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的意义: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不断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当代学制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教师的作用:1.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延续中桥梁与纽带作用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关键作用3.人类潜能的开发者,个体发展期促进作用。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父母与朋友。新课改中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职业道德素养: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4.以身作则。知识素养: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2.精深的学科知识3.宽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育与教学的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心理素养: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
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容:1.遵守职业道德2.拓展专业知识3.提升专业能力4.建构专业人格5.形成专业思想
6.专业自我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是通过受过站们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个因素。
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1.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前进的过程。 良好班集体的特征:1.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2.一个健全的组织系统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4.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
小学班主任工作内容:1.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教学反思对教师发展的作用:1.反思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石2.通过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改变,激发自身的创造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小学教育是在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在层次上属于初等教育阶段,性质上具有基础性特点。为小学生未来的生活、学习、发展打好基础,为中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打好基础,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打好基础。
遗传在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的差异是造成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1.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2.采用讨论法教学3.联系实际问题教学4.进行必要的启发指导5.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1.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2.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3.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我国小学德育的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因材施教~
德育的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
小学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评比竞赛法、奖励与惩罚法
班集体的培养方法:确定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对于学生不正确不文明的言行及时加以引导和制止、树立典型平等对待学生、因材施教以鼓励为主、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素质
教学设计的原则:系统性、程序性、可行性、反馈性原则
小学备课的内容:设计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设计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评价、编写教案
教学过程的步骤: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归纳小结、作业安排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我国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修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方法适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不足:难以因材施教、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灵活性。
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现实的态度、正确运用奖和罚、要学会总结和反思
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
古代的小学教育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长期性、系统性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1)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2)侠义:以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着教育的一切。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权、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可以促进民主(3)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甑别和选拨的功能。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教师由一名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通过自身反省和反思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态度上实现个人成长。二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即外力促使教师提升的过程。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路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的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1)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2)注重对教师创造性人格的培养;(3)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4)鼓励教师身体力行,知行统一;(5)促进科研,发展教师的批判思维;(6)加强自我教育,形成反思意识。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第一,及时复习,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第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第三,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第四,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第五,复习方法要多样化第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大方面。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4、改进教学方法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2、课堂中正确引导3、注重激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
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组织的建设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2、班级日常管理纪律管理是班级常规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3、班级活动的管理4、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
班级管理的模式:(一)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二)平行管理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三)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每一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四)目标管理 最早提出目标管理的是德鲁克
班级管理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全面管理的原则3、自主参与原则4、教管结合原则5、全员激励原则
6、平行管理原则
班级管理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2、目标管理法3、情境感染法4、规范制约法5、舆论影响法6、心理疏导法7、行为训练法
义务教育的意义: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不断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当代学制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教师的作用:1.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延续中桥梁与纽带作用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关键作用3.人类潜能的开发者,个体发展期促进作用。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父母与朋友。新课改中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职业道德素养: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4.以身作则。知识素养: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2.精深的学科知识3.宽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育与教学的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心理素养: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
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容:1.遵守职业道德2.拓展专业知识3.提升专业能力4.建构专业人格5.形成专业思想
6.专业自我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是通过受过站们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个因素。
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1.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前进的过程。 良好班集体的特征:1.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2.一个健全的组织系统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4.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
小学班主任工作内容:1.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教学反思对教师发展的作用:1.反思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石2.通过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改变,激发自身的创造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小学教育是在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在层次上属于初等教育阶段,性质上具有基础性特点。为小学生未来的生活、学习、发展打好基础,为中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打好基础,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打好基础。
遗传在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的差异是造成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1.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2.采用讨论法教学3.联系实际问题教学4.进行必要的启发指导5.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1.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2.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3.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我国小学德育的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因材施教~
德育的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
小学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评比竞赛法、奖励与惩罚法
班集体的培养方法:确定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对于学生不正确不文明的言行及时加以引导和制止、树立典型平等对待学生、因材施教以鼓励为主、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素质
教学设计的原则:系统性、程序性、可行性、反馈性原则
小学备课的内容:设计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设计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评价、编写教案
教学过程的步骤: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归纳小结、作业安排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我国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修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方法适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不足:难以因材施教、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灵活性。
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现实的态度、正确运用奖和罚、要学会总结和反思
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
古代的小学教育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长期性、系统性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1)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2)侠义:以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着教育的一切。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权、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可以促进民主(3)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甑别和选拨的功能。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教师由一名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通过自身反省和反思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态度上实现个人成长。二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即外力促使教师提升的过程。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路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的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1)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2)注重对教师创造性人格的培养;(3)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4)鼓励教师身体力行,知行统一;(5)促进科研,发展教师的批判思维;(6)加强自我教育,形成反思意识。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第一,及时复习,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第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第三,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第四,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第五,复习方法要多样化第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大方面。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4、改进教学方法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2、课堂中正确引导3、注重激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
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组织的建设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2、班级日常管理纪律管理是班级常规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3、班级活动的管理4、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
班级管理的模式:(一)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二)平行管理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三)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每一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四)目标管理 最早提出目标管理的是德鲁克
班级管理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全面管理的原则3、自主参与原则4、教管结合原则5、全员激励原则
6、平行管理原则
班级管理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2、目标管理法3、情境感染法4、规范制约法5、舆论影响法6、心理疏导法7、行为训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