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古代服饰和配饰

我们的祖先,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在中国积淀的璀璨星海中,中国服饰文化可以说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散发着耀眼的星光。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服装

“衣”的本义是上衣,《说文·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此衣即指上衣。“衣”字字形上像上衣有领襟的形状,是象形字。古代中原地区的衣服是左襟压右襟,即衣襟向右掩,正像甲骨文、金文字形表示的样子;而南方边远地区则是右襟压左襟。古代衣有交领和直领之分,交领居多。交领衣服是衣领和左右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衣领也随之在颈下相交。直领是衣领从颈jǐng后沿左右绕到颈前,左右平行地垂直下来,古代女子多穿直领,男子多穿交领。衣字最早是指上衣,后来词义扩大,引申为衣服的总称。

“裤”裤字古代写作绔、袴kù。《说文·糸sī部》:“绔kù,胫jìng衣也。从糸,夸声。”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

《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

从汉代文献中可以看出,有绔是富裕生活的标志,《后汉书·廉范传》讲廉范治理成都,百姓生活提高,“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此以有袴表示生活好。绔是织造精细的生绢,纨绔是高档裤子,为有钱人的服装,故后来引申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

本义是开始,字形由“衣”和“刀”两部分组成。意为用刀裁衣。《说文·刀部》:“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用刀裁衣构造字形来表示“开始”的意义,这是因为人类最早的衣服无非是用刀裁割过的兽皮,虽然表达简单,但它却表明人类开始穿衣,而穿衣正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所以用刀裁衣可以

表示“开始”之义。隶书之后,在左右结构的字形中,“衣”字皆变成了“礻”。(示字旁)

求 裘

“求”、“裘”原本一字,其形像毛在外的皮衣,与“衣”字相似。 “求”字是在“衣”字的基础上加了外毛形象,其本义就是皮衣。今北方牧羊人所穿羊皮皮衣犹是羊毛在外。此字金文作,是在甲骨文字形的基础上中间加了“又”,这是表音的声符,由甲骨文的象形字变成了形声字。“求”,《说文》古文作,此当是金文字形的约写,也是今天“求”字的原形。由于约写后不能明确显示原义,故有些金文又在约写形体上加上了“衣”旁,作,演化为今天的“裘”字。古文字一字异形的现象很普遍,受字形系统严密化发展的影响,这种现象或者是只流传一个字形,其他异形被淘汰;或者是分别承担不同的意义而共同流传下来,“求”、“裘”的发展属于后一种情况,“裘”专表本义,而“求”则借作寻找等词义的字形。这种分化不是立时进行的,所以在早期,“裘”也可表寻找等义,如《诗经·小雅·大东》:“舟人之子,熊罴pí是裘。”

“表”字本义是穿在外边的衣服,与内衣相对,古称内衣为“中”或“中衣”,称外衣为“表”或“上衣”。《说文·衣部》:“表,上衣也。”段玉裁注:“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表”字,字形由“衣”和“毛”组成,因为古代皮衣是毛在外,故以衣毛表示在外的衣服。《说文·衣部》“表”字之下:“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徐锴kǎi注:“古以皮为裘,毛皆在外,故衣毛为表,会意。”表后来引申指表面。

二、中国古代的佩玉

甲骨文的玉字,像玉串,三横为玉片的平视图形,一竖为贯穿玉片的绳。璧为古代货币,后代的铜钱有孔而以绳穿之为一贯,即是以玉为货币的遗俗。玉本是一种光洁美好的石头,进入铜器时代后,玉器成了国家重器和珍贵饰品,并以它来比拟崇高的德行。 “玉”字原写作王,它与“君王”的“王”的区别是:“玉”字三横距离相等,而“王”字中间一横靠上,后来“王”字三横也写等距离了,于是为了与“王”字区别,才加了一点,但因“王”字很少作字的构件,所以作为左右结构的字形构件的“玉”字仍不加点。

