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文化

教学目的: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文化内涵的理解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 ,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又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郭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亡诗》和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分别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和“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这里的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它与天文(自然)是相对的,天文蕴含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和宇宙意识。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 “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甚广。如认识领域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艺术领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器用科学领域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一级相关的制造技术等;社会领域的制

度,组织、风俗习惯等。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以社会集体(民族和阶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总体体系,它指的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即精神文化。他涵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文物典章、宗教信仰、哲学美学和风俗习惯等。精神文化可分为带射虎亿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和不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前者如政法制度、道德伦理、宗教哲学和大部分文学艺术等;后者如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和相当部分的风俗习惯与部分文学艺术(像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杂技、书法及文学中的山水诗等)。

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

与“物质文化”相对。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1)与自然环境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自然科学、宗教、艺术、哲学等;(2)与社会环境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语言、文字、风俗、道德、法律等;如楹联等。(3)与物质文化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使用器具、器械或仪器的方法等。

二、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库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或男女恋爱才是文化;前者是遗传的,后者是习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从语言、习惯、风俗、道德一直到科学知识、技术等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纯属个人私有的东西.如个人的怪癖等,不为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则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抛弃那些过时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一般文化是从抽象意义上讲的.现实社会只有具体的文化,如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等。具体文化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如有石头,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树,才有饮茶文化;有客厅和闲暇时间、才会有欧洲贵族的沙龙文化。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自从民族形成以后,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现的。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

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现。在分裂为阶级的社会中,由于各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现了各阶级之间的文化差异。 举例: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 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 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琴的创制者有" 昔伏羲作琴" 、" 神农作琴" 、" 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 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

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小说、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第二节 民俗

教学目的:了解民俗和民俗文化的含义;理解民俗文化的分类,民俗文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民俗及民俗文化的含义及民俗文化的特点

教学难点: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民俗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普通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事项。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鸡肋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民俗的产生和传播

中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经出现。在《礼记·淄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史记·孙叔敖传》:“楚民俗,好痹车”;《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等等。此外,还有不少意义与其相近的词,如“风俗”、“习俗”、“民风”、“谣俗”等。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属于,是对英文“Folklore ”的意译。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在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lok ”(民众、民间)和“lore ”(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后来,该词逐渐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们接受,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近些年来,鉴于“Folklore ”一词既指“民俗”又指“民俗学”,容易混淆,国际学术界又以“Folkloristics ”一词专指“民俗学”,而将“Folklore ”专指作为研究对象的“民俗”,以便区别。在日本,则将研究民俗的学问称为“民俗学”,而将其研究对像称为“民间传承”。

三、民俗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成三类:上层文化、中层文化和下层文化。下层文化就是民俗文化,它是由广大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

四、民俗文化形成的原因

1. 在阶级社会里,政治对民俗的产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2. 地理环境对民俗的形成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3. 宗教是民俗形成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五、民俗文化的分类

1. 物质民俗

2. 社会民俗

3. 精神民俗

4. 语言民俗

六、民俗文化的特征

1. 民族性和地域性

2. 集体性和模式性

3. 传承性和变异性

4. 规范性和服务性

第三节 学习民俗文化需掌握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了解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八卦的基本含义、关系及应用

教学重点: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八卦学说的内涵

教学难点: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八卦学说的内在联系及应用

教学内容:

一、阴阳

1.阴阳学说

我国古代阴阳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而事物本身的存在形态就是阴阳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相对统一的表现。阴阳既是一反一正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赖统一的整体;同时两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促动下向对立面进行转化。

2. 阴阳学说的含义

阴阳学说有一个自己思想模式的形象标志,即《太极图》。它通过这一图象,形象直观地把自己学说的思想内涵既简洁明白又精辟透彻地展现出来。其含义有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两种对立因素的统一体。第二,两种对立因素之间始终处在此消彼长的交替运动中。第三,对立不是绝对的,既不总是阴盛阳衰,也并非总是阳盛阴衰。即,对立关系不是有你没有我没你、针尖对麦芒式的不可调和的关系,而是在消长形态中存表现为“磨、争、和、合”等多种形态,其对立可能会因双方性质的差别而不同;对立双方在运动变化中因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对立双方受外力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不同。我们可以用夫妻关系矛盾变化来解释这些关系。用阴阳思想的观点来说,夫妻一男一女,为一阴一阳,但为了共同的生活目标,统一在一个家庭当中,这是其一;但在处理家庭内部或家庭与外部关系的时候,两者会各尽所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使家庭内部、家庭与社会相处得更加和谐,即,此时表现出的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是其二;既然夫妻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那么两者间就不是水火不相容的绝对对立,两者之间就会受各种条件的影响而存在“磨、争、和、合”。如新婚后,由于两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可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双方在新婚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磨合,逐渐相互理解、适应对方才能达到统一;由于生活中要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两人中总要有一个人来做主拿主意,在做主这个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争论、争辩,但为了共同的生活目标,最后总会有一方会放弃自己不成熟或不合理的主张而趋同于对方;和,即和谐,这可能是

