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是什么?》
①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Edward Hallett Carr,1892——1982),英国历史学家,毕业于剑桥大学圣三学院。其中1916—1936年供职于英国外交和情报部门。专长国际关系史和苏联史,一生著述颇多,影响最大的是1950-1971年陆续出版的10卷本《苏维埃俄国史》和史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历史是什么?》。在国际关系学上的开山之作是《二十年危机》。卡尔最被后人认可的是国际关系学,他被后人评价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之父。
《历史是什么?》本是卡尔1961年1—3月在剑桥大学“乔治·麦考利·特里维廉讲座”(The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 Lecture)所作的系列讲演,1963年由纽约艾尔弗雷德·A.诺夫(New York·Alfred A. Knopf)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国。1981年北京商务印书馆根据该英文版,出版了吴柱存翻译的中文版,虽然商务印书馆后来又重印了这本经典著作,但是我在图书馆借到的就是81年出版的,我一看,嚯!这本书的“年龄”比我的年龄还大,因此我就读了这个版本的。该书中文版共12万字,前面有齐华甫(齐世荣)的《序言》,简要介绍了卡尔的历史观,认为“卡尔毕竟是一位资产阶级历史学家”②,其主张“往往流露出一些唯心主义的、甚至自相矛盾的观点”③。但齐华甫在指出卡尔历史观阶级属性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卡尔对于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也有一些比较正确的看法”④;并高度赞扬了“作者在本书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精神”⑤。
《历史是什么?》共6章。下面我把该书的目录以及每章的主要论述简要列举如下:
第一章: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实。这是本书的总纲,阐述“关于过去的事实”与“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以回答“历史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章:社会与个人。考察史学实践活动和“历史事实”中的“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并重点阐述了“伟大人物”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这一历史理论问题。
第三章:历史,科学和道德”。从研究方法、研究任务、研究的根本目的等方面,讨论历史学的性质,认为历史学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也是一门科学。
第四章:历史中的因果关系。提出了“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原因”、“研究原因是历史学家的特殊任务”的观点,并探讨历史运动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问题。
第五章:作为进步的历史。讨论了历史运动中的“进步”问题,以乐观主义态度提出了“历史就其本质而论就是变化、运动,„„就是进步”的科学论断。
第六章:在扩展中的天地。根据“历史就是变化、运动、进步”的论断,认①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②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序言第2页。 ③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序言第2页。 ④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序言第2页。 ⑤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序言第2页。
为20世纪中叶,无论是客观实在历史还是历史学都处在“进步”的迅速扩展时期,“这个世界比过去四百年中的任何时期,都在更快地和更激烈地改变着它的模样”。 这本著作主要介绍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经常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1)历史是什么?(2)历史学的性质是什么?(3)如何理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4)如何看待历史中的因果关系和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这些都是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此书逐章递进,层层剖析,前一章给后一章提出问题,后一章又回答前一章的问题,各章联系密切,全书逻辑严谨,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分析历史研究应该把握的核心问题,作者回答了历史是什么这一史学理论上的著名难题。一般来说,理论方面的著作大都深奥、晦涩难懂,理论性比较强,但是该书包含了大量有关真正历史学家和真正历史著作的事例,生动地说明较为抽象的论点。