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课程简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课程内容】

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和身体发展均呈现出明显的心理特征,了解掌握儿童的年龄特征对于幼儿教师实施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对教育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本课程从五个年龄阶段主要讲述了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包括出生至周岁儿童、一岁至二岁儿童、三岁儿童、四岁、五至六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涵盖了整个学前教育阶段。对于广大幼儿教师来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切实地了解到幼儿发展的阶段性年龄特征,更重要地在于针对不同的阶段给出幼儿教师适当的教育指导,对于幼儿教师日常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起到巨大的作用。

【学习要求】

1. 掌握学前教育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

2. 掌握学前教育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

3. 能够根据本课程所学的知识,科学分析自己所教班级的学龄特点。

4. 在日常活动中,对于孩子的各种表现能够从本课程中找到科学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幼儿的行为。

专题讲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姚伟(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

儿童心理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然而教育过程并不是单向起作用的过程,儿童心理的发展既受教育的影响,又反过来对教育起影响作用。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对教育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不同年龄阶段中表现出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征。在一定条件下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可变的。儿童出生,意味着从胎内生活到胎外生活的极大变化。即从生理上的寄居生活到生活上的独立生活的变化。他们不但自己要进行维持体内生活的活动,还要能接受外来的光、声、温度以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刺激。

适应新环境、新生活是生命攸关的考验。对新生活的适应需要新生儿付出很大努力,在与外界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儿童生存下来并获得了发展。

在人生的第一年中,儿童以最快的速度发育成长,从完全无力支配身体、不会翻身,到独立站立并开始会走;从只有感觉活动到能听懂一些语言,会用动作、表情和声音表达自己的意愿,参加社会生活;儿童出生后还渐渐显示了在身体发育、精神和气质上的各不相同的个性。

一、出生至周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

(一)出生至周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生理发展

在第一年里,儿童身长和体重增长最快,身长可增长20—25厘米(增

长值是出生时身长的50℅),例如出生时身长是50厘米,一岁时可长到75厘米;体重在一岁时则达出生时的3倍。第一年中儿童身体各器官的构造和机能,也处在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中,如新生儿脑重只有350克左右,而一岁时就长到500克;连接中枢神经和全身的植物性神经发育基本完成,神经纤维髓鞘化正在迅速进行;又如胃的容量,新生儿的胃可容30—50毫升,到1岁时可容250毫升,孩子的身体渐渐强壮了,但还仍然十分嫩弱。因此,在对儿童进行生活护理时,要力求讲卫生、精心细微、动作轻柔。

2.心理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人生发展最早,而且是最早达到完善化的心理过程。周岁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视觉、听觉、嗅觉、皮肤觉等方面。

婴儿一生下来就有了嗅觉、味觉和触觉,并具备了初步的嗅觉、味觉和触觉经验。婴儿一生下来就有了基本的视觉能力,出生不到一周的新生儿就已经具备了颜色视觉能力,视觉集中现象在出生后两三个周时就开始了,这时凡是活动的东西、响亮的或色彩鲜艳的东西,以及人脸等刺激都可引起儿童片刻的注视。在人生第一年里婴儿的知觉集中时间会逐渐延长,距离也会逐渐由近到远。两三周婴儿已经能安静的听一些声响(如人声、乐声等)并且做出不同的反应,如听到妈妈的声音便会发出“啊...啊”的声音,做出微笑转头或寻找等积极的情绪反应,或停止哭声等。相反对陌生人的声音便没有这些反应。

(2)社会性发展

儿童最早认识的是母亲(或其它直接抚育儿童的人),最初和母亲的交往是通过眼睛对看进行的。每次喂奶时,婴儿就会和母亲对视,由于母亲不断满足儿童对事物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儿童对母亲的表情、动作和语言会做出积极愉快的微笑,发出相应的声音以及手足的活泼动作,这是最初人际交往的开始,是人类特有的交往需要的最早表现。

半岁以后的婴儿就会表现出对亲人的依恋不舍和对陌生人的拒绝,这是婴儿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必然表现,这表明婴儿已能区别熟人和生人,对社会事物已有初步的记忆力和辨认力,同时也是婴儿社会情感的最早表现之一。

(3)动作发展

儿童动作的发展,是随着大脑皮质机能和全身骨骼肌肉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动作本身虽不是心理,但心理的发展却离不开动作。动作、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是儿童发展水平的体现和客观指标。儿童动作发展包括身体的协调和手眼动作的协调两个方面。在第一年中,儿童身体动作发展迅速,最先学会抬头,然后是俯撑、翻身和爬。爬是婴儿动作发展中一个关键性环节,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早爬或爬得时间长的婴儿比晚爬或爬得时间短甚至于不爬的婴儿要聪明得多、成熟得多。婴儿半岁以后开始由成人扶着坐,7个月后独自坐着,8个月后练习由成人搀扶着站或扶物站,同时开始练习扶着迈步走,练习爬阶梯,独立迈出几步。

手眼协调动作是按眼睛的视线去拽住所见物体的眼手配合动作,这种动作能力在人生第一年里得到逐渐发展,6个月以后婴儿的手指动作中出现了五指分工和双手配合动作,如可以抬起球、积木装放篮子中,对准物体做敲打等,并喜爱重复的摆弄。

(4)认知发展

儿童半岁以后常常发出各种声音,如“妈妈”、“爸爸”等声音,其实这不是儿童呼叫人,只是一些连续的音节,时而出现,时而消失。渐渐地,婴儿经过一定的训练,可按成人的语言指导,做出一些动作,如“再见”会摆摆手等。这表明儿童开始听懂一些词语的简单含义。儿童也逐渐通过自己发出一些声音表示意愿,如他的玩具掉了,自己又拿不到,于是发出:“嗯!”的声音,并同时辅以手的动作,让人给他捡起来。一岁时有的儿童会说少量的单词,有的能听懂一些话,但不会说。

(二)出生至周岁儿童的教育

1.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要给儿童提供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愉快的哺乳过程对儿童来说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过程。母亲要精神集中、心情平静、情绪愉快地给儿童哺乳。母乳喂养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实现营养与情感的满足,既要让儿童吃足、不催促,又要在哺乳过程中对婴儿伴以表情、动作、语言的沟通与交流,儿童喂饱后不要立即放回床去,应该让儿童在满足的状态下更多地感受到母亲的爱抚,以强化母子情谊,这是培养儿童情感的开端。安静、舒心安定、保持健康的状态。不宜过早的对这个年龄段儿童训练排大小便的习惯,应顺其自然的形成排便规律,以免造成儿童精神紧张,因为这时进行训练,超越了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成人要及时满足儿童的各种生理需要。