夫妻间保持最多的一种相处的状态;而合,则是夫妻间就某事产生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其中有一方暂时保留意见,允许另一方去做,在统一中保留着不同,也就是求同存异,这是其三。

阴阳学说告诉我们,世界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强、弱、盛、衰都会向其对立面转换的。人类应高瞻远睹,居安思危;强者不要恃强凌弱,应该韬光养晦,谦虚谨慎,而弱者不要怨天尤人,应该奋发图强,自强不息。

二、五行

1. 五行学说

五行思想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形态及其运动构成的;同时五行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既存在相生关系又存在相克关系。阴阳思想和五行思想,同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端。阴阳与五行学说最初是两个体系,后来逐步演化,到了战国时期融合为一个思想体系。

2. 五行学说的内容

五行学说强调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生克关系。生是指生成、促进、帮助等作用;克是指克制、束缚、摧毁的功能作用。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循环往复,如果画一个图形便会呈一圆圈形。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之间交叉克制,如果画一个图形便会呈现出一个五角形的星。

五行思想不仅认为宇宙统一在一个以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物质运动中,而且通过生克关系表明任何事物都是其他事物所生,反之也被其他事物所克;同时自己也生或克着另外事物。因此,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绝对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道理。

五行反生或反克还表现为,凡事应该有度,亏则不谐,过之不及。庄稼一类的植物,需要阳光和水,但阳光太强有会使其枯萎,水浇灌太多会使其受涝淹死,这是直接的反生表现。斧头劈柴过多,自己也会钝化;恃强凌弱的霸王一味地仗势欺人,最终必然会引起众怒,群起而攻之,这是直接的反克表现。而五行学说中间接的生克关系更加发人深省,复杂多变。例如,金生水,水能克火反而救金;又如木生火,火旺而生土,土却是木克制的对象;等等。

三、天干地支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四、八卦

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

后天八卦方位与东南西北方位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震离兑坎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余下四卦则分别为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八卦代表八种基本物象: 乾为天, 坤为地, 震为雷, 巽为风, 艮为山, 兑为泽, 坎为水, 离为火, 总称为经卦, 由八个经卦中的两个为一组的排列, 则构成六十四卦。

八卦与五行

邹衍融合五行与八卦提出如下对应关系:乾(天)、兑(泽)为金,巽(风)、震(雷)为木,坎为水,离为火,坤(地)、艮(山)为土。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文化

教学目的: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文化内涵的理解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 ,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又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郭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亡诗》和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分别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和“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这里的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它与天文(自然)是相对的,天文蕴含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和宇宙意识。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 “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甚广。如认识领域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艺术领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器用科学领域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一级相关的制造技术等;社会领域的制

度,组织、风俗习惯等。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以社会集体(民族和阶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总体体系,它指的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即精神文化。他涵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文物典章、宗教信仰、哲学美学和风俗习惯等。精神文化可分为带射虎亿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和不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前者如政法制度、道德伦理、宗教哲学和大部分文学艺术等;后者如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和相当部分的风俗习惯与部分文学艺术(像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杂技、书法及文学中的山水诗等)。

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

与“物质文化”相对。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1)与自然环境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自然科学、宗教、艺术、哲学等;(2)与社会环境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语言、文字、风俗、道德、法律等;如楹联等。(3)与物质文化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使用器具、器械或仪器的方法等。

二、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库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或男女恋爱才是文化;前者是遗传的,后者是习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从语言、习惯、风俗、道德一直到科学知识、技术等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纯属个人私有的东西.如个人的怪癖等,不为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则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抛弃那些过时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一般文化是从抽象意义上讲的.现实社会只有具体的文化,如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等。具体文化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如有石头,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树,才有饮茶文化;有客厅和闲暇时间、才会有欧洲贵族的沙龙文化。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自从民族形成以后,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现的。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

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现。在分裂为阶级的社会中,由于各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现了各阶级之间的文化差异。 举例: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 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 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琴的创制者有" 昔伏羲作琴" 、" 神农作琴" 、" 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 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

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小说、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第二节 民俗

教学目的:了解民俗和民俗文化的含义;理解民俗文化的分类,民俗文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民俗及民俗文化的含义及民俗文化的特点

教学难点: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民俗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普通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事项。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鸡肋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民俗的产生和传播