与大多数各式各样的历史初级读本和历史导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该书不是用高人一等的口气对它的读者说话,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向读者演讲。在处理最深奥的、最棘手的理论问题时,它也是机智的、有趣的、耐人寻味的,而且里面还有许多经典的话语与段落,对以后史学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我想这与作者卡尔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头脑是分不开的,值得我们以后常读、精读。《历史是什么?》无疑是一本短小但非常经典的史学理论著作,它给作者卡尔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可以说《历史是什么?》每一章的研究都可以自成一个专题,但鉴于自己掌握的知识水平及写作能力有限,下面笔者就读了本书后具体谈一谈作者在每章中的一些观点。
开篇作者通过驳斥兰克学派的核心思想——历史学家的任务是仅仅如实说明历史而已,提出了要区分历史事实和基本事实。卡尔接着阐述了存在对所有历史学家都相同的基本事实,但历史事实是由历史学家对这些材料主观的先验建构而确立的,并非历史材料都是历史事实。这样就表明了历史学家的职责不是如实记录所有的事实,而是有选择地建构历史。作者举众所周知的魏玛共和国外交部长的档案为例,通过档案的虚假证明了要建构历史必须要选择恰当的历史事实。但是选择、解释事实不能随心所欲,在卡尔看来,新黑格尔主义大师克罗齐、柯林武德就是完全的主观主义,他们“把历史当作是人脑中编织出来的东西”,以当下的眼光看待其研究的历史时期,可能陷入实用主义的案臼。这两种相反的态度都是极端的,兰克学派以事实为唯一权威,而新黑格尔主义者们相信历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互动的关系,历史学家的工作是一个不断地让事实适合解释,让解释适合事实的过程。历史学家代表现在,事实代表过去,历史学家的解释和事实的关系就是现在和过去的对话。由此,“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是相互需要的。没有事实的历史学家是无根之木,是没有用的;没有历史学家的事实则是一潭死水,毫无意义。”紧接着作者便对“历史是什么?”做出了第一个答复——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①。 在“社会与个人”一章中,卡尔分析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历史学家的身份、伟人等问题。卡尔不赞同把个人和社会对立,他认为把人当作个体的观点并不比把人当作群体一员的观点会或多或少地误导人们;而是截然把这两者分开的企图会误导人们。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是齐头并进、互为条件的。卡尔指出历史学家毕竟是单个的人,他写的历史就是有关个人的一些事情,即是他个人头脑中①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8页。
的历史。但历史学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不仅是其所属社会的产物,而且也是那个社会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代言人。因此要理解历史学家的著作,首先要理解他的立场,也就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等,用作者的原话说就是:“你们在研究历史之前,应该先研究历史学家,而在研究一个历史学家之前,应该先研究他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①”因为,“历史学家是单独的个人,同时又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②,这就是历史学家的身份,既是个体的,又是历史的产物、社会的产物。依笔者愚见此章的写作有点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的意味,卡尔认为伟人既是历史进程的产物,也是历史进程的推动者,既是社会力量的代表,也是社会力量的创造者,这些社会力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改变了人类的思想。他确认黑格尔对伟人的描述不可超越,“时代的伟人是能把这个时代的意志表达出来的人,能告诉他的时代什么是那个时代的意志,并实现这个意志。他所做的是他的时代的核心与精髓;他使他的时代现实化了。③”同时,卡尔指出伟人不是现存力量的代表,就是以向现存权威挑战,并协同创造那股现存力量的代表,就是以向现存权威挑战,并协同创造那股力量的代表,这里的“现存力量”和“那股力量”就是指人民群众的力量了。在第二章结束时,卡尔把历史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深化为今日社会与昨日社会之间的对话,并引出历史的双重作用在于依据现在,理解过去的社会;借助过去,增加把握当今社会的力量。这也就是作者对“历史是什么?”做出的第二个答复,他引用了布尔克哈特的话:“历史是一个时代在另一个时代里发现的值得注意的那些东西的记录。④”
