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菌药应用的基本原则是:
1. 尽早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
2. 正确选药:根据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动学过程和不良反应选用合适的抗菌药;
3. 适当的剂量与疗程:根据患者的生理(年龄、性别等)机能状态、
免疫力、肝肾功能等调整给药剂量和时间;
4. 防止抗菌药的滥用:杜绝不必要的用药如病毒感染;避免局部用药;
5. 严格控制预防用药;预防用药的指征为:
① 预防风湿热复发,如用苄星青霉素清除咽喉部的溶血性链球菌;
② 传染性疾病流行期预防传播,如SD 预防流脑;
③ 预防新生儿眼炎,如红霉素或四环素局部应用;
④ 预防外科手术后感染,如新霉素用于肠道术前给药;
⑤ 其他,如青霉素预防复杂的外伤、战伤所致的气性坏疽。
6. 合理地联合用药。
(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1. 联合用药的目的:
① 增强疗效
② 减少不良反应
③ 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④ 扩大抗菌谱
2. 联合用药的指征
① 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如:急性重症感染
② 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
③ 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混合感染,如:腹腔脏器穿孔
④ 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如抗结核药
⑤ 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减少剂量,如两性霉素B 与氟胞嘧啶合用
⑥ 药物不易渗入的部位感染,如:青霉素 + SD治疗流脑
3. 联合用药的效果
① 协同作用(增强):1 + 2 > 3
② 相加作用:1 + 2 = 3
③ 无关作用:1 + 2 = 2
④ 拮抗作用:1 + 2
4. 合理联合用药
抗菌药的分类:
I 繁殖期杀菌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类
II 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类
III 快效抑菌药: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IV 慢效抑菌药:磺胺类
如何正确的联合用药:
I + II 协同
I + III 拮抗
I + IV 无关或相加
II + III 相加或协同
II + IV 无关或相加
III + IV 相加
五、抗菌药物分类
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抗菌药物通常分为下述七类:
(一)b-内酰胺类抗生素
(二)氨基苷类抗生素
(三)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四)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五)人工合成抗菌药
(六)抗结核病及抗麻风病药
(七)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一)抗菌药应用的基本原则是:
1. 尽早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
2. 正确选药:根据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动学过程和不良反应选用合适的抗菌药;
3. 适当的剂量与疗程:根据患者的生理(年龄、性别等)机能状态、
免疫力、肝肾功能等调整给药剂量和时间;
4. 防止抗菌药的滥用:杜绝不必要的用药如病毒感染;避免局部用药;
5. 严格控制预防用药;预防用药的指征为:
① 预防风湿热复发,如用苄星青霉素清除咽喉部的溶血性链球菌;
② 传染性疾病流行期预防传播,如SD 预防流脑;
③ 预防新生儿眼炎,如红霉素或四环素局部应用;
④ 预防外科手术后感染,如新霉素用于肠道术前给药;
⑤ 其他,如青霉素预防复杂的外伤、战伤所致的气性坏疽。
6. 合理地联合用药。
(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1. 联合用药的目的:
① 增强疗效
② 减少不良反应
③ 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④ 扩大抗菌谱
2. 联合用药的指征
① 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如:急性重症感染
② 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
③ 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混合感染,如:腹腔脏器穿孔
④ 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如抗结核药
⑤ 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减少剂量,如两性霉素B 与氟胞嘧啶合用
⑥ 药物不易渗入的部位感染,如:青霉素 + SD治疗流脑
3. 联合用药的效果
① 协同作用(增强):1 + 2 > 3
② 相加作用:1 + 2 = 3
③ 无关作用:1 + 2 = 2
④ 拮抗作用:1 + 2
4. 合理联合用药
抗菌药的分类:
I 繁殖期杀菌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类
II 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类
III 快效抑菌药: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IV 慢效抑菌药:磺胺类
如何正确的联合用药:
I + II 协同
I + III 拮抗
I + IV 无关或相加
II + III 相加或协同
II + IV 无关或相加
III + IV 相加
五、抗菌药物分类
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抗菌药物通常分为下述七类:
(一)b-内酰胺类抗生素
(二)氨基苷类抗生素
(三)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四)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五)人工合成抗菌药
(六)抗结核病及抗麻风病药
(七)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