中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经出现。在《礼记·淄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史记·孙叔敖传》:“楚民俗,好痹车”;《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等等。此外,还有不少意义与其相近的词,如“风俗”、“习俗”、“民风”、“谣俗”等。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属于,是对英文“Folklore ”的意译。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在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lok ”(民众、民间)和“lore ”(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后来,该词逐渐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们接受,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近些年来,鉴于“Folklore ”一词既指“民俗”又指“民俗学”,容易混淆,国际学术界又以“Folkloristics ”一词专指“民俗学”,而将“Folklore ”专指作为研究对象的“民俗”,以便区别。在日本,则将研究民俗的学问称为“民俗学”,而将其研究对像称为“民间传承”。

三、民俗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成三类:上层文化、中层文化和下层文化。下层文化就是民俗文化,它是由广大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

四、民俗文化形成的原因

1. 在阶级社会里,政治对民俗的产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2. 地理环境对民俗的形成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3. 宗教是民俗形成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五、民俗文化的分类

1. 物质民俗

2. 社会民俗

3. 精神民俗

4. 语言民俗

六、民俗文化的特征

1. 民族性和地域性

2. 集体性和模式性

3. 传承性和变异性

4. 规范性和服务性

第三节 学习民俗文化需掌握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了解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八卦的基本含义、关系及应用

教学重点: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八卦学说的内涵

教学难点: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八卦学说的内在联系及应用

教学内容:

一、阴阳

1.阴阳学说

我国古代阴阳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而事物本身的存在形态就是阴阳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相对统一的表现。阴阳既是一反一正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赖统一的整体;同时两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促动下向对立面进行转化。

2. 阴阳学说的含义

阴阳学说有一个自己思想模式的形象标志,即《太极图》。它通过这一图象,形象直观地把自己学说的思想内涵既简洁明白又精辟透彻地展现出来。其含义有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两种对立因素的统一体。第二,两种对立因素之间始终处在此消彼长的交替运动中。第三,对立不是绝对的,既不总是阴盛阳衰,也并非总是阳盛阴衰。即,对立关系不是有你没有我没你、针尖对麦芒式的不可调和的关系,而是在消长形态中存表现为“磨、争、和、合”等多种形态,其对立可能会因双方性质的差别而不同;对立双方在运动变化中因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对立双方受外力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不同。我们可以用夫妻关系矛盾变化来解释这些关系。用阴阳思想的观点来说,夫妻一男一女,为一阴一阳,但为了共同的生活目标,统一在一个家庭当中,这是其一;但在处理家庭内部或家庭与外部关系的时候,两者会各尽所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使家庭内部、家庭与社会相处得更加和谐,即,此时表现出的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是其二;既然夫妻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那么两者间就不是水火不相容的绝对对立,两者之间就会受各种条件的影响而存在“磨、争、和、合”。如新婚后,由于两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可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双方在新婚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磨合,逐渐相互理解、适应对方才能达到统一;由于生活中要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两人中总要有一个人来做主拿主意,在做主这个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争论、争辩,但为了共同的生活目标,最后总会有一方会放弃自己不成熟或不合理的主张而趋同于对方;和,即和谐,这可能是

夫妻间保持最多的一种相处的状态;而合,则是夫妻间就某事产生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其中有一方暂时保留意见,允许另一方去做,在统一中保留着不同,也就是求同存异,这是其三。

阴阳学说告诉我们,世界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强、弱、盛、衰都会向其对立面转换的。人类应高瞻远睹,居安思危;强者不要恃强凌弱,应该韬光养晦,谦虚谨慎,而弱者不要怨天尤人,应该奋发图强,自强不息。

二、五行

1. 五行学说

五行思想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形态及其运动构成的;同时五行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既存在相生关系又存在相克关系。阴阳思想和五行思想,同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端。阴阳与五行学说最初是两个体系,后来逐步演化,到了战国时期融合为一个思想体系。

2. 五行学说的内容

五行学说强调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生克关系。生是指生成、促进、帮助等作用;克是指克制、束缚、摧毁的功能作用。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循环往复,如果画一个图形便会呈一圆圈形。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之间交叉克制,如果画一个图形便会呈现出一个五角形的星。

五行思想不仅认为宇宙统一在一个以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物质运动中,而且通过生克关系表明任何事物都是其他事物所生,反之也被其他事物所克;同时自己也生或克着另外事物。因此,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绝对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道理。

