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哲学考察
或
教学哲学视野中的有效教学
或
有效教学中的哲学问题研究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研究的目的
三、该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综述)
四、研究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
五、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创新点及意义
六、本研究已经具备的条件
七、本研究可能遇到的困难
八、本研究的工作计划、方案、时间安排
九、本研究的基本内容(论文框架)
十、本开题报告所用和所涉及的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自教学存在以来,有效教学便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得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学记》提出的“知其心”才能“长善而救其失”的教学思想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的命题以及昆体良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想,都体现了对有效教学的追求。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对有效教学的追求各有特点。而有效教学的正式提出则是20世纪的事情。有效教学的提出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在我国对有效教学进行大量研究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我国新课程改革运动发起时,有效教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主编)一书中被再次提及并加以强调:“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改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有多种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中一个方案是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技术。”①
我国传统教学思想强调书本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及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培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从而导致教师教得很辛苦,付出的精力及时间很多,而学生却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中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比比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重申并强调有效教学的重要性,意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建构新的教学理念。然而破旧立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新观念的建立即要经历摒弃旧观念的痛苦,也需要建立新理论的睿智与勇气。我国研究者在借鉴国外有效教学的经验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综观大量参考文献,发现主要集中于有效教学的涵义、特征、策略、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很少有研究是深入有效教学的内在机制并以此为①钟启泉,崔允漷,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基础全面阐释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及有效教学的认识论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最具基础性的领域、最为内在的也是最高层次的教学本体论、教学价值论、教学认识论等的范围内,展开反思、批判、整合与上升,①着手于新的有效教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以便于既能在理论上实现有效积淀、合理继承和必要统整,又能在实践上确定基础前设、底线学理和起码规范。本文试图在此有所突破,从教学哲学的角度即教学本体论、教学价值论和教学认识论的视角对有效教学进行本质上的剖析和较全面的论述。
二、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试图从教学哲学的视角对有效教学进行理论层面的思考,包括本体论视角、价值论视角及认识论视角。通过分析有效教学的内在机制及价值取向以求探索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一方面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理论框架,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一方面也希冀能为推动教学实践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论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界定相关概念
(3)从本体论的角度分析有效教学包括要素分析、结构分析、功能机制、存在形态、基本特征、影响因素。
(4)从价值论的视角分析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包括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两方面
(5)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述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问题。
三、该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 有效教学提出的背景
有效教学的提出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的结果。20世纪以前,“教学是艺术”的观点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发生转变,新旧观念交锋,出现了“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的论争,“教学是科学”的观点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②有效教学在这一背景下提出。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运动发起时,有效教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主编)一书中被再次提及并加以强调:“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改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有多种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中一个方案是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技术。”③
(二) 国外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
1. 有效教学的定义 ①张广君. 教学本体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②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
③钟启泉,崔允漷,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西方学者对有效教学的解释主要有三种基本取向:
一是目标取向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是指一个教师将他的学生成功地引导到他想让学生们学习的领域。①也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智力学习的教学;有效的教学与学习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地掌握知识以及团队工作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建立终身学习态度的教学与学习。②还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地达成了预定学习目标的教学。从本质上讲,有两个因素制约着有效教学:其一是教师必须明确促进什么样的学习;其二是教师必须安排和提供给学生获得这种学习的学习经验。③
以目标为取向的定义,重点强调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以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来判断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技能取向的定义。比如,布朗(George Brown) 等对有效教学的界定更多地是从教学的复杂性和教师教学技能的角度进行的。他们认为对有效教学的理解起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有效的教学是复杂的智力的要求和社会性挑战的工作;其二,有效教学是由一系列可获得的、可改进的和可发展的教学技能来完成的。他们进一步指出:有效教学是一种智力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对所教学的学科内容有广泛而深刻地把握。如果教师欲有效地开展教学,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所教主题的选择与分析的能力、对是否运用了恰当教学策略的反思能力、选择优化的教学策略和合理的教学材料的能力以及组织和建构自己的观点、信息和任务的能力等。所有这些都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真实教学情境的要求。进而,他们还认为,有效的教学是一种社会性的挑战,因为它不仅发生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之中,而且是在对传统教学目的和教学价值观的挑战中发生的。最主要的一点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能与学生进行清楚地交流与沟通,能够刺激学生积极的学习与思考,进而向他们
④的教师提出有价值的或挑战性的问题。
三是成就取向的定义。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期英、美等国政府和民众对提高学生学术成绩的强烈呼声,通过有效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研究也开始进一步增加。尤其是2000年以来,在布什总统的敦促下,美国国会要求各州都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学术成就放在重要的位置,并要尽量做到不让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落后。在英国,目前“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标已被放在了
⑤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上”。这就促使研究者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了有效教学与学生
成绩关系的研究上。
综观各种文献,可以看出,在西方对有效教学并没有统一的解释,很难找到① Dunkin ,M. ,﹠Biddle ,B.The study of teaching[M].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74. 转引自教师角色The Reflective Roles of the Classroom Teacher[美] McIntyre,D. J., O ’Hair ,M.J. 著,丁怡,马玲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03.
② Koppi ,A. J. etc.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 High-tech Environment[J].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1997,34(4):245.
③ Kyriacou, C. Effective Teaching in Schools: Theory and Practice[M]. Starley Thornes Publishers ,1997:5.
④ Geogra ,B. and Atkins ,M. Effective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M]. London: Routledge ,1998:1.
