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最蓝的眼睛_中_蓝眼睛_对黑人心灵的异化_郭晖

异域文苑

论《最蓝的眼睛》中“蓝眼睛”对黑人心灵的异化

郭 晖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7)

摘 要:异化是西方文学的主题之一,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通过描述主人公佩科拉悲惨无助而最终疯狂的成长历程,展现了白人文化冲击之下黑人心灵的扭曲与变异,深刻揭露了黑人社区内部的分裂与疏离。同时,在莫里森的这部处女作中,通过刻画“蓝眼睛”的独特意象,作家赋予“蓝眼睛”丰富的象征意义,从全新的角度揭示出黑人族群心灵异化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蓝眼睛 异化 托妮·莫里森

中图分类号:I021&B024.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Theme of Alienation towards Black People inThe Bluest Eye

GUO Hui

(Nanjing Nornal University Jiangsu·Nanjing 210097)

Abstract: Alienation is one of the topic themes in western literature.In the book of The Bluest Eye written by Toni Morrison, she

depicts the tragic lifetime of the heroine Pecola, points out the variation of the black people’s mind hitten by white culture and the alienation among black community.Meanwhile, Morrison endows multiple meanings on ‘the blue eye’ and uncovers profound reasons about the alienation of the black people through the depiction of ‘the blue eye’.

Key words: Blue Eye; Alienation; Toni Morrison

异化是西方文学常见的主题之一。展示世界的荒诞与人性表着一种双向、互动的人际交流。个人成长的过程离不开他人的异化一直是众多作家所着力描述的对象,在西方现代文学及“目光”的注视与肯定,而健康的成长之路更需要个体的自我后现代文学中,这一主题更是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康拉德、劳审视与自我身份认同。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曾提到:“人类伦斯、卡夫卡等作家都在其作品中对人性的异化作了精彩而深间的关系是围绕着‘看’这一过程经历的。身份构建和个性融刻地描述。作为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美国作家托妮·莫合的过程包含了主动与被动这一矛盾关系的循环,包含可见与不里森受到了众多文学评论者的关注,对其文本创作的分析研究可见的转换平衡。人试图以另一个人的视角来定义自己,只有也日趋深入成熟。众多研究者在分析其文本创作的后现代特质当一个人通过自己的眼睛在另一个人的眼睛中看到自己,才能时,多从作家作品的叙事特征、语言风格等方面展开论述,而在他人眼睛里赋予自己身份,只有相互存在的认可才能产生健少有从异化角度来分析其文本中蕴含的后现代文学气质。在此康的视觉平衡。”而恰恰是在他人冷漠、无情的目光注视之下,即试图从异化主题入手,分析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小女孩佩科拉的成长之路变成了一场心灵扭曲、人性异化并最中表现的黑白两种文化间的对立冲突、黑人内部的分裂疏离及终毁灭疯狂的悲剧。在“看”与“被看”“自视”与“他视”的人性的异化与扭曲,并将关注重点集中于对“蓝眼睛”内在含辩证过程中,“眼睛”非但没有起到促进佩科拉健康人格形成、义的研究上,分析小说命名上的独特之处以及作家创作的主旨自我认知确立的积极作用,它反而成为白人文化扭曲黑人价值所在。 观的工具,成为黑人社区内部分崩离析、人际关系变异疏离的

帮凶。

一、“眼睛”——心灵异化的元凶 《最蓝的眼睛》主要讲述黑人社区内部的种种问题与劣根

初看莫里森这部处女作的题目会让读者有些许迷惑。如果性,涉及黑白族群联系与冲突的描写并不多。但通过佩科拉去从人种的角度考量,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明白,“蓝眼睛”断不是白人经营的杂货店买糖果这一情节,莫里森将白人文化的傲慢区分黑种人与白种人的主要体貌特征,判断黑人与白人的标准自大、种族优越感及其对黑人所造成的心灵创伤、人格残缺暴

“他并没有看见她,因为对应是肤色的“黑”与“白”,而绝非眼睛的“蓝”与“黑”。莫露无遗。在白人杂货店老板的眼中,

”对这些自傲自大的白人来里森这部表现白人文化冲击与黑人族群异化的处女作应该叫做他来说并不存在什么看得见的东西。、“看不见”的东西,这种目“最白的皮肤”,而莫里森将小说命名为“最蓝的眼睛”究竟有说,佩科拉竟属于“并不存在的”

何深意?阅读过作品之后,我们终于发现“蓝眼睛”这一意象光中的“无视”直接暴露出了白人的文化霸权主义对黑人的剥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眼睛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人体器官,它还削欺凌,它正是酿成佩科拉成长悲剧、心灵迷失的罪魁祸首。牵涉到一个重要的关系设置,即“看”与“被看”的关系,代从历史渊源上说,这种“无视”是奴隶制余毒的恶果,百年奴作者简介:郭晖(1985.9—),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女性文学。

异域文苑

隶制的罪恶历史将黑人族群从非洲的原住民变为美洲的种植园奴隶,“黑色”在一定程度上即指涉“奴隶”或“奴隶的后代”;从现实处境上说,种族主义的幽灵依然在美国社会中徘徊,黑人从出生开始就长期被置于社会的底层,在入学、就业等多方面备受白人歧视,于是“黑色”又成了“贫穷”“堕落”“犯罪”的代名词。这种“无视”反映的不仅仅是黑人族群受压迫、受歧视的苦难状况,从一定程度上说,它还从另一个方面揭示出美国社会表面民主、和谐下的真实本质,美国社会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剥削黑人族群基础上的,而通过描写白人店主傲慢自大的目光,莫里森进一步指出种族主义不仅对黑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它更影响到了白人的道德判断,使得白人的心灵同样发生了扭曲变异。

