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课后思考题

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只有实现这一历史任务,才能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扫清障碍、创造条件。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也是维护民族尊严、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甚至已经取得的历史成果也有可能重新丧失。

二、90多年来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

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时代和全局高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四个全面”的主要内容: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的辩证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系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和基本要求。2、坚持中特道路是实现途径;坚持中特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坚持中特制度是根本保证。(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于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得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具体制度。)

五、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八个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

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六、怎样看待“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中国已经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了”的观点?

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于世界后列。中国与世界差距逐渐缩小,总体来看,还居后位。

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尽在总体上达到小康。但是生活水平仍然偏低。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土地、天然气、木材等资源相对紧缺。5、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人口比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6、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工业化处于中期,远远低于世界工业化水平。总之,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七、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3、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得到改善,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你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八、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新变化。

党中央作出我国发展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判断以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情国情不断变化,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发生相应变化。

一是这次危机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新的自主增长动力还没有形成,世界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减弱,我们利用世界经济加快自身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

二是主要国家去杠杆、去债务,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市场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利用国际市场扩张增加出口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的放在国内,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三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我国要素成本迅速提高,利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原有比较优势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四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危机感上升,新的经贸规则制定处在激烈的利益折冲之中,我们利用原有规则招商引资、促进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保护和扩大我国发展利益。

五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社会期待我国在更多领域承担更大责任,一些国家同我国发展的摩擦上升,而那些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壮大的势力对我国的戒备和防范心理加重,联手对我国进行牵制和遏制,我们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事务、统筹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工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努力维护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总之,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九、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①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②从基本国情上看,中国发展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任务还很重,更加凸显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必须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发展再上新台阶。③从发展条件上看,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经济增长过多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模式,使生产资料供给与需求的目的日趋尖锐,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凸显了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④发展理念上,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第一, 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第二, 要统筹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 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 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第三, 要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 看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

十一、经济发展道路的内涵。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的内容。

经济发展道路是指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确立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中共十八大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实现现代化的整体推进。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 一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二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三是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四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同步发展。

十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基本内涵: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更加注重协同创新;2、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3、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 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主要途径: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十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

第一, 世界经济金融化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第二, 世界各国贸易条件不稳定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第三, 国际经济发展的各种风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第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展

中国家要实现自身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

十四、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一, 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目前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 方面,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程度继续加大, 在应对危机和促进复苏的进程中, 依托国际化生产、对外贸易和服务、资本跨境流动和技术创新, 各国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市场, 进行全球资源配置, 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利益交融不断加深。另一方面, 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 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 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 全球治理难度加大。为此, 必须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 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第二, 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 推动贸易平衡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提高国际投资合作水平;深化投资、贸易体制改革, 完善法律法规, 为各国在华企业创造公平经营的法治环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 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第三, 要以开放促发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以开放促发展。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产业体系更加完备, 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明显增强, 更加具备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和条件。但同时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 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的任务艰巨, 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通过利用国际有利条件发展对外贸易、合理利用外资等, 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增强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第四, 倡导中外文明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坚持包容精神, 倡导不同社会制度互容、不同文化文明互鉴、不同发展模式互惠。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相互借鉴中共同进步。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某种程度上是世界文明的制度化体现, 只有不同文明相互包容, 制定的规则才会更公正、合理。当前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客观上营造了稳定的国际环境, 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 但这些规则主要体现了西方价值, 存在不公正不合理之处。在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变化、国际经济规则面临重构的条件下, 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要一起积极谋求更大的话语权, 进一步增大“发展成分”和“非西方因素”, 促使其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五,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对外开放总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风险与利益同在。扩大对外开放肯定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增大风险。但总的来看, 开放比封闭更安全, 有实力才会更安全, 因为对外开放增强了实力从而变得更加安全。但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 必须树立开放的安全观, 努力实现对外开放与国家安全的有机统一, 在扩大开放中动态地谋求更高层次的总体安全。要切实提高经济安全保障能力, 要坚持底线思维, 守住核心利益; 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在开放中壮大软硬实力, 夯实经济安全的根基; 做到预防为主、应急为辅, 把安全工作前置; 采取综合对策, 既要注重传统安全, 又要注重非传统安全; 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优势。

