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道德规范

网络环境下的道德规范

摘要:网络社会里道德冲突现象严重,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无政府主义泛滥,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网络道德问题产生原因在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无界性,政府缺乏管制,网络立法的滞后。对此,政府要强化网络管理,规范网络市场秩序、加强网络与信息的安全管理来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加强对网民的教育,使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

关键词:网络道德网络社会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1.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1020(2010)03-0139-0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地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的社会里,网络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不仅仅包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也包括思维方式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社会诸方面问题不断呈现出来。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道德行为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事例一:2006年4月,一名悲情丈夫在网上发表了名为《2区麦维影歌守望者发生的丑闻:一个让你更珍惜爱人的理由》的帖子,声称自己的妻子幽月儿有了外遇,并公布了妻子和外遇在QQ上的对话纪录。妻子的外遇是妻子在《魔兽世界》中的游戏伙伴“铜须”,两人在一次玩家“同城聚会”后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在短短数天内,这篇帖子在“猫扑网”魔兽世界主题论坛上的点击率就飙升到了20万,扑天盖地的各种言论充斥网络之间,骂人的,劝导的,理性的,冲动的,一场在虚拟世界的无序混战暴露了网络中的道德空白。然而,正当当事人隐私被彻底曝光时,事件的始作俑者发帖承认帖子的内容多为杜撰。①

事例二:2007年5月25日,一段数名学生在上课时侮辱年迈地理老师的视频让网民震惊,并引收稿日期:2010-04-06

作者简介:滑丽蓉(1986-),女,山西临汾人,汉族,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2008级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

京,100088。

①熊瑛:《“铜须事件”暴露网络道德空白》,http://www.jxgdw.com/jxgd/news/jswp/jssp/userobject1ai649946.html,2006-06-10。

-139-

起网友的热议和愤慨。有网友公布“当事人”住址电话号码等资料。被指事件发生地的北京海淀艺术职业学校主页被黑并被张贴抗议字幕。①

事例三:2008年4月17日,备受关注的“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由死亡博客引发的首例网络暴力案正式在公众面前进入了司法审判阶段,案件本身如何判定自有法官审理。但是,这种由所谓的网络暴力、网络通缉、网络道德审判等引发的新型案例却不能不引起思考。②

事例四:2009年10月14日,一位自称来自河北容城县的女子闫德利,在博客上公布了279名曾与自己发生过性关系的男性手机号码并称自己身染艾滋病。这一消息的发布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后经警方查证,于2009年10月27日在北京市将炮制容城“艾滋女”事件的始作俑者杨某抓获,并以涉嫌诽谤罪将其刑事拘留,这一事件才得以平息。

当我们的社会延伸到网络这样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时,社会伦理和道德也随之延伸到网络环境中,网络道德必不可少。由于多方面原因,本应得到很好遵守的网络道德却在网络环境中迷失了方向,甚至说没有找到立足点。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原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在网络社会中也饱受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社会下的道德现状

从以上的事例中不难看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生存的环境中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道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道德失范现象十分严重。著名的学者杜凯拉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环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③在网络发展初期,社会原有的旧道德规范或多或少都有不适应网络社会的方面,也难免会有缺陷;而新的道德规范由于其刚刚产生,必然会有不足之处,不能很好地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新旧道德规范并存、更迭,使得规范内容相冲突,从而导致网络社会中大量道德失范现象,如,故意损害网络交通、擅自闯入网络及相关的系统、传播计算机病毒、淫秽物品泛滥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等。最近发生的谷歌公司代表向中国作家道歉事件有力地反映了网络社会中道德规范严重缺失的现象。

2.道德冲突现象严重。这些冲突主要表现为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冲突和不同国家道德的冲突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现实社会里,长期的社会发展已经形成了大量的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然而,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统一的网络道德规范尚未形成,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总有不同,加之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巨大差距,现代道德对传统道德形成了很大的挑战,不可避免地与传统道德产生冲突。另一方面,各国本身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人情不同,道德规范、社会规范和法律规范自然不同,与此相适应的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必然不同,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有差异也是合理的。在此基础上,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的特点,这种由文化差异带来的道德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3.道德相对主义盛行。道德相对主义最直接的表述是“你想怎样就怎样”,言外之意是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各种各样的行为,几乎没有什么限制。由于网络既没有中心也没有所谓的开始和结束,在这样一个无边无际的环境之中,责任与行为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密,人们无法清楚地看到自己行为的责任,从而误认为自己的行为不需要负任何责任。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在作出行为时总要受到各种约束,不仅有来自本身的约束,而且有更多的来自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约束,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当行①秦国昕:《北京学生侮辱老师视频震惊网民爆料事件真相》,http://edu.qq.com/a/20070528/000058.htm,2007-05-28。②魏雁飞:《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引发的思考》,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804/22/297654.shtml,2008-04-22。③蒋爱华、陈芳:《“网络社会”道德建设初探》,《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140-