五行反生或反克还表现为,凡事应该有度,亏则不谐,过之不及。庄稼一类的植物,需要阳光和水,但阳光太强有会使其枯萎,水浇灌太多会使其受涝淹死,这是直接的反生表现。斧头劈柴过多,自己也会钝化;恃强凌弱的霸王一味地仗势欺人,最终必然会引起众怒,群起而攻之,这是直接的反克表现。而五行学说中间接的生克关系更加发人深省,复杂多变。例如,金生水,水能克火反而救金;又如木生火,火旺而生土,土却是木克制的对象;等等。

三、天干地支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四、八卦

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

后天八卦方位与东南西北方位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震离兑坎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余下四卦则分别为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八卦代表八种基本物象: 乾为天, 坤为地, 震为雷, 巽为风, 艮为山, 兑为泽, 坎为水, 离为火, 总称为经卦, 由八个经卦中的两个为一组的排列, 则构成六十四卦。

八卦与五行

邹衍融合五行与八卦提出如下对应关系:乾(天)、兑(泽)为金,巽(风)、震(雷)为木,坎为水,离为火,坤(地)、艮(山)为土。


相关内容

  • [视频]中国传统哲学
  • 本系列主讲中国的传统哲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成就,历史过程,传统哲学流派,基本范畴以及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意义等内容. 共63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 研究生绪论写法
  • 研究生论文写作要有条理清晰的组织结构,特别是"绪论",通常包括研究背景 研究缘起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重要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以适度铺陈研究的相关背景与论文的组织结构. 研究生写作论文时必须要"慎始",尤其是"绪论"务必要能直接申明自己的& ...

  • [历史]的边角
  • 作者:盖双 阿拉伯世界 2002年08期 首先要作两点说明:一是副标题中的"览"字,是说我尚未对这部若译成汉语至少有3 50万字的历史巨著从头到尾地读过,而只是浏览了其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二是书话与 书评之间有些区别,因为常有朋友问,你怎么不写书评.书评有一定的模式,必须将一 本 ...

  • 27物种起源绪论
  • <物种起源>绪论 一.字音(红色字) 栖息胚胎狭隘慷慨槲寄生 二.字形(红色字) 纲要与提纲抱歉与谦虚慷慨与气概 三.字义 搜集与收集摘要与择要完善与完备关于与对于 四.文学常识 (一).绪论:即绪论,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一般放在书 ...

  • 如何撰写好的毕业论文
  • 如何撰写毕业论文 一.毕业论文与一般学术论文之异同 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开放教育文科各专业的毕业论文,一般都应是学术论文(经济管理类.艺术类专业,可以使用其他文体.其他形式,具体要求将在其他讲座中予以说明)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毕业论文与一般学术论文是一回事吗? 正确的答案该是: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 ...

  • 幼儿园活动教程绪论教案
  • 哈 尔 滨 市 第 二 职 业 中 学 教 学 方 案(一) 备课时间:2010 年 月 日 课题 授课时间:2010 年 月 日 需 授课班级:高一(5) 2 课时 第 1 课时 A 掌握 教师:杨新玲 课型 幼儿园活动教程 绪论 目 标 项 目 幼儿教育新观念 新授课 目 标 层 次(高中低) ...

  • 引言.前言.导言.序言.绪论的介绍与辨析
  • 引言.前言.导言.序言.绪论的介绍与辨析 [引言] 引言又称前言.导言.序言.绪论,它是一篇科技论文的开场白,由它引出文章,所以写在正文之前.引言也叫绪言.绪论.引言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范围,即为什么写这篇论文以及要解决什么问题:前人在本课题相关领域内所做的工作和 ...

  • 现代汉语绪论1
  • 1 现 代 汉 语 谢 昱 [email protected] 2 绪论 ·课程性质与方法 ·文化的引入 ·比较的方法 ·语言概说 ·语言及其基本性质 ·综合语与分析语 3 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巴黎欧莱雅,你值得拥有. ·粉丝=fans? ·他是那样一个男人,活得隆重而典雅,并且时刻都在动员一切 ...

  • 论文绪论如何写
  • 绪论-要求 要写好"绪论"这一章,第一要务是做好文献搜索.收集和研究.有了文献工作扎实的基础,就有了对课题的清楚了解,就有了追赶课题最高水平的明确目标,就可以掌握开展研究的各种工具和手段.从本质上说,第1章是作者文献工作的成果.也就是说,第1章也是研究,不研究完不成第1章的写作. ...

  • 法律系毕业论文正文格式模板
  • 目□□录(三号黑体居中,加粗) (空一行) 绪论(小四号宋体,以下所有文字均用小四号宋体,均不加粗)„„„„„„„„„„„„„„„1 一.××××ׄ„„„„„„„„„„„„„„„„„„„„„„„„„„„„„„3 □□(一)××××ׄ„„„„„„„„„„„„„„„„„„„„„„„„„„„„„„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