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周期之意,古人以甲子纪天度,一节为六十日,一年三百六十日为六节。藏象,指体内脏腑的功能及其表现于外的片象。本篇始论天度、气数、继论藏象、脉象,故篇名为“六节藏象论”。中国历中阳历和阴阳合历是用以正天度以制日月之行的,干支运气历是用以明气数以纪化生之用的。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黄帝问道:我早就听说,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排列组合成纪年、纪月和纪日,六十日为一周,称为一节,六节共三百六十日为一年;而人体有耳、目、口、鼻、前后二阴共九窍,胃、大肠、小肠、膀胱容纳有形的饮食及其糟粕的四个脏器及肝、心、脾、肺、肾藏精神的五个脏器,加起来共九脏,形成一个整体,并且与天地相配合。按说一年应该是三百六十五天,所以人体也应该有三百六十五节。这种天人相应的理论已经流传很久了,但不知他讲的到底是什么?
这是祖先在总结日历也就是天象和气候。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岐伯回答道:您问得真仔细阿,就让我详细讲解一下。所谓六节就是用天干与地支排列组合来纪日,六十天为一节,又叫一个甲子,六个甲子便是三百六十日,正与周天的三百六十度相合,所以说六六为节;所谓六六为节与九九相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运行的尺度;气数是影响万物生化的节气。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天在上属阳,地在下属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日月在天体中的运行是有一定的轨道和规律的,每天行进一定的度数。一周天是三百六十五度,太阳一昼夜行一度,月亮一昼夜行十三度又十九分之七,所以有大月三十天和小月二十九天之分,平均二十九天半,十二个月共三百五十四天,而一年应该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这样就少了十一又四分之一天。每年余十一天多,积累下来就产生闰月。三年闰一个月,五年再闰一个月,平均每十九年要置七个闰月才能与周天的度数相合,使节气和月份一致。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推算的方法是:首先确立冬至为一年节气的开始,再用圭表测量日影长度的变化,计算日月运行的度数,校正时令节气,然后将余数加入计算,这样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
世界各地的文明首先都是计算历法,定年月等周期。历法、年月等周期其实就是对应气候,因为气候影响农作物和动物的活动,从这方面我们就知道“阴阳”、“五行”到底是祖先用来干什么的。从祖先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黄帝说:天度的道理我已经明白了,还想了解一下气数怎么与天度配合?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天是以六十日为一节,六节便是一年,而地是以九数与天联系的,天有十干,地有十二支,他们的排列组合为六十日,为一个甲子,六个甲子就是一年。因为周天有三百六十度,这就是一年有三百六十日与周天相应的计算方法。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自古至今,一切生物都是和自然界息息相通的,天地的阴阳变化是孕育生命的根本。无论是地上划出的九州还是人体的九窍,都与自然息息相通。
●故其生五,其气三。■
天地的阴阳相互变化影响,便产生了木、火、土、金、水五行五种阴阳状态和三阴三阳这三种阴和阳的各自变化形式。(两个极点与往来变化)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它在天表现为风、署、火三阳和燥、寒、湿三阴;在地表现为木、君火、相火三阳和金、水、土三阴;在人体表现为太阴、少阳、阳明三阳经脉和太阴、少阳、厥阴三阴经脉。天、地、人三才,又各分而为三,三乘以三便是就。在地划分为翼、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周,在人体就是胃、大肠、小肠、膀胱四个“形脏”和肝、心、脾、肺、肾五个“神脏”,(因为他们分别藏有不可解的五种东西:心藏神、肝藏魄、脾藏意、肺藏魂、肾藏志)合为九脏与天度节气相通。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六六”和“九九”相通的道理了,但先生在前面曾经提到把有余的气积累起来构成闰月的问题,我想听听什么是气,请先生启发我的蒙昧,解答我的疑问。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岐伯回答道:这是前代帝王所珍藏的学问,而由我的老师传授给我。
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于祖先那是天大的秘密。
●帝曰:请遂闻之。■
