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诗歌的声音--罗利平

聆听诗歌的声音

——浅谈语文教学中怎样感悟诗歌中流露的音乐美

邮编:430125

作者单位:浏阳市沙市完小

作者姓名:罗利平

职务:学校教务主任

联系电话:[1**********]

详细地址:湖南省浏阳市沙市中心完小

内容摘要:人们对于诗的禅悟,可以从其意象、情感、词采、韵律这些途径去达到目的。在多年的诗歌教学体验中,我认为从诗歌潜在的音响效果去引导学生感悟,聆听诗歌中声音的意象,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一种悟性,一种对于语言的全方位的直觉理解能力。 关键词:诗歌声音 诗歌意象 语感能力 怎样聆听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是一种心智,那么语感教学就需要用心智去启迪心智。

诗歌在中华古老的集体上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作用,她不仅属于文学艺术,她还是中华民族在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所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表达形式,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系、文化结构、思维模式、品格智慧以及终极价值等。对于诗歌艺术特殊性怎样做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感悟”是关键,因为诗歌艺术的审美特性,在于诉诸于感性直观而非逻辑知识,怎样悟到诗的妙趣,这就需要读者对于诗性的参禅。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诗的禅悟,可以从其意象、情感、词采、韵律这些途径去

达到目的。在多年的诗歌教学体验中,我认为从诗歌潜在的音响效果去引导学生感悟,聆听诗歌中声音的意象,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一种悟性,一种对于语言的全方位的直觉理解能力。

一、聆听诗歌中描摹的自然之音。

在所有的音响效果当中,最令人难忘的是所谓天籁之音,比如秋风起时,树叶飒飒之音,阵阵袭来,如潮涌,如急雨,如万马奔腾,如衔枚疾走;风定之后,细听还有枯干的树叶一声声地打在阶上。秋雨落时,初起如蚕食桑叶,窸窸窣窣,继而淅淅沥沥,打在蕉叶上清晰可听,风声雨声,再加上虫声,鸟声,都是自然的音乐,都能使人发生好感,都能驱除人心灵的寂寞,都能引起诗人空灵的想象。比如唐代诗人元结的“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韵濩音。”晋代是人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元朝末期诗人元好问的评论“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更如杜甫的“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烟花落”,王维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细腻敏锐地回视诗人的内心世界,以极其敏感的心灵倾听自然界微弱的音响,寂寞中略带几分禅意。而温庭筠的“梧桐叶,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周紫芝的“梧桐页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鹧鸪天》),那种万籁俱寂的自然之音让人感到离情的无尽缠绵,愁情的难以消释。

二、聆听诗歌中描摹的丝竹之音。

诗歌艺术能运用多种比喻,多种手法描状乐声的艺术效果与音乐形象所引起的一系列优美动人的联想,构思新奇,想象特异,体现诗歌的

基本风格。摹写声音至文,最为优秀的要数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以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其中《琵琶行》中描摹声音最为精彩之处在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些摹写音乐的那些诗句,往往音义兼顾,情韵互谐,又杂以各种比喻加强其形象性,让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露出来;那种馀音袅袅、馀意无穷的境界,让人不但惊羡于诗中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更让人敬佩作者的语言艺术才华。《听颖师弹琴》中的“昵昵儿女语,思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连用贴切生动的比喻,把飘忽多变的乐声转化为绘声绘色的视觉形象,并且准确地表现了乐曲蕴含的情境。诗人在运用不同比喻时还善于配合相适应的语言,更强化了摹声传情的效果。《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那种箜篌不同的声情:时而清脆,如同玉石碎裂;时而舒徐,仿佛凤凰和鸣;忽而幽咽,恰似晨荷泣露,忽而欢乐,正象香兰轻笑。那种描摹声音成文的艺术语言,让人品之如尝甘露,也是诗歌语言的魅力所在。

三、聆听诗歌中意象的造境之音。

诗人运作神思,创造出优美而深邃的意境,表达出自己对外物的独特体验、感觉,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情性。如邵雍的《无苦吟》中“行笔因调性,成诗为写心。诗扬心造化,笔发性园林。”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古诗中的意象

必造出或古朴或高远或雄浑之音,比如陶明浚《诗说杂记》卷七所云“何谓古?凌青云而直上者,浮颢气清英是也。何谓高,金薤琳琅,黼黻溢目者是也。何谓深?盤谷狮林,隐翳幽奥者是也。何谓远?沧溟万顷,飞鸟決(决)眥(眦)者是也。何谓长?重江东注,千流万转者是也。何谓雄浑?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者是也。何谓飘逸?秋天闲静,孤云一鹤者是也。何谓悲壮?笳拍铙歌,酣畅猛起者是也。何谓凄婉?丝哀竹烂,如怨如慕者是也。古人之诗多矣,要必有如此气象,而后可兴言诗。”我们可以从刘邦的《大风歌》中听到那一代英主的霸气、壮丽之音,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感受到伟人的雄奇、豪放之音,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领略到那种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情感跌宕的浩荡之音;也可以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中感受到缠绵凄切,哀怨伤痛的清秋离别的断肠之声,从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中领悟到那种触浅及深,似俗而雅,顿挫萦回的感伤哀切之音,从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中感触到缠绵悱恻的情爱之音;更可以从陆游的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中,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担心照汗青”(《过零丁洋》)中,从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满江红》)感受到壮烈的爱国之音。