如果说,白人店主对佩科拉的“无视”是基于白人文化上的种族优越性,是奴隶制余毒的恶果,那么它针对的对象便包括佩科拉在内的所有黑人群体,而这种种族主义更多的带有普遍意义。莫里森的深刻之处在于,她没有仅仅描写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与文化压迫,而是将其作为小说叙事的时代背景,更多的将叙述重心关注于种族主义之下黑人族群的心理反应及所受的心灵戕害,着重从本民族自身角度反思种族主义给黑人造成的人性异化及心灵扭曲。如果说白人店主对佩科拉的“无视”只是美国种族主义的一个徽记,喻示着种族主义幽灵的无处不在,那么,主人公佩科拉对其目光的一系列反应则更有着心理冲击力及现实意义。它直接刺痛了黑人群体内心深处的敏感神经,将黑人民族历史上所受的深重苦难及现实困境通过一个小女孩的成长悲剧饱含血泪地展示了出来。

“她抬头朝他望去,可看到是一片空白,而原本应看到的是好奇的目光。……然而对这种空白她并不陌生。它带有利刃;在下眼帘的某个部位表现出来的是厌恶之感,在所有白人的眼神里她都曾见到过。他们的厌恶一定是针对她的,针对她的黑皮肤的。她的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而黑皮肤是一成不变的。正是这黑皮肤引起了白人眼神里带有厌恶之感的空白。”在小女孩佩科拉的成长过程中,他人的注视固然重要,内视及自视也即自我意识的确立才是健全人格养成、个体身份建构的根本条件。白人傲慢轻蔑的眼光肯定会对佩科拉的健康人格的养成产生不良影响,在一个充满歧视与冷漠的环境下生活注定了佩科拉的成长之路是崎岖的,但是置于这种种族主义的高压之下,佩科拉扭曲了自己的心灵,将他人的注视转化为自我的内视,并最终走向了否定自我、遗弃自我、心灵异化的毁灭之路,佩科拉的悲剧不仅仅昭示出种族主义的罪恶,它更说明了在一个冷漠、疏离的环境中成长个体自我意识的萌发确立、自我身份的认同建构是何等的重要。

“蒲公英真丑,蒲公英是杂草。”这是走出杂货店之后佩科拉对蒲公英的评价,再比照进店之前佩科拉对蒲公英的看法:“她奇怪为什么人们把蒲公英当作野草?她认为蒲公英很美丽。”这一对比性场景清晰地反映了佩科拉价值观的错位混乱及自我的迷失扭曲。正是在白人店主居高临下的俯视中,佩科拉迷失了自我,将白人文化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这是心理上白化自我的一种表现。成长中的孩童得不到他人的帮助,在与他人目光的接触中得到的竟全是否定的、负面的信息,而更致命的是佩科拉对这种目光的反馈态度。“愤恨在她心中又苏醒过来,张开大嘴,像一只贪吃的小狗,吞食着她的羞耻感。”白人的目光正像那只吞噬佩科拉自我的小狗一样,无情地将佩科拉的身心撕裂开来,强行使得佩科拉接受了注定会使她坍塌崩溃

的价值观,一个有着黑皮肤的女孩却被迫植入了一颗白人的心脏、一个白人的大脑,小女孩对自我的初次体认竟始于对自我的厌弃与否定,这从一开始就为佩科拉的成长种下了悲剧的种子。

二、“蓝眼睛”——族群异化的见证

“眼睛”意象在佩科拉异化疯狂过程中起得是消极作用,白人的歧视与佩科拉对此的反应清晰地描绘出佩科拉扭曲变异的心路历程。如果说“眼睛”标示了一种“看”与“被看”的双向关系,揭示了白人社会对黑人族群天然的种族优越感,深刻反映出美国社会的现实处境与种族现状对黑人个体成长的不利影响。那么,“蓝眼睛”中的“蓝”则深刻揭示出黑人社区内部的分裂疏离及族群关系的扭曲异化。“蓝眼睛”不仅代表着白人主流社会的审美价值观,喻示着白人强大的文化攻势对黑人群体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心灵戕害,它更表明在这种文化霸权之下一部分黑人接受了这种文化侵略,以白人的审美价值观为标准人为地割裂黑人社区的族群关系,从而导致了黑人社区内部的分化对立。白人傲慢自大的“无视”固然是导致佩科拉疯狂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黑人群体内部的互相倾轧、自私冷漠则使得佩科拉的悲剧更带有绝望、无助的色彩。异质文化与异族群体对其他民族的排斥打压或许还有情可原,而本民族之间的相互敌视与对立则更使得社区内部个体的生存处境尤为艰难。佩科拉在白人眼中属于“不重要”、“不存在”的小东西,这本就给佩科拉的成长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在黑人族群之中,接受了白人价值观的黑人则认为佩科拉是一个“丑东西”。以一双美丽的“蓝眼睛”为标准,佩科拉被自己所生活的社区定义为一个“丑陋”、“肮脏”的可怜虫,在学校中、在社区之间甚至在家庭内部饱受歧视、屈辱、虐待。正如小说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各章标题一样,时间次序上的不可逆转性正喻示着佩科拉的悲剧宿命,在白人歧视与黑人冷漠的双重目光中,佩科拉最终走向了疯狂毁灭的不归路。

