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五单元

NO. 八年级语文科 课题:21. 《与朱元思书》 吴均 第一课时

班 组号 姓名 层次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自主学习】

1.学生齐读课文。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指名学生注音,再齐读一遍。 韵.( ) 柯.( ) 飘荡.( ) 负.

势( ) 轩邈..

( ) 泠.( ) 嘤.( ) 缥.碧( ) 横柯.( ) 窥.

谷( ) 鸢.( )和.鸣( ) 戾.天( ) 息.心( ) 经纶.

( ) 3.文学常识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________。 【探究展示】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1.翻译课文第一段。 (1)解释重点词语:

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分析: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 。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本段使用了 表达方式。请指出来。 (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训练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 归纳小结: 训练拓展:

1

NO. 八年级语文科 课题:21. 《与朱元思书》 吴均 第二课时

班 组号 姓名 层次 【学习目标】

1.继续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 2.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自主学习】

抽读,检查学生能否流利的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1.翻译课文第二段。

(1)解释重点词语: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2)翻译课文 2.思考:

(1)分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 和 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之 ,水之 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2)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4.翻译课文第三段。 (1)解释重点词语:

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忘反 横柯上蔽 交映 见 (2)翻译课文 【训练反馈】

1. 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 归纳小结: 训练拓展:

1.总领全篇的句子是: 。 2.点明作者浏览路线的句子是: 。

NO. 八年级语文科 课题: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第一课时 班 组号 姓名 层次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自主学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 ) ②造饮辄.尽( ) ③曾不吝.

情去留( ) ④短褐.穿结( ) ⑤箪瓢屡...空,晏.

如也( )( )( )( ) ⑥颇.示己志( )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⑧衔觞.

赋诗(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 ,字 ,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号 ,世称 ,有《 》传世。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

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

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

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

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

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

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

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

痕迹。

(2)题目解说: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

活、志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

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

2

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第一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一段。 (1)古今含义:

因以为..号焉( ) 每有会意..( ) 造.饮辄醉( ) 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概括段意。

5.朗读课文第二段。

6.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二段。

补充:戚戚( ) 汲汲( )

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7.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8.概括段意。

【训练反馈】

1. 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

归纳小结:

训练拓展:

1.给加点字注音。

好.读书( ) 嗜.酒( ) 黔.娄( ) 衔觞.

( ) 箪.( ) 俦.( ) 吝.

情(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__________ (2)造饮辄.

尽__________ (3)性嗜.酒__________ (4)每有会意..

__________ (5)不汲汲..于富贵__________ (6)极其言,兹若人之俦.

乎__________ (7)晏如..__________ (8)以乐其志.

__________

NO. 八年级语文科 课题: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第二课时 班 组号 姓名 层次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2.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自主学习】

检查本篇文章的背诵情况。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课文,探讨下面的问题:

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训练反馈】 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 归纳小结:

训练拓展: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

3

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上文中的“先生”指的是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号__________。 2.给下面的字注音。 嗜.

____________

辄.

____________ 3.解释加点的字。

(1)或.置酒而招之__________ (2)环堵萧然..__________ (3)期.在必醉__________

(4)短褐.

穿结__________ 4.对下列句子里虚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不详其姓字(其:他的) B.因以为号焉(因:因此) C.既醉而退(既:已经) D.以此自终(以:用)

5.对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6.将下面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7.说说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8.怎样正确地评价他的居住习惯和生活细节?

NO. 八年级语文科 课题:23.《马说》 韩愈 第一课时 班 组号 姓名 层次 【学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知识链接】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韩愈,字 ,河南河阳人,唐代 、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文体简介

“说”:是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3.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2)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4.基础知识积累 (1)解决重点字词

祗( ): ; 辱: ; 骈: ; 槽( )枥: ; 以: ; 称: 。

4

(2)通假字学习

1)食: 2)见: 3)材: 4)邪: 【合作探究】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3)提问: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训练反馈】 1.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 归纳小结:

训练拓展: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NO. 八年级语文科 课题:23.《马说》 韩愈 第二课时 班 组号 姓名 层次 【学习目标】 1.继续分析课文。

2.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自主学习】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1.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 ): ; 或: ; 石: ; 食(Sì): ; 能: ; 是 ; 2.思考巩固:

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 ,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 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合作探究】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5

(2)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

策 道 材 通 临 其 邪 (3)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4)思考巩固:

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概括段意: 。

(6)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 ”与“ ”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 ,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 。 【训练反馈】 1.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 归纳小结:

