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糖尿病有量效现象.docx

线粒体糖尿病有量效现象

线粒体基因组具有的独特优点:线粒体DNA 分子小、拷贝数高; 结构和组织简单而高度保守,母系遗传,缺乏重组,DNA 突变率高,以发生病变。线粒体是人体的能源工厂,通过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最后经三梭酸循环、呼吸链产生ATP ,为人体各种生理活动提供动力。研究证明,线粒体发生病变或调控线粒体的核基因组发生突变时,能量供应发生障碍,可能产生神经系统、心血管、内分泌及其他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患。线粒体肌病以骨骼肌极度不能耐受疲劳为主要特征。线粒体疾病一般发生于中、青年人,可能有家族史,多数患者的母亲或母系亲属可能有类似疾病患者(母系遗传) 。

线粒体病最容易影响的组织是脑、骨骼肌及心肌。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有:眼外肌麻痹、中青年人卒中、癫痫发作、肌阵挛、视神经病、肌病、神经性耳聋、共济失调、痴呆、周围神经病、肌张力障碍、脑脊液蛋白升高等。其它系统损害表现为:心脏传导阻滞、心肌病、母系遗传糖尿病、身材矮小、甲状腺功能低下、视网膜色素变性、白内障、乳酸酸中毒、近端肾小管功能缺陷、肾小球疾病、肝病、小肠假性梗阻、发作性呕吐、全血细胞减少、胰腺功能失调及精神性疾病(特别是抑郁) 、肿瘤等。

根据受累及的神经系统部位,线粒体病分为脑病、肌病、脑肌病和其他中间类型。神经科临床多见的疾病有线粒体肌病,LHON ,MELAS ,CPEO ,MERRF ,KSS ,Leigh 病,NARP ,Pearson 综合症,Alpers 病及Menkes 病等。

线粒体病的实验室检查异常包括:骨骼肌活检中破碎红纤维(RRF),血清和脑脊液中的乳酸水平增高,肌电图肌原性损害和/或神经原性损害、周围神经病,听力图检查示神经性耳聋,基底节钙化/坏死或MRI 局限性信号异常,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酶的缺陷,而mtDNA 突变检测正日益成为诊断线粒体病的利器。

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表现出典型的母系遗传的特点:只有女性患者可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后代,而后代无论男女均可发病。而患病男性不能向下传递致病突变。线粒体病具有量效现象,即小量的线粒体DNA 突变可能不出现临床症状,随着突变线粒体比例增高,出现临床表现,且临床严重程度可能和突变比例成正相关。精子的线粒体外膜上存在有泛素,当精子进入卵子后,受精卵以一种主动的方式降解了来自精子的线粒体及其中的DNA 。

线粒体糖尿病(MIDD)常合并有MELAS 综合征(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 :线粒体性脑肌病, 乳酸酸中毒, 卒中样发作综合征,病者除有肌无力外,伴发肌阵挛癫痫、共济失调、视神经萎缩、周围神经病以及神经性耳聋和智能低下等症,癫痫发作和发作性呕吐为此型病者最常见症状。

糖尿病尤其2型糖尿病是一组具有显著遗传背景的多基因疾病,其遗传特征不符合典型的孟德尔遗传规律。然而,我国绝大部分医院由于基因诊断技术所限,在目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人群中混杂有许多未明确诊断的单基因突变糖尿病,如MODY 、线粒体糖尿病(MIDD)等。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MIDD)的发现是近年来糖尿病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 并成为糖尿病领域研究热点. 自1992年,Ballinger 首先报道了线粒体DNA 的10.4kb 的丢失,导致糖尿病的1个家系。同年van den

Ouweland 发现另1家系的糖尿病是线粒体的tRNALeu(UUR)基因的异常即第3243位点AG 的点突变引起,二人分别确认线粒体糖尿病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从此世界各地陆续有该基因突变致糖尿病的病例报道。大量研究证实,它是目前所知患病率最高的单基因突变糖尿病,已经为国内外学者所公认, 能以简易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检出, 目前己成为首次进入日常临床基因诊断的一种糖尿病亚型。

