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法治观

, 我的法治观

13号

今天,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法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矛盾交错,利益关系复杂,法律尚不完善,要建设一个法治社会任重道远。由于我只是一个大一的学生,我对法治的理解可能有错误。在我心中,法治是良法之治。建设法治社会就是要建造以良法为上、以法为信仰的社会。以下是我对法治的看法:

一、立正义之法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是围绕着“正义”与“理性”而展开的,并以此为标准认为法律应当·有良法与恶法之分。“法治首先是良法之治,其次是规则之治,另外还应是理性之治,”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同自由、平等、正义和善德等社会价值是紧密联系的,推行法治就正是在促进和实现这些价值,故法治之法必须是良法,且唯有良法才是法治的前提。亚里士多德说的没错,只有良法才会得到人民的尊重,才会成为人民的信仰。如果一部恶法面世,它只会强迫人民做不道德的事情,维护不正义之士的利益,它永远得不到人民的尊重,谈何法治!

法律是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出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制定。要有一部良法,必须有一个正义的统治阶级。正义是得到多人认可才能称之为正义,是决定法律优劣的重要标志。而法治不同于人治的根本之处在于:人治是“一人之治”,而法治是“众人之治”。良好的法律取决于“由谁制定”。人民是最基本而广泛的社会主体,只有人民真正享有立法权并由人民制定的法才得到人民的认可,这才是真正法治的法。因此,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立法,是法治的必经之路。

在立法时,我们需要考虑公民的权利和社会的公平。既然法治下的法是良法,法律应该充分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做到权利与义务平等,体现权利本位,这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与此同时,法律应该维护社会公平。改革开放三十年给社会带来巨变,城乡差别、贫富悬殊、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问题凸显出来。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我国的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的法治发展造成恶性循环。要建造一个法治社会,我们需要一部重新调整社会再分配的法律。因此,法治社会的法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二、规范执法

在规范立法的同时, 法治社会要求执法人员严格依据法律执法,不能让权力凌驾于法律上。无论国家公职人员、社会团体、公民甚至统治者,都应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事,平等地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并承担维护法律尊严的义务,以维护法律的至上性,使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执法者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如果执法者不受法律约束,那么法律就只能沦为一种工具。

现在我国存在众多执法不严、执法不针对既得利益者的现象,让人民对法律失去信心。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因为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的约束。亚里士多德提出:“一个国家是否实行法治与统治者权力大小有关,当统治者的权力足够大而缺乏制约时就会舍弃法治而走向人治 。”按照他的逻辑来讲,要使国家在法治的轨道上行进,就必须把统治者的权力限制在法治许可的范围内,受法律的监督。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对执法进行监督,执法人员需要以法律为上,严格依照法律办事。

更为重要的是,执法者要有良好的法治素养,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宁愿明知吃亏去私下解决,也不去找公检法通过法定的途径去解决纠纷。这固然有人民自己的因素,但这与执法人员的素质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经常听到某个地方因为房屋被强拆而反抗,最终送上宝贵的生命。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这能让人民相信我们的法律吗?只有执法人员拥有法治素质,执法人员才会公正地执法。

三、人人守法

既然已经谈到立法、执法,我们不得不提守法。守法不仅指平民百姓,还包括立法者、执法者。他是面对所有公民即全体社会成员。如果我们连守法都做不到,谈何法治社会!在法治社会中,人人都要遵守法律,不管贫富,不论身份。因为法治社会要求人人平等,不会因对方拥有特殊身份而不依法办事。

由于我国拥有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封建家长制观念根深蒂固,加之解放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凡事遵从掌权者的思维习惯短期难以改变,这就导致人民的法治意识淡薄,法律至上理念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虽有建树,但违法现象依然存在。

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事业的进程中,必须大力加强公民的法治教育,让广大公民认识到法律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是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从而使守法成为人民的一种品德或自我约束。