⑤ Koshy ,V. Effective Teaching of Numeracy for The National Mathematics Framework[M]. London:
一种最佳的界定角度或界定框架,其发展趋势是着眼于学生成功的学习来解释。在西方学者目前流行的视角里,有效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或者说,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①
2. 有效教学的研究阶段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上半叶,大体上分为好教师的品质研究、好教学的特点研究、有效教学的综合研究3个基本阶段。②
(1)好教师的品质研究 (20世纪初—60年代末)
1912 年,斯蒂文思 (Stevens)进行了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发现所研究的教师们课堂上所提的66 %的问题属于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问题。1931年,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Cattell)通过访谈的方式,对254 名被调查对象 (包括教育行政官员、师资培训人员、学校教师和学生) 进行了关于好教师特征的调查征询,使用频率描述的方法得出了好教师品质依次为:个性与意志、才智、同情与机智、思想开放、幽默感。很快教育界就对他的研究提出了批评,认为仅凭教师的特点就试图推出学生学习结果显得过于简单化。1960 年,瑞安( Ryan) 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察,辨别出影响有效教学的三个主要变量,用肯定和否定两极相对的形式表述为:
热情、理解 ———冷漠、疏远
有组织、有条理 ———散漫、草率
有刺激、富于想象力 ———单调乏味、墨守成规
根据瑞安的解释,一个教师的特点越是靠近积极因素的一端,其教学就越有效。相反,越是靠近消极因素的一端,其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难以保证。
这一阶段的研究试图通过教师品质推出教育结果,过于机械,没有对课堂实际加以重视。尽管如此,这一阶段的工作还是为后来的深入研究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2) 好教学的特点研究 (20 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末)
进入70年代,西方学者在反思以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好教学的特点的主张,他们认为教师的品质不能完全代表有效教学,应从教学实践中寻找判断有效教学的标准,从而开始了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即好教学特点的研究。其代表性的研究是美国学者弗兰德斯 Flanders 和他同事的研究,他们想通过对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的效果来判断教学的有效性 ,强调间接教学,也不排除直接教学。到了70年代后期,有关好教学的研究有了新的转向,即由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1976年美国学者伯利纳( Berliner )和蒂奇诺夫( Tichenoff) 通过在中小学的阅读与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进行观察得出:课堂中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是研究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有两个因素即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成就是判定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因素。他们认为:如果教学没有目标,学生所取得的成就只能说是偶然的,如果学生没有取得成就,教学也就谈不上有效。
(3) 有效教学的综合研究( 20 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
进入90年代以后,西方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走出了单一的思维模式,开始①
② 陈晓端,Stephen Keith. 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8):56- 57. 杜燕霞. 简论课堂“有效教学” [J]. 丽水学院学报,2008,30(3):87-88.
向综合化发展 。学者们在考察有效教学的特点和有效教学的标准时,已突破了仅对教师品质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所进行的研究,试图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察有效教学。典型的研究为 OECD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该组织的研究对前两个阶段的研究进行了整合,第一次将学科知识放进考察有效教学之列。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也被列入评价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中。上述研究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研究都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3. 有效教学的标准
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出了五项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创造性活动、语言和文化素养发展、学习背景化、复杂思维、教学对话。五项标准的具体内容是:
(1)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2)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质;(3)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4)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
①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5)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该标
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 国内相关研究
1. 有效教学的涵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指出:“有效教学的理念包括下列这些内容: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也是一种策略。”②
何谓有效教学呢? 对此,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多种阐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沿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有效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具体地说,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③这种观点是从教学投入(或教学所耗) 与教学产出(或教学所得) 的关系来认识与理解有效教学内涵的。
(2)以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④
(3)从“有效”和“教学”两个概念出发来界定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包括下列内容: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有
⑤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①
②张璐. 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20(11):38-40. 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 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4-225.
③张璐. 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20(11):37.
高慎英, 刘良华. 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
④⑤
第二种观点以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标准,而第三种观点既关注学生的发展,也重视教师的教学行为,视角似更开阔。
(4)从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这种观点认为,从表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它兼具了一切“好教学”的外在特征;从中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 它是为逼近“有效”的目标而对教学进行的科学控制与情感调适,是潜藏在“好教学”背后的教学逻辑,集中体现为教师对教学进程的全面干预、自觉调适能力;从深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境界,体现着教学主体对教学的执着追求和永恒超越,显示着教学的开放性和时代性。有效教学就是为达成“好教学”的目标而自觉树立先进的教学理想,并通过综合利用一切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使这种教学理想转化为能使师生协调发展、不断超越的教学形态的过程。①
这种观点用独特的视角审视有效教学,从形态、思维、理想三个层面分析有效教学,并将有效教学看作形态、思维、理想三个层面动态转化的过程,是对有效教学涵义的全新阐释。
(5) 也有研究者用“教学的有效性”来表述有效教学的意蕴,指出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
②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
宋秋前在综合吸纳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③
2. 有效教学的特征
国内学者关于有效教学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特质的有效性上。
宋秋前认为有效教学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教学有效知识量高;教学生态和谐平衡;学生发展取向的教师教学行为。④
肖川认为有效教学的特征是:教学能够给予学生以广博深厚的文化浸染;教学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重视教学过程(有两层涵义:一是教学过程应该具有探索性;二是重视教学中的交往);教师的讲授具有鲜明的方法论意识。⑤
龙宝新和陈晓端通过对有效教学的结构进行动态分析,提出有效教学一般具有四个特征: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教学环节“链接”, 是对“预成课程”与“生成课程”的主动调适,与教师专业发展同步,与有效评价相互依存。⑥姚利民认为有效教学的特征是有效教学的独特征象、标志等,是有效教学区别于低效、负效、无效教学的方面,有效教学的特征应是最有助于有效教学目标实现的特征,
①
②
③ 龙宝新, 陈晓端. 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4):39-40. 程红,张天宝. 论教学的有效性[J].上海教育科研,1995,(5):14. 宋秋前. 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 教育发展研究2007,(1) :40-42.
宋秋前. 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40-42.
肖川. 论继续教育有效教学的特征[J].江苏高教,2001,(2):113-116.
④⑤⑥
它是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来体现的,有效教学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特征是: 正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晰的讲解、饱满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融洽的师生关系、高效的利用时间、激励了学生的学习。①
刘树仁认为从现代教学论视域看,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注重发展、主体参与、交往互动、开放生成。②
纵观各类参考文献,可以看出虽然各位学者观点各有侧重,却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教学主张使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
第二,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与教师的主导相结合。要实现学生的发展,必须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但是也应看到学生的不成熟性,坚持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第三,强调预设与生成的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
第四,强调课堂气氛和课堂环境要民主、自由和安全。在民主、自由和安全的环境中,学生敢想敢说,没有太多的心理压力与负担,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③
3. 有效教学的标准
目前国内把有效教学标准分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维度进行研究。基础性维度的标准为:(1)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2)是否注重个别差异;(3)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语概念式的表述、案例领悟式的表述和图式结构式的表述;
(4)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发展性维度的标准为:(1)是否能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2)是否运用启发式方法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3)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4)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④
4.有效教学的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而进行的教学规划和设计出具体实施方法。⑤
有研究者提出有效教学策略的几个基本原则:(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消除学习障碍,教给学习方法。(3)保持学生良好状态。⑥
这种观点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的性质来确定有效教学策略的。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加涅提出有效教学策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策略的内上分,可以分为管理策略与指导策略。管理策略包括抓好良好开端策略、教学常规管理策略、强化策略、用有效方法检查家庭作业策略;指导策略包括讲课力求清晰明白的策略、反馈策略、复习必要知识策略。另一类是从教学过程来分,有激活动机、告知学习者目的、指引注意、刺激回忆、提供学习指导、增强保持、①
②姚利民. 论有效教学的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23-26. 刘树仁. 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其实施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2006,(7):55-56.