黄帝说:请详细给我讲解听听。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岐伯回答道:五天为一候,三候就是十五天便是一气,六气九十天便是一时(季),四个时就是一年。每年都有五运中的一运主宰该年的气候变化。五运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轮流主宰气候变化。一运主宰一年,五年一周期,如此循环不已。在一年中五运由各主宰一个季节,如此周而复始,循环更替。每一候的五天中,也是这样分别由五运主宰。这种每年都相通的变化叫主气。除此之外还有,随每年地支不同而变化的客气。主气和客气都影响着气候也影响着生物界。因此,如果不知道推算主气与客气相遇的具体情况,不了解一年中风、寒、暑、湿、燥、火的变化,不懂得五运太过与不及的道理,那就不可能全面掌握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发病规律,这样也不能算作高明的医生。
====================================
因为中医主要描述人体和气候之间关系的科学,所以,《内经》多次强调“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黄帝问道:五运之气按一定次序更迭推移,周而复始,好像圆环一样没有起点与终点,又怎么有太过与不及的说法呢?岐伯回答道:五运之气更迭主宰时令,所以各有所胜也就是说每一运气都有旺盛的季节,也有被制约的季节,从而产生太过与不及的盛衰变化。这是经常会出现的情况。
五运六气章节对气候规律的描述更详细。
●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
黄帝问道:那么平气又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道:既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的情况,便是平气。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
黄帝问道:那么太过以及不及又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道:这些内容在有关五运六气的经典中都有说明。
●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黄帝问道:那么“所胜”为何意?岐伯回答道:春胜长夏,也就是木克土;长夏胜冬,也就是土克水;冬胜夏也就是水克火;夏胜秋,也就是火克金;秋胜春,也就是金克木;这是五行相互克制关系在季节中的反映。按照取象比类的方法,人的五脏就是根据四时五行之气来命名的。如:肝与春季、木气相配合;心与夏季,火气相配合;脾与长夏,土气相配合;肺与秋季金相配合;肾与冬季,水相配合。
所胜就是五行相生相克中的相克,五行的相生相克首先是气候之间的关系。
●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黄帝问道:怎么才能知道他们之间的相胜的情况呢?岐伯回答道:要知道所胜,必须首先观察气候到来时间的早晚。观察的方法一般一立春为标准,如果时令未到而相应的气候先期来到,就称为太过。比如,春季未到而气候已经温暖,便是木气太过。某气太过就会进犯自己所不胜之气,而加倍克制自己所胜之气。比如,木气太过就会反而欺侮金气,而加倍克制土气。这是由于某气太过淫胜所致,把这种情况叫做气淫。这时气候与时令不符,就会影响人的健康而生病,虽然医术高明也没办法制止。相反,如果时令已到而相应的气候迟迟未到,就称为不及。某气不及就不能克制自己所胜之气,而使所胜之气妄行,而所生之气由于缺乏资助而生病,是由于所不胜之气乘虚侵犯它的原因。比如木气不及而不能克制土气,使土气妄行;因木不能生火,而火气受病,金气加倍克制木气所致(正反馈)。这种由于某气不及而受到迫害的情况就叫做“气迫”。可见,要想知道到底是太过还是不及,就需要以正常的气候为标准来衡量某一具体气候时令到来的早晚。因此,只有仔细地按照四时节气去观察五气的变化,才能准确地了解气候是否与时令相符,从而知道是太过还是不及。假如气候与时令不符,势必会影响人们的健康而疾病内生,虽然医术高明也没办法制止。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黄帝问道:五运之气有不按次序更替而紊乱的情况吗?岐伯回答道:自然界的气候不能失去规律,如果失去了常规就是反常,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黄帝问道:气候反常对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呢?岐伯回答道:如果反常气候是这个时令气候所胜的,那么病情就轻微,比如,春天出现偏湿的气候,春属木而湿为土气,木能克土,所以病情就轻微。反之,如果反常气候是这个时令所不胜的气候,那么病情就会严重,例如,春天出现干燥的气候,燥为金气,金能克木。如果这个时候再感受了其他的邪气,就会有死亡的危险。所以说如果反常气候出现在能克制它的时令里,那么虽然能引起疾病,但病情也比较轻微,如果恰好出现在它所克制的时令里,那么引起的病情就比较严重了。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黄帝说:讲的很好!我听说土地之气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万物,由于土地之气变化多端,所以万物的形态各异,我们正是根据万物形态上的差异来给他们命名以区分彼此。天地之间的五运之气和阴阳变化对于万物的影响哪个大哪个小呢?你可以讲一下吗?
