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教育与引导

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教育与引导

宋永琴

(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金昌,737200)

[摘要]: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攀比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寻找好的解决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生 攀比心理 教育 引导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为学生传授多种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道德品质,更重要的应该是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能面对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自信,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在当代小学校园里,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不同年龄、学历、家庭背景、以及学业成绩的学生,都有基于自身特点的攀比心理和攀比行为。攀比深深地渗透于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学业。我所在的永昌县第一小学是一所具有七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城镇小学,以往的招生范围仅限于城镇学生。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周边农民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入我校学习,农村户籍的孩子一度占据很高的比例。这个群体的家庭经济收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居住环境,甚至在语言、行为方面,都和城镇孩子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校园攀比现象的研究,对引导我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学生攀比现象的表现

汉语中对攀比的解释是:“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因此人们对攀比的认识常常局限于他的负面性。但从心理和文化上理解攀比行为应该是广泛的。所以我们认为的小学生之间的攀比也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立在虚荣心的基础上盲目与别人比较,而不顾自己实际、不求长远目标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是那些有利的、积极的、善意的、科学的与他人比较的现象。

其中第一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现象中:(1)比物质水平;比穿着,看谁的衣服是名牌;比学习用品,看谁的铅笔盒高档;比零用钱,看谁带的钱多,花钱大方等。(2)比家庭条件;比谁家的房子大、装修档次高、父母当的官大、钱多、车子好。(3)比外表长相;比谁长得漂亮,谁的服饰新颖,发型时尚。(4)比学业;比谁的学习好,敢与“尖子生”作比较,为了能够超过他人,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加以实行;(5)比品德,有的学生把标兵、模范作为自己做人的楷模;(6)比能力与理想,展示自己的特长,弥补自身的不足,并为自己将来制定长远的目标;(7)比对集体的贡献,为班级、为学校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很显然第一个方面的现象中他们所攀比的是“不该比的东西”,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小学生来说,热衷于物质与享乐的追求,是很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的。另一方面中所攀比的内容则能使人奋发,追求向上,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也就是现代人所追求的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心态。这种攀比是小学生积极成长的催化剂,也是值得提倡的。因此对“攀比”现象因势利导,使这种“比”指向积极方面,避免其中负面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比”的内容,选择正当合理的“比”的方式是大有必要的。

二、学生攀比现象的特点

第一,自我展示与虚荣性。由于小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的阶段,与别人比的过程也是展示自我的过程,对许多学生来说,在攀比中能够展示自己的知识、能力、财富、外貌特征以及人际关系等,从而达到内心的满足。

第二,频发性与广泛性。学生之间的攀比几乎是无时不有,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在比的过程中成长。攀比的内容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涉及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横向和纵向的攀比,有内在和外在的攀比,有物质和精神的攀比,也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攀比等。

第三,从众与盲目性。许多小学生根本不理解攀比的真正涵义,也就在随大流的情况下产生的攀比行为。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攀比行为常常受各种因素影响,为他人所利用。

第四,情境性与互动性。青少年学生的攀比行为常常受情境左右,一种充满竞争性的情境可能快速激起他们攀比的欲望,也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由于受情境的影响,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攀比中也就凸显出来,也就是在人际互动中攀比。

在青少年人生发展进程中,攀比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在于“怎么比”和“比什么”。 消极的攀比是一种浮躁的心态,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自我满足。比外在的、物质的,没有意义的事物。在这样的攀比心理支配下,孩子们会沉溺于外在的追求、物质的享受以及心理的虚荣,迷前进的方向,导致理想和志向的丧失。积极的攀比是一种向上的心态,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和自身不同的发展阶段相比、比理想、比道德、比目标,在这样的攀比中,孩子们会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从而加快其自身的发展。因此,小学生攀比心理既需要控制和批判也需要激发与鼓励,把攀比行为引到积极向上、追求内在精神的正轨上去。

