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德道经]的区别

帛书甲本《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顺序,称为《道德经》。 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呢?谈点自己的看法,请方家批判。 道,是指宇宙、自然、社会、生命中本来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存在是先验的,不以个体认知的程度而转移。道就好比道路,本来就存在的。即使所有人都没有去行走,但是道仍然存在于自己本来的位置。 德即得。是指生命个体对道的感知、理解、体验、探索的过程。 道是普遍存在的,而德是不同生命个体独特体验的结果。不同的生命个体因为生存环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等差异,导致不同个体对道的理解不一样。 如黄河之水东流到海,但在河套地区却看到向北流、向南流的现象。不同人对黄河的感知就可以有差异性。尽管黄河总是如此,但是不同人认知所得却可以不同。这里面的差异只说明不同个体对道认知的境界和层次。每个个体只能理解有限的道。因为道可道、非常道。 求道的过程就是德。可以是前人经验的继承,也需要生命个体自己去实践、体验、思考、探索。如果不继承前人已知的道(经验),凡事都要亲历。那么因为生命的苦短和脆弱,就只能够在低层次上对道进行探索和体验。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大体如此。而一味的只啃故纸堆、做书虫,没有自己的亲历亲为,这样的道不过纸上谈兵尔。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求道的过程也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道有不同的层次,随着生命个体的不断探索而逐渐显现。 道是先天存在的,不以个体是否得道而转移.例如每个细胞中都有DNA.其上有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且地球上已知的生物都具有相同的一套遗传密码.这个事实和生命的历史一样久远,人类也就是最近三四十年才了解一些皮毛.但是这个遗传规律(道)并不因为人类不知道(德)而消失. 德就是求道的过程,不同个体对道的认知层次是不同的。一种道,被个体认知越多,这种道的实践影响就越大,德对道的发展也越大。即老子所言:非道宏人,人能宏道。就好象大家都走这条路,这条路就从崎岖小路变成了康庄大道。 越是高层次的道,求到的人越少(德)。如相对论,到现在都还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但是这个道总是存在的。 以上讨论了道与德的定义,下面就道德和德道的关系,谈点看法。 在上古,没有文字、没有语言。前人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很难传给后代.每一个个体都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认识道.古猿人和猿等哺乳动物没有本质区别.认识世界只有一些先天性的行为和模仿、印随、条件反射等后天行为.因此,对道的理解和现在的动物差不多.这个时候应该是先德然后道.是标准的《德道经》时代. 人类在有了语言和文字以后,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前人求道的结果可以通过文字、语言的形式向后人传递.特别是在掌握了独特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后,人类求道的能力大为提高。德也达到了生命形式的最高境界。这个时代的人类求道就有了两种方式.继承前人的道---由道到道.先实践再总结---由德到道. 在老子以前,人类虽然有一定道的积累,但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毕竟很肤浅,老子说道”玄之又玄”,因此,古人强调德道是对的.即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体验道。也是符合实际的.同时,因为道玄之又玄.古人特别强调由德求道.因此重德甚于道,德前而道后.是为《德道经》。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由夏商到战国,中国的文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道.于是就有人提倡绝圣弃智,把一些科学的探索和精美的技术斥为奇技淫巧.只是在诸侯争霸的时代,由于现实斗争的需要,这种思想表现不是很突出. 到了大一统的时代,特别是独尊儒术以后.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对百姓的探索精神进行阉割和打压,只要能够让百姓听话,维护自己的集权统治。对已知的真理都要掩盖,更不主张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包括对老子<德道经>的篡改,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服务. 把<德道经>改为<道德经>有这样一些危害. 《德道经》强调以德为主.作为个体的人更多的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感悟、验证、探索道的本源。把道看成开放的、无限、发展、持续的规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和真理的无穷,是进取的人生态度。即人能宏道。 《道德经》更多强调对前人经验的继承。于是道变成了有限、僵化、静止的规律。以此指导的人生强调对前人的道僵化的继承,墨守成规。教育学生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主张对前人的批判和发展。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 道与德的关系,可以有先德后道、先道后德、道道德德、德德道道、道德道德、德道德道、道德道、德道德等多种方式,在屈折反复中发展和提高。 《德道经》或者是《道德经》的选择,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和方法。让进取、发展、开放、持续的《德道经》恢复其本来面目吧!

