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训的价值

企业培训的价值

对现代企事业单位、公司来说,让员工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并迅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是信息时代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在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参加专业培训是至关重要的途径之一。

培训,是企业存在并发展的源动力。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员工素质的作用和价值,在深化改革与开放的实践中更加显现出来。朱镕基总理在关于 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份报告上做了明确批示:“经贸委要狠抓企业管理和领导班子考核、培训。”在国家经贸委举办首期脱困企业经营者培训班后给国务院的报告上,吴邦国副总理也有重要批示:“举办重点脱 困企业经营者培训班是个好办 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搞好第二期、第三期培训班一是可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二是通过交流,拓展扭亏思路。”国家经贸委培训司选编 了《工商管理培训学以致用典型事例》,集中反映了一些学员将工商管理培训成果直接转化或体现为企业经营效益的动人经历。这些都证明培训能造福社会、造福企业。一个社会越进步,就越看重和开发培训的价值。

关于培训的价值,有人曾做过一个生动地比喻,那就是把培训工程比喻成防洪工程:投进去一两个亿,表面上看不出太大的效果,仿佛只是花钱,创造不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如果省了这笔钱,随着泥沙越积越多,河床越来越高,一旦洪峰来了,造成决堤,损失的可能是几百亿、上千亿。当然培训工程不能是豆腐渣工程,而应该以实用为基础。

培训是一套既定的、有计划地鼓励学员长久改变行为的过程。培训是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培训的价值也是通过需求分析、培训设计、培训实施、课后跟踪、学员反馈的过程来体现的。

事实上,培训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 可以使新员工尽快地适应其工作岗位

公司的发展及多元化文化的需要,IBM要经常招纳新员工,补充新鲜血液。IBM招纳员工要看其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基本职业素质内容包括沟通技巧、计算机操作能力、英文水平及发展潜力等。其中,IBM非常看中个人发展潜力,因为IBM认为这关系到员工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关系到员工是否能够有所发展。

新员工进入IBM,首先要进行为期4个月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IBM的历史背景、规章制度、技术和产品以及基本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技巧。培训采用课堂授课和实地练习两种形式。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合格者,获得结业证明;而不合格者,将被淘汰。

新员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刚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另一种是来自其他组织的“空降兵”。对于全者而言,他们面临的将是一个完全新鲜和陌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组织文化将使其在行为举止和内心体验上烙上不同的色彩和图像。而对于那些从另一个单位进入本组织的新员工来说,可能面临的则是两种组织文化的激烈的对撞。

研究发现,新员工在刚到组织的一个过渡期内(通常是三个月到半年)将会以自己对组织的感受和评价来选择自己如何表现,决定自己是要在公司谋发展还是将其作为跳板。因此,那些以追求双赢为己任的组织应当通过系统的定向培训(orientation training)尽快地消除新员工的种种担心和疑虑,让他们全面而客观地了解其工作环境、组织气氛及新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二) 可以提高和改善员工绩效

海尔的员工培训四步曲:使员工把心态端平放稳;使员工把心里话说出来;使员工把归

属感“养”起来;使员工把职业心树起来。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经过培训的员工往往能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纠正错误或不良的工作方法,其直接效果必然是促进工作质量和劳动生产的提高,与此同时,各种损耗可以得到有效的降低。此外,还能减少事故的发生。通过培训,会增进员工对组织各项规章制度的了解,随着员工对组织认同度的增加,他们对主动表现出该组的成员行为,急组织所急,想组织所想,增强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 可以提高员工的价值,为承担更多的工作和更大的责任做好准备

人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价值。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一个工人技能提高,如同一部机器或一种工具的改进一样,可以节约劳动力,提高效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则认为:有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大于物力资本的投资效益;教育投资是企业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据有关资料显示,工人的教育水平每升一级,技术革新者的人数就平均增加6%;工人提出的个性建议一般能降低生产成本5%,技术人员提出的革新建议能降低生产成本10%-15%,而受过良好教育的管理者创造和推广现代化管理技术则有可能降低生产成本30%以上。用摩托罗拉人的话说:“摩托罗拉是在培养专家,只有每个员工都成为真正的专家,才有可能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每年朗讯对员工的培训基本要求不少于40小时,许多会多于40小时。朗讯的培训是配合公司发展策略针对业务部门要求来组织的,朗讯培训部与业务部门的合作比较密切,能及时洞察业务部门的需求,对需求会很快作出反应,它把自己定位在要成为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不仅是简单的服务。人力资源部和各个业务部门联系非常紧密。

