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类型对儿童行为管理的影响

作者:章慧平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1年10期

  每个儿童都有与众不同的气质特征。如果教育者能够分析、掌握儿童气质特征,从而科学地指导幼儿早期教育,探讨与儿童气质相协调发展的教育方法,就可以避免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

  一、气质与问题行为简介

  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带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制约着心理活动的进行,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俗语所说的“脾气”。正因为气质与人先天的因素联系紧密,所以儿童一出生时便可以看到其气质特征。研究者们对气质进行了长期广泛的探索研究。其中,托马斯和切斯等人对儿童气质的类型划分在目前发展心理学上影响最大,他们对141名儿童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着重从九个方面进行,即活动水平、节律性、注意分散程度、趋避性、适应性、注意的广度和持久性、反应强度、反应阈限和心境质量。他们从以上九个方面考查了儿童的活动,然后根据这些活动的不同,划分出了三种不同的气质类型:容易型的儿童、缓慢活跃型的儿童和困难型的儿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儿童不能严格地归入某一气质类型中,他们时常带有几种气质类型的某些特征,属于混合型或中间型。

  儿童问题行为指违反社会公认的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以及在情绪或社会适应方面不成熟的行为。它是儿童发展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是儿童期社会适应结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与青少年期和成人期许多发展结果都有关系,因此受到了研究者的大力关注。研究者们习惯将儿童的问题行为分为内隐问题行为

  二、消极气质因子导致高问题行为

  张劲松等人的研究发现,困难型儿童容易出现多种行为问题,缓慢活跃型儿童的行为问题也明显较容易型儿童多,具体表现为活动水平越高,攻击、违纪、多动等问题越多;节律性越低,强迫行为、体诉、不成熟等问题越多;趋避性越低,社交退缩、忧郁、分裂焦虑、体诉等问题越多;适应性越低,交往退缩、忧郁、体诉、多动、不成熟等问题越多;反应强度越高,攻击、分裂样、不成熟、忧郁、违纪等问题越多;心境质量越消极,攻击、违纪、社交退缩、体诉等问题越多;持久性越低,忧郁表现和多动的问题越多;注意越易分散,社交退缩、忧郁和不成熟等问题越多;反应阈限越高,多动、违纪、残忍等问题越多。美国心理学家韦伯斯特也发现,3~4岁的儿童其活动水平高、注意性低,那么出现问题行为的频率也较高,消极情绪和社交性退缩明显的儿童,行为问题也多。

  三、不同的气质类型不同的行为管理方式

  已有的研究提示我们,气质中的消极因子是导致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但气质本身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气质都有其长处与不足,即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不同气质特征的儿童其行为表现也不同,因而需要儿童行为管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针对不同儿童的不同气质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取适当的措施,区别对待,绝不能千篇一律。

  1.活动水平

  针对活动水平高的儿童,要保证为他提供需要大运动量的活动,在需要孩子安静的场合,要事先告知孩子,让他有接受的心理准备,但要注意时间不能太长,而且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同时类似的活动不要太多,要循序渐进。而对于活动水平低的孩子,就要多提供小运动量的活动,而且允许孩子用长一点的时间完成任务,不能因为孩子的动作慢就骂孩子,也不能因自己的时间紧迫程度来限制孩子的工作时间,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或奖励,并适时地引导孩子的进步。

  2.节律性

  对于无规律的儿童,要先顺应孩子的特点,再逐步训练孩子的规律性。在一开始的时候,要接受和容忍孩子无规律的现实,但是教育者自己要把握好规则,并且经常强调给孩子。比如孩子要上幼儿园,晚上要保证早睡,如果早上吃饭、穿衣服慢,就要适当早起一会儿,大部分孩子这样经过训练是可以逐渐变得有规律的。对于有规律的儿童,就要顺应并保护孩子的规律性。如果出现无规律的特殊状况,成人要提前做好准备,并且要做好相应的生活安排,预先和孩子打好招呼。另外,适度地提高孩子的接受性,对孩子社会化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3.趋避性

  对于胆小的孩子,教育者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兴趣。当要进行某项活动时,要明白孩子拒绝参加的真正理由,是因为不敢还是因为不喜欢,要给孩子充分选择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进行任何没有危险的活动。而对于胆大的孩子,如果是恰当反应要及时鼓励,但是如果有危险的活动,一定要及时坚决地制止,而且要教导孩子兴趣要长期保持,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还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包括身体安全和人身安全。