卡尔接着探讨了历史、科学与道德的关系。他毫不怀疑地肯定历史是一门科学,依据在于首先科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问题的目的和方法是一样的。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都在进行同一课题不同分支的研究,这个课题就是:人及其环境的影响、人对环境影响的研究、环境对于人的影响的研究。他们从一个不完整的假设到另一个不完整的假设,通过解释的手段分离出事实,再通过事实检验他们的解释„„„方法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其次,历史学家并不真正对独特感兴趣,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独特性中概括出来的一般性。同时,历史学家应注意不能把独特和普遍隔离,形成极端理论和极端经验的对峙(这里也或多或少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史学观)。最后,历史可以通过概括把从一整套事件中归纳出的教训应用到另一整套事件中去。并且,历史可以预言,不过这样的预言没有自然科学的预言那么精确,因为社会科学的对象是极其复杂的人类自身,对人的各种行为进行研究时所遇到的困难,远比自然科学家在对自然界进行研究时所遇到的困难要多得多。
在“历史中的因果关系”这一章中,卡尔断言历史研究是因果关系的研究,历史学家不断解答他提出的“为什么”时,就把研究进行下去了,从而历史研究永不停息。历史学家研究原因问题的方法的特点是就某一事件找到几个原因并把这些原因排列顺序,确定这些原因在这种顺序中的彼此关系,希望找到终极原因。卡尔赞同决定论而否定偶然论。简单来说,决定论是指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原因或一些原因,除非某事中的一个原因或几个原因发生了变化,否则是不可能以别的形式发生的,如果发生别的事情,原因也必定是不同的。偶然论认为历史就是一连串的意外,一系列由偶然巧合决定的事件。卡尔认为持偶然论观点的①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4页。 ②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4页。 ③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6页。 ④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7页。
人“不是思想上的懒隋,就是智力低下”。历史学家与其研究原因间的关系就像历史学家与所研究事实之间的关系一样,是双重的、相互的。因此,就像区分历史事实与非历史事实一样,也应把原因分为合理原因和偶然原因,合理原因能应用到其他国家、其他时期、其他条件,可以从中得到得出结论。因此卡尔把目的引入到历史研究中了,这个目的就是因果关系能否合理地说明与解释历史事件,用目的来区分合理原因和偶然原因。卡尔认为历史学家的研究目的是由他对于历史走向的态度决定的,这就把主题引到历史学家对历史“往何处去”的探寻中了。 笔者认为最后两章是卡尔写得最精辟,最凝练、也是最有启发意义的,这两章是他的历史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他据以写成此书的理念所在。在书中他阐述了自己的进步史观,二战后,西方社会普遍流露出恐惧和悲观情绪,认为历史将走向衰落,典型代表就是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卡尔对此提出批判,因为他坚信历史是进步的。关于进步,他的观点如下:首先,他区分了自然的进化和历史的进步。进化的源泉是生物的遗传性,历史进步的源泉是社会的获得性,即历史经验的代代传授。其次,历史是一个过程,进步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再次,进步并不等于是直线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倒退、偏差和间断不能否定历史的进步。因为历史倒退之后,历史不一定在同一起点或沿着同一道路重新开始。最后,进步的内容是获得性财产的转让,即物质财富和人的控制、改变和利用环境能力的代代相传。
卡尔相信进步并不意味着相信任何自动的或不可避免的过程,而是相信人的潜力的进步发展。卡尔指出历史事实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因为事实之所以变成历史事实,是要靠历史学家根据事实的重要性而决定的。历史中的客观性不可能是事实的客观性,只能是事实与解释之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关系的客观性。没有绝对的超历史的标准来判断客观性。实际上,客观性是变化的,因为历史学家要根据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来解释过去,而随着历史的进步,历史学家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是会变化的,他对过去的解释就会变化,也就是说没有终极的历史判断标准。卡尔提出了他的主旨:历史的客观性不依靠于也不能依靠于某些固定的、不可转移的当下存在的判断标准,只能是依靠将来积累的、随着历史前进而进化的那种标准。只有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建立起一种持续不断的连贯时,历史才获得意义与客观性。也就是说后来的历史学家比以前的历史学家更能接近客观,这与顾领刚“层垒叠加的历史观”,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借助客观性问题卡尔对历史是什么做出了最后的回答即:历史是过去的事件跟前进中出现的将来的目标的谈话。
历史学家要做到尽量客观,他就要有能力超越社会环境、历史环境给他视野带来的局限,这就要深入现在,只有深入现在才能超越现在;同时他要有能力把视野投入到未来,对未来的把握越准确,对过去的理解就越深刻。