“她把外貌与美德等同起来,使她作茧自缚,愈加自卑自贱。她忘却了肉欲与仁爱。”这是佩科拉的母亲波莉在电影院着迷于大荧幕时莫里森对其所作的评价。将美貌等同于美德,以外在相貌作为判断人的唯一标准,这其实反衬出黑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从另一个角度昭示出黑人对自己肤色的敏感以及所受到的种族歧视。针对白人社会传统的认为黑人丑陋的观点,一些黑人简单且得意地提出了“黑人是美的”口号,莫里森所着力批判的就在于此,因为一个自信自强的民族断不会简单地以美丽的外貌作为增加民族凝聚力与自信心的手段,正如一个有着健全独立人格的个体不会以貌取人或过分介意自己的外貌一样。黑人社区对佩科拉的百般侮辱与歧视正反映出白人文化对黑人的心灵已经腐蚀到何种程度,它恰好映射出黑人社区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异化特征:黑人社区受白人文化的浸淫之后,往往以相貌美丑、肤色深浅作为划分内部等级高低的标准。而相貌美丽、肤色较浅的黑人则会以比白人更残忍、更无情的态度对待自己的骨肉同胞,正如莫里森小说中提到的,黑人社区内出现的这种现象在佩科拉的父亲乔利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文中曾提到少年的乔利曾与女友在树丛中交欢,两个白人的欺凌使得乔利的心灵发生了扭曲变异。在白人手电筒的照耀之下,乔利没有选择奋起反抗,而是将内心的屈辱发泄在女友身上——通过是对弱小者的欺凌来转嫁自己的痛苦不幸,这正

(下转第88页)

(2)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在学习新的语言时,我经常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这样不仅能节约课堂时间,还能激励他们深入研究学习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我就要求他们能就所学内容能用完整的句子回答;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只提问一些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调动一下他们的积极性,也让他们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更不会有被冷落的感觉。

(3)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性。众所周知,作业是巩固新知识的必要手段,也是检测课堂效率的一种方式。为了使学生乐于做题并做有所得,我通常把作业分成“必做作业”和“自主作业”。前者一般为基础题,主要用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每个学生都需要按时完成的。后者则是课堂相关知识的拓展延伸题或创新题,每个学生都可以视自己的基础而为,自主选择做还是不做,或者做多少。不过一定得精选设计作业题,并适合思维能力不同学生的需要。如:在设计8B Unit5 Integrated skills 的作业时,必做作业就是熟记有关的短语和句型,模仿Speak up 编一段对话。自主作业就是写一份为ORBIS募集资金的倡议书。

总之,进行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以上就是我的一点切身体会,各位同行不妨试试。

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倶备的优势。

比如,在教8A Unit5 的Reading 部分时, 我就先用五分钟时间放一段有关扎龙的纪录片,特别播放各种各样的鸟类自由欢快在觅食嬉戏的镜头和湿地所具有的旑旎风光。然后就很顺利地进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在文章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脑中就会浮现出那些所看到的画面,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认知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促进课堂教学的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本人认为要想上好英语课,巧妙地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开端。成功的导入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分层教学

所谓因材施教本人认为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说,以上所讲的侧重于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而施教,而分层教学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采取的具体教学措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新课标把英语课程内容与目标分为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五个方面。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个人的认知水平、个性心理特征、个人兴趣爱好。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层次,使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比如在教8A Unit1 Main task 时,我就先出示所在城市的几张旧的照片和几张新的照片,让学生看着照片分组讨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活动,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介绍,再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按一定的条理介绍,在此基础上我再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让学生从环境、交通、优势和问题等方面把两张照片作比较。最后再让学生动笔写:The changes to my hometown. 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这篇作文。

(上接第25页)

是黑人社区最大的问题所在。在《最蓝的眼睛》中,通过对佩科拉的一系列不幸遭遇的描述,莫里森将笔触直指黑人民族的劣根性: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群体考虑的不是通过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反而在与同胞不幸遭遇的对比中求得精神的慰藉与满足,将同胞的苦难作为逃避现实、转嫁自身困境的媒介。正如小说中所说的:“所有认识她的人通过与她相比感到完整,与她的丑陋相比感到美丽。她的单纯点缀着我们,她的罪过使我们感到圣洁,她的痛苦显示我们的健康与活力,她的笨拙使我们自感幽默,她不善言辞使我们自信能言善辩,她的贫困使我们慷慨。”黑人社区把佩科拉当成了一块“磨刀石”,通过他人的不幸来麻木、抚慰自己的心灵,从而使自己忘却被白人压迫的痛苦。佩科拉被父亲乔利强奸之后,社区黑人的反应让人痛心,“他们对这故事感到恶心,有趣,震惊,愤慨,甚至兴奋。我们想听人说,‘可怜的女孩’或‘可怜的孩子’之类的话,但这些话没有听到,只见摇头。我们想找双盈满关怀的眼睛,却只见邪恶。”黑人群体间的这种麻木甚至幸灾乐祸的心态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围观杀人的看客群像,同样是底层的小人物,同样饱受着苦难欺凌,却同样地对他人的生死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民族的惰性与阴暗心理也同样地在作者笔下得到了深刻的揭露。

小说《最蓝的眼睛》虽然主要展示了主人公佩科拉成长过

参考文献:

[1] 蒂姆·奥布赖恩.因材施教的艺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2] Carol Ann Tomlinson, Susan Demirsky Allan.差异教学的学校领导管理[M].中国

轻工业出版社,2005.1.

[3] 林崇德.质疑加登纳“多元智力”[N].中国教育报,2004-9-7(8).