牟海燕. 国内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研究综述[J].读与写杂志,2008, 5(10).
张璐. 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20(11):38.
胡继渊,沈正元. 加涅的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浅析及借鉴[J]. 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5):23. ③④⑤⑥
促进学习的迁移、引起动作、提供反馈等八种策略。①
有学者按教学活动的进程即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与教学的评价提出相应的策略。
第一、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书面计划就叫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②
第二、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我们把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等三类。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
③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等。
有研究者提出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指明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内容;重视学法指导;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注重师生身体素质的提高。④
刘树仁认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包括:确定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比较完整的教学目标体系;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教学方式;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⑤
有学者则认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应做到: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是有效教学的保证;课堂上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①处理好重点、难点与一般知识的关系,②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③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关系,④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优化练习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⑥
第三、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这一定义说明了评价行为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⑦
(1)建立评价的指导思想。在有效教学的评价中,既要看教师的教学是否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好的教育,是否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也要看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是否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的内容,并使学生有渴望学习的良好愿望。
(2)制定评价的指标体系。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应该包括气氛、学习环境、教学资源、教师角色(规划者、传授者、领导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和学生角色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又包含着不同的内容,规定着各自的目的。 ①胡继渊,沈正元. 加涅的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浅析及借鉴[J]. 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5):23-24. 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7.
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下)[J].人民教育,2001,(7):42-43.
诸葛宏. 有效教学策略探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4):20.
刘树仁. 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其实施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2006,(7):56-57.
平博杰. 也谈有效教学[J].集宁师专学报,2008,30(1):54.
②③④⑤⑥⑦
(3)秉持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评价原则。在有效教学的评价中,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评价,而是要将学生的活动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和进行整体性评价的依据。
(4)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技术和方法。
(5)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有效教学的评价中,既要重视评价者的评价,更要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①
(四) 对有效教学研究现状的评价
上述这些专著和论文从不同侧面为我们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但是在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方面仍存在一些欠缺之处。
1. 理论研究存在表面化现象。在理论层面对有效教学研究,大多着眼于教学与时间两个方面,没有确切地判断有效教学的标准,同时缺乏对有效教学理念价值方面的指导。由于对有效教学本质认识上的含混不清,缺乏明晰的一致性看法,导致有效教学研究出现表面化现象。这说明对有效教学的研究,缺少对其内在机制、基本特征、策略等方面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2.实践研究存在粗浅化现象。在实践研究方面,往往就事论事,停留于教学活动的直接具体的操作层面,缺乏教学存在的本质认识与教学根本价值取向的理性观照,因此对具体的有效教学实践没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研究中存在偏化现象。研究中的“偏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有效教学理论从国外引进过来之后阐述的多,直接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教学的“正面”研究少;二是理论层面宽泛的“共性”研究多,实践层面结合具体教学实际的研究少;三是以课堂教学为假设研究对象,囿于课堂教学的范畴,就课堂教学谈有效教学,看不到教学与其他外界系统的联系。研究中的“偏化”现象,
②既不利于教学实践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教学理论的“合理”建构。
4. 研究中多集中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很少考虑有效教学中教师的发展。 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拟从教学哲学的角度论述有效教学,探讨有效教学的内在机制、价值取向及达成策略,从而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以期能丰富教学理论,并对教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本研究的意义(理论的或/和实践的)
本课题研究在实践方面的意义:
有效教学的理论不仅能丰富教学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能对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指导教学实践。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很累,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存在着教学效果差、效率低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有效教学本体论、价值论及认识论等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希望能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能提高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为教师掌握和运用有效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课题研究在理论方面的意义:
有效教学思想在国外提出的时间不很长,相关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也不①杨学良. 有效教学的标准和评价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07,(3):63.
刘德汞,李广洲. 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从“效”与“学”转向“教”与“学”[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7(6):83. ②
多。在我国,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研究还不深入。有效教学的理论还有待完善。本文从教学哲学的角度论述有效教学,研究有效教学的内在机制、价值取向及实现途径,力图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完善有效教学的理论,从而丰富教学理论体系。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重点和难点 创新点??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论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继而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从本体论的角度分析有效教学包括结构分析、功能机制、存在形态、基本特征、影响因素;从价值论的视角分析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包括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两方面);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述如何认识、理解和实施实现有效教学的问题(认识的制高点、理解的关键、实施的策略、途径、方法论等),层层深入,逐步剖析,从而建立起有效教学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大量搜集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理论及其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积累丰富的文献资料。
2. 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各种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从中吸纳有益成分,并体现教学哲学视角下有效教学研究之特色。
3. 分析与综合研究法: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与综合得出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的重点内容。
重点和难点
本研究的重点也正是难点所在,从教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角度分析有效教学,是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六、本研究已经具备的条件
(一)导师的指导与帮助将是本研究顺利进行的最有利条件。
(二)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给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及可借鉴之经验。
七、本研究可能遇到的困难
由于本人在学术水平及研究能力所限,对有效教学的教学哲学分析可能不如预期的深入、全面。
八、本研究的工作计划、方案、时间安排
(一)撰写开题报告阶段:
1.2008年12月——2009年2月 拟定题目、初步构思;
2.2009年2月——2009年3月 查阅相关文献,修订原有设想;
3.2009年3月——2009年4月 撰写开题报告,准备开题;
(二)撰写理论初稿阶段:
2009年4月——2009年12月 搜集大量文献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三)论文定稿、提交阶段:
2010年1月——2010年3月 修改,定稿。
九、本研究的论文框架
(一)绪论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的目的、意义
3.研究综述
4.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 哲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 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
3. 教育学(教育哲学、教学哲学) [应该具体到何种“理论”]
(三)相关概念界定
教学
有效
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
有效教师
创新的问题;否则,将有大量的重复。要紧紧抓住“有效教学”与一般研究中的“教学”的根本分野,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1要素分析 [需要注意:与一般要素分析,有什么不同]
(1)教师
(2)学生
(3)教学内容
(4)教学手段
2. 结构分析
(1)深层结构 (学为主导)
(2)表层结构 (教为主导)
(3)两种结构的动态平衡
3. 功能机制 (人文同化) 功能分析?
