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耳畔的太古泠音
古琴艺术发展至今,如同一棵千年老桐,虽经风吹日晒,雨打霜侵,依然生生不息,雅健如故。自从被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古琴艺术在社会上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但许多琴人在谈及古琴的发展现状时,仍发出了“好琴难求,知音难觅”的慨叹。由此可感受到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具体可分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制琴的工艺,一个是弹琴的文化。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吴振宇和他的“东隅草堂”
北京近郊一处清幽怡人的庭院中,坐落着斫琴师吴振宇的制琴工坊——“东隅草堂”。灰色的围墙,褪色的木门,院子中靠窗的地方立着几张刚刚削制好的琴坯,看似质朴无华,摆在阳光下晾晒。旁边的矮凳上散落着几件工具,有一两件形制很特别,是吴振宇针对制坯工序中的特殊需求自制的。房间内,盛放鹿角灰、生漆的容器有序地排列在架子上,数十件未加工的坯件堆在墙边,等待着成琴发声。这些坯件的命运正象征着吴振宇的斫琴之路:长在深山无人知,一曲泠音天下闻。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吴振宇的斫琴之路走得很艰辛。最初他对于制琴的工艺毫无经验,缺乏理论知识。所制之琴,声音与品相都未达上乘,不受认同。曾经有十几年之中,几乎没有获得任何收入。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因为他
觉得古琴与一般的工艺品不同,除了具备精湛的做工,还可以开口发声,传递心意,是一种有生命的作品。斫制一张古琴所获得的精神享受,是制造其它器物无法比拟的。凭着这份浓厚的情感与坚定的信念。他积极地翻查资料,寻觅名师,将现代的工艺与生活的体验注入到这项传统艺术中,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绩。他所斫制的琴,手感温润,音色纯净,余韵绵长,为古琴爱好者推崇备至。近年来喜欢古琴文化、学习古琴演奏的人在逐渐增多,古琴交易市场慢慢兴盛起来。古琴制作工艺的特征是用工繁,工期长,但有的人为了快速牟利,压缩工时、粗糙烂制,短期内制出大批古琴流通。吴振宇觉得这种现象不仅伤害了古琴爱好者的热情,搅乱市场,而且失去了斫制古琴最初的意义,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谈到对古人斫琴经验的传承,吴振宇认为今人所制的琴,在形制与发声原理上与古琴基本相同,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一些小的细节上发生了一点改变。古人流传下来的琴论非常丰富,但关于斫琴技术的专业著述并不多,并且大多是文人所著,缺乏制作细节的量化标准。古人关于古琴发声方面的表述充满了文学性的想象与发挥,所以今人在制琴过程中,这部分的工艺多半靠前辈匠人的口头传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务求让每一块琴材都能发挥出它的特性,演出动人的声音。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制作一张完整的古琴,大致要经过选材、烘干、制作槽腹、合琴、髹漆、缀徽、上弦等几个步骤。好的琴材非常难得,宋人朱长文在《琴史·尽美》中说:“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
曰正心。”良材是制作一张好琴的基础,所以才会有蔡邕火中救焦桐的传说流世。在古代,好的琴材需要到深山中去寻觅,求其生长自然,吸收天地精华,与制琴人的心灵相互辉映,才能斫出一张好琴。现代人做琴仍然以老料为上,因为旧木都已干透,比较稳定,不易变形,而且振动性能好,助于取音。如今旧木难寻,只能在一些拆掉的旧房子中去寻找。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老料都适合做琴,也不是老料的任何部分都可以做琴。