三、学生攀比现象产生的原因

其一,家庭环境。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个学生就代表着一个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待攀比的态度都是学生攀比现象形成的源动力。(1)家长的关爱方式。在长辈的溺爱下,孩子会养成任性、刁蛮、懒惰、贪图享受的坏习惯。这种放纵的行为也就导致了不良攀比的产生。若只是适度的关爱,一方面可以促使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其良好的品性;(2)家长的表率。绝大多数家长都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在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中,他们也在相互攀比,家长对待攀比的态度和他们所攀比的内容,都会有意无意的影响到孩子。对孩子攀比心态的形成产生最直接的作用。

其二,学校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场所,学校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发展。(1)学习群体。在青少年群体中,同辈之间的攀比现象尤为突出。他们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志趣爱好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因此他们之间的攀比也较为容易实现,同时也是比较广泛的。学业攀比、志向攀比、贡献攀比都是比较常见的;(2)班级与学校的

风气。校风和班风都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良好的学校风气下,学生更会注意到学业以及自身能力和品德的培养。反之学生则可能更注重物质的享受和金钱的消费,而且班风是每个学生共同形成的一个大环境,会使每一个同学产生彼此间的比较行为。

其三,社会环境。当今社会正处于物质、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成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明确,因此社会环境也就复杂多样。成人在社会上表现出来的处事态度、消费观念都会为孩子们所模仿,也会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逐渐渗透到他们的观念中去。而且当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地位的竞争、物质财富的竞争、声望名气的竞争等等,不管是良性的竞争还是恶性竞争都已经屡见不鲜,同样广大小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竞争。这些竞争势必带来攀比,所以一系列的攀比现象也就因个人观念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而且社会环境是一个大环境,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学校环境都可以包含在社会环境下,一个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社会对攀比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四、学生攀比现象的解决措施

攀比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已经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之间,可以说有人聚居的地方就会有攀比。人们无法消除攀比的存在,其实也大可不必去抑制攀比,只要是良性的、有益的攀比就值得提倡,这些攀比不仅无害,而且会促进发展,激励向前。因此对于小学生的攀比现象,我们更应做的是引导而不是批评和抑制,只有把攀比引入正轨才能真正解决其带来的隐患。学生攀比心理的化解,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一)家长的表率作用

孩子们天真无瑕,心灵纯洁,好奇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但是未能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孩子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常为父母所忽视。所以说,要求孩子做好的父母必须先做好。首先家长自己应该先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以其为准则做人处事,孩子在观察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言行举止时,自己的观念也在慢慢地形成。一般情况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同时大多数孩子也会以自己的父母为学习目标。家长如果比较重视物质的享受,孩子也会养成贪图享受的习惯,家长如果比较注意自身素养的追求,孩子也可能会比较重视内在的发展;

另外,过分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也会让孩子滋生攀比心理,产生依赖。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茁壮成长,超凡脱俗,于是,不少家长把自己的子女当作掌上明珠,听之任之,要什么就给什么,殊不知,这些家长的行为对孩子其实是一种误导。父母要给孩子以真正的关怀。对于有“攀比心理的学生”,家长应与学校密切配合进行教育。如果家长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可以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这样,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二)学校的引导

首先,教师应该多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厚、诚实、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高自身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可以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言”,从而有效防止攀比心理的产生,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方式,绝对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的是他人的赞赏与肯定。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心,正因为这样,在面对别人的闪光面,优点,特别

是吃洋餐,穿名牌时,会摆不正心态,一味追求比较。所以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扮黑脸,应改变教育方法或策略,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或表扬,让他们充分认识自我,增强自信。这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面,有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最后,应该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这样,在积极向上的班级里有健康的舆论,同学间团结友爱,自尊自重,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攀比心理。

(三)社会环境的改善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所有好的坏的,善的恶的,都会在社会上表现出来,而孩子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养成。虽然小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较少,但是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些影响。把彼此隔绝开来已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较好的改善学生间的攀比现象就应从社会环境的改善出发。跟家庭环境类似,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能够做到不攀比,或良性的攀比,那么带给青少年的影响必然是正面的。当然这基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人们可以从基础出发,从细微处着手,对身边能够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的事物和现象加以改善,在有青少年出入的场合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引导孩子们的攀比现象,还可以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学生自身的培养

