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理解与思考

新校园

XinXiaoYuan

杏坛百花

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理解与思考

孙素成

(岷县维新九年制学校,甘肃

定西

748400)

要: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

统艺术的一部分,它是生活的艺术,是生活文化的“活化石”。所

有传统工艺产品的背后,都蕴涵着非物质的技术内容和文化艺术内容。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商品,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经济价值,至今仍作为工业生产的互补,维持着一个以手工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群。进入21世纪的传统工艺美术,其创新与发展遭遇到了发展经济、技术更新和文化变迁等诸多矛盾,产生了不少新问题,需要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工艺美术;形态;神韵;理解与传承

我国传统图形艺术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先民就开始使用图形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石刻等这一些不仅记载下了先民对自然的理解与期盼,同时也成为了人类最早的图形艺术。中国的图形艺术不仅起源早,而且不断发展,虽然时快时慢,但从未中断,如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梅花篆;汉代漆器上的凤形、唐代的宝相花纹以及后来出现的金文形态等。中国传统图形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四大发明,其实大多与中国传统工艺相关,或者说就是传统工艺文明的产物。久远的工艺美术历史留给今人的,既有无数令世人惊羡的产品,还有亟须传承的传统工艺文化及其精神。

一、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性品类首先,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类。当代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我国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长江流域的江西、浙江,东南沿海的广东、广西等地都已有烧陶器的活动。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青花釉里红成为瓷器生产的经典作品。明清时期,各色彩瓷展示着制瓷业的杰出贡献,各种制瓷技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斗彩、珐琅彩、粉彩、五彩等,形成一个惊羡天下的彩瓷时代。

其次是青铜工艺。其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开始,至殷商、西周达到鼎盛,历经十五个世纪的辉煌。中国青铜工艺其冶铸技术之进步、生产和铸造规模之宏大、生产的品种和造型之多样、设计之匠心、装饰之精美、文化意义之丰富,都可以说举世无双。

第三,中国是最早发现漆树、种植漆树、使用天然漆髹涂器物、制造漆器的国家。目前,发现最早的漆碗是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漆碗,使用朱红色漆。三代时期,漆器是贵族用品,战国以后漆工艺进入了一个长达五百年的鼎盛时期,楚汉漆器是人类漆器史上难以比肩的经典之作。唐宋时代还创制出了各种雕漆,如剔红、剔彩、剔犀等。漆还作为造像的工艺,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工艺形式。

242·

最后,中国人对玉石充满了敬意,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以玉比德”,对玉质之美的喜好,更是可以溯及新石器时代。有学者曾认为中国文化实可称作玉石文化,我们从新石器时代各种玉琮玉璧的盛行、先秦时代“君子玉不去身”到明清各种玉制品,大到高达两米多的“玉山子”,小到各种玉佩饰,可以说玉见于中国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

二、理解与传承

传统工艺美术本质上说是旧时代的产物,也是旧文化的产物。在科技主导的现代社会中,作为传统手工业生产的工艺美术,不仅其生产具有一定的守旧性,而且在文化层面上也如此。有的产品在形式、风格、趣味诸方面已不能适应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要;传承的目的是文化保持,同时它亦有为当代生活服务的要求,创新因此而具有必然性。但是创新是有限度的创新,是在传承与保持基础上的创新。因为传统工艺美术的产品、样式、质料、风格等,都已成为一种定势,有的已作为一种传统和规范而呈封闭状态。如传统玉雕、象牙雕刻,已形成那种较为工整、逼真、细致的雕琢样式和风格,如果采用现代抽象雕塑的创作方法,将玉石、象牙之类的材料作抽象造型,这将使人感到不伦不类,不仅因为传统的玉石工艺通过精雕细刻将玉石和象牙的材质之类充分表现出来,即一件作品展示了技艺和材质两方面,如若采用抽象雕塑方法处置玉石、象牙等传统工艺的材料,着力表现其艺术的观念,似乎离传统工艺美术太远;重要的是,在人们的认识和意识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和固有的认知结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这里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原有工艺与材料统合而形成的传统本身具有封闭的结构,所有创新都将面临一个“度”的规定;二是人们的认知结构决定了对其变化的接受程度和可能性。因此,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既有来自已有作品样式、风格、工艺材料甚至技术的限制,也有人们已有观念、意图、心理定势等方面的限制。

