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学批评的性质

  摘要:文学批评的性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其会有不同的认识。在文学批评传入中国之后,对其的认识主要是建立在西方学科化认识的基础上,强调它的审美性,主观性及其与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联系。但是当文学批评发展到了准消费时代,文学批评的性质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大众和生活进入了文学批评的理论视野。   关键词:文学批评的性质;运动的美学;审美评判;深层理性   中图分类号:I0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012-01      当我们面对一个事物或概念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问其“是什么”。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借用苏格拉底之口问出“美是什么”的美学根本问题。于是当我们面对文学批评的时候,想要理解并进入其内自然也要建立在“文学批评是什么”――即文学批评的性质问题的认识之上。而且随着我们认识的深入,对文学批评的性质问题也会有所补充和深化。   一、运动的美学   说到“文学批评”不得不提及韦勒克的《批评的概念》。在书中,韦勒克专辟一章论述《文学批评:名词与概念》。他从词源学角度对批评一词进行考察,并得出相关结论“我们不能规定取消英、法、意等文字中所通行的‘批评’的广义用法:我本人就在我的《现代批评史》的书名中用过,但是让我们不要消除‘理论’与‘批评’之间有意义的区别。只要还有理由这样做,因为前者研究原理、范畴、技巧等等,而后者则讨论具体的文学作品。”①可以说韦勒克是从比较的角度来定义文学批评的。其中有其合理性,而且在他那个年代和环境中文学批评确实和具体的文学作品联系的更为紧密。但也要看到其中的局限性,正如他自己接下来客观而又中肯的写道:“我们最多只能提出一些建议,词的意义是词在语境中所取得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是使用词的人给予它的。现代哲学中各个不同流派想发现一个名词的唯一基本意义的努力是注定要失败的,……词有其本身的历史,其意义是由人给予的,因此词义不能一成不变地固定下来。……特别是像文学批评这类众说纷纭的学科。我们可以帮助分清不同的意义,描述各种语境、澄清一些问题并提出新的区别,但却不能为将来立法。”②    其实中国有关文学批评的历史和文学的历史一样久远,只是并未像西方那样先学科独立化出来,在以科学理性为主流的现代社会,我们往往会采取国际通例。所以,当文学批评一词作为专业术语传入我国并发展变化之后,我们有必要根据新的语境来重新审视其性质问题。而非对文学批评的性质作出一劳永逸的解释。李国华在《文学批评学》一书中认为文学批评的性质问题在近年来,随着中国“建设文学批评学”的讨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并未取得一致的认识。从根本上说,主要是“科学”说、“艺术(创作)”说、“科学与艺术的统一”说、“附庸”说四种基本走向。即认为文学批评是社会人文科学,或不是科学。认为批评是“一种凝聚着审美个性的‘创作’”③,或认为是“艺术性科学”④、认为是“工具”、“附庸”及以作“诽谤”“辱骂”之用。关于这些说法,自然有其提出的现实基础,但是文学批评作为“运动的美学”(注:由别林斯基提出),当处于所谓的“准消费时代”⑤时,其性质又有什么样的新特征显现,或者说有没有发生局部调整呢?我们可以先来关注一下我国当代一些关于文学批评的文学著作或教材中较为稳定的说法。   二、文学批评的过去   王先霈《文学批评导引》中将文学批评定义为:“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且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文学批评探究并确认所论作家作品的独特之处,确认其在文学发展历程纵线上的位置和在当前文学景观的横断面上的位置,发现、认定正在形成,扩展中的文学思潮并判定其性质,分析它在文学发展中的正面和负面作用,以此对作家、作家群和当代文学整体的发展施加影响。”⑥在这里,文学批评有了“通古今文学之变,究世界人文之际”的性质。一方面要从史的角度对文学及其发展有所认识和择选,另一方面,又要在现象中蕴出人文的内涵。所以文学批评既包含了对文学作品的观点,也包含着对文学史的认识,更有着对文学现象的发言权。文学批评主体所应包含的人文关怀,大众情怀也就成为了其应有之义。   张利群的《文学批评原理》认为“文学批评是批评家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文艺观指导下,运用一定标准对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运动等一切文学现象进行探讨、判断、分析、评价和总结的一种理性的人文科学活动。文学批评的对象包括古今中外一切文学现象,重点对象是文学作品。”⑦谭好哲在《当代文学批评学》则写“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的实际运用,它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对文学现象作出审美评价,指出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文学批评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它既帮助作家了解和适应读者的什么要求,有帮助读者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⑧李国华则理解为:“文学批评不仅包括对作品的评价,同时也包括对文艺理论的探讨,但有偏重于对作品的评价。”