特约编辑:宋 丽

程中心灵的异化扭曲,但莫里森将批判的笔触更多地指向了黑人社区内部,对黑人族群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刻思索。正如小说中所说的,“既然‘为什么’难于应付,人们只好到‘怎样’那里去避难了。”莫里森在她的这部处女作中饱含血泪地描绘了小女孩佩科拉疯狂毁灭的异化过程,作者真正力图揭示的却是佩科拉悲剧背后的深层原因:“佩科拉内外交困,注定要凋谢了:白人们要以黑人的贫穷和丑陋来陪衬自己的富贵和欢乐;忘了本的黑人也要用本民族的可怜人来显示自己的健康和优越。”佩科拉的异化成长之路恰恰映照出的是黑人社区分裂疏离、分化对立的现实困境,在种族主义阴霾的笼罩之下,莫里森以深沉的文字、严肃的思考将黑人民族所受到的种族压迫以及民族内部的异化现象表现出来。如果说佩科拉这株“金盏花”有着先天发育不良的基因,注定不会得到健康茁壮成长,那么黑人社区这片贫瘠而风雨交加的“土地”对其进行的扼杀摧残同样让人惋惜痛恨。作为一个有良知、有着强烈道德责任感的文学家,莫里森对本民族的劣根性与种种问题没有选择回避掩饰,而是决定用文字勇敢地表达出来,这恰恰显示了作者对黑人民族深切而热烈的爱,显示了莫里森对黑人文化与民族的自信心。在其后的创作中,莫里森继续着对黑人民族命运的探讨,并在表现民族苦难、族群异化的同时孜孜追求反异化的救赎之路。如

(下转第90页)

读、写几个的活动。④活动情况。电教媒体能创设一定的语境,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说、勤于想、愿意做。在英语教

三、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益 学中,要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激励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教学难点,英语教学也不例外,中去,作为教师应改革教法,改革讲授居先、讲授为主的习惯,要实现最优化的英语课堂教学,取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益,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调动与启发作用,创设逼人思考,激励探突破教学难点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难以名状,而索的情境,让学生主动介入学习过程,动脑动手,积极参与,又与科学知识的概念、定义或某种规律直接联系的实际事物,主动发展。 通过电教媒体,可以跨越时空,成为可感的“直接”经验。电教媒

五、即是反馈信息,及时矫正偏差 体随时向学生提供进行推理思维活动的逻辑化感性材料。例如:

初三英语有一课介绍太阳系,其中有很多星球的名称。这种科利用电教媒体建立反馈渠道,能及时、准确、真实地获得普文章很难读懂,学起来又没有兴趣,用传统的教法很难上好学生对教学反馈信息。它能增加“反馈—矫正”次数,在课内组织这课。为了把这课上得生动、形象、有趣,可播放一段录像介学生多做练习,缩短“课后练习,考试检查,下一轮教学调查”绍太阳和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教师结合录像,配以图片讲解的检测周期,及时检测学生,改进教学。电教媒体能够提供丰课文,将学生难于理解的抽象的科普文章形象化、具体化、生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多种反馈方式。比起传统的反馈方式如:动化,化难为易,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提问、到黑板上书写、留家庭作业、考试等,电教媒体所能获

得的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会更加活泼、更加生动、更

四、调动参与意识,强化主体行为 加及时、更加准确、更加真实。例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讲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认识决定解重点语言点时,可利用投影仪打出练习题,学生及时操练从学习效果;学生认知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这种过程是学生而反馈信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后,方可决定是否感知、记忆、控制反应的互动联结过程。电教媒体为学生参与进行下一步教学活动。

总之,电教媒体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的优英语教学活动,实现学生主体观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①时间。

缩短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时间,给学生以更多的活动机会。语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电教媒体的表现、重视言是实际的工具。英语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力、接触面、参与性与受控性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结合练习活动使知识过关,并转化为实际能力。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语教学具体实践、合理选择、有机结合电教媒体,适性而用、电教媒体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使知识当堂过关。②范例。适时而用,从而提高现代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益。 电教媒体能给出正确的示范,减少学生活动的盲目性。在英语 课堂上,我们可以播放录音,让学生模仿语音、语调,纠正发

参考文献: 音错误;我们可以利用投影仪打出重要的短语、句型,让学生

编新对话,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我们还可以通过录像、电[1] 石卫东.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创造性的使用教材[J].教育科学.2009(11). 脑等设置语境,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使[2] 韩清英.英语教育新概念教育研究[J].英语教育研究.2010(6). 学生的语言更得体。③活动对象。电教媒体给学生提供丰富多[3] 和学新.英语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8). 彩的视觉、听觉材料,在英语课堂上,学生能充分进行听、说、特约编辑:张文忠 习和操练,使得这堂大容量的课能顺利完成。

(上接第88页)

果说《最蓝的眼睛》是一出心灵扭曲、人性异化的悲剧,在《秀拉》及随后的作品中,莫里森更着重探讨了黑人民族的未来出路,在表现异化主题的同时没有陷入到后现代文学悲观绝望的气氛之中,而是始终对自己民族的未来充满希望——悲悯但不绝望,前路虽然艰辛却仍抱有信心。这是莫里森作为一个黑人作家的个性所在,更是一位“非洲的女儿”对自己民族深沉挚爱的独特表达。

[2] Taylor-Guthrie,Daniel eds.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M].Mississippi: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4.

[3] 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999.

[4]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M].陈苏东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责任编辑:琰 柽

参考文献:

[1] Sartre,Jean-Paul.Being and Nothingness[M].New York:Citadel Press,1966.

异域文苑

论《最蓝的眼睛》中“蓝眼睛”对黑人心灵的异化

郭 晖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7)

摘 要:异化是西方文学的主题之一,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通过描述主人公佩科拉悲惨无助而最终疯狂的成长历程,展现了白人文化冲击之下黑人心灵的扭曲与变异,深刻揭露了黑人社区内部的分裂与疏离。同时,在莫里森的这部处女作中,通过刻画“蓝眼睛”的独特意象,作家赋予“蓝眼睛”丰富的象征意义,从全新的角度揭示出黑人族群心灵异化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蓝眼睛 异化 托妮·莫里森

中图分类号:I021&B024.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Theme of Alienation towards Black People inThe Bluest Eye

GUO Hui

(Nanjing Nornal University Jiangsu·Nanjing 210097)

Abstract: Alienation is one of the topic themes in western literature.In the book of The Bluest Eye written by Toni Morrison, she

depicts the tragic lifetime of the heroine Pecola, points out the variation of the black people’s mind hitten by white culture and the alienation among black community.Meanwhile, Morrison endows multiple meanings on ‘the blue eye’ and uncovers profound reasons about the alienation of the black people through the depiction of ‘the blue eye’.