以《德道经》命名才符合老子“淳德归道”的创作本意”,用象数析法解析:

道:象是○;数是零。

德:象是⊙;数是一。

德是道的人格化表现形态。主要由五大成分组成,也就是德的五个分支。即:1仁德;2义德;3礼德;4智德;5信德。共同组成。

《德道经》中的五德,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还有质的区别。她不仅仅是常规的伦理道德,不仅仅只是一种精神理念,更重要的是她尽涵了德的五种品格能量。

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道德修养,使得我们的五种德性能量,都达到一种圆满无缺的状态,——即“淳德“,才完全合符道,从而归于道。

这有如:“熊猫”本应叫“猫熊”

帛书甲本《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顺序,称为《道德经》。 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呢?谈点自己的看法,请方家批判。 道,是指宇宙、自然、社会、生命中本来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存在是先验的,不以个体认知的程度而转移。道就好比道路,本来就存在的。即使所有人都没有去行走,但是道仍然存在于自己本来的位置。 德即得。是指生命个体对道的感知、理解、体验、探索的过程。 道是普遍存在的,而德是不同生命个体独特体验的结果。不同的生命个体因为生存环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等差异,导致不同个体对道的理解不一样。 如黄河之水东流到海,但在河套地区却看到向北流、向南流的现象。不同人对黄河的感知就可以有差异性。尽管黄河总是如此,但是不同人认知所得却可以不同。这里面的差异只说明不同个体对道认知的境界和层次。每个个体只能理解有限的道。因为道可道、非常道。 求道的过程就是德。可以是前人经验的继承,也需要生命个体自己去实践、体验、思考、探索。如果不继承前人已知的道(经验),凡事都要亲历。那么因为生命的苦短和脆弱,就只能够在低层次上对道进行探索和体验。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大体如此。而一味的只啃故纸堆、做书虫,没有自己的亲历亲为,这样的道不过纸上谈兵尔。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求道的过程也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道有不同的层次,随着生命个体的不断探索而逐渐显现。 道是先天存在的,不以个体是否得道而转移.例如每个细胞中都有DNA.其上有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且地球上已知的生物都具有相同的一套遗传密码.这个事实和生命的历史一样久远,人类也就是最近三四十年才了解一些皮毛.但是这个遗传规律(道)并不因为人类不知道(德)而消失. 德就是求道的过程,不同个体对道的认知层次是不同的。一种道,被个体认知越多,这种道的实践影响就越大,德对道的发展也越大。即老子所言:非道宏人,人能宏道。就好象大家都走这条路,这条路就从崎岖小路变成了康庄大道。 越是高层次的道,求到的人越少(德)。如相对论,到现在都还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但是这个道总是存在的。 以上讨论了道与德的定义,下面就道德和德道的关系,谈点看法。 在上古,没有文字、没有语言。前人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很难传给后代.每一个个体都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认识道.古猿人和猿等哺乳动物没有本质区别.认识世界只有一些先天性的行为和模仿、印随、条件反射等后天行为.因此,对道的理解和现在的动物差不多.这个时候应该是先德然后道.是标准的《德道经》时代. 人类在有了语言和文字以后,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前人求道的结果可以通过文字、语言的形式向后人传递.特别是在掌握了独特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后,人类求道的能力大为提高。德也达到了生命形式的最高境界。这个时代的人类求道就有了两种方式.继承前人的道---由道到道.先实践再总结---由德到道. 在老子以前,人类虽然有一定道的积累,但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毕竟很肤浅,老子说道”玄之又玄”,因此,古人强调德道是对的.即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体验道。也是符合实际的.同时,因为道玄之又玄.古人特别强调由德求道.因此重德甚于道,德前而道后.是为《德道经》。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由夏商到战国,中国的文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道.于是就有人提倡绝圣弃智,把一些科学的探索和精美的技术斥为奇技淫巧.只是在诸侯争霸的时代,由于现实斗争的需要,这种思想表现不是很突出. 到了大一统的时代,特别是独尊儒术以后.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对百姓的探索精神进行阉割和打压,只要能够让百姓听话,维护自己的集权统治。对已知的真理都要掩盖,更不主张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包括对老子<德道经>的篡改,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服务. 把<德道经>改为<道德经>有这样一些危害. 《德道经》强调以德为主.作为个体的人更多的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感悟、验证、探索道的本源。把道看成开放的、无限、发展、持续的规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和真理的无穷,是进取的人生态度。即人能宏道。 《道德经》更多强调对前人经验的继承。于是道变成了有限、僵化、静止的规律。以此指导的人生强调对前人的道僵化的继承,墨守成规。教育学生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主张对前人的批判和发展。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 道与德的关系,可以有先德后道、先道后德、道道德德、德德道道、道德道德、德道德道、道德道、德道德等多种方式,在屈折反复中发展和提高。 《德道经》或者是《道德经》的选择,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和方法。让进取、发展、开放、持续的《德道经》恢复其本来面目吧!