2.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

一岁以内的儿童全身动作发展变化很大,每个月都在明显的长进。应按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为之创设相应的练习条件。应尽量设法去创造条件让婴儿在床上爬、地上爬;不要过早的让儿童被动地练坐,如将三四个月的儿童用被子将其围起坐在中间,这将影响脊椎骨自然弯曲度的形成,因为婴儿在六七个月时胸椎才形成向后凸起的脊椎第二个自然弯曲度。最好多让儿童练习爬行,儿童可从爬的姿势转身为坐姿,或到五六个月时由成人抱着儿童练习坐,但这种练习时间不宜过长。

3.提供适当适量的玩具

一般来讲,适合一岁前儿童的、能促进儿童认识能力和动作能力的发展的玩具有:发展视觉的玩具,如供悬挂用的彩纸、灯笼、气球、吹塑玩具等,这些玩具都能够用以练习视觉集中和视线随物体移动,引起愉快的情绪。发展听觉的玩具,如各种哗铃棒、手摇铃、拨浪鼓、橡胶或软塑的捏响或摇响的玩具等。对三四周的婴儿就可以开始用音响玩具逗引其寻找声源,渐渐让儿童学会自己弄响玩具。发展手的动作的玩具,如摇铃、环状玩具、软硬

塑料玩具、小容器、积木、积塑、敲打玩具等。他们可以用来练习手的抓握,手眼协调以及够物准确性等能力。发展站立和行走的玩具,如学步车、小围栏、小推车、球类、滚筒等。娱乐玩具,如各种惯性的及电动的玩具、小熊打鼓、小鸡吃米、小猴爬竿等等。

在这一时期要重视依恋与亲子关系的培养。儿童最初的社会情感表达为对成人的依恋。婴儿开始认生是依恋出现的明显标志。依恋关系不仅是婴儿情感发展和亲子交往的需要,而且还对婴儿安全感的产生和发展有促进作用。亲子之间的紧密程度与婴儿的探索活动呈“∩”状态。成人要掌握好尺度。为婴儿的亲子关系扩大到与他人的人际交往准备条件。

儿童一岁以后学会走路,他的生活就发生了急剧变化,从被动的、不能自主的生活,变为主动的、可以随意到处走动的生活,活动范围扩大了。

二、一岁至二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

(一)一岁至二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动作发展

一两岁儿童手眼协调和双手协调能力已有较好的发展,可以自己玩积木、积塑、把积木一块一块搭高说成是“楼房”,插积塑说是“冰箱”。这种活动儿童喜欢重复地做,而且独自玩的时间可以在半个小时以上。一两岁儿童动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随意独立行走及用手摆弄物体动作的发展上。儿童刚开始学走路时,身体肌肉还较紧张,上下肢远不够协调,身体不平衡,易跌倒。但当儿童一旦迈出了最初的几步后,很快就学会了随意地、协调地独立行走了,并且伴随着独立行走能力的不断巩固和熟练,儿童还很快学会了跳、跑、攀登等基本动作。这些都为儿童更主动地去认识各种事物,多方位地认识物体、扩大认识范围以及空间定向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认识发展

一岁半以前,儿童还不能很好地说话,但能理解成人的一些语言,能按语言指出身体的一些部位,“你的眼睛呢?脚呢?”;一岁半以后到两岁儿童明显地开始说话了,也突然地会说话了。如除了会呼叫“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名字外,还会叫出许多物体的名字,会背诵诗歌、歌曲,也会回答简单的问题。两岁以后婴儿已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意愿和见闻了,这时婴儿和成人的交往已是用语言伴随动作和表情来进行了。

3.社会性发展

在情感发展方面,一岁后儿童已有多种情感的表现,如喜欢、生气、伤心、害怕、得意、害羞等。这些情感的发泄对象是以母亲为主的周围成人。儿童的情感表露是短暂的,只须成人及时掌握并和儿童一起去体验,便可起到安定儿童情绪,丰富儿童情感世界的效果。

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方面,这个时期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学做种种必要的事情,如自己会解开扣子、脱下衣服等,但无论做那一种事,都没有能到完全做好的程度,而且儿童做事的动作是很迟缓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练习以后才能逐渐达到熟练自如的程度。

在亲子关系的发展方面,一两岁的儿童和母亲有亲密的交往,对母亲表现出依赖、听从、提要求、求帮助、寻求保护等关系,这时已有对是非对错的简单分辨能力,一岁多时做错了事会摇摇手表示不再做了、不对了;一岁后婴儿喜欢和小朋友在同一个环境中玩,和小朋友玩耍会经常发生抢拿别人手中的东西,抓、咬、推小朋友的现象。这是由于这时儿童还处于第一种自我中心状态,不会为他人着想,急于满足自己的欲望,又加以语言能力弱,不会说话就动手。这些现象在这个年龄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不应看得过重或过虑,应尽量创造条件减少类似的现象发生。

在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变化。能够独立行走,同时手的动作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能用语言进行交流,一岁以后儿童的语言迅速发展,不但能听懂成人对他说的话,还能用语言和成人交际了。直觉行动思维,一岁后各种心理活动都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的性质,就是儿童对事物

的感知、注意、记忆及思维活动都是在直接与该事物的接触或是在活动中进行的。离开具体事物、具体活动,儿童便不能进行认识。

(二)一岁至二岁儿童的教育

在游戏中学习。一两岁的儿童已经进入从环境中学习的阶段。儿童喜欢自由,不喜欢约束,游戏正是一种自由的、愉快的、具体的活动,儿童在这种活动中享受快乐,获得发展。要给他们选择一些好玩的、能满足他活动的玩具。如能推、能拉、能装东西的小车,桌上的积木、娃娃、小动物、婴儿画报等图书,玩沙和水用的小锹、小桶、小碗,还有球、沙包、套圈、套叠玩具、动物拼图等。进行练习运动的游戏,如用玩具引导儿童练习上楼梯、做滚球、扔球、接球、捉迷藏等游戏。