Key words: Blue Eye; Alienation; Toni Morrison

异化是西方文学常见的主题之一。展示世界的荒诞与人性表着一种双向、互动的人际交流。个人成长的过程离不开他人的异化一直是众多作家所着力描述的对象,在西方现代文学及“目光”的注视与肯定,而健康的成长之路更需要个体的自我后现代文学中,这一主题更是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康拉德、劳审视与自我身份认同。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曾提到:“人类伦斯、卡夫卡等作家都在其作品中对人性的异化作了精彩而深间的关系是围绕着‘看’这一过程经历的。身份构建和个性融刻地描述。作为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美国作家托妮·莫合的过程包含了主动与被动这一矛盾关系的循环,包含可见与不里森受到了众多文学评论者的关注,对其文本创作的分析研究可见的转换平衡。人试图以另一个人的视角来定义自己,只有也日趋深入成熟。众多研究者在分析其文本创作的后现代特质当一个人通过自己的眼睛在另一个人的眼睛中看到自己,才能时,多从作家作品的叙事特征、语言风格等方面展开论述,而在他人眼睛里赋予自己身份,只有相互存在的认可才能产生健少有从异化角度来分析其文本中蕴含的后现代文学气质。在此康的视觉平衡。”而恰恰是在他人冷漠、无情的目光注视之下,即试图从异化主题入手,分析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小女孩佩科拉的成长之路变成了一场心灵扭曲、人性异化并最中表现的黑白两种文化间的对立冲突、黑人内部的分裂疏离及终毁灭疯狂的悲剧。在“看”与“被看”“自视”与“他视”的人性的异化与扭曲,并将关注重点集中于对“蓝眼睛”内在含辩证过程中,“眼睛”非但没有起到促进佩科拉健康人格形成、义的研究上,分析小说命名上的独特之处以及作家创作的主旨自我认知确立的积极作用,它反而成为白人文化扭曲黑人价值所在。 观的工具,成为黑人社区内部分崩离析、人际关系变异疏离的

帮凶。

一、“眼睛”——心灵异化的元凶 《最蓝的眼睛》主要讲述黑人社区内部的种种问题与劣根

初看莫里森这部处女作的题目会让读者有些许迷惑。如果性,涉及黑白族群联系与冲突的描写并不多。但通过佩科拉去从人种的角度考量,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明白,“蓝眼睛”断不是白人经营的杂货店买糖果这一情节,莫里森将白人文化的傲慢区分黑种人与白种人的主要体貌特征,判断黑人与白人的标准自大、种族优越感及其对黑人所造成的心灵创伤、人格残缺暴

“他并没有看见她,因为对应是肤色的“黑”与“白”,而绝非眼睛的“蓝”与“黑”。莫露无遗。在白人杂货店老板的眼中,

”对这些自傲自大的白人来里森这部表现白人文化冲击与黑人族群异化的处女作应该叫做他来说并不存在什么看得见的东西。、“看不见”的东西,这种目“最白的皮肤”,而莫里森将小说命名为“最蓝的眼睛”究竟有说,佩科拉竟属于“并不存在的”

何深意?阅读过作品之后,我们终于发现“蓝眼睛”这一意象光中的“无视”直接暴露出了白人的文化霸权主义对黑人的剥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眼睛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人体器官,它还削欺凌,它正是酿成佩科拉成长悲剧、心灵迷失的罪魁祸首。牵涉到一个重要的关系设置,即“看”与“被看”的关系,代从历史渊源上说,这种“无视”是奴隶制余毒的恶果,百年奴作者简介:郭晖(1985.9—),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女性文学。

异域文苑

隶制的罪恶历史将黑人族群从非洲的原住民变为美洲的种植园奴隶,“黑色”在一定程度上即指涉“奴隶”或“奴隶的后代”;从现实处境上说,种族主义的幽灵依然在美国社会中徘徊,黑人从出生开始就长期被置于社会的底层,在入学、就业等多方面备受白人歧视,于是“黑色”又成了“贫穷”“堕落”“犯罪”的代名词。这种“无视”反映的不仅仅是黑人族群受压迫、受歧视的苦难状况,从一定程度上说,它还从另一个方面揭示出美国社会表面民主、和谐下的真实本质,美国社会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剥削黑人族群基础上的,而通过描写白人店主傲慢自大的目光,莫里森进一步指出种族主义不仅对黑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它更影响到了白人的道德判断,使得白人的心灵同样发生了扭曲变异。

如果说,白人店主对佩科拉的“无视”是基于白人文化上的种族优越性,是奴隶制余毒的恶果,那么它针对的对象便包括佩科拉在内的所有黑人群体,而这种种族主义更多的带有普遍意义。莫里森的深刻之处在于,她没有仅仅描写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与文化压迫,而是将其作为小说叙事的时代背景,更多的将叙述重心关注于种族主义之下黑人族群的心理反应及所受的心灵戕害,着重从本民族自身角度反思种族主义给黑人造成的人性异化及心灵扭曲。如果说白人店主对佩科拉的“无视”只是美国种族主义的一个徽记,喻示着种族主义幽灵的无处不在,那么,主人公佩科拉对其目光的一系列反应则更有着心理冲击力及现实意义。它直接刺痛了黑人群体内心深处的敏感神经,将黑人民族历史上所受的深重苦难及现实困境通过一个小女孩的成长悲剧饱含血泪地展示了出来。