三、研究主题“形态”是工艺美术的造型主题,而它们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它们的造型方式,却随着每个历史朝代的更替而转变,总是与当时当地的材料工艺、艺术技巧、社会风尚相适应,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人们之所以历代不厌其烦地反复描摹一个图形,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审美意义的外形,而是在这些我们看得到的图形符号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层的象征意义,图形符号只是这些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外在方式,是“观念的外化”。这些意义最初大多源于自然崇拜和宗教崇拜,进而衍生出期盼“生命繁衍,富贵康乐、祛灾除祸”等吉祥象征意义,正是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正是由于人们对这种“意”的执著追求,才使“形”得以代代相传,并衍生出许多旁支左系,可以说,“意”的历史延伸催生出了“形”的历史衍生。

·

新校园

XinXiaoYuan

杏坛百花

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理解与思考

孙素成

(岷县维新九年制学校,甘肃

定西

748400)

要: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

统艺术的一部分,它是生活的艺术,是生活文化的“活化石”。所

有传统工艺产品的背后,都蕴涵着非物质的技术内容和文化艺术内容。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商品,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经济价值,至今仍作为工业生产的互补,维持着一个以手工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群。进入21世纪的传统工艺美术,其创新与发展遭遇到了发展经济、技术更新和文化变迁等诸多矛盾,产生了不少新问题,需要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工艺美术;形态;神韵;理解与传承

我国传统图形艺术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先民就开始使用图形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石刻等这一些不仅记载下了先民对自然的理解与期盼,同时也成为了人类最早的图形艺术。中国的图形艺术不仅起源早,而且不断发展,虽然时快时慢,但从未中断,如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梅花篆;汉代漆器上的凤形、唐代的宝相花纹以及后来出现的金文形态等。中国传统图形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四大发明,其实大多与中国传统工艺相关,或者说就是传统工艺文明的产物。久远的工艺美术历史留给今人的,既有无数令世人惊羡的产品,还有亟须传承的传统工艺文化及其精神。

一、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性品类首先,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类。当代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我国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长江流域的江西、浙江,东南沿海的广东、广西等地都已有烧陶器的活动。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青花釉里红成为瓷器生产的经典作品。明清时期,各色彩瓷展示着制瓷业的杰出贡献,各种制瓷技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斗彩、珐琅彩、粉彩、五彩等,形成一个惊羡天下的彩瓷时代。

其次是青铜工艺。其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开始,至殷商、西周达到鼎盛,历经十五个世纪的辉煌。中国青铜工艺其冶铸技术之进步、生产和铸造规模之宏大、生产的品种和造型之多样、设计之匠心、装饰之精美、文化意义之丰富,都可以说举世无双。

第三,中国是最早发现漆树、种植漆树、使用天然漆髹涂器物、制造漆器的国家。目前,发现最早的漆碗是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漆碗,使用朱红色漆。三代时期,漆器是贵族用品,战国以后漆工艺进入了一个长达五百年的鼎盛时期,楚汉漆器是人类漆器史上难以比肩的经典之作。唐宋时代还创制出了各种雕漆,如剔红、剔彩、剔犀等。漆还作为造像的工艺,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工艺形式。

242·

最后,中国人对玉石充满了敬意,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以玉比德”,对玉质之美的喜好,更是可以溯及新石器时代。有学者曾认为中国文化实可称作玉石文化,我们从新石器时代各种玉琮玉璧的盛行、先秦时代“君子玉不去身”到明清各种玉制品,大到高达两米多的“玉山子”,小到各种玉佩饰,可以说玉见于中国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