⑨在这些对文学批评的论述中,我们大概可以抽象概括出文学批评的一些最基本的性质:与文学理论相比较而存在,与文学及其关联物密切相关,具有实践性和理性的主观性,是以审美评价为根本的人文科学活动。   三、文学批评的现在   所谓消费社会指“在我们的周围,存在这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他们的节奏和不断更替的现实而生活着。”⑩在“艺术创新与消费文化”座谈会中金元浦认为“当代中国都是已进入一个准消费时代”,“中国都市正经历着从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向当代消费社会形态的转变这一根本性变化。”?�?�?�上文指出的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学环境更多指的就是这里。由于中国城乡分化,贫富差异问题导致中国文学批评的活动范围多集中于东中部地区及西部部分城市,也就是一些准消费的社会环境。此时文学批评的性质融入了商品属性,市场、读者与传播媒体都众声喧哗地参与其中。于是原来属于文学批评的深层理性被削平,实践性与互动性更加突出,对象也愈加广泛,及时性和片段性显现。文学批评不再仅仅局限于专门的书刊杂志和高校课堂,其也不再只是文学批评家的专利。这是文学批评跟有生命力,更加活跃。在一切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中没有彻底边缘化,但是我们所谓的文学批评其中的审美评判和深层理性指导是不应丢弃的性质。所谓审美评判,既要求用审美的眼光去评判,有要求评判的语言内容具有审美性,而深层理性则要求评论不要流于碎片化,而应该置地有声,有其内在的道德自律和社会责任感。反观我们现在的文学批评游戏有余而理性不足,虽说更贴近了生活,但我们不可丢掉生活中也会存在的理性。所以说文学批评的现在正在伺机而动,寻求着新唤醒下的蜕变。      注释:   ①②【美】韦勒克.批评的概念[M].张今言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③红旗杂志编辑部文艺组编.文学主体性论争集[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6.   ④唐正序.文学批评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⑤?�?�?�詹艾斌.当前社会与文学性质问题的学理性审视[J].社会科学家,2010(2).   ⑥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⑦张利群.文学批评原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⑧谭好哲.当代文学批评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   ⑨李国华.文学批评学[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⑩【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摘要:文学批评的性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其会有不同的认识。在文学批评传入中国之后,对其的认识主要是建立在西方学科化认识的基础上,强调它的审美性,主观性及其与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联系。但是当文学批评发展到了准消费时代,文学批评的性质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大众和生活进入了文学批评的理论视野。   关键词:文学批评的性质;运动的美学;审美评判;深层理性   中图分类号:I0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012-01      当我们面对一个事物或概念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问其“是什么”。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借用苏格拉底之口问出“美是什么”的美学根本问题。于是当我们面对文学批评的时候,想要理解并进入其内自然也要建立在“文学批评是什么”――即文学批评的性质问题的认识之上。而且随着我们认识的深入,对文学批评的性质问题也会有所补充和深化。   一、运动的美学   说到“文学批评”不得不提及韦勒克的《批评的概念》。在书中,韦勒克专辟一章论述《文学批评:名词与概念》。他从词源学角度对批评一词进行考察,并得出相关结论“我们不能规定取消英、法、意等文字中所通行的‘批评’的广义用法:我本人就在我的《现代批评史》的书名中用过,但是让我们不要消除‘理论’与‘批评’之间有意义的区别。只要还有理由这样做,因为前者研究原理、范畴、技巧等等,而后者则讨论具体的文学作品。”①可以说韦勒克是从比较的角度来定义文学批评的。其中有其合理性,而且在他那个年代和环境中文学批评确实和具体的文学作品联系的更为紧密。但也要看到其中的局限性,正如他自己接下来客观而又中肯的写道:“我们最多只能提出一些建议,词的意义是词在语境中所取得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是使用词的人给予它的。现代哲学中各个不同流派想发现一个名词的唯一基本意义的努力是注定要失败的,……词有其本身的历史,其意义是由人给予的,因此词义不能一成不变地固定下来。……特别是像文学批评这类众说纷纭的学科。我们可以帮助分清不同的意义,描述各种语境、澄清一些问题并提出新的区别,但却不能为将来立法。”②    其实中国有关文学批评的历史和文学的历史一样久远,只是并未像西方那样先学科独立化出来,在以科学理性为主流的现代社会,我们往往会采取国际通例。所以,当文学批评一词作为专业术语传入我国并发展变化之后,我们有必要根据新的语境来重新审视其性质问题。而非对文学批评的性质作出一劳永逸的解释。李国华在《文学批评学》一书中认为文学批评的性质问题在近年来,随着中国“建设文学批评学”的讨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并未取得一致的认识。