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和他的[纯粹理性批判]

  1981年,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为纪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出版200周年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这位德国古典哲学奠基者的敬意。康德,1724年出生在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一个手工业堡大学,1746年毕业后当了9年家庭教师,1755年回母校任讲师,1770年任教授,1804年逝世。康德一生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许多著名大学聘请他,都被拒绝。他为自己规定了严格的作息制度,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吃饭、散步,一切按照规定的时间。每天下午三点半钟,他拿着藤手杖从家里出来散步,邻居们以此对表。康德的日常生活异常刻板,但精神生活却十分丰富而活跃。他试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从浩渺的宇宙到人类理性,都予以批判和考察。  康德不仅是哲学家,而且是学识渊博的自然科学家。他在任教期间,除讲授哲学外,还讲授自然科学课程。自然地理这门学科就是他首创的。他讲的人类学最受欢迎。他还开设数学、理论物理、自然律、力学、矿物学等课程。1755年,康德提出的太阳系起源于原始星云的假说,推翻了牛顿等17世纪自然科学家认为天体起源于上帝的陈腐观念。恩格斯说,这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1770年,康德从自然科学转向哲学的研究和著述,《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这个期间完成的主要代表作。这本书和另两部代表作《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的批判》,构成了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花了12年工夫,同时平均每周还要担任14个小时课程的情况下完成的。康德把自己的哲学叫做“批判哲学”,不是指对某种书籍或某一体系进行批评,而是对于理性进行分析、判断,即对人类认识的能力所达到的范围进行考察。这是康德之前,不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康德觉察到以往认识论的片面性,企图把各派哲学综合起来,创立一个没有片面性弊病的认识论。尽管康德没有完成这一任务,但是把认识论提到哲学的中心地位,的确是他的历史功绩。  康德哲学是当时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两重性的理论表现,它具有二元论的性质,企图调和、折中对立的哲学派别。列宁说:“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康德标榜自己的哲学既区别于当时统治讲坛的莱布尼茨—一沃尔夫的唯心主义唯理论,又区别于从唯心主义经验论演变而来的休谟的不可知论。他把前者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叫做独断论,把后者叫做怀疑论。其实调和、折中两派的结果,并没有跳出它们的圈子,这两个派别正是康德哲学的来源。康德批判和考察的“纯粹理性”,是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理性,就是说,他离开认识过程抽象地考察人类的认识能力。这无异于又不下水,又硬要学游泳,必然将主观同客观截然对立,从二元论走向不可知论,走向主观唯心主义。  《纯粹理性批判》论述了人类认识能力的三种形式或三个阶段:感性、知性、理性。关于感性,康德承认人的认识之外独立存在着“自在之物”,它刺激感官引起感觉,才有感觉经验,这是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但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无法超越现象而达到“自在之物”,这就滑向了不可知论。关于知性,康德认为一切知识从经验开始,又不停留在经验上。但他否认自然规律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而认为它们是人们主观认识能力的产物,即所谓“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关于理性,康德揭示了认识中相对和绝对、有限和无限的矛盾,但又把它们截然对立。他认为理性在追求绝对的统一体,即灵魂、世界和上帝时,就必然陷于谬误,因为这是信仰的地盘。  在康德哲学中,“自在之物”的唯物主义因素最终被神学取代。这位在自然科学领域向神学挑战的斗士,却在哲学上同神学妥协,陷入了不可知论。但在人类的整个思想史上,康德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有着巨大的贡献,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宝贵的思想材料,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这,也正是我们至今仍在纪念康德的原因。