中特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进行改革。

1.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能够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以国家主人翁身份建设和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能够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

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效率办成事的政治优势。

3.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能够保障国家的统一稳定, 有利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在实践中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这条道路。

十六、当前应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工作, 增强监督实效。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必须坚持依法办事, 不断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 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

第一、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

第二、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第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第四、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加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第五、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十八、中国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

1、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形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三权分立”在中国行不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三权分立不符合中国国情;

3、“三权分立”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并不是所有国家治理和防止腐败的最佳政体。 十九、简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一是扩大了人民有序政治参与, 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大大提高。二是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善。三是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成效明显。四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丰硕。五是人权得到更加全面、真实和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二十、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是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二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三是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四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五是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六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十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应遵循的重要方针。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坚持文化发展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 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文化发展由人民共享。四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加强文化法制建设, 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五是坚持改革开放, 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十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对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第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二十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

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三个倡导”是在不同层面上提出的不同要求。一般地说,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社会层面的要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个人层面的要求。这三个层面的要求, 是有区别的, 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维度, 分别规定着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取向。同时, 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其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不能将它们机械地对立和割裂开来。正确认识和把握“三个倡导”及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 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十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1) 历史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用。

(2)时代价值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同时又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二十五、当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应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①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积极成果,文化管理理念和机制,以赋予中华文化强人生机。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将创新精神贯穿于文化创作生产过程。

二十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一,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第二,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第三,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第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第五,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迫切需要。

主要任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①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没、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③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④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城乡协调是社会建设的基础。⑤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理论。兼顾不同阶层利益是社会建设的关键。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社会建设的动力。 二十八、当前我国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当前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 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

一。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 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四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利益矛盾加剧。(2)当前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3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持续高速发展, 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民生问题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是全方位、深层次的, 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是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三是社会发展观念落后。四是政策体制不完善。五是社会管理过于行政化。

二十九、简述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及路径。

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稳定、民生就是党的根本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三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四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路径:一是大力发展经济, 为民生改善奠定物质基础。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三十、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

一是利益矛盾日益凸显。二是矛盾的复杂性增强。三是矛盾朝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有所增强。 三十一、当前我国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需要做哪些工作?

一是健全诉求表达机制。二是健全利益协调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四是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

三十二、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着力点是什么?

一是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建立全员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格局。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妥善处理和缓解社会矛盾。三是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四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五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着力提升信息网络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六是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非公有制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七是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八是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 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十三、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

三十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目标。

控制开发强度, 调整空间结构,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给生态和环境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三十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及条件。

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途径: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推动节能减排。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四是加强宣传教育。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一是推动绿色发展。二是推动低碳发展。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三是推动循环发展。四是加强宣传教育。

五是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政治制度的保障。二是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撑。

三十六、为什么说中国是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的建设性力量?

中国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 是站在全球发展的立场上, 特别是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 从实际出发, 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 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 中国始终承担着自己应负的责任。中国始终是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十分重要的建设性力量。1、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2、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截至2009年上半年, 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相当于少排放8亿吨二氧化碳。3、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4、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5400万公顷, 居世界第一。

三十七、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论断。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看,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保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推动者、引领者。从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三十八、简述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考验。

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考验”:一是执政考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 如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面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 如何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创新执政理念、转变执政方式, 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 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对我国社会空前变革中社会阶层分化、价值观念多样、利益诉求多元、社会矛盾凸显的情况, 如何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 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等。所有这些, 都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改革开放考验。在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任务。这是一场新的革命, 党要领导和推进这场革命, 自身必须坚强有力。面对改革开放中日益呈现出的新旧矛盾、长期性矛盾和阶段性矛盾、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 排除来自“左”和右的各种干扰, 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是党执政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根本任务。三是市场经济考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新型市场经济,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也必然会遇到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既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仍然是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此外, 经济领域中的市场交换原则也会不同程度地

反映到政治生活领域乃至党内生活中来, 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侵蚀党的肌体。如何既能领导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又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也是摆在党面前的重大考验。四是外部环境考验。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经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党要领导好国内建设, 一刻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刻也离不开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准确判断。当前, 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上是有利的, 但也要看到,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也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以敏锐的眼光洞悉发展先机, 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牢牢掌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如何既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又有效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 维护国家安全, 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这些也是党面临的重大考验。

三十九、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本要求。

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坚持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和严格队伍管理相结合、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加强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相结合、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相结合、发挥监督作用和严肃党的纪律相结合, 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十、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全面从严治党?

