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教案

16 最大的麦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4.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前和学生共同收集跟机会有关的名人名言、小故事等。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介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死于雅典的败落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苏格拉底是一位个性鲜明,被人褒贬不一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苏格拉底最后因触犯了当时权贵的利益而被冠以腐蚀青年思想之名被迫饮毒堇汁而死。 他长期靠教育为业,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独特,常常用启发、辩论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2.谈话导入: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经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的一位。(板书:苏格拉底)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近大师,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请打开课本,我们一同分享《最大的麦穗》带给我们的愉快的精神之旅。(板书:最大的麦穗)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两到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大意。

2.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重点指导“沉甸甸”的读音。 麦穗 惋惜 判断 定夺 摇晃 苍老 麦垄 追求 沉甸甸

挑挑拣拣 颗粒饱满 东张西望 实实在在 错失良机 如梦初醒

2.重点指导识记“垄”,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麦垄:垄,就是在田里用土堆起的一趟土线,宽30公分左右,萝卜、地瓜等这些作物就必须种植在这样的地垄上。 但麦子不是种在垄上的,这里的麦垄是形容一行行的麦子。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笑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脉络

1.课文主要讲什么?交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谁),通过(的方式) ,使(谁)明白了(什么) 。

2.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交流汇报: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五、作业: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走进那块文化土壤深厚的麦地,与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一共说了几次话?请快速浏览课文,用笔画出苏格拉底说的话。

3、哪三句话?谁找出来读一读?

4、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是精辟的。我们今天就从苏格拉底说的这三次话着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去解读这位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

二、研读文本 整体感悟

过渡: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来到麦地里摘麦穗。我们先来听听他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一)学习第一句:“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请一位同学当苏格拉底,说说这句话,其他同学作弟子,听明白苏格拉底的要求。

2、指名读

3、弟子们听明白了没有,明白了什么了?(苏格拉底有两个要求,一个是最大的麦穗,一个是只许进不许退。)

4、师:真好,大家从只许进不许退体会到什么? (“只许进,不许退”。表面上是提出一种要求,实际上是告诉弟子们:时间不能倒流,生命不能重复!有句话说得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的路上,我们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不要错失良机。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5、弟子们对于麦穗有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没有,就是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6、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郑重、平静)

7、小结:看来大家不仅体会得好,读得更好。

你们听懂了,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也听懂了,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最大

的麦穗。过了好长一段时间,苏格拉底又说了第二句话。

(二)学习第二句: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_________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时间已经没有了,机遇已经没有了„„)

过渡:难道他们没有认真摘麦穗吗?学习3、4两小节

1.默读这两段话,看看弟子们是怎样摘麦穗的。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2.他们没有摘到最大麦穗的原因是什么?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3.交流:

(1)“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拿不定主义,不能当机立断。

(2)“„„弟子们埋头向前走。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看出弟子们摘麦穗时非常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目光狭窄。这样是找不到最大的麦穗的

3、小结:所以这时,引读----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假如你就是摘麦穗的弟子,此刻心情如何?会说些什么?

(1)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2)没有当机立断,错失良机;我很后悔,当时为何不„„(3)我心里很失落„„(4)心里很难受„„(4)心中感到懊悔,明明已经摘到手了,干吗又扔掉„„

4、小结:引读弟子们总认为——总以为——出示课件

5、弟子们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6、小结:看来,我们都比苏格拉底的弟子更出色。

过渡: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苏格拉底是怎样开导的?

(三)学习第三句“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出示齐读。

2、讨论交流: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2)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

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3、苏格拉底真的只是在讲摘麦穗吗?

(苏格拉底是用麦地在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机会)他在借摘麦穗告诉弟子人生的道理。他可真是用心良苦啊!

4、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你认为“说”字前可加上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苏格拉底借麦穗说明的道理,弟子们明白了了吗?

三、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1、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齐读

3、请大家再认真读读每一句话,你读懂了哪句话?