从根本上说,主要是“科学”说、“艺术(创作)”说、“科学与艺术的统一”说、“附庸”说四种基本走向。即认为文学批评是社会人文科学,或不是科学。认为批评是“一种凝聚着审美个性的‘创作’”③,或认为是“艺术性科学”④、认为是“工具”、“附庸”及以作“诽谤”“辱骂”之用。关于这些说法,自然有其提出的现实基础,但是文学批评作为“运动的美学”(注:由别林斯基提出),当处于所谓的“准消费时代”⑤时,其性质又有什么样的新特征显现,或者说有没有发生局部调整呢?我们可以先来关注一下我国当代一些关于文学批评的文学著作或教材中较为稳定的说法。   二、文学批评的过去   王先霈《文学批评导引》中将文学批评定义为:“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且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文学批评探究并确认所论作家作品的独特之处,确认其在文学发展历程纵线上的位置和在当前文学景观的横断面上的位置,发现、认定正在形成,扩展中的文学思潮并判定其性质,分析它在文学发展中的正面和负面作用,以此对作家、作家群和当代文学整体的发展施加影响。”⑥在这里,文学批评有了“通古今文学之变,究世界人文之际”的性质。一方面要从史的角度对文学及其发展有所认识和择选,另一方面,又要在现象中蕴出人文的内涵。所以文学批评既包含了对文学作品的观点,也包含着对文学史的认识,更有着对文学现象的发言权。文学批评主体所应包含的人文关怀,大众情怀也就成为了其应有之义。   张利群的《文学批评原理》认为“文学批评是批评家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文艺观指导下,运用一定标准对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运动等一切文学现象进行探讨、判断、分析、评价和总结的一种理性的人文科学活动。文学批评的对象包括古今中外一切文学现象,重点对象是文学作品。”⑦谭好哲在《当代文学批评学》则写“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的实际运用,它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对文学现象作出审美评价,指出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文学批评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它既帮助作家了解和适应读者的什么要求,有帮助读者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⑧李国华则理解为:“文学批评不仅包括对作品的评价,同时也包括对文艺理论的探讨,但有偏重于对作品的评价。”⑨在这些对文学批评的论述中,我们大概可以抽象概括出文学批评的一些最基本的性质:与文学理论相比较而存在,与文学及其关联物密切相关,具有实践性和理性的主观性,是以审美评价为根本的人文科学活动。   三、文学批评的现在   所谓消费社会指“在我们的周围,存在这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他们的节奏和不断更替的现实而生活着。”⑩在“艺术创新与消费文化”座谈会中金元浦认为“当代中国都是已进入一个准消费时代”,“中国都市正经历着从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向当代消费社会形态的转变这一根本性变化。”?�?�?�上文指出的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学环境更多指的就是这里。由于中国城乡分化,贫富差异问题导致中国文学批评的活动范围多集中于东中部地区及西部部分城市,也就是一些准消费的社会环境。此时文学批评的性质融入了商品属性,市场、读者与传播媒体都众声喧哗地参与其中。于是原来属于文学批评的深层理性被削平,实践性与互动性更加突出,对象也愈加广泛,及时性和片段性显现。文学批评不再仅仅局限于专门的书刊杂志和高校课堂,其也不再只是文学批评家的专利。这是文学批评跟有生命力,更加活跃。在一切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中没有彻底边缘化,但是我们所谓的文学批评其中的审美评判和深层理性指导是不应丢弃的性质。所谓审美评判,既要求用审美的眼光去评判,有要求评判的语言内容具有审美性,而深层理性则要求评论不要流于碎片化,而应该置地有声,有其内在的道德自律和社会责任感。反观我们现在的文学批评游戏有余而理性不足,虽说更贴近了生活,但我们不可丢掉生活中也会存在的理性。所以说文学批评的现在正在伺机而动,寻求着新唤醒下的蜕变。      注释:   ①②【美】韦勒克.批评的概念[M].张今言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③红旗杂志编辑部文艺组编.文学主体性论争集[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6.   ④唐正序.文学批评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⑤?�?�?�詹艾斌.当前社会与文学性质问题的学理性审视[J].社会科学家,2010(2).   ⑥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⑦张利群.文学批评原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⑧谭好哲.当代文学批评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   ⑨李国华.文学批评学[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⑩【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内容