“她抬头朝他望去,可看到是一片空白,而原本应看到的是好奇的目光。……然而对这种空白她并不陌生。它带有利刃;在下眼帘的某个部位表现出来的是厌恶之感,在所有白人的眼神里她都曾见到过。他们的厌恶一定是针对她的,针对她的黑皮肤的。她的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而黑皮肤是一成不变的。正是这黑皮肤引起了白人眼神里带有厌恶之感的空白。”在小女孩佩科拉的成长过程中,他人的注视固然重要,内视及自视也即自我意识的确立才是健全人格养成、个体身份建构的根本条件。白人傲慢轻蔑的眼光肯定会对佩科拉的健康人格的养成产生不良影响,在一个充满歧视与冷漠的环境下生活注定了佩科拉的成长之路是崎岖的,但是置于这种种族主义的高压之下,佩科拉扭曲了自己的心灵,将他人的注视转化为自我的内视,并最终走向了否定自我、遗弃自我、心灵异化的毁灭之路,佩科拉的悲剧不仅仅昭示出种族主义的罪恶,它更说明了在一个冷漠、疏离的环境中成长个体自我意识的萌发确立、自我身份的认同建构是何等的重要。

“蒲公英真丑,蒲公英是杂草。”这是走出杂货店之后佩科拉对蒲公英的评价,再比照进店之前佩科拉对蒲公英的看法:“她奇怪为什么人们把蒲公英当作野草?她认为蒲公英很美丽。”这一对比性场景清晰地反映了佩科拉价值观的错位混乱及自我的迷失扭曲。正是在白人店主居高临下的俯视中,佩科拉迷失了自我,将白人文化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这是心理上白化自我的一种表现。成长中的孩童得不到他人的帮助,在与他人目光的接触中得到的竟全是否定的、负面的信息,而更致命的是佩科拉对这种目光的反馈态度。“愤恨在她心中又苏醒过来,张开大嘴,像一只贪吃的小狗,吞食着她的羞耻感。”白人的目光正像那只吞噬佩科拉自我的小狗一样,无情地将佩科拉的身心撕裂开来,强行使得佩科拉接受了注定会使她坍塌崩溃

的价值观,一个有着黑皮肤的女孩却被迫植入了一颗白人的心脏、一个白人的大脑,小女孩对自我的初次体认竟始于对自我的厌弃与否定,这从一开始就为佩科拉的成长种下了悲剧的种子。

二、“蓝眼睛”——族群异化的见证

“眼睛”意象在佩科拉异化疯狂过程中起得是消极作用,白人的歧视与佩科拉对此的反应清晰地描绘出佩科拉扭曲变异的心路历程。如果说“眼睛”标示了一种“看”与“被看”的双向关系,揭示了白人社会对黑人族群天然的种族优越感,深刻反映出美国社会的现实处境与种族现状对黑人个体成长的不利影响。那么,“蓝眼睛”中的“蓝”则深刻揭示出黑人社区内部的分裂疏离及族群关系的扭曲异化。“蓝眼睛”不仅代表着白人主流社会的审美价值观,喻示着白人强大的文化攻势对黑人群体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心灵戕害,它更表明在这种文化霸权之下一部分黑人接受了这种文化侵略,以白人的审美价值观为标准人为地割裂黑人社区的族群关系,从而导致了黑人社区内部的分化对立。白人傲慢自大的“无视”固然是导致佩科拉疯狂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黑人群体内部的互相倾轧、自私冷漠则使得佩科拉的悲剧更带有绝望、无助的色彩。异质文化与异族群体对其他民族的排斥打压或许还有情可原,而本民族之间的相互敌视与对立则更使得社区内部个体的生存处境尤为艰难。佩科拉在白人眼中属于“不重要”、“不存在”的小东西,这本就给佩科拉的成长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在黑人族群之中,接受了白人价值观的黑人则认为佩科拉是一个“丑东西”。以一双美丽的“蓝眼睛”为标准,佩科拉被自己所生活的社区定义为一个“丑陋”、“肮脏”的可怜虫,在学校中、在社区之间甚至在家庭内部饱受歧视、屈辱、虐待。正如小说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各章标题一样,时间次序上的不可逆转性正喻示着佩科拉的悲剧宿命,在白人歧视与黑人冷漠的双重目光中,佩科拉最终走向了疯狂毁灭的不归路。

“她把外貌与美德等同起来,使她作茧自缚,愈加自卑自贱。她忘却了肉欲与仁爱。”这是佩科拉的母亲波莉在电影院着迷于大荧幕时莫里森对其所作的评价。将美貌等同于美德,以外在相貌作为判断人的唯一标准,这其实反衬出黑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从另一个角度昭示出黑人对自己肤色的敏感以及所受到的种族歧视。针对白人社会传统的认为黑人丑陋的观点,一些黑人简单且得意地提出了“黑人是美的”口号,莫里森所着力批判的就在于此,因为一个自信自强的民族断不会简单地以美丽的外貌作为增加民族凝聚力与自信心的手段,正如一个有着健全独立人格的个体不会以貌取人或过分介意自己的外貌一样。黑人社区对佩科拉的百般侮辱与歧视正反映出白人文化对黑人的心灵已经腐蚀到何种程度,它恰好映射出黑人社区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异化特征:黑人社区受白人文化的浸淫之后,往往以相貌美丑、肤色深浅作为划分内部等级高低的标准。而相貌美丽、肤色较浅的黑人则会以比白人更残忍、更无情的态度对待自己的骨肉同胞,正如莫里森小说中提到的,黑人社区内出现的这种现象在佩科拉的父亲乔利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文中曾提到少年的乔利曾与女友在树丛中交欢,两个白人的欺凌使得乔利的心灵发生了扭曲变异。在白人手电筒的照耀之下,乔利没有选择奋起反抗,而是将内心的屈辱发泄在女友身上——通过是对弱小者的欺凌来转嫁自己的痛苦不幸,这正

