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箜篌引》
一天早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
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
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名字就是《箜篌引》。 意思是:请不要渡河,还是渡河了,然后渡河中被淹
死了,这太无可奈何了~ 常用吟此诗来讽喻对方身罹险境,却执迷不悟,苦劝不听,并警告对方再不纳谏将有严重的危险。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
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 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听《高山流水》,请大家试着用文学语言把听这段音乐的感受描写出来。提示:可注意演奏过程的旋律高低变化。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想),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高山流水
题解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幻灯片12
箜篌(kōng hóu)是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
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种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竖箜篌』
东汉之时,由波斯(今伊朗)传入我国一种角形竖琴,也称箜篌。为避免与汉族的箜
篌混同,称竖箜篌,或“胡箜篌”。
『凤首箜篌』
凤首箜篌在东晋时自印度传入中原,明代后失传。
凤首箜篌东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晋曹毗《箜篌赋》描绘为“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可知其是以凤首为饰而得名。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音乐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根据古书记载和
保存下来的古代壁画的图形,设计试制了几种类型的箜篌,但存在着许多不足,没有推广和流传开来。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种新型箜篌--雁柱箜篌被研制出来。它的结构比较完善、科学,音响具有民族特点,因而被推广用于音乐实践。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作者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
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卒时年仅27岁。
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
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阖扇:门扇,此指“君门”,即皇城大门。猰:为“瘈”的误字。瘈犬,疯狗,猰貐,古代传说食人的凶兽。 坚都:坚都,是刀坚和丁君都的合称,两位古代善相马者,这里代指主管考试的礼部官员。
董伯英:“刀坚、丁君都,古善相马者。”(陈本礼《协律钩玄》引) ),礼部官员昏庸
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
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有得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
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其诗
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凄艳诡谲幽奇神秘诗风,被后世称为“诗鬼”。 有作品集《李长吉文集》。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
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
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
郎。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 (píng) 箜篌(kōng hóu) 凤凰(huáng) 女娲(wā) 教(jiāo) 神妪 (yù) 瘦蛟(jiāo) 倚桂树(yǐ)
赏析
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
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代弦乐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状有多种。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吴丝蜀桐张高秋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这
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吴丝蜀桐张高秋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
吴丝蜀桐张高秋
吴丝蜀桐:欲言音乐之美,先说乐器之精。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突出音
乐的高雅、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高秋:除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之意,天空明亮透澈,自然看起
来格外高远。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演奏的环境。
张高秋:不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更易引起联想:音乐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霄。
空山凝云颓不流
“响遏行云”——《列子 汤问》 :"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此言山中的行云因
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写音乐效果。
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
空山凝云颓不流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 “张”“颓”。“张”字和“颓”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的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的刹那情态。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江娥啼竹素女愁
."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
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也是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 点出音乐表情 :“愁”
用典:“江娥啼竹”
“素女”
从侧面写出了音乐声的感人肺腑。
李凭中国弹箜篌
.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分析小结
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
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音乐开场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
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昆山:也叫“玉山”或者“群玉之山”是产玉之地。" 。
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叫声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
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昆山句”以声写声,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时而又一弦
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芙蓉句”以形写声,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 “笑” 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芙蓉泣"、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思考: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
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提示: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
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以声类声
“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缓。”
“蓉泣,状其声之惨淡;兰笑,状其声之冶丽。”
——王琦《李贺诗歌集注》
以形类声
昆山玉碎: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 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欢快愉悦。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十二门:借指长安。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
“融”:沉浸,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
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只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
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一语双关语。兼指天帝和
当时的皇帝。
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音乐由人间传到仙界,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
扩大到天界。
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人寰扩大到仙府)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
绪。
这句诗给人以清空之感,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分析小结
音乐流程
具体描写音乐,由强到弱,从悲戚转为欢快,再转为冷清,给人以清空之感,
仿佛整个长安城只有美妙的旋律在回荡。 “高秋”“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的意境——无限广袤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女娲:《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天问》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逗:引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飞向天庭)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写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
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将音乐听觉感受用形象化的方式现示出来了。
想象大胆新奇,出人意表,而又感人肺腑。