●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岐伯回答道:问的真详细阿,天很广阔以致没办法度量它;地很大我们也很难测量它。不过,你既然提出了这样一个深奥又微妙的问题,那就让我概括性的讲一讲吧。自然界的植物有青、红、黄、白、黑五种基本颜色,但是由这五种基本颜色而组成的世界万物的颜色是我们看都看不完的。植物又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滋味,但是由这五种基本滋味变化而出来的美味是我们尝试不过来的。五脏对五种基本滋味有所偏好,各种声、色、嗅、味对五脏的影响各异。天为阳,天以风、寒、燥、湿、署五气来影响人们;地属阴,提供人们酸、苦、甘、辛、咸五味的食物,(古人把食物的成分按五味来划分,而现代我们把食物的成分分为蛋白质、脂肪、醣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七大类)。五气由鼻而进入人体,藏于心肺之间(人体由肺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一功能是由心脏和肺来完成的,所以五气藏于心肺之间)。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功能正常,可以使人们面色红润声音柔和洪亮(脸色的红润,声音的洪亮都是要靠能量来驱动的,而气属阳所以五气上使五色修明)。五味由口进入体内,藏在肠胃之间,经过消化吸收用来滋养五脏之气,五脏之气调和,便能生成气血津液,气血津液充足,精神自然就会旺盛起来。
●帝曰:脏象何如?■
黄帝问道:什么是“脏象”?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岐伯回答道:脏腑在体内有各自的位置,但脏腑功能活动情况可以在体表反映出来,脏腑在人体系统的阴阳作用和地位是不一样的。具体说:心脏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精神意识,统率全身,心脏的功能的好坏主要体现在面部,心脏的功能状态可以从面部颜色以及荣润与枯槁上反映出来,心脏功能正常血脉就充盈。(心脏功能正常血脉就可以送达全身每一个地方,这里心脏功能似乎还应该包括血液的分配)心脏按人体阴阳来划分,属于阳中之阳,与四时中阳气最旺盛的夏季相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肺脏是人体阳气的根本,(人体能量的产生主要是靠葡萄糖有氧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来提供,氧气是来自肺脏的呼吸)人体有规律的呼吸是靠“魄”来实现的,“魄”就潜藏在肺脏里。(人工呼吸就不是靠“魄”来完成,魄应该指呼吸得以主动完成的机制,而神应该指心脏能够有节律跳动的机制)肺脏功能的好坏主要表现在毫毛上,肺脏功能正常皮肤就致密充盈。如果把五脏六腑按阴阳来划分,肺脏为阳中之少阴。它与四时中阳气开始下降的秋季相通应。(心脏是身体能量产生的根本,而氧气是身体产生能量的一个必要条件)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肾脏是潜藏的根本,就好像冬眠的虫子一样。它潜藏着人体的真阴和真阳,同时也是储藏人体生殖之精的地方,肾功能的好坏可以在头发上表现出来,肾功能强骨骼就充实。如果把五脏六腑按阴阳来划分,肾脏为阴中之少阴,与四时中阴气最盛阳气闭藏的冬季相通应。(肾主蛰,有这么几层意思:冬季,气温寒冷,人体的血液的分配是体内增加体表减少,人体释放的能量用于修复和再生五脏六腑的部分增加,人体体表释放的能量也相对减少。就像蛰虫一样潜伏起来。种子和精子以及卵子都可以看作是生命被潜藏起来,就像动物减少能量的损耗,只要维持生命能够存在的最低能量要求,动物冬眠时是要进行呼吸的,只不过呼吸减慢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而已。这样看来种子是要进行呼吸的,只不过这种呼吸比冬眠的动物还要微弱的多,这是的肾就是与四时对应的肾。现代科学中的肾脏主要指肾这一器官,具有重吸收功能,能够把人体的中医里的精微物质再重新吸收再利用,所以和脾土化精微的功能是对应的,重吸收功能加强了,脾土化精微的功能就可以弱一些,中医里的肾既指四时对应于人体能量分配所指的肾,也只现代肾脏的一部分功能。是说明人体系统功能的工具。)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肝脏是人体由阴转阳的根本,(能量由体内向体表转移分配,也有能量增加的功能)肝脏可以储藏血液,并且可以根据人体活动的需要而调节血液的分配,肝脏调节血液的分配以及使身体由阴转阳的功能是靠“魂”这一机制来完成,所以“魂”就潜藏在肝脏中。