线粒体糖尿病的病因:mtDNA3243AG 突变是病因。该突变发生于16SrRNA 与tRNA 交界处,改变了tRNALEU(UUR)双氢尿苷环,引起线粒体末端转录损害,从而使线粒体蛋白质合成异常和功能缺陷,影响呼吸链的组分与功能而致胰岛细胞葡萄糖氧化磷酸化障碍,ATP 产生不足,致胰岛素分泌障碍,能量合成障碍,引发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亦不是其发病的主要病因。

临床特点:本病系母系遗传,多在45岁以前起病,最早者11岁,但亦有迟至81岁才发病,常有轻至中度神经性耳聋症状,但耳聋与糖尿病起病时间可不一致,可间隔20年。多数患者初诊为2型糖尿病,多无酮症倾向,但其体形消瘦,常伴有神经性耳聋及神经肌肉症状。发病时其胰岛细胞功能尚可,常用口服降糖药治疗。随着病程延长,胰岛细胞功能进行性低下,降糖药继发性失效而需用胰岛素治疗,部分起病时即需要胰岛素治疗。亦有少数初诊为1型糖尿病并发生过酮症酸中毒,但与1型糖尿病的不同点在于:①发病年龄相对较晚; ②病程呈缓慢进展,临床症状也随着年龄的老化而加重; ③胰岛细胞功能低下是不完全的; ④胰岛细胞抗体多为阴性,少数表现为低滴度持续阳性; ⑤多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临床诊断以基因诊断技术确诊。

治疗和预防:(1)首先应对先证者家系成员进行临床调查和基因型分析,并对已确诊基因突变阳性者进行随访。受访者的糖耐量往往由正常变减低,要适时进行干预治疗,尽早保护胰岛细胞功能。(2)对已确诊MIDD 的患者,在降糖同时,及早补充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所需的辅酶Q 等,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展。(3)早期降糖可以用口服降糖药,有适应症时应用胰岛素。

线粒体糖尿病有量效现象

线粒体基因组具有的独特优点:线粒体DNA 分子小、拷贝数高; 结构和组织简单而高度保守,母系遗传,缺乏重组,DNA 突变率高,以发生病变。线粒体是人体的能源工厂,通过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最后经三梭酸循环、呼吸链产生ATP ,为人体各种生理活动提供动力。研究证明,线粒体发生病变或调控线粒体的核基因组发生突变时,能量供应发生障碍,可能产生神经系统、心血管、内分泌及其他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患。线粒体肌病以骨骼肌极度不能耐受疲劳为主要特征。线粒体疾病一般发生于中、青年人,可能有家族史,多数患者的母亲或母系亲属可能有类似疾病患者(母系遗传) 。

线粒体病最容易影响的组织是脑、骨骼肌及心肌。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有:眼外肌麻痹、中青年人卒中、癫痫发作、肌阵挛、视神经病、肌病、神经性耳聋、共济失调、痴呆、周围神经病、肌张力障碍、脑脊液蛋白升高等。其它系统损害表现为:心脏传导阻滞、心肌病、母系遗传糖尿病、身材矮小、甲状腺功能低下、视网膜色素变性、白内障、乳酸酸中毒、近端肾小管功能缺陷、肾小球疾病、肝病、小肠假性梗阻、发作性呕吐、全血细胞减少、胰腺功能失调及精神性疾病(特别是抑郁) 、肿瘤等。

根据受累及的神经系统部位,线粒体病分为脑病、肌病、脑肌病和其他中间类型。神经科临床多见的疾病有线粒体肌病,LHON ,MELAS ,CPEO ,MERRF ,KSS ,Leigh 病,NARP ,Pearson 综合症,Alpers 病及Menkes 病等。