(下转第88页)

(2)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在学习新的语言时,我经常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这样不仅能节约课堂时间,还能激励他们深入研究学习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我就要求他们能就所学内容能用完整的句子回答;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只提问一些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调动一下他们的积极性,也让他们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更不会有被冷落的感觉。

(3)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性。众所周知,作业是巩固新知识的必要手段,也是检测课堂效率的一种方式。为了使学生乐于做题并做有所得,我通常把作业分成“必做作业”和“自主作业”。前者一般为基础题,主要用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每个学生都需要按时完成的。后者则是课堂相关知识的拓展延伸题或创新题,每个学生都可以视自己的基础而为,自主选择做还是不做,或者做多少。不过一定得精选设计作业题,并适合思维能力不同学生的需要。如:在设计8B Unit5 Integrated skills 的作业时,必做作业就是熟记有关的短语和句型,模仿Speak up 编一段对话。自主作业就是写一份为ORBIS募集资金的倡议书。

总之,进行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以上就是我的一点切身体会,各位同行不妨试试。

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倶备的优势。

比如,在教8A Unit5 的Reading 部分时, 我就先用五分钟时间放一段有关扎龙的纪录片,特别播放各种各样的鸟类自由欢快在觅食嬉戏的镜头和湿地所具有的旑旎风光。然后就很顺利地进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在文章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脑中就会浮现出那些所看到的画面,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认知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促进课堂教学的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本人认为要想上好英语课,巧妙地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开端。成功的导入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分层教学

所谓因材施教本人认为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说,以上所讲的侧重于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而施教,而分层教学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采取的具体教学措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新课标把英语课程内容与目标分为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五个方面。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个人的认知水平、个性心理特征、个人兴趣爱好。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层次,使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比如在教8A Unit1 Main task 时,我就先出示所在城市的几张旧的照片和几张新的照片,让学生看着照片分组讨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活动,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介绍,再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按一定的条理介绍,在此基础上我再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让学生从环境、交通、优势和问题等方面把两张照片作比较。最后再让学生动笔写:The changes to my hometown. 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这篇作文。

(上接第25页)

是黑人社区最大的问题所在。在《最蓝的眼睛》中,通过对佩科拉的一系列不幸遭遇的描述,莫里森将笔触直指黑人民族的劣根性: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群体考虑的不是通过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反而在与同胞不幸遭遇的对比中求得精神的慰藉与满足,将同胞的苦难作为逃避现实、转嫁自身困境的媒介。正如小说中所说的:“所有认识她的人通过与她相比感到完整,与她的丑陋相比感到美丽。她的单纯点缀着我们,她的罪过使我们感到圣洁,她的痛苦显示我们的健康与活力,她的笨拙使我们自感幽默,她不善言辞使我们自信能言善辩,她的贫困使我们慷慨。”黑人社区把佩科拉当成了一块“磨刀石”,通过他人的不幸来麻木、抚慰自己的心灵,从而使自己忘却被白人压迫的痛苦。佩科拉被父亲乔利强奸之后,社区黑人的反应让人痛心,“他们对这故事感到恶心,有趣,震惊,愤慨,甚至兴奋。我们想听人说,‘可怜的女孩’或‘可怜的孩子’之类的话,但这些话没有听到,只见摇头。我们想找双盈满关怀的眼睛,却只见邪恶。”黑人群体间的这种麻木甚至幸灾乐祸的心态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围观杀人的看客群像,同样是底层的小人物,同样饱受着苦难欺凌,却同样地对他人的生死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民族的惰性与阴暗心理也同样地在作者笔下得到了深刻的揭露。

小说《最蓝的眼睛》虽然主要展示了主人公佩科拉成长过

参考文献:

[1] 蒂姆·奥布赖恩.因材施教的艺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2] Carol Ann Tomlinson, Susan Demirsky Allan.差异教学的学校领导管理[M].中国

轻工业出版社,2005.1.

[3] 林崇德.质疑加登纳“多元智力”[N].中国教育报,2004-9-7(8).

特约编辑:宋 丽

程中心灵的异化扭曲,但莫里森将批判的笔触更多地指向了黑人社区内部,对黑人族群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刻思索。正如小说中所说的,“既然‘为什么’难于应付,人们只好到‘怎样’那里去避难了。”莫里森在她的这部处女作中饱含血泪地描绘了小女孩佩科拉疯狂毁灭的异化过程,作者真正力图揭示的却是佩科拉悲剧背后的深层原因:“佩科拉内外交困,注定要凋谢了:白人们要以黑人的贫穷和丑陋来陪衬自己的富贵和欢乐;忘了本的黑人也要用本民族的可怜人来显示自己的健康和优越。”佩科拉的异化成长之路恰恰映照出的是黑人社区分裂疏离、分化对立的现实困境,在种族主义阴霾的笼罩之下,莫里森以深沉的文字、严肃的思考将黑人民族所受到的种族压迫以及民族内部的异化现象表现出来。如果说佩科拉这株“金盏花”有着先天发育不良的基因,注定不会得到健康茁壮成长,那么黑人社区这片贫瘠而风雨交加的“土地”对其进行的扼杀摧残同样让人惋惜痛恨。作为一个有良知、有着强烈道德责任感的文学家,莫里森对本民族的劣根性与种种问题没有选择回避掩饰,而是决定用文字勇敢地表达出来,这恰恰显示了作者对黑人民族深切而热烈的爱,显示了莫里森对黑人文化与民族的自信心。在其后的创作中,莫里森继续着对黑人民族命运的探讨,并在表现民族苦难、族群异化的同时孜孜追求反异化的救赎之路。如

(下转第90页)

读、写几个的活动。④活动情况。电教媒体能创设一定的语境,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说、勤于想、愿意做。在英语教