在保证儿童身体健康的情况下,父母要带儿童到户外去活动,到自然环境中去观察、玩耍,这样有助于增进身体的适应力和抵抗力,吸收新鲜空气和阳光,可增进健康;儿童到户外格外愉快,情绪积极,还可扩大眼界,增进认识。父母亲和儿童一起阅读图书和讲故事是一项很有益的活动,可将儿童抱坐在成人的腿上或坐在成人的身旁,由成人拿着书,让儿童看着,成人边指边讲。可以每天固定在一个时间里,由成人进行一次这样的阅读活动。儿童这时学诗歌、学唱歌是通过多次听后,渐渐自然学会的,只需给儿童听电视或收音机,播放或由成人经常地背诵,儿童自一岁半以后便有学说的积极性。

这个年龄的儿童经常会发生与成人的争执行为,这时他们经常发生哭闹,或不依从成人。一旦儿童发生执拗行为,较有效的方法是用其他条件的吸引,转移注意力的做法,不宜对这么小年龄的儿童用讲道理的方法,因为这时情绪大于理智,更不宜采取威吓和打的惩罚办法。

三、三岁儿童心理特征及教育

(一)三岁儿童心理特征

1.强烈的好奇心,同伴关系的发展

3岁儿童对新鲜的物体、情景和新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成人教他做的事,并且有试着做的愿望。这些能力的发展是3岁儿童接受教育的最好条件。3岁儿童社会性交往关系已不限于母亲和亲人之间,而是扩展到和同伴的关系上,他们很愿意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也愿意管别人的事了。

2.由行为和动作引起思维活动

大量观察研究发现,3岁以后的儿童总是先做后想或是边做边想,而不能做到想好后再做,3岁儿童听故事时,喜欢伴有动作表演,边看边演,边看边听,这些特征都是思维活动与动作不能分离的表现。

3.行为受情绪支配

3岁儿童的心理活动受情绪支配的作用很大,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为。让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就会激发其积极的情绪,有了情绪就有活动的积极性。3岁儿童有强烈的依恋情感,他们知道要上幼儿园了,但情感上却舍不得离开他依恋的亲人。表现是大哭、拉着手不放、不许亲人离去等等。这是儿童情感发展在3岁阶段的一种正常表现,可以通过家长和幼儿园双方的共同努力,慢慢地帮助儿童消除与亲人分离的焦虑情绪。

4.喜爱模仿

3岁以后儿童的模仿性非常突出,他们模仿的多是一些具体的、外部的活动或动作。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了,所以成人做的事,别人做的事情都会引起他的新鲜感,他都想去尝试一下模仿来学习的。所以要特别注意树立好的模仿榜样,尤其要注意家长和教师自身的言谈举止。

(二)三岁儿童的教育

1.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

可将儿童认识的事物编成游戏,在儿童玩的过程中让儿童自然地认识这些事物。通过游戏练习儿童各种感官能力。

2.发展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要让儿童接触更多的人,有成人,也有年龄不同的儿童,在接触中锻炼儿童的交往能力。在家庭中,应创造一些条件让儿童有机会和伙伴一起玩,儿童只有在直接接触中才能体验到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在接触活动中不断适应、彼此关心、并学会怎样一起玩。

3.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3岁的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了,能够掌握各种大的动作和一些精细的动作,所以生活自理能力的练习要在此时抓紧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帮助下,让儿童独立做一些事情,儿童可以渐渐学会。家长们的包办代替只能养成儿童模仿大人生活的习惯。

(三)正确对待儿童的“反抗行为”

3岁儿童可以按大人提出的要求去行动,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如果成人不允许儿童的这些独立行动,采取预先限制或当时强行制止的方式,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不安和反抗。儿童的这种“反抗”一直会延续到4岁。对待3岁儿童出现的反抗行为重要的是理解和满足儿童要独立行动的要求,尽量多地创造一些条件满足于儿童做多种活动的要求,使儿童有事可做。一旦发生了反抗行为,成人不要对儿童急躁,更不要和儿童对抗,要耐心询问,设法创造条件去满足。

四岁儿童的一切潜在的能力开始生气勃勃地发展着,表现出不惧怕、

好交往、富有独立精神和自信心,身体结实、喜爱活动、酷爱游戏。

四、四岁儿童心理的特征及教育

(一)四岁儿童心理的特征

1.活泼好动

4岁多的儿童明显地比3岁的儿童更加活泼好动,因为他们身体长的更结实了,动作能力更强了。儿童对周围生活也更熟悉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而注意也多了起来,所以更爱活动,活动起来很灵活,也能坚持较长时间的活动。他们的好动突出表现在对做游戏的兴趣上,4岁左右是游戏活动的黄金时期,这时的儿童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他们可以自己玩,可以和几个小朋友组织到一块玩,在游戏中会出主意、会出花样,玩得有兴致。

2.具体形象思维

4岁儿童主要依靠头脑中已有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进行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儿童对语言的理解也是和已有的印象相联系的。针对这个特点,对4岁儿童的教育就是要多引导儿童认识多种事物。

3.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3岁儿童的行为多受情绪支配,4岁儿童则可以听得进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听懂一些道理,他们可以接受成人给的一些任务。有意性的增强还表现在4岁儿童游戏时已经可以先想一想玩什么,拿什么玩,也更愿意和小朋友一同做游戏,有着简单的角色分配,也可以发展游戏的情节。有意性开始发展还表现在注意、记忆的有意性上,想象的有意性都有了发展。

(二)四岁儿童的教育

1.要注意引导儿童观察周围生活,以增长知识和认识能力。

应扩大四岁儿童的生活视野,引导幼儿有注意地观察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在观察活动中可以不断的增长见识,同时发展儿童的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五种认识能力。

2.发展儿童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4岁儿童活泼好动,有一定独立能力,富于想象,这些都是发展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基础。儿童通过手、口、动作、表情进行表现和创造。儿童的创造是独立思考的结果。成人对儿童的表现与创造活动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宜过多,更不要代替。

3.以游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引导幼儿进行各种发展认识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游戏,在游戏中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五六岁儿童处于学前晚期,心理发展继续着4岁年龄的心理特征,但又有着一些新的特点。从活动方面来看,5岁儿童仍喜欢游戏,游戏仍是他们的主要活动,但玩游戏的水平更高了。五六岁儿童很喜欢玩有规则的游戏,他们以遵守规则后取得游戏的结果为快乐。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除喜爱游戏外,对由成人指导的学习活动也很感兴趣。他们能较有意义地注意听和看,并能按成人的要求思考和完成一定的练习活动,并为自己学会了知识和技能而满足。