在思想上,我们要摒弃“法律是武器,法律是工具”的思想,我们要信仰法律。这正是法治社会的根本要求。只有信仰法律,立法者立正义之法,执法者将法落实,人民遵守法律。如果没有人信仰法律,公民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违法乱象层出不穷。对法律的信仰与敬畏,这是建立法治国家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力量之源,也是法治规范转化为法治现实的关键。在思想有这样的基础,法治社会的根基是难以被动摇。

要让人民拥有“法律为上”的意识,法治教育要进入人民的生活。与此同时,我们要借鉴先进法治国家的成功经验,促进中西法治思想的融合,兼两者之优,以服务于我国现代化法治建设。

, 我的法治观

13号

今天,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法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矛盾交错,利益关系复杂,法律尚不完善,要建设一个法治社会任重道远。由于我只是一个大一的学生,我对法治的理解可能有错误。在我心中,法治是良法之治。建设法治社会就是要建造以良法为上、以法为信仰的社会。以下是我对法治的看法:

一、立正义之法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是围绕着“正义”与“理性”而展开的,并以此为标准认为法律应当·有良法与恶法之分。“法治首先是良法之治,其次是规则之治,另外还应是理性之治,”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同自由、平等、正义和善德等社会价值是紧密联系的,推行法治就正是在促进和实现这些价值,故法治之法必须是良法,且唯有良法才是法治的前提。亚里士多德说的没错,只有良法才会得到人民的尊重,才会成为人民的信仰。如果一部恶法面世,它只会强迫人民做不道德的事情,维护不正义之士的利益,它永远得不到人民的尊重,谈何法治!

法律是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出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制定。要有一部良法,必须有一个正义的统治阶级。正义是得到多人认可才能称之为正义,是决定法律优劣的重要标志。而法治不同于人治的根本之处在于:人治是“一人之治”,而法治是“众人之治”。良好的法律取决于“由谁制定”。人民是最基本而广泛的社会主体,只有人民真正享有立法权并由人民制定的法才得到人民的认可,这才是真正法治的法。因此,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立法,是法治的必经之路。

在立法时,我们需要考虑公民的权利和社会的公平。既然法治下的法是良法,法律应该充分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做到权利与义务平等,体现权利本位,这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与此同时,法律应该维护社会公平。改革开放三十年给社会带来巨变,城乡差别、贫富悬殊、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问题凸显出来。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我国的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的法治发展造成恶性循环。要建造一个法治社会,我们需要一部重新调整社会再分配的法律。因此,法治社会的法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二、规范执法

在规范立法的同时, 法治社会要求执法人员严格依据法律执法,不能让权力凌驾于法律上。无论国家公职人员、社会团体、公民甚至统治者,都应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事,平等地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并承担维护法律尊严的义务,以维护法律的至上性,使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执法者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如果执法者不受法律约束,那么法律就只能沦为一种工具。

现在我国存在众多执法不严、执法不针对既得利益者的现象,让人民对法律失去信心。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因为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的约束。亚里士多德提出:“一个国家是否实行法治与统治者权力大小有关,当统治者的权力足够大而缺乏制约时就会舍弃法治而走向人治 。”按照他的逻辑来讲,要使国家在法治的轨道上行进,就必须把统治者的权力限制在法治许可的范围内,受法律的监督。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对执法进行监督,执法人员需要以法律为上,严格依照法律办事。

更为重要的是,执法者要有良好的法治素养,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宁愿明知吃亏去私下解决,也不去找公检法通过法定的途径去解决纠纷。这固然有人民自己的因素,但这与执法人员的素质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经常听到某个地方因为房屋被强拆而反抗,最终送上宝贵的生命。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这能让人民相信我们的法律吗?只有执法人员拥有法治素质,执法人员才会公正地执法。