聆听诗歌的声音,欣赏诗歌中的音乐美,像一根琴弦容易被人拨响;像一张白纸容易被人点破;像一堆干材容易被人引燃。让我们学生的思想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就可以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撞击出火花来,启发学

生的心智,培养学生优良的语言感知能力,优良的语文知识素养,收到语文教学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邵雍的《无苦吟》

陶明浚的《诗说杂记》 2008年5月20日

聆听诗歌的声音

——浅谈语文教学中怎样感悟诗歌中流露的音乐美

邮编:430125

作者单位:浏阳市沙市完小

作者姓名:罗利平

职务:学校教务主任

联系电话:[1**********]

详细地址:湖南省浏阳市沙市中心完小

内容摘要:人们对于诗的禅悟,可以从其意象、情感、词采、韵律这些途径去达到目的。在多年的诗歌教学体验中,我认为从诗歌潜在的音响效果去引导学生感悟,聆听诗歌中声音的意象,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一种悟性,一种对于语言的全方位的直觉理解能力。 关键词:诗歌声音 诗歌意象 语感能力 怎样聆听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是一种心智,那么语感教学就需要用心智去启迪心智。

诗歌在中华古老的集体上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作用,她不仅属于文学艺术,她还是中华民族在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所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表达形式,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系、文化结构、思维模式、品格智慧以及终极价值等。对于诗歌艺术特殊性怎样做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感悟”是关键,因为诗歌艺术的审美特性,在于诉诸于感性直观而非逻辑知识,怎样悟到诗的妙趣,这就需要读者对于诗性的参禅。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诗的禅悟,可以从其意象、情感、词采、韵律这些途径去

达到目的。在多年的诗歌教学体验中,我认为从诗歌潜在的音响效果去引导学生感悟,聆听诗歌中声音的意象,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一种悟性,一种对于语言的全方位的直觉理解能力。

一、聆听诗歌中描摹的自然之音。

在所有的音响效果当中,最令人难忘的是所谓天籁之音,比如秋风起时,树叶飒飒之音,阵阵袭来,如潮涌,如急雨,如万马奔腾,如衔枚疾走;风定之后,细听还有枯干的树叶一声声地打在阶上。秋雨落时,初起如蚕食桑叶,窸窸窣窣,继而淅淅沥沥,打在蕉叶上清晰可听,风声雨声,再加上虫声,鸟声,都是自然的音乐,都能使人发生好感,都能驱除人心灵的寂寞,都能引起诗人空灵的想象。比如唐代诗人元结的“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韵濩音。”晋代是人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元朝末期诗人元好问的评论“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更如杜甫的“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烟花落”,王维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细腻敏锐地回视诗人的内心世界,以极其敏感的心灵倾听自然界微弱的音响,寂寞中略带几分禅意。而温庭筠的“梧桐叶,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周紫芝的“梧桐页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鹧鸪天》),那种万籁俱寂的自然之音让人感到离情的无尽缠绵,愁情的难以消释。

二、聆听诗歌中描摹的丝竹之音。

诗歌艺术能运用多种比喻,多种手法描状乐声的艺术效果与音乐形象所引起的一系列优美动人的联想,构思新奇,想象特异,体现诗歌的

基本风格。摹写声音至文,最为优秀的要数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以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其中《琵琶行》中描摹声音最为精彩之处在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些摹写音乐的那些诗句,往往音义兼顾,情韵互谐,又杂以各种比喻加强其形象性,让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露出来;那种馀音袅袅、馀意无穷的境界,让人不但惊羡于诗中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更让人敬佩作者的语言艺术才华。《听颖师弹琴》中的“昵昵儿女语,思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连用贴切生动的比喻,把飘忽多变的乐声转化为绘声绘色的视觉形象,并且准确地表现了乐曲蕴含的情境。诗人在运用不同比喻时还善于配合相适应的语言,更强化了摹声传情的效果。《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那种箜篌不同的声情:时而清脆,如同玉石碎裂;时而舒徐,仿佛凤凰和鸣;忽而幽咽,恰似晨荷泣露,忽而欢乐,正象香兰轻笑。那种描摹声音成文的艺术语言,让人品之如尝甘露,也是诗歌语言的魅力所在。

三、聆听诗歌中意象的造境之音。

诗人运作神思,创造出优美而深邃的意境,表达出自己对外物的独特体验、感觉,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情性。如邵雍的《无苦吟》中“行笔因调性,成诗为写心。诗扬心造化,笔发性园林。”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古诗中的意象