为应承担的责任,责任和行为的联系较为密切。因而,网络为道德相对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土壤。4.无

政府主义泛滥。在现实社会中,有国家和相应的政府机构,有严密的一套国家机构系统。人

们是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是相对的,不是无限制的。而在网络中,没有政府机构,也没有什么领导和管理者,所有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管理者。这里成了一个言论自由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发言,而且是不需要承担责任、可以滥用自己的这项权利的地方。无政府主义的泛滥,使得人们的自由观念过分增长,言行随心所欲,从而使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越演越烈,引起了人们关注,并力图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与合作减少这种不良现象。

二、网络道德的含义及其产生原因

在之前论述中,笔者提到了“网络道德”这一概念,但对于其具体含义没有作具体的界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道德是社会以善恶评价方式、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由此可以推出,网络道德规范是网络社会从自身的整体利益出发形成和概括的人们在网络社会关系中应当普遍遵循的行为善恶准则。它是网络社会中的人们共同道德生活经验的积累,是网络社会成员普遍道德行为的总结,它作为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生活。

结合我国其他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决定性因素:网络本身的特点。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虚拟性、无界性以及没有明确的国家机

构和政府进行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管制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网民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自由地交流和发表意见。网络社会不仅对言论表达形式没有限制,而且对于所表达的内容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和惩罚机制,即使对有违道德甚至是轻微的违法行为也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制裁或者这类行为不会得到制裁,这就与现实中人们应该为自己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人们更愿意选择网络这一环境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也使得人们在现实生活生活中遇到的压抑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得到释放;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无政府主义的特点,通过语言、图片或者视频等形式对他人进行攻击,甚至出现了盗用别人的名义做出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并将行为的责任转嫁给他人。这一系列由网络特点决定而产生的现象都是现实社会中几乎不可能遇到的,而在网络社会却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2.重要性因素:网络立法的滞后。网络犯罪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由于网络犯罪是一种新出现的事物,原有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全包容所有的不法行为。虽然从2000年至今,我国已经出台了四十余部互联网管理法规,但一些网络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如网络诈骗和网络所带来的著作权等一系列问题仍然没有法律和法规进行规制。有的现象如网络侵权的问题在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中已经得到了规制,非法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在刑法修正案(七)中也明确做了规定,但却过于简单,司法实践中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立法空白和不可避免的法律漏洞导致了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一些行为却得不到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违反道德行为。试想一下,如果存在完善的法律、法规对违反网络道德的现象进行规制,基于法律的威慑作用,人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收敛自己的行为以避免得到法律的惩罚,违反网络道德的现象也会随之减少。

3.主要性因素:网民的心理因素。与现实社会一样,人们是网络社会的主人,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主体同样也是人。如果人们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的控制尤其是心理方面的控制,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就会减少很多。然而,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步伐在加快,这样的节奏会使人们出现困惑、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郁闷和痛苦心理,为了宣泄心里的不愉快,人们开始求助网络,使得网络成为人们宣泄的一个重要的场所。再加上网络的无中性、自由性,人们在这里尽情地发泄自己的不满和不愉快,甚至进行抨击和报复,导致了在网络中人们违反道德的现象层出不穷。

-141-

三、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有效途径

1.政府——引导者和监管者。政府应该作为对网络社会的控制手段之一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规范网络市场秩序、加强网络与信息的安全管理、净化网络环境等方面。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政府还应该增强管理的预见性、及时性,迅速填补法律的空白,如,加快对虚拟货币的赌博以及裸聊等问题的法律规制。政府还应创新工作方法,在打击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积极主动地抓住管制的重点,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创造一个“干干静静”的网络环境。

2.网络行业——自治者。从事网络行业的人一般都具有很高的计算机水平,对于一些程序的了解比普通的网民要深刻,甚至可以操作和制作一些程序,如果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可以有效地进行自我控制,那么现存的运营商在盈利、政府在买单的现象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可以或多或少地改变网络社会的不良风气,从源头上促进网络良好风气的形成。