在最后一章中,卡尔对历史和历史学家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地位做了一些总结性的思考。他把视野扩展到中世纪崩溃以后的历史中,看到世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个是深度的变化。人变得更加理性,自我意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理解和把握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能力加强。人类不仅能够改变环境,而且能够改变自身。因此,历史学家能够也应该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另一个是世界外观的改变。其标志是新大陆的发现和世界重心的转移。这个变化就是区域性的历史变成人类共同体的历史。但是卡尔在此说“„„历史之外的群体和阶级的历史、民族和大陆的历史在历史中出现了”,多少有点精英主义的遗憾。这两个变化表明了历史就其本质是变化、运动或者„„是进步。
通过分析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卡尔指出了什么是历史的本质,即他对历史是什么的回答,使我们明白了历史是流动、变化的,因为未来是充满变数的,所以过去不是静止不动的,没有终极的历史,历史只是过程。这样,卡尔对历史定义的追问就变成寻找通往历史的途径。既然对未来的态度决定了对过去的态度,那么我们必须相信未来,只有相信未来,才能更好地探析过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历史保守主义者纳米尔要抛弃理性与计划,波普尔的“渐进社会工程”不问渐进工程的基本前提或终极目标,卡尔批判这些历史悲观主义者,他说把变化看作恐惧的历史学家是不负责任的历史学家。虽然卡尔明白英国的变化跟不上世界的变化,但作为一名乐观的历史学家,他相信历史是进步的。
结语
真正近经典的作品犹如凤毛麟角,超越了庸碌之辈所立的界限。这些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作者在其中注入了毕生的心力,它们中包含着理性,这使作品分析更加敏锐,也是作品更富有文学品质,使之充满俘获读者的感情和思想,令读者刻骨铭心的意象、隐喻和劝告。《历史是什么?》正是这样的一本书,虽然这只是卡尔的一家之言,但笔者认为历史自有其独特的美感,它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史学以人类活动为特定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大凡一本经典的史学研究著作,之所以经典,我想在于“文贵出新”,它开创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在理论上上有新的发现和见解,或者在研究方法的解释上有所创新与突破。无疑《历史是什么?》正是这样的一本书,我想把它称之为史学理论的《圣经》也一点不为过,它短小但精炼, 最诱人的部分就在于轻而易举地展现出知识和智慧,比柯林伍德的《历史的观念》更容易让人理解,对我们学习历史,从事历史研究都有很大的启迪。
读《历史是什么?》
①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Edward Hallett Carr,1892——1982),英国历史学家,毕业于剑桥大学圣三学院。其中1916—1936年供职于英国外交和情报部门。专长国际关系史和苏联史,一生著述颇多,影响最大的是1950-1971年陆续出版的10卷本《苏维埃俄国史》和史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历史是什么?》。在国际关系学上的开山之作是《二十年危机》。卡尔最被后人认可的是国际关系学,他被后人评价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之父。
《历史是什么?》本是卡尔1961年1—3月在剑桥大学“乔治·麦考利·特里维廉讲座”(The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 Lecture)所作的系列讲演,1963年由纽约艾尔弗雷德·A.诺夫(New York·Alfred A. Knopf)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国。1981年北京商务印书馆根据该英文版,出版了吴柱存翻译的中文版,虽然商务印书馆后来又重印了这本经典著作,但是我在图书馆借到的就是81年出版的,我一看,嚯!这本书的“年龄”比我的年龄还大,因此我就读了这个版本的。该书中文版共12万字,前面有齐华甫(齐世荣)的《序言》,简要介绍了卡尔的历史观,认为“卡尔毕竟是一位资产阶级历史学家”②,其主张“往往流露出一些唯心主义的、甚至自相矛盾的观点”③。但齐华甫在指出卡尔历史观阶级属性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卡尔对于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也有一些比较正确的看法”④;并高度赞扬了“作者在本书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精神”⑤。
《历史是什么?》共6章。下面我把该书的目录以及每章的主要论述简要列举如下:
第一章: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实。这是本书的总纲,阐述“关于过去的事实”与“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以回答“历史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章:社会与个人。考察史学实践活动和“历史事实”中的“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并重点阐述了“伟大人物”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这一历史理论问题。