训练拓展: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NO. 八年级语文科 课题:24.《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第一课时 班 组号 姓名 层次 【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4.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 ) 逾.( ) 俟.( ) 衾.( ) 烨.( ) 叱咄.( ) 皲.( )裂 媵.( ) 容臭.( ) 负箧.( ) 曳.( ) 屣.( )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

宋濂(1310-1381),字 ,号 ,谥 ,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 人。 初著名 。 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 柳贯、黄溍等, 明初主修 , 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 文字简练朴素,与 、 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 “ ”。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3.预习积累,解释下列词语。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 )

手自笔录。 (笔, ;手, )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 ;朱缨, )

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 ) 媵人持汤沃灌 (汤: ) 走送之。(走, ) 寓逆旅(逆: ) 穷冬烈风(穷: ) 尝趋百里外(趋: 日再食(再: )

6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 ;假: )

卒获有所闻(卒: ) 右备容臭(xiù) (臭: ) 以中有足乐者(中: )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 )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 【合作探究】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2.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 3.思考:作者写出自己求学的艰苦经历,目的是什么?

【训练反馈】 1.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 归纳小结:

训练拓展:

1.请再写出至少一个古人勤奋读书的事例,至少两句描写勤奋读书的古诗文句子、名言、谚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 八年级语文科 课题:25.《诗词曲五首》 第一课时 班 组号 姓名 层次 【学习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3.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 【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 【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____,字____,____人,__代诗人。 2.介绍写作背景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置身。”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 ,而是通过“ ”和“ ”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 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怀旧„„柯人。” 此处作者借用了 ,表达了 ,抒发 。 “沉舟„„木春。”这两句本意是以“ ”“ ”比喻自己,抒发诗人 。这两句借用 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 。

“今日„„精神。” 这是全诗的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 ,京兆万年人。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 ,以别于少陵,与 并称“小李杜”,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2.介绍写作背景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

7

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

这两句诗是说, 。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这两句话一方面是 ,另一方面也曲折地表达了 。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作者简介

《过零丁洋》选自《 》,作者____,字____,又字____,自号____,___,____人,____(朝代)诗人 2.介绍写作背景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首联两句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 。二是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 ;“雨打萍”比喻 。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前者各表 ,后者各表 。表达 ○4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追忆 ,表现诗人 。 【训练反馈】

1.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 归纳小结:

训练拓展:

背诵本课学的三首诗。

NO. 八年级语文科 课题:25.《诗词曲五首》 第二课时 班 组号 姓名 层次 【学习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了解两首词曲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 【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 【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水调歌头》作者____,字____,自号____,______人,__代文学家, “水调歌头”四字,是____。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从词前小序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1○

.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2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上阙: 。

下阙: 。

○3词中哪句表现作者在月光下尽情起舞,陶醉其中? ○4表达词人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5请你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作者简介

《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____,字____,号____,____人,__代散曲作家。“山坡羊”是____。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5.“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就描写的感觉角度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兼从 和 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如聚”形容 。“如怒”形容 6.“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7.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8.点明本曲中心的句子是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训练反馈】 1.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 归纳小结:

训练拓展:

背诵本课学的二首诗。

NO. 八年级语文科 课题:21. 《与朱元思书》 吴均 第一课时

班 组号 姓名 层次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自主学习】

1.学生齐读课文。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指名学生注音,再齐读一遍。 韵.( ) 柯.( ) 飘荡.( ) 负.

势( ) 轩邈..

( ) 泠.( ) 嘤.( ) 缥.碧( ) 横柯.( ) 窥.

谷( ) 鸢.( )和.鸣( ) 戾.天( ) 息.心( ) 经纶.

( ) 3.文学常识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________。 【探究展示】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1.翻译课文第一段。 (1)解释重点词语:

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分析: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 。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本段使用了 表达方式。请指出来。 (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训练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 归纳小结: 训练拓展:

1

NO. 八年级语文科 课题:21. 《与朱元思书》 吴均 第二课时

班 组号 姓名 层次 【学习目标】

1.继续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 2.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自主学习】

抽读,检查学生能否流利的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1.翻译课文第二段。

(1)解释重点词语: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2)翻译课文 2.思考:

(1)分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 和 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之 ,水之 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2)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4.翻译课文第三段。 (1)解释重点词语:

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忘反 横柯上蔽 交映 见 (2)翻译课文 【训练反馈】

1. 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 归纳小结: 训练拓展:

1.总领全篇的句子是: 。 2.点明作者浏览路线的句子是: 。

NO. 八年级语文科 课题: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第一课时 班 组号 姓名 层次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自主学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 ) ②造饮辄.尽( ) ③曾不吝.