摹状乐声的急促,也可以唤起连绵不绝的忧郁形象。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神妪:《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
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
"所谓"神妪",疑用此典。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老鱼跳波:《列子·汤问》:"瓠[hù]巴鼓琴而鸟舞鱼跃"。瓠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
名琴师、乐音家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神山)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有何艺术效果?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
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使得李凭高超的演技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教:对乐师的高度评价,对乐曲的无比赞赏,——仙乐。
老、瘦:音乐的感染力之大。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质:即吴刚。《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
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寒兔:月兔的传说产生很早,《楚辞·天问》中已提到月中“顾兔”。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音乐终结后,听众却沉浸在音乐所带来的情绪中久久不能脱出。吴质不眠、露湿寒兔,
诗人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
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 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从侧面反映了李凭箜篌演奏的缠绵动听、余韵无穷。曲已终而意犹未尽。 典故:女娲补天 神妪 吴质 寒兔 成语:石破天惊
分析小结
音乐效果
诗的情景承接着“紫皇”,在天界展开,清冷的音乐达到乐曲的高潮。五色
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乐曲在惊天动地中结束,但是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艺术特点
词采瑰丽 浪漫主义
天上人间的想象
通感的手法
大胆的夸张
奇幻的比喻 表现手法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活用典故、自铸伟词
虚实结合
凄寒冷艳的气质 艳如桃李,冷若冰霜。
说说诗中表现“箜篌”演奏出优美音乐都用了什么手法
1、侧面烘托,通过描摹音乐效果老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会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
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回顾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比较鉴赏
让我们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琵琶行·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
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
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
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
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参考答案: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比较鉴赏
参考答案: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比较鉴赏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①正面比喻写琴声: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
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
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
群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
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
瞬间的急速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
②侧面渲染写感受: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
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
比较鉴赏
探究 讨论:见课后习题二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
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为侧面烘托手法。《听颖师弹琴》前十句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面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这三首诗风格迥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
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面的八句写诗人听音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这首诗的风格悲怆含蓄。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箜篌引》
一天早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
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
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名字就是《箜篌引》。 意思是:请不要渡河,还是渡河了,然后渡河中被淹
死了,这太无可奈何了~ 常用吟此诗来讽喻对方身罹险境,却执迷不悟,苦劝不听,并警告对方再不纳谏将有严重的危险。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
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 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听《高山流水》,请大家试着用文学语言把听这段音乐的感受描写出来。提示:可注意演奏过程的旋律高低变化。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想),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高山流水
题解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幻灯片12
箜篌(kōng hóu)是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
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种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竖箜篌』
东汉之时,由波斯(今伊朗)传入我国一种角形竖琴,也称箜篌。为避免与汉族的箜
篌混同,称竖箜篌,或“胡箜篌”。
『凤首箜篌』
凤首箜篌在东晋时自印度传入中原,明代后失传。
凤首箜篌东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晋曹毗《箜篌赋》描绘为“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可知其是以凤首为饰而得名。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音乐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根据古书记载和
保存下来的古代壁画的图形,设计试制了几种类型的箜篌,但存在着许多不足,没有推广和流传开来。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种新型箜篌--雁柱箜篌被研制出来。它的结构比较完善、科学,音响具有民族特点,因而被推广用于音乐实践。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作者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
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卒时年仅27岁。
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
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阖扇:门扇,此指“君门”,即皇城大门。猰:为“瘈”的误字。瘈犬,疯狗,猰貐,古代传说食人的凶兽。 坚都:坚都,是刀坚和丁君都的合称,两位古代善相马者,这里代指主管考试的礼部官员。
董伯英:“刀坚、丁君都,古善相马者。”(陈本礼《协律钩玄》引) ),礼部官员昏庸
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
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有得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
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其诗
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凄艳诡谲幽奇神秘诗风,被后世称为“诗鬼”。 有作品集《李长吉文集》。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
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
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
郎。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 (píng) 箜篌(kōng hóu) 凤凰(huáng) 女娲(wā) 教(jiāo) 神妪 (yù) 瘦蛟(jiāo) 倚桂树(yǐ)
赏析
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
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代弦乐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状有多种。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吴丝蜀桐张高秋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这
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吴丝蜀桐张高秋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
吴丝蜀桐张高秋
吴丝蜀桐:欲言音乐之美,先说乐器之精。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突出音
乐的高雅、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高秋:除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之意,天空明亮透澈,自然看起
来格外高远。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演奏的环境。
张高秋:不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更易引起联想:音乐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霄。