贝 朋 贯 串

“贝”字的本义是蛤gé、螺luó一类有贝壳动物的总称,甲骨文文字,像贝壳形。古代以贝壳为货币,货以之为珍贵的装饰品,故贝也指货币。《说文·贝部》“贝”字下:“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在构字中“贝”常表示钱财。“朋”字,甲骨文文字,像把贝连为两串,左右对称,本为货币单位,据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研究,故五枚贝为一串,两串为朋,源于同师为系。“贯”本指串钱贝的绳索,《说文·毌部》:“贯,钱贝之贯。从毌( guàn) 、贝。”“贯”是后起字,是在毌字形上加“贝”而生成,专表钱贝之串。“串”实即毌字,毌为横置,串为竖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毌 ”字之下:“者宝货之形,独言宝货者,例其余。一者所以穿而持之也。古贯穿用此字,今贯行而毌废矣……后有串字,有字,皆毌之变也。”

玦jué

玦是古代一种环形而有一缺口的佩玉。字形有“玉”和“夬”guài两个构件组成。因是玉器,故以玉为构件;“夬”既是表音的声符,又兼表义,“夬”实为玦之古字,玦的名字来源于“决”,故其形有缺口。

在古代玦除作为一般的配饰使用外,还隐含着“决断”与“诀别”两种意图,为决断、诀别的象征物。《白虎通》:“君子能决断则配玦。”《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因玦有“决断”含义,所以范增以玦项王,让他下决心杀掉刘邦。

琮cóng

琮是外方内圆而中空的玉器。《说文·玉部》:“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gāng 。从玉,宗声。”琮的起源很早,在距今四千多年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即大量出现了玉琮。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璧圆琮方,故分别指向天地。《礼记·校特牲》:“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即人死只是形体之死,魂魄永存,人死之后,魂魄分归天地,璧琮既是给天地的礼物,又是魂魄归天地的通行证。

三、中国古代的梳妆用具

梳 篦

古代的梳一般分为两种,两种的区别是齿与齿距离的宽窄,齿间距宽的叫梳,齿间距窄的叫篦,但梳、篦二字都是后用的字形,至少在汉代以前,一般用“疏”、“比”二字,如马王堆一号墓遣策和居延汉简等皆有“疏比一具”之语,一具即一套,这也说明古代之梳是梳、篦成套使用的。“疏比”为反义词,比,密也,疏指齿少距宽,比指齿多距窄,所以分别用二字表示两种梳子。《史记·匈奴列传》:“比余一。”司马贞索隐引《仓颉篇》:“靡者为比,粗者为梳。”《说文·木部》段玉裁注:“疏者为梳,密者为比。”后来才改“疏”为“梳”造了专字。《说文·木部》:“梳,理发也。从木,疏省声。”以木为构件,是因为梳大多为木制。

《释名·释首饰》:“梳,言其齿疏也。”篦是一个借用的字,但也与其字从竹有关,李贺《秦宫诗》王琦注:“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

栉zhì

可能梳子的最早名称是栉,如《诗经·周颂·良耜sì》:“其比如栉。”朱熹集传:“栉,理发器,言密也。”《庄子·寓言》:“进盥漱巾栉。”成玄英疏:“栉,梳也。”《仪礼·士冠礼》:“栉实于 》”皆用“栉”。栉,从木,节声,节也表义,《广雅·释器》:“梳,栉也。”王念孙疏证:“栉之言节也,其齿相节次也。”后来“栉”就成了各类梳子的总称。《说文·木部》:“栉梳比之总名也。”古代的梳子大多用木制成,另外也有用角、象牙、玳瑁等材料制作的。形体大多为马蹄形,也有少数为长方形的。

《说文·金部》:“镜,景也。从金,竟声。”古代的镜以铜制为主,故从金。

战国以前,古人很少用镜,只在盆中置水照面,但在距今四千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墓葬中已经发现了铜镜,可见镜的起源很早。铜镜在商代、西周和春秋时期墓葬中都有少量发现,但直到战国时期的墓葬中,铜镜才大量出现,可知此时铜镜才较多使用。古镜一般呈圆形,正面磨光发亮,背面铸有不同纹饰,中心有纽可以穿系jì。战国时期的铜镜背面多几何图案和动物图案,无文字。常见的纹饰有卷云纹、山字纹、花叶纹、连弧纹、菱纹、虎纹、蟠pán龙纹、龙凤纹等。