(1)人的文化
(2)文的人化
4. 存在形态 (有效交往)
???
5. 基本特征 [下列,是否充分、必要?]
(1)互动性
(2)生成性
(3)人文性
6. 影响因素 [下列,是否充分、必要?]
(1)个体因素 (2)环境因素
(五)有效教学的价值论问题考察 [既然强调“人文同化”,那“文化”或“知识”方面的问题要不要单独讨论呢?还是将二者融为一体,在讨论人的发展即“人的文化”中,保持对“文的人化”的紧密关注?请慎重斟酌]
1. 学生的发展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教师的发展 [下列,是否充分、必要?]
(1)实践能力的发展
(2)理论水平的提升
(六) 有效教学的认识论问题考察 [这部分,若具体讨论几个方面的策略,有可能陷入“科学研究”的角度和境地,而不能坚守“哲学研究”的立场;应该着重围绕“如何认识和理解有效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论问题”等展开]
1.认识的起点 ?(讨论“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效”:效果、效率、效益;“有效”、“无效”、“高效”、“低效”、“负效”??)
2.理解的关键 ?(讨论“??”——关于真教学与假教学问题?关于“有效”的判断标准问题的讨论???) 3.实施的方法论 ? 等 [??]
1. 有效教学准备策略
2. 有效教学实施策
3. 有效教学评价策略
(七) 、结束语
十、本开题报告所用参考文献
著作类
[1] 张广君. 教学本体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广君. 教学发展的时代走向[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3] 张广君. 守望与前行:教学认识论的当代视野[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4] 张广君. 当代教学的热点问题:价值论的视角[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5] 王策三. 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 王策三. 教学认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施良方. 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日]佐藤正夫. 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 李定仁, 徐继存. 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0] 陈旭远. 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日]佐藤正夫. 教学论原理[M].钟启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2] 胡庆芳. 美国教育360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3] 丛立新. 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4] [美]加德纳. 多元智能[M].沈德隆译. 修订本.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二版.
[15] 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6] 赵卿敏. 课程论基础[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17] 教师角色The Reflective Roles of the Classroom Teacher[美] McIntyre,D. J.,
O ’Hair ,M.J. 著,丁怡,马玲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03.
[18] 陈厚德. 有效教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9] 刘家访. 有效课堂管理行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20] [美]里夫 (Rief,S.F.) , [美] 亨伯格(Heimburge,J.A.). 全纳课堂的有效教学:满
足不同需求的方案、课程及活动[M].牛芳菊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1][美]鲍里奇. 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2] 肖川. 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3]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4] 高慎英, 刘良华. 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
[25] Dunkin ,M. ,﹠Biddle ,B.The study of teaching[M].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4.
[26] Kyriacou, C. Effective Teaching in Schools: Theory and Practice[M]. Starley
Thornes Publishers,1997:5.
[27] Geogra,B. and Atkins,M. Effective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M]. London:
Routledge ,1998:1.
[28] Koshy,V. Effective Teaching of Numeracy for The National Mathematics
Framework[M].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1999,4.
论文类:
[29] 张广君. 教学存在的本质透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7)
[30] 张广君. 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内涵·特征·意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
2001(11).
[31] 张广君. 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内涵特征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2001(6).
[32] 张广君. 本体论视野中的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2000(8).
[33] 张广君. 反思·定位·回归:论“教学认识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9).
[34] 陈旭远, 杨宏丽.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师生交往[J].现代教育论丛,2005(3).
[35] 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
[36] Koppi,A. J. etc.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 High-tech
Environment[J].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1997,34(4):245.
[37] 陈晓端,Stephen Keith. 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5,(8):56-57.
[38] 杜燕霞. 简论课堂“有效教学” [J]. 丽水学院学报,2008,30(3):87-88.
[39] 张璐. 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20(11):38-42.
[40] 龙宝新, 陈晓端. 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4(4):39-40.
[41] 程红,张天宝. 论教学的有效性[J].上海教育科研,1995,(5):14.
[42] 宋秋前. 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40-42.
[43] 肖川. 论继续教育有效教学的特征[J].江苏高教,2001,(2):113-116.
[44] 姚利民. 论有效教学的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23-26.
[45] 刘树仁. 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其实施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2006,(7):55-56.
[46] 牟海燕. 国内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研究综述[J].读与写杂志,2008, 5(10).
[47] 陈理宣. 有效教学策略探索[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23(6):
206-208.
[48] 胡继渊,沈正元. 加涅的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浅析及借鉴[J]. 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
(5):23-24.
[49] 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下)[J].人民教育,2001,(7):42-43.
[50] 诸葛宏. 有效教学策略探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4):20.
[51] 刘树仁. 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其实施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2006,(7):56-57.
[52] 平博杰. 也谈有效教学[J].集宁师专学报,2008,30(1):54.
[53] 杨学良. 有效教学的标准和评价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07,(3):63.
[54] 刘德汞,李广洲. 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从“效”与“学”转向“教”与“学”[J]. 南
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7(6):83.
[55] 姚利民. 有效教学涵义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 (5).
[56] 鲍银霞. 有效学习发生的条件及其对教师教学的要求[J].教育导刊,2005,(9).
[57] 戴星. 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5).
[58] 张俊. 重构促进有效教学形成机制的探索[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3).
[59] 原青林. 美国有效教学方法简介[J].比较教育研究,2004,(6).
[60] 高文慧. 实现有效教学几法[J].教学与研究,2000,(1).
[61] 姚利民. 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8).
[62] 李彩博. 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的实施[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22(5).
[63] 张卫星. 促进有效迁移的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2000,(11).
[64] 王曦. 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0(18高
慎英. “有效教学”的理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8).
[65] 曹正善. 有效课堂教学交往特征探析[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28(5).
[66] 谢伦立. 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效的教学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2002,(10).
[67] 张璐. 再议有效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3).
[68] 欧阳文. 教育理论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9).
[69] 郭梅,李霞. “有效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报,2008,
22(3).
[70] 闫艳,程治国. 对“有效教学反思”之“有效”的思考[J].教育与考试,2008,(3).
[71] 刘奕. 对教师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建议[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
[72] 姚梅林,王泽荣,吕红梅. 从学习理论的变革看有效教学的发展趋势[J]. 北京师范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73] 张广君,孙琳. 论教学哲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7,8(3).