肝脏功能的好坏可以从爪甲上表现出来,肝脏的功能强大筋膜就强健,如果肝血充足,爪甲坚厚,筋膜也就柔韧有力,肝脏还可以生养血气,(能量的产生开始增加,因而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功能加强,于是就可以生养血气)肝脏与五味中的酸味相应;与五色中的青色相应,如果把五脏六腑按阴阳来划分,肝脏为阳中之少阳,与四时中阳气初生的春季相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人体的“粮仓”,是人体各个部分营养的源泉,是人体营气产生的地方,它们既具有类似储存饮食的器物作用,又有对食物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物质,滋养脏腑的功能,同时又能把糟粕排出体外。它们功能的好坏主要在口唇及四周,它们的功能强健则身体的肌肉也强壮,脾胃功能强那么人的口唇就红润并且肌肉丰满有力。它与五味中的甘味对应;和五色中的黄色对应。如果把五脏六腑按阴阳来划分,脾胃则为阴中之至阴类,与四时中湿气最盛的长夏季相通应,属于五行中的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胆腑具有阳气初生的性质,称为少阳,这种初生的氧气是维系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不断进行并欣欣向荣的不可缺少的力量。所以说十一脏功能的发挥,又都取决于胆的少阳之气。(胆为中正之官,要中庸,要对外界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故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在脉象方面,颈部两侧的人迎脉的变化,反映人体三阳经的盛衰;而手腕处寸口脉的搏动变化,反映人体三阴经的盛衰。所以通过对比人迎与寸口两部脉搏的力度,便可以了解疾病是在阳经还是在阴经。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说明病在少阳;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两倍,说明病在太阳;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三倍说明病在阳明;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以上,说明阳盛到了极点而不能与阴气相交通,叫做“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如果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说明并在厥阴;如果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两倍说明并在少阴;如果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三倍,说明病在太阴;如果寸口脉大于人迎脉四倍及以上,说明阴盛已到极点,而不能与阳气相交通,叫做“关格”。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但是物极必反,这是普通规律,脉象上反映出阴与阳各自盛极而不能交通,与天地阴阳规律背离,所以见到这种脉象必死无疑。
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的预后吉凶,疾病的性质是属阴还是属阳,疾病的部位是在表还是里,是在脏还是在腑,气血运行方向对否,做到对疾病认识正确无误,对全部情况了如指掌,得心应手。这些诊断疾病的道理和方法非常宝贵,对于不具备医生应有的高尚品德和才智的人,是不能随便传授的;对于应该教导的人,则要把全部的医学精华交给他,这才是对医学事业做出的真正贡献。
节,度,周期之意,古人以甲子纪天度,一节为六十日,一年三百六十日为六节。藏象,指体内脏腑的功能及其表现于外的片象。本篇始论天度、气数、继论藏象、脉象,故篇名为“六节藏象论”。中国历中阳历和阴阳合历是用以正天度以制日月之行的,干支运气历是用以明气数以纪化生之用的。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黄帝问道:我早就听说,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排列组合成纪年、纪月和纪日,六十日为一周,称为一节,六节共三百六十日为一年;而人体有耳、目、口、鼻、前后二阴共九窍,胃、大肠、小肠、膀胱容纳有形的饮食及其糟粕的四个脏器及肝、心、脾、肺、肾藏精神的五个脏器,加起来共九脏,形成一个整体,并且与天地相配合。按说一年应该是三百六十五天,所以人体也应该有三百六十五节。这种天人相应的理论已经流传很久了,但不知他讲的到底是什么?