一、 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

就当前党的现状来看,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仍然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党内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惰性的、消极的甚至腐朽的东西逐步滋长起来,特别是腐败问题成为始终困扰着当下中国的重大忧患,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矛盾的根源很多同腐败有关,普通百姓对官员腐败更是深恶痛绝。腐败像瘟疫,正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严重侵蚀着党员干部队伍,极大地影响着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和党与群众关系的加强。正是基于对党的现状的清醒认识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号召全党及时解决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认真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坚决祛除滋生在党的健康机体上的毒瘤,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开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境界。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党的建设新常态,是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对于解决当前我党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对于完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党的地位和挑战决定了必须全面从严治党。总书记从历史的全局的世界的角度指出,我们党长期执政,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直接关系党的命运。在当前情况之下,又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考验。因此,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键所在。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全面从严治党。要完成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推进这样改革,需要缜密的思维和科学的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史》上说,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有三大规律,第一个规律是自觉有序性规律。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之所以发展起来,首先是政党认识到需要改革,这是自觉; 然后是有序推进,如果无序了,就可能出乱子,会造成麻烦。第二个规律是整体性协同规律。各个方面的改革必须当成一个整体,相互之间协同逐步向前推进。还有一个规律,叫周期性发展规律。从这些规律以及我们的经验来看,推进改革,就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同时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领导改革的科学化水平。

二是全面依法治国也必须由党来领导。这个方面,总书记已经多次阐述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司法工作面临案件可能涉及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司法工作者面临的考验和诱惑也是巨大的,所以需要我们党切实做好背后的深层次的各方面的工作,所以在这个方面确实也离不开党。

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全面从严治党。因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也在党,它需要我们提高领导水平。党领导改革,党的自身建设也必须改革,并且提高党对改革开放的科学化水平。

由此可见,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其他“三个全面”的战略举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互相渗透,共同推进。 “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谓“全面”,就是治党要覆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等各个领域;所谓“从严”, 就是用更严格的标准管党治党,对党员的要求比对普通群众的要求更严格,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从强调“从严治党”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标志着党对自身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1.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

2. 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3. 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4.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只有实现这一历史任务,才能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扫清障碍、创造条件。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也是维护民族尊严、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甚至已经取得的历史成果也有可能重新丧失。

二、90多年来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

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时代和全局高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四个全面”的主要内容: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的辩证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系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和基本要求。2、坚持中特道路是实现途径;坚持中特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坚持中特制度是根本保证。(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于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得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具体制度。)

五、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八个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

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六、怎样看待“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中国已经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了”的观点?

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于世界后列。中国与世界差距逐渐缩小,总体来看,还居后位。

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尽在总体上达到小康。但是生活水平仍然偏低。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土地、天然气、木材等资源相对紧缺。5、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人口比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6、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工业化处于中期,远远低于世界工业化水平。总之,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七、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3、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得到改善,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你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八、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新变化。

党中央作出我国发展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判断以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情国情不断变化,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发生相应变化。

一是这次危机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新的自主增长动力还没有形成,世界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减弱,我们利用世界经济加快自身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

二是主要国家去杠杆、去债务,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市场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利用国际市场扩张增加出口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的放在国内,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三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我国要素成本迅速提高,利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原有比较优势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四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危机感上升,新的经贸规则制定处在激烈的利益折冲之中,我们利用原有规则招商引资、促进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保护和扩大我国发展利益。

五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社会期待我国在更多领域承担更大责任,一些国家同我国发展的摩擦上升,而那些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壮大的势力对我国的戒备和防范心理加重,联手对我国进行牵制和遏制,我们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事务、统筹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工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努力维护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总之,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九、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①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②从基本国情上看,中国发展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任务还很重,更加凸显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必须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发展再上新台阶。③从发展条件上看,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经济增长过多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模式,使生产资料供给与需求的目的日趋尖锐,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凸显了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④发展理念上,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第一, 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第二, 要统筹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 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 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第三, 要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 看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