古琴的选材,分为面板和底板。面板的取材多以桐木、杉木以主,以其材质松透,有助发声。同时,木材的纹理通顺,对于一张古琴的音色好坏也很有关系。吴振宇对琴材的纹路十分重视,表示直纹的才适合做琴。因为直纹的面板木筋垂直于琴面,使得材料更富有弹性,利于振动。木筋之间,松软的木质部分更有利于声音传递,而且直纹的材料不易变形,比较稳定。这些原理在古人留下的琴论中没有论及,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古琴的底板要选择比较坚实的材料,与琴面的材料刚柔兼济,相辅相成。《洞天清录》中说:“择面不择底,琴亦不清。盖面以取声,底以匮声。底不坚,声必散逸。”可见琴底的取材对于斫出一张好琴也至关重要。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想让琴材发出清透圆润的声音,好的材料只是基础,工艺则是保证,尤其是打磨面板、挖制槽腹的部分,直接决定着一张古琴的音色与音质。吴振宇在挖槽腹时,会根据每一块琴材的不同特性,分别处理,一边敲击琴面,一边捉摸槽腹要挖到什么程度,听声斫琴。现在有些人为了追求让古琴的声音清亮,刻意将琴板挖薄。吴振宇认为其
实声音含蓄内敛,正是古琴的优点,琴壁太薄的琴,会在用上几年之后音质变坏,不是专业的斫琴之法。面板与底板制好以后,古人多用大漆做粘合剂来合琴,然后用绳子捆绑结实,等待它自行晾干。现代人改用膘胶,或粘合更稳定的乳胶。无论用什么胶,都是以薄为好,可以减少面板与底板之间的介质,让琴浑然一体,振动自然。
合琴之后,镶上岳山、承露等小件,就可以髹漆了。古琴表面的漆与一般漆器上的工艺相比之下,显得质朴无纹,却是经过数道繁琐反复的上胎、水磨、糙漆、合光、退光等工序,才修炼得出这份朴素,令琴面便于走手抚按,承弦收音。王世襄在《中国古代漆器》中称赞说,中国古琴体现着古代漆艺的至高境界。吴振宇对这道工序的工时要求非常严格,认为最好能够让胎面经历过一年四季的变化,来配合琴材的膨胀与收缩。琴面的胎要经过反复地打磨与修补,将弦路的部分磨平补满,才能上漆。反复的修磨也会让琴面现出斑驳的花纹,非常好看。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上弦是古琴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古人用丝弦,今人多用钢弦。钢弦音亮,是当前的市场主流,寿命长,音阶稳定,很少调弦,更加顺应市场需求。丝弦音柔,使用麻烦,要求使用者对调弦、上弦、保养都很精通,而且费用较高,是钢弦的几倍。通常情况下,只有对丝弦的音色特别痴迷的人才会选择丝弦。在琴弦的演变当中,最能让人感受到古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做出的改变。
古琴艺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都被人看做是一项“冷门艺术”。作为一个斫琴师,吴振宇不在意古琴在外面的世界里角色如何变换,他
只求始终如一地认真处理好眼前的每一块琴材,每一次上漆,将自己的生活全部倾注到了古琴当中,也渐渐地从中收获了“顺应自然、法天贵真”的琴理与人生感悟。对于古琴斫制的发展现状,他觉得从古琴的工艺特色来看,古琴制作注定不会成为量产的流水化作业,只会以一种手工艺制品结合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形式继续发展下去。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古琴与我们并不遥远
许多现代人在生活当中一旦接触到“古琴”二字,就会条件反射般地觉得与自己无关,似乎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情。在古人的休闲生活中曾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四艺”之首,就这样被我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事实上,古琴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乐器,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作为在现代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我们,不是更应该认真地接续起文化传统,挖掘其精神,品味其美感吗?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避开沉重的文化责任感不谈,在繁忙疲惫的现代生活中,可能每一个人都曾有过那么一刻,希望抛开所有的凡尘琐事,让心灵去某个恬寂幽深之境,静静地沉淀一下。一曲古琴乐——沉静内敛的音色、清透含蓄的情感、轻微淡远的意境——可以令你浮想联翩,跨跃琴境中的不同时空,进入到另一个逍遥安逸的世界里。
古琴的名称中虽然带着一个“古”字,以标注它历史悠久,事实上却是一件很适合融入现代生活中的乐器。它方便携带、耐得住长期保存、不会贬值,甚至当琴人练习弹奏至深夜,其低沉平和的声音也不会影响到隔壁的邻居。