这是祖先在总结日历也就是天象和气候。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岐伯回答道:您问得真仔细阿,就让我详细讲解一下。所谓六节就是用天干与地支排列组合来纪日,六十天为一节,又叫一个甲子,六个甲子便是三百六十日,正与周天的三百六十度相合,所以说六六为节;所谓六六为节与九九相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运行的尺度;气数是影响万物生化的节气。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天在上属阳,地在下属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日月在天体中的运行是有一定的轨道和规律的,每天行进一定的度数。一周天是三百六十五度,太阳一昼夜行一度,月亮一昼夜行十三度又十九分之七,所以有大月三十天和小月二十九天之分,平均二十九天半,十二个月共三百五十四天,而一年应该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这样就少了十一又四分之一天。每年余十一天多,积累下来就产生闰月。三年闰一个月,五年再闰一个月,平均每十九年要置七个闰月才能与周天的度数相合,使节气和月份一致。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推算的方法是:首先确立冬至为一年节气的开始,再用圭表测量日影长度的变化,计算日月运行的度数,校正时令节气,然后将余数加入计算,这样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
世界各地的文明首先都是计算历法,定年月等周期。历法、年月等周期其实就是对应气候,因为气候影响农作物和动物的活动,从这方面我们就知道“阴阳”、“五行”到底是祖先用来干什么的。从祖先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黄帝说:天度的道理我已经明白了,还想了解一下气数怎么与天度配合?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天是以六十日为一节,六节便是一年,而地是以九数与天联系的,天有十干,地有十二支,他们的排列组合为六十日,为一个甲子,六个甲子就是一年。因为周天有三百六十度,这就是一年有三百六十日与周天相应的计算方法。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自古至今,一切生物都是和自然界息息相通的,天地的阴阳变化是孕育生命的根本。无论是地上划出的九州还是人体的九窍,都与自然息息相通。
●故其生五,其气三。■
天地的阴阳相互变化影响,便产生了木、火、土、金、水五行五种阴阳状态和三阴三阳这三种阴和阳的各自变化形式。(两个极点与往来变化)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它在天表现为风、署、火三阳和燥、寒、湿三阴;在地表现为木、君火、相火三阳和金、水、土三阴;在人体表现为太阴、少阳、阳明三阳经脉和太阴、少阳、厥阴三阴经脉。天、地、人三才,又各分而为三,三乘以三便是就。在地划分为翼、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周,在人体就是胃、大肠、小肠、膀胱四个“形脏”和肝、心、脾、肺、肾五个“神脏”,(因为他们分别藏有不可解的五种东西:心藏神、肝藏魄、脾藏意、肺藏魂、肾藏志)合为九脏与天度节气相通。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六六”和“九九”相通的道理了,但先生在前面曾经提到把有余的气积累起来构成闰月的问题,我想听听什么是气,请先生启发我的蒙昧,解答我的疑问。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岐伯回答道:这是前代帝王所珍藏的学问,而由我的老师传授给我。
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于祖先那是天大的秘密。
●帝曰:请遂闻之。■
黄帝说:请详细给我讲解听听。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岐伯回答道:五天为一候,三候就是十五天便是一气,六气九十天便是一时(季),四个时就是一年。每年都有五运中的一运主宰该年的气候变化。五运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轮流主宰气候变化。一运主宰一年,五年一周期,如此循环不已。在一年中五运由各主宰一个季节,如此周而复始,循环更替。每一候的五天中,也是这样分别由五运主宰。这种每年都相通的变化叫主气。除此之外还有,随每年地支不同而变化的客气。主气和客气都影响着气候也影响着生物界。因此,如果不知道推算主气与客气相遇的具体情况,不了解一年中风、寒、暑、湿、燥、火的变化,不懂得五运太过与不及的道理,那就不可能全面掌握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发病规律,这样也不能算作高明的医生。