五、五岁儿童心理特征及教育

(一)五岁儿童心理特征

1.爱学、好问

好奇心是学前儿童的普遍心理特征,但5岁儿童的好奇好问却是不满足于表现性的现象,他们已能注意到一些较深或是相关联的现象,喜欢追根问底,思维更活跃,有着很强烈的求知欲,好学心。五岁儿童好学好问表现在问各种问题,自发的观察,动手尝试,拆卸、探究等活动来越多。

2.抽象思维发展

5岁儿童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已经明显地发生了,已经能进行一些更加概括的思维和逻辑抽象的思维活动了。比如可以从多角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3.会话性讲述能力明显进步

会话就是指谈话或对话的能力。讲述是指个人独自叙述事情或是讲述故事的能力。讲述要求叙述完整,语言连贯。5岁以后儿童基本可以用清楚连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是和他人用语言交往了。他们能把一件事说清楚、讲明白。5岁儿童词汇量已明显增多,掌握了大量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数量词等。

4.有意行为的增多

有意行为在四岁已经出现,到五岁有意性有了发展。儿童可以有意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活动。有意行为增多对儿童入学后学习和独立生活都是必要的准备。

5.个性初步形成

个性是人的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活动的总和,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性格和能力等心理成分。儿童进入3岁后随着各种心理过程逐渐发

展,个性便开始形成,但这个缓慢的过程,到了5岁以后个性特征便有了较明显的显现,但还远没有定型。5岁以后儿童开始出现相对稳定的兴趣,如爱玩积木、爱玩足球、爱画画等。5岁以后儿童的荣誉感、自卑感、羞愧感、嫉妒心、好强心等都比以前年龄更加明显、更加显露,不同儿童也有所不同,在群体中怎样摆正自己、怎样估计自己、怎样对待自己等等,都已经有了初步的倾向。

5岁儿童的性格特征已有明显差异,已开始表现出顺从的、冲动的、懦弱的、好表现的、攻击的、内向的、外表的以及依赖的等各种不同性格特征。在能力方面,无论是运动、操作、智力,还是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等,由于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儿童发展到5岁时能力差别已经明显。这种能力方面的不同特征,就构成了儿童的个性差别的一个显著标志。

(二)五岁儿童的教育

1.采用游戏方法发展儿童各种能力

从儿童日常生活中选择游戏的题材,考虑到儿童的发展及兴趣由成人编成一些游戏。在愉快的游戏中儿童的各种能力都可以自然的发展。

2.利用生活中的机会,让儿童懂得更多的事理

五岁儿童心理的发展已有可能也有必要让他们知道更多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事理,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应该十分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机会,自然的告诫儿童一些事理,包括物品的性能、事物的因果关系、道德行为准则等。要紧密地结合儿童日常生活中经常的或偶然间遇到的事,向儿童简单明了地讲述其中的一些道理。对5岁儿童提出的问题要十分重视,要认真回答,可以直接回答,也可以和儿童共同讨论得出答案。每解决一个问题,儿童便多获得一个道理。

3.提供条件让儿童做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

五六岁儿童已有某些兴趣倾向,同时独立性也有较大发展。应尽量提供条件满足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一般还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可在多种活动中进行调剂,以利于儿童多方面的发展。成人认定的有益活动,若儿童无兴趣也不应逼迫儿童去做。

4.做好幼小衔接

6岁儿童即将进入小学,在这一年中为儿童入小学做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正确理解的入学前准备是指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全面准备,不是指读写算的提早训练准备;这时要继续关心认识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多;关心儿童良好品德行为与性格的形成。培养儿童学习和求知的兴趣,使其有上学的愿望和心理准备。

幼儿园与小学的存在差异。包括环境的差异;课程的差异,活动内容与类型,活动中的自由度都不相同;班集体的变化,班级成员数量的增加,成人数量相对减少,成人与儿童接触方式不同;人际关系的变化;新的活动与任务等等。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委1990—1994周期合作项目《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表明,学前期向学生期过渡时,儿童身心发生一定质变的核心体现在社会性发展与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这两个心理纬度上。儿童入学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性适应困难。社会适应性困难重要因素包括是否具有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是否具有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是否具有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是否具有人际交往能力等。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实质是儿童的主体适应性问题。“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之间的衔接点”应是儿童入学适应能力的培养,入学前的适应性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思考与活动

【案例】

文文,男,3岁半,小班幼儿。姥姥、姥爷带大,特别任性,还暴躁、易怒、爱哭。开始时,不愿来园,待老师答应满足一些条件后,才肯让爸妈走。后来,能顺利来园,但经常是瞪着眼睛、满脸怒气、大摇大摆地进班。与小朋友在一起,经常无故推打小朋友,损坏他人的作品,胆小的幼儿经常被他弄哭,胆大的幼儿被他招惹后引发对立情绪,他便说一些过激的话,还大嚷大叫,大哭大闹。老师问原因,他不理,就是个哭,仿佛很冤。在班里,文文常常情绪暴发,不过他的独立性很强,善于发现和观察事物的不同与变化,反应快,能自信地对自己的发现做出肯定的判断,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三四岁儿童的发展表现出哪些特征?

2.面对以上案例中情境,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你会采取何种方法来实施教育?

参考资料

【相关资源】

1.浅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培养策略(KDH)

2.谈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KDH)

3.幼儿心理(PDF)

课程简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课程内容】

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和身体发展均呈现出明显的心理特征,了解掌握儿童的年龄特征对于幼儿教师实施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对教育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本课程从五个年龄阶段主要讲述了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包括出生至周岁儿童、一岁至二岁儿童、三岁儿童、四岁、五至六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涵盖了整个学前教育阶段。对于广大幼儿教师来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切实地了解到幼儿发展的阶段性年龄特征,更重要地在于针对不同的阶段给出幼儿教师适当的教育指导,对于幼儿教师日常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起到巨大的作用。

【学习要求】

1. 掌握学前教育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

2. 掌握学前教育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

3. 能够根据本课程所学的知识,科学分析自己所教班级的学龄特点。

4. 在日常活动中,对于孩子的各种表现能够从本课程中找到科学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幼儿的行为。

专题讲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姚伟(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

儿童心理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然而教育过程并不是单向起作用的过程,儿童心理的发展既受教育的影响,又反过来对教育起影响作用。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对教育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不同年龄阶段中表现出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征。在一定条件下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可变的。儿童出生,意味着从胎内生活到胎外生活的极大变化。即从生理上的寄居生活到生活上的独立生活的变化。他们不但自己要进行维持体内生活的活动,还要能接受外来的光、声、温度以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刺激。