3.加强对网民的教育。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网民数量相对较多。政府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监督每一个人,但能够通过教育的方式,普及与网络相关的法律知识,让网民明白违反网络道德的不法性及危害性,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互相监督,从而减少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网络主体自我约束、自我塑造,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一方式是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关键因素。让网络主体通过自身反省和提高认识,并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改造自身,践行道德规范,才能从根源上解决网络社会中违反道德这一现象的出现。

4.进行网络立法。我国网络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法规的制定速度远远落后于网络发展速度,我国应加强网络法规建设,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从法律角度来规范网络的不道德的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和安全的网络环境。

5.加大对网络技术研究的投资和国家之间的合作。为了打击网络上不道德的行为,各国都在努力开发先进技术,但是我国技术力量相对比较弱。我国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加大和保证一定的人员及资金的投入,从技术上防范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另外,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和无国界性的特点,还必须加强与其他各国的合作,共同致力于打击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

网络环境下的道德规范

摘要:网络社会里道德冲突现象严重,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无政府主义泛滥,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网络道德问题产生原因在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无界性,政府缺乏管制,网络立法的滞后。对此,政府要强化网络管理,规范网络市场秩序、加强网络与信息的安全管理来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加强对网民的教育,使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

关键词:网络道德网络社会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1.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1020(2010)03-0139-0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地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的社会里,网络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不仅仅包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也包括思维方式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社会诸方面问题不断呈现出来。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道德行为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事例一:2006年4月,一名悲情丈夫在网上发表了名为《2区麦维影歌守望者发生的丑闻:一个让你更珍惜爱人的理由》的帖子,声称自己的妻子幽月儿有了外遇,并公布了妻子和外遇在QQ上的对话纪录。妻子的外遇是妻子在《魔兽世界》中的游戏伙伴“铜须”,两人在一次玩家“同城聚会”后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在短短数天内,这篇帖子在“猫扑网”魔兽世界主题论坛上的点击率就飙升到了20万,扑天盖地的各种言论充斥网络之间,骂人的,劝导的,理性的,冲动的,一场在虚拟世界的无序混战暴露了网络中的道德空白。然而,正当当事人隐私被彻底曝光时,事件的始作俑者发帖承认帖子的内容多为杜撰。①

事例二:2007年5月25日,一段数名学生在上课时侮辱年迈地理老师的视频让网民震惊,并引收稿日期:2010-04-06

作者简介:滑丽蓉(1986-),女,山西临汾人,汉族,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2008级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

京,100088。

①熊瑛:《“铜须事件”暴露网络道德空白》,http://www.jxgdw.com/jxgd/news/jswp/jssp/userobject1ai649946.html,2006-06-10。

-139-

起网友的热议和愤慨。有网友公布“当事人”住址电话号码等资料。被指事件发生地的北京海淀艺术职业学校主页被黑并被张贴抗议字幕。①

事例三:2008年4月17日,备受关注的“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由死亡博客引发的首例网络暴力案正式在公众面前进入了司法审判阶段,案件本身如何判定自有法官审理。但是,这种由所谓的网络暴力、网络通缉、网络道德审判等引发的新型案例却不能不引起思考。②

事例四:2009年10月14日,一位自称来自河北容城县的女子闫德利,在博客上公布了279名曾与自己发生过性关系的男性手机号码并称自己身染艾滋病。这一消息的发布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后经警方查证,于2009年10月27日在北京市将炮制容城“艾滋女”事件的始作俑者杨某抓获,并以涉嫌诽谤罪将其刑事拘留,这一事件才得以平息。

当我们的社会延伸到网络这样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时,社会伦理和道德也随之延伸到网络环境中,网络道德必不可少。由于多方面原因,本应得到很好遵守的网络道德却在网络环境中迷失了方向,甚至说没有找到立足点。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原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在网络社会中也饱受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社会下的道德现状

从以上的事例中不难看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生存的环境中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道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道德失范现象十分严重。著名的学者杜凯拉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环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③在网络发展初期,社会原有的旧道德规范或多或少都有不适应网络社会的方面,也难免会有缺陷;而新的道德规范由于其刚刚产生,必然会有不足之处,不能很好地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新旧道德规范并存、更迭,使得规范内容相冲突,从而导致网络社会中大量道德失范现象,如,故意损害网络交通、擅自闯入网络及相关的系统、传播计算机病毒、淫秽物品泛滥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等。最近发生的谷歌公司代表向中国作家道歉事件有力地反映了网络社会中道德规范严重缺失的现象。