====================================
因为中医主要描述人体和气候之间关系的科学,所以,《内经》多次强调“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黄帝问道:五运之气按一定次序更迭推移,周而复始,好像圆环一样没有起点与终点,又怎么有太过与不及的说法呢?岐伯回答道:五运之气更迭主宰时令,所以各有所胜也就是说每一运气都有旺盛的季节,也有被制约的季节,从而产生太过与不及的盛衰变化。这是经常会出现的情况。
五运六气章节对气候规律的描述更详细。
●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
黄帝问道:那么平气又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道:既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的情况,便是平气。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
黄帝问道:那么太过以及不及又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道:这些内容在有关五运六气的经典中都有说明。
●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黄帝问道:那么“所胜”为何意?岐伯回答道:春胜长夏,也就是木克土;长夏胜冬,也就是土克水;冬胜夏也就是水克火;夏胜秋,也就是火克金;秋胜春,也就是金克木;这是五行相互克制关系在季节中的反映。按照取象比类的方法,人的五脏就是根据四时五行之气来命名的。如:肝与春季、木气相配合;心与夏季,火气相配合;脾与长夏,土气相配合;肺与秋季金相配合;肾与冬季,水相配合。
所胜就是五行相生相克中的相克,五行的相生相克首先是气候之间的关系。
●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黄帝问道:怎么才能知道他们之间的相胜的情况呢?岐伯回答道:要知道所胜,必须首先观察气候到来时间的早晚。观察的方法一般一立春为标准,如果时令未到而相应的气候先期来到,就称为太过。比如,春季未到而气候已经温暖,便是木气太过。某气太过就会进犯自己所不胜之气,而加倍克制自己所胜之气。比如,木气太过就会反而欺侮金气,而加倍克制土气。这是由于某气太过淫胜所致,把这种情况叫做气淫。这时气候与时令不符,就会影响人的健康而生病,虽然医术高明也没办法制止。相反,如果时令已到而相应的气候迟迟未到,就称为不及。某气不及就不能克制自己所胜之气,而使所胜之气妄行,而所生之气由于缺乏资助而生病,是由于所不胜之气乘虚侵犯它的原因。比如木气不及而不能克制土气,使土气妄行;因木不能生火,而火气受病,金气加倍克制木气所致(正反馈)。这种由于某气不及而受到迫害的情况就叫做“气迫”。可见,要想知道到底是太过还是不及,就需要以正常的气候为标准来衡量某一具体气候时令到来的早晚。因此,只有仔细地按照四时节气去观察五气的变化,才能准确地了解气候是否与时令相符,从而知道是太过还是不及。假如气候与时令不符,势必会影响人们的健康而疾病内生,虽然医术高明也没办法制止。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黄帝问道:五运之气有不按次序更替而紊乱的情况吗?岐伯回答道:自然界的气候不能失去规律,如果失去了常规就是反常,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黄帝问道:气候反常对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呢?岐伯回答道:如果反常气候是这个时令气候所胜的,那么病情就轻微,比如,春天出现偏湿的气候,春属木而湿为土气,木能克土,所以病情就轻微。反之,如果反常气候是这个时令所不胜的气候,那么病情就会严重,例如,春天出现干燥的气候,燥为金气,金能克木。如果这个时候再感受了其他的邪气,就会有死亡的危险。所以说如果反常气候出现在能克制它的时令里,那么虽然能引起疾病,但病情也比较轻微,如果恰好出现在它所克制的时令里,那么引起的病情就比较严重了。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黄帝说:讲的很好!我听说土地之气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万物,由于土地之气变化多端,所以万物的形态各异,我们正是根据万物形态上的差异来给他们命名以区分彼此。天地之间的五运之气和阴阳变化对于万物的影响哪个大哪个小呢?你可以讲一下吗?