有效教学的哲学考察
或
教学哲学视野中的有效教学
或
有效教学中的哲学问题研究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研究的目的
三、该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综述)
四、研究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
五、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创新点及意义
六、本研究已经具备的条件
七、本研究可能遇到的困难
八、本研究的工作计划、方案、时间安排
九、本研究的基本内容(论文框架)
十、本开题报告所用和所涉及的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自教学存在以来,有效教学便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得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学记》提出的“知其心”才能“长善而救其失”的教学思想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的命题以及昆体良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想,都体现了对有效教学的追求。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对有效教学的追求各有特点。而有效教学的正式提出则是20世纪的事情。有效教学的提出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在我国对有效教学进行大量研究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我国新课程改革运动发起时,有效教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主编)一书中被再次提及并加以强调:“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改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有多种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中一个方案是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技术。”①
我国传统教学思想强调书本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及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培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从而导致教师教得很辛苦,付出的精力及时间很多,而学生却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中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比比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重申并强调有效教学的重要性,意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建构新的教学理念。然而破旧立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新观念的建立即要经历摒弃旧观念的痛苦,也需要建立新理论的睿智与勇气。我国研究者在借鉴国外有效教学的经验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综观大量参考文献,发现主要集中于有效教学的涵义、特征、策略、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很少有研究是深入有效教学的内在机制并以此为①钟启泉,崔允漷,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基础全面阐释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及有效教学的认识论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最具基础性的领域、最为内在的也是最高层次的教学本体论、教学价值论、教学认识论等的范围内,展开反思、批判、整合与上升,①着手于新的有效教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以便于既能在理论上实现有效积淀、合理继承和必要统整,又能在实践上确定基础前设、底线学理和起码规范。本文试图在此有所突破,从教学哲学的角度即教学本体论、教学价值论和教学认识论的视角对有效教学进行本质上的剖析和较全面的论述。
二、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试图从教学哲学的视角对有效教学进行理论层面的思考,包括本体论视角、价值论视角及认识论视角。通过分析有效教学的内在机制及价值取向以求探索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一方面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理论框架,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一方面也希冀能为推动教学实践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论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界定相关概念
(3)从本体论的角度分析有效教学包括要素分析、结构分析、功能机制、存在形态、基本特征、影响因素。
(4)从价值论的视角分析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包括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两方面
(5)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述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问题。
三、该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 有效教学提出的背景
有效教学的提出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的结果。20世纪以前,“教学是艺术”的观点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发生转变,新旧观念交锋,出现了“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的论争,“教学是科学”的观点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②有效教学在这一背景下提出。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运动发起时,有效教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主编)一书中被再次提及并加以强调:“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改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有多种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中一个方案是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技术。”③
(二) 国外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
1. 有效教学的定义 ①张广君. 教学本体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②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
③钟启泉,崔允漷,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西方学者对有效教学的解释主要有三种基本取向:
一是目标取向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是指一个教师将他的学生成功地引导到他想让学生们学习的领域。①也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智力学习的教学;有效的教学与学习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地掌握知识以及团队工作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建立终身学习态度的教学与学习。②还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地达成了预定学习目标的教学。从本质上讲,有两个因素制约着有效教学:其一是教师必须明确促进什么样的学习;其二是教师必须安排和提供给学生获得这种学习的学习经验。③
以目标为取向的定义,重点强调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以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来判断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技能取向的定义。比如,布朗(George Brown) 等对有效教学的界定更多地是从教学的复杂性和教师教学技能的角度进行的。他们认为对有效教学的理解起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有效的教学是复杂的智力的要求和社会性挑战的工作;其二,有效教学是由一系列可获得的、可改进的和可发展的教学技能来完成的。他们进一步指出:有效教学是一种智力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对所教学的学科内容有广泛而深刻地把握。如果教师欲有效地开展教学,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所教主题的选择与分析的能力、对是否运用了恰当教学策略的反思能力、选择优化的教学策略和合理的教学材料的能力以及组织和建构自己的观点、信息和任务的能力等。所有这些都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真实教学情境的要求。进而,他们还认为,有效的教学是一种社会性的挑战,因为它不仅发生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之中,而且是在对传统教学目的和教学价值观的挑战中发生的。最主要的一点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能与学生进行清楚地交流与沟通,能够刺激学生积极的学习与思考,进而向他们
④的教师提出有价值的或挑战性的问题。
三是成就取向的定义。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期英、美等国政府和民众对提高学生学术成绩的强烈呼声,通过有效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研究也开始进一步增加。尤其是2000年以来,在布什总统的敦促下,美国国会要求各州都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学术成就放在重要的位置,并要尽量做到不让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落后。在英国,目前“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标已被放在了
⑤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上”。这就促使研究者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了有效教学与学生
成绩关系的研究上。
综观各种文献,可以看出,在西方对有效教学并没有统一的解释,很难找到① Dunkin ,M. ,﹠Biddle ,B.The study of teaching[M].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74. 转引自教师角色The Reflective Roles of the Classroom Teacher[美] McIntyre,D. J., O ’Hair ,M.J. 著,丁怡,马玲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03.
② Koppi ,A. J. etc.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 High-tech Environment[J].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1997,34(4):245.
③ Kyriacou, C. Effective Teaching in Schools: Theory and Practice[M]. Starley Thornes Publishers ,1997:5.
④ Geogra ,B. and Atkins ,M. Effective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M]. London: Routledge ,1998:1.