西汉以后,镜背多铸有吉祥语。宋元以后才渐趋衰微。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中国古代的先民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日常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我们的祖先,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在中国积淀的璀璨星海中,中国服饰文化可以说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散发着耀眼的星光。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服装

“衣”的本义是上衣,《说文·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此衣即指上衣。“衣”字字形上像上衣有领襟的形状,是象形字。古代中原地区的衣服是左襟压右襟,即衣襟向右掩,正像甲骨文、金文字形表示的样子;而南方边远地区则是右襟压左襟。古代衣有交领和直领之分,交领居多。交领衣服是衣领和左右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衣领也随之在颈下相交。直领是衣领从颈jǐng后沿左右绕到颈前,左右平行地垂直下来,古代女子多穿直领,男子多穿交领。衣字最早是指上衣,后来词义扩大,引申为衣服的总称。

“裤”裤字古代写作绔、袴kù。《说文·糸sī部》:“绔kù,胫jìng衣也。从糸,夸声。”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

《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

从汉代文献中可以看出,有绔是富裕生活的标志,《后汉书·廉范传》讲廉范治理成都,百姓生活提高,“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此以有袴表示生活好。绔是织造精细的生绢,纨绔是高档裤子,为有钱人的服装,故后来引申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

本义是开始,字形由“衣”和“刀”两部分组成。意为用刀裁衣。《说文·刀部》:“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用刀裁衣构造字形来表示“开始”的意义,这是因为人类最早的衣服无非是用刀裁割过的兽皮,虽然表达简单,但它却表明人类开始穿衣,而穿衣正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所以用刀裁衣可以

表示“开始”之义。隶书之后,在左右结构的字形中,“衣”字皆变成了“礻”。(示字旁)

求 裘

“求”、“裘”原本一字,其形像毛在外的皮衣,与“衣”字相似。 “求”字是在“衣”字的基础上加了外毛形象,其本义就是皮衣。今北方牧羊人所穿羊皮皮衣犹是羊毛在外。此字金文作,是在甲骨文字形的基础上中间加了“又”,这是表音的声符,由甲骨文的象形字变成了形声字。“求”,《说文》古文作,此当是金文字形的约写,也是今天“求”字的原形。由于约写后不能明确显示原义,故有些金文又在约写形体上加上了“衣”旁,作,演化为今天的“裘”字。古文字一字异形的现象很普遍,受字形系统严密化发展的影响,这种现象或者是只流传一个字形,其他异形被淘汰;或者是分别承担不同的意义而共同流传下来,“求”、“裘”的发展属于后一种情况,“裘”专表本义,而“求”则借作寻找等词义的字形。这种分化不是立时进行的,所以在早期,“裘”也可表寻找等义,如《诗经·小雅·大东》:“舟人之子,熊罴pí是裘。”

“表”字本义是穿在外边的衣服,与内衣相对,古称内衣为“中”或“中衣”,称外衣为“表”或“上衣”。《说文·衣部》:“表,上衣也。”段玉裁注:“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表”字,字形由“衣”和“毛”组成,因为古代皮衣是毛在外,故以衣毛表示在外的衣服。《说文·衣部》“表”字之下:“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徐锴kǎi注:“古以皮为裘,毛皆在外,故衣毛为表,会意。”表后来引申指表面。

二、中国古代的佩玉

甲骨文的玉字,像玉串,三横为玉片的平视图形,一竖为贯穿玉片的绳。璧为古代货币,后代的铜钱有孔而以绳穿之为一贯,即是以玉为货币的遗俗。玉本是一种光洁美好的石头,进入铜器时代后,玉器成了国家重器和珍贵饰品,并以它来比拟崇高的德行。 “玉”字原写作王,它与“君王”的“王”的区别是:“玉”字三横距离相等,而“王”字中间一横靠上,后来“王”字三横也写等距离了,于是为了与“王”字区别,才加了一点,但因“王”字很少作字的构件,所以作为左右结构的字形构件的“玉”字仍不加点。