(四) 使学习活动被纳入企业组织的日常生活中,推动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学习型组织指的是这样一种组织:它通过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整体思考的五项修炼,具有相应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亲和力、开阔胸怀的方法和境界,以组织为单位向外界汲取营养,提高组织各种能力和素质。简言之,学习型组织具有向外界进行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特点。

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甲骨文,借助基于互联网的学习解决方案,促进脑力激荡和深度汇谈,让组织学习蔚然成风。软件业是知识经济的典型产业,“赢家通吃”的市场法则,逼得各大业者激烈厮杀,面对微软、SAP这些劲敌,甲骨文只能励精图治。而人才则是甲骨文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找到、培训乃至长期留住最优秀的软件、管理、行销人才,甲骨文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不遗余力。在甲骨文,一切强调自助和团队共享。在甲骨文的四年中,李绍唐感叹道:“公司给了我很多学习的机会,想看什么资料就上网看。”甲骨文的高级技术咨询顾问朱也指着Oracle iLearning长长的系统记录说,“我们现在大部分通过在线学习”,朱举例说,去年课堂培训只有5次,而两年来通过在线学习却完成了60多项培训,“web课程与课堂学习相辅相成”。由此可见,培训是企业学习型组织建立并实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可以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和对单位忠诚度,从而增强组织的稳定性

员工离职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对公司管理员工的方式不满;二是无法胜任工作;三是谋求更大或更自由的发展空间。通过培训,可以改变不良的管理实践,还可以提高员工胜任工作的能力,从而相当程度上缓解员工队伍的波动。

美国媒体曾对全美1000家大、中型公司的近3万名员工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广泛的培训和专业技能提升在留住人才方面正在变得与股票期权同样重要。例如,英美烟草公司甚至在招聘广告上标明公司详细的培训计划。

(六)有助于提高和增进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

员工只有真正对组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后,其能力和潜能才能得到真正充分的发挥,进而表现为工作绩效的提高。通过培训,可以是具有不同价值观、信念,不同工作作风及习惯的人,和谐地统一在组织之内。这正如韩国著名企业家郑周永所说,一个人、一个团体或一个企业,克服内外困难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它自身,既来自他的精神力量,来自他的信念。没有这种精神力量和信念,就会被社会淘汰。

明确的企业价值观,使员工有一致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方式。LG把员工分为“技术职社员”和“经营职社员”两大部分。培训中心根据员工的不同要求为其设立不同内容的课程,然后让各部门员工选择参加。培训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公司文化、思维理念的培训课程通常是“必修”,非常专业化的课程一般为“选修”。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把公司的经营目标与员工的专业要求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让员工在了解公司文化、公司“核心力量”的基础上得到了最需要的专业培训。

(七)可促进组织变革与发展,使组织更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针对组织变革的培训,主要解决员工对改革的认识,对新观念的认同以及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和工作技能等几个方面。

1、 端正员工对改革的错误或模糊认识。

人们常常会本能地抵制变革。一个熟悉、稳定的环境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即使它不是很好,甚至有许多问题。而冒险进入一个吉凶难测的新环境往往让人无所适从。所以,培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让员工领悟到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不主动地变革,也得被动地改变,否则就会被淘汰。其次是让员工重新发现自己的潜能,以增强其信心。

2、 使员工对新观念产生认同。

员工在组织中经过几年的洗礼后,就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观念,这就是组织文化的影响。但组织变革意味着,必须抛弃一些已经沉淀于心中的观念,培植新的并且常常是与原有的相对立的观念,这也是变革能够最终成功的关键所在。比如,终身雇用制的打破,从主要对上级负责到主要对顾客负责,从产品数量意识到产品质量意识,从以控制为主到以授权为主的转变。