除了生活属性以外,古琴的音乐性才是现代人可以轻松地接触它的主要原因。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古琴演奏家杨清老师认为,古琴是易学难精的乐器。它的技术并不难,可以快速上手,他所教过的学生就曾在三天之中学会了四首曲目。古琴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难学,它速度较慢,节奏要求不高,不需要每日每夜地勤练指法。弹奏时右手在大多数情况下只用到中指、食指,左手也只有拇指与无名指会常常使用。杨清甚至还教过一些聋人学习古琴,他们戴着强力的助听器以感受声音的振动,最终竟练成了几首适合他们的琴曲,这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有教无类。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学习古琴演奏的特色是技术不难,但文化艰深,境界无限。有人曾说古琴是琴技好练,琴学似海。杨清也表示古琴是水面下的艺术,潜下去有着另一重世界,想要提升造诣,就需要潜入的更深。丰富自己的古典文化知识,提高音乐素养,甚至心中多积累一些诗词歌赋,也对增进琴艺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学习古琴演奏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学习古琴的附带价值之一吧。
杨清认为,古琴并不神秘,当人们真正了解古琴以后,就不会对它抱着一种距离感了。古琴完全可以同古时候一样,成为我们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
虽然在古时候,古琴有时也被称为有别于其它乐种的雅乐,但它的境遇绝不像今天这般被笼罩上一层古奥的面纱,与世人隔绝开来。它只是古人休闲生活的一种,说的再浅白一点,就是玩而已。只是古人玩的太有水平,将它玩出了文化,玩出了意境。今天的人远远及不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上,只能望琴兴叹,自愧不如。究其原因,首先自然是现代人心理浮躁,羁绊太多,不似古人那般容易进入情境,获得感动。其次在古琴的音律知识与水平方面,我们与古人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古人有三千余首琴曲流世,而今人几乎仍没有一首写的成功。古人将古琴与歌唱结合,与阮琴、萧共演,形式多样,表达丰富,尤其是明代之后,多以琴歌为主,是一种很普及的娱乐形式。今人接触古琴、学习弹奏,大多仍以独奏为主,不像古人这般花样繁多,如此享受。
那么现代人如何将古琴“玩”的更好一些呢?如何增强演奏水平与鉴赏力,将古琴文化更好地推广起来呢?杨清觉得基于古琴入门轻松简单、兼蓄文化内涵的特点,可以先从娃娃抓起,传承的重心在于人。如今的幼教讲求素质教育、培育特长。在这么多可以选择的兴趣领域中,如果只学一个特长,音乐绝对是许多人的首选,尤其是器乐的部分,可以让孩子的眼睛、双手、心灵得到一个全面的锻炼。在器乐当中,古琴作为音域最宽,音质最雅,泛音最多的乐器,同时兼有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可以成为一个培养兴趣的选项吧。一般人在接触古琴艺术的时候,除了弹琴自娱,修身养性,还可以考虑与其它门类的艺术结合,例如弹琴观舞、曲中作画,琴萧合鸣,寻求多重的艺术享受。当然在推广古琴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提防传统的变异或消失。如今有一些琴人刻意仿古,铺排演奏仪式,神圣化古琴,这对于古琴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来说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不值得提倡。
提炼古琴文化的精神,为之寻找更广泛的社会基础,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让可以学习古琴的人能够学得到,让有缘人不会错失机会。这也是现代琴人的一项使命吧!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在将来的某一天,当有人背着一张刚刚斫制好的古琴,站在我们旁边一同乘公交车时,没有引人侧目;当我们在街上闲逛,路边一排大大小小的古琴坊中传来一段“阳关三叠”,不会令人意外。那时候,古琴才是真正地进入了生活,走进了人间吧。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今人耳畔的太古泠音