十一、经济发展道路的内涵。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的内容。

经济发展道路是指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确立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中共十八大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实现现代化的整体推进。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 一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二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三是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四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同步发展。

十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基本内涵: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更加注重协同创新;2、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3、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 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主要途径: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十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

第一, 世界经济金融化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第二, 世界各国贸易条件不稳定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第三, 国际经济发展的各种风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第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展

中国家要实现自身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

十四、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一, 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目前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 方面,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程度继续加大, 在应对危机和促进复苏的进程中, 依托国际化生产、对外贸易和服务、资本跨境流动和技术创新, 各国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市场, 进行全球资源配置, 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利益交融不断加深。另一方面, 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 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 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 全球治理难度加大。为此, 必须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 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第二, 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 推动贸易平衡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提高国际投资合作水平;深化投资、贸易体制改革, 完善法律法规, 为各国在华企业创造公平经营的法治环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 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第三, 要以开放促发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以开放促发展。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产业体系更加完备, 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明显增强, 更加具备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和条件。但同时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 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的任务艰巨, 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通过利用国际有利条件发展对外贸易、合理利用外资等, 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增强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第四, 倡导中外文明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坚持包容精神, 倡导不同社会制度互容、不同文化文明互鉴、不同发展模式互惠。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相互借鉴中共同进步。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某种程度上是世界文明的制度化体现, 只有不同文明相互包容, 制定的规则才会更公正、合理。当前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客观上营造了稳定的国际环境, 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 但这些规则主要体现了西方价值, 存在不公正不合理之处。在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变化、国际经济规则面临重构的条件下, 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要一起积极谋求更大的话语权, 进一步增大“发展成分”和“非西方因素”, 促使其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五,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对外开放总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风险与利益同在。扩大对外开放肯定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增大风险。但总的来看, 开放比封闭更安全, 有实力才会更安全, 因为对外开放增强了实力从而变得更加安全。但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 必须树立开放的安全观, 努力实现对外开放与国家安全的有机统一, 在扩大开放中动态地谋求更高层次的总体安全。要切实提高经济安全保障能力, 要坚持底线思维, 守住核心利益; 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在开放中壮大软硬实力, 夯实经济安全的根基; 做到预防为主、应急为辅, 把安全工作前置; 采取综合对策, 既要注重传统安全, 又要注重非传统安全; 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优势。

中特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进行改革。

1.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能够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以国家主人翁身份建设和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能够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

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效率办成事的政治优势。

3.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能够保障国家的统一稳定, 有利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在实践中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这条道路。

十六、当前应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工作, 增强监督实效。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必须坚持依法办事, 不断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 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

第一、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

第二、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第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第四、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加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第五、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十八、中国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

1、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形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三权分立”在中国行不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三权分立不符合中国国情;

3、“三权分立”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并不是所有国家治理和防止腐败的最佳政体。 十九、简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一是扩大了人民有序政治参与, 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大大提高。二是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善。三是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成效明显。四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丰硕。五是人权得到更加全面、真实和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二十、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是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二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三是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四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五是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六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十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应遵循的重要方针。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坚持文化发展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 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文化发展由人民共享。四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加强文化法制建设, 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五是坚持改革开放, 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十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对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第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二十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

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三个倡导”是在不同层面上提出的不同要求。一般地说,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社会层面的要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个人层面的要求。这三个层面的要求, 是有区别的, 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维度, 分别规定着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取向。同时, 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其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不能将它们机械地对立和割裂开来。正确认识和把握“三个倡导”及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 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十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1) 历史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用。

(2)时代价值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同时又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二十五、当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应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①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积极成果,文化管理理念和机制,以赋予中华文化强人生机。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将创新精神贯穿于文化创作生产过程。

二十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一,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第二,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第三,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第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第五,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迫切需要。

主要任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①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没、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③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④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城乡协调是社会建设的基础。⑤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理论。兼顾不同阶层利益是社会建设的关键。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社会建设的动力。 二十八、当前我国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当前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 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

一。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 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四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利益矛盾加剧。(2)当前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3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持续高速发展, 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民生问题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是全方位、深层次的, 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是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三是社会发展观念落后。四是政策体制不完善。五是社会管理过于行政化。

二十九、简述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及路径。

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稳定、民生就是党的根本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三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四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路径:一是大力发展经济, 为民生改善奠定物质基础。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三十、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

一是利益矛盾日益凸显。二是矛盾的复杂性增强。三是矛盾朝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有所增强。 三十一、当前我国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需要做哪些工作?