3、 使员工获得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和工作技能。

变革不但涉及组织战略、文化的改变,原有的工作性质和业务流程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要胜任新的角色,就需要调整原有的行为方式和工作技能。如跨部门工作小组的日益普及,对员工的沟通技能和合作既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要求管理者必须学会怎样当教练(Coach),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事事指手画脚,员工也必须逐步适应自我管理的工作方式,学习独立地做出更多的工作决定,熟悉更宽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等。沟通技能、授权技能、自我管理、新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是实现这些转变的重要保障。

企业培训的价值

对现代企事业单位、公司来说,让员工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并迅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是信息时代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在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参加专业培训是至关重要的途径之一。

培训,是企业存在并发展的源动力。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员工素质的作用和价值,在深化改革与开放的实践中更加显现出来。朱镕基总理在关于 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份报告上做了明确批示:“经贸委要狠抓企业管理和领导班子考核、培训。”在国家经贸委举办首期脱困企业经营者培训班后给国务院的报告上,吴邦国副总理也有重要批示:“举办重点脱 困企业经营者培训班是个好办 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搞好第二期、第三期培训班一是可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二是通过交流,拓展扭亏思路。”国家经贸委培训司选编 了《工商管理培训学以致用典型事例》,集中反映了一些学员将工商管理培训成果直接转化或体现为企业经营效益的动人经历。这些都证明培训能造福社会、造福企业。一个社会越进步,就越看重和开发培训的价值。

关于培训的价值,有人曾做过一个生动地比喻,那就是把培训工程比喻成防洪工程:投进去一两个亿,表面上看不出太大的效果,仿佛只是花钱,创造不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如果省了这笔钱,随着泥沙越积越多,河床越来越高,一旦洪峰来了,造成决堤,损失的可能是几百亿、上千亿。当然培训工程不能是豆腐渣工程,而应该以实用为基础。

培训是一套既定的、有计划地鼓励学员长久改变行为的过程。培训是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培训的价值也是通过需求分析、培训设计、培训实施、课后跟踪、学员反馈的过程来体现的。

事实上,培训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 可以使新员工尽快地适应其工作岗位

公司的发展及多元化文化的需要,IBM要经常招纳新员工,补充新鲜血液。IBM招纳员工要看其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基本职业素质内容包括沟通技巧、计算机操作能力、英文水平及发展潜力等。其中,IBM非常看中个人发展潜力,因为IBM认为这关系到员工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关系到员工是否能够有所发展。

新员工进入IBM,首先要进行为期4个月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IBM的历史背景、规章制度、技术和产品以及基本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技巧。培训采用课堂授课和实地练习两种形式。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合格者,获得结业证明;而不合格者,将被淘汰。

新员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刚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另一种是来自其他组织的“空降兵”。对于全者而言,他们面临的将是一个完全新鲜和陌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组织文化将使其在行为举止和内心体验上烙上不同的色彩和图像。而对于那些从另一个单位进入本组织的新员工来说,可能面临的则是两种组织文化的激烈的对撞。

研究发现,新员工在刚到组织的一个过渡期内(通常是三个月到半年)将会以自己对组织的感受和评价来选择自己如何表现,决定自己是要在公司谋发展还是将其作为跳板。因此,那些以追求双赢为己任的组织应当通过系统的定向培训(orientation training)尽快地消除新员工的种种担心和疑虑,让他们全面而客观地了解其工作环境、组织气氛及新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二) 可以提高和改善员工绩效

海尔的员工培训四步曲:使员工把心态端平放稳;使员工把心里话说出来;使员工把归

属感“养”起来;使员工把职业心树起来。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经过培训的员工往往能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纠正错误或不良的工作方法,其直接效果必然是促进工作质量和劳动生产的提高,与此同时,各种损耗可以得到有效的降低。此外,还能减少事故的发生。通过培训,会增进员工对组织各项规章制度的了解,随着员工对组织认同度的增加,他们对主动表现出该组的成员行为,急组织所急,想组织所想,增强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 可以提高员工的价值,为承担更多的工作和更大的责任做好准备