  4.适应性

  对于适应性慢的孩子,要提供机会给孩子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不能以成人的意愿逼迫孩子参加活动,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适应性快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孩子的优点,要鼓励孩子保持这一特点,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但要引导孩子正确地判断是非。

  5.反应强度

  面对反应强度高的孩子,不能以教育者的权威来压制他,尽可能地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以平静的心态和温和的方式来对待他,要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正性的高反应性,但要注意不能对他的不合理要求妥协。对于反应强度低的孩子要尽可能给他多的反应时间,了解他的真正需求,不要因为他的要求没有强烈表达就认为这个要求不重要,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次言行。

  6.心境质量

  对于心境质量高的孩子,要鼓励他积极的情绪反应,但也不能一味地压抑他的消极情绪,而且有时候孩子可能在愉快的情绪外表下存在着消极情绪,对孩子与陌生人的友好要反复提醒。对心境质量低的孩子也不要责骂或严格要求改正,要知道这只是孩子的行事方式,除非孩子的行为确实存在引发问题行为的可能,否则不要进行干预;尽可能忽略孩子的不友善,要允许他有自己的行为方式,但要注意发现和处理孩子真实的压抑心情,努力使孩子与人友善。

  7.持久性

  对持久性高的孩子来说,不要随便打断他的工作,如果要中断他正在进行的活动,那就要先打招呼或慢慢来,提醒孩子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项任务分段完成。而对持久性低的孩子来说,要帮助他把长的任务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小部分,但要告诉孩子任务分段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一定要保证最终的完成,如果孩子坚持完成了任务,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奖励。

  8.注意分散度

  对于注意分散度高的孩子,要注意减少环境中的干扰因素,在有干扰时,尽可能帮助孩子尽快地回到工作中去,而且要注意加强他完成任务的信心,对克服分心完成工作的孩子要予以表扬。对于注意分散度低的孩子,要根据他自己的情况制定任务的工作量,一步一步逐渐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不要因为孩子的一次或几次没做好而发火,切记每个孩子都是上进与向善的。

  9.反应阈限

  对反应阈限高的孩子要避免过多的刺激,他对刺激敏感时成人也不必过分担心,孩子如果正确表现出了对人对事的敏感时教育者要及时表扬,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这一特征。而对反应阈限低的孩子,教育者则要帮助孩子学会察觉别人的情绪,引导孩子注意到环境中的线索,认识并理解自己内部的刺激或外部的刺激。

  儿童的气质会在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逐渐改变。成人在教育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塑造儿童的行为、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儿童气质的特点和气质的表现形式,这样气质类型的消极特征可由教师和家长的教育逐渐得到改正直至完全消除。因此,家长和幼儿园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儿童的气质,之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根据不同的气质特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提高教育效果,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儿童情绪和社会化的健康发展,防止问题行为的发生。

作者介绍:章慧平,辽宁师范大学

作者:章慧平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1年10期

  每个儿童都有与众不同的气质特征。如果教育者能够分析、掌握儿童气质特征,从而科学地指导幼儿早期教育,探讨与儿童气质相协调发展的教育方法,就可以避免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

  一、气质与问题行为简介

  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带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制约着心理活动的进行,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俗语所说的“脾气”。正因为气质与人先天的因素联系紧密,所以儿童一出生时便可以看到其气质特征。研究者们对气质进行了长期广泛的探索研究。其中,托马斯和切斯等人对儿童气质的类型划分在目前发展心理学上影响最大,他们对141名儿童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着重从九个方面进行,即活动水平、节律性、注意分散程度、趋避性、适应性、注意的广度和持久性、反应强度、反应阈限和心境质量。他们从以上九个方面考查了儿童的活动,然后根据这些活动的不同,划分出了三种不同的气质类型:容易型的儿童、缓慢活跃型的儿童和困难型的儿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儿童不能严格地归入某一气质类型中,他们时常带有几种气质类型的某些特征,属于混合型或中间型。

  儿童问题行为指违反社会公认的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以及在情绪或社会适应方面不成熟的行为。它是儿童发展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是儿童期社会适应结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与青少年期和成人期许多发展结果都有关系,因此受到了研究者的大力关注。研究者们习惯将儿童的问题行为分为内隐问题行为