古琴艺术发展至今,如同一棵千年老桐,虽经风吹日晒,雨打霜侵,依然生生不息,雅健如故。自从被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古琴艺术在社会上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但许多琴人在谈及古琴的发展现状时,仍发出了“好琴难求,知音难觅”的慨叹。由此可感受到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具体可分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制琴的工艺,一个是弹琴的文化。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吴振宇和他的“东隅草堂”
北京近郊一处清幽怡人的庭院中,坐落着斫琴师吴振宇的制琴工坊——“东隅草堂”。灰色的围墙,褪色的木门,院子中靠窗的地方立着几张刚刚削制好的琴坯,看似质朴无华,摆在阳光下晾晒。旁边的矮凳上散落着几件工具,有一两件形制很特别,是吴振宇针对制坯工序中的特殊需求自制的。房间内,盛放鹿角灰、生漆的容器有序地排列在架子上,数十件未加工的坯件堆在墙边,等待着成琴发声。这些坯件的命运正象征着吴振宇的斫琴之路:长在深山无人知,一曲泠音天下闻。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吴振宇的斫琴之路走得很艰辛。最初他对于制琴的工艺毫无经验,缺乏理论知识。所制之琴,声音与品相都未达上乘,不受认同。曾经有十几年之中,几乎没有获得任何收入。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因为他
觉得古琴与一般的工艺品不同,除了具备精湛的做工,还可以开口发声,传递心意,是一种有生命的作品。斫制一张古琴所获得的精神享受,是制造其它器物无法比拟的。凭着这份浓厚的情感与坚定的信念。他积极地翻查资料,寻觅名师,将现代的工艺与生活的体验注入到这项传统艺术中,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绩。他所斫制的琴,手感温润,音色纯净,余韵绵长,为古琴爱好者推崇备至。近年来喜欢古琴文化、学习古琴演奏的人在逐渐增多,古琴交易市场慢慢兴盛起来。古琴制作工艺的特征是用工繁,工期长,但有的人为了快速牟利,压缩工时、粗糙烂制,短期内制出大批古琴流通。吴振宇觉得这种现象不仅伤害了古琴爱好者的热情,搅乱市场,而且失去了斫制古琴最初的意义,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谈到对古人斫琴经验的传承,吴振宇认为今人所制的琴,在形制与发声原理上与古琴基本相同,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一些小的细节上发生了一点改变。古人流传下来的琴论非常丰富,但关于斫琴技术的专业著述并不多,并且大多是文人所著,缺乏制作细节的量化标准。古人关于古琴发声方面的表述充满了文学性的想象与发挥,所以今人在制琴过程中,这部分的工艺多半靠前辈匠人的口头传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务求让每一块琴材都能发挥出它的特性,演出动人的声音。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制作一张完整的古琴,大致要经过选材、烘干、制作槽腹、合琴、髹漆、缀徽、上弦等几个步骤。好的琴材非常难得,宋人朱长文在《琴史·尽美》中说:“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
曰正心。”良材是制作一张好琴的基础,所以才会有蔡邕火中救焦桐的传说流世。在古代,好的琴材需要到深山中去寻觅,求其生长自然,吸收天地精华,与制琴人的心灵相互辉映,才能斫出一张好琴。现代人做琴仍然以老料为上,因为旧木都已干透,比较稳定,不易变形,而且振动性能好,助于取音。如今旧木难寻,只能在一些拆掉的旧房子中去寻找。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老料都适合做琴,也不是老料的任何部分都可以做琴。