第三章:历史,科学和道德”。从研究方法、研究任务、研究的根本目的等方面,讨论历史学的性质,认为历史学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也是一门科学。
第四章:历史中的因果关系。提出了“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原因”、“研究原因是历史学家的特殊任务”的观点,并探讨历史运动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问题。
第五章:作为进步的历史。讨论了历史运动中的“进步”问题,以乐观主义态度提出了“历史就其本质而论就是变化、运动,„„就是进步”的科学论断。
第六章:在扩展中的天地。根据“历史就是变化、运动、进步”的论断,认①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②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序言第2页。 ③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序言第2页。 ④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序言第2页。 ⑤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序言第2页。
为20世纪中叶,无论是客观实在历史还是历史学都处在“进步”的迅速扩展时期,“这个世界比过去四百年中的任何时期,都在更快地和更激烈地改变着它的模样”。 这本著作主要介绍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经常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1)历史是什么?(2)历史学的性质是什么?(3)如何理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4)如何看待历史中的因果关系和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这些都是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此书逐章递进,层层剖析,前一章给后一章提出问题,后一章又回答前一章的问题,各章联系密切,全书逻辑严谨,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分析历史研究应该把握的核心问题,作者回答了历史是什么这一史学理论上的著名难题。一般来说,理论方面的著作大都深奥、晦涩难懂,理论性比较强,但是该书包含了大量有关真正历史学家和真正历史著作的事例,生动地说明较为抽象的论点。与大多数各式各样的历史初级读本和历史导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该书不是用高人一等的口气对它的读者说话,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向读者演讲。在处理最深奥的、最棘手的理论问题时,它也是机智的、有趣的、耐人寻味的,而且里面还有许多经典的话语与段落,对以后史学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我想这与作者卡尔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头脑是分不开的,值得我们以后常读、精读。《历史是什么?》无疑是一本短小但非常经典的史学理论著作,它给作者卡尔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可以说《历史是什么?》每一章的研究都可以自成一个专题,但鉴于自己掌握的知识水平及写作能力有限,下面笔者就读了本书后具体谈一谈作者在每章中的一些观点。
开篇作者通过驳斥兰克学派的核心思想——历史学家的任务是仅仅如实说明历史而已,提出了要区分历史事实和基本事实。卡尔接着阐述了存在对所有历史学家都相同的基本事实,但历史事实是由历史学家对这些材料主观的先验建构而确立的,并非历史材料都是历史事实。这样就表明了历史学家的职责不是如实记录所有的事实,而是有选择地建构历史。作者举众所周知的魏玛共和国外交部长的档案为例,通过档案的虚假证明了要建构历史必须要选择恰当的历史事实。但是选择、解释事实不能随心所欲,在卡尔看来,新黑格尔主义大师克罗齐、柯林武德就是完全的主观主义,他们“把历史当作是人脑中编织出来的东西”,以当下的眼光看待其研究的历史时期,可能陷入实用主义的案臼。这两种相反的态度都是极端的,兰克学派以事实为唯一权威,而新黑格尔主义者们相信历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互动的关系,历史学家的工作是一个不断地让事实适合解释,让解释适合事实的过程。历史学家代表现在,事实代表过去,历史学家的解释和事实的关系就是现在和过去的对话。由此,“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是相互需要的。没有事实的历史学家是无根之木,是没有用的;没有历史学家的事实则是一潭死水,毫无意义。”紧接着作者便对“历史是什么?”做出了第一个答复——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①。 在“社会与个人”一章中,卡尔分析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历史学家的身份、伟人等问题。卡尔不赞同把个人和社会对立,他认为把人当作个体的观点并不比把人当作群体一员的观点会或多或少地误导人们;而是截然把这两者分开的企图会误导人们。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是齐头并进、互为条件的。卡尔指出历史学家毕竟是单个的人,他写的历史就是有关个人的一些事情,即是他个人头脑中①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8页。