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是外部因素,攀比现象解决的根本还在于学生自身的素质。一个学生的如果性格上不喜欢攀比,那么他就会刻意的去避免攀比这一行为,比如我班的白索南当周,他是一个来自藏族的孩子,父母常年在牧区放牧,他在祖父母烦人正确引导下,极为懂事,从不与同学比吃比穿,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反之如果一个学生喜欢攀比,那他就会一个劲的拉人攀比。要改善学生的攀比现像就必须从学生自身出发,学生的感悟提高了攀比现象也会发生质的变化,我班孩子父母做教师、做公务员、做老板的甚多,为他们提供的物质享受相对较高,其中不乏一些穿名牌、吃洋餐的“贵族学生”甚至还有些沾染了“公主病”、“王子病”,对那些住出租屋、父母做农民工的孩子鄙视之极,日常的学习、游戏,会把那些孩子拒之“圈外”。在他们圈子内部,也会时常发生这样那样的不正当的攀比。为人师者,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把攀比引向竞争。由攀比到竞争是一个进步,也是认识的变化,只有通过竞争才可以把攀比的效果最优化的表现出来;(2)把浅表的外在攀比引向深层的内在攀比。学生搞清楚了内在和外在重要性的问题,自然会改变自己的攀比内容;(3)让学生在积极攀比中不断超越自我。攀比的目的不在于比,而在于通过比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自我反思,在此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攀比变害为益,从根本上解决攀比的问题。

最后,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老师、父母应当引导小学生保持一颗“平常心”。攀比现象在小学生中间愈演愈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的小学生没有一颗“平凡心”。在家长的溺爱下以及一些错误信息的引导下,他们总以为自己是最好的、是最强的,而且事事要与他人比个高下,这又是对自己不够自信的一种心理补偿。这些学生的嫉妒心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平凡心”,对遏制小学生的攀比心理也有着极其深刻的价值。

孩子是一张白纸,学校、家庭、社会应该群策群力,让孩子的心灵没有贫富贵贱之分,让他们平等、幸福、快乐地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 何艳如.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3] 刘媛媛. 孩子爱攀比怎么办 [J]. 少年儿童研究 , 2003,(09):23~25.

[4] 林昭棠. 攀比心理也有积极作用[J]. 探索与争鸣 , 1988,(03):8~10.

[5] 张凤梅.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子女观[J]. 山东教育 , 2000,(12):6~9.

作者简介

宋永琴,女,1975年1月29日出生,1995年7月毕业于金昌师范学校普师专业,1997年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汉语言文学专科学历,2005年取得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现任教于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多次获得县、市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多次获得县、市级优秀辅导员奖,2011年获得甘肃省优质课大赛二等奖,2012年获得甘肃省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大赛一等奖,主攻中小学语文研究。通讯地址: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邮编737200,电话[1**********],E-mail:[email protected].............

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教育与引导

宋永琴

(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金昌,737200)

[摘要]: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攀比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寻找好的解决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生 攀比心理 教育 引导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为学生传授多种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道德品质,更重要的应该是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能面对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自信,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在当代小学校园里,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不同年龄、学历、家庭背景、以及学业成绩的学生,都有基于自身特点的攀比心理和攀比行为。攀比深深地渗透于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学业。我所在的永昌县第一小学是一所具有七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城镇小学,以往的招生范围仅限于城镇学生。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周边农民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入我校学习,农村户籍的孩子一度占据很高的比例。这个群体的家庭经济收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居住环境,甚至在语言、行为方面,都和城镇孩子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校园攀比现象的研究,对引导我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学生攀比现象的表现

汉语中对攀比的解释是:“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因此人们对攀比的认识常常局限于他的负面性。但从心理和文化上理解攀比行为应该是广泛的。所以我们认为的小学生之间的攀比也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立在虚荣心的基础上盲目与别人比较,而不顾自己实际、不求长远目标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是那些有利的、积极的、善意的、科学的与他人比较的现象。