●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岐伯回答道:问的真详细阿,天很广阔以致没办法度量它;地很大我们也很难测量它。不过,你既然提出了这样一个深奥又微妙的问题,那就让我概括性的讲一讲吧。自然界的植物有青、红、黄、白、黑五种基本颜色,但是由这五种基本颜色而组成的世界万物的颜色是我们看都看不完的。植物又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滋味,但是由这五种基本滋味变化而出来的美味是我们尝试不过来的。五脏对五种基本滋味有所偏好,各种声、色、嗅、味对五脏的影响各异。天为阳,天以风、寒、燥、湿、署五气来影响人们;地属阴,提供人们酸、苦、甘、辛、咸五味的食物,(古人把食物的成分按五味来划分,而现代我们把食物的成分分为蛋白质、脂肪、醣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七大类)。五气由鼻而进入人体,藏于心肺之间(人体由肺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一功能是由心脏和肺来完成的,所以五气藏于心肺之间)。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功能正常,可以使人们面色红润声音柔和洪亮(脸色的红润,声音的洪亮都是要靠能量来驱动的,而气属阳所以五气上使五色修明)。五味由口进入体内,藏在肠胃之间,经过消化吸收用来滋养五脏之气,五脏之气调和,便能生成气血津液,气血津液充足,精神自然就会旺盛起来。
●帝曰:脏象何如?■
黄帝问道:什么是“脏象”?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岐伯回答道:脏腑在体内有各自的位置,但脏腑功能活动情况可以在体表反映出来,脏腑在人体系统的阴阳作用和地位是不一样的。具体说:心脏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精神意识,统率全身,心脏的功能的好坏主要体现在面部,心脏的功能状态可以从面部颜色以及荣润与枯槁上反映出来,心脏功能正常血脉就充盈。(心脏功能正常血脉就可以送达全身每一个地方,这里心脏功能似乎还应该包括血液的分配)心脏按人体阴阳来划分,属于阳中之阳,与四时中阳气最旺盛的夏季相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肺脏是人体阳气的根本,(人体能量的产生主要是靠葡萄糖有氧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来提供,氧气是来自肺脏的呼吸)人体有规律的呼吸是靠“魄”来实现的,“魄”就潜藏在肺脏里。(人工呼吸就不是靠“魄”来完成,魄应该指呼吸得以主动完成的机制,而神应该指心脏能够有节律跳动的机制)肺脏功能的好坏主要表现在毫毛上,肺脏功能正常皮肤就致密充盈。如果把五脏六腑按阴阳来划分,肺脏为阳中之少阴。它与四时中阳气开始下降的秋季相通应。(心脏是身体能量产生的根本,而氧气是身体产生能量的一个必要条件)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肾脏是潜藏的根本,就好像冬眠的虫子一样。它潜藏着人体的真阴和真阳,同时也是储藏人体生殖之精的地方,肾功能的好坏可以在头发上表现出来,肾功能强骨骼就充实。如果把五脏六腑按阴阳来划分,肾脏为阴中之少阴,与四时中阴气最盛阳气闭藏的冬季相通应。(肾主蛰,有这么几层意思:冬季,气温寒冷,人体的血液的分配是体内增加体表减少,人体释放的能量用于修复和再生五脏六腑的部分增加,人体体表释放的能量也相对减少。就像蛰虫一样潜伏起来。种子和精子以及卵子都可以看作是生命被潜藏起来,就像动物减少能量的损耗,只要维持生命能够存在的最低能量要求,动物冬眠时是要进行呼吸的,只不过呼吸减慢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而已。这样看来种子是要进行呼吸的,只不过这种呼吸比冬眠的动物还要微弱的多,这是的肾就是与四时对应的肾。现代科学中的肾脏主要指肾这一器官,具有重吸收功能,能够把人体的中医里的精微物质再重新吸收再利用,所以和脾土化精微的功能是对应的,重吸收功能加强了,脾土化精微的功能就可以弱一些,中医里的肾既指四时对应于人体能量分配所指的肾,也只现代肾脏的一部分功能。是说明人体系统功能的工具。)