  二、消极气质因子导致高问题行为

  张劲松等人的研究发现,困难型儿童容易出现多种行为问题,缓慢活跃型儿童的行为问题也明显较容易型儿童多,具体表现为活动水平越高,攻击、违纪、多动等问题越多;节律性越低,强迫行为、体诉、不成熟等问题越多;趋避性越低,社交退缩、忧郁、分裂焦虑、体诉等问题越多;适应性越低,交往退缩、忧郁、体诉、多动、不成熟等问题越多;反应强度越高,攻击、分裂样、不成熟、忧郁、违纪等问题越多;心境质量越消极,攻击、违纪、社交退缩、体诉等问题越多;持久性越低,忧郁表现和多动的问题越多;注意越易分散,社交退缩、忧郁和不成熟等问题越多;反应阈限越高,多动、违纪、残忍等问题越多。美国心理学家韦伯斯特也发现,3~4岁的儿童其活动水平高、注意性低,那么出现问题行为的频率也较高,消极情绪和社交性退缩明显的儿童,行为问题也多。

  三、不同的气质类型不同的行为管理方式

  已有的研究提示我们,气质中的消极因子是导致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但气质本身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气质都有其长处与不足,即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不同气质特征的儿童其行为表现也不同,因而需要儿童行为管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针对不同儿童的不同气质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取适当的措施,区别对待,绝不能千篇一律。

  1.活动水平

  针对活动水平高的儿童,要保证为他提供需要大运动量的活动,在需要孩子安静的场合,要事先告知孩子,让他有接受的心理准备,但要注意时间不能太长,而且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同时类似的活动不要太多,要循序渐进。而对于活动水平低的孩子,就要多提供小运动量的活动,而且允许孩子用长一点的时间完成任务,不能因为孩子的动作慢就骂孩子,也不能因自己的时间紧迫程度来限制孩子的工作时间,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或奖励,并适时地引导孩子的进步。

  2.节律性

  对于无规律的儿童,要先顺应孩子的特点,再逐步训练孩子的规律性。在一开始的时候,要接受和容忍孩子无规律的现实,但是教育者自己要把握好规则,并且经常强调给孩子。比如孩子要上幼儿园,晚上要保证早睡,如果早上吃饭、穿衣服慢,就要适当早起一会儿,大部分孩子这样经过训练是可以逐渐变得有规律的。对于有规律的儿童,就要顺应并保护孩子的规律性。如果出现无规律的特殊状况,成人要提前做好准备,并且要做好相应的生活安排,预先和孩子打好招呼。另外,适度地提高孩子的接受性,对孩子社会化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3.趋避性

  对于胆小的孩子,教育者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兴趣。当要进行某项活动时,要明白孩子拒绝参加的真正理由,是因为不敢还是因为不喜欢,要给孩子充分选择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进行任何没有危险的活动。而对于胆大的孩子,如果是恰当反应要及时鼓励,但是如果有危险的活动,一定要及时坚决地制止,而且要教导孩子兴趣要长期保持,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还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包括身体安全和人身安全。

  4.适应性

  对于适应性慢的孩子,要提供机会给孩子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不能以成人的意愿逼迫孩子参加活动,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适应性快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孩子的优点,要鼓励孩子保持这一特点,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但要引导孩子正确地判断是非。

  5.反应强度

  面对反应强度高的孩子,不能以教育者的权威来压制他,尽可能地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以平静的心态和温和的方式来对待他,要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正性的高反应性,但要注意不能对他的不合理要求妥协。对于反应强度低的孩子要尽可能给他多的反应时间,了解他的真正需求,不要因为他的要求没有强烈表达就认为这个要求不重要,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次言行。

  6.心境质量

  对于心境质量高的孩子,要鼓励他积极的情绪反应,但也不能一味地压抑他的消极情绪,而且有时候孩子可能在愉快的情绪外表下存在着消极情绪,对孩子与陌生人的友好要反复提醒。对心境质量低的孩子也不要责骂或严格要求改正,要知道这只是孩子的行事方式,除非孩子的行为确实存在引发问题行为的可能,否则不要进行干预;尽可能忽略孩子的不友善,要允许他有自己的行为方式,但要注意发现和处理孩子真实的压抑心情,努力使孩子与人友善。