线粒体病的实验室检查异常包括:骨骼肌活检中破碎红纤维(RRF),血清和脑脊液中的乳酸水平增高,肌电图肌原性损害和/或神经原性损害、周围神经病,听力图检查示神经性耳聋,基底节钙化/坏死或MRI 局限性信号异常,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酶的缺陷,而mtDNA 突变检测正日益成为诊断线粒体病的利器。

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表现出典型的母系遗传的特点:只有女性患者可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后代,而后代无论男女均可发病。而患病男性不能向下传递致病突变。线粒体病具有量效现象,即小量的线粒体DNA 突变可能不出现临床症状,随着突变线粒体比例增高,出现临床表现,且临床严重程度可能和突变比例成正相关。精子的线粒体外膜上存在有泛素,当精子进入卵子后,受精卵以一种主动的方式降解了来自精子的线粒体及其中的DNA 。

线粒体糖尿病(MIDD)常合并有MELAS 综合征(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 :线粒体性脑肌病, 乳酸酸中毒, 卒中样发作综合征,病者除有肌无力外,伴发肌阵挛癫痫、共济失调、视神经萎缩、周围神经病以及神经性耳聋和智能低下等症,癫痫发作和发作性呕吐为此型病者最常见症状。

糖尿病尤其2型糖尿病是一组具有显著遗传背景的多基因疾病,其遗传特征不符合典型的孟德尔遗传规律。然而,我国绝大部分医院由于基因诊断技术所限,在目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人群中混杂有许多未明确诊断的单基因突变糖尿病,如MODY 、线粒体糖尿病(MIDD)等。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MIDD)的发现是近年来糖尿病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 并成为糖尿病领域研究热点. 自1992年,Ballinger 首先报道了线粒体DNA 的10.4kb 的丢失,导致糖尿病的1个家系。同年van den

Ouweland 发现另1家系的糖尿病是线粒体的tRNALeu(UUR)基因的异常即第3243位点AG 的点突变引起,二人分别确认线粒体糖尿病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从此世界各地陆续有该基因突变致糖尿病的病例报道。大量研究证实,它是目前所知患病率最高的单基因突变糖尿病,已经为国内外学者所公认, 能以简易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检出, 目前己成为首次进入日常临床基因诊断的一种糖尿病亚型。

线粒体糖尿病的病因:mtDNA3243AG 突变是病因。该突变发生于16SrRNA 与tRNA 交界处,改变了tRNALEU(UUR)双氢尿苷环,引起线粒体末端转录损害,从而使线粒体蛋白质合成异常和功能缺陷,影响呼吸链的组分与功能而致胰岛细胞葡萄糖氧化磷酸化障碍,ATP 产生不足,致胰岛素分泌障碍,能量合成障碍,引发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亦不是其发病的主要病因。

临床特点:本病系母系遗传,多在45岁以前起病,最早者11岁,但亦有迟至81岁才发病,常有轻至中度神经性耳聋症状,但耳聋与糖尿病起病时间可不一致,可间隔20年。多数患者初诊为2型糖尿病,多无酮症倾向,但其体形消瘦,常伴有神经性耳聋及神经肌肉症状。发病时其胰岛细胞功能尚可,常用口服降糖药治疗。随着病程延长,胰岛细胞功能进行性低下,降糖药继发性失效而需用胰岛素治疗,部分起病时即需要胰岛素治疗。亦有少数初诊为1型糖尿病并发生过酮症酸中毒,但与1型糖尿病的不同点在于:①发病年龄相对较晚; ②病程呈缓慢进展,临床症状也随着年龄的老化而加重; ③胰岛细胞功能低下是不完全的; ④胰岛细胞抗体多为阴性,少数表现为低滴度持续阳性; ⑤多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临床诊断以基因诊断技术确诊。

治疗和预防:(1)首先应对先证者家系成员进行临床调查和基因型分析,并对已确诊基因突变阳性者进行随访。受访者的糖耐量往往由正常变减低,要适时进行干预治疗,尽早保护胰岛细胞功能。(2)对已确诊MIDD 的患者,在降糖同时,及早补充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所需的辅酶Q 等,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展。(3)早期降糖可以用口服降糖药,有适应症时应用胰岛素。


相关内容

  • 双胍类降糖药有哪些适应者.docx
  • 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适用范围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适用范围 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五大口服降糖药的功能及服药时间 (1)可激胰脏分胰岛素,服用时间在餐前半小时,对餐后血糖的降糖效果优于进餐时或餐后服药. (2)可抑制肝脏制造葡萄,减少肠胃道对葡萄之吸收,餐后立即服药或餐中服药. (3)α-糖苷酶 ...