4、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这里的麦穗就是出现在眼前的机遇,麦地就是人生)这句话也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是看到颗粒饱满的“麦穗”,就——另一种是东张西望——就像文中苏格拉底的弟子摘麦穗时的态度。(提醒分号的用法,两个分句,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5、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6、突出显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最大的追求指的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眼前的一穗指的是前面的“颗粒饱满的麦穗“,即出现在眼前的机遇。

(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

板书:眼前的一穗 机遇

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应该注重现实。)

(1)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谈理解。

7.有了这样的理解,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把这句话读得更好。让我们把这句话牢牢地印在心里。齐读。

8.学习了课文,你觉得苏格拉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教学有什么特别之处?

9.关于机会的名言。

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 ----查理﹒艮科尔

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 ——狄更斯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张九龄

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 ——培根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 ——达尔文

10.体会分好在文中的用法。

四、总结:

1.总结全文。出示课件

2.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教导弟子,不在教室,在麦地;不用课本,用麦穗;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自己悟出一个道理。 这节课,我们走进麦地,收获了一株颗粒饱满的麦穗,这就是:抓住眼前的一穗,把握实在的机遇。希望你们能铭记在心,落实于行。

板书:

24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 远大的理想

眼前的一穗 机遇

16 最大的麦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4.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前和学生共同收集跟机会有关的名人名言、小故事等。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介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死于雅典的败落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苏格拉底是一位个性鲜明,被人褒贬不一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苏格拉底最后因触犯了当时权贵的利益而被冠以腐蚀青年思想之名被迫饮毒堇汁而死。 他长期靠教育为业,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独特,常常用启发、辩论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2.谈话导入: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经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的一位。(板书:苏格拉底)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近大师,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请打开课本,我们一同分享《最大的麦穗》带给我们的愉快的精神之旅。(板书:最大的麦穗)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两到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大意。

2.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重点指导“沉甸甸”的读音。 麦穗 惋惜 判断 定夺 摇晃 苍老 麦垄 追求 沉甸甸

挑挑拣拣 颗粒饱满 东张西望 实实在在 错失良机 如梦初醒

2.重点指导识记“垄”,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麦垄:垄,就是在田里用土堆起的一趟土线,宽30公分左右,萝卜、地瓜等这些作物就必须种植在这样的地垄上。 但麦子不是种在垄上的,这里的麦垄是形容一行行的麦子。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笑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脉络

1.课文主要讲什么?交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谁),通过(的方式) ,使(谁)明白了(什么) 。

2.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交流汇报: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五、作业: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走进那块文化土壤深厚的麦地,与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一共说了几次话?请快速浏览课文,用笔画出苏格拉底说的话。

3、哪三句话?谁找出来读一读?

4、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是精辟的。我们今天就从苏格拉底说的这三次话着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去解读这位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

二、研读文本 整体感悟

过渡: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来到麦地里摘麦穗。我们先来听听他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一)学习第一句:“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请一位同学当苏格拉底,说说这句话,其他同学作弟子,听明白苏格拉底的要求。

2、指名读

3、弟子们听明白了没有,明白了什么了?(苏格拉底有两个要求,一个是最大的麦穗,一个是只许进不许退。)

4、师:真好,大家从只许进不许退体会到什么? (“只许进,不许退”。表面上是提出一种要求,实际上是告诉弟子们:时间不能倒流,生命不能重复!有句话说得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的路上,我们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不要错失良机。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5、弟子们对于麦穗有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没有,就是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6、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郑重、平静)

7、小结:看来大家不仅体会得好,读得更好。

你们听懂了,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也听懂了,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最大

的麦穗。过了好长一段时间,苏格拉底又说了第二句话。

(二)学习第二句: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_________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时间已经没有了,机遇已经没有了„„)

过渡:难道他们没有认真摘麦穗吗?学习3、4两小节

1.默读这两段话,看看弟子们是怎样摘麦穗的。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2.他们没有摘到最大麦穗的原因是什么?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3.交流:

(1)“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拿不定主义,不能当机立断。

(2)“„„弟子们埋头向前走。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看出弟子们摘麦穗时非常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目光狭窄。这样是找不到最大的麦穗的

3、小结:所以这时,引读----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假如你就是摘麦穗的弟子,此刻心情如何?会说些什么?