人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价值。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一个工人技能提高,如同一部机器或一种工具的改进一样,可以节约劳动力,提高效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则认为:有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大于物力资本的投资效益;教育投资是企业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据有关资料显示,工人的教育水平每升一级,技术革新者的人数就平均增加6%;工人提出的个性建议一般能降低生产成本5%,技术人员提出的革新建议能降低生产成本10%-15%,而受过良好教育的管理者创造和推广现代化管理技术则有可能降低生产成本30%以上。用摩托罗拉人的话说:“摩托罗拉是在培养专家,只有每个员工都成为真正的专家,才有可能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每年朗讯对员工的培训基本要求不少于40小时,许多会多于40小时。朗讯的培训是配合公司发展策略针对业务部门要求来组织的,朗讯培训部与业务部门的合作比较密切,能及时洞察业务部门的需求,对需求会很快作出反应,它把自己定位在要成为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不仅是简单的服务。人力资源部和各个业务部门联系非常紧密。

(四) 使学习活动被纳入企业组织的日常生活中,推动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学习型组织指的是这样一种组织:它通过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整体思考的五项修炼,具有相应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亲和力、开阔胸怀的方法和境界,以组织为单位向外界汲取营养,提高组织各种能力和素质。简言之,学习型组织具有向外界进行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特点。

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甲骨文,借助基于互联网的学习解决方案,促进脑力激荡和深度汇谈,让组织学习蔚然成风。软件业是知识经济的典型产业,“赢家通吃”的市场法则,逼得各大业者激烈厮杀,面对微软、SAP这些劲敌,甲骨文只能励精图治。而人才则是甲骨文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找到、培训乃至长期留住最优秀的软件、管理、行销人才,甲骨文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不遗余力。在甲骨文,一切强调自助和团队共享。在甲骨文的四年中,李绍唐感叹道:“公司给了我很多学习的机会,想看什么资料就上网看。”甲骨文的高级技术咨询顾问朱也指着Oracle iLearning长长的系统记录说,“我们现在大部分通过在线学习”,朱举例说,去年课堂培训只有5次,而两年来通过在线学习却完成了60多项培训,“web课程与课堂学习相辅相成”。由此可见,培训是企业学习型组织建立并实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可以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和对单位忠诚度,从而增强组织的稳定性

员工离职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对公司管理员工的方式不满;二是无法胜任工作;三是谋求更大或更自由的发展空间。通过培训,可以改变不良的管理实践,还可以提高员工胜任工作的能力,从而相当程度上缓解员工队伍的波动。

美国媒体曾对全美1000家大、中型公司的近3万名员工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广泛的培训和专业技能提升在留住人才方面正在变得与股票期权同样重要。例如,英美烟草公司甚至在招聘广告上标明公司详细的培训计划。

(六)有助于提高和增进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

员工只有真正对组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后,其能力和潜能才能得到真正充分的发挥,进而表现为工作绩效的提高。通过培训,可以是具有不同价值观、信念,不同工作作风及习惯的人,和谐地统一在组织之内。这正如韩国著名企业家郑周永所说,一个人、一个团体或一个企业,克服内外困难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它自身,既来自他的精神力量,来自他的信念。没有这种精神力量和信念,就会被社会淘汰。

明确的企业价值观,使员工有一致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方式。LG把员工分为“技术职社员”和“经营职社员”两大部分。培训中心根据员工的不同要求为其设立不同内容的课程,然后让各部门员工选择参加。培训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公司文化、思维理念的培训课程通常是“必修”,非常专业化的课程一般为“选修”。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把公司的经营目标与员工的专业要求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让员工在了解公司文化、公司“核心力量”的基础上得到了最需要的专业培训。

(七)可促进组织变革与发展,使组织更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针对组织变革的培训,主要解决员工对改革的认识,对新观念的认同以及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和工作技能等几个方面。

1、 端正员工对改革的错误或模糊认识。

人们常常会本能地抵制变革。一个熟悉、稳定的环境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即使它不是很好,甚至有许多问题。而冒险进入一个吉凶难测的新环境往往让人无所适从。所以,培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让员工领悟到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不主动地变革,也得被动地改变,否则就会被淘汰。其次是让员工重新发现自己的潜能,以增强其信心。