一是健全诉求表达机制。二是健全利益协调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四是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

三十二、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着力点是什么?

一是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建立全员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格局。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妥善处理和缓解社会矛盾。三是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四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五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着力提升信息网络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六是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非公有制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七是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八是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 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十三、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

三十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目标。

控制开发强度, 调整空间结构,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给生态和环境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三十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及条件。

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途径: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推动节能减排。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四是加强宣传教育。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一是推动绿色发展。二是推动低碳发展。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三是推动循环发展。四是加强宣传教育。

五是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政治制度的保障。二是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撑。

三十六、为什么说中国是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的建设性力量?

中国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 是站在全球发展的立场上, 特别是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 从实际出发, 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 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 中国始终承担着自己应负的责任。中国始终是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十分重要的建设性力量。1、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2、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截至2009年上半年, 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相当于少排放8亿吨二氧化碳。3、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4、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5400万公顷, 居世界第一。

三十七、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论断。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看,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保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推动者、引领者。从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三十八、简述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考验。

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考验”:一是执政考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 如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面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 如何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创新执政理念、转变执政方式, 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 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对我国社会空前变革中社会阶层分化、价值观念多样、利益诉求多元、社会矛盾凸显的情况, 如何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 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等。所有这些, 都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改革开放考验。在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任务。这是一场新的革命, 党要领导和推进这场革命, 自身必须坚强有力。面对改革开放中日益呈现出的新旧矛盾、长期性矛盾和阶段性矛盾、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 排除来自“左”和右的各种干扰, 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是党执政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根本任务。三是市场经济考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新型市场经济,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也必然会遇到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既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仍然是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此外, 经济领域中的市场交换原则也会不同程度地

反映到政治生活领域乃至党内生活中来, 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侵蚀党的肌体。如何既能领导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又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也是摆在党面前的重大考验。四是外部环境考验。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经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党要领导好国内建设, 一刻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刻也离不开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准确判断。当前, 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上是有利的, 但也要看到,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也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以敏锐的眼光洞悉发展先机, 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牢牢掌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如何既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又有效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 维护国家安全, 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这些也是党面临的重大考验。

三十九、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本要求。

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坚持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和严格队伍管理相结合、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加强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相结合、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相结合、发挥监督作用和严肃党的纪律相结合, 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十、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全面从严治党?

一、 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

就当前党的现状来看,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仍然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党内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惰性的、消极的甚至腐朽的东西逐步滋长起来,特别是腐败问题成为始终困扰着当下中国的重大忧患,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矛盾的根源很多同腐败有关,普通百姓对官员腐败更是深恶痛绝。腐败像瘟疫,正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严重侵蚀着党员干部队伍,极大地影响着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和党与群众关系的加强。正是基于对党的现状的清醒认识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号召全党及时解决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认真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坚决祛除滋生在党的健康机体上的毒瘤,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开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境界。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党的建设新常态,是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对于解决当前我党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对于完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党的地位和挑战决定了必须全面从严治党。总书记从历史的全局的世界的角度指出,我们党长期执政,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直接关系党的命运。在当前情况之下,又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考验。因此,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键所在。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全面从严治党。要完成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推进这样改革,需要缜密的思维和科学的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史》上说,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有三大规律,第一个规律是自觉有序性规律。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之所以发展起来,首先是政党认识到需要改革,这是自觉; 然后是有序推进,如果无序了,就可能出乱子,会造成麻烦。第二个规律是整体性协同规律。各个方面的改革必须当成一个整体,相互之间协同逐步向前推进。还有一个规律,叫周期性发展规律。从这些规律以及我们的经验来看,推进改革,就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同时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领导改革的科学化水平。

二是全面依法治国也必须由党来领导。这个方面,总书记已经多次阐述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司法工作面临案件可能涉及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司法工作者面临的考验和诱惑也是巨大的,所以需要我们党切实做好背后的深层次的各方面的工作,所以在这个方面确实也离不开党。