⑤ Koshy ,V. Effective Teaching of Numeracy for The National Mathematics Framework[M]. London:
一种最佳的界定角度或界定框架,其发展趋势是着眼于学生成功的学习来解释。在西方学者目前流行的视角里,有效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或者说,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①
2. 有效教学的研究阶段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上半叶,大体上分为好教师的品质研究、好教学的特点研究、有效教学的综合研究3个基本阶段。②
(1)好教师的品质研究 (20世纪初—60年代末)
1912 年,斯蒂文思 (Stevens)进行了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发现所研究的教师们课堂上所提的66 %的问题属于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问题。1931年,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Cattell)通过访谈的方式,对254 名被调查对象 (包括教育行政官员、师资培训人员、学校教师和学生) 进行了关于好教师特征的调查征询,使用频率描述的方法得出了好教师品质依次为:个性与意志、才智、同情与机智、思想开放、幽默感。很快教育界就对他的研究提出了批评,认为仅凭教师的特点就试图推出学生学习结果显得过于简单化。1960 年,瑞安( Ryan) 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察,辨别出影响有效教学的三个主要变量,用肯定和否定两极相对的形式表述为:
热情、理解 ———冷漠、疏远
有组织、有条理 ———散漫、草率
有刺激、富于想象力 ———单调乏味、墨守成规
根据瑞安的解释,一个教师的特点越是靠近积极因素的一端,其教学就越有效。相反,越是靠近消极因素的一端,其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难以保证。
这一阶段的研究试图通过教师品质推出教育结果,过于机械,没有对课堂实际加以重视。尽管如此,这一阶段的工作还是为后来的深入研究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2) 好教学的特点研究 (20 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末)
进入70年代,西方学者在反思以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好教学的特点的主张,他们认为教师的品质不能完全代表有效教学,应从教学实践中寻找判断有效教学的标准,从而开始了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即好教学特点的研究。其代表性的研究是美国学者弗兰德斯 Flanders 和他同事的研究,他们想通过对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的效果来判断教学的有效性 ,强调间接教学,也不排除直接教学。到了70年代后期,有关好教学的研究有了新的转向,即由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1976年美国学者伯利纳( Berliner )和蒂奇诺夫( Tichenoff) 通过在中小学的阅读与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进行观察得出:课堂中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是研究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有两个因素即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成就是判定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因素。他们认为:如果教学没有目标,学生所取得的成就只能说是偶然的,如果学生没有取得成就,教学也就谈不上有效。
(3) 有效教学的综合研究( 20 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
进入90年代以后,西方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走出了单一的思维模式,开始①
② 陈晓端,Stephen Keith. 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8):56- 57. 杜燕霞. 简论课堂“有效教学” [J]. 丽水学院学报,2008,30(3):87-88.
向综合化发展 。学者们在考察有效教学的特点和有效教学的标准时,已突破了仅对教师品质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所进行的研究,试图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察有效教学。典型的研究为 OECD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该组织的研究对前两个阶段的研究进行了整合,第一次将学科知识放进考察有效教学之列。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也被列入评价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中。上述研究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研究都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3. 有效教学的标准
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出了五项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创造性活动、语言和文化素养发展、学习背景化、复杂思维、教学对话。五项标准的具体内容是:
(1)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2)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质;(3)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4)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
①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5)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该标
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 国内相关研究
1. 有效教学的涵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指出:“有效教学的理念包括下列这些内容: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也是一种策略。”②
何谓有效教学呢? 对此,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多种阐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沿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有效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具体地说,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③这种观点是从教学投入(或教学所耗) 与教学产出(或教学所得) 的关系来认识与理解有效教学内涵的。
(2)以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④
(3)从“有效”和“教学”两个概念出发来界定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包括下列内容: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有
⑤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①
②张璐. 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20(11):38-40. 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 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4-225.
③张璐. 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20(11):37.
高慎英, 刘良华. 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
④⑤
第二种观点以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标准,而第三种观点既关注学生的发展,也重视教师的教学行为,视角似更开阔。
(4)从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这种观点认为,从表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它兼具了一切“好教学”的外在特征;从中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 它是为逼近“有效”的目标而对教学进行的科学控制与情感调适,是潜藏在“好教学”背后的教学逻辑,集中体现为教师对教学进程的全面干预、自觉调适能力;从深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境界,体现着教学主体对教学的执着追求和永恒超越,显示着教学的开放性和时代性。有效教学就是为达成“好教学”的目标而自觉树立先进的教学理想,并通过综合利用一切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使这种教学理想转化为能使师生协调发展、不断超越的教学形态的过程。①
这种观点用独特的视角审视有效教学,从形态、思维、理想三个层面分析有效教学,并将有效教学看作形态、思维、理想三个层面动态转化的过程,是对有效教学涵义的全新阐释。
(5) 也有研究者用“教学的有效性”来表述有效教学的意蕴,指出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
②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
宋秋前在综合吸纳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③
2. 有效教学的特征
国内学者关于有效教学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特质的有效性上。
宋秋前认为有效教学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教学有效知识量高;教学生态和谐平衡;学生发展取向的教师教学行为。④
肖川认为有效教学的特征是:教学能够给予学生以广博深厚的文化浸染;教学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重视教学过程(有两层涵义:一是教学过程应该具有探索性;二是重视教学中的交往);教师的讲授具有鲜明的方法论意识。⑤
龙宝新和陈晓端通过对有效教学的结构进行动态分析,提出有效教学一般具有四个特征: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教学环节“链接”, 是对“预成课程”与“生成课程”的主动调适,与教师专业发展同步,与有效评价相互依存。⑥姚利民认为有效教学的特征是有效教学的独特征象、标志等,是有效教学区别于低效、负效、无效教学的方面,有效教学的特征应是最有助于有效教学目标实现的特征,
①
②
③ 龙宝新, 陈晓端. 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4):39-40. 程红,张天宝. 论教学的有效性[J].上海教育科研,1995,(5):14. 宋秋前. 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 教育发展研究2007,(1) :40-42.
宋秋前. 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40-42.
肖川. 论继续教育有效教学的特征[J].江苏高教,2001,(2):113-116.
④⑤⑥
它是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来体现的,有效教学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特征是: 正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晰的讲解、饱满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融洽的师生关系、高效的利用时间、激励了学生的学习。①
刘树仁认为从现代教学论视域看,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注重发展、主体参与、交往互动、开放生成。②
纵观各类参考文献,可以看出虽然各位学者观点各有侧重,却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教学主张使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
第二,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与教师的主导相结合。要实现学生的发展,必须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但是也应看到学生的不成熟性,坚持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第三,强调预设与生成的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
第四,强调课堂气氛和课堂环境要民主、自由和安全。在民主、自由和安全的环境中,学生敢想敢说,没有太多的心理压力与负担,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③
3. 有效教学的标准
目前国内把有效教学标准分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维度进行研究。基础性维度的标准为:(1)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2)是否注重个别差异;(3)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语概念式的表述、案例领悟式的表述和图式结构式的表述;
(4)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发展性维度的标准为:(1)是否能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2)是否运用启发式方法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3)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4)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④
4.有效教学的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而进行的教学规划和设计出具体实施方法。⑤
有研究者提出有效教学策略的几个基本原则:(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消除学习障碍,教给学习方法。(3)保持学生良好状态。⑥
这种观点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的性质来确定有效教学策略的。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加涅提出有效教学策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策略的内上分,可以分为管理策略与指导策略。管理策略包括抓好良好开端策略、教学常规管理策略、强化策略、用有效方法检查家庭作业策略;指导策略包括讲课力求清晰明白的策略、反馈策略、复习必要知识策略。另一类是从教学过程来分,有激活动机、告知学习者目的、指引注意、刺激回忆、提供学习指导、增强保持、①
②姚利民. 论有效教学的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23-26. 刘树仁. 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其实施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2006,(7):55-56.