贝 朋 贯 串

“贝”字的本义是蛤gé、螺luó一类有贝壳动物的总称,甲骨文文字,像贝壳形。古代以贝壳为货币,货以之为珍贵的装饰品,故贝也指货币。《说文·贝部》“贝”字下:“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在构字中“贝”常表示钱财。“朋”字,甲骨文文字,像把贝连为两串,左右对称,本为货币单位,据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研究,故五枚贝为一串,两串为朋,源于同师为系。“贯”本指串钱贝的绳索,《说文·毌部》:“贯,钱贝之贯。从毌( guàn) 、贝。”“贯”是后起字,是在毌字形上加“贝”而生成,专表钱贝之串。“串”实即毌字,毌为横置,串为竖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毌 ”字之下:“者宝货之形,独言宝货者,例其余。一者所以穿而持之也。古贯穿用此字,今贯行而毌废矣……后有串字,有字,皆毌之变也。”

玦jué

玦是古代一种环形而有一缺口的佩玉。字形有“玉”和“夬”guài两个构件组成。因是玉器,故以玉为构件;“夬”既是表音的声符,又兼表义,“夬”实为玦之古字,玦的名字来源于“决”,故其形有缺口。

在古代玦除作为一般的配饰使用外,还隐含着“决断”与“诀别”两种意图,为决断、诀别的象征物。《白虎通》:“君子能决断则配玦。”《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因玦有“决断”含义,所以范增以玦项王,让他下决心杀掉刘邦。

琮cóng

琮是外方内圆而中空的玉器。《说文·玉部》:“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gāng 。从玉,宗声。”琮的起源很早,在距今四千多年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即大量出现了玉琮。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璧圆琮方,故分别指向天地。《礼记·校特牲》:“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即人死只是形体之死,魂魄永存,人死之后,魂魄分归天地,璧琮既是给天地的礼物,又是魂魄归天地的通行证。

三、中国古代的梳妆用具

梳 篦

古代的梳一般分为两种,两种的区别是齿与齿距离的宽窄,齿间距宽的叫梳,齿间距窄的叫篦,但梳、篦二字都是后用的字形,至少在汉代以前,一般用“疏”、“比”二字,如马王堆一号墓遣策和居延汉简等皆有“疏比一具”之语,一具即一套,这也说明古代之梳是梳、篦成套使用的。“疏比”为反义词,比,密也,疏指齿少距宽,比指齿多距窄,所以分别用二字表示两种梳子。《史记·匈奴列传》:“比余一。”司马贞索隐引《仓颉篇》:“靡者为比,粗者为梳。”《说文·木部》段玉裁注:“疏者为梳,密者为比。”后来才改“疏”为“梳”造了专字。《说文·木部》:“梳,理发也。从木,疏省声。”以木为构件,是因为梳大多为木制。

《释名·释首饰》:“梳,言其齿疏也。”篦是一个借用的字,但也与其字从竹有关,李贺《秦宫诗》王琦注:“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

栉zhì

可能梳子的最早名称是栉,如《诗经·周颂·良耜sì》:“其比如栉。”朱熹集传:“栉,理发器,言密也。”《庄子·寓言》:“进盥漱巾栉。”成玄英疏:“栉,梳也。”《仪礼·士冠礼》:“栉实于 》”皆用“栉”。栉,从木,节声,节也表义,《广雅·释器》:“梳,栉也。”王念孙疏证:“栉之言节也,其齿相节次也。”后来“栉”就成了各类梳子的总称。《说文·木部》:“栉梳比之总名也。”古代的梳子大多用木制成,另外也有用角、象牙、玳瑁等材料制作的。形体大多为马蹄形,也有少数为长方形的。