其中第一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现象中:(1)比物质水平;比穿着,看谁的衣服是名牌;比学习用品,看谁的铅笔盒高档;比零用钱,看谁带的钱多,花钱大方等。(2)比家庭条件;比谁家的房子大、装修档次高、父母当的官大、钱多、车子好。(3)比外表长相;比谁长得漂亮,谁的服饰新颖,发型时尚。(4)比学业;比谁的学习好,敢与“尖子生”作比较,为了能够超过他人,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加以实行;(5)比品德,有的学生把标兵、模范作为自己做人的楷模;(6)比能力与理想,展示自己的特长,弥补自身的不足,并为自己将来制定长远的目标;(7)比对集体的贡献,为班级、为学校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很显然第一个方面的现象中他们所攀比的是“不该比的东西”,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小学生来说,热衷于物质与享乐的追求,是很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的。另一方面中所攀比的内容则能使人奋发,追求向上,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也就是现代人所追求的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心态。这种攀比是小学生积极成长的催化剂,也是值得提倡的。因此对“攀比”现象因势利导,使这种“比”指向积极方面,避免其中负面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比”的内容,选择正当合理的“比”的方式是大有必要的。

二、学生攀比现象的特点

第一,自我展示与虚荣性。由于小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的阶段,与别人比的过程也是展示自我的过程,对许多学生来说,在攀比中能够展示自己的知识、能力、财富、外貌特征以及人际关系等,从而达到内心的满足。

第二,频发性与广泛性。学生之间的攀比几乎是无时不有,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在比的过程中成长。攀比的内容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涉及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横向和纵向的攀比,有内在和外在的攀比,有物质和精神的攀比,也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攀比等。

第三,从众与盲目性。许多小学生根本不理解攀比的真正涵义,也就在随大流的情况下产生的攀比行为。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攀比行为常常受各种因素影响,为他人所利用。

第四,情境性与互动性。青少年学生的攀比行为常常受情境左右,一种充满竞争性的情境可能快速激起他们攀比的欲望,也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由于受情境的影响,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攀比中也就凸显出来,也就是在人际互动中攀比。

在青少年人生发展进程中,攀比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在于“怎么比”和“比什么”。 消极的攀比是一种浮躁的心态,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自我满足。比外在的、物质的,没有意义的事物。在这样的攀比心理支配下,孩子们会沉溺于外在的追求、物质的享受以及心理的虚荣,迷前进的方向,导致理想和志向的丧失。积极的攀比是一种向上的心态,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和自身不同的发展阶段相比、比理想、比道德、比目标,在这样的攀比中,孩子们会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从而加快其自身的发展。因此,小学生攀比心理既需要控制和批判也需要激发与鼓励,把攀比行为引到积极向上、追求内在精神的正轨上去。

三、学生攀比现象产生的原因

其一,家庭环境。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个学生就代表着一个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待攀比的态度都是学生攀比现象形成的源动力。(1)家长的关爱方式。在长辈的溺爱下,孩子会养成任性、刁蛮、懒惰、贪图享受的坏习惯。这种放纵的行为也就导致了不良攀比的产生。若只是适度的关爱,一方面可以促使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其良好的品性;(2)家长的表率。绝大多数家长都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在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中,他们也在相互攀比,家长对待攀比的态度和他们所攀比的内容,都会有意无意的影响到孩子。对孩子攀比心态的形成产生最直接的作用。

其二,学校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场所,学校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发展。(1)学习群体。在青少年群体中,同辈之间的攀比现象尤为突出。他们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志趣爱好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因此他们之间的攀比也较为容易实现,同时也是比较广泛的。学业攀比、志向攀比、贡献攀比都是比较常见的;(2)班级与学校的

风气。校风和班风都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良好的学校风气下,学生更会注意到学业以及自身能力和品德的培养。反之学生则可能更注重物质的享受和金钱的消费,而且班风是每个学生共同形成的一个大环境,会使每一个同学产生彼此间的比较行为。

其三,社会环境。当今社会正处于物质、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成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明确,因此社会环境也就复杂多样。成人在社会上表现出来的处事态度、消费观念都会为孩子们所模仿,也会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逐渐渗透到他们的观念中去。而且当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地位的竞争、物质财富的竞争、声望名气的竞争等等,不管是良性的竞争还是恶性竞争都已经屡见不鲜,同样广大小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竞争。这些竞争势必带来攀比,所以一系列的攀比现象也就因个人观念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而且社会环境是一个大环境,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学校环境都可以包含在社会环境下,一个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社会对攀比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四、学生攀比现象的解决措施