2、 使员工对新观念产生认同。

员工在组织中经过几年的洗礼后,就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观念,这就是组织文化的影响。但组织变革意味着,必须抛弃一些已经沉淀于心中的观念,培植新的并且常常是与原有的相对立的观念,这也是变革能够最终成功的关键所在。比如,终身雇用制的打破,从主要对上级负责到主要对顾客负责,从产品数量意识到产品质量意识,从以控制为主到以授权为主的转变。

3、 使员工获得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和工作技能。

变革不但涉及组织战略、文化的改变,原有的工作性质和业务流程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要胜任新的角色,就需要调整原有的行为方式和工作技能。如跨部门工作小组的日益普及,对员工的沟通技能和合作既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要求管理者必须学会怎样当教练(Coach),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事事指手画脚,员工也必须逐步适应自我管理的工作方式,学习独立地做出更多的工作决定,熟悉更宽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等。沟通技能、授权技能、自我管理、新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是实现这些转变的重要保障。


相关内容

  • 关于浅谈科技型企业价值观的塑造
  • 浅谈科技型企业价值观的塑造 经过了经验管理阶段和科学管理阶段之后,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进入了文化制胜的年代,跨入了管理的更高阶段____文化管理阶段.作为刚刚转为科技型企业的勘察设计单位,无一例外的都在探索公司的文化管理,都在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同时,也都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企业价值观塑造的问题 ...

  • 企业价值观
  • 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从哲学上说,价值观是关于对象对主体有用性的一种观念.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企业价值观简而言之,企业的价值观就是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性质.目标.经营方式的 ...

  • 企业并购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 第27卷第2期 2006年6月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 Vol.27,No.2Jun. 2006 企业并购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张 璐, 仲秋雁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 ...

  •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研究
  • 摘要:文章详细的分析了企业的经济.社会价值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以及企业价值和利益相关者的联系.经分析后得出,企业在平衡双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础上,不但应重视经济价值还应重视社会价值,才能做到收益最大化.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企业价值:最大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价值最大化除了以往的经济价值最大 ...

  • 横向价值链分析
  • 横向价值链分析概述 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分析方法,大致可以分为纵向价值链分析.横向价值链分析和内部价值链分析三种类型. 横向价值链分析简单地讲就是对一个产业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在大多数产业中,不论其产业平均盈利能力如何,总会有一些企业比其他企业获利更多.企业通过横向价值链 ...

  • 浅析企业价值管理
  • [摘 要]随着价值管理引入企业决策.业绩评价和考核等领域中,将从根本上改变了财务指标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管理升级和战略提升.本文从企业价值管理含义与目标.引入价值管理意义.加强价值管理措施方面,来浅析企业价值管理. [关键词]价值管理 意义 措施 一.企业价值管理含义与目标 企业价值管理, ...

  • 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浅析
  • 1.引言 移动性与互联网的融合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选择,一个以整合通信.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移动互联新生态"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并酝酿着新一轮的商务变革.几乎所有的无线互联以及有线互联企业均会进入移动电子商务领域,只有进入该领域才能将无线终端用户以及有线终 ...

  • 价值链内部控制模型研究
  • 价值链内部控制模型研究 王海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100026)* [摘要]内部控制是价值链企业开展全面业务合作,实现价值链管理目标的保证.本文用现代控制理论的思想对 价值链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价值链内部控制.价值链内部控制系统及其相关概念;并从价值 链内部控制的特点出发构建了价值链 ...

  • 财务报表改进与构建:基于企业整体资产价值的视角
  • 财务报表改进与构建:基于企业整体资产价值的视角 摘要:企业整体价值观要求财务报表准确.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和经营成果.因此,企业整体价值观下的财务报表结构应与现行财务报表有所不同,本文就企业整体价值观下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价值变动表的构建.核算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财务报表, 改进 ...

  •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研究
  • 分类号: 密 级: U D C: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研究 专业名称: 会计学 研究方向: 成本与管理会计 学生姓名: 冷继波 学 号: 20070402 导师姓名: 导师职称: 教授 定稿时间: 2010年3月 中国·贵阳 Guizhou College of Finan ...