二、理解与传承

传统工艺美术本质上说是旧时代的产物,也是旧文化的产物。在科技主导的现代社会中,作为传统手工业生产的工艺美术,不仅其生产具有一定的守旧性,而且在文化层面上也如此。有的产品在形式、风格、趣味诸方面已不能适应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要;传承的目的是文化保持,同时它亦有为当代生活服务的要求,创新因此而具有必然性。但是创新是有限度的创新,是在传承与保持基础上的创新。因为传统工艺美术的产品、样式、质料、风格等,都已成为一种定势,有的已作为一种传统和规范而呈封闭状态。如传统玉雕、象牙雕刻,已形成那种较为工整、逼真、细致的雕琢样式和风格,如果采用现代抽象雕塑的创作方法,将玉石、象牙之类的材料作抽象造型,这将使人感到不伦不类,不仅因为传统的玉石工艺通过精雕细刻将玉石和象牙的材质之类充分表现出来,即一件作品展示了技艺和材质两方面,如若采用抽象雕塑方法处置玉石、象牙等传统工艺的材料,着力表现其艺术的观念,似乎离传统工艺美术太远;重要的是,在人们的认识和意识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和固有的认知结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这里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原有工艺与材料统合而形成的传统本身具有封闭的结构,所有创新都将面临一个“度”的规定;二是人们的认知结构决定了对其变化的接受程度和可能性。因此,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既有来自已有作品样式、风格、工艺材料甚至技术的限制,也有人们已有观念、意图、心理定势等方面的限制。

三、研究主题“形态”是工艺美术的造型主题,而它们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它们的造型方式,却随着每个历史朝代的更替而转变,总是与当时当地的材料工艺、艺术技巧、社会风尚相适应,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人们之所以历代不厌其烦地反复描摹一个图形,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审美意义的外形,而是在这些我们看得到的图形符号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层的象征意义,图形符号只是这些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外在方式,是“观念的外化”。这些意义最初大多源于自然崇拜和宗教崇拜,进而衍生出期盼“生命繁衍,富贵康乐、祛灾除祸”等吉祥象征意义,正是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正是由于人们对这种“意”的执著追求,才使“形”得以代代相传,并衍生出许多旁支左系,可以说,“意”的历史延伸催生出了“形”的历史衍生。

·


相关内容

  • 对浓香型白酒生产工艺方向等问题的思考
  • 酿酒科技2006年第9期(总第147期)・LIQUOR-MAKINGSCIENCE&TECHNOLOGY2006No.9(Tol.147) 55 对浓香型白酒生产工艺方向等问题的思考 曾凡君 (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贵州 习水 564622) 摘要:随着白酒科技的进步,新思维 ...

  • 从传统到现代的教案
  • 教学目标 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以及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 3.了解西方现代派的一些代表作品和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 2.美术& ...

  • 欣赏与评述教案
  • 欣赏与评述教案 课题:欣赏·评述 单元总目标 1. 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形象直观的表现方面的不同特点, 以及多种表现手法. 2. 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古今中外的美术家在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进行艺术信息交流时的艺术语言. 课时:5课时 第一课 欣赏与评述 课时: ...

  • 高中美术说课稿
  • 教师公开招聘面试教案材料--高中美术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 (二)能力目标:学会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的方法,掌握环保宣传画的创作方法,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以增强学 ...

  • 美术八年级第一课
  • 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1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指导思想 通过教材突出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化的角度认识美 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折射出的时代文化特征无不印刻着历史的烙印.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以及发现各种关系的综合思维能力 ...

  • 对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及课程改革的分析与思考
  • 对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及课程改革的分析与思考 一.当下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1. 陈旧的教学理念:因为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传统教学观念上仍旧是美术教学就是传统知识与技能,教室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教材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还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2. 片面的教学目标:由于长期 ...

  • 最新2013人教版八年级上期美术全册教案
  • 最新2013人教版八年级上期美术全册教案 捣练图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从而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二.教学重点:欣赏.讨论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细节的描写. 三. ...

  • 传统陶瓷工艺研习札记_杨永善
  • 学人问津 Scholar's Inquiry 69 传统陶瓷工艺研习札记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eramics Crafts 杨永善 Yang Yongshan 内容摘要:传统陶瓷工艺包含着原生态的手艺,是现代陶瓷工艺产生的源头.在回归原点的感悟中,深入认识工艺技术思想精 ...

  • 高中美术西方现代艺术鉴赏教学策略2
  • 高中美术西方现代艺术鉴赏教学策略 艺术作为人类世界的感性呈现,承载着人类精神史的广度和深度.西方学者巴赞认为,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文化离异,就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高中教育在升学压力下,往往不重视审美教育,在以考分为主要参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