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肝脏是人体由阴转阳的根本,(能量由体内向体表转移分配,也有能量增加的功能)肝脏可以储藏血液,并且可以根据人体活动的需要而调节血液的分配,肝脏调节血液的分配以及使身体由阴转阳的功能是靠“魂”这一机制来完成,所以“魂”就潜藏在肝脏中。肝脏功能的好坏可以从爪甲上表现出来,肝脏的功能强大筋膜就强健,如果肝血充足,爪甲坚厚,筋膜也就柔韧有力,肝脏还可以生养血气,(能量的产生开始增加,因而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功能加强,于是就可以生养血气)肝脏与五味中的酸味相应;与五色中的青色相应,如果把五脏六腑按阴阳来划分,肝脏为阳中之少阳,与四时中阳气初生的春季相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人体的“粮仓”,是人体各个部分营养的源泉,是人体营气产生的地方,它们既具有类似储存饮食的器物作用,又有对食物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物质,滋养脏腑的功能,同时又能把糟粕排出体外。它们功能的好坏主要在口唇及四周,它们的功能强健则身体的肌肉也强壮,脾胃功能强那么人的口唇就红润并且肌肉丰满有力。它与五味中的甘味对应;和五色中的黄色对应。如果把五脏六腑按阴阳来划分,脾胃则为阴中之至阴类,与四时中湿气最盛的长夏季相通应,属于五行中的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胆腑具有阳气初生的性质,称为少阳,这种初生的氧气是维系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不断进行并欣欣向荣的不可缺少的力量。所以说十一脏功能的发挥,又都取决于胆的少阳之气。(胆为中正之官,要中庸,要对外界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故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在脉象方面,颈部两侧的人迎脉的变化,反映人体三阳经的盛衰;而手腕处寸口脉的搏动变化,反映人体三阴经的盛衰。所以通过对比人迎与寸口两部脉搏的力度,便可以了解疾病是在阳经还是在阴经。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说明病在少阳;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两倍,说明病在太阳;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三倍说明病在阳明;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以上,说明阳盛到了极点而不能与阴气相交通,叫做“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如果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说明并在厥阴;如果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两倍说明并在少阴;如果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三倍,说明病在太阴;如果寸口脉大于人迎脉四倍及以上,说明阴盛已到极点,而不能与阳气相交通,叫做“关格”。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但是物极必反,这是普通规律,脉象上反映出阴与阳各自盛极而不能交通,与天地阴阳规律背离,所以见到这种脉象必死无疑。
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的预后吉凶,疾病的性质是属阴还是属阳,疾病的部位是在表还是里,是在脏还是在腑,气血运行方向对否,做到对疾病认识正确无误,对全部情况了如指掌,得心应手。这些诊断疾病的道理和方法非常宝贵,对于不具备医生应有的高尚品德和才智的人,是不能随便传授的;对于应该教导的人,则要把全部的医学精华交给他,这才是对医学事业做出的真正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