古琴的选材,分为面板和底板。面板的取材多以桐木、杉木以主,以其材质松透,有助发声。同时,木材的纹理通顺,对于一张古琴的音色好坏也很有关系。吴振宇对琴材的纹路十分重视,表示直纹的才适合做琴。因为直纹的面板木筋垂直于琴面,使得材料更富有弹性,利于振动。木筋之间,松软的木质部分更有利于声音传递,而且直纹的材料不易变形,比较稳定。这些原理在古人留下的琴论中没有论及,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古琴的底板要选择比较坚实的材料,与琴面的材料刚柔兼济,相辅相成。《洞天清录》中说:“择面不择底,琴亦不清。盖面以取声,底以匮声。底不坚,声必散逸。”可见琴底的取材对于斫出一张好琴也至关重要。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想让琴材发出清透圆润的声音,好的材料只是基础,工艺则是保证,尤其是打磨面板、挖制槽腹的部分,直接决定着一张古琴的音色与音质。吴振宇在挖槽腹时,会根据每一块琴材的不同特性,分别处理,一边敲击琴面,一边捉摸槽腹要挖到什么程度,听声斫琴。现在有些人为了追求让古琴的声音清亮,刻意将琴板挖薄。吴振宇认为其
实声音含蓄内敛,正是古琴的优点,琴壁太薄的琴,会在用上几年之后音质变坏,不是专业的斫琴之法。面板与底板制好以后,古人多用大漆做粘合剂来合琴,然后用绳子捆绑结实,等待它自行晾干。现代人改用膘胶,或粘合更稳定的乳胶。无论用什么胶,都是以薄为好,可以减少面板与底板之间的介质,让琴浑然一体,振动自然。
合琴之后,镶上岳山、承露等小件,就可以髹漆了。古琴表面的漆与一般漆器上的工艺相比之下,显得质朴无纹,却是经过数道繁琐反复的上胎、水磨、糙漆、合光、退光等工序,才修炼得出这份朴素,令琴面便于走手抚按,承弦收音。王世襄在《中国古代漆器》中称赞说,中国古琴体现着古代漆艺的至高境界。吴振宇对这道工序的工时要求非常严格,认为最好能够让胎面经历过一年四季的变化,来配合琴材的膨胀与收缩。琴面的胎要经过反复地打磨与修补,将弦路的部分磨平补满,才能上漆。反复的修磨也会让琴面现出斑驳的花纹,非常好看。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上弦是古琴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古人用丝弦,今人多用钢弦。钢弦音亮,是当前的市场主流,寿命长,音阶稳定,很少调弦,更加顺应市场需求。丝弦音柔,使用麻烦,要求使用者对调弦、上弦、保养都很精通,而且费用较高,是钢弦的几倍。通常情况下,只有对丝弦的音色特别痴迷的人才会选择丝弦。在琴弦的演变当中,最能让人感受到古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做出的改变。
古琴艺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都被人看做是一项“冷门艺术”。作为一个斫琴师,吴振宇不在意古琴在外面的世界里角色如何变换,他
只求始终如一地认真处理好眼前的每一块琴材,每一次上漆,将自己的生活全部倾注到了古琴当中,也渐渐地从中收获了“顺应自然、法天贵真”的琴理与人生感悟。对于古琴斫制的发展现状,他觉得从古琴的工艺特色来看,古琴制作注定不会成为量产的流水化作业,只会以一种手工艺制品结合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形式继续发展下去。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古琴与我们并不遥远
许多现代人在生活当中一旦接触到“古琴”二字,就会条件反射般地觉得与自己无关,似乎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情。在古人的休闲生活中曾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四艺”之首,就这样被我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事实上,古琴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乐器,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作为在现代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我们,不是更应该认真地接续起文化传统,挖掘其精神,品味其美感吗?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避开沉重的文化责任感不谈,在繁忙疲惫的现代生活中,可能每一个人都曾有过那么一刻,希望抛开所有的凡尘琐事,让心灵去某个恬寂幽深之境,静静地沉淀一下。一曲古琴乐——沉静内敛的音色、清透含蓄的情感、轻微淡远的意境——可以令你浮想联翩,跨跃琴境中的不同时空,进入到另一个逍遥安逸的世界里。
古琴的名称中虽然带着一个“古”字,以标注它历史悠久,事实上却是一件很适合融入现代生活中的乐器。它方便携带、耐得住长期保存、不会贬值,甚至当琴人练习弹奏至深夜,其低沉平和的声音也不会影响到隔壁的邻居。