三、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益 学中,要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激励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教学难点,英语教学也不例外,中去,作为教师应改革教法,改革讲授居先、讲授为主的习惯,要实现最优化的英语课堂教学,取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益,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调动与启发作用,创设逼人思考,激励探突破教学难点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难以名状,而索的情境,让学生主动介入学习过程,动脑动手,积极参与,又与科学知识的概念、定义或某种规律直接联系的实际事物,主动发展。 通过电教媒体,可以跨越时空,成为可感的“直接”经验。电教媒

五、即是反馈信息,及时矫正偏差 体随时向学生提供进行推理思维活动的逻辑化感性材料。例如:

初三英语有一课介绍太阳系,其中有很多星球的名称。这种科利用电教媒体建立反馈渠道,能及时、准确、真实地获得普文章很难读懂,学起来又没有兴趣,用传统的教法很难上好学生对教学反馈信息。它能增加“反馈—矫正”次数,在课内组织这课。为了把这课上得生动、形象、有趣,可播放一段录像介学生多做练习,缩短“课后练习,考试检查,下一轮教学调查”绍太阳和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教师结合录像,配以图片讲解的检测周期,及时检测学生,改进教学。电教媒体能够提供丰课文,将学生难于理解的抽象的科普文章形象化、具体化、生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多种反馈方式。比起传统的反馈方式如:动化,化难为易,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提问、到黑板上书写、留家庭作业、考试等,电教媒体所能获

得的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会更加活泼、更加生动、更

四、调动参与意识,强化主体行为 加及时、更加准确、更加真实。例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讲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认识决定解重点语言点时,可利用投影仪打出练习题,学生及时操练从学习效果;学生认知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这种过程是学生而反馈信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后,方可决定是否感知、记忆、控制反应的互动联结过程。电教媒体为学生参与进行下一步教学活动。

总之,电教媒体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的优英语教学活动,实现学生主体观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①时间。

缩短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时间,给学生以更多的活动机会。语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电教媒体的表现、重视言是实际的工具。英语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力、接触面、参与性与受控性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结合练习活动使知识过关,并转化为实际能力。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语教学具体实践、合理选择、有机结合电教媒体,适性而用、电教媒体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使知识当堂过关。②范例。适时而用,从而提高现代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益。 电教媒体能给出正确的示范,减少学生活动的盲目性。在英语 课堂上,我们可以播放录音,让学生模仿语音、语调,纠正发

参考文献: 音错误;我们可以利用投影仪打出重要的短语、句型,让学生

编新对话,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我们还可以通过录像、电[1] 石卫东.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创造性的使用教材[J].教育科学.2009(11). 脑等设置语境,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使[2] 韩清英.英语教育新概念教育研究[J].英语教育研究.2010(6). 学生的语言更得体。③活动对象。电教媒体给学生提供丰富多[3] 和学新.英语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8). 彩的视觉、听觉材料,在英语课堂上,学生能充分进行听、说、特约编辑:张文忠 习和操练,使得这堂大容量的课能顺利完成。

(上接第88页)

果说《最蓝的眼睛》是一出心灵扭曲、人性异化的悲剧,在《秀拉》及随后的作品中,莫里森更着重探讨了黑人民族的未来出路,在表现异化主题的同时没有陷入到后现代文学悲观绝望的气氛之中,而是始终对自己民族的未来充满希望——悲悯但不绝望,前路虽然艰辛却仍抱有信心。这是莫里森作为一个黑人作家的个性所在,更是一位“非洲的女儿”对自己民族深沉挚爱的独特表达。

[2] Taylor-Guthrie,Daniel eds.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M].Mississippi: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4.

[3] 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999.

[4]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M].陈苏东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责任编辑:琰 柽

参考文献:

[1] Sartre,Jean-Paul.Being and Nothingness[M].New York:Citadel Press,1966.


相关内容

  • 论[最蓝的眼睛]中"金盏花"的伦理寓意
  • 摘 要:文章主要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品<最蓝的眼睛>"金盏花"的象征意义."不发芽的金盏花"这个意向贯穿了整部小说,文章论述了"不发芽的金盏花"所蕴涵的伦理寓意,从而抨击白人文化对黑人的侵害, ...

  •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The Interpr ...

  • 逆成构词的分类及其认知机制和规律
  •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论苏珊•桑塔格 ...

  •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解读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基于关联理论的名动转换词语义认知研究 2 从<简爱>看知识改变女性命运 3 论<弗兰肯斯坦>的叙事技巧 4 男权社会下康妮女性身份的诉求--D.H. 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研究 5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 ...

  • 有教养,没文化
  • [摘要]本文章拟探索非洲裔女性混血美国人在白人文化中迷失并"白化"自我,最终成为有教养没文化的特殊群体,表明非洲裔女性混血美国人应该在白人文化的世界里坚定自己的民族身份,以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白人文化:非洲裔女性美国人:"白化" <最蓝的眼睛& ...

  • [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 [摘  要]<最蓝的眼睛>是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处女作.本文就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隐喻进行解析,展现出莫里森解构白人文化价值观.重构黑人文化价值观的主题,揭示了隐喻在小说主题表达.情节构思.人物刻画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

  • 7月给力吐槽集锦:女生的状态原来只有三种!!
  • 当当员工张雪松是一个好产品经理,理由:1.有一颗冒险精神的心,想法可执行敢执行.2.不拘于模仿.意淫,敢于实际创新.3.深度监控竞争对手,并在环境及个体做差异化监控.4.懂得产品运营,会用事件营销来曝光和销售产品. 当当员工群里有人说:太伤我们当当女同事的心,非要拍其他公司的女厕所. 据说现在某地机 ...

  •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 ...

  • (全英文论文)致加西亚的信对中国大学生创业的启示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