三、人人守法

既然已经谈到立法、执法,我们不得不提守法。守法不仅指平民百姓,还包括立法者、执法者。他是面对所有公民即全体社会成员。如果我们连守法都做不到,谈何法治社会!在法治社会中,人人都要遵守法律,不管贫富,不论身份。因为法治社会要求人人平等,不会因对方拥有特殊身份而不依法办事。

由于我国拥有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封建家长制观念根深蒂固,加之解放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凡事遵从掌权者的思维习惯短期难以改变,这就导致人民的法治意识淡薄,法律至上理念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虽有建树,但违法现象依然存在。

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事业的进程中,必须大力加强公民的法治教育,让广大公民认识到法律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是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从而使守法成为人民的一种品德或自我约束。

在思想上,我们要摒弃“法律是武器,法律是工具”的思想,我们要信仰法律。这正是法治社会的根本要求。只有信仰法律,立法者立正义之法,执法者将法落实,人民遵守法律。如果没有人信仰法律,公民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违法乱象层出不穷。对法律的信仰与敬畏,这是建立法治国家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力量之源,也是法治规范转化为法治现实的关键。在思想有这样的基础,法治社会的根基是难以被动摇。

要让人民拥有“法律为上”的意识,法治教育要进入人民的生活。与此同时,我们要借鉴先进法治国家的成功经验,促进中西法治思想的融合,兼两者之优,以服务于我国现代化法治建设。


相关内容

  • 法治之治与法治之制
  • 法治之治与法治之制 徐显明 谢晖 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法治国家,是我国既定的目标追求.然而,与法治相关的理念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在实践上仍显混乱.诚如有些学者痛陈的那样:"近十数年,国人倡言法治,谈论民主,虽精神可嘉,终因游谈无根,不能成就系统的理论,更难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之影响" ...

  • 法治文化标语
  • 法治创建标语 1.建设法治高港,构建和谐社会 2.人人学法用法,个个懂法护法 3.推进依法治区,创建法治城市 4.弘扬法治文化,传播法治文明 5.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6.推进公正司法,促进公平正义 7.普法教育你我他,法治建设靠大家 8.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 9.增强公民宪法意识, ...

  • 推进依法治国需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 导读:法治文化是法治国家的精神内核,主要包括制度.精神.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四个要素.法治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和内在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主要着力于法治体系的完善.法治精神的确立和法治主体法律素养的提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不仅仅需要完善立法 ...

  • 法治建设先导区域的概念与功能
  • 作者:公丕祥 江海学刊 2014年12期 一般来说,法律政策乃是政府基于国家与社会治理的需要,按照国家法治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大政方针,从全国或特定地区的具体法治情形出发所提出的法治建设的决策部署与政策安排.时下,随着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进程的深入展开,一些地方的党委.政府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 ...

  • 浅谈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 浅谈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一论断明确提出了"法治思维"概念,强调了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方向及意义. ...

  • 试论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 试论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内容摘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提出,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为新时期治国理政指明了具体路径.法治思维强调思维的定势,突出法治的理念.精神.原则和逻辑,在思想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方式强调各种措施.方式.方法的法的规定性,突出法治实践和行为准则,在操作执行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 ...

  • 关于法治新常态的若干思考
  • 关于法治新常态的若干思考 作者:蒋熙辉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24日 13 版) 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航程 ...

  • 从"法治观念"到"法治思维"--论"法治思维"新内涵
  • 从"法治观念"到"法治思维" --论"法治思维"新内涵 唐欠欠 (福州大学350180) [摘要]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法治思维"的概念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本文另辟蹊径,试图从"法治"理念的发展视角论 ...

  • 调研报告(法治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 弘扬法治精神 培育法治文化 引言:2007年10月15日,"法治精神"作为一个新提法,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拉开了新一轮弘扬法治精神热潮的序幕.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大大报告又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站在历史与未来交汇的新起 ...

  • 中国法制化的道路
  • 中国法治化的道路 (法本091 [1**********]) [内容摘要]1996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了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重任.依 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化的时代强 音,成为反映全国人民意志和愿望的一项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