必造出或古朴或高远或雄浑之音,比如陶明浚《诗说杂记》卷七所云“何谓古?凌青云而直上者,浮颢气清英是也。何谓高,金薤琳琅,黼黻溢目者是也。何谓深?盤谷狮林,隐翳幽奥者是也。何谓远?沧溟万顷,飞鸟決(决)眥(眦)者是也。何谓长?重江东注,千流万转者是也。何谓雄浑?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者是也。何谓飘逸?秋天闲静,孤云一鹤者是也。何谓悲壮?笳拍铙歌,酣畅猛起者是也。何谓凄婉?丝哀竹烂,如怨如慕者是也。古人之诗多矣,要必有如此气象,而后可兴言诗。”我们可以从刘邦的《大风歌》中听到那一代英主的霸气、壮丽之音,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感受到伟人的雄奇、豪放之音,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领略到那种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情感跌宕的浩荡之音;也可以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中感受到缠绵凄切,哀怨伤痛的清秋离别的断肠之声,从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中领悟到那种触浅及深,似俗而雅,顿挫萦回的感伤哀切之音,从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中感触到缠绵悱恻的情爱之音;更可以从陆游的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中,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担心照汗青”(《过零丁洋》)中,从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满江红》)感受到壮烈的爱国之音。

聆听诗歌的声音,欣赏诗歌中的音乐美,像一根琴弦容易被人拨响;像一张白纸容易被人点破;像一堆干材容易被人引燃。让我们学生的思想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就可以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撞击出火花来,启发学

生的心智,培养学生优良的语言感知能力,优良的语文知识素养,收到语文教学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邵雍的《无苦吟》

陶明浚的《诗说杂记》 2008年5月20日


相关内容

  • 黄果树听瀑教学设计罗利平
  • 黄果树听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浏阳市沙市完小罗利平 教材分析 <黄果树听瀑>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第一篇选学课文.文章文字优美,想象丰富,比喻生动,赞美了黄果树瀑布恢宏的气势.生生不息的活力,歌颂了大自然的美丽.伟大.全文以‚听‛为字眼,作者在文中多次调动听觉,对听到的声音作细致入微 ...

  • 马勒第一交响曲的优秀版本
  • 马勒的前4部交响曲因主题和情绪与德国民歌<少年的魔角>密切相关而常被归类为"魔角交响曲".严格意义上说,第一交响曲并不符合这一标准,因为其主题与作曲家第一次恋爱被拒绝后所写的<旅行者之歌>关系更密切. 第一交响曲体现了马勒的创作个性,深刻展示了那个时代艺术 ...

  • 像声音导演一样,去用音乐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 2017-06-09 为你读诗 作曲家肖瀛谈诗歌专辑配乐创作 ◆ ◆ ◆ 为诗歌配乐,对作曲家肖瀛来说不是第一次,但为一张诗歌专辑配乐,这在他来看,是个全新的尝试和挑战.跟以往的配乐创作经验不同,给完整的诗歌专辑配乐,不能只考虑当下的情绪.感受和灵感,而是要像一个声音导演一样,根据诗歌的场景转换和情 ...

  • 三上12听听,秋的声音
  •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起在秋天放风筝,感受了秋天的雨,看到了秋天的缤纷色彩,那么秋天有没有声音呢?秋天的声音是怎么样的? 2. 有一位诗人用美妙的文字写下了秋天的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诗歌,去聆听秋的声音. 3. 读课题.读出秋天的 ...

  • 小屁孩日记读后感300字
  • 小屁孩日记读后感300字(一) 爸爸给我买了几本小屁孩日记,我虽然已经看了好多遍,但每次看完都会捧腹大笑.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快乐.机灵.活泼的初中男孩格雷·赫夫利,他是一个瘦小的男孩,圆圆的头上有三根头发.总想万一被同班的大块头欺负怎么办,但他的头脑是最机灵的,他爱打电子游戏经常会被爸爸或妈妈赶 ...

  • 如果诗歌可以像自然一样朴素--梁文铎诗歌评论
  • 文学自由谈 高星 如果诗歌可以像自然一样朴素 %%%梁文铎诗歌评论 法国哲学家丰塔尼埃在话语的形象化表达作为一个业余诗歌作者,梁文铎表现出的是一 种平和的自然心态.他没有旗帜和理念,也没有张 扬和愤怒,他更多的是自然中的一员,甚至属自娱 自乐.他的诗歌写作与做人都非常朴素,诗歌元素 尽是原始的题材. ...

  •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迎仙镇刘集小学 马利侠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首关于秋天的现代诗歌.作者抓住秋天里的一些特有的声音,用优美的诗的语言生动的写出来秋的声音.在教学中重点要让学生从秋天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想象秋天的美好.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 ...

  • 历史的荒诞
  • 沃特・罗利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1603年,他受人诬告,被判处死刑,在伦敦塔中关了13年,是历史上在伦敦塔滞留时间最长的一名囚犯. 在污水遍地.潮湿阴暗的牢房里,他用了12年的时间写就<世界史>. 历史究竟该怎么写呢?在狱中,他抓紧时间,想在生命结束之前完成他的<世界史>.然 ...

  • [我爱这土地]教案3
  • <我爱这土地>教案 [设计简说] 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是:爱国主义.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