适应新环境、新生活是生命攸关的考验。对新生活的适应需要新生儿付出很大努力,在与外界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儿童生存下来并获得了发展。

在人生的第一年中,儿童以最快的速度发育成长,从完全无力支配身体、不会翻身,到独立站立并开始会走;从只有感觉活动到能听懂一些语言,会用动作、表情和声音表达自己的意愿,参加社会生活;儿童出生后还渐渐显示了在身体发育、精神和气质上的各不相同的个性。

一、出生至周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

(一)出生至周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生理发展

在第一年里,儿童身长和体重增长最快,身长可增长20—25厘米(增

长值是出生时身长的50℅),例如出生时身长是50厘米,一岁时可长到75厘米;体重在一岁时则达出生时的3倍。第一年中儿童身体各器官的构造和机能,也处在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中,如新生儿脑重只有350克左右,而一岁时就长到500克;连接中枢神经和全身的植物性神经发育基本完成,神经纤维髓鞘化正在迅速进行;又如胃的容量,新生儿的胃可容30—50毫升,到1岁时可容250毫升,孩子的身体渐渐强壮了,但还仍然十分嫩弱。因此,在对儿童进行生活护理时,要力求讲卫生、精心细微、动作轻柔。

2.心理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人生发展最早,而且是最早达到完善化的心理过程。周岁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视觉、听觉、嗅觉、皮肤觉等方面。

婴儿一生下来就有了嗅觉、味觉和触觉,并具备了初步的嗅觉、味觉和触觉经验。婴儿一生下来就有了基本的视觉能力,出生不到一周的新生儿就已经具备了颜色视觉能力,视觉集中现象在出生后两三个周时就开始了,这时凡是活动的东西、响亮的或色彩鲜艳的东西,以及人脸等刺激都可引起儿童片刻的注视。在人生第一年里婴儿的知觉集中时间会逐渐延长,距离也会逐渐由近到远。两三周婴儿已经能安静的听一些声响(如人声、乐声等)并且做出不同的反应,如听到妈妈的声音便会发出“啊...啊”的声音,做出微笑转头或寻找等积极的情绪反应,或停止哭声等。相反对陌生人的声音便没有这些反应。

(2)社会性发展

儿童最早认识的是母亲(或其它直接抚育儿童的人),最初和母亲的交往是通过眼睛对看进行的。每次喂奶时,婴儿就会和母亲对视,由于母亲不断满足儿童对事物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儿童对母亲的表情、动作和语言会做出积极愉快的微笑,发出相应的声音以及手足的活泼动作,这是最初人际交往的开始,是人类特有的交往需要的最早表现。

半岁以后的婴儿就会表现出对亲人的依恋不舍和对陌生人的拒绝,这是婴儿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必然表现,这表明婴儿已能区别熟人和生人,对社会事物已有初步的记忆力和辨认力,同时也是婴儿社会情感的最早表现之一。

(3)动作发展

儿童动作的发展,是随着大脑皮质机能和全身骨骼肌肉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动作本身虽不是心理,但心理的发展却离不开动作。动作、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是儿童发展水平的体现和客观指标。儿童动作发展包括身体的协调和手眼动作的协调两个方面。在第一年中,儿童身体动作发展迅速,最先学会抬头,然后是俯撑、翻身和爬。爬是婴儿动作发展中一个关键性环节,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早爬或爬得时间长的婴儿比晚爬或爬得时间短甚至于不爬的婴儿要聪明得多、成熟得多。婴儿半岁以后开始由成人扶着坐,7个月后独自坐着,8个月后练习由成人搀扶着站或扶物站,同时开始练习扶着迈步走,练习爬阶梯,独立迈出几步。

手眼协调动作是按眼睛的视线去拽住所见物体的眼手配合动作,这种动作能力在人生第一年里得到逐渐发展,6个月以后婴儿的手指动作中出现了五指分工和双手配合动作,如可以抬起球、积木装放篮子中,对准物体做敲打等,并喜爱重复的摆弄。

(4)认知发展

儿童半岁以后常常发出各种声音,如“妈妈”、“爸爸”等声音,其实这不是儿童呼叫人,只是一些连续的音节,时而出现,时而消失。渐渐地,婴儿经过一定的训练,可按成人的语言指导,做出一些动作,如“再见”会摆摆手等。这表明儿童开始听懂一些词语的简单含义。儿童也逐渐通过自己发出一些声音表示意愿,如他的玩具掉了,自己又拿不到,于是发出:“嗯!”的声音,并同时辅以手的动作,让人给他捡起来。一岁时有的儿童会说少量的单词,有的能听懂一些话,但不会说。

(二)出生至周岁儿童的教育

1.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要给儿童提供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愉快的哺乳过程对儿童来说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过程。母亲要精神集中、心情平静、情绪愉快地给儿童哺乳。母乳喂养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实现营养与情感的满足,既要让儿童吃足、不催促,又要在哺乳过程中对婴儿伴以表情、动作、语言的沟通与交流,儿童喂饱后不要立即放回床去,应该让儿童在满足的状态下更多地感受到母亲的爱抚,以强化母子情谊,这是培养儿童情感的开端。安静、舒心安定、保持健康的状态。不宜过早的对这个年龄段儿童训练排大小便的习惯,应顺其自然的形成排便规律,以免造成儿童精神紧张,因为这时进行训练,超越了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成人要及时满足儿童的各种生理需要。

2.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

一岁以内的儿童全身动作发展变化很大,每个月都在明显的长进。应按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为之创设相应的练习条件。应尽量设法去创造条件让婴儿在床上爬、地上爬;不要过早的让儿童被动地练坐,如将三四个月的儿童用被子将其围起坐在中间,这将影响脊椎骨自然弯曲度的形成,因为婴儿在六七个月时胸椎才形成向后凸起的脊椎第二个自然弯曲度。最好多让儿童练习爬行,儿童可从爬的姿势转身为坐姿,或到五六个月时由成人抱着儿童练习坐,但这种练习时间不宜过长。