牟海燕. 国内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研究综述[J].读与写杂志,2008, 5(10).
张璐. 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20(11):38.
胡继渊,沈正元. 加涅的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浅析及借鉴[J]. 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5):23. ③④⑤⑥
促进学习的迁移、引起动作、提供反馈等八种策略。①
有学者按教学活动的进程即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与教学的评价提出相应的策略。
第一、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书面计划就叫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②
第二、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我们把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等三类。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
③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等。
有研究者提出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指明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内容;重视学法指导;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注重师生身体素质的提高。④
刘树仁认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包括:确定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比较完整的教学目标体系;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教学方式;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⑤
有学者则认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应做到: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是有效教学的保证;课堂上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①处理好重点、难点与一般知识的关系,②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③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关系,④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优化练习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⑥
第三、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这一定义说明了评价行为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⑦
(1)建立评价的指导思想。在有效教学的评价中,既要看教师的教学是否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好的教育,是否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也要看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是否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的内容,并使学生有渴望学习的良好愿望。
(2)制定评价的指标体系。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应该包括气氛、学习环境、教学资源、教师角色(规划者、传授者、领导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和学生角色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又包含着不同的内容,规定着各自的目的。 ①胡继渊,沈正元. 加涅的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浅析及借鉴[J]. 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5):23-24. 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7.
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下)[J].人民教育,2001,(7):42-43.
诸葛宏. 有效教学策略探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4):20.
刘树仁. 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其实施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2006,(7):56-57.
平博杰. 也谈有效教学[J].集宁师专学报,2008,30(1):54.
②③④⑤⑥⑦
(3)秉持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评价原则。在有效教学的评价中,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评价,而是要将学生的活动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和进行整体性评价的依据。
(4)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技术和方法。
(5)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有效教学的评价中,既要重视评价者的评价,更要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①
(四) 对有效教学研究现状的评价
上述这些专著和论文从不同侧面为我们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但是在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方面仍存在一些欠缺之处。
1. 理论研究存在表面化现象。在理论层面对有效教学研究,大多着眼于教学与时间两个方面,没有确切地判断有效教学的标准,同时缺乏对有效教学理念价值方面的指导。由于对有效教学本质认识上的含混不清,缺乏明晰的一致性看法,导致有效教学研究出现表面化现象。这说明对有效教学的研究,缺少对其内在机制、基本特征、策略等方面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2.实践研究存在粗浅化现象。在实践研究方面,往往就事论事,停留于教学活动的直接具体的操作层面,缺乏教学存在的本质认识与教学根本价值取向的理性观照,因此对具体的有效教学实践没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研究中存在偏化现象。研究中的“偏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有效教学理论从国外引进过来之后阐述的多,直接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教学的“正面”研究少;二是理论层面宽泛的“共性”研究多,实践层面结合具体教学实际的研究少;三是以课堂教学为假设研究对象,囿于课堂教学的范畴,就课堂教学谈有效教学,看不到教学与其他外界系统的联系。研究中的“偏化”现象,
②既不利于教学实践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教学理论的“合理”建构。
4. 研究中多集中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很少考虑有效教学中教师的发展。 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拟从教学哲学的角度论述有效教学,探讨有效教学的内在机制、价值取向及达成策略,从而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以期能丰富教学理论,并对教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本研究的意义(理论的或/和实践的)
本课题研究在实践方面的意义:
有效教学的理论不仅能丰富教学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能对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指导教学实践。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很累,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存在着教学效果差、效率低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有效教学本体论、价值论及认识论等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希望能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能提高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为教师掌握和运用有效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课题研究在理论方面的意义:
有效教学思想在国外提出的时间不很长,相关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也不①杨学良. 有效教学的标准和评价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07,(3):63.
刘德汞,李广洲. 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从“效”与“学”转向“教”与“学”[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7(6):83. ②
多。在我国,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研究还不深入。有效教学的理论还有待完善。本文从教学哲学的角度论述有效教学,研究有效教学的内在机制、价值取向及实现途径,力图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完善有效教学的理论,从而丰富教学理论体系。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重点和难点 创新点??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论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继而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从本体论的角度分析有效教学包括结构分析、功能机制、存在形态、基本特征、影响因素;从价值论的视角分析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包括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两方面);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述如何认识、理解和实施实现有效教学的问题(认识的制高点、理解的关键、实施的策略、途径、方法论等),层层深入,逐步剖析,从而建立起有效教学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大量搜集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理论及其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积累丰富的文献资料。
2. 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各种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从中吸纳有益成分,并体现教学哲学视角下有效教学研究之特色。
3. 分析与综合研究法: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与综合得出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的重点内容。
重点和难点
本研究的重点也正是难点所在,从教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角度分析有效教学,是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六、本研究已经具备的条件
(一)导师的指导与帮助将是本研究顺利进行的最有利条件。
(二)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给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及可借鉴之经验。
七、本研究可能遇到的困难
由于本人在学术水平及研究能力所限,对有效教学的教学哲学分析可能不如预期的深入、全面。
八、本研究的工作计划、方案、时间安排
(一)撰写开题报告阶段:
1.2008年12月——2009年2月 拟定题目、初步构思;
2.2009年2月——2009年3月 查阅相关文献,修订原有设想;
3.2009年3月——2009年4月 撰写开题报告,准备开题;
(二)撰写理论初稿阶段:
2009年4月——2009年12月 搜集大量文献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三)论文定稿、提交阶段:
2010年1月——2010年3月 修改,定稿。
九、本研究的论文框架
(一)绪论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的目的、意义
3.研究综述
4.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 哲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 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
3. 教育学(教育哲学、教学哲学) [应该具体到何种“理论”]
(三)相关概念界定
教学
有效
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
有效教师
创新的问题;否则,将有大量的重复。要紧紧抓住“有效教学”与一般研究中的“教学”的根本分野,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1要素分析 [需要注意:与一般要素分析,有什么不同]
(1)教师
(2)学生
(3)教学内容
(4)教学手段
2. 结构分析
(1)深层结构 (学为主导)
(2)表层结构 (教为主导)
(3)两种结构的动态平衡
3. 功能机制 (人文同化) 功能分析?