(1)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2)没有当机立断,错失良机;我很后悔,当时为何不„„(3)我心里很失落„„(4)心里很难受„„(4)心中感到懊悔,明明已经摘到手了,干吗又扔掉„„

4、小结:引读弟子们总认为——总以为——出示课件

5、弟子们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6、小结:看来,我们都比苏格拉底的弟子更出色。

过渡: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苏格拉底是怎样开导的?

(三)学习第三句“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出示齐读。

2、讨论交流: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2)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

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3、苏格拉底真的只是在讲摘麦穗吗?

(苏格拉底是用麦地在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机会)他在借摘麦穗告诉弟子人生的道理。他可真是用心良苦啊!

4、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你认为“说”字前可加上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苏格拉底借麦穗说明的道理,弟子们明白了了吗?

三、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1、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齐读

3、请大家再认真读读每一句话,你读懂了哪句话?

4、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这里的麦穗就是出现在眼前的机遇,麦地就是人生)这句话也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是看到颗粒饱满的“麦穗”,就——另一种是东张西望——就像文中苏格拉底的弟子摘麦穗时的态度。(提醒分号的用法,两个分句,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5、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6、突出显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最大的追求指的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眼前的一穗指的是前面的“颗粒饱满的麦穗“,即出现在眼前的机遇。

(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

板书:眼前的一穗 机遇

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应该注重现实。)

(1)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谈理解。

7.有了这样的理解,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把这句话读得更好。让我们把这句话牢牢地印在心里。齐读。

8.学习了课文,你觉得苏格拉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教学有什么特别之处?

9.关于机会的名言。

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 ----查理﹒艮科尔

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 ——狄更斯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张九龄

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 ——培根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 ——达尔文

10.体会分好在文中的用法。

四、总结:

1.总结全文。出示课件

2.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教导弟子,不在教室,在麦地;不用课本,用麦穗;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自己悟出一个道理。 这节课,我们走进麦地,收获了一株颗粒饱满的麦穗,这就是:抓住眼前的一穗,把握实在的机遇。希望你们能铭记在心,落实于行。

板书:

24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 远大的理想

眼前的一穗 机遇


相关内容

  • 最大的麦穗公开课教案
  • 最大的麦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前两周我们一起去学校后山春游,还记得你们当时的心情吗? 2.这节课老师将带你们去做一次精神旅游.我们将要到一座精神殿堂,与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汲取他的营养,去享受一种精神的愉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

  •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6 最大的麦穗教案
  • 16 最大的麦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 学会生字"垄", 理解"沉甸甸.埋头.如梦初醒.不失时机.错失良机"等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 ...

  • 教案,最大的麦穗
  • 解读哲学大师的语言,领略智慧课堂的魅力,参悟人生之道的真谛,一起倾听花开的声音„„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走进那块文化土壤深厚的麦地,与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 ...

  • 拣麦穗的教案
  • 11. <拣麦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的结构布局,学习文章用于表现主题的各种修辞方法(主要为象征手法的运用) 2.通过诵读与探究,体会分析文章中出色的细节描写,体会该散文的语言魅力. 3.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情感美,培 ...

  • [精品][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 篇一: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最大的麦穗>一文,深深感悟到了"所有的方法都要从实际入手,切忌生搬硬套." "固定的教学模式最终只能导致作茧自缚."这些观点的真正含义.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带有深刻哲理的文章, ...

  • [拣麦穗]教案
  • <拣麦穗>学案 东埔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感知作品结构,把握细节描写,体会其所表达的真挚情感:②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品读作品语言,欣赏其巧妙的写作手法,学会运用对比.衬托.象征.铺垫等手法,表情达意. 3.情感态度价值:体会作品蕴 ...

  • [观刈麦]教案
  • <观刈麦>教案(郑守英初稿) 教学能力目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重点:1.诵读.理解.赏析 2.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语:2005年"中国 ...

  •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案
  •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复习目标:1.初步掌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能用准确的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复习重点:学会概括无明显关键词句的文章的主要内容. 复习难点:能用准确的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复习过程: 一. 谈话导入,明确概括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节不同寻常的课,它没有具体课文,更 ...

  •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 目 录 1.背景分析----------------------- 1 2.教学目标----------------------- 2 3.教学准备----------------------- 2 4.教学过程-----------------------2 5.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