2.道德冲突现象严重。这些冲突主要表现为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冲突和不同国家道德的冲突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现实社会里,长期的社会发展已经形成了大量的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然而,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统一的网络道德规范尚未形成,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总有不同,加之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巨大差距,现代道德对传统道德形成了很大的挑战,不可避免地与传统道德产生冲突。另一方面,各国本身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人情不同,道德规范、社会规范和法律规范自然不同,与此相适应的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必然不同,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有差异也是合理的。在此基础上,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的特点,这种由文化差异带来的道德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3.道德相对主义盛行。道德相对主义最直接的表述是“你想怎样就怎样”,言外之意是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各种各样的行为,几乎没有什么限制。由于网络既没有中心也没有所谓的开始和结束,在这样一个无边无际的环境之中,责任与行为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密,人们无法清楚地看到自己行为的责任,从而误认为自己的行为不需要负任何责任。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在作出行为时总要受到各种约束,不仅有来自本身的约束,而且有更多的来自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约束,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当行①秦国昕:《北京学生侮辱老师视频震惊网民爆料事件真相》,http://edu.qq.com/a/20070528/000058.htm,2007-05-28。②魏雁飞:《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引发的思考》,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804/22/297654.shtml,2008-04-22。③蒋爱华、陈芳:《“网络社会”道德建设初探》,《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140-

为应承担的责任,责任和行为的联系较为密切。因而,网络为道德相对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土壤。4.无

政府主义泛滥。在现实社会中,有国家和相应的政府机构,有严密的一套国家机构系统。人

们是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是相对的,不是无限制的。而在网络中,没有政府机构,也没有什么领导和管理者,所有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管理者。这里成了一个言论自由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发言,而且是不需要承担责任、可以滥用自己的这项权利的地方。无政府主义的泛滥,使得人们的自由观念过分增长,言行随心所欲,从而使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越演越烈,引起了人们关注,并力图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与合作减少这种不良现象。

二、网络道德的含义及其产生原因

在之前论述中,笔者提到了“网络道德”这一概念,但对于其具体含义没有作具体的界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道德是社会以善恶评价方式、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由此可以推出,网络道德规范是网络社会从自身的整体利益出发形成和概括的人们在网络社会关系中应当普遍遵循的行为善恶准则。它是网络社会中的人们共同道德生活经验的积累,是网络社会成员普遍道德行为的总结,它作为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生活。

结合我国其他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决定性因素:网络本身的特点。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虚拟性、无界性以及没有明确的国家机

构和政府进行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管制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网民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自由地交流和发表意见。网络社会不仅对言论表达形式没有限制,而且对于所表达的内容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和惩罚机制,即使对有违道德甚至是轻微的违法行为也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制裁或者这类行为不会得到制裁,这就与现实中人们应该为自己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人们更愿意选择网络这一环境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也使得人们在现实生活生活中遇到的压抑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得到释放;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无政府主义的特点,通过语言、图片或者视频等形式对他人进行攻击,甚至出现了盗用别人的名义做出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并将行为的责任转嫁给他人。这一系列由网络特点决定而产生的现象都是现实社会中几乎不可能遇到的,而在网络社会却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2.重要性因素:网络立法的滞后。网络犯罪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由于网络犯罪是一种新出现的事物,原有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全包容所有的不法行为。虽然从2000年至今,我国已经出台了四十余部互联网管理法规,但一些网络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如网络诈骗和网络所带来的著作权等一系列问题仍然没有法律和法规进行规制。有的现象如网络侵权的问题在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中已经得到了规制,非法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在刑法修正案(七)中也明确做了规定,但却过于简单,司法实践中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立法空白和不可避免的法律漏洞导致了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一些行为却得不到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违反道德行为。试想一下,如果存在完善的法律、法规对违反网络道德的现象进行规制,基于法律的威慑作用,人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收敛自己的行为以避免得到法律的惩罚,违反网络道德的现象也会随之减少。