  • 试论敦煌文学的性质.范围和研究对象
  • 作者:吴格言 敦煌研究 2000年12期 中图分类号:120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00)02-0129-07 敦煌文学的性质.范围和研究对象的问题,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什么是敦煌文学以及敦煌文学研究敦煌遗书中哪些文学作品的问题.无疑,这一问题是敦煌文学研究中一个必须 ...

  • 文学理论的性质
  • 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的地位 文学理论又叫文学概论或文学原理.文学概论的两种含义: "文学发展历史的概论:中外古今文学史--文学发展史: "文学本质规律的概论: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文学和文学活动本质规律的论述. 文艺学,在中西方,早期称 ...

  • 浅谈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应用
  • 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谈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应用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专 业 年 级 学 校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 日 目录 一.论文摘要 3 二.浅谈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应用 4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4 2.汉语言文学的学习 5 3.汉语言文学的应用 6 三.参考文 ...

  •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1.唐宋八大家 ⑴基本含义:唐宋八大家指唐代和宋代的八位散文家. ⑵主要成员: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⑶名称由来: 明朝中叶茅坤编成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这时"唐宋八大家"之说遂已定型,同时被 ...

  • 02-文学的含义
  • 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 第一节 文学的含义 第一节 文学的含义 人是粘汁和胆汁的混合物.(亚里士多德) 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富兰克林) 人是斗殴的动物.(叔本华) 人是有权胡说的动物.(尼采) 在汉语文学中,"文学"一词有自身的特定含义及其演变过程. 汉语里的"文学&q ...

  • 关于批评市场化问题的批评
  • 温馨提示:转载请标明,四川美术网 该新闻已被查看:522次 2009-08-10 09:42:43 来源:美术报 美术批评的市场化始于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与中国市场经济及艺术品市场的崛起相伴随.1992年,由水天中.郎绍君.贾方舟等30余位美术批评家在北京集会,就维护批评家智力劳务权益达成 ...

  • _诗经_与礼乐文化精神
  • 2008年7月胜利油田党校学报July.2008 第21卷第4期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ShengliOilfieldVol.21No.4 <诗经>与礼乐文化精神 王 静①,王会荣② Ξ (1.胜利油田高培党校,山东东营257045,2.胜利油田胜中社区管理中心 ...

  • 经典文学作品文本分析的性质.地位.路径和意义
  • 经典文学作品文本分析的性质.地位.路径和意义 刘俐俐 内容提要 论文提出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旨在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探寻文学作品艺术价值形成的原因和机制.这一性质决定了文本分析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活动和方式,区别于一般的文学欣赏,区别于文学史研究.文学思潮史研究.以作品为核心的作家论.与时代同步 ...

  • 基于语料库方法的郑渊洁童话"儿化语言"特色研究
  • 摘 要:在儿童文学中,童话是最为常见的文学形式.儿童文学语言具有独特性,对语言进行了特殊的运用,童话也不例外,本文将这种被特殊运用的语言称为"儿化语言".通过建立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童话语料库,以<舒克贝塔历险记>为例,对其进行词频统计分析,总结出郑渊洁童话"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