情去留( ) ④短褐.穿结( ) ⑤箪瓢屡...空,晏.

如也( )( )( )( ) ⑥颇.示己志( )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⑧衔觞.

赋诗(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 ,字 ,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号 ,世称 ,有《 》传世。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

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

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

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

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

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

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

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

痕迹。

(2)题目解说: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

活、志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

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

2

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第一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一段。 (1)古今含义:

因以为..号焉( ) 每有会意..( ) 造.饮辄醉( ) 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概括段意。

5.朗读课文第二段。

6.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二段。

补充:戚戚( ) 汲汲( )

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7.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8.概括段意。

【训练反馈】

1. 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

归纳小结:

训练拓展:

1.给加点字注音。

好.读书( ) 嗜.酒( ) 黔.娄( ) 衔觞.

( ) 箪.( ) 俦.( ) 吝.

情(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__________ (2)造饮辄.

尽__________ (3)性嗜.酒__________ (4)每有会意..

__________ (5)不汲汲..于富贵__________ (6)极其言,兹若人之俦.

乎__________ (7)晏如..__________ (8)以乐其志.

__________

NO. 八年级语文科 课题: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第二课时 班 组号 姓名 层次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2.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自主学习】

检查本篇文章的背诵情况。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课文,探讨下面的问题:

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训练反馈】 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 归纳小结:

训练拓展: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

3

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上文中的“先生”指的是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号__________。 2.给下面的字注音。 嗜.

____________

辄.

____________ 3.解释加点的字。

(1)或.置酒而招之__________ (2)环堵萧然..__________ (3)期.在必醉__________

(4)短褐.

穿结__________ 4.对下列句子里虚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不详其姓字(其:他的) B.因以为号焉(因:因此) C.既醉而退(既:已经) D.以此自终(以:用)

5.对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6.将下面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7.说说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8.怎样正确地评价他的居住习惯和生活细节?

NO. 八年级语文科 课题:23.《马说》 韩愈 第一课时 班 组号 姓名 层次 【学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知识链接】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韩愈,字 ,河南河阳人,唐代 、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文体简介

“说”:是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3.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2)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4.基础知识积累 (1)解决重点字词

祗( ): ; 辱: ; 骈: ; 槽( )枥: ; 以: ; 称: 。

4

(2)通假字学习

1)食: 2)见: 3)材: 4)邪: 【合作探究】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3)提问: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训练反馈】 1.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 归纳小结:

训练拓展: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NO. 八年级语文科 课题:23.《马说》 韩愈 第二课时 班 组号 姓名 层次 【学习目标】 1.继续分析课文。

2.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自主学习】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1.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 ): ; 或: ; 石: ; 食(Sì): ; 能: ; 是 ; 2.思考巩固:

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 ,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 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合作探究】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5

(2)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

策 道 材 通 临 其 邪 (3)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4)思考巩固:

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概括段意: 。

(6)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 ”与“ ”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 ,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 。 【训练反馈】 1.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 归纳小结:

训练拓展: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NO. 八年级语文科 课题:24.《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第一课时 班 组号 姓名 层次 【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4.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 ) 逾.( ) 俟.( ) 衾.( ) 烨.( ) 叱咄.( ) 皲.( )裂 媵.( ) 容臭.( ) 负箧.( ) 曳.( ) 屣.( )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

宋濂(1310-1381),字 ,号 ,谥 ,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 人。 初著名 。 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 柳贯、黄溍等, 明初主修 , 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 文字简练朴素,与 、 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 “ ”。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3.预习积累,解释下列词语。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 )

手自笔录。 (笔, ;手, )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 ;朱缨, )

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 ) 媵人持汤沃灌 (汤: ) 走送之。(走, ) 寓逆旅(逆: ) 穷冬烈风(穷: ) 尝趋百里外(趋: 日再食(再: )

6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 ;假: )

卒获有所闻(卒: ) 右备容臭(xiù) (臭: ) 以中有足乐者(中: )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 )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 【合作探究】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2.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 3.思考:作者写出自己求学的艰苦经历,目的是什么?