3.提供适当适量的玩具

一般来讲,适合一岁前儿童的、能促进儿童认识能力和动作能力的发展的玩具有:发展视觉的玩具,如供悬挂用的彩纸、灯笼、气球、吹塑玩具等,这些玩具都能够用以练习视觉集中和视线随物体移动,引起愉快的情绪。发展听觉的玩具,如各种哗铃棒、手摇铃、拨浪鼓、橡胶或软塑的捏响或摇响的玩具等。对三四周的婴儿就可以开始用音响玩具逗引其寻找声源,渐渐让儿童学会自己弄响玩具。发展手的动作的玩具,如摇铃、环状玩具、软硬

塑料玩具、小容器、积木、积塑、敲打玩具等。他们可以用来练习手的抓握,手眼协调以及够物准确性等能力。发展站立和行走的玩具,如学步车、小围栏、小推车、球类、滚筒等。娱乐玩具,如各种惯性的及电动的玩具、小熊打鼓、小鸡吃米、小猴爬竿等等。

在这一时期要重视依恋与亲子关系的培养。儿童最初的社会情感表达为对成人的依恋。婴儿开始认生是依恋出现的明显标志。依恋关系不仅是婴儿情感发展和亲子交往的需要,而且还对婴儿安全感的产生和发展有促进作用。亲子之间的紧密程度与婴儿的探索活动呈“∩”状态。成人要掌握好尺度。为婴儿的亲子关系扩大到与他人的人际交往准备条件。

儿童一岁以后学会走路,他的生活就发生了急剧变化,从被动的、不能自主的生活,变为主动的、可以随意到处走动的生活,活动范围扩大了。

二、一岁至二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

(一)一岁至二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动作发展

一两岁儿童手眼协调和双手协调能力已有较好的发展,可以自己玩积木、积塑、把积木一块一块搭高说成是“楼房”,插积塑说是“冰箱”。这种活动儿童喜欢重复地做,而且独自玩的时间可以在半个小时以上。一两岁儿童动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随意独立行走及用手摆弄物体动作的发展上。儿童刚开始学走路时,身体肌肉还较紧张,上下肢远不够协调,身体不平衡,易跌倒。但当儿童一旦迈出了最初的几步后,很快就学会了随意地、协调地独立行走了,并且伴随着独立行走能力的不断巩固和熟练,儿童还很快学会了跳、跑、攀登等基本动作。这些都为儿童更主动地去认识各种事物,多方位地认识物体、扩大认识范围以及空间定向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认识发展

一岁半以前,儿童还不能很好地说话,但能理解成人的一些语言,能按语言指出身体的一些部位,“你的眼睛呢?脚呢?”;一岁半以后到两岁儿童明显地开始说话了,也突然地会说话了。如除了会呼叫“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名字外,还会叫出许多物体的名字,会背诵诗歌、歌曲,也会回答简单的问题。两岁以后婴儿已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意愿和见闻了,这时婴儿和成人的交往已是用语言伴随动作和表情来进行了。

3.社会性发展

在情感发展方面,一岁后儿童已有多种情感的表现,如喜欢、生气、伤心、害怕、得意、害羞等。这些情感的发泄对象是以母亲为主的周围成人。儿童的情感表露是短暂的,只须成人及时掌握并和儿童一起去体验,便可起到安定儿童情绪,丰富儿童情感世界的效果。

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方面,这个时期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学做种种必要的事情,如自己会解开扣子、脱下衣服等,但无论做那一种事,都没有能到完全做好的程度,而且儿童做事的动作是很迟缓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练习以后才能逐渐达到熟练自如的程度。

在亲子关系的发展方面,一两岁的儿童和母亲有亲密的交往,对母亲表现出依赖、听从、提要求、求帮助、寻求保护等关系,这时已有对是非对错的简单分辨能力,一岁多时做错了事会摇摇手表示不再做了、不对了;一岁后婴儿喜欢和小朋友在同一个环境中玩,和小朋友玩耍会经常发生抢拿别人手中的东西,抓、咬、推小朋友的现象。这是由于这时儿童还处于第一种自我中心状态,不会为他人着想,急于满足自己的欲望,又加以语言能力弱,不会说话就动手。这些现象在这个年龄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不应看得过重或过虑,应尽量创造条件减少类似的现象发生。

在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变化。能够独立行走,同时手的动作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能用语言进行交流,一岁以后儿童的语言迅速发展,不但能听懂成人对他说的话,还能用语言和成人交际了。直觉行动思维,一岁后各种心理活动都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的性质,就是儿童对事物

的感知、注意、记忆及思维活动都是在直接与该事物的接触或是在活动中进行的。离开具体事物、具体活动,儿童便不能进行认识。

(二)一岁至二岁儿童的教育

在游戏中学习。一两岁的儿童已经进入从环境中学习的阶段。儿童喜欢自由,不喜欢约束,游戏正是一种自由的、愉快的、具体的活动,儿童在这种活动中享受快乐,获得发展。要给他们选择一些好玩的、能满足他活动的玩具。如能推、能拉、能装东西的小车,桌上的积木、娃娃、小动物、婴儿画报等图书,玩沙和水用的小锹、小桶、小碗,还有球、沙包、套圈、套叠玩具、动物拼图等。进行练习运动的游戏,如用玩具引导儿童练习上楼梯、做滚球、扔球、接球、捉迷藏等游戏。

在保证儿童身体健康的情况下,父母要带儿童到户外去活动,到自然环境中去观察、玩耍,这样有助于增进身体的适应力和抵抗力,吸收新鲜空气和阳光,可增进健康;儿童到户外格外愉快,情绪积极,还可扩大眼界,增进认识。父母亲和儿童一起阅读图书和讲故事是一项很有益的活动,可将儿童抱坐在成人的腿上或坐在成人的身旁,由成人拿着书,让儿童看着,成人边指边讲。可以每天固定在一个时间里,由成人进行一次这样的阅读活动。儿童这时学诗歌、学唱歌是通过多次听后,渐渐自然学会的,只需给儿童听电视或收音机,播放或由成人经常地背诵,儿童自一岁半以后便有学说的积极性。

这个年龄的儿童经常会发生与成人的争执行为,这时他们经常发生哭闹,或不依从成人。一旦儿童发生执拗行为,较有效的方法是用其他条件的吸引,转移注意力的做法,不宜对这么小年龄的儿童用讲道理的方法,因为这时情绪大于理智,更不宜采取威吓和打的惩罚办法。