(1)人的文化
(2)文的人化
4. 存在形态 (有效交往)
???
5. 基本特征 [下列,是否充分、必要?]
(1)互动性
(2)生成性
(3)人文性
6. 影响因素 [下列,是否充分、必要?]
(1)个体因素 (2)环境因素
(五)有效教学的价值论问题考察 [既然强调“人文同化”,那“文化”或“知识”方面的问题要不要单独讨论呢?还是将二者融为一体,在讨论人的发展即“人的文化”中,保持对“文的人化”的紧密关注?请慎重斟酌]
1. 学生的发展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教师的发展 [下列,是否充分、必要?]
(1)实践能力的发展
(2)理论水平的提升
(六) 有效教学的认识论问题考察 [这部分,若具体讨论几个方面的策略,有可能陷入“科学研究”的角度和境地,而不能坚守“哲学研究”的立场;应该着重围绕“如何认识和理解有效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论问题”等展开]
1.认识的起点 ?(讨论“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效”:效果、效率、效益;“有效”、“无效”、“高效”、“低效”、“负效”??)
2.理解的关键 ?(讨论“??”——关于真教学与假教学问题?关于“有效”的判断标准问题的讨论???) 3.实施的方法论 ? 等 [??]
1. 有效教学准备策略
2. 有效教学实施策
3. 有效教学评价策略
(七) 、结束语
十、本开题报告所用参考文献
著作类
[1] 张广君. 教学本体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广君. 教学发展的时代走向[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3] 张广君. 守望与前行:教学认识论的当代视野[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4] 张广君. 当代教学的热点问题:价值论的视角[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5] 王策三. 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 王策三. 教学认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施良方. 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日]佐藤正夫. 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 李定仁, 徐继存. 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0] 陈旭远. 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日]佐藤正夫. 教学论原理[M].钟启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2] 胡庆芳. 美国教育360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3] 丛立新. 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4] [美]加德纳. 多元智能[M].沈德隆译. 修订本.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二版.
[15] 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6] 赵卿敏. 课程论基础[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17] 教师角色The Reflective Roles of the Classroom Teacher[美] McIntyre,D. J.,
O ’Hair ,M.J. 著,丁怡,马玲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03.
[18] 陈厚德. 有效教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9] 刘家访. 有效课堂管理行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20] [美]里夫 (Rief,S.F.) , [美] 亨伯格(Heimburge,J.A.). 全纳课堂的有效教学:满
足不同需求的方案、课程及活动[M].牛芳菊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1][美]鲍里奇. 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2] 肖川. 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3]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4] 高慎英, 刘良华. 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
[25] Dunkin ,M. ,﹠Biddle ,B.The study of teaching[M].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4.
[26] Kyriacou, C. Effective Teaching in Schools: Theory and Practice[M]. Starley
Thornes Publishers,1997:5.
[27] Geogra,B. and Atkins,M. Effective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M]. London:
Routledge ,1998:1.
[28] Koshy,V. Effective Teaching of Numeracy for The National Mathematics
Framework[M].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1999,4.
论文类:
[29] 张广君. 教学存在的本质透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7)
[30] 张广君. 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内涵·特征·意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
2001(11).
[31] 张广君. 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内涵特征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2001(6).
[32] 张广君. 本体论视野中的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2000(8).
[33] 张广君. 反思·定位·回归:论“教学认识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9).
[34] 陈旭远, 杨宏丽.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师生交往[J].现代教育论丛,2005(3).
[35] 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
[36] Koppi,A. J. etc.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 High-tech
Environment[J].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1997,34(4):245.
[37] 陈晓端,Stephen Keith. 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5,(8):56-57.
[38] 杜燕霞. 简论课堂“有效教学” [J]. 丽水学院学报,2008,30(3):87-88.
[39] 张璐. 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20(11):38-42.
[40] 龙宝新, 陈晓端. 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4(4):39-40.
[41] 程红,张天宝. 论教学的有效性[J].上海教育科研,1995,(5):14.
[42] 宋秋前. 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40-42.
[43] 肖川. 论继续教育有效教学的特征[J].江苏高教,2001,(2):113-116.
[44] 姚利民. 论有效教学的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23-26.
[45] 刘树仁. 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其实施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2006,(7):55-56.
[46] 牟海燕. 国内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研究综述[J].读与写杂志,2008, 5(10).
[47] 陈理宣. 有效教学策略探索[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23(6):
206-208.
[48] 胡继渊,沈正元. 加涅的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浅析及借鉴[J]. 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
(5):23-24.
[49] 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下)[J].人民教育,2001,(7):42-43.
[50] 诸葛宏. 有效教学策略探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4):20.
[51] 刘树仁. 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其实施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2006,(7):56-57.
[52] 平博杰. 也谈有效教学[J].集宁师专学报,2008,30(1):54.
[53] 杨学良. 有效教学的标准和评价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07,(3):63.
[54] 刘德汞,李广洲. 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从“效”与“学”转向“教”与“学”[J]. 南
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7(6):83.
[55] 姚利民. 有效教学涵义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 (5).
[56] 鲍银霞. 有效学习发生的条件及其对教师教学的要求[J].教育导刊,2005,(9).
[57] 戴星. 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5).
[58] 张俊. 重构促进有效教学形成机制的探索[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3).
[59] 原青林. 美国有效教学方法简介[J].比较教育研究,2004,(6).
[60] 高文慧. 实现有效教学几法[J].教学与研究,2000,(1).
[61] 姚利民. 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8).
[62] 李彩博. 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的实施[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22(5).
[63] 张卫星. 促进有效迁移的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2000,(11).
[64] 王曦. 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0(18高
慎英. “有效教学”的理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8).
[65] 曹正善. 有效课堂教学交往特征探析[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28(5).
[66] 谢伦立. 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效的教学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2002,(10).
[67] 张璐. 再议有效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3).
[68] 欧阳文. 教育理论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9).
[69] 郭梅,李霞. “有效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报,2008,
22(3).
[70] 闫艳,程治国. 对“有效教学反思”之“有效”的思考[J].教育与考试,2008,(3).
[71] 刘奕. 对教师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建议[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
[72] 姚梅林,王泽荣,吕红梅. 从学习理论的变革看有效教学的发展趋势[J]. 北京师范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73] 张广君,孙琳. 论教学哲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