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全面从严治党。因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也在党,它需要我们提高领导水平。党领导改革,党的自身建设也必须改革,并且提高党对改革开放的科学化水平。

由此可见,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其他“三个全面”的战略举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互相渗透,共同推进。 “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谓“全面”,就是治党要覆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等各个领域;所谓“从严”, 就是用更严格的标准管党治党,对党员的要求比对普通群众的要求更严格,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从强调“从严治党”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标志着党对自身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1.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

2. 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3. 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4.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相关内容

  • 超多大学课后习题答案与大家分享啦~~
  • 超多大学课后习题答案与大家分享啦~~.txt男人应该感谢20多岁陪在自己身边的女人.因为20岁是男人人生的最低谷,没钱,没事业:而20岁,却是女人一生中最灿烂的季节.只要锄头舞得好,哪有墙角挖不到?2500份课后答案,很值得收藏,这里只介绍了一部分. 还有很多,可以去课后答案网(http://bbs ...

  • 金融统计学考试重点
  • 金融统计学重点 7个名词解释,每个3分 6个问答题,每个7分 3个计算题 ① 发展速度,增长速度(环.定) ② 平均发展直线趋势方程(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方程) ③ 第118页思考题11题和12题 下面是各章重点 第一章 名词解释:金融统计.货币流通 问答:课后思考题第四题 第四章 名词解释:货币供应 ...

  •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内容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主要专业选修课,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及以后从事旅游行业工作的一门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以中国特定地域为研究对象的中国旅游地理的研 ...

  • 大学网球教案
  •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体 育 课 教 案 本课 教 单 专 年 程: 体育选项课 (网球) 师: 位: 业: 级: 沈 体 连 育 梅 部全院各专业 2011 级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网球选项课 课程 名称 课程 类型 网球选项课 学 讲 时 分 配 ) 实验:无 上机:无 ) 课:32 ) :专业课(必修 公 ...

  • 小学生学期评语
  • 1.看到课堂上,你那专注的眼神,认真的学习态度,老师深深地感到欣慰.看到你作业本上那工整的字迹,看到你能出色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老师很喜欢你,你的勤奋.你的不张扬.你的要强--继续努力吧!你的明天会更美好! 2.聪明善良.活泼大方的你,一双大眼睛透着你的聪颖.学习上你积极进取,有恒心.有耐心,自 ...

  • 提炼历史课文基本知识点三法
  • 提炼历史课文基本知识点三法 提炼历史课文基本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课文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有效的掌握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提炼历史课文的基本知识点. 第一,题目提炼法,就是根据历史课文的每一课和每一课的子题目来提炼基本的知识点.比如,七年 ...

  • 高级汉语精读4第十课教案讲稿
  • 课程单元教案(第十课第一单元) 本单元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朗读与书写课文中的生字,能区别部分形近字: 2.学习生词,理解词义,掌握用法,并能结合情景正确运用: 3.学习辨析部分近义词,区别其用法,能准确使用. 教学内容 1.学习95个词语: 2.正音,书写: 3.讲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

  • 一年级学生评语
  • 18.在学校里,你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自觉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老师很喜欢你的。希望你在学习上多动脑筋思考,做到不懂就问,你会进步更快的。 1.你是个文静听话的女孩子,你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课堂上你专心听讲 ,认真完成作业。课后,你也能自觉学习。希望你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2.懂事,听 ...

  • 期末小学老师给学生的评语
  • 1.你善良,活泼好动,是个懂事的孩子.在学校里,你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能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老师希望你在新的学期里,课上多动脑筋思考,大胆举手发言,不懂就问,这样你的成绩将会更好的.怎么样,有决心做到吗?老师相信你能. 2.懂事,听话是你最大的优点.在学校里,你遵守纪律,能认真完成作业.假如你在 ...

  • 班主任对学生诚挚的评语
  • 你是个文静听话的女孩子,你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课堂上你专心听讲 ,认真完成作业.课后,你也能自觉学习.希望你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懂事,听话是你最大的优点.在学校里,你遵守纪律,能认真完成作业.假如你在课堂上能动脑筋思考问题,课后自觉学习的话,你的成绩会更好的.老师相信你会努力的. 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