己说的做的并不总是对的。四是以身作则。孔子强调“身正”是“正人”的前提和导向,重视“身教”的作用。

师:《述而》第二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生:“生而知之”是唯心的,孔子从没赞许哪个是“生而知之”的人,也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的人,他说自己只是爱好古代文化,并且勤奋追求这些知识的人,也就是属于“学而知之”的。

生:人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一是书本即前人经验知识的总结,二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经历体会。没有“好古”精神,就无法继承前人;没有“敏以求之”的态度,就难以立足社会。孔子不仅“好古”,而且对古代文化进行了卓有成就的整理,他“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文心雕龙·原道》),历史的功绩永远不会磨灭。

师: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生:孔子针对当时有人不了解实际情况,不详细掌握材料而凭空创作,因此说自己没有这种能耐,也绝没有这种习气。要多闻多见,择取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加以利用;多方了解,多加思索,并作好记录。这样得来的知识,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虽然这比“生而知之”差一档次。

师:在《述而》(二十八)中,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4.生:孔子为何说自己有时对事物的看法也是“空空如也”呢?

师:一个人不可能周知一切。对于许多问题,往往是茫茫然,空空如也。但是,如果从正反、前后、左右、来去、始末等两端加以考察,就能有所了解。这个方法,是从无知变有知的一个好方法。

生:有人认为,事物的存在不仅是两端对立,在两端之间,还有一个中。所以任何事物可以一分为三,即两端加一中。然而,中,相对于左是右;相对于右是左。所以千变万化的对立,都可归结为两端对立。从两端考察,也就考察了事物的全部。

5.生:老师,我们应怎样理解《卫灵公》中的“一以贯之”以及“工欲善其事„„”呢? 师:子贡他们所重视的,是孔子的博学多才,而孔子所重视的,正是子贡他们所不知道的“一以贯之”。即以一个基本观念贯穿在所学知识中,方才不致于泛滥无归。至于这个“一”是什么呢?曾子说是“忠恕”。《中庸》却说:“忠恕违道不远。”认为“忠恕”并不就是“道”。贯穿“道”的那个“一”是“仁”。第三章“予一以贯之”的那个“一”,是“道”,其内涵是“仁”。

生: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

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师:孔子认为,要做到仁,首先必须与有仁德的人相处。为了说明此意,先用比喻,说工匠虽巧,如果工具不好使用,也干不出好活。一个人有“为仁”的志向,却没有贤人、好友的帮助,孤军作战,也难以成仁。子贡资质好,却有明显的缺点,喜欢结交不及自己的人做朋友,显示自己的才能,而且喜欢说别人的坏话,因此孔子有针对性地回答他如何培养仁德的提问,教育他要培养仁德,一定要结交贤者,得到师友的切磋琢磨之助,切勿自以为是,自视太高。

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在第十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6.师:除此之外,在《卫灵公》(三十一)中孔子还向我们提出了“学与思”的关系,请大家分析?

生: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应该并重。学,是思的原料、基础。原料必须经过加工,但没有原料,也就无从思索。本章开始用“吾尝”二字,说明这句话是孔子自己的经验。孔子的话,大概是对那些思而不学的人说的。思而不学不仅“无益”,而且很容易想入非非,结果一无所获。胡适认为,老老实实地学习,这是孔子做学问的功夫。他说过:“凡是有大成功的人,都是有绝顶聪明而肯作笨工夫的人。”

生: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7.生:那《子张》中的“博学„„切问„„”,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就更有指导意义。

师:本章讲求仁的门路。子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修养的重要方法。博学才能识广,坚守其志才能专心致力,切己之事问于人,才不好高骛远,近思就是联系现实来自我思考。宋代朱熹写过一本《近思录》,即取这句话的意思。

生:苏轼说:“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而远思,则劳而无功。”人们都知道,要进步,就要博学、笃志,而切问、近思往往被忽视。所以有人尽管学了许多东西,却无所成就。切问是问自己切身的问题,如此解疑释惑,才有真正的得益。近思就是循序渐进地把握大道。求道只从内心找寻,不假外求。孔子说过:“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相关内容

  •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共7篇)
  • 篇一: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普安县青山民族中学 朱政 一学期的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终于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面我就这一学期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点简单的小结. 首先,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 ...

  • 反思高三语文教学工作
  • 现实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提高效率.但是我们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六册书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们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我们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 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 ...

  • 高三语文第一课讲课稿
  • 高三语文第一课 高三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连接着高中和大学:高三是一个满怀希望的时期,似乎光明的未来触手可及:高三也是一个沉重压抑的时期,作业和大考小考多得难以统计.我们同学也许忍不住会想:这世上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游刃有余地应付这一切?知识的掌握到底有无捷径?我的回答也许会让疲于奔命的学子们失 ...

  • 初中语文教研工作部署
  • 一、目标任务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学法指导为突破,追求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研,努力提高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水平,巩固并提升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在全省的地位,初步形成具有苏州区域特色的普通高中 ...

  • 高三语文备课组总结交流
  • 对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的思考 --高三语文备课组工作小结 风送冬寒,柳迎日暖,荷心渐圆,蛙鸣再现,弹指之间,又一届高三生活结束了.回首本学年的教学工作,可以说,我们是紧张.充实同时也是快乐的.作为一个集体,我们7位老师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学习新的课改理念,研究新课标的新动 ...

  • 高三升旗仪式语文一轮复习
  •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转眼间,高三开学已经有三周,在这三周中,各科一轮复习正在紧张有序的稳步推进.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搞好语文一轮复习,下面我代表高三语文组,给同学们提四点复习建议: 1.分析学情,制定长效计划 同学们,高三一年,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使语文复习 ...

  • 高三语文中朗读的重要性
  • 许多语文教师认为,高三语文复习课,只要注重讲解分析,至于朗读,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将时间挤压再挤压,只为做题再做题.殊不知,朗读对于高三复习,同样重要. 一.认识朗读的重要性 高三语文课上,我们会无数次提到"语感"一词,"语感"从何而来?主要从朗读训练中获得.众 ...

  •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 一、指导思想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对高三学生语文学科的考查要求,深入贯彻学校提出的校本教研、高效高质的方针,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集思广益,挖掘教学教研潜力,实现资源共享,卓有成效地提高高三教学教育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强化本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意识,优化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 ...

  • 高三下学期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 高三(下)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龙九莲 一.指导思想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考纲.新课标.新高考模式.新命题角度对中学语文教学和高三语文备考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应该顺应高考改革趋势,在全面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充分调研各校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托精选的优秀复习资料 ...

  • 高三语文老师交流心得体会
  • 12月22日,**中学高三部分教师来我校交流,我作为高三语文学科组长参与交流,听了钱校长和杨校长对**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介绍后,我们主要和**中学高三语文教研组长.集训班班主任周主任交流.我们从上次联考的试卷分析.复习资料的使用.高三后期的复习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一.联考情况 语文试卷由常州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