  1981年,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为纪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出版200周年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这位德国古典哲学奠基者的敬意。康德,1724年出生在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一个手工业堡大学,1746年毕业后当了9年家庭教师,1755年回母校任讲师,1770年任教授,1804年逝世。康德一生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许多著名大学聘请他,都被拒绝。他为自己规定了严格的作息制度,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吃饭、散步,一切按照规定的时间。每天下午三点半钟,他拿着藤手杖从家里出来散步,邻居们以此对表。康德的日常生活异常刻板,但精神生活却十分丰富而活跃。他试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从浩渺的宇宙到人类理性,都予以批判和考察。  康德不仅是哲学家,而且是学识渊博的自然科学家。他在任教期间,除讲授哲学外,还讲授自然科学课程。自然地理这门学科就是他首创的。他讲的人类学最受欢迎。他还开设数学、理论物理、自然律、力学、矿物学等课程。1755年,康德提出的太阳系起源于原始星云的假说,推翻了牛顿等17世纪自然科学家认为天体起源于上帝的陈腐观念。恩格斯说,这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1770年,康德从自然科学转向哲学的研究和著述,《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这个期间完成的主要代表作。这本书和另两部代表作《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的批判》,构成了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花了12年工夫,同时平均每周还要担任14个小时课程的情况下完成的。康德把自己的哲学叫做“批判哲学”,不是指对某种书籍或某一体系进行批评,而是对于理性进行分析、判断,即对人类认识的能力所达到的范围进行考察。这是康德之前,不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康德觉察到以往认识论的片面性,企图把各派哲学综合起来,创立一个没有片面性弊病的认识论。尽管康德没有完成这一任务,但是把认识论提到哲学的中心地位,的确是他的历史功绩。  康德哲学是当时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两重性的理论表现,它具有二元论的性质,企图调和、折中对立的哲学派别。列宁说:“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康德标榜自己的哲学既区别于当时统治讲坛的莱布尼茨—一沃尔夫的唯心主义唯理论,又区别于从唯心主义经验论演变而来的休谟的不可知论。他把前者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叫做独断论,把后者叫做怀疑论。其实调和、折中两派的结果,并没有跳出它们的圈子,这两个派别正是康德哲学的来源。康德批判和考察的“纯粹理性”,是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理性,就是说,他离开认识过程抽象地考察人类的认识能力。这无异于又不下水,又硬要学游泳,必然将主观同客观截然对立,从二元论走向不可知论,走向主观唯心主义。  《纯粹理性批判》论述了人类认识能力的三种形式或三个阶段:感性、知性、理性。关于感性,康德承认人的认识之外独立存在着“自在之物”,它刺激感官引起感觉,才有感觉经验,这是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但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无法超越现象而达到“自在之物”,这就滑向了不可知论。关于知性,康德认为一切知识从经验开始,又不停留在经验上。但他否认自然规律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而认为它们是人们主观认识能力的产物,即所谓“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关于理性,康德揭示了认识中相对和绝对、有限和无限的矛盾,但又把它们截然对立。他认为理性在追求绝对的统一体,即灵魂、世界和上帝时,就必然陷于谬误,因为这是信仰的地盘。  在康德哲学中,“自在之物”的唯物主义因素最终被神学取代。这位在自然科学领域向神学挑战的斗士,却在哲学上同神学妥协,陷入了不可知论。但在人类的整个思想史上,康德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有着巨大的贡献,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宝贵的思想材料,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这,也正是我们至今仍在纪念康德的原因。


相关内容

  •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
  • 康德哲学思想初探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 摘要 本文通过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阅读与思考,尽量在浩瀚如烟海的哲学长河中得到著名的康德的思想的冰山一角,并以此指导我自己的人生成长. 关键词 认识 逻辑 宇宙知识 正文 康德的生命几乎横跨了整个18世纪.在他成年岁月中 ...

  • 理性方法的缘起--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思考
  • 理性方法的缘起 --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的思考 米昱龙(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分子医学中心,湖北武汉 430030) 摘要:西方理性思想的发展史上,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个人物,在理性方法的缘起这一问题的探究上,对这三个人的哲学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 ...

  • 康德先验哲学的作用和意义
  •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知性理论.先验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原理.图型说等先验哲学以及现象和本体的划出的研究,明确指出先验哲学是康德的认识论的基础.因此,康德的认识论是不同于传统认识论的本体认识论,认识论在康德哲学中仅仅占有导出形而上学的作用,是康德哲学的入口.尽管< ...

  • 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通行 的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将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以注释或附录的方式标出.这部译文沿袭了上述通行做法.也就是说,根据1968年普鲁士王家科学院 的 & ...

  • 从康德的道德哲学看卢梭的理性主义
  • 摘要:卢梭的思想以复杂性著称,康德多次说卢梭为影响自己最有力的人物,通过分析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及其晚期论著中的道德哲学建构,论证了康德在理性主义决定论方面与卢梭一脉相承之处,从而指明作为自然主义者的卢梭,也深深具有某种理性主义的思想维度. 关键词:卢梭:康德:道德:理性 中图分类号: ...

  • 超越.超越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 一. 问题的缘起 从广义上说,关于超越以及超越论的思考与讨论应当是贯穿整个西方哲学史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个问题经由近代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的阐明和梳理,更显突出和重要.它也是理解和把握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以胡塞尔为开端的现象学哲学传统的一个关键性的突破口.关于这些,许多专攻康德哲学和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的 ...

  • 康德对道德神学的论证
  • 康德对道德神学的论证 演讲者:邓晓芒(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 时间:2008年07月24日下午 8:30-11:30 地点:西北大学图书馆报告厅 康德看来,一个人要有信仰的话,必然需要道德.基督教的本质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不过,康德的宗教观很常时间得不到承认.那么,康德是如何把信仰建立在道德的基础 ...

  • 康德的纯粹理性和自我意识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康德的纯粹理性和自我意识 作者:江科世 来源:<商情>2013年第20期 [摘要]康德把人的认识形式区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他相应地研究了时空,范畴和理念.康德对理念批判多于建设,在他那里,理念是抽象而空洞的,缺乏进一步的规定. ...

  • 黄裕生:康德论证自由的"知识论进路"----兼论康德文本中关于范畴的起源问题
  • Kants Epistem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Concept of Freedom: In view of a problem of origin of categories in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提  要:康德哲学的一个核心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