3.主要性因素:网民的心理因素。与现实社会一样,人们是网络社会的主人,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主体同样也是人。如果人们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的控制尤其是心理方面的控制,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就会减少很多。然而,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步伐在加快,这样的节奏会使人们出现困惑、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郁闷和痛苦心理,为了宣泄心里的不愉快,人们开始求助网络,使得网络成为人们宣泄的一个重要的场所。再加上网络的无中性、自由性,人们在这里尽情地发泄自己的不满和不愉快,甚至进行抨击和报复,导致了在网络中人们违反道德的现象层出不穷。

-141-

三、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有效途径

1.政府——引导者和监管者。政府应该作为对网络社会的控制手段之一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规范网络市场秩序、加强网络与信息的安全管理、净化网络环境等方面。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政府还应该增强管理的预见性、及时性,迅速填补法律的空白,如,加快对虚拟货币的赌博以及裸聊等问题的法律规制。政府还应创新工作方法,在打击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积极主动地抓住管制的重点,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创造一个“干干静静”的网络环境。

2.网络行业——自治者。从事网络行业的人一般都具有很高的计算机水平,对于一些程序的了解比普通的网民要深刻,甚至可以操作和制作一些程序,如果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可以有效地进行自我控制,那么现存的运营商在盈利、政府在买单的现象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可以或多或少地改变网络社会的不良风气,从源头上促进网络良好风气的形成。

3.加强对网民的教育。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网民数量相对较多。政府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监督每一个人,但能够通过教育的方式,普及与网络相关的法律知识,让网民明白违反网络道德的不法性及危害性,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互相监督,从而减少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网络主体自我约束、自我塑造,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一方式是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关键因素。让网络主体通过自身反省和提高认识,并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改造自身,践行道德规范,才能从根源上解决网络社会中违反道德这一现象的出现。

4.进行网络立法。我国网络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法规的制定速度远远落后于网络发展速度,我国应加强网络法规建设,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从法律角度来规范网络的不道德的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和安全的网络环境。

5.加大对网络技术研究的投资和国家之间的合作。为了打击网络上不道德的行为,各国都在努力开发先进技术,但是我国技术力量相对比较弱。我国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加大和保证一定的人员及资金的投入,从技术上防范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另外,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和无国界性的特点,还必须加强与其他各国的合作,共同致力于打击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


相关内容

  • 网络伦理问题浅析
  • 网络伦理问题浅析 人类历史按照各个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可以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经过了漫长的耕种灌溉和蒸汽机时代后,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网络时代.今天,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无论用"飞速"还是"指数式& ...

  •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研究
  •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研究 研究问题的提出: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像一把双刃剑,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由于大学生的素质与修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网络道德问题层出不穷. 研究意义:﹙1﹚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提高自身的价值. ﹙2﹚ 二.文献综述 前言 本研究从CN ...

  •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
  •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走向了多元化,网络不仅已成为德育的必要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已成为一种能够对学生产生持久.深远影响的德育环境.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完全打破了传统德育强行灌输的模式,学生成为道德自主构建的主体性存在:改变了传统德育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 ...

  • 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 大学生网络道德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虽然现实生活的多样化使得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发泄情绪.恶作剧的园地之一,但大学生对网络保持了理智.清醒的认识态度,对网络环境的不良现象有着充分.足够的认识,对整治网络环境在心理上也有了较好的准备.但是也存在下列问题: 1.大学生对网络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 ...

  •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以及应对措施调查报告ding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班级:材料化学13(1) 学号: 13233524 姓名:丁佳卫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以及应对措施调查报告 网络道德及危机的定义 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 ...

  • 浅论青年群体道德冷漠现象
  • 本科毕业论 论文题目: 浅论青年群体道德冷漠现象 学生姓名: 学号:专业:指导教师: 学 院: 2015年5月25日 文 目录 中文摘要 . ............................................................................... ...

  • 论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 [摘 要]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加强网络道德建设需要高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文明网络社会,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的完善.学校对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视和互联网技术是必要条件,每位网民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取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调查当下大学生网络不文明行为的表现提出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

  • 政治教育心得体会
  • 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积极影响,主要是其具有功能多样性、内容广泛性、速度快捷性、环境开放性和效率高效性等诸多优势。据查,中国互联网用户中18~30岁的年轻人占90%以上,而上网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绝大多数,大学生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成员之一。然而,网络也会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处在 ...

  • 2015版思修第五章
  •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教学目的]学习和认识在公共生活中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即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特点和作用,了解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学习与恋爱婚姻有关的道德与法律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