  7.持久性

  对持久性高的孩子来说,不要随便打断他的工作,如果要中断他正在进行的活动,那就要先打招呼或慢慢来,提醒孩子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项任务分段完成。而对持久性低的孩子来说,要帮助他把长的任务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小部分,但要告诉孩子任务分段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一定要保证最终的完成,如果孩子坚持完成了任务,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奖励。

  8.注意分散度

  对于注意分散度高的孩子,要注意减少环境中的干扰因素,在有干扰时,尽可能帮助孩子尽快地回到工作中去,而且要注意加强他完成任务的信心,对克服分心完成工作的孩子要予以表扬。对于注意分散度低的孩子,要根据他自己的情况制定任务的工作量,一步一步逐渐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不要因为孩子的一次或几次没做好而发火,切记每个孩子都是上进与向善的。

  9.反应阈限

  对反应阈限高的孩子要避免过多的刺激,他对刺激敏感时成人也不必过分担心,孩子如果正确表现出了对人对事的敏感时教育者要及时表扬,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这一特征。而对反应阈限低的孩子,教育者则要帮助孩子学会察觉别人的情绪,引导孩子注意到环境中的线索,认识并理解自己内部的刺激或外部的刺激。

  儿童的气质会在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逐渐改变。成人在教育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塑造儿童的行为、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儿童气质的特点和气质的表现形式,这样气质类型的消极特征可由教师和家长的教育逐渐得到改正直至完全消除。因此,家长和幼儿园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儿童的气质,之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根据不同的气质特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提高教育效果,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儿童情绪和社会化的健康发展,防止问题行为的发生。

作者介绍:章慧平,辽宁师范大学


相关内容

  • 儿童气质及其评价意义
  • 儿童气质及其意义和评价 姚凯南教授:儿童个性心理特征是由气质.智力和性格三个部分组成,气质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气质是儿童正常行为的不同表达方式,它是指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性,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上. 张劲松医师:现代儿童气质的最早研究者是美国的儿童精 ...

  • 第十章个性心理特征
  • 第十章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特征系统 教学目的: 1.识记能力.气质.性格的概念. 2.了解能力的测量,性格的类型,青少年能力.气质.性格的特点及培养. 3.理解和分析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气质类型的差异.性格结构与性格类型差异等内容. 4.掌握能力形成的因素,气质特点与 ...

  • 儿童人格的最早表现
  • 作者:李蓓蕾 幼教博览 2002年06期 什么是气质 妇产医院的医护人员可以发现,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在行为上就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新生儿很爱哭,尤其是有什么外界刺激的时候,一哭起来就脸涨得通红,甚至上气不接下气:有的则很少哭,即使受到外界惊吓哭一声,也会很快平息下来:有的新生儿总是攥着小拳头静静 ...

  • 幼儿的气质差异及个性化教育讲义
  • 幼儿的气质差异及个性化教育讲义 佳木斯技工学校教育系--焦艳凤 各位园长,老师,上午好,我是佳木斯技工学校的心理学教师--焦艳凤,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幼儿心理的问题,一说到自己是教心理的,或者是心理咨询师,很多朋友就问:"你是搞心理的,猜猜,我在想什么? "或者" ...

  •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气质类型的比较研究
  • #84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气质类型的比较研究 周 翔 唐久来 吴 德 许晓燕 摘要 目的 研究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气质类型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对合肥市2708名独生和非独生子女采用随机和1!1配对抽样的方法抽取408名条件配对组和随机分层抽样抽取2300名非配对组,利用儿童气质量表进行测试 ...

  •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题汇总 一.小一班的毛毛从幼儿园回家一直噘着小嘴,一副可怜的样子.妈妈一问才知道,今天幼儿园小朋友画画比赛,很多小朋友都得了五角星,可毛毛没有.毛毛越说越委屈,"哇"地一声哭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毛毛的心理,并为毛毛妈妈提供教育孩子的 ...

  • 幼儿的个性
  • 幼儿的个性 一.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 ...

  • 餐饮消费心理学
  • 餐饮消费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 是研究营销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餐饮消费心理学: 是以研究人的饮食消费需求.动机.行为与食物关系为目的,以指导人们进行科学饮食为目标,具体探讨餐饮消费心理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新兴的应用科学. 行为科学: 是将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 ...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总复习(答案)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具体形象思维 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