三、三岁儿童心理特征及教育

(一)三岁儿童心理特征

1.强烈的好奇心,同伴关系的发展

3岁儿童对新鲜的物体、情景和新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成人教他做的事,并且有试着做的愿望。这些能力的发展是3岁儿童接受教育的最好条件。3岁儿童社会性交往关系已不限于母亲和亲人之间,而是扩展到和同伴的关系上,他们很愿意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也愿意管别人的事了。

2.由行为和动作引起思维活动

大量观察研究发现,3岁以后的儿童总是先做后想或是边做边想,而不能做到想好后再做,3岁儿童听故事时,喜欢伴有动作表演,边看边演,边看边听,这些特征都是思维活动与动作不能分离的表现。

3.行为受情绪支配

3岁儿童的心理活动受情绪支配的作用很大,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为。让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就会激发其积极的情绪,有了情绪就有活动的积极性。3岁儿童有强烈的依恋情感,他们知道要上幼儿园了,但情感上却舍不得离开他依恋的亲人。表现是大哭、拉着手不放、不许亲人离去等等。这是儿童情感发展在3岁阶段的一种正常表现,可以通过家长和幼儿园双方的共同努力,慢慢地帮助儿童消除与亲人分离的焦虑情绪。

4.喜爱模仿

3岁以后儿童的模仿性非常突出,他们模仿的多是一些具体的、外部的活动或动作。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了,所以成人做的事,别人做的事情都会引起他的新鲜感,他都想去尝试一下模仿来学习的。所以要特别注意树立好的模仿榜样,尤其要注意家长和教师自身的言谈举止。

(二)三岁儿童的教育

1.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

可将儿童认识的事物编成游戏,在儿童玩的过程中让儿童自然地认识这些事物。通过游戏练习儿童各种感官能力。

2.发展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要让儿童接触更多的人,有成人,也有年龄不同的儿童,在接触中锻炼儿童的交往能力。在家庭中,应创造一些条件让儿童有机会和伙伴一起玩,儿童只有在直接接触中才能体验到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在接触活动中不断适应、彼此关心、并学会怎样一起玩。

3.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3岁的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了,能够掌握各种大的动作和一些精细的动作,所以生活自理能力的练习要在此时抓紧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帮助下,让儿童独立做一些事情,儿童可以渐渐学会。家长们的包办代替只能养成儿童模仿大人生活的习惯。

(三)正确对待儿童的“反抗行为”

3岁儿童可以按大人提出的要求去行动,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如果成人不允许儿童的这些独立行动,采取预先限制或当时强行制止的方式,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不安和反抗。儿童的这种“反抗”一直会延续到4岁。对待3岁儿童出现的反抗行为重要的是理解和满足儿童要独立行动的要求,尽量多地创造一些条件满足于儿童做多种活动的要求,使儿童有事可做。一旦发生了反抗行为,成人不要对儿童急躁,更不要和儿童对抗,要耐心询问,设法创造条件去满足。

四岁儿童的一切潜在的能力开始生气勃勃地发展着,表现出不惧怕、

好交往、富有独立精神和自信心,身体结实、喜爱活动、酷爱游戏。

四、四岁儿童心理的特征及教育

(一)四岁儿童心理的特征

1.活泼好动

4岁多的儿童明显地比3岁的儿童更加活泼好动,因为他们身体长的更结实了,动作能力更强了。儿童对周围生活也更熟悉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而注意也多了起来,所以更爱活动,活动起来很灵活,也能坚持较长时间的活动。他们的好动突出表现在对做游戏的兴趣上,4岁左右是游戏活动的黄金时期,这时的儿童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他们可以自己玩,可以和几个小朋友组织到一块玩,在游戏中会出主意、会出花样,玩得有兴致。

2.具体形象思维

4岁儿童主要依靠头脑中已有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进行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儿童对语言的理解也是和已有的印象相联系的。针对这个特点,对4岁儿童的教育就是要多引导儿童认识多种事物。

3.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3岁儿童的行为多受情绪支配,4岁儿童则可以听得进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听懂一些道理,他们可以接受成人给的一些任务。有意性的增强还表现在4岁儿童游戏时已经可以先想一想玩什么,拿什么玩,也更愿意和小朋友一同做游戏,有着简单的角色分配,也可以发展游戏的情节。有意性开始发展还表现在注意、记忆的有意性上,想象的有意性都有了发展。

(二)四岁儿童的教育

1.要注意引导儿童观察周围生活,以增长知识和认识能力。

应扩大四岁儿童的生活视野,引导幼儿有注意地观察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在观察活动中可以不断的增长见识,同时发展儿童的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五种认识能力。

2.发展儿童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4岁儿童活泼好动,有一定独立能力,富于想象,这些都是发展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基础。儿童通过手、口、动作、表情进行表现和创造。儿童的创造是独立思考的结果。成人对儿童的表现与创造活动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宜过多,更不要代替。

3.以游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引导幼儿进行各种发展认识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游戏,在游戏中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五六岁儿童处于学前晚期,心理发展继续着4岁年龄的心理特征,但又有着一些新的特点。从活动方面来看,5岁儿童仍喜欢游戏,游戏仍是他们的主要活动,但玩游戏的水平更高了。五六岁儿童很喜欢玩有规则的游戏,他们以遵守规则后取得游戏的结果为快乐。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除喜爱游戏外,对由成人指导的学习活动也很感兴趣。他们能较有意义地注意听和看,并能按成人的要求思考和完成一定的练习活动,并为自己学会了知识和技能而满足。

五、五岁儿童心理特征及教育

(一)五岁儿童心理特征

1.爱学、好问

好奇心是学前儿童的普遍心理特征,但5岁儿童的好奇好问却是不满足于表现性的现象,他们已能注意到一些较深或是相关联的现象,喜欢追根问底,思维更活跃,有着很强烈的求知欲,好学心。五岁儿童好学好问表现在问各种问题,自发的观察,动手尝试,拆卸、探究等活动来越多。

2.抽象思维发展

5岁儿童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已经明显地发生了,已经能进行一些更加概括的思维和逻辑抽象的思维活动了。比如可以从多角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3.会话性讲述能力明显进步

会话就是指谈话或对话的能力。讲述是指个人独自叙述事情或是讲述故事的能力。讲述要求叙述完整,语言连贯。5岁以后儿童基本可以用清楚连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是和他人用语言交往了。他们能把一件事说清楚、讲明白。5岁儿童词汇量已明显增多,掌握了大量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数量词等。

4.有意行为的增多

有意行为在四岁已经出现,到五岁有意性有了发展。儿童可以有意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活动。有意行为增多对儿童入学后学习和独立生活都是必要的准备。