空山凝云颓不流
“响遏行云”——《列子 汤问》 :"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此言山中的行云因
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写音乐效果。
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
空山凝云颓不流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 “张”“颓”。“张”字和“颓”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的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的刹那情态。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江娥啼竹素女愁
."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
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也是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 点出音乐表情 :“愁”
用典:“江娥啼竹”
“素女”
从侧面写出了音乐声的感人肺腑。
李凭中国弹箜篌
.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分析小结
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
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音乐开场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
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昆山:也叫“玉山”或者“群玉之山”是产玉之地。" 。
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叫声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
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昆山句”以声写声,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时而又一弦
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芙蓉句”以形写声,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 “笑” 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芙蓉泣"、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思考: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
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提示: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
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以声类声
“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缓。”
“蓉泣,状其声之惨淡;兰笑,状其声之冶丽。”
——王琦《李贺诗歌集注》
以形类声
昆山玉碎: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 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欢快愉悦。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十二门:借指长安。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
“融”:沉浸,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
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只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
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一语双关语。兼指天帝和
当时的皇帝。
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音乐由人间传到仙界,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
扩大到天界。
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人寰扩大到仙府)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
绪。
这句诗给人以清空之感,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分析小结
音乐流程
具体描写音乐,由强到弱,从悲戚转为欢快,再转为冷清,给人以清空之感,
仿佛整个长安城只有美妙的旋律在回荡。 “高秋”“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的意境——无限广袤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女娲:《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天问》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逗:引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飞向天庭)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写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
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将音乐听觉感受用形象化的方式现示出来了。
想象大胆新奇,出人意表,而又感人肺腑。
摹状乐声的急促,也可以唤起连绵不绝的忧郁形象。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神妪:《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
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
"所谓"神妪",疑用此典。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老鱼跳波:《列子·汤问》:"瓠[hù]巴鼓琴而鸟舞鱼跃"。瓠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
名琴师、乐音家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神山)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有何艺术效果?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
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使得李凭高超的演技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教:对乐师的高度评价,对乐曲的无比赞赏,——仙乐。
老、瘦:音乐的感染力之大。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质:即吴刚。《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
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寒兔:月兔的传说产生很早,《楚辞·天问》中已提到月中“顾兔”。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音乐终结后,听众却沉浸在音乐所带来的情绪中久久不能脱出。吴质不眠、露湿寒兔,
诗人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
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 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从侧面反映了李凭箜篌演奏的缠绵动听、余韵无穷。曲已终而意犹未尽。 典故:女娲补天 神妪 吴质 寒兔 成语:石破天惊
分析小结
音乐效果
诗的情景承接着“紫皇”,在天界展开,清冷的音乐达到乐曲的高潮。五色
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乐曲在惊天动地中结束,但是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艺术特点
词采瑰丽 浪漫主义
天上人间的想象
通感的手法
大胆的夸张
奇幻的比喻 表现手法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活用典故、自铸伟词
虚实结合
凄寒冷艳的气质 艳如桃李,冷若冰霜。
说说诗中表现“箜篌”演奏出优美音乐都用了什么手法
1、侧面烘托,通过描摹音乐效果老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会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
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回顾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比较鉴赏
让我们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琵琶行·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
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
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
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
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参考答案: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比较鉴赏
参考答案: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比较鉴赏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①正面比喻写琴声: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
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
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
群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
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
瞬间的急速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
②侧面渲染写感受: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
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
比较鉴赏
探究 讨论:见课后习题二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
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为侧面烘托手法。《听颖师弹琴》前十句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面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这三首诗风格迥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
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面的八句写诗人听音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这首诗的风格悲怆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