攀比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已经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之间,可以说有人聚居的地方就会有攀比。人们无法消除攀比的存在,其实也大可不必去抑制攀比,只要是良性的、有益的攀比就值得提倡,这些攀比不仅无害,而且会促进发展,激励向前。因此对于小学生的攀比现象,我们更应做的是引导而不是批评和抑制,只有把攀比引入正轨才能真正解决其带来的隐患。学生攀比心理的化解,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一)家长的表率作用

孩子们天真无瑕,心灵纯洁,好奇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但是未能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孩子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常为父母所忽视。所以说,要求孩子做好的父母必须先做好。首先家长自己应该先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以其为准则做人处事,孩子在观察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言行举止时,自己的观念也在慢慢地形成。一般情况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同时大多数孩子也会以自己的父母为学习目标。家长如果比较重视物质的享受,孩子也会养成贪图享受的习惯,家长如果比较注意自身素养的追求,孩子也可能会比较重视内在的发展;

另外,过分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也会让孩子滋生攀比心理,产生依赖。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茁壮成长,超凡脱俗,于是,不少家长把自己的子女当作掌上明珠,听之任之,要什么就给什么,殊不知,这些家长的行为对孩子其实是一种误导。父母要给孩子以真正的关怀。对于有“攀比心理的学生”,家长应与学校密切配合进行教育。如果家长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可以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这样,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二)学校的引导

首先,教师应该多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厚、诚实、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高自身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可以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言”,从而有效防止攀比心理的产生,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方式,绝对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的是他人的赞赏与肯定。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心,正因为这样,在面对别人的闪光面,优点,特别

是吃洋餐,穿名牌时,会摆不正心态,一味追求比较。所以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扮黑脸,应改变教育方法或策略,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或表扬,让他们充分认识自我,增强自信。这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面,有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最后,应该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这样,在积极向上的班级里有健康的舆论,同学间团结友爱,自尊自重,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攀比心理。

(三)社会环境的改善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所有好的坏的,善的恶的,都会在社会上表现出来,而孩子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养成。虽然小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较少,但是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些影响。把彼此隔绝开来已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较好的改善学生间的攀比现象就应从社会环境的改善出发。跟家庭环境类似,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能够做到不攀比,或良性的攀比,那么带给青少年的影响必然是正面的。当然这基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人们可以从基础出发,从细微处着手,对身边能够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的事物和现象加以改善,在有青少年出入的场合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引导孩子们的攀比现象,还可以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学生自身的培养

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是外部因素,攀比现象解决的根本还在于学生自身的素质。一个学生的如果性格上不喜欢攀比,那么他就会刻意的去避免攀比这一行为,比如我班的白索南当周,他是一个来自藏族的孩子,父母常年在牧区放牧,他在祖父母烦人正确引导下,极为懂事,从不与同学比吃比穿,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反之如果一个学生喜欢攀比,那他就会一个劲的拉人攀比。要改善学生的攀比现像就必须从学生自身出发,学生的感悟提高了攀比现象也会发生质的变化,我班孩子父母做教师、做公务员、做老板的甚多,为他们提供的物质享受相对较高,其中不乏一些穿名牌、吃洋餐的“贵族学生”甚至还有些沾染了“公主病”、“王子病”,对那些住出租屋、父母做农民工的孩子鄙视之极,日常的学习、游戏,会把那些孩子拒之“圈外”。在他们圈子内部,也会时常发生这样那样的不正当的攀比。为人师者,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把攀比引向竞争。由攀比到竞争是一个进步,也是认识的变化,只有通过竞争才可以把攀比的效果最优化的表现出来;(2)把浅表的外在攀比引向深层的内在攀比。学生搞清楚了内在和外在重要性的问题,自然会改变自己的攀比内容;(3)让学生在积极攀比中不断超越自我。攀比的目的不在于比,而在于通过比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自我反思,在此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攀比变害为益,从根本上解决攀比的问题。

最后,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老师、父母应当引导小学生保持一颗“平常心”。攀比现象在小学生中间愈演愈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的小学生没有一颗“平凡心”。在家长的溺爱下以及一些错误信息的引导下,他们总以为自己是最好的、是最强的,而且事事要与他人比个高下,这又是对自己不够自信的一种心理补偿。这些学生的嫉妒心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平凡心”,对遏制小学生的攀比心理也有着极其深刻的价值。

孩子是一张白纸,学校、家庭、社会应该群策群力,让孩子的心灵没有贫富贵贱之分,让他们平等、幸福、快乐地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 何艳如.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3] 刘媛媛. 孩子爱攀比怎么办 [J]. 少年儿童研究 , 2003,(09):23~25.