【训练反馈】 1.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 归纳小结:

训练拓展:

1.请再写出至少一个古人勤奋读书的事例,至少两句描写勤奋读书的古诗文句子、名言、谚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 八年级语文科 课题:25.《诗词曲五首》 第一课时 班 组号 姓名 层次 【学习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3.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 【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 【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____,字____,____人,__代诗人。 2.介绍写作背景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置身。”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 ,而是通过“ ”和“ ”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 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怀旧„„柯人。” 此处作者借用了 ,表达了 ,抒发 。 “沉舟„„木春。”这两句本意是以“ ”“ ”比喻自己,抒发诗人 。这两句借用 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 。

“今日„„精神。” 这是全诗的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 ,京兆万年人。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 ,以别于少陵,与 并称“小李杜”,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2.介绍写作背景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

7

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

这两句诗是说, 。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这两句话一方面是 ,另一方面也曲折地表达了 。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作者简介

《过零丁洋》选自《 》,作者____,字____,又字____,自号____,___,____人,____(朝代)诗人 2.介绍写作背景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首联两句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 。二是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 ;“雨打萍”比喻 。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前者各表 ,后者各表 。表达 ○4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追忆 ,表现诗人 。 【训练反馈】

1.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 归纳小结:

训练拓展:

背诵本课学的三首诗。

NO. 八年级语文科 课题:25.《诗词曲五首》 第二课时 班 组号 姓名 层次 【学习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了解两首词曲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 【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 【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水调歌头》作者____,字____,自号____,______人,__代文学家, “水调歌头”四字,是____。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从词前小序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探究质疑。

1○

.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2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上阙: 。

下阙: 。

○3词中哪句表现作者在月光下尽情起舞,陶醉其中? ○4表达词人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5请你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作者简介

《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____,字____,号____,____人,__代散曲作家。“山坡羊”是____。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5.“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就描写的感觉角度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兼从 和 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如聚”形容 。“如怒”形容 6.“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7.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8.点明本曲中心的句子是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训练反馈】 1.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 归纳小结:

训练拓展:

背诵本课学的二首诗。


相关内容

  • 八下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 八下第二单元基础闯关 24.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 年 月,地点 , 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会议. 1.列举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25.这次会议的特点/地位/性质: 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它展示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是新中国26.万隆会议的主要议题是: ...

  • 八下第二单元组歌浪之歌雨之歌阅读训练题库六个片段之三
  • 八下第二单元 组歌 浪之歌 雨之歌 此为 组歌 浪之歌 雨之歌 阅读训练题库六个片段之三 三.阅读<雨之歌>全文,解答下列题目. 1.品味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 ②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 ...

  •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 第五单元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与朱元思书> 1.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五柳先生传> 1.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

  • 人教版八下第三单元单元主题写作
  • 八下第三单元单元主题写作 [单元主题] 这个单元写作是以"科学"为主题.<科海泛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综合活动课,设计了四项活动:1.关于"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 2.关于"思考自然的启示" 3.关于" ...

  • 八下历史第一.二单元.教案
  • 八下历史第一单元 第1课 大战前夜的较量 学习目标 1. 2. 3. 课前预习 学生看书,做<名校课堂>课前预习部分 温故知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课堂小结 知识结构 单选题4个 简答题1个 材料分析题1个 课堂练习<名校课堂>单选题部分 合作探究 活动探究一 通过材料分析抗战 ...

  • 八下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 为顺利完成本学期教学工作,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 学情分析.分析上期期末考卷发现,学生在书写.基础积累.修辞.会话交流.文言 词语积累.文章阅读.文字信息提取与归纳总结半命题作文: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优秀率不到百分之二,及格率不到百分之六十,平均分不及格,成绩令人揪心.由此看来,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应 ...

  • 八下第一单元作业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 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 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1953年春,河南安阳县有一个村,十八户贫农.下中农组织起来,成立 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三1958年夏秋 ...

  • 八下英语工作总结
  • 八年级下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教材分析 :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全书共有十个单元.本教材各单元话题灵活,贴近生活实际.本册书将学习的一些语法知识点有: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时间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等.同时每个单元都提供了两篇阅读文章,用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 ...

  • 八下第五单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 <与朱元思书>吴钧 ⑴ 写作者在江上自由放舟情态的句子是:               ,              .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色的句子是:               ,              . ⑵ 突出江水清澈见底的句子是:               ,       ...

  • 2014年八下英语教学计划
  • 2014年仁爱版英语八年级下学期英语教学计划 陈孝祥 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本学期我将完成初二学年的英语教学.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 课标要求 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