《说文·金部》:“镜,景也。从金,竟声。”古代的镜以铜制为主,故从金。

战国以前,古人很少用镜,只在盆中置水照面,但在距今四千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墓葬中已经发现了铜镜,可见镜的起源很早。铜镜在商代、西周和春秋时期墓葬中都有少量发现,但直到战国时期的墓葬中,铜镜才大量出现,可知此时铜镜才较多使用。古镜一般呈圆形,正面磨光发亮,背面铸有不同纹饰,中心有纽可以穿系jì。战国时期的铜镜背面多几何图案和动物图案,无文字。常见的纹饰有卷云纹、山字纹、花叶纹、连弧纹、菱纹、虎纹、蟠pán龙纹、龙凤纹等。

西汉以后,镜背多铸有吉祥语。宋元以后才渐趋衰微。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中国古代的先民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日常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相关内容

  • 2015石景山期末试题及答案
  • 石景山区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初 三 语 文 一. 基础·运用(共22分)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题. ①对联,又称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 ...

  • 浅谈汉代女性服饰文化
  • 浅谈汉代女性服饰文化 [摘要]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的服饰制度也深深的蕴藏着封建文化特征.在汉代,服饰制度已初具规模,服饰不仅仅有御寒装饰的作用.开始有别尊卑分高下的作用.本文就汉代女子服饰式样特点探讨研究,从侧面凸显汉代人的审美观价值观.汉代女子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多方面,这对于服饰的发展也 ...

  •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女子头饰
  •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女子头饰 唐代妇女配饰种类丰富,型制华美,色彩绚丽,常见的有钗.簪.步摇.钿.栉具几大类,其中,钗和簪最普遍.唐代簪花风尚驰名中外.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上的妇女,头上簪有数朵美丽的鲜花.著名的唐代<簪花仕女图>中的五位妇女,身披轻纱,头绾高髻,髻上簪有特大的花朵.有的簪真 ...

  •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发展_刘艳清
  • 2010年 第2期 总第197期 兰 州 学 刊 LanzhouxuekanNo.02 2010Genera.lNo.197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发展 刘艳清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 服饰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古代服饰无论在质 ...

  • 浅析饕餮纹在现代服饰上的应用
  • 浅析饕餮纹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 服饰专升本151 于光华 [摘要]饕餮纹是我国青铜时代最重要,也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装饰艺术纹饰.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饕餮纹不仅仅在青铜时代得以使用,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它仍然保持着生命力,它的魅力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从最开始的青铜器到后来的玉器木器,可以看出饕餮纹最主 ...

  • 六级翻译模拟题
  • 1. 波士顿咨询公司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显示,到2020年中国将会有2.2亿家庭收入在2万到100万美元的富裕消费者.这些消费者中75%住在"较小城市".随着网络的发展,较小城市的消费者的一种必然趋势是他们更加依赖社交网络服务上的信息.很多网络顾客都是通过微信.微博和QQ 空间分组的 ...

  • 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艺术特点
  •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艺术特点 --以彝族.纳西族.藏族.白族为主 随着火车的缓缓而行,我们将启程抵达期盼已久的民族服饰考察的目的地---云南.云南,一个民族众多,服饰千姿百态的古城.吸引广大游客的不仅是少数民族的繁多,而是独特的服饰装束和文明古今中外的各大古城.更重要的是,各民族的服饰,在历史发展的长 ...

  • 汉语1103班-曹小妮-[浅析蕴藏在汉字中的传统服饰文化]
  • 单位代码:001 分类号: I2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浅析蕴藏在汉字中的传统服饰文化 系别专业: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生姓名: 曹小妮 学生学号: 1141013014 指导教师: 刘晓燕 毕业时间: 二〇一五年六月 2014年12月27日 浅析蕴藏在汉字中的传统服饰 ...

  • 服装评价的审美标准
  • 服装评价的审美标准 冰儿 sui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越来越高,服装也随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人们不仅追求服装款式.色彩.材质.配饰之间的搭配,更加倾向服装与个人形象.气质的和谐统一.服装设计的风格呈现多元化,人文艺术具有多样性,当前服装流行色也更加注重个性,强调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