[4] 林昭棠. 攀比心理也有积极作用[J]. 探索与争鸣 , 1988,(03):8~10.

[5] 张凤梅.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子女观[J]. 山东教育 , 2000,(12):6~9.

作者简介

宋永琴,女,1975年1月29日出生,1995年7月毕业于金昌师范学校普师专业,1997年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汉语言文学专科学历,2005年取得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现任教于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多次获得县、市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多次获得县、市级优秀辅导员奖,2011年获得甘肃省优质课大赛二等奖,2012年获得甘肃省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大赛一等奖,主攻中小学语文研究。通讯地址: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邮编737200,电话[1**********],E-mail:[email protected].............


相关内容

  • 攀比行为分析
  • 姓名:刘瑶 学号: 班级:经济与管理学院 宜宾学院 组 织 行 为 学 论 文 111401011 11级1班 基于归因理论分析大学生攀比行为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1级1班 刘瑶 学号:111401011 摘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攀比作为一种古已有之的社会现象目前已经愈 ...

  • 浅谈中学生攀比心理解决对策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中学生攀比心理解决对策 作者:代月明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26期 摘要:为了使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健康成长,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对中学生的攀比心理应进行正确的引导.本文试从家长.学校. ...

  • 中小学教师应对学生德育问题的36个策略
  • 中小学教师应对学生德育问题的36个策略[班主任必读] 2011-09-29 12:37:16| 分类: 学生管理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转载自放飞梦想<[引用]中小学教师应对学生德育问题的36个策略[班主任必读]> 1. 当发现学生早恋时应该怎么办? (1)教师首先要仔细观 ...

  • 中小学教师应对学生的20个怎么办
  • 中小学教师应对学生怎么办? 1. 面对追星族的学生应该怎么办? (1)面对"追星族",不盲目制止他们的追星行为,而应该因势利导.要了解班级追星族的数量,追的星是哪类人,分析他们身上令人喜欢或崇拜的优点,让学生讨论"追星的利与弊"."我崇拜明星的原因& ...

  • 教师教学中面对最多的三十四个怎么办?
  • 教师教学中面对最多的三十四个怎么办? 1. 当发现学生早恋时应该怎么办? (1)教师首先要仔细观察,全面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早恋,不能轻易地给学生定性.如果确实是早恋,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成绩下降,甚至精神有些萎靡不振,一定要及时想办法解决. (2)不要大惊小怪,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与学生谈话, ...

  • 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分析
  • 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 一.摘要:在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消费额.消费结构.消费心理等方面的调查,总结了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 本文通过对江苏科技大学本科生的生活消费调查,从中分析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特点,并就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提出了我们的一些 ...

  • 评论类节目策划案
  • 新闻评论节目策划案 (演播室) 主持人:夏日已至,又有一批大学毕业生即将走出校门.然而与往年一样,毕业生们又开始在校园内外摆摊兜售一些无法带走的物品和书籍,而这些物品大都是九成新,很多书籍也都是没用多少的参考书.这使得我们又一次开始反观大学生的消费现状.今天我们将针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展开讨论,首先让我 ...

  •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_大学生的必修课
  • 商业研究 霍洪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 要] 大学生由于所受的教育.校园的环境以及该年龄的特殊心理特征,使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偏差,在消费中,存在着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和时尚消费等不良现象.了解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 ...

  • 大学生消费的论文
  • 走出大学生的消费误区 我们刚刚步入大学的校门,全新的大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在大学里,不仅要实现学习上的自主,更要做到生活上的独立.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消费群体,其消费意识.消费行为都有着自身的特点.但是由于大学生所受的教育,校园环境以及年龄上的特殊心理特征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都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