的历史。但历史学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不仅是其所属社会的产物,而且也是那个社会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代言人。因此要理解历史学家的著作,首先要理解他的立场,也就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等,用作者的原话说就是:“你们在研究历史之前,应该先研究历史学家,而在研究一个历史学家之前,应该先研究他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①”因为,“历史学家是单独的个人,同时又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②,这就是历史学家的身份,既是个体的,又是历史的产物、社会的产物。依笔者愚见此章的写作有点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的意味,卡尔认为伟人既是历史进程的产物,也是历史进程的推动者,既是社会力量的代表,也是社会力量的创造者,这些社会力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改变了人类的思想。他确认黑格尔对伟人的描述不可超越,“时代的伟人是能把这个时代的意志表达出来的人,能告诉他的时代什么是那个时代的意志,并实现这个意志。他所做的是他的时代的核心与精髓;他使他的时代现实化了。③”同时,卡尔指出伟人不是现存力量的代表,就是以向现存权威挑战,并协同创造那股现存力量的代表,就是以向现存权威挑战,并协同创造那股力量的代表,这里的“现存力量”和“那股力量”就是指人民群众的力量了。在第二章结束时,卡尔把历史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深化为今日社会与昨日社会之间的对话,并引出历史的双重作用在于依据现在,理解过去的社会;借助过去,增加把握当今社会的力量。这也就是作者对“历史是什么?”做出的第二个答复,他引用了布尔克哈特的话:“历史是一个时代在另一个时代里发现的值得注意的那些东西的记录。④”
卡尔接着探讨了历史、科学与道德的关系。他毫不怀疑地肯定历史是一门科学,依据在于首先科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问题的目的和方法是一样的。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都在进行同一课题不同分支的研究,这个课题就是:人及其环境的影响、人对环境影响的研究、环境对于人的影响的研究。他们从一个不完整的假设到另一个不完整的假设,通过解释的手段分离出事实,再通过事实检验他们的解释„„„方法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其次,历史学家并不真正对独特感兴趣,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独特性中概括出来的一般性。同时,历史学家应注意不能把独特和普遍隔离,形成极端理论和极端经验的对峙(这里也或多或少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史学观)。最后,历史可以通过概括把从一整套事件中归纳出的教训应用到另一整套事件中去。并且,历史可以预言,不过这样的预言没有自然科学的预言那么精确,因为社会科学的对象是极其复杂的人类自身,对人的各种行为进行研究时所遇到的困难,远比自然科学家在对自然界进行研究时所遇到的困难要多得多。
在“历史中的因果关系”这一章中,卡尔断言历史研究是因果关系的研究,历史学家不断解答他提出的“为什么”时,就把研究进行下去了,从而历史研究永不停息。历史学家研究原因问题的方法的特点是就某一事件找到几个原因并把这些原因排列顺序,确定这些原因在这种顺序中的彼此关系,希望找到终极原因。卡尔赞同决定论而否定偶然论。简单来说,决定论是指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原因或一些原因,除非某事中的一个原因或几个原因发生了变化,否则是不可能以别的形式发生的,如果发生别的事情,原因也必定是不同的。偶然论认为历史就是一连串的意外,一系列由偶然巧合决定的事件。卡尔认为持偶然论观点的①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4页。 ②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4页。 ③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6页。 ④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7页。
人“不是思想上的懒隋,就是智力低下”。历史学家与其研究原因间的关系就像历史学家与所研究事实之间的关系一样,是双重的、相互的。因此,就像区分历史事实与非历史事实一样,也应把原因分为合理原因和偶然原因,合理原因能应用到其他国家、其他时期、其他条件,可以从中得到得出结论。因此卡尔把目的引入到历史研究中了,这个目的就是因果关系能否合理地说明与解释历史事件,用目的来区分合理原因和偶然原因。卡尔认为历史学家的研究目的是由他对于历史走向的态度决定的,这就把主题引到历史学家对历史“往何处去”的探寻中了。 笔者认为最后两章是卡尔写得最精辟,最凝练、也是最有启发意义的,这两章是他的历史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他据以写成此书的理念所在。在书中他阐述了自己的进步史观,二战后,西方社会普遍流露出恐惧和悲观情绪,认为历史将走向衰落,典型代表就是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卡尔对此提出批判,因为他坚信历史是进步的。关于进步,他的观点如下:首先,他区分了自然的进化和历史的进步。进化的源泉是生物的遗传性,历史进步的源泉是社会的获得性,即历史经验的代代传授。其次,历史是一个过程,进步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再次,进步并不等于是直线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倒退、偏差和间断不能否定历史的进步。因为历史倒退之后,历史不一定在同一起点或沿着同一道路重新开始。最后,进步的内容是获得性财产的转让,即物质财富和人的控制、改变和利用环境能力的代代相传。