5.个性初步形成

个性是人的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活动的总和,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性格和能力等心理成分。儿童进入3岁后随着各种心理过程逐渐发

展,个性便开始形成,但这个缓慢的过程,到了5岁以后个性特征便有了较明显的显现,但还远没有定型。5岁以后儿童开始出现相对稳定的兴趣,如爱玩积木、爱玩足球、爱画画等。5岁以后儿童的荣誉感、自卑感、羞愧感、嫉妒心、好强心等都比以前年龄更加明显、更加显露,不同儿童也有所不同,在群体中怎样摆正自己、怎样估计自己、怎样对待自己等等,都已经有了初步的倾向。

5岁儿童的性格特征已有明显差异,已开始表现出顺从的、冲动的、懦弱的、好表现的、攻击的、内向的、外表的以及依赖的等各种不同性格特征。在能力方面,无论是运动、操作、智力,还是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等,由于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儿童发展到5岁时能力差别已经明显。这种能力方面的不同特征,就构成了儿童的个性差别的一个显著标志。

(二)五岁儿童的教育

1.采用游戏方法发展儿童各种能力

从儿童日常生活中选择游戏的题材,考虑到儿童的发展及兴趣由成人编成一些游戏。在愉快的游戏中儿童的各种能力都可以自然的发展。

2.利用生活中的机会,让儿童懂得更多的事理

五岁儿童心理的发展已有可能也有必要让他们知道更多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事理,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应该十分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机会,自然的告诫儿童一些事理,包括物品的性能、事物的因果关系、道德行为准则等。要紧密地结合儿童日常生活中经常的或偶然间遇到的事,向儿童简单明了地讲述其中的一些道理。对5岁儿童提出的问题要十分重视,要认真回答,可以直接回答,也可以和儿童共同讨论得出答案。每解决一个问题,儿童便多获得一个道理。

3.提供条件让儿童做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

五六岁儿童已有某些兴趣倾向,同时独立性也有较大发展。应尽量提供条件满足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一般还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可在多种活动中进行调剂,以利于儿童多方面的发展。成人认定的有益活动,若儿童无兴趣也不应逼迫儿童去做。

4.做好幼小衔接

6岁儿童即将进入小学,在这一年中为儿童入小学做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正确理解的入学前准备是指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全面准备,不是指读写算的提早训练准备;这时要继续关心认识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多;关心儿童良好品德行为与性格的形成。培养儿童学习和求知的兴趣,使其有上学的愿望和心理准备。

幼儿园与小学的存在差异。包括环境的差异;课程的差异,活动内容与类型,活动中的自由度都不相同;班集体的变化,班级成员数量的增加,成人数量相对减少,成人与儿童接触方式不同;人际关系的变化;新的活动与任务等等。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委1990—1994周期合作项目《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表明,学前期向学生期过渡时,儿童身心发生一定质变的核心体现在社会性发展与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这两个心理纬度上。儿童入学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性适应困难。社会适应性困难重要因素包括是否具有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是否具有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是否具有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是否具有人际交往能力等。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实质是儿童的主体适应性问题。“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之间的衔接点”应是儿童入学适应能力的培养,入学前的适应性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思考与活动

【案例】

文文,男,3岁半,小班幼儿。姥姥、姥爷带大,特别任性,还暴躁、易怒、爱哭。开始时,不愿来园,待老师答应满足一些条件后,才肯让爸妈走。后来,能顺利来园,但经常是瞪着眼睛、满脸怒气、大摇大摆地进班。与小朋友在一起,经常无故推打小朋友,损坏他人的作品,胆小的幼儿经常被他弄哭,胆大的幼儿被他招惹后引发对立情绪,他便说一些过激的话,还大嚷大叫,大哭大闹。老师问原因,他不理,就是个哭,仿佛很冤。在班里,文文常常情绪暴发,不过他的独立性很强,善于发现和观察事物的不同与变化,反应快,能自信地对自己的发现做出肯定的判断,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三四岁儿童的发展表现出哪些特征?

2.面对以上案例中情境,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你会采取何种方法来实施教育?

参考资料

【相关资源】

1.浅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培养策略(KDH)

2.谈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KDH)

3.幼儿心理(PDF)


相关内容

  • 教学法教学大纲
  • <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说明:本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将来如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教育的方法,完成数学教育的任务.数学是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每个人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向学前儿童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的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向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 ...

  •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
  • <学前教育原理> 绪论 1.学前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能够影响和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成长与发展的活动都属于学前教育: 狭义: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出生至6.7岁的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 学前教育是儿童(0-6,7岁)入学前的教育 学前教育的教育对象包括(婴儿0~3岁)和(幼儿3岁 ...

  • 比较学前教育
  • 比较学前教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比较学前教育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一.比较教育的发展历程 1.比较教育的史前时代 2.比较教育的借鉴时代 3.比较教育的因素分析时代 4.比较教育的社会科学方法时代 二.1817年朱利安在巴黎<教育杂志>上连载发表<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 ...

  • [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 一.填空题 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一<母育学校>--,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一. 2.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__学前教育功能__的表现和结果. 3.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 4.学前儿童 ...

  • 学前教育学大纲
  •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 课程性质 <学前教育学>主要是研究学前教育的现象,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以增强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职业素质,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一门学科. (二) 课程设置目标 设置<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 ...

  • 留守儿童论文农村学前儿童教育论文
  • 留守儿童论文农村学前儿童教育论文留守儿童论文农村学前儿童教育论文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农村留守儿童中更为脆弱的特殊群体,他们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均在6周岁以下,有相当多的儿童在婴儿期父母就外出打工,把他们留在农 ...

  • 幼儿语言教育教学大纲
  • <幼儿语言教育> 说明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相关理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学前儿童语言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全面具体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语言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具体指导,引导学生能初步对学前儿 ...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复习要点分析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 1."学科性质",对相关的表述要求能够再认: 2."研究任务"有三个方面,要求能够作完整的表述.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主 ...

  • 学前教育学笔记
  • 学前教育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概述 一.涵义 (一)学前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对入学前儿童实施的教育,是促进入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狭义的学前教育是学前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指由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儿童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二)学前教育 ...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学大纲
  •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 先修课程:学前儿童文学 总学时数:32 学分:2 适合专业:学前教育 (一)课程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方面,使学生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念,了解0-6岁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掌握学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