除了生活属性以外,古琴的音乐性才是现代人可以轻松地接触它的主要原因。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古琴演奏家杨清老师认为,古琴是易学难精的乐器。它的技术并不难,可以快速上手,他所教过的学生就曾在三天之中学会了四首曲目。古琴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难学,它速度较慢,节奏要求不高,不需要每日每夜地勤练指法。弹奏时右手在大多数情况下只用到中指、食指,左手也只有拇指与无名指会常常使用。杨清甚至还教过一些聋人学习古琴,他们戴着强力的助听器以感受声音的振动,最终竟练成了几首适合他们的琴曲,这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有教无类。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学习古琴演奏的特色是技术不难,但文化艰深,境界无限。有人曾说古琴是琴技好练,琴学似海。杨清也表示古琴是水面下的艺术,潜下去有着另一重世界,想要提升造诣,就需要潜入的更深。丰富自己的古典文化知识,提高音乐素养,甚至心中多积累一些诗词歌赋,也对增进琴艺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学习古琴演奏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学习古琴的附带价值之一吧。
杨清认为,古琴并不神秘,当人们真正了解古琴以后,就不会对它抱着一种距离感了。古琴完全可以同古时候一样,成为我们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
虽然在古时候,古琴有时也被称为有别于其它乐种的雅乐,但它的境遇绝不像今天这般被笼罩上一层古奥的面纱,与世人隔绝开来。它只是古人休闲生活的一种,说的再浅白一点,就是玩而已。只是古人玩的太有水平,将它玩出了文化,玩出了意境。今天的人远远及不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上,只能望琴兴叹,自愧不如。究其原因,首先自然是现代人心理浮躁,羁绊太多,不似古人那般容易进入情境,获得感动。其次在古琴的音律知识与水平方面,我们与古人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古人有三千余首琴曲流世,而今人几乎仍没有一首写的成功。古人将古琴与歌唱结合,与阮琴、萧共演,形式多样,表达丰富,尤其是明代之后,多以琴歌为主,是一种很普及的娱乐形式。今人接触古琴、学习弹奏,大多仍以独奏为主,不像古人这般花样繁多,如此享受。
那么现代人如何将古琴“玩”的更好一些呢?如何增强演奏水平与鉴赏力,将古琴文化更好地推广起来呢?杨清觉得基于古琴入门轻松简单、兼蓄文化内涵的特点,可以先从娃娃抓起,传承的重心在于人。如今的幼教讲求素质教育、培育特长。在这么多可以选择的兴趣领域中,如果只学一个特长,音乐绝对是许多人的首选,尤其是器乐的部分,可以让孩子的眼睛、双手、心灵得到一个全面的锻炼。在器乐当中,古琴作为音域最宽,音质最雅,泛音最多的乐器,同时兼有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可以成为一个培养兴趣的选项吧。一般人在接触古琴艺术的时候,除了弹琴自娱,修身养性,还可以考虑与其它门类的艺术结合,例如弹琴观舞、曲中作画,琴萧合鸣,寻求多重的艺术享受。当然在推广古琴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提防传统的变异或消失。如今有一些琴人刻意仿古,铺排演奏仪式,神圣化古琴,这对于古琴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来说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不值得提倡。
提炼古琴文化的精神,为之寻找更广泛的社会基础,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让可以学习古琴的人能够学得到,让有缘人不会错失机会。这也是现代琴人的一项使命吧!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在将来的某一天,当有人背着一张刚刚斫制好的古琴,站在我们旁边一同乘公交车时,没有引人侧目;当我们在街上闲逛,路边一排大大小小的古琴坊中传来一段“阳关三叠”,不会令人意外。那时候,古琴才是真正地进入了生活,走进了人间吧。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