卡尔相信进步并不意味着相信任何自动的或不可避免的过程,而是相信人的潜力的进步发展。卡尔指出历史事实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因为事实之所以变成历史事实,是要靠历史学家根据事实的重要性而决定的。历史中的客观性不可能是事实的客观性,只能是事实与解释之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关系的客观性。没有绝对的超历史的标准来判断客观性。实际上,客观性是变化的,因为历史学家要根据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来解释过去,而随着历史的进步,历史学家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是会变化的,他对过去的解释就会变化,也就是说没有终极的历史判断标准。卡尔提出了他的主旨:历史的客观性不依靠于也不能依靠于某些固定的、不可转移的当下存在的判断标准,只能是依靠将来积累的、随着历史前进而进化的那种标准。只有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建立起一种持续不断的连贯时,历史才获得意义与客观性。也就是说后来的历史学家比以前的历史学家更能接近客观,这与顾领刚“层垒叠加的历史观”,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借助客观性问题卡尔对历史是什么做出了最后的回答即:历史是过去的事件跟前进中出现的将来的目标的谈话。
历史学家要做到尽量客观,他就要有能力超越社会环境、历史环境给他视野带来的局限,这就要深入现在,只有深入现在才能超越现在;同时他要有能力把视野投入到未来,对未来的把握越准确,对过去的理解就越深刻。
在最后一章中,卡尔对历史和历史学家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地位做了一些总结性的思考。他把视野扩展到中世纪崩溃以后的历史中,看到世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个是深度的变化。人变得更加理性,自我意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理解和把握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能力加强。人类不仅能够改变环境,而且能够改变自身。因此,历史学家能够也应该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另一个是世界外观的改变。其标志是新大陆的发现和世界重心的转移。这个变化就是区域性的历史变成人类共同体的历史。但是卡尔在此说“„„历史之外的群体和阶级的历史、民族和大陆的历史在历史中出现了”,多少有点精英主义的遗憾。这两个变化表明了历史就其本质是变化、运动或者„„是进步。
通过分析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卡尔指出了什么是历史的本质,即他对历史是什么的回答,使我们明白了历史是流动、变化的,因为未来是充满变数的,所以过去不是静止不动的,没有终极的历史,历史只是过程。这样,卡尔对历史定义的追问就变成寻找通往历史的途径。既然对未来的态度决定了对过去的态度,那么我们必须相信未来,只有相信未来,才能更好地探析过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历史保守主义者纳米尔要抛弃理性与计划,波普尔的“渐进社会工程”不问渐进工程的基本前提或终极目标,卡尔批判这些历史悲观主义者,他说把变化看作恐惧的历史学家是不负责任的历史学家。虽然卡尔明白英国的变化跟不上世界的变化,但作为一名乐观的历史学家,他相信历史是进步的。
结语
真正近经典的作品犹如凤毛麟角,超越了庸碌之辈所立的界限。这些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作者在其中注入了毕生的心力,它们中包含着理性,这使作品分析更加敏锐,也是作品更富有文学品质,使之充满俘获读者的感情和思想,令读者刻骨铭心的意象、隐喻和劝告。《历史是什么?》正是这样的一本书,虽然这只是卡尔的一家之言,但笔者认为历史自有其独特的美感,它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史学以人类活动为特定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大凡一本经典的史学研究著作,之所以经典,我想在于“文贵出新”,它开创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在理论上上有新的发现和见解,或者在研究方法的解释上有所创新与突破。无疑《历史是什么?》正是这样的一本书,我想把它称之为史学理论的《圣经》也一点不为过,它短小但精炼, 最诱人的部分就在于轻而易举地展现出知识和智慧,比柯林伍德的《历史的观念》更容易让人理解,对我们学习历史,从事历史研究都有很大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