  • 警!手指发麻是某些疾病的前兆.docx
  • 警!手指发麻是某些疾病的前兆 手指发麻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症状,在睡眠中更容易发生.专家指出,经常手指发麻可能是以下这些疾病引起的: 一过性脑缺血 老年人常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症.高血压会引起血管痉挛,高血脂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晚上睡觉时血流相对缓慢,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一过性脑缺血而引起手指发麻. 颈 ...

  • 夏季健康饮食.docx
  • 夏季健康饮食 国际营养学专家对夏季健康饮食提出了共同的建议: 第一.每周三块牛排三个蛋 营养学家专家认为,脂肪的总摄入量,应该在摄入热量总值的25%以下,饱和性脂肪主要存在于肉类.黄油.奶油和其他动物食品中,专家们建议85克的牛排每星期只能吃3次.食物中的胆固醇主要来自于鸡蛋和虾,专家建议,将每天的 ...

  • 治便秘食疗效果好!.docx
  • 治便秘食疗效果好! 猕猴桃.西瓜.香蕉.橙子.柚子.大枣.桑椹等富含膳食纤维多的水果,治疗便秘效果好.尤其是猕猴桃,它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和寡糖.蛋白质分解酵素,除了能快速清除体内堆积的有害代谢物,预防.治疗便秘外,还有很好的预防结肠癌和动脉硬化的作用. 水果预防.治疗便秘效果虽好,但不同体质者还应仔 ...

  • 抗结核治疗知情同意书1docx
  • 抗结核治疗知情同意告知基本内容 一.异烟肼的不良反应:1.周围神经炎,如四肢的感觉异常,无力等: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如有欢欣,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头痛,头晕,失眠,嗜睡甚至精神异常,有癫痫史或精神病史者可能会诱发原病:3.对肝脏的毒性作用:4.可能出现视神经炎.肌肉抽搐.排尿困难.粒细胞 ...

  • "西班牙流感"致命的原因.docx
  • 冬季怀孕易受感冒病毒影响 每位准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是健康的,所以她们往往买来大量的书籍学习怀孕后的保健和胎教,而妇产科专家提醒,受精卵的质量在根本上决定了胎儿的健康,掌握好受孕时机,其实比孕后保健和胎教更为重要. 中国医科大学计划生育科副主任医师金力说,受孕时男女双方的身体状态非常关键,各种疾病的 ...

  • 科学健康观核心是坚持预防为主.docx
  • 科学健康观核心是坚持预防为主 健康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获得健康首先需要树立科学的健康观,而科学健康观的核心内容就是坚持"预防为主".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健康知识普遍缺乏连医生的健康知识都不足记者:我国卫生工作一直坚持预防为主的 ...

  •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年8月第4卷第8期 ChinJClinicians(ElectronicEdition),August15,2010,Vol.4,No.8・1307・ ・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赵蕾 钟春玖 自1906年AloisAlzheimer开始,阿尔茨海默病 ...

  • 酮体检测的基础与临床意义
  • ・66・・综述・ 酮体检测的基础与临床意义 石毅 吴松华 ββ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AcAc).2羟丁酸(2HBA) 和丙酮3种化合物,AcAc和β2HBA是其主要成分.葡萄糖缺少时,酮体在节省葡萄糖的利用及减少蛋白分解中起重要作用.长期禁食和饥饿时,约近2/3的大脑所需能量由酮体提供.酮体还可在体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