以《德道经》命名才符合老子“淳德归道”的创作本意”,用象数析法解析:

道:象是○;数是零。

德:象是⊙;数是一。

德是道的人格化表现形态。主要由五大成分组成,也就是德的五个分支。即:1仁德;2义德;3礼德;4智德;5信德。共同组成。

《德道经》中的五德,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还有质的区别。她不仅仅是常规的伦理道德,不仅仅只是一种精神理念,更重要的是她尽涵了德的五种品格能量。

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道德修养,使得我们的五种德性能量,都达到一种圆满无缺的状态,——即“淳德“,才完全合符道,从而归于道。

这有如:“熊猫”本应叫“猫熊”


相关内容

  • 一定要诵读"非恒道"的经典--诵读经典应当"捧经而读"
  • 干支纪年:丁酉年 甲辰月 庚午日 最佳的国学学习方法,概括地讲就是"一元四素经典诵读学习法",也叫做"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 "一",指的是"德一"能量:"元",代表"道":&qu ...

  • 连接"道"与"人"的桥梁
  • 连接"道"与"人"的桥梁 --老子"天德观"思想及其德育价值 1刘峻杉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摘 要:老子思想中,与"道"最密切的概念是"德"."德"是& ...

  • 读老子心得体会
  • 感谢甘肃张掖的祁振宸老师来苏州上开发光体时推荐的《德道经》,让我有机会透过熊春锦先生的系列著作的引导,简单正确读《德道经》。 3月底从北京德慧智邮购了部分书籍,前面几天读《慧性图文思维教育》,意识到诵的重要性。4月1日开始每天清晨6点在小区河边读大本简体带拼音的《德道经》,从头读到尾刚好一个小时。出 ...

  • 老子论语今读的尔雅通识作业和答案
  • 1.下列哪章被称为"道论之纲":(A) (10.00分) A.<道经>一章 B.<道经>二章 C.<道经>三章 D.<道经>四章 2.下列哪部书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

  •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究竟是什么
  • 非常高兴能同同学们进行思想交流,我今天的报告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精华究竟是什么>.很可能这里很多的网友看过我博客上的文章,我的文章的基 调是批判, 彻底地批判! 批判什么, 批判中国传统的文化. 我对中国传统的文化, 尤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基于彻底的否定,全盘的否定 ...

  • 2016老子论语今读考试题目和答案
  • 一. 单选题(题数:30,共 60.0 分)1孔子在<论语>里有云:"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中"一"指的是:()2.0 分A.信B.忠C.仁D.礼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2"知常容,容乃公"中"容" ...

  • 道教文化十则讲义
  • 一,历史渊源 道教乃中国之国教.其历史渊源甚是久远.直可以追溯至远古先民时期.云笈七鉴曰.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五帝之一的黄帝,即是道教之始祖.亦是华夏民族之共同宗祖.故道教自一开始,便与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息息相关,从而奠定其国教之地位与基础.上古时期虽然没有道教之创立,然其巫觋祭祀,崇 ...

  • _老子_搏之不得_辨正
  • 古汉语研究2008年第2期(总第79期) <老子>"搏之不得"辨正 王 曦 (南京大学 中文系,江苏 南京 210093: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摘 要]<老子•道经>十四章中"搏之不得"的"搏&quo ...

  • 老子的养生之道
  • (毕业论文) 林天然 摘要:一提到如何养生,很多人都认为,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就可以增强体质,或者多做运动就可以健康长寿.其实不然.剖析现代人常见养生误区,阐述了老子高明玄妙的养生理论.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圣典<黄帝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